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來源:文書谷 2.47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章節所要講授的長度的測量、運動的相對性、速度是滬科板的第二章,也是複習指南的第一章,也是説從這一章開始進入九年級的總複習。這一章又是會考必考內容,題量和分值佔得去得都比較多,而且與後面章節聯繫較少,所以要進行認真全面的複習,並從這一章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意識,以及學習方法和科學方法的培養。

這一節課讓學生自己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以及自主探究速度的變化。從位置的改變去判斷運動的相對性,改變學生的思維習慣,從如何判斷運動的快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法,最後用DIS探究勻速直線運動,學生對s-t,v-t圖象的理解更直觀。

2.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開始進入總複習,對八年級的知識忘記了很多,所以第一節對基本知識作一下疏理,不進行加深。學生對正確使用刻度尺不是很清楚,這又是會考必考內容,讓學生自主測量,速度的變化也讓學生自主探究,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不隨時間變化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用DIS進行探究,就更加直觀。

根據上述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機械運動與參照物的關係,理解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並能求平均速度;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1. 過程與方法:能根據物體位置的變化來判斷運動的相對性,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通過用兩種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初步掌握控制變量法。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估測,測量工具和參照物的選擇,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通過對速度變化的探究,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難點:

運動的相對性,長度的測量,速度的計算。

課時:1課時

教具:木塊、刻度尺、木板、小車、停表、DIS

四、説教學過程:

1. 引課:運動的世界--------世界(宇宙)中一切的物體每時每刻都在運動。種子發芽、植物生長、動物嬉戲、生命生滅、四季變化、星移斗轉,分子運動-------運動的絕對性。但我們研究都是從最簡單開始-------機械運動(人跑、水流、鳥飛、魚遊)。

2. 什麼是機械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板書)

參照物:被選作參照標準的物體。即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與學生互動,體驗運動的'相對性。以木塊在黑板在移動,分別選木塊、黑板作為參照物説明判斷物體運動的依據--------位置的改變。然後鞏固練習(學生可分組討論),最後總結歸納方法。

3. 長度的測量:叫學生用刻度尺測出木塊的長和寬,並做好記錄,老師巡視發現問題,給予糾正,並總結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然後進行練習(見課件)。最後告訴學生測量難免存在誤差,可進行多次測量減少誤差。

4. 時間的測量:教學生練習停表的使用,並測出一分鐘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

5. 運動的快慢:兩種方法

相同路程,比時間

相同時間,比路程--------在物理學中通常取單位時間

6. 速度:v=s/t

7. 引導學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探究速度的變化,並做好記錄,知道在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然後讓學生探究如何讓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最後教師用DIS進行探究。

8. 複習鞏固(時間允許可以做一下隨堂檢測)

説課稿 篇2

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説的是國小低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目是《學會讚美別人》

一 説學生

通過我得調查研究,發現低年級的孩子在交往方面存在這問題,起根本原因是因為存在以下兩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自負 一般表現在成績較優秀的有一定特長的學生身上,而且他們家庭條件較優越,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他們,尤其是受賞識教育的影響,"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孩子的聰明可愛使親戚朋友們讚不絕口,總是一味地誇獎表揚,這些過分的誇獎。客觀上助長了自視過高,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因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看不到其他學生的優點。因自負而不能和同伴友好地相處,傲慢無禮,常常有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之感。自負可以説是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不健康心理,這説明,孩子還缺乏全面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

自卑 對一些學困生來説,以學習成績差,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批評,同學的嘲笑,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別人,總覺自己很笨,發現不了自己的身上的優點,不能正確地認識評價自己,而變得不愛與人説話,不愛餘人交流。從而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使孩子形成膽怯、自卑、抑鬱的不健康心理。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使他們產生牴觸情緒,作出一些報復性行為如:趁人不注意弄斷鉛筆,撕毀作業本,在他人書上亂畫。

