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來源:文書谷 7.25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説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地理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是對世界人文地理學習的開始,本課主要包括人種和人口兩方面的基本知識,重在從“人”的角度認識世界“居民”特點,同時也是學習本章各部分知識的基礎,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本節課教學容量和八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我將分兩個課時講解,本次主要説第二課時,包括“三大人種”和“人口的分佈”兩部分。

依據本節課知識構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世界三大人種並能在“世界主要人種分佈”圖上説出各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 2、瞭解世界人口分佈不均的概念並能在“世界人口分佈”圖上説出世界人口分佈密集地區和稀少地區;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人種沒有優劣之分的正確世界觀。

依據八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重點、難點: 難點:世界三大人種及其分佈;世界人口分佈; 難點:世界人口分佈存在密度差異的原因。

二、説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教授為輔,學習活動在前,教師點撥在後”的原則,我將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探究式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三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學習精神。

三、説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七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不高,我將着重培養學生學習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歸納的能力,使學生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某一問題的含義。

四、説教學過程

人口與人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和分佈及世界人口分佈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資料,説出世界人口分佈狀況,以及世界人種的分佈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進行地理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世界三大人種特點的瞭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種族平等思想。

[教學重點]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佈地區。

(2)人口分佈特點。

[教學難點]

世界人口的分佈及原因

[教學方法]

講授式、啟發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平台、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出示一張有關外國小朋友和中國小朋友的圖片,並配有劉歡的《我和你》,引入新課。

讓同學們看75頁三大人種相關知識,完成表格。(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過渡)人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體質特徵,其中區別最明顯的是膚色,按照膚色差異,世界人口可分為三大種族。

一、三大人種

(學生活動1):(出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圖片)提問:從體質的外部特徵上看,他們除了膚色有差別外,還有什麼不同?

(學生活動2):(展示 “世界人種分佈圖” ),你知道三大人種主要分佈在哪兒嗎?

[師生歸納總結] 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一些有種族偏見的人,把某個人種説成是“高等”或“優等”的,並對“低等種族”的人加以歧視和壓迫,都是應該遭到反對並且譴責。

(學生活動3):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扮演不同人種進行表演。

[過 渡]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人口在不斷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在不斷地加快。但各國由於國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長速度不一,從而導致世界人口的分佈極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佈

[承 接] 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通常用人口密度這一指標來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佈是不是均勻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組對抗賽:用語言描繪人口的疏密(人跡罕至、人煙稀少、接踵摩肩、人聲鼎沸………….

[學生活動4] 接下來請同學們看“世界人口分佈圖”,找出世界人口分佈稠密地區和稀疏地區?那麼影響世界人口分佈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生總結歸納]

世界人口密集區:(1)亞洲東部沿海、東南部和南部——自然條件好,農業發展早。

(2)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工業發展早,經濟發達。

世界人口稀疏區:(1)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2)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

(3)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4)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佈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歷史等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其中與經濟條件的關係最為密切。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就密。自然條件惡劣的幹、濕、冷、高的地區,不適合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課堂小結] 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及主要分佈地區;世界人口的主要分佈地區。

説課稿 篇2

第一部分 説教材解讀和教學價值

《元日》是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的最後一課中的一首古詩,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敍事與寫景結合,表現了歡樂祥和、萬象更新的新年氣象,呈現了“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的春節傳統行為文化。同時,《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實施變革、推進新法之初寫的,是詩人借新年新氣象來表達自己對變革充滿喜悦和自信。這首詩歷來膾炙人口,廣為傳誦。我想,人們傳誦的是一種美好生活,春節過大年的歡樂祥和的美好生活;傳誦的是一種民俗文化,中華民族過年的種種行為文化;傳誦的是一種人生追求,王安石為國為民實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據王榮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為古詩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傳承優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歡樂氛圍,理解節日文化,體會詩人內心作為《元日》的核心教學價值。

 第二部分 説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教什麼比怎樣教更重要,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把課文等同於教學內容。有了以上對教材的解讀,我把本詩教學設定為“三個一”:一首古詩,一種文化,一個詩人。即,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節文化,體會詩人情感。

與“三個一”的教學內容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古詩,能説出詩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讀、背誦古詩,能讀出古詩的味兒。

2、讀寫互動,能感受春節文化。

3、適度拓展,體會詩人內心。

 第三部分 説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並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

 第四部分 説教學特色和教學創新

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三段式古詩教學模式”,即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展板塊。這是我的古詩教學課題研究的一大顯著成果,也是教學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讀的創新:以讀為線,三個板塊的感情朗讀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別讀出古詩的歡快味、文化味和詩人的自信味,並分別把這種味道讀到臉上、頭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創新:在介紹詩人王安石及寫作背景後,將王安石的變法改革融入到古詩理解之中,並創造性地説出古詩的意思。

