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7篇

來源:文書谷 5.7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7篇

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欣賞與設計》。

2、教材分析:本單元把平移、旋轉與軸對稱等圖形的變換作為學習與研究的內容,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認識空間與圖形。

3、教學對象分析:五年級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對網絡具有濃厚的興趣。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概念性教學比較抽象,僅僅藉助於書本和黑板等靜態工具不易於學生理解。計算機能動態地展示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可以突破平日課堂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我選擇在網絡環境下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教學。

4、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特點,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規律,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欣賞與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圖案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學生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在計算機中設計精美圖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欣賞與設計圖案的過程中感受圖案的美。

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欣賞與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在圖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的變換在計算機上設計精美圖案。

二、説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為了讓學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課內容,教學中藉助動畫的直觀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創設主動參與的環境,運用媒體技術體驗移動知識的生成,突破靠單一講解帶來的不易於理解的重難點,從而促進認識的深化。

三、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開課時用PPT幻燈片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案説一説它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從興趣出發,初步感知本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這樣的例子。使學生樂於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把教學內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同化、索引出當前知識。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在無形之中發展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本課的難點是運用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的變換在計算機上設計精美圖案。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形象地呈現過程,在設計這個環節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演示了由一個圖形平移、旋轉之後得出新圖案的過程,讓圖像媒體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機互動等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養。

學生在網絡教學環境中,把計算機當作數學學習的工具,藉助教師提供的圖片素材,自主創作,設計出精美的圖案。而且精美的圖片素材也能激起學生的設計興趣,為空間觀念的發展提供了平台。

欣賞部分出示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從圖片中能數出幾匹馬,之後思考:這幅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效果,它是怎樣設計出來的。這是對學生髮散思維的訓練。

(二)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師從網絡上搜集到的各種不同的圖片資料,再次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獲得更直觀的經驗。接着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資料,進行交流討論。

網絡教學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是不斷湧動的,網絡世界知識的容量是無限的。學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圖案的美,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學。

四、評價

本課是在網絡教學環境下的一節數學課。教學過程中體現了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物入手,在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整合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生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向學生傳遞信息的途徑,我們的課堂因信息技術的應用變得生動有趣。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知識結構的完美,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也因此而變得生動活潑、趣意盎然。我們有理由相信: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會讓我們的學生收穫更多。

數學説課稿 篇2

一、 教材

1、 教學內容:

《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十一課時的內容。

2、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

表內乘法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它是學生今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熟練口算表內乘法,是每個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 教學目標:

① 通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國小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説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另外,音樂是陶冶人心靈的神丹妙藥,是調節情緒的有效工具。也為了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樂曲中進行操作。並以掌聲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多思考、多發表意見。

三、 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 教學、具準備

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寫有口訣的盒子;主題圖、表格、蘋果樹。

五、 教學程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2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並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 設置情境,探討新知。

在這一環節裏,我設計了三塊教學活動:

1、 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並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並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魚(條)

1

2

3

4

5

6

三角形(個)

6

12

②、 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 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 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前面已對25的乘法口訣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索,本課的難點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2、 學以致用。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隻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3、 為了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設計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遊戲(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遊戲中有所鞏固,有所收穫。如:①開火車:讓同組的同學按順、逆時針的方向,接下去説口訣;②投信:把寫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寫有口訣的盒子裏;③摘蘋果:先説出想要摘那個蘋果(6乘幾或幾乘6),再説出其相關的口訣,説對了就把蘋果摘走,否則不能。

(三) 結課。

1、 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2、 知識伸展。這時,課以接近尾聲,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所在。可以這樣提問:你們還想知道什麼?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學生帶到另一個高潮。

附: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很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探究活動是繼等腰三角形性質、判定之後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內容。學習等腰三角形,離不開線段的相等和角相等,《分割等腰三角形》將加深同學們對等腰三角形地認識,是等腰三角形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同時,將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二、學生起點分析

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從年齡特點看: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操作,厭倦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從知識儲備上看:他們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關知識,如三角形內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等;從技能水平上看:他們已經初步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經歷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探索過程,培養探索精神和合情推理能力;

2、在活動中,體會知識的運用和數學思考的方法;

3、通過探索條件的實踐過程,體會數學推理的樂趣,增強合作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作等腰三角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圖形

四、教與學的.方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小組活動,探求新知

3、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4、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整節課中我始終貫徹“自主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構建”的教育理念,採用“探,疑、研,悟”等環節主體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濃厚氛圍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感情。充分體現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教學流程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景一、學生閲讀第120頁的《閲讀理解》

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閲讀理解,初步認識圖形分割的意義,培養數學閲讀的興趣和方法。也為後面的如何分割做了複習。

情景二:在動聽的音樂聲中,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生活中有關的等腰三角形的圖片。圖片最後出現等腰三角形花壇。

教師拿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把剪刀,提問:誰來幫老師分割這個三角形花壇,使它變成兩個三角形以便可以種上不同的花?

