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化學説課稿錦集五篇

來源:文書谷 2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化學説課稿錦集五篇

化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全日制高級中學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第二節。主要內容包括:原子序數和週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以及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並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屬基礎理論知識範疇,不僅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重點。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對學過的鹼金屬‘鹵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規律性的總結,也為即將學習的元素週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後元素的學習奠定了理論知識基礎。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同學們才真正打開了運用基礎理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元素及其性質的科學大門。

3教材目標

(一)知識目標:(1).使學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元素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2).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3).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情感目標:熱愛、理解對規律探討的科學家

(二)能力目標: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觀點教育:量變引起質變。通過元素週期律的推出及運用,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歸納以及演繹推理能力;在學習中提高自學能力和閲讀能力

(三)德育目標:結合元素週期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由量變到質變以及“客觀事物本來是相互聯繫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週期律的導出,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以及探求知識、不斷進取的優良品質。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核外電子排布與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難點: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二.教學方法:

1方法:誘思探究法──通過自學、討論、對比、實驗、設疑等方式誘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歸納、推理、探究。採用探索發現和遷移類比。思考討論,分析講解,探索規律,總結歸納,理解實質。結合週期律的推出,使學生初步掌握從大量的事實和數據中分析總結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科學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儀、膠片。

實驗用品: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鎂帶、砂布、鋁片、蒸餾水、酚酞試液、1mol/L鹽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養皿

三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基礎理論知識的特點,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較多,且較為抽象,理論性‘聯繫性較強。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學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使學生能條理清晰,有邏輯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節課所使用的資料及實驗等比較多。本節課因為有演示實驗,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實驗,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授此課並不會顯得十分枯燥,但本節內容的目的是在實驗驗證的基礎上來幫助學生鞏固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的。若教師引導不好,往往易使實驗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一定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其既動手練習,又動腦思考,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使其認識上升到認知的高度,並鍛鍊他們的抽象思維推理能力。因此,教師應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正確引導學生。指導他們刪繁就簡,學會舉一反三,更輕鬆有效的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原子序數和週期性的概念的學習;運用生動的比喻-時鐘記時引出週期性的概念:這種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現象,就稱為週期性。原子序數的學習則通過學習自學,歸納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的學習。通過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觀材料引導學生依次思考.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

(1)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2)原子半徑;

(3)最高正價和負價;呈現怎樣規律性的變化?請學生總結並得出結論,教師予以糾正和補充。最後小結得出: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

3.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以及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

(1)通過複習鹼金屬元素與鹵素,引導學生回憶並得到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2)演示實驗A組鈉、鎂與水的反應。實驗B組鎂、鋁與鹽酸的反應鎂鋁6mol/L鹽酸學生做實驗。根據判斷依據得出結論金屬活動性順序:Na>Mg>Al再推廣展開到橫行縱列行與行之間,最終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元素非金屬性則通過對錶5-8的分析,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探討,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

(3)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的類比引出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鹼性氧化物的概念類比引出。

4.思考元素週期律的實質並小結。得出結論元素性質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呈現出週期性的變化。這個規律叫元素週期律。是核外電子排布週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五學生學習方法:

觀察法,分析法,推理歸納法。

六反饋練習(投影)

化學説課稿 篇2

本説課的題目是“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本節課依據“探索性教學”

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育思想,本着“問題式教學”、“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建立科學思維模式”的教育教學設想設計的教學方案,現從四個方面闡述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在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本章學生開始初步、系統地接觸具體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既可以為前面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為後面的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化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①瞭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

②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③通過演示和學生探究實驗,複習鞏固基本實驗操作,學會觀察、記錄實驗現象,以及從分析現象中得出結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思考和交流、實驗和觀察、探究實驗,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勇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精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學重、難點

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

難點:鋁為何可以在空氣中穩定存在

三、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分析

1、九年級已經學習過鐵、鎂、鋁等金屬的有關性質;

2、曾經背過金屬活動順序表,知道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3、對於高中階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他們還沒有開始接觸,一般都不懂得從結構上去分析演繹。

四、教法和學法

1、 邊講邊實驗 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

(1)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 這樣既可以進一步規範、鞏固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又能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比如鈉的切割 、鈉與氧氣的反應實驗,教師在演示一些操作重點後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讓學生和鈉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學生對鈉的性質就會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2)學生動手實驗與填寫實驗報告相結合 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教師給出實驗報告,引發學生去思考、提出問題,激起學生動手實驗解決問題的動力,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實驗的目的。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學生能有針對性地去觀察實驗現象,而不是囫圇吞棗,真正發揮實驗的作用。在學生實驗之後,學生能在完整試驗報告的過程中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實驗過程,回顧試驗現象,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及時總結歸納 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後,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3、通過比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如學生在學習鈉和氧氣反應的時候,通過反應條件、反應產物的比較,從而更深刻地認識鈉與氧氣反應的實質。又如做鋁和氧氣反應實驗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認識到鋁表面的氧化膜問題。

