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美術説課稿(集錦15篇)

來源:文書谷 2.3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美術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美術説課稿(集錦15篇)

國小美術説課稿1

一、説教材:

説課內容:蘇教版國小美術第七冊《樹葉粘貼畫》——————動物

教材簡析:

樹葉粘貼畫是國小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四年級上學期安排這樣的內容,是結合國小生的思維特點而進行的,旨在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部分教材要求貼出形象生動的小動物,是樹葉粘貼畫中最接進兒童生活的內容。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根據想象,有步驟的貼好動物畫。

教學目標:

(1)掌握樹葉粘貼畫的方法。

(2)能選擇不同形狀和顏色的樹葉,貼出自己喜愛的動物;

(3)通過引導學生用樹葉拼貼動物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説教法:

美術教學生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如何培養這一教學任務,教師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節課重在尋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通過範例的欣賞,感受美的過程,去發現美,創造美。

三、説學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1)運用聯想的學習方法;(2)動手嘗試練習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法和學法,採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動物世界、膠水、漿糊、剪刀、樹葉、範畫、投影片等。

四、説教學程序:

為了優化教學過程,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設計教學程序的: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上課時,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好,今天我帶來許多小動物和大家交朋友,大家要注意看都有哪些小動物,它們長的什麼樣?”接着播放多媒體課件——————《動物世界》。

教師在學生看完錄象後,學生可以提問:你們看見了哪能小動物呀?它們長得什麼樣呢?學生不難回答:長腿的駝鳥、長脖子的長頸鹿,有胖乎乎的大熊貓等。

這樣的開頭,使學生熟悉動物的外形特徵,激發學生表現動物的創作慾望,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接着,教師拿出範圖——————《兩條魚》,並提問:我們這裏有小動物,同學們看是什麼呢?學生説,兩條金魚。然後,教師將一條金魚拆成幾片樹葉,引導學生髮現金魚是由不同樹葉拼成的,從而導入新課,到了秋天,我們經常可以隨地撿到樹上落下的樹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樹葉粘貼畫。

板書課題:樹葉粘貼畫———————《動物》,這樣導入,給學生一種自然、貼切的感覺。

(2)、分部講授新課:

學生在第一環節中產生對樹葉粘貼畫的極大興趣,處於最佳學習狀態,這時教師將範圖出示在黑板上,進行新授,揭示講解樹葉粘貼畫的方法:

a、看——————樹葉

教師出示各種形狀的樹葉,要求學生“看樹葉聯想動物”想想動物的哪些部位,如:熊貓的頭、公雞的尾巴孔雀的羽毛、老鼠的頭、長頸鹿的脖子等,這時教師引入第二步;

b、想——————動物

教師拿出一組樹葉,要求學生看看、想想能擺出什麼動物,學生可能會回答,可以拼一隻孔雀,教師引導:剛才的樹葉可以拼做羽毛,尖葉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細長的葉子做脖子。

教師提示,當我們決定拼孔雀後,還想一想,拼一隻怎樣的姿態,在幹什麼呢?導入下一步:

c、擺——————姿態

根據尾巴的樣子可以想象出,這是一隻正在開屏的孔雀,這時,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拼一幅孔雀圖。

接着,教師引導學生,樹葉不僅可以拼孔雀、金魚,還可以拼其它小動物。

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播放各種形態的動物,使學生拼、看、想,三者結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d、貼——————平整

指導學生貼畫,這是粘貼畫的最後一步。

這時播放輕音樂,學生開始貼畫,教師巡迴輔導。

大約十幾分鍾後,要求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針對作品情況進行評比,教師可以這樣説:“好,比賽結束,下面我們要評出優秀作品,大家看看哪些作品好,師生共同評出佳作,並給他們一個“金葉獎”,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小結:

在上面教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課堂小結。

這樣的課堂設計,使學生學、練結合,發現學習和美育相融,是美術大綱教學的要求。

五、説板書: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與於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配合,將範圖、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和諧一致。

國小美術説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美術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十五課《花頭飾》。我準備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設計理念四個方面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一)教材解讀

我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頭飾,它們千姿百態,風格迥異。不同的少數民族頭飾,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裝飾習俗和審美情趣,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思想和自我追求。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旨在通過美術知識的綜合運用,讓學生欣賞各民族頭飾,瞭解各種材料的特性,感受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樹立“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養成良好的事前計劃的學習習慣。掌握一定的設計、創作方法,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引導學生欣賞各民族頭飾,瞭解各種材料的特性。

操作領域:將簡單的'美術知識綜合運用,設計製作花頭飾。

情感領域: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思想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各民族頭飾,設計製作花頭飾。

教學難點:巧妙利用材料及創新方法表現花頭飾。

二、 説教法、學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欣賞、感受、體驗、表現等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在愉快的氣氛中,使每一個學生既掌握一定的設計、創作方法,又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運用多媒體現場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三、説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探究和交流中獲得知識和體驗,我擬定了以下教學框架:

(一)情境導入,創設文化氛圍。

首先,把歌曲融入美術課,讓學生欣賞少數民族兒歌,感受民族文化的氣息;然後讓學生展示課前蒐集的資料,説説對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有哪些瞭解?體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進而引導學生説出少數民族頭飾是千姿百態、各式各樣的,勾起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慾望。這一環節通過“聽音樂”和“對話”的活動,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創設了文化的氛圍,為整堂課鋪設了良好的基調。

(二)觀察發現,瞭解民族特色。

用多媒體展示少數民族頭飾的圖片並提問 “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民族的頭飾?這些頭飾有什麼特點?”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帶着問題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引導學生去感受不同民族的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發展的軌跡,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 。通過大量圖片的欣賞、比較,學生驚喜地從顏色豐富、造型多樣、紋樣美觀等方面瞭解了民族頭飾的特點;從裝飾習俗、審美追求、文化內涵等方面感受了民族頭飾的文化特色和少數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接着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想,將課堂氣氛引入高潮。適時揭示課題《花頭飾》。

(三)歸納製作方法,感受探究的快樂。

通過實物比較和圖片欣賞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觀察討論:怎樣才能製作一件好的花頭飾?引導學生知道製作花頭飾要選材多樣、設計新穎、製作精美。然後讓學生總結其中一件頭飾的製作步驟。多媒體演示製作步驟,生動直觀。

(四)製作花頭飾,體驗創作的樂趣。

製作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製作之前先讓學生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討論一下:選擇什麼材料,設計怎樣的形狀 ,怎樣做才更美觀、更獨特。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事前計劃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製作出獨具特色的花頭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展示花頭飾,分享成功的喜悦。

各小組展示作品,並説説自己的設計意圖和製作特點。全體學生參與點評。最後在輕鬆愉快的少數民族音樂中,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作品,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感受民族頭飾的魅力。把本節課推向最高潮。整堂課前後呼應,民族文化氛圍貫穿始終。

板書設計從少數民族頭飾的“特點”和製作“要求”入手,簡潔直觀地反映了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讓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

四、説設計理念

整堂課的學習以學生的探究交流為主,教師的組織引導為輔,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深化認識、培養技能、激發情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綜合性、探索性,發揮個性、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注重創新”的教學理念。

國小美術説課稿3

一、説教材

《讓色彩動起來》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旨在啟發學生對強烈的對比色及其運用方面展開探索,對色彩對比形成綜合認知,並加以巧妙運用,引導學生學習用對比色和生動有力的筆觸,創作一幅充滿動感的作品,加強學生對色彩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從而使學生對色彩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説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能客觀地理解、表現事物。而且色彩,在孩子的心中是美妙的,是神奇的。他們往往能創造出我們成人想象力所不及的童話般的美麗。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除去這種對色彩的情感表現,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色彩方面的知識,如原色與間色、冷暖色、明度等。故在本課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學習對比色的知識,形成綜合認知並加以巧妙運用。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感受色彩強烈對比帶來的視覺美感,深入瞭解對比色知識;運用強烈的對比色和生動有力的筆觸,創作一幅富有動感的畫面。