這樣設計:一是用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出學習主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進一步體味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學生上台演示。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兩種分割方法:一種是分割線經過頂角頂點;一種是分割線經過底角頂點。

這樣設計:為後面的分類討論思想打下鋪墊

2、小組活動,探求新知

第一部分:教師追問:已知花壇的三個角分別為36°、72°、72°,你可以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嗎?如果老師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改成20°、20°、140°,你還能分嗎?

合作:小組合作設計兩個三角形,使這兩個三角形都可以被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

學生展示圖片,講解分割思路。(教師反問:為何不從頂角的頂點分割?)

歸納小結:當頂角小於底角時,分割線經過底角的頂點,反之,頂角大於底角時,分割線經過頂角的頂點。

質疑:任何三角形都能被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嗎?

這樣設計:從特殊的三角形出發,加上學生對這個三角形比較熟悉,學生比較好操作,再到一般三角形,從而產生質疑: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可以分成兩個等腰三角形,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這個等腰三角形每個內角的關係?

學生動手畫頂角分別是鋭角、直角、鈍角的等腰三角。

這樣設計:讓學生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多樣性,為分類討論思想打下鋪墊

設底角為X度,小組合作作圖,並求出頂角的度數(X的代數式表示):第一、二組研究分割線經過頂角的頂點的情況,後兩組研究分割線經過底角的頂點的情況。

這樣設計:是讓學生親歷科學發現的全過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

通過作圖求解,學生可以求出:頂角是底角的2倍、3倍、倍。對於倍,教師適當引導。

第三部分:探索能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這個等腰三角形每個內角是幾度?學生根據內角和180度,求出角度。

3、梳理概括,形成結構

知識:分割成兩個等腰三角形的條件和方法;體驗:探究活動中的感悟。教師適當引導補充,並對學生的表現適當評價,給予鼓勵。

4、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分層作業:必做題:把一個角為36°的等腰三角形分成4個等腰三角形。

選做題:把角度分別20°、20°、140°等腰三角形分成三個等腰三角形。

這樣設計:一是想以動手操作開始,再以動手操作結束,使課堂教學渾然一體;二是讓學習從課上走到課下,讓一種學法得以構建,讓一種思想得以延續。

 六、教學反思

我努力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無論環節設計,還是作業的安排,都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了學生的數學體驗。通過操作、觀察、質疑、驗證、深化等自主探索活動。豐富知識、提升能力、獲得體驗。使學生初步具有自主學習之法、終身學習之願、快樂學習之情。

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52至53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

二、説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三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礎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三、説教學重、難點

説教學重點: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筆算三位數不退位減的算理,能正確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説教學難點:理解三位數減三位數不退位減法的算理。

四、説教法

針對本節課抽象性較強,算理比較複雜,而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學時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探究新知。教師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並使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為一體。

首先出示舊知,以回憶只是為目的,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後出示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人物——藍精靈圖片,喚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激發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算法,爾後通過直觀演示,教師講解讓學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後,通過豐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其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五、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本課力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探究,動手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觀察分析,感知比較,合作交流,總結反思,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滲透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

六、説整體設計思路

本節課遵循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獨立探究、解決問題——鞏固練習、實踐應用的學習思路。首先創設藍精靈帶領大家一起探究新知的情景,提出問題:“還剩多少本”?,計算完了又問:“計算出結果後,用哪種方法證明差是否正確?”教師進行恰當的講解和演示從而使學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最後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形成技能。

七、説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為此,我出示藍精靈圖片的播放讓學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自豪,他們的思維自然會進入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從而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

2、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奧蘇伯爾曾經説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也掌握了豎式的寫法,所以這兒首先讓學生嘗試練習,在練習中,學生遇到了困難:“計算出結果後,用哪種方法證明差是否正確?”這個問題正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喚起,開始進入深入的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數學課程標準》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展開獨立探究,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展示算法的多樣化,以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然後通過學生觀察比較,教師講解以及學生練習的方法,讓學生明確算理,掌握算法。)

3、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有效的練習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並用之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手段。因此本節課我分三個層次來設計練習,即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課堂總結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並提出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使所學知識形成有機的整體。

八、説課後反思

本節課通過創設生動的情景,展開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探究中冷靜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積極思辨,在生生、師生對話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數學的樂趣。

數學説課稿 篇5

説教材分析:

由於幼兒對輕重已經有一點了解,所以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並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設計理念:隨着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越來越喜歡擺弄和操作,並進行簡單的比較、分類、測量、判斷等活動,尤其對周圍生活中各類不同物品的輕重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發現其差異。根據主題活動《動感天地》中的課程安排,我選擇了數學活動:誰輕誰重,旨在讓幼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學習比較物體的輕重,並通過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等方法判斷物體的輕重,發展感知與判斷能力。

説活動目標:

1、 學習用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的自然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2、 在探索過程中,能正確記錄物體的輕重,感知物體之間的輕重關係。

3、 體驗採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和成功感。

説活動準備:

書本、盒子、石頭若干、花片、雞蛋、彈珠、乒乓球、天平稱、課件

活動重難點:學習用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的自然測量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並用語言表達物體的輕重。

説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班級裏推薦兩位幼兒進行提物賽跑。(一袋裝沙,一袋裝布頭)

2、提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它們誰輕誰重呢?