一些中等生和學困生已能和優等生交往為榮,他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以心愛的玩具相贈,甚至為他們買零食吃,以換取一些虛偽的友愛,短暫的友情。這些不正常的交往手段和不符合年齡的舉止行為,緣自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因為國小生心理健康中的自我認識的客觀程度以及社會適應性命去規定: 心理健康的國小生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繫起來,主動地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對自己的認知開始表現出客觀性。他們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大發脾氣,能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狂妄自大,或把自己孤立起來,怯懦自卑,與周圍的人羣格格不入。

這些孩子都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直接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方面陷入困境,他們都需要幫助,都需要學會欣賞和讚美別人,從而正確認識自己。因為讚美別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種策略,也是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在人和人的交往中,適當地讚美對方,總是能夠創造出一種熱情友好,積極懇切的交往氣氛。這是因為,贏得別人對自己的讚許,是人類一種本能的需要,人們正是在別人的讚美聲中認識自己存在的價值的。其次,讚美能促使對方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有利於相互交往向積極肯定的方向發展。

我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年齡特點, 特意設計了《學會讚美別人》一課這節操作性很強,兒童易於接受。這樣能使自負的孩子要學會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並不是事事都是最優秀的,自己總有不如人之處進而從狂妄自大中走出來。自備的孩子通過別人的讚美,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從而樹立自信,從自備的陰影中走出來。通過這節課的交流,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瞭解他人,學會推己及人,為他人着想,接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建立正常的師與生、生與生等人際關係。養成社交活動的興趣,學習掌握人際溝通的方法和技術,使其能度過健康的有意義的校園生活。

二 説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活動,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認識到讚美別人在人際交往中的魅力,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掌握一些讚美別人的方法和技巧,體會愉悦的情感。因為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評價別人的面比較窄,語言比較單一,僅停留在學習一個方面,不會從多角度多方面讚美別人,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制定為學會讚美別人的方法、技巧,從別人的讚美中獲得情感的體驗。

因為實事求是的真誠地讚美才能一起對方心靈的共鳴,達到讚美的目的。而虛情假意的讚美容易使對方誤認為諷刺挖苦。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學會用真誠、積極的態度讚美他人。

三 説教法:

從學生實際出發,我準備採用情境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和快樂教學法,運用:圖畫、音樂、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通過情景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創設讚美別人的情景,提供暢所欲言的空間,有利於學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降低教學難度。

四 説教學過程:

(一) 啟發談話,故事導入。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低年級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往往停留在節奏明快的音樂上,色彩鮮豔的圖畫上,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上,生動有趣的動畫片上,因此這節課我用‘‘情景教學法’’一開始就用孩子喜歡的動畫故事《稱讚》導入新課,鮮活的畫面,可愛的小動物,歡快的音樂一下子把孩子們帶入到神奇的故事中,緊緊地吸引住了孩子,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慾望,極大的調動了孩子們學習興趣,欣賞完故事後。我請孩子們説説;"你喜歡他們嗎?為什麼?"孩子們觸景盛生情,暢所語欲言,一切都順理成章。

初步感受到別人的讚美,不僅能給人帶來快樂,而且也能使交往的雙方彼此喜歡。

(二) 尋找優點,激發情感,嘗試讚美,情緒體驗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遊戲則永遠是孩子們玩耍的主題,好比玩的遊戲對孩子具有無窮的魅力,我採用‘‘抽紙條,貼蘋果’的遊戲,請孩子們參與其中。(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遊戲,這有一個盒子,裏面放着一些紙條,上面寫着每一位小朋友的名字,我請一位小朋友來抽一個,看能抽住誰的名字?指名抽,學生從中抽出一個同學的名字。下面請全班同學來幫他找一找優點。然後把寫有他們的優點的蘋果帖到這棵大大的優點樹上,看看他能得的幾個蘋果?好嗎?)無論是抽紙條的學生,還是被抽到的同學,都是興致高漲,充滿了期待,尤其是被抽到的同學更是坐姿端正,再要談和他朝夕相處的小夥伴的優點,同學們更是信信手拈來,此時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發現別人的優點,不光學如勞動、紀律、衞生、學習、文明禮貌、自理能力、愛護環境等,從而掌握誇獎別人的方法。然後,以優點樹上的一個學生為例,去誇獎去讚美她。我問:"大家發現了他的優點,誰來誇誇她?"相機指導學生掌握讚美的技巧。之後讓學生同桌互相誇獎,這樣,教學過程由"扶到放"體現教學訓練的層次性,參與的人員"由點到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讚美的愉悦,人人都獲得情感的體驗。使孩子們都能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從而都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評價別人。同時,也進一步使學生們感受到讚美的魅力,不僅可以給人帶來温馨和快樂,而且也能激發人的自信和希望,體會到讚美是橋樑和紐帶,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行健康的人際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順利地解決了重點。