【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回憶、探究、分析、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對比色知識和使畫面產生動感的方法,選擇合適的主題進行表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對比強烈的色彩帶來的表現力,學習運用對比色創作富有動感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習興趣,並促進對美術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深入理解和運用對比色。

【難點】

對比色的靈活運用。

五、説教法、學法

依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討論法、情境法、實踐練習指導法。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準備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分析討論,在操作中發現並進行自主探究和評價,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

六、説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我做了如下的準備:PPT課件、基本的繪畫工具等。

七、説教學過程

皮亞傑曾説:“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針對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精心設計好導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將出示具有動感的圖片,讓同學們説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生感受到“動感”後,我會緊接着對圖片進行去色處理,再次引導學生觀察並提出問題:還會有動的感覺嗎?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共同探究色彩“動”起來的祕密,從而揭示課題。

環節二:欣賞作品,探究對比色

(一)認識對比色

《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設置了“欣賞作品,探究對比色”的環節。首先提出問題:什麼樣的色彩給你歡快、有節奏的感覺?學生往往會從紅色、黃色等鮮亮的顏色回答,我會順勢抓住學生的'回答,出示色相環並引導學生找一找色相環中哪些顏色對比強烈?以及這些色彩在色相環中距離是怎樣的?進而總結出在色相環中,每個顏色對面(180度對角)的顏色為對比色。如紅-綠、藍-橙、黃-紫互為對比色。通過觀察色相環認識對比色,而且通過這樣的一個環節也設置了一個坡度,降低了難度,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對比色的積極性。

(二)感受對比色

在學生對對比色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後,我會多媒體展示《威斯敏斯特大橋》,引導學生欣賞並思考這幅作品中,畫面色彩給你什麼感受?運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何運用這些色彩進行表現的?通過初步的欣賞與觀察,使學生自主的感受對比色在美術作品中的運用,從而激發他們深入瞭解運用對比色讓畫面動起來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的行為習慣,所以我會讓學生迴歸生活,思考在生活中存在哪些對比色?

環節三:實踐練習,運用對比色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通過各種美術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觀察、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製作的能力。所以我設置了實踐練習,運用對比色的環節。

在具體的實踐練習前先提出問題:要想表現一幅具有動感的畫面,你認為如何用色最合適?強化學生對於對比色的認識。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課堂練習時間,和教學重難點,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創作一幅能讓色彩動起來的畫”。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我會巡視輔導並用ppt滾動更多作品,給同學們提供創作資料。

環節四:展示評價,分享對比色作品

在大部分學生作品已完成的情況下,鼓勵學生自願展示作品,並從色彩的運用、創作形式、等幾個方面進行自評,生生互評,最後我將給予及時反饋與總結,在展示點評環節中,我會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以鼓勵、肯定為主,多從建議性評價出發,培養學生敢於接受別人的“指正”。進一步提高學生髮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

環節五:小結作業,拓展延伸

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因此我最後設計了“小結作業——拓展延伸”環節,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問學生:“這節課哪一點給你帶來了快樂?”總結本課的重點知識並讓學生學會從創作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合作的快樂,甚至會從老師和同學的評價中體會到快樂。

國小美術説課稿4

教材分析:

過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特殊的幾天,是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天涯的遊子在此時回來相聚;農民們忙着慶賀一年的豐收;工人們忙碌的奔波着準備年貨;小孩子們穿上了新衣點燃了鞭炮……在此時幸福的笑臉是一樣的,快樂的心情是一樣的,祝福的心願是一樣的。

本課學習內容是以過年的活動為主題,通過讓學生説一説過年的習俗和祝福的方式,畫一畫過年快樂心情的活動,瞭解民間春節的風土人情及其相應的.民間美術形式(門神畫、年畫與吉祥符號、農民畫等),培養學生藉助民間習俗和民間特有的美術形式表達審美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對生活與美術繪畫學習的感悟和理解,獲得生活與藝術的情感薰陶,在回憶、接觸與表現的活動中體驗生活的快樂與藝術的美感。學習活動方式屬於“造型與表現”領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年的來歷,以及過年的風土人情、活動方式,

2、能力目標:掌握繪畫構圖知識和人物的基本表現方法。

3、情感態度:調動學生對過年習俗的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4、利用齊齊樂教學互動軟件,促進師生交流互動,鍛鍊語言組織和口頭表達能力,瞭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學情分析:從知識掌握程度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過年的一些風土人情與活動方式。從學習能力來看,學生能通過觀察對比和齊齊樂的選題測試,歸納出表現過年氛圍的方法。通過情感態度上看,學生能夠感受到過年時的快樂心情,展現出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畫中人物表情、動作的表現。

教學難點:

從人物、環境、物品的細節上突出過年時的氛圍。

教學準備:

課件、音樂。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猜謎)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課件播放謎語,謎底—鞭炮)

一根藤兒結滿果,

顆顆果子紅又紅,

藤兒朝火往上竄,

果子噼啪往下落。

(設計意圖:通過猜謎的遊戲引出鞭炮這一話題,為後續教學做鋪墊。)

2、師:什麼時候用鞭炮?(生:有喜事、過節……)

3、師: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裏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同學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生:過年)

板書課件展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的方式揭示課題——過年)

二、交流激趣

課件展示三個話題,學生小組討論,點名任選其一回答。

1、學生説一説自己熟悉的過年情景。

2、簡介過年的習俗

3、祝福新年的方式。

教師播放動畫簡述年的來歷

(設計意圖:營造一個温馨愉悦的氛圍,通過交流、欣賞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過年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三、分析與探索

1、組織學生閲讀欣賞教材內容

思考:過年時與美術有關的活動①畫年畫、農民畫②貼對聯、門神、③剪吉祥福字、窗花④編裝飾物。(通過畫面內容分析表達的寓意)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圖片瞭解各個地方不同慶祝新年的方式,感受美術活動的豐富多彩。)

2、師生展開交流,説一説這些活動的意義。

國小美術説課稿5

新嶺南版美術國小第8冊《漏印》

該課屬於新嶺南版美術國小第8冊中的學習內容。教學中希望通過對“漏印”的裝飾設計,使學生在做做玩玩中感知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文化的魅力,學習傳統工藝美術方面的一些知識,練習和掌握一些相應的製作步驟、方法,體驗設計製作的樂趣。

該類課程屬於“工藝”部分,與傳統緊密聯繫。因而首先要看課程導入時,是否有相應的傳統工藝文化拓展,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引入該課知識講解部分。

另外,該課內容有着一定的技術性、程序性和材料性,這些都是凸顯“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特質的.關鍵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可否有較合理和有效的學習“過程”很重要。

案例中的執教老師是來自雲南師範大學附小的楊麗萍老師,我們的討論將圍繞這節課的整體設計,以及情境教學、知識講解、設計製作和評價引申等教學環節展開。

接下來,我們先通過一些教學片斷看一下這節課的教學整體設計。

這是一堂較為成功的示範課,教學設計整體感強,體現了《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理念,也體現了該領域教學的某些特點,比如在課程導入方面;在示範講解方面;在創意啟發介紹方面……但相對於這一領域的特質而言,某些方面的教學,還可以有另外的設計。