第五部分 説教學過程和教學意圖

 一、基礎板塊——解題導入,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一)理解“元”字,導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曆一月一日。)你還能想到“元×”嗎?(元年、元月、元宵、元日)這裏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麼?(寫春節做什麼,寫出春節的快樂。)

[教學意圖:導入要與生活相結合,要有語文味,要簡潔明快。]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預習過了,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預習過了,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説説句意:能連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

説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温暖,人們歡快地喝着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户。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後,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教學意圖: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加上古詩簡短,古詩教學就不應該是零起點,教學完全可以從直接背誦開始。有了課前預習的基礎,教師只要適當追問、指點,讓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詩的基礎,讓學生運用古詩節奏、重音規律,把握基調進行感情朗讀。]

二、核心板塊——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藴含着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麼,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説説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做法、意願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放爆竹:開始古人燃放爆竹是用來驅除邪鬼,後來人們改用放鞭炮,現在還放煙花,由單純的驅鬼求平安,變成了一種歡快。

喝屠蘇:正月七年級這天,古人要飲屠蘇酒,祈求健康。現在親人團圓、親朋聚會都要喝些酒,是健康的需要,也是一種慶賀。

換桃符:古人用桃木板寫上神的名字,或者畫上神的圖像,懸掛在門上來驅趕邪鬼。到現在改用了貼春聯,是一種喜慶。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説後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

的預設)

畫面一:過年,放鞭炮可是孩子們的最愛。你看,幾個孩子在放“轟天雷”呢,小女孩們捂着耳朵圍在那兒不敢上前,只有那個小男孩蹲着身子,伸長手臂,捏着引火,一點一點向前移。“滋——”,引線着了,隨即騰空而起,“碰——啪”炸開了花。孩子們也樂開了花。

畫面二: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説祝你身體健康、閤家歡樂,那個説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畫面三:年還未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貼春聯。這家寫着“梅花春爛漫,竹報歲平安”,那家寫着“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都是那麼紅火,都是那麼喜慶。

(三段話都是訓練總分結構,但又有所側重,三個畫面分別側重於人物動作、人物語言和看到的對聯內容。)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教學意圖:關注、理解、傳承文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對話交流、讀寫互動中,引領學生把握春節文化符號,感受民俗文化氣息,豐厚春節文化生活。]

三、發展板塊——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一)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繫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介詩人: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兩度出任宰相,為了國家富強,百姓富裕,他實施變革,推行新法。

3、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範,再由學生交流)

爆竹:是在慶祝實施改革、推行新法的爆竹。

春風:是改革的春風。

瞳瞳日:是改革的陽光。

新桃:是推行的新法。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説説。

在爆竹聲中,廢除了舊法,推行了新法。改革的春風送了温暖,人們幸福地喝着屠蘇酒。改革的陽光普照千門萬户。人們改革總是要實施新法換去舊法。

(3)小結: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借新年萬象更新的氣象來寄託自己實施變法的自信。因此,這首詩不但表現了春節萬象更新的景象,還表達了詩人對實施改革的自信。

4、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三次感情朗讀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也不同。可見,感情朗讀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讀。

[教學意圖:詩人簡介要兒童化,是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古詩內涵,體會詩人感情。讓學生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説説詩句意思,更是為了使體會詩情兒童化。這樣,品讀這首詩,就是在品讀王安石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

(二)課後拓展,表達文化

1、改寫古詩:課後,把課堂中交流的三部分合起來,加上頭尾,就是一篇古詩的改寫文。

2、拓展古詩:我們熟知的王安石的詩還有《梅花》《泊船瓜洲》,都與王安石實施變革有關。課後可以與人合作,查閲資料,學習探究這兩首古詩,你會更加理解、敬佩王安石的。

[教學意圖:有了課內的片段説寫基礎,課後的改寫古詩更豐厚了文化。有了課內本詩的學習基礎,課後的探究學習更豐厚了詩人。這樣,就將古詩教學的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山西出版社國中第二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是圍繞逐幀動畫的製作展開的,是對前二節《簡單的圖形繪製》的應用,對電腦動畫的具體充實,同時也為後面較難的動畫製作奠定了基礎。

二、説學情

知識和能力方面: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八年級學生,我任教的學生們都來自農村,大多數家中都沒有電腦,學生基礎差,所以在教學中我採取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教學,基礎好的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學,基礎差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在其他同學或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

生理和心理方面: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製作動畫的興趣非常濃厚,但是青少年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為學生留出自由發揮的空間,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逐幀動畫的製作方法。

