傷仲永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3.01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傷仲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仲永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反思1

懷着亦喜亦憂的心情查資料、備課,準備去參加縣上的賽課活動。喜是因為自己從教以來,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檢驗過自己的教學水平,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磨礪過自己;憂的`是怯場,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參加完了賽課活動,我的心裏很不是滋味,因為這節課上得並不成功。這節課不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因是:

1、沒有合理的分配教學時間,作家簡介佔用時間有點長。

2、沒有突出重點。因為作家簡介佔用時間有點長,揭示文章主旨這個環節的時間就有點不夠,教學倉促。

但痛定思痛後,我的內心還是有些安慰的,因為我在這節課中還是堅守並傳達了這樣一個我始終堅守的教學理念:教學中要重視學法的指導,要有“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的觀念。雖然,語文教學是慢工,是靈活多樣的,但它還是有律可循的。我想,在語文教學中,學法指導也尤其重要。

傷仲永教學反思2

在聽師父的課的時候,我發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竟是那麼順理成章的事情。《傷仲永》第一課時,師父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1、默寫(提前佈置完成);

2、教師範讀,逐個認字,糾正讀音;

3、自由朗讀,大聲朗讀;

4、黑板寫生字,抽學號,寫一個認為其他同學不會的字;

5、黑板注音,抽學號,給以上字注音;

6、齊讀黑板字詞

7、師生共讀課文;

8、作業,將黑板上的字抄兩遍。

師父講課時也沒有什麼特別幽默詼諧的語言,但是學生積極性很高。我不太明白其中的奧妙,便將師父的教學流程搬到自己的兩個班上實踐了一番,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同樣高漲。是怎麼回事呢?我拿着聽課記錄本,思考了很久,終於悟出了一些小小的結論——

第一,學生重視老師的示範。

平時我一般不會範讀課文,因為對自己的朗誦不夠自信,我常常是從網上搜索相關的課文朗讀音頻,或者利用配套磁帶播給學生聽。但是這次,我在兩個班上範讀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遠遠勝過用電腦播音頻或者用錄音機放磁帶時的效果。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在課堂上儘量地多範讀課文,後面的《黃河頌》和《木蘭詩》,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黃河頌》教學時,逐句帶讀更是帶動了全班同學的朗讀情感。

第二,學生喜歡模式的更新。

讓學生在黑板上寫一個認為別人不會的生字,讓學生選一個黑板上的生字注音,這些正是教學模式的更新,深受學生歡迎。在之後的'實踐中,我發現,除了抽學號,讓學生自願報名上黑板寫字和注音,其實也是蠻不錯的方法,而且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比如昨天,在一次講解學導練的過程中,我先點名讓A同學上黑板默寫第一題的字詞填空,該同學竟然半天寫不出一個詞,正當我準備再點一名同學上黑板來默寫時,他的好朋友B同學主動舉手,B同學平時也是比較調皮搗蛋的類型的,這次舉手令我很意外,我猶豫了一下,才點頭同意他上來試一試。結果更加出人意料,B同學準確無誤地將所有字詞一一默出在黑板上。全班響起一片快樂的掌聲。我重重地表揚了B同學一番,很明顯,回到座位的B同學受到了大大的激勵,聽課都專心了很多,而且接下來好幾堂語文課他都能努力跟上老師的節奏了。只是A同學的自信心,需要花時間多加鼓舞了。

第三,學生需要練習的反覆。

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説,很多知識講解一次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反覆練習才能達到一定效果。比如字詞,先得由老師帶着糾正讀音,接着得安排他們自己寫一寫,寫完不止,還要讓他們讀幾遍,讀完再抄兩回,如此反覆強調反覆落實,學生自然也就在心裏有了個初步印象了,明白到這個東西的重要性了,會自然而然地讓自己的注意力跟着老師走了。

傷仲永教學反思3

《傷仲永》這一課較為順利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課後我進行了反思,認為應該更注重抓住基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能力。