優點:這節課是一節綜合性很強的美術課。從整體上看,楊老師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研究“漏印”的表現方法,抓住了“漏印”的創作關鍵。本課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設計還是組織形式都體現了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資源很豐富,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教學開放而富有活力,是一堂很有創意、很生動的美術課。

同時,這節課也很好實現了學習過程的有效性。“金水漏印”是獨具風格的傣族民間藝術,是以陰刻手法刻版,把剪紙圖案用金粉漏印在佛寺牆壁和樑柱上的工藝。楊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既有針對性的知識拓展,又有清晰、簡明、準確的“漏印”工藝流程示範,並反覆提示了注意事項,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知曉來龍去脈,並在實踐過程中較好地掌握了一般技術要領。

楊麗華老師執教的《漏印》教學設計這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參與和愉悦的狀態中。

不足:聯繫生活、開闊視野方面稍顯牽強,要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的創新聯想環節更好。

某些工藝環節有所缺失,比如金色顏料調和、濃淡掌握等。

課程結束前要有對學習內容的總結更好。

國小美術説課稿6

一、説教材:

線描畫:線描畫是用線條的變化來描繪對象及其形體結構的繪畫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種繪畫方式,也是我國傳統繪畫的方式之一。線描畫的繪畫工具比較簡單,可以用勾線筆、鉛筆、油畫棒、鋼筆等,利用點、線、面來進行繪畫,既可以對物象進行細緻入微地刻畫,也可以對物象進行簡單地藝術處理;既可以進行造型訓練,亦可作為藝術家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

國小生在簡筆畫的訓練基礎上,再進行線描畫的練習,會使其繪畫的精細方面和手眼協調方面有很大發展,不僅提高國小生的繪畫能力,同時能提高國小生專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發國小生的繪畫興趣。

國小生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國小生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開展線描畫教學,能引導國小生通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一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鍊和培養國小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針對本學期美術特色活動的要求,我設計了此次活動。

二、説目標

1、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黑白對比來裝飾魚。

2、鼓勵國小生按自己的想象大膽創作,發展國小生的初步的創新能力。

3、向國小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教育。

活動重點:學習用線條的形狀變化和黑白對比來裝飾魚。

活動難點:鼓勵國小生大膽想象和創作。

三、説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海底世界》

2、畫好的線描畫作品、其他小朋友畫的線描畫魚

3、白紙,黑色水彩筆

四、説教學方法:

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綱要》的精神和本班國小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1、多媒體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觀察欣賞演示,則更為簡潔、生動,容易吸引國小生的注意。本次活動設計中,我通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國小生感受到魚寶寶身上線條的紋樣美、圖案美;

2、觀察比較法。觀察法即運用觀察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觀察,國小生既形成了準確的形體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細節特點。而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則能讓國小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不同的創作手法帶來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動中,為了讓國小生直接感受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我採用了觀察比較的方法,讓國小生在觀察比較三幅特徵明顯的線描畫作品中,發現裝飾過於繁雜、無規律,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都不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3、欣賞評價法。欣賞評價法指的是將國小生不同特點的作品進行對比評價,肯定各自的特點。在本次活動的最後環節,我採用了欣賞評價法,在欣賞的同時圍繞兩個問題展開點評:

問題1、"你最喜歡哪個魚寶寶?為什麼?"使國小生在審美的同時自然地習得經驗,為下次經驗遷移做準備。

問題2、"你是用怎樣的線條和圖案來裝飾魚寶寶的?"讓國小生用語言將自己的裝飾意圖表達出來,達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這一環節,教師和同伴的欣賞與評價能讓國小生體驗到活動帶來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説活動程序:

共有5個環節:

1、觀看多媒體課件:欣賞海底世界各種各樣的魚的'花紋,引導國小生説出魚兒身上花紋的特點。

(導入活動,觀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賞各種各樣的魚。)

(1)教師語:在美麗的大海里,生活着許多快樂的魚寶寶,他們和魚媽媽自由自在的在海洋裏嬉戲玩耍,一會兒在珊瑚裏捉迷藏,一會兒在比賽遊戲,一會兒又湊在一起説着悄悄話,可幸福了。然後請國小生講講自己最喜歡哪條魚,它是什麼形狀的?身體各部位的名稱以及身上的花紋是什麼樣的?特別是對形狀怪異的魚,啟發國小生儘可能講詳細一點。

2、欣賞課件:欣賞小朋友的作品,引導國小生説説他們的畫用了那些線條裝飾的,並進行比較。

再欣賞老師的作品,讓國小生學習裝飾魚寶寶的基本方法。我同時逐個展示各種點、線、面(即根據國小生回答展示各種線形和點形裝飾),既增強了趣味性,又有效地發揮了教育的功效。

(欣賞國小生繪畫作品,請國小生互相説一説,這些魚的形狀及裝飾的線條,説一説它們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花紋。)

示範講解幾種魚的畫法:(欣賞老師的作品)

(1)請國小生説説老師畫的畫都用了什麼線條來畫各種各樣的魚。

(2)教師在國小生最喜歡的魚身上示範畫出各種形狀的線條,並重點講解如何處理線條的疏密關係。

(3)請國小生來裝飾幾條魚寶寶。

(4)引導國小生討論,你準備畫一條什麼樣的魚?

3、通過比較,瞭解點、線、面的疏密變化和規律性對裝飾效果的影響。為了幫助國小生理解線描畫抽象的形式美的構成規律。我選擇了三副特徵明顯的線描畫作品(圖一:裝飾過於繁雜、無規律;圖二:裝飾手法單一、缺少變化;圖三:疏密變化恰當、有一定規律),國小生通過觀察比較,在教師的追問:"這兩個魚寶寶美嗎?為什麼"的過程中交流、探索、發現,從而掌握線描畫的基本規律,為接下來的創作提供支撐。

4、國小生創作,教師指導要點:

(1)鼓勵國小生大膽想象出各種奇形怪狀的魚,看誰想的和別人不一樣。

(2)啟發國小生用不同的花紋裝飾魚,並注意線條的疏密變化。

(3)幫助能力差的國小生變化各種線條花紋。

5、觀賞評析作品

(1)請國小生自由互相講述自己所畫的魚

(2)請個別國小生談談自己喜歡哪一條魚,為什麼?

(3)教師小結:

今天,小朋友幫助魚媽媽找回了魚寶寶,並且魚寶寶身上的花紋都非常漂亮,線條的疏密也很好,魚媽媽謝謝你們了,現在我來當魚媽媽,小朋友來當魚寶寶,我們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遊戲吧。

活動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國小生觀察、想象、總結魚的特點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想象中的魚。我認為國小生的作品完成的非常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想象豐富構圖大膽。國小生畫出了變形魚、潛艇魚、花朵魚等各種形態的魚,每個孩子的想象都是不同的;孩子們在魚身上設計的圖案同樣超出了教師的想象:有植物、海洋生物、小動物、有的孩子甚至用上了數字進行裝飾。

二、專注性。在孩子們繪畫的15-20分鐘裏,全班孩子注意力集中,大家都在安靜的環境裏低頭畫着自己的畫。有個孩子在魚身上劃出了格子,在格子裏進行裝飾,20幾個格子,她就那樣一個一個的畫着,即使是周圍的小朋友畫完了,她依然認真的畫着,直至全部畫完,體現了孩子們對繪畫的喜愛。