(三) 示範演練、發現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真誠坦率的態度去讚美然,為突破難點,我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角色扮演法,以小品的形式創設情境。小品的大意為:有兩個競選中隊長的小朋友抽到的測試題是"誇一下身邊的小夥伴。"兩人的表現方式截然不同,其中一人的讚美是實事求是、適度的.,讓人聽了舒服。而另一人則是誇大其辭,有意恭維,給人的感覺是難受、不舒服,覺得在嘲笑他。問:為什麼有不同的反應呢?

使學生在欣賞中體會到對別人的讚美,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其詞,要真誠,是發自內心的,否則,不僅達不到讚美的目的,發呢與適得其反。這忘記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同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在寓教於樂的氛圍中,輕鬆突破了難點。

在學生掌握了讚美的方法和技巧後,進行"讚美大轟炸"重點關注班中弱勢羣體。使這些自備的學生也驚喜地發現自己身上也有這麼多優點,使他們獲得成就感,愉悦感,樹立自信,揚起生活的風帆。

(四) 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此環節,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配詩朗誦《讚美》:同學們,請不要吝惜你的讚美,因為讚美是春風,它能使人温馨和快樂,請不要小看讚美,因為讚美是力量,它可以激發自信和希望。讚美也是心靈的陽光,沒有陽光,我沒便不能生長。因此願讚美的力量激勵每個人進步,願讚美的陽光普照在每個人的身上。

讓學生的心靈再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讓學生在如詩入畫的氛圍中充分的感悟讚美的魅力,從而激發讚美的慾望。於是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寫,把真誠地讚美寫下來,送出去。讓他們的心靈在聲與話的碰撞中接受洗禮。

五 説板書

一個好的板書,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把教學的內容,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融為一體,本着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按照簡單明瞭,整齊大方,重點突出的原則,設計了一個圖文並茂的板書:

學會讚美別人

找出優點 態度誠懇

看着對方 面帶微笑

實事求是 用詞準確

六 説體會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讚美"貫穿始終,同桌互誇,小組互誇,師生互誇,全方位的誇獎並非氾濫成災,而是以真誠為基調,以事實為基礎,讓學生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讚美的方法和技巧,糾正了自負與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培養了學生讚美別人的意識,提高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説課稿 篇3

我從教材內容、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闡述。

一、教材內容

南通的藍印花布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民間文化藝術之一,是在幾千年的社會歷練中由勞動人民創造、發展起來的,在我國的傳統藝術奇葩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南通藍印花布以質樸的色彩,古拙的紋樣,素雅的風韻,清新明快的魅力而享譽海內外。它其中還飽含了許多美術知識和文化精髓,能給予學生許多知識,並且能使學生對家鄉的民間傳統工藝——藍印花布的發展史、藍印花布文化、技術等方面有所瞭解,能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弘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 這也契合了《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的: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因此基於以上的種種,我為國小高段的學生設計了以“藍白之美”為課題的南通藍印花布的教學內容。

二、學情分析

國小高段的學生對整個國小階段的美術技能、技法的掌握已經過了較完整和系統的學習,在文學修養方面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其思維處在形象與抽象的過渡期,有着豐富的想象力和教強的理解能力,為學習好本課內容奠定基礎。但大部分學生對遠離生活的藍印花布缺乏瞭解和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藍印花布的人文性和藝術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兩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對藍印花布的歷史起源的瞭解,實物、圖例的欣賞,品位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2.選擇合適的材料,嘗試進行藍印花布創作設計,感受藍印花布的藍白之美,體驗設計創作的樂趣。

