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五年級語文説課稿錦集10篇

來源:文書谷 2.5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語文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五年級語文説課稿錦集10篇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意藴深刻、震撼人心的優美散文

這篇散文描寫了波浪洶湧的黃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駕馭黃河的風采,讚揚了艄公憑着勇敢、智慧、機敏,戰勝驚濤駭浪的黃河精神,並以“黃河的主人”的美譽來讚美他。

課文按照人們觀察事物、瞭解事物的規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細看羊

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順序來結構全文。

文章開篇並沒有直接描寫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濃墨重彩寫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險惡氣勢,極力渲染黃河氣勢之大、險情重重,為下文描寫黃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鋪墊。

洶湧奔流的黃河足以讓作者驚歎不已,然而更使作者驚訝的是在湍急的黃河上還有羊皮筏子貼浪前進,如履平地,而且還載着六七個人,文章到此,場面驚心動魄,行文跌宕起伏,處處充滿驚奇,扣人心絃,易於引起讀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談笑風生,勇敢大膽,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穩健、從容不迫的氣質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靈,震撼了讀者的心,讓人感到人類的偉大與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稱艄公為“黃河的主人”。

綜觀全文,課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層層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着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教學的難點是幫助學生弄清課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間的有機聯繫。

二、基本理念

強化理念淡化理論,是我在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中一以貫之的做法。作為一名在語文教學第一線跌打滾爬了十八年的教壇老兵,以下六個方面的`基本理念,是我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融合教與學的長期實踐經驗,概括提煉的具有濃郁個人風格的東西,它們貫穿於我的每一節課堂教學。可能有失偏頗,就教於在座的諸位專家。

1、語文觀:語文是學生自己學會的,不是老師教會的;字、詞、句、段、篇、聽、説、讀、寫、書“十字經”課課要念。

2、質量觀:全體發展、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差異發展、可持續發展。

3、角色觀:蹲下來看孩子;師生是共同的研究者;走近學生,走進學生(讓師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呼應起來);鼓足教育期待的風帆(它是催化劑,催化創新的意識;它是播種機,播種的希望越大,收穫的果實越多;它是童話的聖殿,將課堂變成學生的精神家園)。

4、教學觀: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方法、重情趣。

5、設計觀:目標與智能的多元化,內容與方式的選擇化,結構的模塊化(變線性結構為模塊結構),節奏的彈性化(與學生的學習情緒諧振)。

6、評價觀:評價是激勵的藝術。在我的課堂上,不僅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而且有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這種多元性、多主體的評價,形成了一種強力“思維場”,讓學生的思維在強力碰撞中迸發美麗的火花。

三、教學設計

共分四個模塊。

第一模塊:整體感知,初步感受黃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後用一個詞語(最好是成語)説出黃河給你留下的印象。

第二模塊:“多管齊下”,深入感受黃河。

1、多媒體出示課文第一節內容。指名感情朗讀,齊讀。

2、小組合作學習:除了用朗讀來表現黃河的氣勢之外,你還能用哪些方式來表現呢?

3、多媒體出示“巨石被推入黃河中,推出幾十米遠”的動畫演示。

4、播放黃河萬馬奔騰、滾滾東流的錄像。看後再次感情朗讀。

第三模塊:讀寫結合,內化精神。

(一)讀

1、激發、體驗情感:如果是你在這黃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呢?細讀課文2~6節。

20xx/6/22 4:05:12>2、黃河的主人又是怎樣的風采?練讀第6節。説説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二)寫

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項練寫:

1、圍繞“專心致志”展開想象,把“艄公駕駛筏子破浪前行”寫具體。

2、圍繞談笑風生展開想象,把乘客的表現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寫具體。

體會以上兩項之間的聯繫。

第四模塊:延伸拓展,昇華主旨。

剛才我們充分感受到了黃河波濤洶湧、濁浪排空的氣勢,領略了黃河主人勇敢鎮定的風采,此時,你想説些什麼?

學生自主選擇:

1、黃河,我想對你説……

2、艄公,我想對你説……

3、同學,我想對你説……

4、我想對自己説……

5、我想對××説……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我的“長生果”》。希望各位老師多指教。本單元以“創造的樂趣”為主題,所選文章處處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或引導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和感悟創造力的來源,或引導學生認識創造力的表現和掌握創造的方法,或培養學生的創新觀念,它們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思想觀念上的衝擊和思維方式上的轉變,還有耳目一新的情感體驗。

我將本文的説課按照:説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説教材的重難點---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評價---説教學設計,這六個環節來展開説課。

一. 説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

《我的“長生果”》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以一種娓娓交談的方式,用樸實的話語,回憶少年時代的讀書經歷和讀書收穫,真誠抒寫了閲讀和寫作帶給自己的愉悦。字裏行間融注了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給人思考和啟迪,其激發學生創造慾望的“廣告”作用,地位可見一斑。