三、自信心。在最後講評的過程中,教師要孩子們在全班選出一幅"最漂亮的魚",結果孩子們都説自己畫的魚最漂亮,並且能説出漂亮在那裏:我的魚形狀最漂亮;我的圖案最漂亮,看我畫了這麼多的圖案它們都不一樣。我用數字來裝飾魚,你們有嗎?我還用到了植物呢,有櫻桃……唯恐自己的被拉下,體現了孩子們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當然,活動也存在不足之處:國小生分享交流的時間少,這也是孩子們一個學習的過程,國小生通過分享提高構圖和造型的能力和水平。從組織國小生評價繪畫作品中發現國小生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過強, 教師應在關注他人、欣賞他人作品方面對國小生實施影響。

國小美術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美術,屬於新課程標準中綜合探索性繪畫。本課主要是對以前繪畫內容作一個回顧,使學生在原有繪畫知識的基礎上,聯繫生活實際,瞭解和掌握繪畫人頭像的特點及方法。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校學生特點,本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繪畫特點,並能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形式來描畫記憶,完成人頭像。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三、教學重難點

1、學會繪畫的.表現特點及繪畫方法。

2、激發學生記憶和思維,引發學生對往日生活的回憶,想象完成繪畫內容。

四、説教法

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採用啟發式引導教學法為主,不斷採用觀摩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陶冶學生良好的情操。此外,我還使用師生共評法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並鞏固所學知識。

五、分析學法

以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做到學與練相結合。通過繪畫演示,討論,合作等學習形式,讓學生了解與掌握繪畫人頭各個表情特點。

六、教學設計

一、組織教學

二、授新課

1、師引導學生先從簡畫小孩的頭為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畫。

2、學生動手畫一畫。

3、學生畫好後每組派一名學生上黑板演示。

4、師生共同評價。

三、小結:

1、雖然同學們掌握簡畫人頭像的方法還不夠,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的表情來,我們如何繪畫出來呢?最後是從人的眼睛和嘴巴體現出來。

2、師引導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改一改。

3、學生動手練一練。

四、鞏固

現在請同學們通過平時對人的觀察,把最能體現人的各種各樣的表情簡要畫出來,至少畫六種表情頭像。

五、作業

學生繼續完成繪畫。

國小美術説課稿8

尊敬的領導:

你好!

一、教材分析

《蔬果的聯想》一課是選自湘教版國小美術教科書第七冊,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它利用生活中取材方便、利於加工的蔬菜、瓜果,作為天然的雕刻、塑造材料,讓學生進行活潑、有趣的立體造型活動,宗旨在於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從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基於對教材和新課標的理解,我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做出了一下的制定。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簡單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細緻、敏鋭的觀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奇妙、獨特的.想象能力,發展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重點:提高對物象特徵整體感知能力,掌握切割、插接、鏤空等造型方法。

難點:激發學生聯想和想象。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處在國小中段,他們在國小低段學習中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理解、審美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但缺乏豐富的聯想思維與想象能力,致使他們準備的材料可能比較單一,制約了他們創作的思路,因此學生創新制作能力受到侷限,這為完成本科的活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三、教法

1、直觀演示法:開課時,通過直觀演示形式吸引、刺激學生的眼球,以問題記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迫切的心理驅動下進入課堂學習狀態。

2、談話法:在探究方法,展開聯想的教學環節,我通過談話法,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聯想、欣賞和評議中培養並提高細緻、敏鋭的觀察能力和奇妙、獨特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創作出更與眾不同的作品。從而突出本課重點,解決本科難點。

3、激勵評價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各環節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激勵評價都貫穿其中。通過評價進一步記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調動學生想象能力和創作思維,從而使學生在原有認知水平上有所提高、發展。

四、學法

1、練習法、美術是造型藝術、視覺藝術。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是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根本方法。因此,通過練習時間與操作,提高學生動手時間能力、造型表現能力。

2、自主探究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教學理念下創設的以人為本、,民主和諧課堂教學氛圍的具體體現。通過對精彩圖片的觀察、分析和評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蔬果玩具的製作原理和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演繹,激發興趣(Flash動畫)

1、教師演示課件:“池塘裏的小青蛙”。

2、學生欣賞、感受由蔬果引發聯想而帶來的奇妙世界。

(二)、深入感知,巧妙聯想

1、提出思考:你認為南瓜變青蛙妙不妙?為什麼?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傾聽、參與討論。

3、交流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4、觀察自己帶的蔬果和教材第14頁小訓練中的白蘿蔔,分組展開聯想,然後集體交流一下想法。

(三)、嘗試表現,探究方法

1、教師指導一名學生根據聯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體上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師提示學生正確使用墊板和刀具,注意安全。

3、要求學生自學教材,閲讀説明文字,進一步瞭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鏤、刻、組合、插接等。

(四)、賞析作品,創造表現

1、作品賞析。

2、分組自由創作。

(五)、教學評價與延伸

1、自由欣賞,自由交流。

2、集體評議最佳創意獎。

3、教師拍攝作品。

4、欣賞石玩作品。

5、蔬果的聯想特徵:形體色彩紋理

聯想:圓鼓鼓黃綠色黃綠相間的條狀花紋步驟:選材想象製作方法:切割插接鏤空本課恰當運用了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生活中常見的蔬果,進行“以形造型”地創意設計。用精美、有趣、生動圖片展示,直觀形象的滿足了學生視覺感官,為學生的創意製作學習提供充分的準備,開拓了學生的聯想思維,對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效的幫助。通過欣賞圖片並讓學生總結制作方法,實現教學互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本節課以濃厚的興趣貫穿教學始終,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通過想象加工,孩子們思維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綻放。

我的説課就到這裏,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

國小美術説課稿9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各種造型,理解彩燈的審美性和實用性。

2、體會彩燈增添節日氣氛的情趣,漂亮的彩燈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教學準備: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彩色紙、卡紙、竹篾、膠水、水筆、金色的錫箔紙等。

2、教師準備一些彩燈圖片及一些製作彩燈的實物材料。

三、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分小組,並確立組長,統一小組意見。

2、導入:

扎糊是 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廣泛用於彩燈、風箏等工藝品的製作,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用扎糊的方法制作一個彩燈。板書課題:第8課 扎扎糊糊

3、新授。

(一)欣賞扎糊的彩燈的圖片。

小朋友們,你們見到過 扎糊的彩燈嗎?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彩燈的世界。

教師逐張出示彩燈的圖片,你們可要看清楚了哦:我們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你喜歡哪種呢?

(二)並列放置彩燈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的同時説説喜歡哪種,並説説理由

(三)扎糊的製作演示

⑴師:下面我先要講解扎糊的基本步驟

設計樣式----扎骨架----裱糊彩紙----剪紙貼花或是繪彩裝飾

⑵演示製作魚燈的步驟

①將一個竹篾彎成圓形,用繩固定住接口處

②在彩紙上畫出一條魚的形狀不能小於竹圓的大小

③用膠水將竹圓粘在魚形彩紙的背面,再用同樣的方法制作一個同樣的魚形,魚的表面用金色的錫箔紙進行裝飾

④將兩條紙魚的一端粘好,另一端用一張小卡紙連接固定,並留出空間

(四)學生製作,教師輔導

製作前先讓學生看看以前畫過的彩燈圖,如小雞,小兔,桃子等,引導學生展開聯想並大膽想象

四、作品評比。

教師將學生完成的作品展示出來,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表揚有創意、有特色的.作品,評選出最優秀的作品。

五、課後拓展。

平時多注意觀察,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什麼民間藝術的存在?(剪紙什麼的)

六、課程結束。

教師引導學生把熱烈的掌聲送給製作出最優秀作品的同學,結束本課。

《扎扎糊糊》課後反思

本節課我認為成功的是:我能夠緊緊抓住教學重點,並根據五年級學生特點,選擇了難度一般的彩燈來進行製作,親自示範製作過程,耐心指導學生製作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本節課也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堂上示範製作彩燈的過程稍顯仔細使課堂時間把握不夠準確,有點拖堂。今後,我會努力鍛鍊自己,改掉不足,積極吸取其他教豐富的課改經驗,努力充實自己,爭取在以後的課堂上,有更大的進步。