3.引導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特別是本土文化的關注,弘揚並傳承民間藝術。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欣賞藍印花布藝術的特點,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興趣。

教學難點:合理的運用各種材質、方法進行藍印花布的設計製作。

五、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賣個關子:用老師講解民間故事的形式開始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從美麗的民間傳説中感受藍印花布是一種美的象徵。

(關於藍印花布的傳説:“有一天,兩個瘸腳的男人在向一對夫婦乞討,等他們吃完夫婦給的食物後,他們唱起了歌:‘我有一株能印衣服的草,他們能永不褪色。’同時,他們播種了一些種子。年輕夫婦聽説那些草可以印染,於是他們割下一些,浸泡在大缸裏。可是並沒有看到顏色。一些天過去了。兩個瘸腳的男人再一次經過,向這對年輕夫婦乞討一些酒喝。善良的夫婦又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等他們喝完,就倒了一些酒和石灰在大缸裏,年輕的夫婦發現,大缸裏的水變成蘭色。年輕的夫婦好奇地問兩個瘸腿的男人原因,並詢問他們的名字。兩人告訴他們,叫梅福和葛洪,給他們的草叫做靛藍草。草的顏色能染成布並永不褪色。於是就有了藍白相間花紋的布也就現在的藍印花布,第二天,年輕夫婦根據梅福和葛洪的囑咐開了一家小作坊。從此以後染坊在中國越來越多了,藍印花布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

聽完了故事,學生已經進入到藍印花布那美麗的,古老又悠遠的意境裏了,今天所學的課題也就豁然明朗了,教師直接揭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南通藍印花布的“藍白之美”。(出示實物藍印花布,讓學生眼見為實。)

2.探索研究

(1)初識藍印花布,談印象。

教師對學生説:其實剛才我們聽到的只是個古老的民間傳説,真正的藍印花布並不像我們想的這麼簡單,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幾幅漫畫中看出來它有着許多道複雜的工序,(出示課件:漫畫“藍印花布的由來”)接着請學生談談對藍印花布的第一印象。

對於大部分不認識藍印花布的學生和小部分聽説過藍印花布的學生而言,通過教師在課堂中説一個民間故事,看一組漫畫形式的藍印花布的工序流程圖,賞一塊真實藍印花布這三步後,此時,學生對家鄉藍印花布又有了新認識,能説出些許感受。

這個環節的設置同時也是要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官到藍印花布色彩只有藍白兩色,它有着質樸和素雅的特點,也是藍印花布名稱由來的原因之一。

(2)初初嘗試表現藍印花布的“藍與白”。

請學生思考、選擇過去所學過方法初次嘗試表現藍印花布。(用事先老師發的正方形小紙片)

然後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小練習展示,(其中有:剪紙、用宣紙印染畫、在藍色紙上用油畫棒或修正液畫……)學生簡單闡述方法,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藍印花布的紋樣特點之一:都是圖案由一些大小不等的點組成了,這因為它的'製作工藝中的環節決定的。

這個環節的設置主要有三個意圖:首先,能讓學生鞏固舊知的基礎上找到表現藍印花布的方法,其次,是讓學生把初次接觸藍印花布的感受表達出來,最後,是有了小練習後才能為大作業有更出彩的效果作奠基,也為學生能更深入的瞭解、欣賞藍印花布的人文性和藝術性作更好鋪墊。

(3)欣賞圖例,感受“藍白之美”的精髓所在。(課件出示)

在簡單的小練習展示後教師引出話題:除了剛才我們找到的這兩個特點外。其實藍印花布的能流傳至今,深受大家喜愛的原因還不止這些,讓我們繼續來找找看?(出示多幅圖片實例)從藍印花布的題材寓意和構成形式引領學生有目的的欣賞,從而通過討論概括出藍印花布的題材選擇,如:題材有動物、花卉等構成,形式也十分的多樣,如有角隅紋樣、二方連續等構成,更重要的是理解藍印花布中的圖案寓意,如龍鳳呈祥、十全十美……詳細又精練的舉例和説明。

