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96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功》説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功》説課稿

《功》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係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於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閲讀自

學。

2、説教材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説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係,體驗控制變量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説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閲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啟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

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係,而是個人藉助某種“認知橋樑”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八年級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閲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通過閲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閲讀過程

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

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通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裏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説説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通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 通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

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探究發現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通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髮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於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於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着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通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

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4、進行實驗

按圖連接電路,測量並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電阻R/Ω 電壓U/V 電流I/A123456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通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啟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

《功》説課稿2

本説課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學程序設計、和教學體會三個部分。

一、 教材分析

1、 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國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裏,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並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繫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了知識後又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八年級功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後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的電流做功形式。

(2)掌握電功的公式W=UIt

(3)知道電功的單位。

(4)知道電能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標: 結合“一度電的作用”的教學,向學生滲透節能意識。

3、 重點與難點。

作為一節概念課,從概念的建立到運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綱對電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層次,所以把電功的概念和公式作為本節的重點。另外以國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難獨立地研究出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通過教師適當地點撥才能完成,所以把實驗探索過程作為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 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實物(電能表)和一個實驗(電動機提升重物)引出電功這個概念,這樣引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繫,同時也為最後揭示電能表的應用打下了伏筆。

接下來是概念的形成階段,這是本節的核心,在分析電功的實質時,我強調電流做功要引起各種變化:或牽引物體運動;或發熱、發光;或發生化學反應等等。通過實驗、微機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知道電流做功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內涵,卻掌握了電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書中的實驗可見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電流通過電燈做功來代替通過電動機做功,利用電燈發光來增加感性認識,利用投影電流表和電壓表來增加可見度,並採用先猜想再實驗

最後總結的探索式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即物理學中常用的控制變量法,還通過微機動態顯示研究電路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電能表的教學中,由於實物太小,一兩句話很難講清楚,所以我用電腦設計了一個小動畫,使電能表的數字跳動和旋盤轉動一目瞭然,直觀而有效。最後介紹一度電的作用,目的是為了滲透節能意識。

為了鞏固電功的概念,我設計了一組程序題,通過這組由淺入深的形成性練習,使學生對電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題的訓練(練習題另附),目的是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個因素,更不能顧此失彼。

小結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思想三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微機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三、 教學體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 作為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為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猜想,實驗、討論等方法,儘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在先物理思維,使學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的教育。

2、 這節課的內容,表面上看較簡單,學生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在備課時我發現了兩個疑點:一個是從力學的功過渡到電功;另一個是在定性實驗後直接給出電功公式,這兩點都不能用擴展知識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我便着重從現象的分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擴展知識的外延,至於其更本質的屬性,學生將來到了高中大學將會繼續學習,這裏不必講得過細、過深 。

3、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把知識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從引入新課到課後小結,我都盡力設計適當的問題,創造物理情境,並通過自己有意識地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功》説課稿3

一、説教材

電功和電功率是電學中重要的物理量,是會考必考內容之一。而不少學生在理解時經常混淆這兩個物理量。複習時應重在理解,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本節課力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和學生的積極參與,鞏固對電功、電功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先總結知識點,對知識系統複習;再通過典型例題,分析解題步驟和解題關鍵;最後採用“一題多問,系統複習”的方式,使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相關知識,消除解題的畏難情緒,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本節複習課的複習內容和會考考綱要求,制定的目標如下:

1、知道電功和電能,能結合生活、生產中的實例進行説明;能運用W=UIt進行簡單的計算。

2、理解測量用電器電功率實驗的`原理,能對“測量用電器電功率”實驗的過程作出正確説明,以及得出正確的結論等。

3、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並能運用關係式P=UI進行簡單的計算。

4、能列舉説明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物理意義。

5、通過對小組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自編物考題,小組內解答物理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重點:知道電功的概念、公式;理解電功率概念,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知道並理解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方法。