國小美術説課稿10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美術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的第七課《小掛飾》,其課型為綜合·探索練習。這對一年級學生來説,是一種造型表現上的飛躍。它既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初步瞭解小掛飾的製作方法。

技能目標:較熟練安全地使用工具並對各種廢舊材料進行簡單的組合和裝飾。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與他人的感情紐帶關係,培養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並感受裝飾物的美。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我把它定位在學生能否始終保持學習過程的自覺性、趣味性,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慾望。而難點為用不同材質的小掛飾串聯方法的掌握。第二部分:教法、學法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直觀動作性思維,為了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樣性。第三部分: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各種材質的小掛飾以及供學生欣賞的圖片。學生準備:各種彩色紙、鈕釦、吸管等生活中常見的廢舊材料以及剪刀、雙面膠、針線等工具材料。第四部分:教學程序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我實行了開放式教學,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積極生動地參與。

(一)導入

1、設疑:上課一開始,教師先對學生説:“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漂亮的`東西,你們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掛飾掛在黑板上,問:“好看嗎?老師這兒還有呢。”

3、揭題。

板書課題:“小掛飾”

(二)新授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得讓他們通過觀察探討、自主嘗試、自主感悟、自主質疑等實踐活動實現自我的發展。

1、研究探討,自主感悟。出示課題後,開始教學的新授部分。

2、欣賞圖片,拓展思維。看過老師的這些掛飾後,再讓學生來欣賞一下其他掛飾的圖片。我給學生欣賞的圖片共分三個塊面:通過欣賞這組圖片,讓學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藝大師製作的裝飾物的美感。看完這組圖片後教師再提問:“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掛飾嗎?”這個時候,學生會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鍊、腳鏈、風鈴等等……通過掛飾的欣賞,讓他們知道在自己身邊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過我們靈巧的雙手把它們變成各種美麗的掛飾。學生在欣賞了這兩組圖片後,已經個個躍躍欲試,急於想自己動手實踐了。這個時候,我的教學過程也就進入了第三個環節。

(三)學生實踐操作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要急於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受和認識,應當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感受、體驗等方法自我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製作前,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是一個人單獨製作小掛飾,還是兩個人做,或者是幾個人合作。想選擇手邊的哪種材料來做。還要提出製作要求:

(1)有創意,跟別人不一樣。

(2)注意針線運用的安全性。

(四)作品展示交流這也是我這堂課的一個重要環節。這個環節我是這樣安排的:先要求學生把自己或和同學合作的小掛飾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裏上台來隨着輕鬆歡快的音樂自由展示。教師也戴上預先做好的掛飾走在學生中間帶領他們一起隨着音樂節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當表演的時候,教師提出:“同學們,我們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掛飾送給好朋友或者老師,也可以掛在牆上來打扮我們的教室。”這時,教師把自己的掛飾送給最有進步的幾個學生。學生興奮極了,他們興高采烈地互相贈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還把小掛飾掛在了黑板上、牆上。

國小美術説課稿11

我説課的題目是《誰畫的魚》,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對我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領域,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為欣賞內容,是讓學生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徵,通過欣賞農民畫讓學生學會用對比的方法表現一條大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魚的外形、色彩、花紋,讓學生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徵,能大膽的作畫,畫出一條大魚及魚身上美麗的花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設計和裝飾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好習慣,同時激發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魚的形狀和特徵,運用所學的知識,畫一條漂亮的充滿畫面的大魚。

難點:如何運用對比的方法把魚畫大。

四、教學方法

本着“高效課堂,快樂教學”的理念針對一年級學生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分散的心理特點以及本課特點,課中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樣性。在本課我運用的教法有:情景導入法、直觀教學法、指導觀察法、啟發想像法等;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創造。

五、教學過程

欣賞海底世界的視頻:讓學生快速的融入到本課的教學中。(直觀瞭解魚的形態各異;感受自然的美。)

講授新課

(一)首先通過圖片分析魚的外形結構

(二)接着出示很多美麗的`魚,分析魚的外形,花紋,色彩,先讓學生説一説喜歡哪條小魚為什麼,讓學生自己發現小魚的各種外形,花紋和色彩。

(三)接着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紙上畫一條大魚,出示兩條一大一小的魚,通過對比發現哪一條更適合,通過圖片對比讓學生更直觀的發現應該怎樣畫一條大魚?接着我示範如何畫?採用邊示範邊講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作畫的步驟。

(四)接着出示一條更大的魚,再這條大魚的對比下我的魚就顯得小了,讓學生初步的瞭解對比。並讓學生思考如何將老師畫的魚變大?通過欣賞農民畫家的作品讓學生明白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添加小魚和人將大魚襯托的更大。

(五)出示我事先完成的一幅作品,再出示優秀學生的作品賞析,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以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海底繪畫比賽,將評選出最美的魚。

在評講環節,我讓學生做評委並評選出優秀評委,一是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讓學生在點評的時候學習借鑑其他學生優秀的地方。

最後讓學生投票選舉出本次比賽最美的魚,並頒發獎品以此作為鼓勵。

六、小結

小結的部分我依舊通過欣賞海底世界的錄像來結束本科的教學,一是將學生從比賽創作中拉回到課堂中,引導學生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好朋友魚兒。

國小美術説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海底是一個充滿了生命力和神祕色彩的水下世界。深藍色的海水中生長着花紋漂亮、形狀多樣的魚類,它是兒童最喜愛表現的對象之一。本課就設計了“對稱剪刻、遊戲活動、繪畫表現”三個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感受、表現魚和海洋生物的形狀特徵和海底世界的各種色彩變化,從而瞭解對稱和不對稱之間的區別,並在創作表現中發展兒童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想象。

2、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海底世界》是一節集欣賞設計、造型表現、合作探索等特點於一體的美術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到了用顏料、彩筆、剪刀等工具進行作畫,用彩泥、彩紙等手工材料來表現畫面的知識,並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摺紙、剪紙方法。本節課正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折、畫、剪、粘等方法來進行創作,在觀察欣賞中感受美、體驗美,在實踐操作中表現美、創造美。

3.課時安排: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本課的知識容量,我把前兩個活動“用對稱剪法剪紙魚、剪手擺魚”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活動三“用繪畫的形式展示海底世界”為第二課時的內容。我現在做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的兩個活動。

4、本課的教學目標:

我根據美術課標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點,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瞭解魚的基本特徵和形狀,並能畫、剪各式各樣的魚。

(2)瞭解對稱形和不對稱形的區別,掌握基本的繪製方法。

過程與方法:新課標強調,掌握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探究過程,選擇的過程,製造的過程,是學生形成基本美術素養、創新精神以及逐步形成正確世界觀的過程。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親歷觀察,嘗試自己探究,動手製作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魚,經歷親自動手的過程,體驗遊戲活動的快樂,感受創作表現的成功。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的良好品質,提高觀察、想象、探究、聯想的能力,培養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操。

教學重點:用對稱法剪刻各式各樣的魚。

教學難點:繪製魚的不同形狀以及使用剪刀、刻刀剪出魚形和花紋。

二、教 法:在教學本課時,我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把握“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

1、情境體驗教學法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與發現,並用啟迪、暗示、設疑、點撥、講解示範等方式,展示學習全過程,充分發揮師生間的互動作用,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努力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與和諧的教學氛圍。

2、激勵評價法 評價時遵循“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的教學理念,採用多維和多級的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差異,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幫助每個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