根據《國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五年級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據標誌性的詞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內容要點,在聽説雙方互動過程中,增強知識的篩選能力。

(2)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體味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感受散

文“形散神聚”的魅力。

(3)通過刪減,調序,改換,勾連等方法,引導生學自主品析,並在一定基礎上進行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情感目標:

(1)聯繫自己閲讀,寫作經歷和生活實際,暢談感受和收穫。感受到創造性學習的樂趣。

(2)體悟閲讀與寫作對於個人的成長,社會人生的價值意義,藉以激發學生提升心智,豐富生命,完善自我。

二. 説重點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創造的樂趣”,葉文玲在本文中娓娓講述了創新寫作給她帶來的樂趣。編者其意,旨在希望讓閲讀帶給學生一點思想觀念上的衝擊,一些思維方式上的轉變。故而,結合單元目標和本文特點,我將本文的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讀懂課文內容,體味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實感。

難點:結合自身體驗,暢談學習本文的感受和收穫。理解閲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的道理,並能進行創造性的寫作。

三.説學情

我們的學生是山區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通過前面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初具賞析和品讀一般文學作品的能力,並能結合文本談自身的閲讀體驗。但能否將體驗昇華進行創造,這又是本單元一個挑戰。

四、説教法和學法

《綱要》明確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識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誦讀法:“三分散文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品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課標》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聖陶先生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因而,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討論—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4.練習法:主要是進行創造性的表達(口語和寫作)。

五.説教學評價

主要用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

採取這種評價相對及時,以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優點作出肯定,如:“我們班又多了一位文學家!”“你的回答有創意!”“大家鼓掌歡迎,希望你再接再厲!”對學生回答的不足之處加以提

點和修正,使其能揚長避短,更有利於學習。

六.説教學設計

(一)趣味引入,懸念入題。(從學生喜愛的神話故事人物輕鬆導入,激起學生興趣,調動全體進入學習氛圍)

(二)自讀自悟,整體把握。(《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生要“要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此環節的設置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齊讀,明確“長生果”的喻意。

2.個讀,理清文章思路(“我”的讀書經歷和讀書收穫)。

3. 輪讀,積累優美詞句。

4.範讀,重點品讀1,2節。

(三)批註精讀,體會情感。(重點突出,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 討論和圈點勾劃:

1.作者為什麼把書比作“長生果”?文中哪些詞句(字裏行間)體現出我對書的喜愛?請把你的理解或感受批註在旁邊。

2.書對作者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信息的歸納整合)

3.對此,你是怎樣理解文題的?那把它更換為“我愛讀書”,或“閲讀對我的幫助”。。。好不好,為什麼?

4.作者由閲讀而獲得了怎樣的寫作體驗(創造的樂趣)?你有過同感嗎?請你也談談。

(四)能動創造,享受樂趣(難點突破,創新精神的培養)

1.聯繫自己閲讀,寫作經歷和生活實際延伸體驗,暢談學完本文後的感受和收穫。(再次體悟作者的感受,提升對閲讀,寫作及人生的認識)

2.“我也能!”仿寫:

書,是人類文明的“長生果”;書,是-----------

3.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

4.創造性表達:

①.口頭創作故事:“有一天,我在街頭漫步,突然看到**同學(男)

②.小作文:《由“男子漢穿裙子”想到-----》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長歌行》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10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漢代樂府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這首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説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同時,由於學習本組課文,仍然要求要獨立閲讀,認真思考,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提高文化素養。本着這個總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學習《長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掌握“葵”“羹”“煎”三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結合相關的詩句,領悟賞析古詩的方法,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把瞭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起心靈的共鳴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優秀的古詩文,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方法選擇上,我重在“賞析”,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讀,讀中感悟,並結合蒐集與有關春天、時間的詩、名言、格言,製作的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儘量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讓學生始終遊走在詩韻的畫卷中,感受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交流中帶來的美感和愉悦感。

《長歌行》一詩教學採用一課時,首先是激情導入。教師引用《匆匆》及相關的詩句引出課題《長歌行》,釋題。引導學生背誦《古朗月行》、《石灰吟》、《暮江吟》等,明確“行”、“吟”都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這種利用與詩歌主題相關的導語引出課題,不但能在潛意識中引導學生把握本詩的主題,而且一開始能把學生帶入情景學習中。同時,有意識的拓展,增加課容量的同時,體現了大語文觀,明確了積累的重要性。

接着是品讀《長歌行》。分步出示課件,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讀詩,按照標出的節奏讀詩。並在範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加上適當的動作,表達他們對古詩的初步情感體驗和了解。在這一環節中,朗讀要求的逐步提高,朗讀技巧的逐層解剖,讓學生明確怎樣讀,才能讀出詩歌的美。學習方法的掌握是最終的學習目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為理解、感悟詩歌表達的意思奠定基礎。