五、教學過程

1、引入課堂 通過幻燈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屬製品、金屬礦石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金屬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繫緊密;通過展示歷史上一些比較出名的金屬物品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金屬在我國已有比較悠久的使用歷史;我還將讓學生自己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本節課的興趣。

2、 複習舊知 通過思考與交流,複習金屬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為後面即將學習的鈉、鋁的性質打下基礎。

3、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 鐵、鎂等金屬都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讓學生去思考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可能情況以及為什麼。

4、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 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思考,去感受鈉的活潑的化學性質,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於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5、通過實驗的比較,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 從鈉與氧氣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讓學生比較着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本質,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課堂小結 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共同的反應本質,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金屬化學性質的差異性,金屬活動性的強弱在具體反應中的體現,進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認識到化學性質的遞變與原子結構的關係,並啟發學生思考除了這些共性之外金屬可能還有一些自己的特性,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增強課堂的完整性。

7、作業 利用你的原有化學知識,結合本節課內容,圍繞金屬提出一些問題,選擇出你所感興趣的,去圖書館或查閲資料,進行研究、調查或實驗。

六、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

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

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學生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化學説課稿 篇3

尊敬的林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溶液的形成》,選自人教版國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節第一課時。是一節課前説課。

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特色五個部分進行説課。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質共存的一種狀態,是中學化學遇到的一類分散體系。在下一單元裏將要學習常見的酸和鹼,有關它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溶液裏進行的,要學好這些內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溶液的有關知識,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也正好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提供知識準備。

本課題是有關溶液的初步知識。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學生在宏觀上認識溶液的特徵,從微觀上認識溶液是溶質以分子或離子形式,分散到溶劑中形成的均一體系。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建立一個有關溶液的較為科學的概念,進而認識溶質、溶劑及辨證關係。最後通過實驗簡單介紹了乳化現象,以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設置了三維的教學目標:

1.認識溶解現象。

2.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4.瞭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問題討論和實驗探究,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學會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

1.初步瞭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通過實驗和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團結合作的科學探究態度。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

重點: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係

難點:從微觀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學情分析

思維特徵:九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觀察現象、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心理特徵: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法與學法

教育學理論認為,選擇和採用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而且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驗要求,為了凸顯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實驗探究教學、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並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減少板書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説學法

直觀生動實驗是學生最喜歡、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本節課學生以分組實驗和探究式學習為主要方法。

這是本節課所需要的教學器材。

化學説課稿 篇4

1. 教材分析

1. 1教材的內容和特點

(1) 內容:本節內容選自高中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一章第三節,本節教材主要介紹兩部分內容:一部分內容是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以及燃料的充分燃燒,另一部分內容是從節約能源、提高燃燒效率的角度,説明研究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授課安排為1課時。

(2) 特點:本節內容有關理論的教學要求並不高,但重視對學生進行能量觀點的教育;本節內容較多地滲透了化學社會學的觀點,聯繫實際的面較寬;本節內容還安排了一個“要求學生就家庭所用燃料問題進行調查”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教材也重視教學內容的更新,編入了一些學生能接受的現代科學知識,如資料中的火箭利用高能燃料的燃燒升空等。同時也編入了一個家庭小實驗、資料圖表等,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使家庭作業不僅僅限於筆答,增加了學生動手實驗和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1.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作為高中化學的第一章的內容,在全書乃至整個高中化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作為主要線索貫穿在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中。本節內容作為連接國中化學和高中化學的“紐帶”,正好符合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這是教材體系的總體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質結構知識統帥整個化學教材外,還以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來組織教材。本節內容與高三的“反應熱、熱化學方程式、燃燒熱、中和熱”等知識前後呼應。高一側重介紹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基本概念,高三側重介紹計算。這樣做,通過教材精心設計知識的台階,避免由於知識台階設計不合理而使學生出現大面積的分化。同時,由於難點分散,也有利於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把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有關概念的教學放在高一教材中是通盤考慮整個高中階段教學內容和要求的結果。

1.3 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因此研究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即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是重點,學生剛從國中上來,學生雖然學習了很多有關燃燒的反應,但對化學反應中伴有能量的變化只有大致的印象,因而,化學反應中能量觀點的建立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瞭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瞭解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學習資料的查找,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並得出結論的自學能力。又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勇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化學實驗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通過設置家庭小實驗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3. 學情分析

在國中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有關燃燒的反應,對化學反應中伴有能量的變化有大致的印象,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實驗來探究化學中能量變化;同時,通過比較燃料的燃燒條件和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使學生樂於探究如何提高燃燒高效率、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等前沿課題。

4.教法設計

4.1課的引入採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領取“常見的能源有哪些”、“國中學過的.燃燒反應有哪些”、“我國的煤炭儲量及分佈情況”、“能源的利用與人類進步”等資料收集任務,每個小組推選一人在課堂上作簡短彙報(每組限時1.5分鐘),教師總結後引入新課。這樣處理能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並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瞭解化學與社會和科技的密切聯繫。