難點: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有關電功的計算;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三、説教法、學法

從本節內容特點和複習鞏固的目標出發,這節課主要採取講練結合、討論法進行教學,教師以引導為主;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討論,探究,解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考情回顧——考點掃描——典例精析——考場演練——命題預測

首先,考情回顧。一般來説,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真題再現所要複習的內容,我採取的是通過播放“物理大師”視頻,激發學生的複習興趣,進入到電功和電功率的複習。

接着,對知識考點進行梳理。一是電功:①、定義及其單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導出公式);③、測量,電能表。二是電功率:①、定義及其單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導出公式);③、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④、電功率的測量。

第三部分是典型例題的分析,主要有四類,一是電能表的相關計算,二是動態電路分析,三是電功、電功率的理解和計算,四是實驗突破: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分析解題步驟和解題關鍵。

第四部分是實戰演練,也就是變式訓練。在物理學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之間有緊密的聯繫,任何綜合題總是由幾個簡單的知識點構成。電功和電功率就比較典型。教學大綱指出:要掌握電功、電功率的概念,要使學生能綜合運用電功、電功率的知識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但由於涉及到歐姆定律及串並電路的特點,所以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表現為“上課能聽懂,公式能記住”但就是做不出來的現象,這主要還是因為沒有抓住物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從學生所熟悉的白熾燈入手,採用“一題多問,系統複習”的方式,讓同學們自編物理題,在小組內解答問題,使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相關知識,消除解題的畏難情緒,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複習完本課時內容後,教師請學生就這節課的複習之後,有了哪些收穫或困惑與大家一起交流。最後,分層佈置本節課的作業,完成教學。

《功》説課稿4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國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能量是《課標》中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這充分説明了能量在國中物理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過功、功率的教學,為學生認識能做了鋪墊。由於只要求國中學生初步認識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書並未追求能量概念的嚴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能量的概念——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説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量密切聯繫的一個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通過做功研究能量的變化,為研究能量轉化過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礎。對功的概念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關係的建立。對功的研究為以後學習功率、功的原理、機械效率、能量等知識奠定基礎。另外,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這節課的內容既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這節課計劃用1課時來完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説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並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⑵記住功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會應用W=FS做簡單計算題。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和分析,瞭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⑵通過實驗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解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⑵通過合作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本節內容由“力學中的功”和“功的計算”兩部分構成。其中,“力學中的功”通過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學生認識到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為功的計算打好基礎。“功的計算”明確了功的計算方法,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設立了兩個教學重點: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在尚未講到能的轉化概念之前功的定義是不容易清楚給出的,所以教材中

沒有對物理學名詞“功”下定義,而是從漢字“功”的含義中“成效”的意思出發,説明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就説這個力做了功,這樣從“成效”出發引出力學裏的“做功”,對學生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有好處。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從而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教學中應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原則。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仍需一些直觀認識作為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特點,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啟發: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傳授”,而是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髮現、解決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予適當引導。

2、激趣教學:學習本應是件快樂的事,為了讓學生“樂”學,教師通過圖片欣賞、現場遊戲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以下兩種學法:

1、自主探究:“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節課功的定義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都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觀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動得出的,使學生親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2、合作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四、教學評價分析

1、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情感的變化與發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課堂中採用回答、課堂觀察、實驗、書面作業等評價方式,多層面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及時調控教學進程。真正做到“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學生學習評價。

五、教學過程設計

1、關於新課的引入:

我是從功的字面含義入手引入新課,功是個多義詞,有“貢獻”的意思,如功勞,還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學們還可以列出別的含義。那麼力學裏所説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還有更確切的含義,讓我們去探索力學中的功吧。

2、關於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體中給出了兩個同學推同一重物的例子,為了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符合實際情況,在課堂中改換成兩位同學推五張桌子,觀察現象。根據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兩位同學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樣?