賞析《長歌行》是本節課堂教學的重點。首先引導學生明確全詩是圍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來寫的,接着出示課件,要求學生合作學習,要求結合註釋,理解課件中標出的關鍵字詞,並用自己的語言説出對詩句的理解。在彙報交流中,相機引導完成以下問題:(l)學習了前兩句,你會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詩句?(2)學習了三、四句,你感受到了什麼?(時光易逝,一去不返)(3)圍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會想起哪些相關的詩句?作為你們,應該怎樣改動詩句,更好的表達我們的感情?最後明確詩歌的主題思想,結合課件引導學生總結:《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説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後一句只抒胸臆,勸戒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歎息。最後要求學生給自己寫一兩句話,最好用上一句你搜集的名言名句。在教學中,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充分給學生展示才華的空間和機會。語文教學,特別是詩歌的教學,立足文本,但必須超越文本,不能僅限於詩句意思的理解上,要把重點放在“賞析”二字上,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同時,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在幫助理解詩歌主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祖國燦爛的文化產生強烈的吸收慾望,使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效果最大化、最優化。讓學生始終走進詩歌,引發共鳴,達到深層次的學習目標。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是《最後的常春藤葉》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先説説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説,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他人即將熄滅的生命之燈的故事,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的友誼,以及貝爾曼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教材編寫者將這篇小説放在“珍愛生命”這個專題裏面,希望能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啟示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樂觀向上。因此,我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小説宣揚人性美的內涵,理解歐·亨利小説中幽默與諷刺意味的語言,以及品味歐·亨利式的小説寫法。

二、再説説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想

這篇小説屬於文學作品教學,應突出學生對文本多層面的感知與體驗。所以,我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用速讀法、跳讀法、再讀法等多種閲讀方法閲讀文本,在閲讀中對文本進行理解鑑賞。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因此,我的教學策略是啟發誘導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質疑法。

三、最後説説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1、導入:都説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的就是一片秋葉與三位藝術家的故事。【設計這樣的導語,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與課文相關的主題及內容,即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不拖沓。】

作家簡介:歐·亨利(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説家,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他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被稱為“含淚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説巨匠:歐·亨利(美)(《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莫泊桑(法)(《項鍊》、《羊脂球》)、契訶夫(俄)(《變色龍》)【這些知識點比較重要,且與考試有關,具體詳細的資料由學生自己課後去查,既突出重點,又減

3、瞭解小説情節:速讀課文,理清故事發生的四天裏瓊珊與貝爾曼的行為。

第一天:早晨,瓊珊病重,數落葉;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瓊珊不聽蘇艾勸慰,望葉等死;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不落的藤葉使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瓊珊脱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使學生基本瞭解小説情節,有利於接下來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扮演瓊珊、蘇艾、貝爾曼。首先讓學生根據課文作自我介紹。【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瞭解人物的基本情況及性格愛好】然後,老師提問三組學生:

①問瓊珊:為什麼你把最後的藤葉能看得那麼重要?

②問蘇艾:醫生對你説了瓊珊的病情之後你是怎麼想的?

③問貝爾曼:當你得知瓊珊的病情後你是怎麼想的?你平時脾氣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温情,為何你要去畫那片葉子?

④問瓊珊與蘇艾:你們得知葉子的真相之後是怎麼想的,你們認為貝爾曼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首先,基於“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在語文的實踐中教和學”的認識,我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習“領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其次,學生將自己與文中人物聯繫在一起,有助於理解人物形象。而且這也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熱烈。】

5、感情昇華: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何感想?

愛是一種純潔的心地,表現為靈魂的`高尚,並由此做出更美的行為;

樂觀是一種向上的精神,表現為對人生、對事業充滿信心和希望。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把思考空間留給學生,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

6、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找出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並分析這樣寫的效果。【讓學生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作者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樣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理解“含淚的微笑”。】

7、品味歐·亨利式的小説寫法:

①貝爾曼畫葉應是小説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②試問小説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小説情節構思的巧妙,理解歐·亨利小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結局。】

8、佈置作業:老師將歐·亨利的短篇小説《離奇的故事》的結尾略去,同學們根據文章中的伏筆,自己寫個結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歐·亨利小説的結尾寫法,加強閲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寫作機會。】輕學生負擔。】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上(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竊讀記》(板書),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點難點、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作進行具體的闡述。

説教材

《竊讀記》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新課標國小語文五年級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課文,節選自台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該組以我愛閲讀為主題展開。

本篇精讀課文以竊讀為線索。表達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這一中心思想,清麗平實、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作者竊讀的獨特感受與複雜滋味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讀書的樂趣,符合國小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得到情感體驗,同時在品讀課文中,我們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小女孩竊讀時的擔憂、恐慌與痛苦,體驗到驚喜、快樂與滿足。這正是竊讀的百般滋味。文章中充滿着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能使學生受到感染,激起他們的閲讀興趣,體會到文中豐富的情感以及學習的快樂。

 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課文的思想內容出發,依據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訓練項目,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字;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現我竊讀時的複雜心情;