三、學 法

1、自主探究法 這是提高學生內驅力的有效方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欣賞、感受、觀察、體驗、發現、對話、思考、討論、嘗試以及表現等活動,體會到了美術學習的樂趣,發展了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了設計意識與創新精神,陶冶了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2、互助學習法 讓同伴之間典型帶動,互助合作,促進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具、學具:,我根據學生以形象為主的思維特點,準備了幾種海洋魚成品以及半成品,繪製了《海底世界》掛圖;為讓學生自主探究,還給每組準備了2份魚的模型,裝進信封中。同時準備視頻儀、剪刀、刻刀、膠水等工具,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視覺效果,為紮實掌握技能提供條件。 學生自備彩紙和舊掛曆紙數張以及剪刀、刻刀、膠水等工具。

五、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學生經驗形成的過程,它指向經驗的產生,又是經驗得以生成的情境。因此,教學過程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反思,推動學生髮展的過程。教學實施中,我本着“以學定教”的課程教學過程觀,運用“作品引入感知美-----剪刻創作表現美——課堂延伸創造美”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合作、探究、表現的主體,成為美的創造者。

(一)作品引入 感知美

1播放課件,展示海底魚類讓學生欣賞。提問:看到這各種各樣的魚兒你想向大家説些什麼?

2.談話交流

(1)談收穫。

(2)教師評價學生的表現後小結:大海真是一個色彩斑斕,充滿生命活力和神祕色彩的世界,當你看到這麼美的世界時,你不想把它描繪出來嗎? 現在老師就把這海底世界請到咱們教室,(出示海底世界圖,激發審美期待)你發現這海底還缺點什麼?今天,咱們就用自己的雙手,來裝扮這海底世界。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美的事物總是給人以嚮往與憧憬。當看到千姿百態的小精靈魚兒以及色彩斑斕的植物時,無不被鮮活的生靈所感染,所震撼,無不渴望進入那神奇的海底,觸摸海的脈搏。激發起探究的興趣和動手製作的衝動,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了情感基礎。)

()剪刻創作 表現美

1、學習剪紙魚

談話:海底世界這麼豐富多彩,我們先做什麼呢?

板書:剪魚

⑴ 檢查材料及工具準備情況

談話:要想剪一條漂亮的魚該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你準備好了嗎?

根據學生的準備情況,教師把自己多準備的補充給學生。

⑵ 觀察模型,分析魚形及製作步驟和方法

談話:“小魚兒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早就跑到大家的課桌上的信封裏了!打開看看。我們要剪出魚的哪幾部分呢? 要想順利剪出漂亮的魚兒需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呢?”然後讓學生合作觀察探討,教師提示學生為了觀察得更仔細可以把作品拆開、合併反覆研究。最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利用課件幫學生梳理魚形特點,總結制作過程並板書:

對摺-----畫------剪

⑶教師重點引導點撥製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①為什麼要對摺?瞭解對稱形和不對稱形的區別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老師做小結:“看,(出示剪好的形狀對稱的小魚)象這樣兩邊大小,形狀一樣的物體屬於對稱形,剪時,先對摺是個好辦法,這樣省時省力,剪出的魚兒才美麗大方。觀察一下,圖上這幾條魚哪些是對稱的,哪些是不對稱的?”

②在哪邊畫,畫什麼?瞭解魚的多樣性,避免錯剪。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因勢利導:“剛才我們已經瞭解了魚的形狀,你可知道,全世界有2萬多種魚兒呢,畫圖案時,你大膽想象一下,心目中最美的魚兒長的什麼樣,把它畫下來,這一步可決定你剪的魚兒是否漂亮。在哪邊起筆魚兒才不會被剪碎?”邊説邊演示繪製時要在不開口的一邊起筆,這樣才能保證把小魚剪成功。

③剪刻時你能提醒大家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教師提醒:小魚兒的衣服可以用剪刀剪,也可以用刻刀刻;用刻刀時應該墊上墊板,以防損傷課桌;剪刻時要均勻用力,不要傷到手。

設計意圖:形象的作品最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衝擊學生的視覺效果,因此,學生欣賞模型魚時也會興趣盎然,產生動手製作的慾望。製作的過程及方法都是讓學生去發現,去總結。在探究交流的過程中感覺到我的發現得到大家的認可,我的存在很重要。再加上教師的及時性評價,讓他們體味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樂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先生拿做來教方為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為實學.)

⑷學生剪刻 教師指導

儘管通過觀察和點撥理清了剪刻的步驟及方法,但鑑於目前學生動手操作少的特點,剪刻的過程仍是教學的難點。在剪刻過程中我採用典型帶動、互助合作的方法讓學生實踐,即教師在巡迴指導過程中隨時找出操作熟練的學生當小老師,對其他同學的繪製及剪刻進行幫扶。

⑸評魚賞魚 分享快樂

展示成果是學生獲得最大滿足的過程。為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採用三個步驟:展魚-----擺魚-----評魚。

展魚 是每位同學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組內進行展示,並儘可能的介紹自己作品的特點。

擺魚 是每個小組選擇有特點的作品擺在老師繪製好的海底世界圖上,剩餘的作品各小組可在課桌上擺出一幅海底世界魚兒嬉戲的場景。讓孩子們給親手剪刻的魚兒選擇一個舒適的家。

評魚 是讓學生對黑板上的作品和各小組的作品進行互評、自評、師生評。剪的那條魚最漂亮,色彩選擇是否合適,形狀姿態是否生動,剪刻的是否精緻,你認為怎樣改進可能更好一些等方面進行品評。在品評的過程中一方面創造美,感受美,另一方面讓學生展現自我,分享快樂。

設計意圖; 此環節通過作品的展示、品評,既提高了審美能力,又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表現欲。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我們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勞動中體驗到感受到自己的榮譽、自尊,能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2、製作手擺魚,體驗動態美

這一環節既是製作的繼續,又是課堂的高潮。為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同學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親自剪出那麼美的魚兒,看,真正成了魚的海洋,成了充滿生命力的世界,還真感謝你們這些小巧手,創造了這麼令人心動的作品。你能想出什麼辦法讓魚兒遊動起來?”以下四個環節層層深入,將活動推向高潮。

(1)演示 老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出示事先備好的手擺魚讓學生演示。

(2)製作 觀察成品,放手讓學生製作,教師講解注意事項,重點是三個方面:A對摺後要畫整條魚的形狀;B剪出的魚形比手要大;C粘和時魚尾不要粘在一起。

(3)表演 用手中的魚編演海底世界的趣味故事。

當學生還沉浸在自己創作的成果中,我因勢利導:看,一條條活潑可愛的小魚遊得可真快樂,有的像在尋找媽媽,有的像在遊玩,有的像在捉迷藏,大家何不編演一個小故事,讓你的魚兒玩得更有趣?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演得生動形象?誰歡迎老師加入你們的行列。趕快行動吧!

(4)評價 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談話:“哪個小組最先展示自己的成果呢?其他同學當好小觀眾、小評委,我們還要選出今天的‘表演獎’‘口才獎’‘創新獎’‘小巧手’呢!”然後師生共同在海底世界這個大背景下表演節目。評價時學生先對自己今天的表現進行自評,並説出該獲得的獎項,也可自己命名;然後再評價他人的表現。教師綜合各組成員的表現進行點評激勵,延續他們的創造熱情。

設計意圖:美術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這一環節,師生共創濃郁的文化情境,創設有聲有色的美術課堂,用畫面,用語言,用音樂,激起學生創造的火花,推起學生愛護美、呵護美的波瀾。)

()課堂延伸 創造美

1、談話:“今天的課咱們把海底世界搬到了課堂上,下課以後就得把它搬走。你想搬到哪裏去呢?”