(2)能夠導入圖片。

(3)會根據需要插入關鍵幀。

(4)掌握測試影片並調整動畫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任務驅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自己製作動畫,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精神,讓學生體驗製作動畫的樂趣。

四、説重點、難點

重點:能夠導入圖片,會根據需要插入關鍵幀。

難點:測試和調整動畫播放。

五、説教學過程

合理的組織課堂教學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教學設計應從教學的重點、難點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遵照以上特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如下環節: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任務驅動,自主探究

環節一:讓同學們根據課本上的步驟完成《愛護環境,保護家園》動畫並且保存

在操作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解決:

(1)問老師

(2)和鄰座同學商量

(3)小組討論互相幫助

在同學們操作的過程中,我針對同學們的疑點:為什麼是插入空白關鍵幀,而不是插入幀或者是關鍵幀,抓取一個錯誤的例子展示給大家,然後師生共同討論,總結出幀、空白關鍵幀以及關鍵幀的區別。

環節二:展示操作過程

請一名同學利用移動多媒體演示自己的操作過程,大家一起分析評價(給予這位同學語言豐富的獎勵,並邀請其他同學鼓掌祝賀這位同學)

(三) 歸納總結,梳理知識

我讓學生回顧並説出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通過回顧,學生對自己所學與書本上的知識點一一對照,從中體驗到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同時將前面所學的零散知識彙總,使學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

六、説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是根據我校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內容沒有進一步拓展,但課本知識都貫徹到了,時間稍微有點緊張,環節還應該更緊湊一點。

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我在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悦。本堂課學生的興趣非常的高,在完成相關任務時,積極主動,同學之間友好互助。學生在展示作品時,不但鍛鍊了語言組織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通過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昇華。促進了學生完整、和諧的個性發展。

説課稿 篇4

一、説設計意圖:

前幾天我們去春遊的時候,汽車開過高架,孩子們都很興奮的説上橋了上橋了,於是我問這是什麼橋?孩子們有的就説是高架橋。路上我們還遇到了很多別的橋,特別是太户大橋和公園裏的小木橋等等,一路上我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橋。作為水城的蘇州,橋是我們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種建築物,於是我建議孩子們回去蒐集各種各樣的橋,去找找看有些什麼橋?作為大班的孩子,對橋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因此我針對這些情況決定將孩子們對與橋的興趣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之中,並指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知道各種各樣的橋以及與人們的關係。

2、瞭解橋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3、對各種各樣的橋有興趣,能夠積極的參加討論和探索。

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是瞭解橋的不同外形特徵、使用的不同建築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活動的準備是為了活動目標更好的得到實現,因此所有的活動準備都是圍繞活動的目標而選擇的:活動之前利用建構遊戲和幼兒一起搭建一些橋樑並將他們拜訪成列在活動場地上有關各種各樣的橋的cd音像製品幼兒蒐集的有關橋的圖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遊時拍攝的有關橋的照片

二、説説教法和學法

對於這個活動幼兒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作為孩子學習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導者,我主要採用的是情境法,給與孩子一個情境,然後在整個活動中貫穿以交流討論法、觀察法和啟發聯想法讓孩子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形成對橋樑的初步印象。在解決活動的重難點的時候我是先讓孩子觀察橋樑的各種形狀,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橋樑的形狀引申到橋的建築材料和使用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讓孩子通過感知、回憶聯想等方法經過提煉形成新的經驗,讓幼兒在湖動和開放的活動中發展觀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説説教學程序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參觀模型展覽引起幼兒對橋興趣——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並知道橋的建造材料——知道橋的各種功用並引發幼兒對於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1、參觀橋的模型展覽。

小朋友排好隊,象春遊一樣,教師發出嘟嘟嘟的聲音表示開着小汽車對小朋友説我們做上汽車一起去玩好嗎?以一種遊戲的情景導入,能夠引起幼兒對於活動的關注。一邊開,一邊引導幼兒看模型,問這是什麼橋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橋和高架橋以及九曲橋等,這些模型是幼兒帶來和與教師共同製作的,所以他們知道這是什麼橋,完全能夠説出來也就能夠激發幼兒説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

幼兒坐在橋的旁邊,説説看到的那些橋是什麼樣子的?是用什麼做的?在春遊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太湖大橋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現在請他們再講一遍,他們會很積極。對延伸到下面的問題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還見過什麼橋?是什麼樣的?是用什麼做的?請幼兒來説説。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圖片或者是在電腦上展示。孩子們對橋進行過蒐集和觀察活動,因此他們對於橋有着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有話説。同時,在述説橋是什麼材料做的時候,對於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要求他將教師的問題一起回答,但是對於個別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他還不能將這些問題一起説出來,那麼就相應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麼做的呢?在讓幼兒説橋象什麼而是後有的橋比較特別,比如黃浦大橋,有的孩子或許會説象琴,有的會説象扇子,等等,對於幼兒的大膽想象要給與表揚和肯定。