這樣把功這個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觀認識為依託引入,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3、關於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教學

在引入功的概念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功的概念分析怎樣才算做了功,學生根據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並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兩個實例: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一致,分別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讓學生從實例中感受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對物體做了功,從而加深對功概念的瞭解。同時,我又利用了三個實例:有力但在這個力的方向沒有移動距離的;力的方向和物體移動方向垂直的;有移動了距離但是沒有受到力的。讓學生在逐漸認識功的同時明白:不是物體受到力並且移動距離就可以説這個力做了功。通過學生對五個實例的思考,觀察進而總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趁熱打鐵,利用身邊的物體,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做功的過程,正確的認識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後,通過多媒體出示五個實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分析這些實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每組選一個代表展示交流結果。最後我用多媒體作圖分析演示,確定學生得出的結論,加深學生印象。

4、關於功的計算公式與單位的教學: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在物理學中,把力與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F=W/S和S=W/F,認識功的單位的規定:1J=1N.m。在介紹功的單位時,教師通過對焦耳的生平簡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並體驗1J的功有多大。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實例,學生親身體驗,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用多媒體展示課本例題,帶領學生針對例題所給條件進行分析:

1、明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對象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哪個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對什麼物體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為什麼?

例題教學分析旨在為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創設條件。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又到直觀,真正的讓物理走向社會。

我安排了兩道計算題讓學生交流探討:第一個題是對功的定義的瞭解,引導學生在審題時要注意關鍵的詞。第二個題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從而判斷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通過練習着重訓練學生對公式及變形公式的運用(突破難點),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瞭解。

5、各小組學生暢談收穫

讓學生小結反思這課節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我有哪些收穫?還存在哪些困惑?與其他同學説説。 為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緊扣重點,難點,分層次的設計了幾個題目,全面的涉及到本節的知識點,突出重難點。

《功》説課稿5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説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後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昇華。功和能量在國中物理教學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繫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慾,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説教學過程

(一)興趣導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並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着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麼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並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並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着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並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後再用一個隨堂練習採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並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係:在力學中,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課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課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後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説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裏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後感覺並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説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麼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瞭解,使學生加深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繫。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後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功》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機械能一章的第一節。就人類的知識構架來説,功是為進一步得出“能”這個更為廣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務的。功的概念是本章重點內容,我們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強,相當抽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讓學生有深刻體會,而應該逐步展開、加深。

本節是在國中階段對功的概念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通過實例説明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並得出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相同時,功的計算式W=F.S(特殊情況),再通過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計算公式W=α(普遍情況),最後再分三種情況討論功的意義。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功的一般計算機式W=α

難點:負功的意義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計算W=α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學會物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決問題的普遍方法(普遍性)

進而對各種問題的分析解決

二、學生現狀分析:

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了功的初步概念,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已有所瞭解,同時還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相同時,功的計算式W=F.S.

三、教學方法: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是概念課,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則沒有),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電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通過生活例子、能的形式的複習引入新課。(5分鐘)

考慮到國中已學過一些功的初步知識,所以在開始引入階段,不妨步子大一點,例如可以這樣引入:儘管對人來説,手提重物不動和把物體往上提都會感到“吃力”,但一般來説兩種情況是不同的。前者可以不“消耗”什麼東西(例如,只要用一根繩子就可以代替人把重物掛起來,要多久就多久),而後者卻必須“消耗”一些什麼東西,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體受力並運動的效應,這就必須引入“功”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之所以這樣做,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學中,要重視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學生明確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沒有這個概念行不行?這個概念用來解決什麼問題,只有讓學生明確了這個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多年教學實踐表明,這樣引入功的概念,既呼應了人類科學探索的歷程,又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對於思維特點已處於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的高一學生來説,這種引入法適合他們的心理特徵。從教學心理角度來看,這種講法有助於消除學生因感到“已經學過了,沒有新鮮感”而帶來的懈怠感,使思維一下子就進入興奮、積極的狀態,急切希望知曉“下文”。