3.感悟作者對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聯繫生活實際懂得你們是吃飯長大的真正內涵,並熱愛讀書。

4.學習作者通過對人物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生動。

2.圈劃並有感情的朗出作者讀竊讀時的心理、動作描寫的語句,體味竊讀的滋味。

難點:1.揣摩作者竊讀時的複雜心理,感悟作者對書本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這一思想感情。

2.在體會作者的熱愛讀書中,也受到感染、得到啟發,感受書本的無窮魅力。

 説教法、學法

為了高效率的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的教法歸納如下:交流感受法,引導法,情感朗讀理解法,關鍵詞句分析法。學法歸納為自讀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想象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為了更好地實行預設的學習目標,我和學生做如下準備:

教師:分析教材準備教學資料,如課件

學生:發動學生蒐集整理名人讀書時的故事或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並讀一讀

説教學過程

在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之後,我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依據教材、課文的特點,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主旨,讓學生在朗讀、探討、交流,感悟中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得到思想的啟迪。

一、感受交流法

從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感受導入,將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巧妙的牽引出來,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明確了本科的`學習目標。

在一篇説課稿中,教學過程尤為重要,因而導入的設計也至關重要。富有情趣的導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的溝通的橋樑。通過這座橋樑,師生的心會更接近。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跟書本也更親近,使學生更願意去學習這篇課文。正如俗話所説: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就如寫作文也提倡鳳頭、豬肚、豹尾,無不體現開頭的重要性,體現萬事開頭難這一特點,於是設計感受交流導入法,引領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情境。

二、緊扣題眼,突出重點

圈劃關鍵字竊字,進行具體的講解。

我們都知道,竊大都表現大都表現的都是貶義詞,現實生活中大都為錢財、為自身利益而自私的竊取別人的東西,你們聽説過竊讀嗎?(板書:竊讀記)那文中的竊讀又是否是貶義詞呢?讓學生在默讀過程中思考問題。

三、探討交流,精講點撥

帶着對課題的疑問,讓學生自讀自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加以思考,文中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句子,應讓學生在找出句子的同時,在具體的語句中體會其存在的真正內涵,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傳神細膩。小組內交流討論,綜合討論結果和疑問,在班內交流彙報,集體解決問題。新課程倡導,要尊重學生的需要,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着眼於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而達成這些目標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本環節設計充分體現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改變,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活他們的思維。

再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有些詞句理解的還不夠透徹,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多媒體出示對學生來説較難理解的語句,適時進行點撥。

四、整體把握,情感昇華

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後,結合生活實際,仔細揣摩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並受到啟發。吃飯長大,是指身體對物質的需求,讀書長大,是指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知識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學生從小就要熱愛讀書,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引導生體會讀書的重要作用,及閲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激發他們閲讀的興趣。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結合生對課堂練習的回答,作出小結。在回顧課文內容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布臵課外實踐:

組織學生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開展活動,蒐集名人讀書故事或讀書名言。

課堂學習的目的是引向課外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正是為了達到葉聖陶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要求。另外,這樣設計還能夠溝通課內外,利於把語文學習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並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

説板書設計

板書就是微型教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適應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審美情趣,能簡要地概括出文章的內容,做到了言簡意賅,一目瞭然。

快樂懼怕

竊讀

這一板書設計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巧妙。從橫向看,兩個是完全相反的詞語;縱向看,兩個又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因為這是竊讀的滋味,點明瞭主題,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突破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針對課文的特點和單元訓練要求,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我説的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浙江潮(附觀潮)》。本課將內容相近的兩篇文章編排在一起,一篇是文言散文《浙江潮》,另一篇是現代散文《觀潮》。這樣編排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錢塘潮的雄奇的同時,對古今語言的異同產生感性認識,感悟到祖國語言的魅力,增強語感和對祖國語言由衷的熱愛。

《浙江潮》全文共五句話,開頭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總領全文,點明題意。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時間:“自即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然後對潮水由遠及近,傳神地從形 色 聲勢四個方面寫出潮的特點,表現了海潮的雄奇壯麗。描寫形與色運用了形象貼切的比喻手法,比如“僅如銀線”“玉城雪嶺”;描寫聲勢則在比喻之處還運用了誇張,例如“際天而來”“如雷霆”“吞天沃日”等。這些手法將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最後引用楊萬理和詩句進行形象的概括,呼應首句,結構極為嚴謹。

《觀潮》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 潮來時 潮來後的景象,也表現的是大潮的奇特 雄偉壯觀。課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從遠到近,寫得很有順序,很直觀形象。

總之,這兩篇文章都使人如臨其境,令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根據以上情況,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理解文章內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領會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文字,由遠及近的順序來表現大潮的方法。