二、探索實踐、感知輕重

1、看一看,比輕重

⑴、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提問:誰輕誰重?

⑵、觀察活動室的物體,哪些物體重,哪些物體輕?

2、掂一掂,比輕重

再來看一樣物體他們誰輕誰重

⑴、出示兩個一樣形狀大小不一的書本,誰輕誰重?

⑵、出示兩個大小一樣的八寶盒,誰輕誰重?

⑶、出示兩塊差不多的石頭,誰輕誰重?

3、稱一稱,比輕重

⑴、兩個石頭差不多輕重,我們用看和用手掂都分不清楚,那怎麼辦呢?請小朋友想一個更好的辦法來比較它們的輕重,幼兒討論。老師告知一種精確地測量方法+--用天平秤稱。

⑵、教師演示用天平秤稱物體來比較輕重。

⑶、幼兒分小組用天平稱物體,並記錄結果、交流評價

⑷、教師小結:大小一樣,材料不同輕重也不一樣、材料相同,大小不一樣,輕重也不一樣。

三、課件運用,拓展思維

PPT1、兩個磁體誰輕誰重?

PPT2、三個挑水的人哪擔誰最重?

PPT3、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怎麼樣?

PPT4、四隻桃子和兩隻梨他們怎麼樣?…………,…………。

四、活動延伸

2.帶領幼兒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較輕重,到户外玩蹺蹺板,比較自己與同伴之間的輕重。

説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激發幼兒對活動探索的興趣。

利用小朋友身邊熟悉的物體,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進行比較輕重,

引導幼兒嘗試對多種材料進行探索與比較,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激發了幼兒的主體性與探索、比較的熱情,為下一環節的稱重伏下了鋪墊。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讓幼兒自己發明問題、探討問題、解決題目,體驗成功的快樂

通過前面的活動,幼兒對輕重有了感性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經驗,挑戰幼兒思維,利用課件為幼兒探索比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得幼兒在爭辯中,思維進一步激活並得到拓展。

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解決問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一部分主要是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除法應用題,教材藉助比體重的`活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分數除法運用問題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尤其是在分數乘除法混合問題時,學生難以判斷使用乘法還是除法,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主題圖,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解決問題。

二、説教學目標

1、、理解已知一個數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結構特徵,能用方程或算術方法解答這類題。

2、通過結合具體情境,藉助線段圖小組合作等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分析比較,找出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區別和聯繫,掌握解決問題的規律。

教學難點:

運用分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四、説教學

説教學思路: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分數乘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在導入環節我安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幫助學生回憶解決方法,並且藉助線段圖幫助解決,為教學新知識打下基礎。然後改變複習題的條件,讓學生藉助複習題,小組研究解決方法,並引導學生找到等量關係是,引導學生列方程解決問題。學生很容易找到關係式,並且列出方程,解答後一定要檢驗結果是否正確。然後歸納解題方法,舉一反三,試着解決第二個問題,小組裏交流,使學生知道,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方程解決比較簡便。然後通過適當的練習題加以鞏固,學生基本掌握的比較好。

數學説課稿 篇7

《8、9的加減法》是國小數學第一冊第六單元第二小節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7以內的加減法和8、9的認識的基礎上安排的,是進一步學習20以內加減法計算最直接的基礎。它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本冊書的重點內容之一,甚至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都佔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感受到根據一幅圖能夠列出兩加兩減四個算式。會計算8、9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探索意識、評價意識和創新精神。其中教學的重點是計算8、9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看圖列算式(減法算式)、正確計算。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法上我採用了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操作、思考、遊戲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善於歸納、合作以及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法上採用一法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應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形成技能。在教學程序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了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導課。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對學生提出《課堂常規》要求,以對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常規》、遵守《常規》;再複習8、9的組成,為熟練口算掃清障礙。

第二:新課。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一圖四式”。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看一幅圖列出兩個算式的基礎,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對容易一些,而列出減法算式則是這部分的難點。因此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以看圖説話的方式蒐集相關數據,初步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通過擺蘋果圖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四式”。在計算過程體現加減法之間的聯繫。

3、幫助學生積累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計算,提問: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鼓勵學生説出多種計算方法,使計算方法多樣化(如:數數、想數的組成與分解、調換加數的位置、算減法想加法等)。

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

第三:反饋練習,鞏固新知。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在練習內容的設計上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先根據班內兩組學生的人數列出兩加兩減四個算式;再通過找朋友的遊戲進一步鞏固加減計算;最後通過看卡片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這樣的設計同時又能夠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