這個環節放到最後是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先人們都是有着美好的願望,善良的品格,勤奮的精神與最多的智慧。學生也更加深刻的體味到了藍印花布的“藍”與“白”的融合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美,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的象徵,因此才會受到我們大眾的喜愛,甚至是外國的朋友也都十分喜歡這有着濃濃中國特色的藍印花布了。

3.作業及評價

在前面小練習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的請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表現藍印花布。

通過前面三個環節循序漸進的學習和感受,學生對藍印花布都有了最新的認識,在作業前請學生談談各自的創作想法,教師加以激勵,對學生能更好地完成大練習有着非常積極的作用。

同時,教師提點學生在用不同方法表現藍印花布時所需要注意的小細節問題,能讓學生作業更精緻。

學生作業展評時多注重學生的想法,教師多予以鼓勵和肯定。

4.總結拓展

藍印花布是由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簡單組合而成,在它的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外還飽含着濃郁的鄉俗民情,南通的藍印花布就是歷經歲月洗禮而綻放的一朵民間藝術之花。這就是它留於我們的印象。

問學生是否該繼續保留這古老的“藍印花布”請學生説看法,談感受。

這一問題的設置,對學生來説一是對本堂課的所學做一個總結,二是對我們民間工藝的去留擺出正確的認識,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藍印花布也能成為非常時尚的包裝材料,教師出示一些圖例,提出希望:請同學們也能利用課後的時間將我們家鄉的藍印花布的做出更多有創意事物來,讓我們也來賦予藍印花布更新的“藍白之美”。

六、教學方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採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通過展示藍印花布實物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圖例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直接感知藍印花布質樸的色彩,古拙的紋樣,素雅的風韻,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具體性和真實性的優勢,也體現了美術學科教學以視覺教育為中心的特點。同時用到談話法、討論法、欣賞法、嘗試練習法、自主評價等方法,這樣有更活躍的課堂氛圍,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我還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方法組織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能由淺到深的去了解、欣賞藍印花布的美,最終能深刻理解藍印花布中藴藏的人文性和藝術性,將學生引領到由藍白組合而成的奇美世界。

謝謝,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老師能給我多提寶貴意見。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你們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國中語文鄂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17課《牧鵝散記》,一個課時。

一、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探索與發現”,編者選此文的目的,我認為是讓孩子們學會觀察周圍事物的特徵,發現生活中的美。《牧鵝散記》是篇科學小品文。作者生動有趣的描繪了鵝的特點,能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自主求知的慾望和敢於質疑的能力都比較強,但在想象力方面會不自覺的收到思維的定勢和約束,在朗讀的同時不能完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和感情。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以《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正是基於這一點,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主要放在體會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學會觀察事物的特徵,試着描寫周圍的事物。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制定了三個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體會文本準確的運用詞語,生動形象的説明事物的特色。

2、過程和方法:學會觀察事物的特徵,描寫周圍身邊的事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朗讀,瞭解作者對鵝的感情,培養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重點放在“鵝”的特徵 ,以此為突破口,把握本文主旨。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把握作者筆下鵝的特徵,體會科學小品的語言特點。

難點放在學會觀察事物的特徵,描寫周圍身邊的事物。

説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自主、合作探究法。

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閲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説學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學習方法。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學流程

1導入和整體感知

讓大家回憶下童年讀過有關“鵝”的詩歌或者童話故事,找人説一説,説一下在你的童年中“鵝”有哪些特徵?讓我們看下今天學習的課文《牧鵝散記》又有哪些不知道的特性。運用圈點批註法勾畫鵝的特性,老師這時候板書“鵝”的特性有哪幾大板塊,如生活習性、作息規律等等。引導學生四人一小組完成黑板內容。

2品析文章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讓學生找出最有趣的語句,讓他們小組之間互相交流,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句。每個小組派代表朗讀自己喜歡的語句,並説明喜歡的理由。教師引導學生揣摩詞語的準確性和形象性。