文言文在國中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會考試卷中也佔了很大的比重。然而,我們的學生系統接觸文言文的時間還很短,缺乏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使文言文成為他們的弱點。在教學中我將重點放在關鍵字詞句的積累上,比如:隸、書具、書、稍稍、或、謁、然等詞語。另外,對於出現頻率較高的“之”、“於”等常用詞語要指導學生進行積累。誦讀也是學習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讀準、讀好一篇文言文對理解這篇文章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堂上,我會進行範讀和領讀,並讓學生們進行兩兩互讀和齊讀,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幫助他們熟悉課文。這樣,通過教學一方面抓住了基礎,另一面通過積累培養了學生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這堂課也有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由於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所以一堂課下來,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有的學生對“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稍稍賓客其父”這類稍有難度的句子不能教為通順的翻譯出來。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

傷仲永教學反思4

上完了這節課,走下講台,心怦怦直跳,雙腿發軟發抖,我完全還沉浸在那課堂緊張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感覺不盡人意。也許是因為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及朗讀的指導不夠。

原本在備課時我對這方面已經有了預設,但面對陌生的學生及學生的'反應不夠積極時,我基本沒有了預設的幫助。比如當學生聽完錄音後就該展示小黑板讓學生劃分句子節奏及標出生字詞的音,同時把通假字等內容指出來,這樣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讀節奏,又瞭解了文言知識。然而,這一切都被我當時的緊張混淆了。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小組合作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説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較少:

誦讀原本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卻只是讓他們小組讀課文,齊讀的太少。沒能很好地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從而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但是,回頭再好好想想,我也並不完全一無是處。雖有不足,但自我認為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

1、努力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初,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後來進行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立性融入小組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説”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説實話,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觸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淺!也許,這夠我一生享用,也讓我隨時警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為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語文老師而奮鬥!

傷仲永教學反思5

傷仲永是七年下冊第一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學,説明人的知識才能絕不可能單純的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的教育隊才能發展的重要性。

課堂上,我採取分組的形式教學,一組負責整體感知,由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另外三組負責翻譯註釋。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課上,各組派代表翻譯,遇到不好理解的,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各組進行交流評比。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彙,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

背誦。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背誦。背誦對語文能力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它有助於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而且有助於在腦中形成書面語特徵的.語言流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説的就是這種語言流。由組長監督,教師抽查。各組分別背誦評選優勝組。

默寫。這個環節是最難的,既考查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考查了背誦,同時也考查了書寫的能力,一舉三得。各組派代表到黑板上寫,看誰的板書好。規定每名學生都有機會書寫,課上沒時間課下寫。

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説”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傷仲永教學反思6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你們還能舉一些例子嗎?(大家紛紛發言,如稱象的曹衝、砸缸的司馬光、讓梨的孔融、《鵝》的作者駱賓王……)這些天資聰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後不再學習,會出現什麼後果呢?(同學們都惘然)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這樣的故事。(板書:傷仲永)

二、介紹作者

上節課老師佈置讓大家課下蒐集有關王安石的介紹,下面我來找學生説一説。(學生紛紛舉手,談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師最後總結: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江西臨川人,字介甫,晚號半山,慶曆進士,世稱荊公,死後諡號文,故後人又稱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註》。)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生標註生字詞。

2、小組合作再讀課文,要求能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3、學生自主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逐句翻譯課文,師適當指導,指出並出示重點文言詞語的含義。

四、合作探究

1、速讀課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課文中的哪些詞或句子表現了這些階段的特點?這是採用了一種什麼寫法?

?童年時期:天資聰明 “忽” “即” “立”

少年時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稱前時之聞”

青年時期:已經和平常人一樣。 “泯然眾人矣”?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後一段)

4、本文為什麼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後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説何以可傷之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於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五、體驗反思

活動一:辯論

正方:後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於天”與“受於人”的關係,深入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師小結,情感激勵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説“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樣,後天學習、後天教育至關重要。相信大家定會以仲永為鑑,努力學習,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會遇到挫折,請大家記住:“相信自己,無

論遇到多少坎坷,最終於你的永遠是希望!愛拼才會贏!”