(二)新課教學:

1.如何讓學生理解功的概念。(10分鐘)

⑴在國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作用下通過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們就説這個力做了功。舉例説明,起重機提起貨物的時候,貨物受到起重機和鋼繩的拉力作用發生一段位移,鋼繩的拉力對貨物做了功,機車牽引列車前進,列車受到機車的牽引力作用發生位移,牽引力對列車做了功。

⑵提出幾個例子讓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例一:人用一個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體而沒有推動。(有力但沒有發生位移,推力沒做功,“勞而無功”。)

例二:在極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動的木塊,各力做功如何?(物體受力也有位移,但在力的方向上無位移,做功為零,水平方向雖有位移,但沒有力的作用,做功也為零,“不勞無功”。)

例三:一小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沒有做功。(物體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⑶提醒學生注意幾點:

談到做功要明確是什麼力做功?對什麼物體做功?在什麼過程做功?

例:某同學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走了4米,然後提到3米高的二樓,該同學對水桶做功如何?

2.對功的一般計算式W=α這一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採取如下措施:(15分鐘)

⑴通過複習國中已學過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相同時,功的計算式為W=F.S,在這基礎上提出問題,力的方向跟運動方向成某一夾角α時,做功如何計算?

⑵啟發學生利用所學矢量的分解知識,自己通過分析、推理得出W=α。

教材上方法是將力分解成平行於分力FSinα,後一分力做功為0,所以W=α。

在教學中為了活躍學生的`思路,還可以介紹另一種方法,即把位移S分解成平行於和垂直於力F的分位移SCosα和SSinα,同樣可以得出W=α,不要小看這短短一筆,它對開闊學生思路,摒棄“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思維定勢意義非凡,正是體現素質教育的好素材。

⑶公式W=α各量意義。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夾角。

例:一同學用如圖示中的力F=20N推一個箱子,把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動了S=10m,求推力所做的功。

(學生可能出現錯誤解答W=α=20×10×1/2=100J)

⑷公式的適用條件。

公式W=α其實也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於恆力做功,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但必須及早向學生指出。經驗表明,如果教師不向學生指明,學生很少會獨自“悟”出來。至於指出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寫出公式後馬上開列“注意點”,實踐表明這種方式看起來很快很方便,但學生不容易真正理解並掌握,只是死記硬背。另一種方法是先設計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結論,即藉助啟發式教學。

[例1]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的靜止物體,受-10N的水平向右的力推動,運動8m時突然將此力反向,但大小不變,一直把物體推回原處(即全過程總位移為0),能否用W=α算出此力在全過程中做的功等於零?總功為多少?

通過將運動分成如圖的AB、BC、CA幾個階段,可以得出全過程中推力做功W=160J而不等於0,從而明白W=α只適用於“大小和方向均不變“的恆力做功,同時還初步學會處理“變力”做功的方法之一,將運動分段,使每段都可以看作是“恆力”。

⑸在討論公式時不要讓學生單純從數學形式上就α=0°、90°、180°得出結論,應啟發學生從力做的功等於為F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的乘積來分析幾個特殊情況的意義,要讓學生體會到:α=0°時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就是S;α=90°時,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無位移;α=180°時,物體位移方向與力的方向相反,力做的功為負。

3.如何突破“負功”這一難點。(10分鐘)

⑴教材從兩方面説明,從公式上看α>90°時,Cosα

⑵因為前幾章的學習中,對“負”號我們已強調是表示方向,學生有一定的思維定勢,所以在這裏應特別強調功是標量,功的正負只反映力是動力時使物體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時使物體速度減小,不説明功具有方向性,並且明確指出:力F做負功-FS克服力F做功F.S.

⑶通過力做負功的例子再加以強化。

例:一同學豎直上拋一物體,請問在上升、下落過程中重力做功如何?