3、瞭解橋的`主要功用,印發幼兒對於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我們的橋有各種不同形狀,有的象什麼有的象什麼,有的又象什麼,運用複式句來總結,有的是木頭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澆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鋼絲切所做的,那這些橋有什麼用?引起幼兒對於橋功能的思考。孩子們在説橋的功能的時候大多數説的都可能是橋上可以開汽車,可以走人,有的橋可以通過火車,孩子們的回答是很籠統的,沒有準確的分類,於是我會問是不是所有的橋都可以讓汽車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兒對於橋的分類,因為孩子們已經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車,人行橋上只可以走人的經驗,所以一提問,孩子們馬上就會説出不是的,當孩子知道有的橋只能走人,有的橋只能通過汽車後,問為什麼有的只能通過汽車,有的只能讓人走呢?通過讓孩子思考討論,知道將橋的功能具體化後可以改善我們現在的交通擁擠的狀況。最後,活動結束的時候,教師小結:我們的橋幫助我們改善了交通狀況,讓我們不同地方的人聯繫更方便,而且那麼漂亮的橋也美化了我們的環境,你想不

想來設計一座漂亮的橋呢?請個別幼兒説説自己想設計什麼樣的橋?

四、延伸活動

在讓孩子對橋有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後,就帶領幼兒去把自己設計的橋畫下下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自主活動的手工區,可以專門開闢一個橋樑設計院的遊戲,同時還可以配合建構區的積木,讓孩子們去構建自己的橋。使孩子們對橋的興趣得以延續,並進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將科學活動和美術活動等進行有機的整合。

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白楊》。

一、説教材

《白楊》選自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課。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火車上爸爸為孩子們介紹了白楊這種樹具有堅韌不拔的品質,通過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紹了以爸爸為代表的在西部邊疆地區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的勞動人民具有艱苦奮鬥、捨己為人的品質。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讓學生學會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並且對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民產生敬佩之心。

二、説學情

瞭解學生是針對性教學的基礎。五年級的學生他們仍處在抽象思維的年齡,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較強。相對於純文字的介紹,他們更容易接受更為直觀的教學方法,所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會多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國小生自制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老師在教學設計上要更注重新穎,吸引學生注意力。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説出白楊的特點和祖國建設者的優秀品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本文借白楊的特點讚頌堅韌的健身者,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學習,學生體會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環境的惡劣,默默奉獻、捨己為人的優秀品質。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掌握記敍文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學生能夠體會文中父親和白楊之間的關係,懂得白楊的品格美,領悟父親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五、説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探究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詳細介紹我的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將採用多媒體導入法。為學生展示西部荒漠環境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西部環境特點,並向學生介紹西部風沙大,缺水乾裂的氣候,觀察並瞭解白楊缺水但依然堅挺的特質。

(二)整體感知

首先,我通過“文中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白楊具有什麼樣的品質?”這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去通讀全文,並找出答案。這時學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講述了在火車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故事”“白楊具有高、直、堅韌不拔的特點”(板書:白楊:堅韌不拔)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於文章內容有初步的認識。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我會提問學生“爸爸在介紹白楊的時候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學生紛紛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關的語句,將白楊比作大傘。因為文章中沒有提到具體將白楊比作大傘,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因此我會向學生展示大傘和白楊的照片做比較,觀察出大傘具有筆直的手杆和較大的傘面,外觀和白楊很像。

其次引導學生品味爸爸關於介紹白楊堅韌不拔特點的語言。請學生進行角色朗讀,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領學生理解白楊是生長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環境多麼惡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發芽,體會白楊的堅強、不軟弱、不動搖。在此,我會向學生展示關於白楊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依然屹立的視頻,幫助學生體會白楊生長環境之差,襯托白楊不動搖、依然筆直的特點。

接着,我會引導學生理解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不僅僅是在介紹植物,而是以託物言志的手法介紹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親一樣支援西部工作,在遙遠的新疆為祖國發展建設做出貢獻的工作者。他們身上體現着白楊精神,在祖國發展過程中,哪裏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裏去艱苦工作,正是有他們的艱辛付出,我們才得以有現在美麗的生活環境,國家才得以生機勃勃地蓬勃發展。(板書:爸爸:默默艱苦奮鬥)