訓練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掌握古文的讀法。

其中第2和第3條是本課和教學重點 難點在於引導學生用這兩篇文章中寫景的方法去寫景。

學生情況分析

對於學生來講,應該是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文言散文,以前學的都是古詩,

沒有這樣嚴謹的結構需要領悟和學習,可以説難度加大了,因此學生在理清結構朗讀方面都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比如:《浙江潮》的開頭兩句與結尾一句是什麼關係?古文的讀法等都需要老師採用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

此外,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方法往往是知而難行,例如:總分總也就是首尾呼應的結構,大部分學生在習作中達不到像課文中那麼嚴謹;再如從遠及近的寫作順序學生也做不到像文中那樣自然。因此,設計一個“寫景小練筆”的練習是必要的。

對於兩篇文章的異同,學生一定的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我們應該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的感受或理解,表揚有獨特見解的學生。

談教法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堂課當中所需運用的方法肯定不是單一的。因此在上這課我將結合“疑問導讀” “巡視輔導” “示範” “講練結合” “質疑引導深入閲讀”等各種方法來進行教學。當然,我將主要採取“質疑引導引導”這一方法。在課堂中我準備這樣安排:在導入新課時設計疑問來創設情境,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利用巡視輔導法督促學生閲讀課文,感知內容;通過老師自身的示範性提問 朗讀和表達,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和提高朗讀與表達能力;在理解古文《浙江潮》時進行講練結合,既可以檢查掌握程度,又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深入閲讀兩篇文章時教師提出關鍵性對學生進行質疑,從而引導深入閲讀,領悟大潮的.雄奇和作者表現景物的方法。

説學法

在學生的學習上,我希望學生能做筆記,用圈圈點點的形式進行,或者是記錄課堂中所學到的重要知識。其次,討論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對於教師或同學們的質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我重視學生個性化體味語言,提倡學生多樣化的語言表達,例如對本課兩篇文章的異同的理解,可從多方面去説,有的可能會從朗讀感受上去分析,還有的可能會從內容結構方面探究等,只要學生分析得有道理,就應該給予肯定或表揚。

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

通過問題創設情境:假設有一個去錢塘江的機會,同學們想不想去?為什麼?現在我們到書中去先睹為快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十分樂意地去閲讀課文)

 二、自由閲讀 初步感知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這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記錄疑點),同時教師進行輔導。(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在教師巡視輔導下呢,學生會更加主動,教師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從而及時給予指導)

2.反饋與點評。

指名説説所讀懂的內容及閲讀方式,另點一名學生進行點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展示了學生的個性表達)

3.質疑 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進行全班交流(當提的問題較膚淺時不能挫傷他們,而應鼓勵,教師再作示範性提問,引導學生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

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讀完兩篇文章後有什麼感受?

三、圖文對照 深入閲讀 朗讀指導

1.順序講讀古散文《浙江潮》(考慮到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文言散文在重點詞句 結構及朗讀方面難免會有一定的困難)

2.課堂練習:浙江之潮,被周密譽為( )。( )最盛大。當從遠方看時,僅如( ),再近些則( );聲音( ),給人的感覺是( )。因此,詩人楊萬里曾説( )。(課堂中設計一道這樣練習題能鞏固並綜合運用所學知識)

3.對照插圖,學生合作找出與圖相關的語段。(教師質疑,提出關鍵性問題:文中哪幾句是描繪圖中情景的?學生找出後就明白重點內容之所在)

(1)體會文中的比喻 誇張的修辭手法和由遠及近的寫作順序(找到相關的詞句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寫作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啟發。)

(2)談談讀後的感受(這是引導學生對內容更進一步的理解,也使學生得到個性化的表達。老師相機用原文板書:銀線 玉城雪嶺 雷霆 吞天沃日)

4.小組討論交流開頭兩句與結尾句的關係。(體味嚴謹的首尾呼應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借鑑於寫作。)

5.合作學習《觀潮》一文

(1)按一定順序給課文分為三部分,師巡視輔導(針對後進生輔導,更能促進他們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結果,並説明理由,再師生共同討論出更合理的分法。

(3)合作探究重點部分“潮來之時”

同桌間討論這部分寫了錢塘江哪幾方面?(聲音 形狀)

感受大潮的聲音,交流大潮的形狀:分別找出相關語句,交流從中讀懂的內容,並體味一些重點詞句及修辭手法(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説説讀後感想(師相機板書:白線 城牆 戰馬 山崩地裂 大地顫動)

(4)交流疑義

6.有感情地朗讀比賽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文章朗讀,然後分別請幾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浙江潮》和《觀潮》,指名同學進行評價;男女同學朗讀比賽,教師點評;教師示範朗讀後全班齊讀課文。(這樣更能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

四、引導表達

1.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結合板書與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多樣化地表達)

2.談領悟到的寫景方法(學生各抒已見,教師給予適當肯定)

3.師小結首尾呼應的結構和由遠及近的寫景順序

五、佈置練習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温習功課的好習慣)

2.運用領悟到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觀(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

六、談板書設計

我將板書和深入閲讀同步進行,設計的形式如下:

結構 彷彿看到 彷彿聽到 彷彿感受到

浙江潮 銀線

分 雷霆 吞天沃日

總 玉城雪嶺

潮來前 白線

觀潮 潮來時 城牆 山崩地裂 大地顫動

潮來後 戰馬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組課文中的第三課。品讀課文,腦海中逐漸浮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一個人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在蒼茫的大海上以書為侶,享受着閲讀的樂趣。面對漫長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帶一本書上路。書如友,書似家,每讀一遍都像故地重遊,會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覆地讀一本喜愛的書,真像與一個朋友同船而行。

見多了博覽羣書的高論,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將一本書讀精-—”一遍又一遍地讀”。作者以獨自駕舟環繞世界旅行,只有選擇帶一樣東西娛樂的假設開始,引出自己的觀點。然後以新鮮的比喻,即反覆地讀一本書,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遊,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新的驚喜,來説明選擇的理由。然後繼續假設,列舉了“一遍又一遍地讀”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從不同的角度反覆地讀,就會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緻,語言淺顯易懂,角度新穎,表達獨特。作者通過層層遞進的.假設和設問、反問,靈動鮮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層層剝筍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你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的東西,不管你看過多少遍。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走遍天下書為侶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並受到啟發;二是體會作者是怎樣表明觀點的,他的説明方法及表達方式,體會假設、設問、反問、比喻等的表達效果,增加語言積累;三是進一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的難點是:理解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二、説學習目標

1、認識“侶、娛”等4個生字,會寫“侶、娛”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讀書樂趣,學習一些讀書方法。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2、繼續開展讀書的綜合性學習。

難點:理解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

四、説教法學法:

通過讓學生讀書在讀中學習作者反覆讀一本書的原因和方法,學習這種讀書的方法。從而對自己在讀書中的方法產生思考。

五、説課前準備

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讀書名言。

抄有重點詞句的小黑板。

六、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一本好書,藴含着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歡閲讀,從童年時的“竊讀”,到季先生對讀書的見解,可以看出他們都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今天,我們學習第3課“走遍天下書為侶”。

2、齊讀課題。釋題。(侶:伴侶。)

3、用自己的話説説課題的意思。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幫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

4、默讀課文,想想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麼,在書上作批註。

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小組合作讀課文,交流: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的方法分別在課文的哪些段落。

2、齊讀課文第5自然段,與大家交流讀懂了什麼。

3、課件出示關鍵句子:

a.“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經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面時,你還會説:‘真想不到你懂這個! ’”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説:‘我怎麼沒注意過,燈光照着那個角落,光線怎麼那麼美!’”

把這些句子多讀幾遍,再充分説説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發表不同的見解。)

4、齊讀第6自然段,聯繫上下文説説“新東西”指的是什麼。

5、有感情地朗讀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課時

激趣讀文,深入感悟

1、朗讀課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讀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讀那本書的方法到底是怎樣的?從哪些詞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讀。(抓住“首先、然後、最後”這三個表示順序的詞語感悟。)從這“一遍又一遍地讀”,你們感受到什麼?

3、聯繫實際交流作者讀書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後……最後……”説一説。

4。默讀最後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書比作一位朋友,還比作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比

比?這樣比的好處是什麼?

5、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積累運用,昇華認識

1、畫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試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與夥伴比賽,看誰記得又快又牢,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讀一本書的方法對你有什麼啟示?説説如果有一本書陪伴你去旅遊,你會怎樣去讀?(用上首先……然後……最後……)

3、還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交流。

拓展活動

1。讀一讀“閲讀鏈接”——《神奇的書》,把自己的感受用幾句話寫下來。

2。向大家介紹你怎樣讀一本自己喜愛的書,並説説你喜愛它的原因。

佈置作業

1、背誦第7自然段。

2、抄寫生字詞。

3、完成課後“小練筆”。

説板書設計:

走遍天下書為侶

書是:伴侶、朋友、家、故地……

一遍又一遍的讀:首先 然後 最後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説理念】

積累是創新的前提,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有較豐富的積累;擴大知識面,增加閲讀量;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進行字、詞等知識的積累就是集“米”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在讀“萬卷書”的時候可以積累許多精詞妙句,積累許多體式、結構、佳篇,似蜜蜂採蜜,廣收博取。人們認為:語文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其實“死去”的過程就是大量記憶、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藉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最終翻出新意。日常的積累越豐富,我們就越能汲取知識的養料,在運用中便會“心有靈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死去活來”之“活來”——創新過程。因此,作為教師,應清楚地認識積累和創新的關係,大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積累。但是單單依靠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積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新標準也同樣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方法的積累: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等。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教給學生更多的還應該是進行積累的方法。學生掌握了多種學習語文、積累語文知識的方法,在有教師時會學得更好,無教師的時候同樣學得輕鬆。

【説教法】

新標準要求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語文素養。在發展學生語言的過程中,要努力培養自能讀書、追求真理、勇於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未來意識,激發創造力。