教師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基礎上提議:

大家可以把海底世界搬到走廊的牆壁上,讓其他同學也能欣賞到海底世界的美麗景色;

大家可以把海底世界搬到你的卧室裏,讓海底的魚兒與你一同入夢。

2、“除了用剪刻的方法外你還能想出哪些方法來表現海底世界?”

那就選擇你喜歡的方式來創造海底世界的美麗吧!

3、課堂寄語:

同學們:你的智慧就在你的手指尖上。讓我們充分利用美術課堂給我們這雙小手賦予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記住:一點點時間+一點點創意=無窮無盡的快樂、美麗、温馨,並讓我們珍惜呵護這美麗的家園,熱愛神奇的大自然。

4、温馨提示課下請同學們小心收拾好工具,把製作材料裝進方便袋,增強學生愛護教室環境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設計意圖:課標中指出,美術課程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發展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和能力。此環節的設計,就為學生的自由呼吸和翱翔創設了一片碧草藍天。)

六、板書

本節課把《海底世界》圖張貼在黑板的正中作為板書的主體,增強學生的視覺效果,讓他們在豐富圖畫的基礎上充分感受海底世界的多姿多彩。製作魚的步驟在一側板書,便於學生掌握製作的過程。整個版面既簡潔明快,又突出主題,既加深學生的記憶,又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以上幾個環節只是活動開始前的周密設計,但師生互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着活動的不斷開展,新的目標將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將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我會用十二分的耐心和愛心,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活潑,多姿多彩,充滿樂趣的課堂!

國小美術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教材是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樑,因此我對教材做出了以下分析。本課選自贛美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上冊第2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通過了解生活中的透視現象,能夠運用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原理創作出一幅道路寫生作品。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掌握基本透視原理,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説學情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興致盎然的參與到美術課程中來,那麼充分了解學生就是我授課的重要依據。五年級的認知水平較低年級有了一定的發展,隨着知識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觀察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透視的知識相對抽象,難以理解,所以我將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透視現象,體會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

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學生和教材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維度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瞭解生活中的透視現象,能夠運用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原理創作出一幅道路寫生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拍圖片,掌握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原理。欣賞優秀作品,瞭解視平線、視點和消失點的概念,結合家鄉景色,創作一幅透視準確的寫生作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四、説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置,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掌握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原理。

難點:運用透視規律描繪一條透視準確的家鄉小路。

五、説教學方法

基於以上對學情的分析和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對比分析法、實踐練習指導法等教學方法來展開我的教學。

六、説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多媒體課件、道路小卡片、畫筆等。

七、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我的教學過程,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我設計了以下的六個環節展開教學。

活動一:趣味情境導入

新課程指出,在對待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上,強調合作。因此,在課程之初,我會設置名言接龍遊戲,引導學生説出關於“路”的名言,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遊戲,我適時總結:名言中藴含着深刻的含義,生活中,當站在路上向前遠望,會發現路上的車、兩旁的樹,由近到遠產生了不同的視覺變化,“長長的路”究竟有哪些“變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以此引入課題《長長的路》。

活動二:作品圖像識讀

圖像識讀能力作為當今美術基本素養之一,是美術審美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我將展示長廊、鐵路和公路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圖片中的長廊和鐵路有什麼特點?公路兩旁的樹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視覺效果?學生們通過自主思考進行回答,我進行總結: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受到透視的影響,寬度相同的路,在視覺上呈現出近寬遠窄的效果;路旁高低基本相同的樹,也產生了近大遠小、近高遠低的效果,這些視覺效果就是最基本的透視現象。

然後,我會設置“找一找,想一想”的活動,引導學生欣賞《塞夫勒街景》以及學生作品《衚衕》《城市的路》思考問題:《塞夫勒街景》中與我們視線處於水平位置的一條線在哪裏?學生作品中所表現的街道上景物都是怎麼逐漸消失不見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得出答案後,我進行總結得出視平線是我們觀察景物時與視線同樣高度的一條假想的水平線。

接着,下發“道路小卡片”,請學生們通過動手畫一畫,看一看思考問題:小卡片中的道路消失於哪個地方?順着這個消失的`地方畫一條直線,你們發現了什麼?通過此活動加深對視平線、消失點的理解。

活動三:技法表現探究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感受透視的相關知識,我以“校園小路”為例,進行示範:首先觀察“校園小路”的照片,提煉出畫面中的透視現象;其次,確定畫面的視平線和消失點,進行畫面構圖;接着,採用線、色結合的形式,表現道路、路燈及樹木等;最後,調整畫面細節,完善場景。通過示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便於學生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活動四:美術創意實踐

美術課程同樣具有實踐性。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將佈置以“家鄉的小路”為主題的創作,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透視知識,畫一畫鄉村的小路或城市的街道。在學生實踐練習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從透視原理、透視元素和表現技法等方面指導學生。

活動五:多元展示評價

在大部分學生作品已經完成的情況下,我會設置“家鄉小路風采展”的活動,請學生代表分別上台展示作品,並從透視現象、透視元素、畫面效果以及創意等方面評價作業。在展示點評環節中我會尊重個體差異,給予及時的反饋與總結,以鼓勵肯定為主,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樣的環節設置不僅評價了學生的作品,還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重結果”的同時更“重過程”的理念。

活動六:小結昇華作業

不知不覺中課程已接近尾聲,在課堂即將結束之際,我會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透視的相關知識,並引導學生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勤于思考,去提煉生活中的美術現象,通過情感昇華給學生不同的藝術感受。同時佈置課後延伸作業:課後嘗試運用透視的原理去繪製房間一角。

國小美術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好課的前提,本節課選自江西美術出版社國小美術四年級上冊第9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學生了解編織物的材料、用途等,掌握相互交錯和鈎連的編織方法,設計並製作一款造型新穎、美觀的編織作品。在此過程中體會編織藝術的趣味,提高對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的熱愛,養成對美術的濃厚興趣和創作慾望。

二、説學情

深入分析教材後,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在觀察、接受、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動手製作能力又顯著的提升。編織物品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此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對於如何設計並製作一款造型新穎、美觀的編織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結合學生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發揮想象力,動手製作編織作品。

三、説教學目標

好的教學目標如同指路的明燈,能夠明確課堂前進的道路,因此我將目標設置如下:

知識與技能:瞭解編織物的材料、用途等,掌握相互交錯和鈎連的編織方法,設計並製作一款造型新穎、美觀的編織作品。

過程與方法:觀察生活中的編織品,分析其不同用途、所需材料和編織方法。通過示範和實踐練習,掌握編織的方法與步驟,運用生活中的常見材料編織一件實用又美觀的小作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編織藝術的趣味,提高對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的熱愛,保持對美術的濃厚興趣和創作慾望。

四、説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材內容、學生學情及教學目標後,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掌握相互交錯和鈎連的編織方法,能夠自己編織出一件作品。

難點:能夠從造型、色彩設計生活物品並進行編織。

五、説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只有方法得當,教師才能有條不紊地施教,學生才會興趣盎然地學習。所以本節課我將採用提問法、討論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

六、説教學準備

好的`教學準備可以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因此,我在課前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以及塑料繩、竹條、布繩及彩紙等基本製作材料。

七、説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實踐主線”的原則,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活動一:趣味情境導入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好的導入,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本節課所學內容,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慾望。基於此,我會向學生展示《兩隻蟋蟀》編織作品,並引導學生思考表現的是什麼動物?兩隻蟋蟀是用什麼方法制作的?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編織並補充:編織是我們民間美術中重要的一類,在生活中應用廣泛,隨處可見,擁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進而引入課題《巧手編織》。