最後,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結尾帶有暗示性的語句。爸爸摟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楊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提問“爸爸在沉思什麼?”引導學生得出此處沉思以及微笑是因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楊旁邊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的小樹。這暗示着父親對孩子們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

這時我提問學生“孩子們聽了爸爸的話之後有什麼樣的領悟,他們應該學習白楊什麼樣的精神?”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後以《白楊,我想對你説》寫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白楊的特點,以及以爸爸為代表的西部邊疆工作者的品質。

課下會佈置這樣一個作業:白楊是生長在西北惡劣環境中的植物,請學生課後觀察身邊的植物有什麼樣的特點,選一種植物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紹它的生長環境和它的特點。

七、説板書設計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通過白楊堅韌不拔的特點,體會以爸爸為代表的西部工作者默默艱苦奮鬥的精神。這樣的板書設計直觀、簡潔、明瞭。

以上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歌聲與微笑》是由王健作詞、谷建芬作曲的一首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的、富有時代氣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為a小調,4/4拍。本曲以樸實的語言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講文明、懂禮貌、關心他人、助人為樂、團結友愛、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歌曲由兩個樂段組成,第一樂段旋律採用自然小調寫成,親切而甜美。在兩個樂句的第一樂節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裝飾的八度大跳,它與歌詞的音調十分貼切,因而增強了口語化的色彩,唱起來很容易上口。第二樂段為二部合唱,兩個聲部間基本上都使用三度、四度、五度,形成了一種豐滿、和諧的和聲效果。因此,這個樂段具有熱情洋溢、充滿希望的藝術表現特點。

教學目標

1、充分感受、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他們受到美的薰陶,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聲與微笑》。培養珍愛友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用輕快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聲與微笑》,表達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美好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歌曲中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意識,體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

教學設計

有感情的複習歌曲《我們美麗的祖國》。

初聽歌曲《歌聲與微笑》引入新課。

有表情的朗讀歌詞,要求吐字清晰、靈巧。

認識變音記號“#”。

練習二聲部,要唱得和諧、統一。

有感情地唱歌曲。

邊唱邊律動。

小結。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這篇課文講述“我”到非洲旅行與一位賣木雕少年之間令人感動的接觸,熱情地讚揚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純真的友誼。本課敍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選編這篇課文讓學生學習有三個目的: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語,並學會恰當地運用。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定為兩個課時完成,其課時目標分別為:

第一課時

1、會認11個字,寫14個生字。並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第1-4自然段,體會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緻,並能感情地朗讀。

第二課時

1、鞏固文中的四字詞組,並學會恰當地運用。

2、學習5-15自然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並以感情朗讀來體現。

3、瞭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誼。

我把第二課時定為説課對象。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疏遠,運用簡化閲讀教學手段,抓課文重要句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並以感情朗讀來體現。”這一目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學情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學情的瞭解決定着教學方法的運用。三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但他們的求知慾和接受能力較強,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學生不求一樣的發展,但要有發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規格,但必須合格。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使“預設和生成”為課堂注入生命活力。

三、説教法

語文教學要符合教學規律,追求教學效率,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基本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本堂課將採用的教學方法為:

1、朗讀體會法。簡化閲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要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朗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閲讀拓展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在閲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3、讀寫結合法。在閲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昇華對買木雕少年的喜愛之情。

4、多媒體課件展示法。課件演示起着直觀的作用,通過對重點句段和相關背景資料的展示,讓學生有重點地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四、説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地指導和習慣的養成。

1、在朗讀中學習本文語言的用法,體會文章的主旨。如四字詞組和兩個“遺憾”的不同意義。

2、學會自主探究,他們帶着要求自讀自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生成新的知識,形成新的技能。

3、通過寫話,拓展思維,加強語言訓練,進一步深化對文章中心的感悟。

五、説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1、出示文中的四字詞語,如:愛不釋手栩栩如生各式各樣名不虛傳琳琅滿目構思新奇

遊人如織五官端正語無倫次

讀一讀,然後選用這些詞語口頭説説自己眼中的瀑布或木雕。

(這環節的設計不僅鞏固了文中的四字詞語,還巧妙地運用這些詞組來複習第一課時所學的內容。對詞語的運用,可以讓學生體會收穫的喜悦,更好地進入下一步的新知學習。)

(二)讀文感悟

1、教師談話導入,並提問:我與賣木雕的少年是什麼關係?