大膽地把文章放給學生,採用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方法。首先學生自主初讀文章,要求學會生字、詞語,讀通課文,不能獨立解決的寫到黑板上,反饋時共同討論解決,儘量使每個學生都能過好這一關,為學習課文內容打好基礎。接着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地深入學習文章,教師提供學習小目標,是為學生在選擇學習方法、時間的調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礎上,提供了學習導向,保證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提高學習效率。接着是穿插學習課外選段《中沙落雁》,在介紹新的閲讀的方法後,給予充分的時間空間學習,既積累了知識和方法,有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更深的瞭解和認識。最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選擇練習。

縱觀整堂課,學生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大量積累知識、積累方法,尤其是比較明確地進行了方法的積累:已學背誦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誦方法的學習;通過理解感悟來提高朗讀效果的方法的瞭解;運用文下註解來進行閲讀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學生大量進行詞、句、篇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更提供了他們課外進行廣收博取的方法。

【説教材】

《桂林山水》描繪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風光,讚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課文按先總説、後分述、再綜合的順序分為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桂林的山、水的特點,先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接着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是本單元重點訓練用段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例子。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範。

【説教學目標】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2)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本課詞語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寫景物。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學會運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報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説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完成課堂作業本第1、2題。

第二課時:李習課文第二段,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讀熟課文。完成課堂作業本第3、4、5題。

第三課時:學習課文第三段,總結全文。按課後練習題3的提綱背誦課文。完成第7、6題,聽寫詞語。

【説教學準備】

小黑板一塊,寫有重點句段投影片若干張、投影儀、《桂林山水》錄像帶、錄像機。

【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板畫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覆訓練,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3、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説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一個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桂林去玩。我想,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迷濛雲霧,那裏的綠樹紅花,一定

會使你以為走進了迷人的畫卷。同學們,想不想去領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呢?上課一開始,教師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I、請同學們看《桂林山水》的錄像,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麗風光,課文語言的優美。

2、提出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

(2)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

(3)課文可分幾段?依據是什麼?

3、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

4、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根據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三、舉一反三學課文,品詞賞句悟感情。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它和全文有什麼關係?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精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寫灕江水的特點的詞語。

②用“~~~”劃出具體描寫特點的句子。

(2)檢查思考題

①板書:水:靜清綠。

(3)檢查思考題

②投影出示句子: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讀讀比比它們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灕江的水真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②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組句子,體會灕江水奇異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把灕江的水寫得這般奇麗?

④教師設計—組舉—反三的句子訓練,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園裏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裏真安靜啊,安靜得( )?

(4)課文第一句還寫了大海、西湖,它們美在哪兒?

這一段寫灕江的水,為什麼還要寫大海、西湖?

教師小結:作者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灕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

(5)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感受了灕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麼方法學習的?討論後板書:讀——找——品——誦“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自悟學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藉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4、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5、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於朗讀訓練。再次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四、運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複習閲讀提示,明確單元訓練重點?

2、出示段意。(課後題2?

3、學生歸納、講評?

五、總結全文,指導背誦?

1、按照板書,小結全文?

2、運用課後思考題3提供的提綱,指導背誦課文?

學生練習背誦。通過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組背等多種形式,達到背誦的目的?

【説課堂板書?

這一板書,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點。形象直觀,新穎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説巨匠歐·亨利。歐·亨利的小説被稱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作品中以寫人性美的小説最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正是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最後的常春藤葉》就是這樣一部彰顯人性美的作品。

二、説學生

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了《荷花澱》《套中人》兩篇小説,對小説已經有一定的分析、鑑賞能力,不過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説的那樣,學生閲讀小説,只注重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對小説不能進行深入的閲讀。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挖掘更深層的東西,體悟作品所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説教學目標

鑑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

2、能力目標:學習鑑賞小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挖掘主題,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和麪臨逆境勇於自救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分析主人公形象

2.感悟小説主題——歌頌的不僅僅是生命的信念,還有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我準備從文本出發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以及啟發誘導、小組合作、探究質疑等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五、教學設想

這篇小説較長,為了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課前印發導學案,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説主題、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上。小説幽默而富有詩意的語言也是一個亮點,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無法在課內完成,所以設計為課外作業。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逆境,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消極地選擇把一切都交給上天來決定,而有人即便身處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愛的力量,甚至還能用自己的愛去感染他人。一片小小的常春藤葉,就連接着這樣兩個人的命運。【設計説明:通過導語,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在這一部分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問題一: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速讀課文,按情節發展四個階段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並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問題二:小説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説明原因。【設計説明: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完成這兩個問題是很容易的,通過梳理情節,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説主題做好準備。】

(三)重點探究用人情味,人性相通的温情來給當時下層人民悲慘的生活添上一點亮色,是歐·亨利小説的一大特色,常春藤的勝利就是生命温情的'勝利。為了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説的主題,在這一部分我設計了以下五個問題。問題一:再讀文章,談談在這篇小説中最讓你感動的人物是誰?問題二:小説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問題三:小説以《最後的常春藤葉》為題,這究竟是一片樣的葉子呢?