(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片段,餘音中結束本課。)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劇給了你什麼啟示? 形成文字寫下來。

八、教學反思:

《傷仲永》是一篇借事説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實例説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簡意深、説理嚴謹,怎樣使學生讀懂並喜歡這篇課文。我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一)、激情導入,讓學生想學。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我由學生喜歡的話題——神童、天才導入。因為大多數學生會認為神童、天才都會大有作為,反而會對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藉着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入本課,也給學生一個大大的警示,後天不努力就會一事無成。

(二)、學習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對於文言文的學習,我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並將故事複述出來,接下來,學生討論解決疑難問題直到能疏通文意,這一環節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學習探究,理解言語文意。

為了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涵,我設計如下的思考題:

(1)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文中哪些詞或句子可表現出來?

(2)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後一段)

(4)、本文為什麼詳寫方仲永才情初露時的的情景?

(5)、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學生閲讀思考回答,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才能變化的原因,並從中汲取教訓。經過學生的探究、思考,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才是讀懂課文。)

(四)、成功之處

關於“成才的關鍵”的辯論很有意義,雙方學生都各執一詞,言語激烈,滔滔不絕地亮出自己的依據,都想壓倒對方,在辯論中明確問題的核心,找出了問題的

傷仲永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之”“於”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4、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能明白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2、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説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體會揣摩語言的簡潔、洗煉。

3、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課前展示:

讀神童故事,談感受

一、名言導入

1、名言導入: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敍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a、師範讀課文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⑥餘聞之也|久

c、師生齊讀課文

d、指生朗讀課文,大家評判

2、譯一譯:

①圈點勾畫,粗通文意,嘗試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疑難詞語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A、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B、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餘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於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於:

①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②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於人者不至:被,介詞

C、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3、議一議:

(1)課文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敍述的?三個階段:

(2)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

(3)辯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A、天資聰慧是成長的關鍵

B、後天教育是成長的關鍵

(説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並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交代了關於方仲永的哪些情況?聯繫下文説説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②語段閲讀:閲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a、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b、這一段“受於天”指什麼?“受於人’又指什麼?

c、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③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敍述,"見""聞"交織,詳略有序,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2、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四、體驗反思,拓展閲讀

1、體驗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暢談感受與啟示。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語言簡練。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2、拓展閲讀:

①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麼樣做?

②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五、總結

我們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瞭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並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

六、作業:

①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②組織討論當今社會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從而使學生深刻領會後天學習的重要性。

③課後背誦全文,完成學案的“跟蹤訓練”。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

(利 環謁 不使學)

不能稱前時之聞 才能喪盡:

泯然眾人

原因:受於人者不至

傷仲永教學反思8

從我們上學始,傷仲永一課就已選入中學課本,算來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與受於人的辯證統一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來教讀此課,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字詞切入,但這些要建立在學情的基礎之上,七年級孩子活潑可愛,愛説愛笑,但文言底子薄,閲讀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對於文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卻不深刻,僅憑課後註釋和工具書是遠遠不夠的,要得益於老師的指導啊!

如何指導?思來想去,我還是定位到字詞切入,循序漸進,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邊是我的部分實錄及反思。

師:請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兩個字或詞,簡單概括其學業的發展歷程!

學生舉手的很多。

生1:異

師:為什麼?

生1:五歲時,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文理皆有可觀者。

生2:眾人

生2:主要針對其後期的現狀而言的。

師:很好!有道理,那麼請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兩個字簡單概括方仲永的.學業發展歷程。

生:傷

老師示意只有一個字,並提醒注意“發展歷程”幾個字。學生稍作思考。

生:賞

還有學生説到了“贊”“誇”等字。

師:我個人認為“賞”和“傷”兩字很好!不僅能説明問題,更是諧音妙用,記憶深刻。

學生點頭認可

師面對生:有個問題,“賞”字的支撐依據是什麼?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師,不明白什麼意思。

師:也就是説,你從文中的哪些字詞裏能體會到王安石這種“賞”的情感。

學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師課堂設計問題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學生能聽得懂語言提問。

生:“即書詩四句”中的“即”為立即的意思,五歲就能“立即”寫出詩句,作者的讚賞之情足以體現。

生:“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體現出讚賞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中的“可觀”為值得欣賞的意思,這是對其詩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賓客其父”中的賓客,均為意動用法,從邑人的角度側面讚美仲永的才華。

生:還有第三段“如此其賢也”中的賢,也是對仲永的讚美。

師追問:為什麼要用一個“如此”呢?