通過“我們是朋友”引出課文第13、14自然段,在指導朗讀過程中,突出“朋友”一詞。

(本文中賣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跟“我”可能是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密切相關,全文濃縮成“朋友”一詞,把本課內容給讀薄了,然後以“朋友”為本課閲讀教學的切入點,引領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我的友好之情,又把本課內容讀厚起來。)

2、過渡,質疑:我是遊客,少年是賣木雕的,怎麼會是朋友呢?我們一起閲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用波浪線畫出少年言行的句子,並想象他當時是怎樣想的。

(2)四人小組交流畫出的句子,談談各自讀後的想法。

(通過學生自讀自悟,自行交流學習成果,來提高他們的自主閲讀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這符合《新課標》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

(3)集體交流。預設:

①指導朗讀第一次對話部分(5—8自然段)。

少年為什麼猜測我是中國人呢?他當時會怎麼想呢?

(通過賣木雕少年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他的內心活動,並以感情朗讀來體現,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感,讀中悟。)

②理解兩次出現的“遺憾”,想想我和少年為什麼感到遺憾。

(文中兩次出現

“遺憾”,可其表達的意義卻不一樣,讓學生明白一個詞語在不同的環境中意思也會有所不同,從而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豐富性。)

③指導朗讀第二次對話部分(11—15自然段)。

指導朗讀:我”説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麼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説話的語氣)

④少年為什麼説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而不説其他國家的人是他們的朋友?

出示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資料,如:周總理訪問非洲;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坦贊鐵路。

閲讀後引導學生説説感受,以此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句話。

(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的資料對理解本文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實質上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課本學習不僅僅侷限在課本之內,課外知識的補充也是我們理解課內知識的重要途徑,這也間接地培養了學生閲讀課外知識的興趣。)

(三)指導朗讀,深化認識。

過渡:賣木雕的少年多可愛呀,你能讀出他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嗎?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讀這些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3、指名朗讀交流。

(這環節的安排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體現朋友間的友好,併力求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閲讀,讓學生抓住文本讀進去,又以朗讀表達出來。學生朗讀課文“讀進去,讀出來”的閲讀能力在此得到了提高。)

(四)創設情境,昇華感情,總結課文。

1、課件出示情境:那天晚上,“我”和賓館裏的各國遊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讚不絕口,大家紛紛誇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麼誇;然後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誇誇這個少年。

2、書寫交流。

(情境地創設,拓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並把聽説讀寫各種技能結合到一起,不僅提高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且對賣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認識,把他那真、善、美的美好品質永遠保留到學生的心中。)

3、談話總結:非洲贊比亞的風景美,木雕美,那裏的人們更美。世界各地的人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讓世界充滿愛,讓各族人民都成為朋友。

(通過總結,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有助於深化主題,昇華情感。讓學生回味無窮。)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蜘蛛脱險》是西師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蜘蛛,外表醜陋,讓人感到害怕,然而,當危險來臨之際,是選擇沮喪灰心,還是選擇勇敢面對,蜘蛛用它的行動征服了作者,也征服了廣大的讀者。在它再度脱險的一剎那,蜘蛛那醜陋的、讓人害怕的形象突然變得那麼可愛。課文情節跌宕起伏,“遇險—脱險—再遇險—再脱險”。蜘蛛的命運如此多舛,從蜘蛛的脱險中,我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無論身處怎樣的境地,都不能沮喪灰心,自暴自棄。

根據本班實際我選擇了分兩課時教學本課,這節課將要完成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2、瞭解蜘蛛兩次遇到危險並克服危險的經過,體會蜘蛛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瞭解蜘蛛兩次遇到危險並克服危險的經過,體會蜘蛛的精神。教學難點是體會蜘蛛勇敢堅強、不沮喪灰心、不自暴自棄的精神。

二、説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理解課文的能力。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要關心個體差異和個同的學習需求,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意識。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認識到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我們要求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同一個問題,説同一個標準答案,這顯然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樣也激發不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僅沒有學到知識,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這種教學是得不償失的。那麼,自主、合作、探究就成為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新遵照的準則。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課標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並結合本單元的重點,確定如下的教學方法:我的教學思路是快速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總體感知人物的個性特點和事件;接着深入學習有關段落,這樣設計,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生的主動性就被調動出來了。教學中主要採用自主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各種朗讀方式來學習,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講讀密切結合,學生深深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較高。同時,我積極改變以往閲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的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四、説教學過程。

一、談蜘蛛,揭題質疑

1、教師出示蜘蛛圖片:這是大家都熟悉的動物---蜘蛛。

2、能説説你們對蜘蛛的印象嗎?(學生可以結合蒐集到的資料介紹蜘蛛,也可以根據生活實際説説對蜘蛛的印象)

3、揭題: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和蜘蛛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

4、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歸納:

(1)蜘蛛遇到了什麼危險?