問題四:最後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它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問題五:為什麼説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是他的傑作?

【前兩個問題是對主人公的把握,對貝爾曼的評價是本課的重點,也將是本課的亮點,讓學生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加深對人物的認識,感受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以及人物身上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輝。後三個問題主要是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體會貝爾曼老人善良的心靈,挖掘小説主題,學會珍愛生命、關愛他人。】

(四)難點突破

為了讓學生體會歐·亨利小説精巧的構思,在這一部分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討論以下

兩個問題:

問題一: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説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問題二:在小説結尾瓊珊生命垂危卻脱離了危險,而貝爾曼卻突然病逝,這樣的情節安排合理嗎?有什麼效果?

【設計説明:歐·亨利在短篇小説的藝術處理上的特點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這種意外的情節逆轉,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昇華,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題,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設計這兩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説的精巧構思】

(五)課堂小結

一片葉子,一個希望,一次付出,一場人性的禮讚。詩人泰戈爾説過“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可敬的貝爾曼生時不比夏花,死時卻超越秋葉。葉子終會飄零,但愛是不會飄零的,它將永駐我們心間。

【設計説明:課堂小結在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個小結既呼應了導語,同時再次概括了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

(六)作業

1、在文章中任選兩個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賞析,體會小説幽默而富有詩意的語言風格。

2、閲讀歐·亨利的其他小説如《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等。

【設計説明:真正的幽默是為世人所看得見的笑料中飽含着為世人所看不見的眼淚。歐·亨利的語言幽默中包含着悲傷,達到了“含淚的微笑”的藝術效果,作業的設計主要是體會小説幽默的語言風格。】

附板書設計

【設計説明:在板書的設計上,力求直觀新穎地表現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題。】

五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再見了,親人》這是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第九冊是高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既注意了與中年級教材的銜接,又開始體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

第九冊教材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篇的訓練,圍繞篇的訓練,本冊安排了兩個重點讀寫訓練項目。這兩個讀寫的重點是從讀懂一篇課文的內容,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到能體會內容所表達的思想,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學習第三組的課文,要指導學生繼續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準確完整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使學生的閲讀能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而該課文是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記敍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採用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現手法,描寫出了一個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課文分別選取了送別路上在火車站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場面。在送別路上,記敍的是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的回憶,把現實的告別場面與往事結合起來,可以説是人物典型、場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過閲讀理解課文,學生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思想教育。

3、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對高年級學生閲讀能力訓練要求中明確提出:要“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函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則強調“突出教材要求”、“突出學情特點”的兩個原則。充分考慮本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我班學生具體實際的情況,依據課文“訓練重點”和“預習提示”,我是這樣制定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的:

(1)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運用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讀書方法,練習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

(3)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瞭解同一內容説法的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對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才初步接觸,所以選用“從課文內容中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為本文重難點。

二、説教法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綱》指出: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寫、聽、説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應以讀為本。以讀為本是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在精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朗讀的機會和情景,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具體教法是:

(1)以讀代講法: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不是用一兩句話就能夠説明的,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多讀課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這也是適應大綱中講的:加強讀的訓練是當前語文科教學最重要的一種訓練。

(2)創設情景法:再現當時的場面、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印象。

(3)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説學法

為了扭轉“講”和“問”的狀況,在本節課中則採用“讀”和“思”的方法,把讀的訓練落實到實處。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為主,採取學生“讀——思——練”,教師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

具體學法是:

(1))讀悟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問題。只有讓他們多讀課文,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體會出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中心思想,瞭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2)讀——思——練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做到讀、寫、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解決具體問題。

(3)想象表演法:為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給予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四、説教學程序(安排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我準備採用三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重點學習課文1—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練筆;第三課時:聽寫詞語,指導背誦,完成課後題。

下面我着重談談我今天上的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親人”是指有血緣關係

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麼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明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後,質問那他們為什麼能成為親人呢?是如何成為親人的呢?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來開始這一節課的學習,並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對前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一讀為主,並且做到多讀精導。

在引導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讓學生結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重點指導這一段的最後兩句話的朗讀,體會為什麼大娘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所説的代價是怎樣的代價,進一步體會為什麼

大嫂是親人。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麼樣的代價。重點指導讀“第二天傳來……同歸於盡了。”進一步感受為什麼他們是親人。

最後總結這三段,體會感情,並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最後將學生分成兩大組表演分別時的情景。再交換角色表演。

(三)總結,表演,練筆: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想象離別時的情景並進行表演和練筆。這個作業既可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而且可昇華文章的主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體現了創新教育。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不僅體現了課堂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我設計的板書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有血緣關係

大娘,不是親人?

小金花、朝鮮人、民志願軍

大嫂、勝似親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