教師板書科學小品文的特點:1準確2形象3生動

3知識拓展:

要求學生描寫身邊的小動物,要求語言儘量準確、生動。寫完之後小組之間互相交流。推薦一名優秀的作品朗讀給大家聽,然後請推薦他的小組成員點評。

六 談板書:

我的板書將引導學生思考,如鵝的特性。還有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如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本課內容選自九年級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五課第一節第二框,由社會發展的最後決定力量和社會進步的主要標準兩目組成。本課是全書的教學重點之一,因為它是對前四課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關係的總結,是進一步理解人類社會總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因所在,是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和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理論依據。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生產關係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判斷社會進步於否的標準等知識。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判斷是非能力。

(3)思想覺悟目標:堅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科學性、正確性;堅信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歷史必然性。並樹立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的信念。

3、重難點的確立及依據: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貫穿全書的主線,是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動力的理論依據,判斷社會進步於否的標準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因有較深的理論難度,且與現實中人們總是以發達於否作為進步的判斷標準有很大的反差。

二、説教學方法:根據本框題內容及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為發揮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重點,按照國中生的認識規律我採用如下教法:

1、目標導學法: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進學生探究和發現。

2、直觀與引導發現法:按照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規律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打比方等理清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閲讀、分析、思維能力。

3、問題教學法:給時間、給機會讓每位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討論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4、談話法、講授法:它們貫穿於整節課的教學中,有利於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培養學生的語音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1、發現法:學生通過預習,課堂閲讀,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高了自學能力。

2、歸納法:結合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概括獲取知識。

3、聯繫實際法,結合教材聯繫同學的舉措和介紹,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4、圈點批註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回顧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概念,並説説奴隸社會的建立是怎樣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由兩個學生在講台上走幾步。再讓他們交換鞋子,走幾步,並讓他們各自説一説換鞋前後走動時腳的感受。通過這一舉措創設一個情境,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為學習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原理作準備,有利於活躍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2、研討新課

(1)板書本課知識目標,使學生有的放矢。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大膽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落實其學習主人的地位。

(3)老師設疑:根據學生的提問修改課前準備,提出下列問題與同學們共同探討。

a、什麼叫生產力,它由哪些要素構成?舉一歷史階段的生產力特點加以説明。

b、什麼叫生產關係,它由哪些方面構成,請説一説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有何特點?

c、用腳與鞋的關係給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打一個比方,並説一説它們之間的關係?這説明課本的哪一觀點請劃出。

d、鞋與腳什麼決定你是否會走路?這説明課本中哪一觀點,請劃出。

e、你有一雙健康的腳也有一雙漂亮的鞋你就能走得快嗎?為什麼?這能説明課本哪一觀點,請劃出。

f、你用什麼來判斷腳上的鞋子是好還是壞呢?這一判斷方法能説明課文哪一觀點?請劃出。

3、鞏固新課

閲讀左圖縱座標、橫座標、象限總結説明人類社會發展的觀點。

4、作業:為什麼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説課稿 篇6

我説課的內容是新教材二年級上第44課《山裏的桃花開得遲》。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目標設定,教學環節的設計,這幾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教材簡析

沈括是宋朝著名的科學家,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少年沈括由兩句詩的內容引發思考:為什麼自家院子裏的桃花枯萎了,山裏的桃花才剛盛開?通過上山觀察終於明白了桃花遲開的原因是山上的地勢高,温度低。本課集常識性與人文性為一體,“桃花遲開的原因”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課外知識,沈括善於觀察思考,勇於探索的好習慣是值得學生學習的,也是平時學生們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二、目標定位

1、認知目標:

(1)學習本課“沈、芳、寺、凋、院、枯、萎、約、襖、原”這十個生字,積累詞語“芳菲、枯萎、盛開、七嘴八舌”。

(2)通過課文內容學習,知道山裏桃花遲開的原因是地勢高,温度低。

2、技能目標:能有感情朗讀課文中的重點句子,並積累這些句子,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複述相關內容。