(2)蜘蛛是怎麼脱險的?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初讀課文,勾畫出文中的生字新詞。

2、學生字:課件出示生字詞語學習。

3、理解詞語。

4、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課文讀通情況。

5、指名反饋:文中的蜘蛛一共遇到幾次危險?分別遇到了什麼危險?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

(一)學習身陷火海部分。

1、讀讀蜘蛛身陷火海部分。(第2、3自然段)

2、讀了這兩個自然段,你體會到了什麼?是怎麼體會到的?

3、蜘蛛處境危險,從“興高采烈”一詞看出,蜘蛛開始時還沒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危險,所以它是在“爬”。後來“熱”“感到不安”,蜘蛛開始“跑”“奔”,運用了擬人化的寫法,突出了蜘蛛處境的危險。兩個“一片火海”讓人不由得為蜘蛛這個小生命擔憂了。

4、想象:如果你是那隻蜘蛛,你心裏會想些什麼呢?更大的危險逼近了蜘蛛,“劈柴坍塌下去”,蜘蛛的命運會怎樣呢?懸念產生了。你們猜猜,指名説。作者的猜測是什麼?實際上呢?(生氣勃勃)從“粉身碎骨”到“生氣勃勃”的鮮明對比中,你們感受到什麼?(堅強、樂觀)

5、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蜘蛛此時處境危險,它着急、害怕。請同學們再讀這些語句,讀出蜘蛛處境的危急,讀出蜘蛛的焦急,讀出我們的擔憂。

6、這是蜘蛛的第一次遇險,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對新的災難,可憐的蜘蛛又會怎樣呢?

(二)學習身陷“海洋”部分。

1、讀身陷“海洋”部分。(這時??向一個黑暗的角落爬去。)

2、指名聯繫上下文説説“影影綽綽”的意思。

3、作者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蜘蛛像一個很小的小島”(比喻:描繪出蜘蛛在小狗淌出的口涎中掙扎的樣子)這個比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蜘蛛的弱小無能。而

第5段的“小島”“海里”“陸地”各指什麼?由此看出,蜘蛛同“海洋”抗爭,艱難地爬出三條腿、四條腿乃至八條腿的過程,它是那麼不屈不撓。(動彈、爬、舒展、不屈不撓)

4、引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蜘蛛的憐憫和同情。

(抓住關鍵的語句,通過反覆的讀,讓學生從關鍵的詞語和修辭中,體會到蜘蛛的危險,同時感悟出作者流露出的對蜘蛛的擔憂、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延伸。

蜘蛛兩次遇險,又兩次成功地擺脱困境。此時此刻,你想對蜘蛛説些什麼呢?

五、課堂小結:

蜘蛛兩次遇險脱險,使作者聯想到自己類似的經歷。那他又有怎樣的經歷呢?他要用蜘蛛和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麼?下節課,我們再來繼續學習課文。

六、佈置作業: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分析。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文章記敍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 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技能目標: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通過語言文字,感受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就會有希望。使學生受到心靈的啟迪。

二、説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體,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為了充分實現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求知,我採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變學生的苦學為樂學。在教學過程中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通過多種互動的交流,給每個學生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並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發問、探究,通過自主的嘗試、實踐昇華為學會學習。

教學中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促悟,讀中悟情,以情促讀,讀中深化認識,陶冶情操。創設情景,引領體驗,合作對話,自主構建。

三、説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質疑定標。

先板書課題,指名讀準字音“厄運”,解讀什麼叫“厄運”,再引導質疑。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我加以梳理,最後確定兩個問題帶進課堂:是誰遭到厄運?他有着怎樣的信念?“疑,思之始,學之端。”根據學生的疑問,以學定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體地位。

(二)整體感知,理清順序。

首先讓學生自主讀課文,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閲讀,然後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相機出示文中重點句子:“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多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知道學生朗讀,弄清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抓住文中的“原先”“新寫”理清文章脈絡。

(三)精讀品味,深入探索。

1.抓住這句話中的“原先”,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原先的《國榷》是什麼樣子的?以此為切入口,進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學。第一段教學時,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出談遷家境貧寒,理解重點詞“博覽羣書”的意思,體會談遷治學刻苦。這段還有很多數字,引導學生思考,讀到這幾個數字,你感受到了什麼?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體會作者這樣寫的好處?通過反覆讀,反覆思考,知大意,識人物,深入瞭解談遷,為下文教學做好鋪墊。

2.然後抓住關鍵句中的“新寫”,問:你從新寫二字中又想到了什麼?生:為什麼要新寫呢?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感悟厄運。

(1)引渡:當五百萬言的史書手稿終於完成的時候,談遷心中是多麼的喜悦呀。這意味着二十多年的心血將得到回報,可是,人有旦夕禍福,接下來從天而降怎樣的厄運呢?自讀第二自然段。説説他遭遇的厄運是什麼?學生自讀後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追問:你從哪裏讀出厄運帶給談遷很大的打擊?