4. 2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採取“引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

在已準備好所需化學物品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得出:鋁片和鹽酸反應要放熱,使溶液的温度升高:Ba(OH)28H2O晶體與NH4Cl晶體的反應要吸熱,使玻璃片上的水結成冰。從而合學生進一步明確化學反應伴有能量變化,常常表現為熱量的放出或吸收,並聯系能量守恆定律,引導學生總結出反應物的總能量和生成物的總能量不相同是能量變化的原因所在。這樣處理能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同時在實驗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也對學生進行了能量觀點的教育,突破了難點,這樣也使學生獲得自主發現的快感,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4.3燃料的充分燃燒採取“自學—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已佈置研究學習課題“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質疑、集體討論等形式,並創設下面幾個問題:

(1) 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是什麼?

(2) 燃料不充分燃燒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3) 為使燃料充分燃燒,空氣是否越多越好?

(4) 增大燃料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可採取哪些措施?

(5) 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有哪些?

(6) 高效、清潔利用煤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7) 煤直接燃燒會對環境會產生什麼污染?

這樣處理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珍惜資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5. 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的教學過程設計總體思路為:

結合我國的國情

能量利用

引出

人類的文明史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燃料充分燃燒

煤的綜合利用

新技術的開發

放熱反應 充分燃燒 充分燃燒

吸熱反應 的條件 減少污染

6.反饋練習

由於本節課對理論教學的要求並不高,故本節課的反饋練習比較簡單,以課本的課後習題為反饋練習。見課本P24。

7.佈置作業

寫一篇關於充分利用家庭燃料問題的調查報告。(最好有自己的觀點和創新意識)

附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應簡潔明瞭、體現重點

第三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能量守恆

化學反應(據能量變化為)可分為放熱反應;吸熱反應

∑E(反應物)>∑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E(反應物)<∑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二、燃料的充分燃燒

1. 條件:足夠多的空氣;足夠大的接觸面積.

2. 實例:煤的氣化或液化

三、當今能源技術及未來展望

化學説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單質碳的化學性質》這節課的設計和處理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了氧氣和水兩種自然界常見的物質之後,我們學習單質碳的化學性質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安排。通過學習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為後面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屬的冶煉做了很好的鋪墊。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 知道碳的化學性質,能準確描述有關實驗現象,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能運用碳的化學性質分析解釋有關現象和問題。

⑵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碳的化學性質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物質的多樣性學會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提高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

3、重點和難點

重點:碳的化學性質。難點: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二、學情分析:

1、學情調查 九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學生已經獲得了不少有關碳的知識,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學習起來相對簡單易於接受。

2、教法和學法: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説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所以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採用問題引導探究策略:通過設計一些與生活聯繫緊密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在體驗和感受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教學流程

我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以“碳的化學性質”為中心,結合我校的四步教學法將整堂課設計成四個環節。即:創設情境→探求新知→拓展應用→反思提升

環節一:創設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通過學生表演自編小品引入新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開始學習。

環節二:探求新知

碳的穩定性:首先利用圖片設置問題引發思考,引入常温下碳具有穩定性,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加深對這一性質的理解。我們把學生帶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明確了化學與生活的緊密關係,當然通過這幾幅古代字畫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碳的可燃性:緊接着追問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學性質是否會改變呢?順利過渡到第二個化學性質碳的可燃性。並結合生活中吃燒烤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例和學生一起探究氧氣不足生成一氧化碳帶來的危害。並結合硫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現象的不同,探究為什麼碳和氧氣反應有時生成二氧化碳、有時卻生成一氧化碳。得出相同的反應物由於條件不同,現象不同產物也不同的結論。讓學生體會到化學來源於生活併為生活而服務的深刻道理。

碳的還原性:碳的還原性是本課的難點,不但還原性難理解而且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也不好做。這個實驗本身是演示實驗,它不屬於國中化學學生必做的八個實驗中任何一個,所以我們沒有設計為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做演示實驗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實驗的危險性,另一方面有一定的示範作用,也規範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我們用酒精噴燈代替酒精燈用時短現象明顯,有利於實驗結束後有充分的時間分析實驗從而引出還原性這一概念。還原性這一新的概念學生剛開始接觸理解不透徹,只抓住要點點到為止,我們不再進行擴展。因為以後還會學到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所以僅以鍊鐵為例簡單説明即可。

環節三:拓展應用

有個成語叫“學以致用”所以根據本課題知識點我們設計了幾個有梯度的習題對碳的化學性質加以鞏固和理解,並適當延伸為下一課題的學習做鋪墊。

環節四:反思提升

在這一階段利用本課最後幾分鐘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研討,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化學,結合本課內容倡導低碳生活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

四、板書設計

板書採用框架式呈現給大家,這樣設計既清晰又簡潔,使學生能夠一目瞭然的同時,又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們團隊對這節課的設計和處理,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