活動二:作品圖像識讀

美術課程強調關注文化與生活,因此我將展示收納籃、果盤、中國結等實物,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並思考:這些物品在生活中起着什麼作用?學生積極踴躍回答,我順勢總結出:編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種類繁多,包括實用的生活用品和美觀的工藝品。

接着,我會從實用與美觀兩個角度入手引導學生欣賞編織作品。我將以小組為單位分發編織物品,並引導學生觀察説一説這些編織品是用什麼材料編織而成的?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易取的材料可以利用?學生能夠快速地回答出玉米葉、草繩等。對於他們的回答我會給予肯定並做出補充塑料繩子、竹條、彩色布繩、鞋帶等均可作為編織的材料。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再次觀察手中的編織物品,並小組討論這些編織品在造型和色彩上分別有什麼特點?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我會與學生共同總結出:編織品的造型多樣,色彩豐富。

從生活物品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欣賞、思考,在鍛鍊了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到了生活與美術的關係,從而提高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創作美的能力。

活動三:技法表現探究

編織方法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會先請學生觀察小組內的編織物品,並思考他們是如何編織出來的?鼓勵學生大膽的嘗試。我會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探究結果,並讚許他們的探究能力。

結合學生的探究結果,我會以《彩魚》為例示範編織的製作方法:首先,先用一根彩色長繩從中間對摺,再沿中縫向兩側翻折;其次,添加縱向彩紙與橫向彩紙交錯疊壓,邊緣翻折為橫向,重複此操作直至形狀完成;最後,整理細節,修剪多餘彩紙。

學生先探究,教師後示範的方式符合新課標指出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活動四:美術創意實踐

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因此,我設置了藝術體驗的小環節。首先請學生蒐集身邊的材料並從造型、色彩等方面思考設計思路。然後選擇身邊易取的材料,編織一件實用又美觀的小作品。學生在構思和實踐創作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並從選材,編織手法,色彩搭配等方面給出指導意見。引導學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藝術作品,提高課堂作業效率。

活動五:多元展示評價

同學們創作完成後,我會創設“編織大觀園”的趣味情境,引導學生勇敢分享自己的作品,説一説自己的想法,主要從編織的材料、手法、造型和顏色等進行多元化評價。在相互交流中體會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審美判斷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六:小結昇華作業

科學精煉的結束語能夠起到優化課程的效果,為此,我將多媒體展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中編織的相關視頻,再次引導學生認識到民間美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傳統藝術的情感。同時再次強調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藝術,我們應該用美的眼光去發現美、創造美。

最後,我將請學生將創作的物品裝飾生活或者應用於生活。

八、説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有微縮教案之稱,本節課以總分式的結構——理清教學內容的“主幹”和“枝葉”,以下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國小美術説課稿15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美術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下面,我着重從説課標,説教材、説教學建議,説評價方式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敬請指教。

一、説課標

本冊教材以人文主題為顯現,突出美術學習的藝術價值。本單元設計了“郵票寄深情” “ 書票藏情趣” “跳動的火花”三個課題,以學科知識技能為隱現,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注重藝術能力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過程.在課程設計中,從和國小生密切相關的生活中選擇人文主題,並注意單元主題的延伸與拓展.教材突出趣味性,遊戲性,並注重過程與參與。

二、説教材

天地日月,方寸乾坤。郵票、火花、書籤,在這些方寸之間,藴含着無盡精彩。在這裏有歷史、陽光、雨露、美感…還有我們對生活的激情與熱愛。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方寸之間》,本單元通過“郵票寄深情”“書票藏情趣” “跳動的火花”三個課題,學生將學習剪紙,版畫等藝術形式,通過欣賞學習剪紙、郵票以及有關的音樂作品等藝術活動,讓學生髮現和感受剪紙、郵票、書籤的美感,探究其製作的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設計、表演、創作等多種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與想象跳動在方寸之間,讓學生學會在方寸之間言志,在方寸之間抒情.

1、教學內容

首先我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本單元屬於“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我們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我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認識領域:積極、主動收集、欣賞各種郵票,感受其中的歷史與文化氣息及其美的表現形式與方法.

操作領域:學習剪紙的表現方法,運用剪紙表達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嘗試製作郵票圖案.

情感領域:通過學習表現,喚起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熱愛.

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並在他們生活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當中,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因此,面對國小生開設民間剪紙課程,通過鑑賞和手工製作的環節,可以提升學生熱愛民族文化和動手設計製作的熱情。

2.教法和學法

美術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如何實現這一教學任務,教師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本單元重在挖掘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情境激勵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通過範例的欣賞,感受美的過程,去發現美,創造美。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在教學中想辦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可以進入狀態。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開設學習情境,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例如用音樂、動畫等方式創設的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比較、思考以及表達、表現等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藝術感受力和想象力。

2、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着科技的發展,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已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課標》中也指出:“教師應儘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絡教學”。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來配合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將剪紙中運用的元素符號進行歸納並展示給學生看,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學環節中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加到動腦的活動中來。使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

合理的處理鑑賞部分和手工製作的關係,挖掘美術課堂的文化內容。面對活潑好動的國小生,適當的加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彌補了單純手工課的不足。所以,在這個單元手工課的導入部分加入對背景文化的講授,用多樣的形式讓學生進入到文化情境中來。

學法指導: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説過:“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着‘教’。” 葉聖陶先生的這一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教師的重要任務“不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新《綱要》已指出在藝術領域,應關注的是學生情緒情感的體驗,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再根據學生的需要給予適時適當的技能指導。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導下,教育就是引導、導出,因此教學過程就是“引”的過程,而非灌輸。因此,對於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我的做法是:

1、引導合作探究:

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掌握剪紙的一些基本技法,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運用課件出示了剪紙的做法步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兩個問題

1)、四折花邊是怎樣剪出來的?

2)、如果用分解圖表現的話,你覺得應該怎樣表示呢?

等學生討論結束以後由每個小組選派一個代表上來彙報。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由於學生是自己經過 “觀察—思考—討論”這樣的過程找到的答案,所以對這一知識會有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解。這樣即讓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得到了鍛鍊又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教學建議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兒童進入美術學習的起點。把生活中的事物引進課堂,是美術新課標中加強學生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的要求,使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聯繫,從學生的問題和興趣出發,在生活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形成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同時,感受生活的美.根據所教學生的特點,抓住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點談談本單元的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一:暢遊郵票天地

1. 學生收集各種郵票、火花,書籤,欣賞和探討有關郵票、火花、書籤、藏書票內涵,感受方寸之間所記錄的歷史足跡及多彩的風情,瞭解郵票及火花、書籤的收藏價值,體驗收藏的樂趣。

2. 聽配樂朗誦詩歌《鄉愁》,感受鄉愁與郵票中的情感聯繫。

活動二:剪紙郵票

1. 着重欣賞郵票中的剪紙形式,分析比較其運用的方法,瞭解民間剪紙藝術。

2. 學習運用陰刻,陽刻、陰陽結合刻的製作方法,嘗試製作圖案。

3. 啟發學生交流自己的製作經驗和感受,師生共同評價學生作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4. 分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啟發學生利用業餘時間收集郵票、書籤上面的剪紙作品,在小組中展覽或課堂中展示。

四、學生參與多種評價方式:

在本課的評價過程中,我採用學生自評、互評為主,教師簡評為輔的方式進行評價活動。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設計思路與想法然後同學之間互相提建議最後由教師進行簡短的評價。這樣把空間儘可能多地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評價活動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鍛鍊、欣賞水平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培養,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