(2)相機出示句子:“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這段話的理解學生沒有感覺,我就問同學們,自己心愛的東西是什麼?如果你不小心將它弄丟了,你有什麼感受?切身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對談遷內心的痛苦悲傷有了深刻的體會,再引導學生朗讀,讀中悟情,感悟書稿被盜對談遷打擊的慘重。

(3)對比引導:一般人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怎麼樣?而談遷呢?談遷在珍貴書稿被盜之後垮下去了麼?談遷在寢食難安,以淚洗面的日子中消沉了麼?在對比中學生會發現烈火見真金,暴風雨中顯男兒本色,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時候再讓學生讀書,情感自然就滲透在語言文字中了。

(4)自主閲讀,合作探究,感受信念。從頭再來,這是一句簡單的話,可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哪!沒有百折不回的信念,20多年的心血,500多萬字的鉅著,何以從頭再來?默讀第三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劃下來,並寫上批註。學生自主探究,在分組合作交流。在學生充分自由朗讀的基礎上,結合課文談收穫,談體會,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此段教學,主要採用邊讀邊議的方法,感悟人物情感發展的軌跡,讀議結合,讀中感悟,讀中理解,產生共鳴。體會到談遷在逆境中不低頭,不屈服,鑑定信念,自強不息的可貴品質。

(四)拓展昇華,形成積澱。

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但是隻要我們能夠像談遷那樣--------“懷揣着一份堅定信念,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就一定會有希望。”通過總結全文,將這份思想引入學生的生活,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價值觀。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閲讀的開始,我佈置的作業是:

1.蒐集詩句或格言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

2.調查生活中和談遷一樣有着堅定的信念的人物故事,準備一次故事演講會。

(五)板書:

20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信念在

兩次編寫明史——《國榷》(104卷 500萬字)

名垂青史 希望在

説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趙州橋》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説明性的課文共4個自然段,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短短的幾百字,不但寫了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趙州橋的外形特點清楚地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然後講這樣設計的好處: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並對其設計的美觀加以描繪,使人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本課教學為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美觀一段。

2、 理解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重點)

3、 理解“創舉”,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難點)

學情分析:中年級的學生已對字詞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礎,本課仍然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

教學流程:

作為中年級的學生,需要我們引導他們在自主讀書的過程中動腦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本課緊緊圍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三個環節進行。

一、 複習舊知

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隨機板書。

二、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讀課文,找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這樣引導:大家都知道,聰明的孩子愛提問題,又會提問題,這節課咱們就比比誰最聰明,下面咱們就自由讀課文,在你仍然不懂的地方打個問號,看誰提出的問題是最有價值的。

(生讀課文,找問題)

2、同位交流。

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屬於淺層次的問題,如一一解決,肯定會浪費大量時間,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我是這樣引導的:同學們,剛才老師發現同學們找問題找得非常認真,而且在課本上圈畫了不少的小問號,那麼我們這些問題裏面,到底誰的問題最有價值呢?教給大家一個方法:把你的問題與同位交流,如果他幫你解決了問題,那麼他就是你的老師,如果你幫他解決了問題,那麼你就是他的老師,如果你提的問題誰都解答不出來,那麼這個問題很可能就是有價值的問題了。

這樣,淺層次的問題會在同位交流中迎刃而解。剩餘的問題應該是有價值的問題。

3、班內交流。

預設問題: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趙州橋的雄偉、堅固?

作者是如何寫出趙州橋的美觀的?

泡泡魚裏提到的這句話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説趙州橋的建造是一個創舉?

……

三、 深入課文,解決問題

1、 理解雄偉、堅固

幻燈出示,初步學習作者利用列數字的表達方式,讀出雄偉。既初步學習了説明文中列數字的表達方式,又藉助這些數字讀出趙州橋的雄偉。

幻燈演示拱形設計及橋洞的作用,理解堅固,並讀出堅固。

2、 理解美觀

幻燈出示龍的不同姿態,想象文字所表現出的畫面,讀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想活了一樣”,並做同位動作演示,反覆讀,讀出美觀。

藉助幻燈填空,達到背誦的程度。

3、 理解過渡句

用聯繫上下文的方式學習其好處,並知道其承上啟下的作用。

4、 理解創舉,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換詞,“創造”行不行?出示現代大橋作比較。

四、 總結

1、 填空:

( )的趙州橋

( )的李春

( )的古代勞動人民

2、 帶着自豪、讚美的感情朗讀全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