生:給人感覺話沒説完,還有重要的話要説。

師:重要的話是什麼?請結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為眾人”以及“得為眾人而已耶”兩句。

師:很好!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傷”字了,那麼,你從文中的哪些字詞裏能體會到王安石這種“傷”的情感?

學生談到了“利其然”“日扳”“環謁”“不使學”“不能稱“”泯然眾人“”等詞語或短語,並且從詞義和語境的角度做了詳細的解釋。

師:現在我們回頭看,作者重在“賞”,還是重在“傷”?

學生異口同聲:題目中的“傷”

師:為什麼還要大篇幅寫“賞”呢?

生:“賞”的越高,“傷”的就越深。

師:説的深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傷”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師:能否用第三段評價中的一句話概括“傷”的內容?

生:受於人者不至也。

師:後天的教育與學習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我們共勉吧!

傷仲永教學反思9

課前、課中、課末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效果很不錯。

從以前同學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自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優秀教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着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説實話,這問題我心裏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同學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説:“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着他到處訪問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裏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着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裏一定很高興,以為自身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褒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裏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裏七嘴八舌,有説要逃脱父親的控制的,有説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説要用道理勸説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終究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方法:勸説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説:“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同學,答案也來自同學,同學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優秀教案的範圍,説明同學的思維有時逾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獲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傷仲永教學反思10

通過近期不懈地訓練及反覆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目的.是既讓學生掌握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當然,怎樣是課堂收放自如,還需在每一步的實踐中找經驗。誦讀與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讚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並能做到舉一反三。注重“説”的訓練,讓學生講故事,複述故事,談感想等。我覺得這些做法還是比較有效果的。

傷仲永教學反思11

教完《傷仲永》一課,感覺其中的生活擴展非常必要。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同學們對仲永“泯然眾人矣”痛惜不已時,我向同學們發問:“仲永泯然眾人,誰的責任?”讓學生們進行討論。有人説:“父親應該負責任。他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也有人反駁:“他們家世代種田,怎知學習的重要性?”還有人説:“仲永應該負責任。既然四五歲的時候就會哭着找父母要書寫工具,並出口成章,儼然一個小神童,那為什麼不向父親要求繼續學習呢?”同學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於是,我又問:“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盡到責任?在求知、成長的'過程中,你到底應該怎麼做?”這樣就把課內所學的知識擴展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應該如何去走?最後大家達成共識:即使你是天才,如果後天不努力,天才也會變庸才的。

我想,這樣的學習一定會使學生們受益終身。

傷仲永教學反思12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本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沒想到同學高舉着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説實話,這問題我心裏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説:“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一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着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裏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着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裏一定很高興,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裏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裏七嘴八舌,有説要逃脱父親的控制的,有説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説要用道理勸説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一個較好的辦法:勸説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説:“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説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傷仲永教學反思13

按照平時習慣的上法,《傷仲永》一文的教學到了最後的感悟階段,學生們侃侃而談,什麼天資固然重要,但後天教育更重要,什麼天才出於勤奮…….就是平時學習成績不夠好,學習不認真的,似乎都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甚至有些人還在感歎自己也是仲永的化身,看看全班,個個臉上帶笑,我突然感到非常的失敗,難道這篇課文教學意義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掌握必要的字詞,掌握一下文章的思想,就這樣簡單嗎?

為什麼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道理,同學們這麼漠視,如同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一個不幸的故事,而我們教學所做的,僅是分析,學生的自我教育呢,我靜靜的'看着全班,面無表情,同學對我反常的表現也十分驚訝,全班靜悄悄的,我對着他們説: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精闢的總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己過”,剛才同學們講起仲永之失,侃侃而談,可是你們的表情告訴我,原來仲永的故事就是仲永一個人的故事,和在座的各位沒有多大關係,可是你們想過沒有,你們在生活中是不是就是另外一個仲永,你們之間存在着極大的相似性,我們是不是應學古人,以仲永為鏡,明確一下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呢,如果我們僅僅是因為手上有了本工具書,就忽視了課文裏存在的思想意義,那我們的學習是嚴重本末倒置。現在請同學們拿出紙筆,寫這樣的一個話題:仲永和我之比較。就天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進行比較寫下你們更深刻的感悟。