3、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要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好習慣。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中的“三維概念”。一維是知識技能,二維是過程方法,三維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學習目標。所以我這節課我就是想通過課文內容學習,引導學生懂得山裏桃花遲開的原因。讓學生感悟到要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好習慣。這裏要強調的是本節課三維目標的定位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到了原有的學習基礎,考慮到了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目標的落實強調整體性,是強調在整體的課文學習過程中去落實三維目標,而非割裂地機械完成。整個內容都是圍繞學生在比較中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三裏的桃花開得遲?”展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主要教學環節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這節課對目標的落實和重點難點的突破。

(一)導入激趣 破題生疑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又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也就能成功一半了。所以我非常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開端。開始我先出示圖片,並板書:桃花開 。然後問學生:“桃花幾月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不難回答出桃花是三月開的。我請學生尋找課文中和他們講述的不一樣的地方。學生找到詩句,我出示內容,讓學生讀詩句,讀譯文。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同時感受到了不同,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了矛盾 ,教師揭示課題,學生很自然地在矛盾中產生並提出了問題:“為什麼山裏的桃花開得遲?”這裏問題的產生非老師代替他們提出,而是學生在比較中感悟到的。這樣的設計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語言環境,進行了重點生字的識字教學。如,在讀到古詩的時候,講到沈括這個人物,我出示沈括的圖片介紹,讓學生在瞭解沈括的同時記住“沈”並知道這個字的讀音是前鼻音。又如“凋謝”的“凋”字,我讓學生用熟字加部首的方法來記住,並找找“凋謝”在文中的反義詞,在學生字的同時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了字詞教學。

(二)、帶疑深入 研究學習

這一環節是突破重點的環節,我主要通過填空的形式(出示媒體)把整個環節的內容貫穿在一起。在這裏我先讓學生讀讀課文,找找沈括當時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在有感情的朗讀之後,再讓學生找到山裏桃花開的情景。沈括怎麼知道山裏的桃花會開得正茂盛呢?完成填空。完成的是填空,訓練的是朗讀,感悟的是觀察、思考、探索的過程。最後,讓學生找找山上山下的不同,沈括正是從這些不同現象的比較中明白了山裏桃花遲開的原因。

二年級的學生還不能連貫地表達完整的意思,這個填空形式是老師給學生一個扶手,讓學生能找到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並且積累這些語言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這裏我非常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是對文本的體驗,是語言積累的重點,是複述課文主要內容的扶手和依據。例如,最後一句:沈括一下子明白了的內容,是山裏桃花遲開的原因,是認知目標中的重點,這樣的內容不僅要會讀,還要會背,還要化為自己的語言講出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根據填空內容的層層深入,我隨即板書。

(三)、積累運用 感悟生情

學生在層層深入的語言訓練之後,我又讓他們進行角色的遷移,讓他們做沈括,看着投影來説説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過。並且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是前面一個環節基礎上的昇華,是調動學生自身積累的知識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了前面反覆朗讀甚至背誦為鋪墊,複述主要內容對學生而言就不是困難的事情了。

下面是對學生進行第二次的角色遷移:如果你是媽媽,你聽了沈括説的話,你會對他説些什麼?媽媽對沈括説的話,就是情感目標中的內容,也是本節課教師希望學生知道的人生的真諦。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自己感悟,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其效果遠遠超過教師來告訴他。

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牢牢抓住四個字:趣 疑 練 悟。學生在學習的初始,因為興趣而讀古詩,因為興趣而產生疑問,產生了疑問就要解決,通過解疑促進了語言訓練,在語言訓練中悟出了感情。這四步不是孤立的,是緊密相連,步步推進,環環相口的。

最後的課外拓展,教師佈置了這樣的內容:説説對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充滿好奇想知道答案的,課堂內不能解決的,自己想辦法去找到答案。這樣就讓學生將疑問延伸到了課外,同時也將課堂上學生自己感悟的象沈括那樣“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學習習慣延伸到了課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中國有句古話: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因為這才是讓他們授用一生的。所以我立足於課堂,將眼光延伸到了課堂以外更遠的地方。在“授之漁”的教學道路上,不斷探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