花了半節課的時間,收到這樣的一些感悟:天資不夠,更需努力,父母關愛很幸福(有的孩子講起了父母為了自己能好好學習,放棄了休息,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這與仲永的父母有本質不同,學校教育體系很完備,培養我們的素質很有利,學習環境有優勢……在學生髮言中,很多同學能結果自己的實際,真誠的解剖反省了自己,他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語言變得真誠。。。。。。我想,此時此刻,《傷仲永》一文才稍稍實現了其“勸學”之意義。

語文課需要氛圍,與課文相融,與作者共鳴,與自己對話,一切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投入。這半節課本不是我原先想要上的,但不這樣能行嗎?

傷仲永教學反思14

《傷仲永》教學設計及教後反思

一、教學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從獨特的角度,表現了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大意義,讀來令人深思。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轉變為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後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奇才”的哀傷、惋惜之情。學習這篇文章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七年級學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積累,雖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閲讀能力,但是文言閲讀能力還是其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教學本文,除了讓學生理解其思想內容以外,主要還是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由於受學校教育資源的限制,教學時我們選擇多媒體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多媒體教學有助於優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賓客、環謁、泯然”

等。

2、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習本文借事説理的寫法。 三、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知識;

2、理解方仲永有一個“奇才”而“泯然眾人”的原因。 四、教學難點

瞭解借事説理的寫作技巧。 五、教學過程 (一) 教學流程圖

(二)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預習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導入新課

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莫扎特,3歲時就能在鋼琴上演奏他聽過的樂曲,4歲便能作曲,6歲開始環球演出,甚至被邀請到王宮裏演出,一生作曲無數。被譽為“音樂神童”。今天我們也來讀一個有關音樂神童的故事——《傷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後追諡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晚年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説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闢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多媒體展示) 2、榜樣示範,記字音

a、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環謁yè稱chèn泯mǐn然 還huán自揚州

b、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人聲鼎沸,讀課文

a、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指導學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屏幕出示)

借旁近∕與之 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餘聞之也∕久 賢於材人∕遠矣 b、學生互相練習朗讀。 c、全班學生齊讀。 d、無標點朗讀。 4、齊心協力,譯課文

a、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以及課下注釋,自學疏通文意,並標記文中的字詞

句障礙。

b、小組交流自學成果,並討論文中的疑難問題。 c、教師點撥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

對於課文中特殊用法的詞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通“攀”,牽,引) 父異焉(認為…奇怪) 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思考:

a、方仲永這個“曠世奇才”,“奇”在什麼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終竟“泯然眾人”,究竟是誰的錯?王安石對這件事是什麼看法?(最後一段講了什麼道理?)

四人小組討論後,共同明確:

a、“奇”在——“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b、方父錯在貪圖小利,愚昧無知。“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邑人錯在過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錯在毫無主見,隨波逐流; 方母錯在對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勸誡、制止

……

(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c、學生自由暢談,只要學生明確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見,表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説理,以仲永為實例,説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想到的”為題,即興説話,角度自定,觀點鮮明,有理有據,思路清楚,語言簡練。(提示:可説説方仲永的故事對家長、學生、老師等人的不同意義。)

傷仲永教學反思15

【教案背景】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曆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教學課題】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借事説理的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並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一篇説理文言文,它的特點是借事説理,借仲永故事來闡明作者的觀點。説理的同時還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達成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的讀音、難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學習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

3、瞭解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4、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釋義,以養成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導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能夠閲讀、釋義,以養成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人的知識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後天的勤奮起決定性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學習。

二、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方仲永從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矣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學方法設想:

一 、 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和課文註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

二、 試改變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教法,在學生認真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

從抓字、詞、句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

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

三 、“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着眼於培養學生自讀淺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網上搜集類似文中成長過程的事例,在教學中穿插融入。

2、製作ppt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註釋,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自讀課)

一、設置話題,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三、 學生自讀課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設置話題,導入新課

什麼是天才啊?(學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學習,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裏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介紹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關資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晚年封為荊國公,故稱“王荊公”,諡號"文"。著有《王

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 蘇洵 蘇軾 蘇 轍歐陽修曾鞏 王安石 三、 學生自讀課文

(一 ) 解題。

1、板書課題:傷仲永,“傷”字是什麼意思?

2、佈置學生看本文註釋,瞭解文章出處。

(二)自主學習

1、聽讀課文,注意字音、語氣、停頓。 

2、自由朗讀課文,結合字典,正字、正音。

3、譯讀課文

對照註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地方,小組討論,師做適當

點撥。

重點識記下列詞語:

1、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世隸耕() 未嘗識書具()即書詩四句() ...

自為其名()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也( ) 卒之為眾人( ) ...

固眾人( ) 得為眾人而已也( ) ...

2、明確詞類活用。

① 父異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賓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

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組內合作探究,自己翻譯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內解決,再不會的,老師講解。

四、試着背誦課文第一段

1、自由背誦

2、指名背誦,師生共評

3、齊背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課文中重點字詞及含義。

2、理清故事脈絡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題目中的“傷”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傷?

2、第一段為什麼特別交代方仲永“世隸耕” ?

3、 五歲時的方仲永表現出了怎樣的才能?在文中勾畫語句。提示字義:書、為、意、一、可觀。

4、邑人和父親是怎樣對待方仲永的?讀課文,勾畫語句。提示字義:稍稍、賓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找出文中的語句朗讀。

 三、合作探究 精講點撥

1、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

學”。

二、方仲永“其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2、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為什麼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一是説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與後文“泯然眾人矣”形成強烈對比。

二是點明“泯然眾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説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4、“餘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本文敍事中有什麼作用?

本文敍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

這種見聞錄的方式給人以真切真實之感。

5、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係?參考: 。

作者所説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後者更為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6、歸納主題

以方仲永的事例,説明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展示,師作補充。(可結合學生的成長經歷談,讓學生認識到,

學習知識,聰明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勤奮努力更重要。)

四、當堂檢測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麼?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餘聞之也久()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

2、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隸:屬於)

B、父利其然也(利:認為有利)

C、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環謁:四處奔跑)

D、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收:聚、團結 )

E、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愚昧無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三個字:五、擴展遷移

1、什麼是天才?怎樣成為天才?

2、説説你所知道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學的故事。 

課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學故事事例。古希臘演説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見。

篇二:傷仲永 公開課教案

23、傷仲永 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懂故事,並能複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藴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後天學習的關係。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説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先講一個小故事,大家聽了後,要説出這個小故事是從哪個成語裏講出來的,也可以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話説,南朝梁時,南京有個叫江淹的人,他從小天資非凡,才思敏捷,6歲就能寫詩。儘管他家境貧寒,但他勤奮讀書,辛勤寫作,年輕時就擅長詩賦,享譽文壇。可是,當他官至光祿大夫時,他的才華就慢慢衰退了,不如從前了,寫出的詩文平淡無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寫來的詩文竟沒有一句佳句。人們説他的才思盡了。 1

學生:江郎才盡。

教師:對!(教師板書“江郎才盡”4個字)不過這節課我們學的不是“江郎才盡”的故事,而是一個“方郎才盡”小文章。(教師板書“方郎才盡”4個字)

二、解題:

教師板書課題,並提問:傷仲永的“傷”是什麼意思?

學生看課後註解①,回答:悲傷,為??惋惜

教師問:作者為誰惋惜?為什麼惋惜?

學生答:為方仲永惋惜,為他從一個神童變成一個普通人而惋惜。 (教師板書: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紹:(打出課件)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曾封為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諡文。現存有《臨川先生文集》、《臨川集拾遺》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四、讀準字音:(打出課件)

lìpān yè yì

隸 扳 環謁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稱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義:(打出課件)

忽啼求之:它,指書寫工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餘聞之也久: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 泯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2

公開課授課老師:歐陽龍貴

授課地點:連州市北山中學

授課班級:七年級(4)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