(三)鞏固本節學習的新知識。(5分鐘)

通過多媒體演示練習。

(四)佈置作業。

板書

1.功的概念: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2.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發生的位移。

3.功的計算式:

⑴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相同時,W=F.S.

⑵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成某一角度α時,W=α。

討論:

a.當0°≤α

b.當α=90°,力對物體不做功。

c.當90°

⑶注意點:

a.功是標量

b.公式中各物理量意義

c.公式的適用條件

4.功的單位:焦耳(牛。米),符號J.

1J=1N×1m1J=1N×1m

《功》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於國中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國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2、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並聯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

4、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5、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鈎碼換成小車),秒錶、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學程序

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達式如何?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建立概念

電流做功形式很多,如電流通過收音機做功,我們聽到聲音,電流通過電視機……讓學生再舉電流做功的實例分析,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電流做功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讓學生猜想,有的説與電壓、電流和時間有關,我們用實驗來研究。讓學生看書圖9-1,畫出電路圖,目的瞭解實物的連接方法,……當一個量隨着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麼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讓ABC層次學生各一名,在教師引導下計時讀電流表、電壓表示數。讓全體學生觀察小車上升的高度,在時間相同的條件下,改變電壓值,電流值做兩次實驗。分析實驗結果第二次小車為什麼升的高呢?學生答:電流表、電壓表示數大。教師講解:電流對電動機做的功近似看成等於電動機對小車做的功。小車上升的高,説明電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麼結論呢?引導學生回答: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壓越大,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越多。讓學生推想,保持電壓、電流值不變,延長通電時間,小車上升更高。結論:保持電壓、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通過上面實驗得出定性結論:電流所做的功跟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成正比。告訴學生科學家經過精確測量出了計算電功的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導學生説出公式的物理意義。為了讓學生對電功的單位焦耳有一個具體認識,告訴學生在力學中將兩個小雞蛋舉高1米(勻速),做功約1焦。在電學中每秒鐘通過普通電燈的電流所做的功是幾十焦,每秒鐘通過洗衣機的電流做的功約為200焦左右,使學生認識到這個單位在電學使用中顯得很小,生活中用起來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單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麼來測電功呢?用電能表。

3.電能表

講清讀數方法和計算某段時間內用電度數,看書上圖9-4,讓學生了解一度電的作用,滲透節約用電教育,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第四環節:讓學生小結,把這堂課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練習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化,填空題,採用自查形式,選擇題,用答題卡,判斷題用手勢出示。這樣,教師一目瞭解地掌握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情況。實現了雙重反饋。

四、説板書

採用橫向板書。一什麼是電功。二、怎樣計算電功。三、用什麼儀器測電功。使教學具有流暢性,同時學法一目瞭然。難點:討論歸納法。重點:感知探索法。

五、説時間

複習提問約4分鐘,引入新課約1分鐘,新課教學約24分鐘,小結1分鐘,鞏固練習約14分鐘,作業約1分鐘。這樣做到三快一慢,導入新課快,進入重點快,訓練節奏快,突破重點、難點慢。

附:(練習題)

一、填空題:採用自選自查形式

A層次:1.電流所做的功叫()。國際單位是()。

2.電流做功的過程實質是()能轉化成()能的過程。通電的電動機將砝碼提起()能轉化為()能。

3.實驗研究表明:電流所做的功跟這段電路兩端的()()()和()成正比。計算公式是()。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是()()()和(

)。生活中常用()做電功的單位。

4.用來測定電流做的儀表是()

5.某户電錶月初示數:123 4 0月末示數12962,本月用電()

B層次:6.有一用電器通過它的電流是0.5安,在2分鐘內電流做了900焦的功,那麼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是()伏

C層次:7.兩隻電阻R1:R2=4:3,串聯接入電路R1與R2兩端電壓之比U1:U2=(),若t相同W1:W2=(

),並聯執着入電路,I1:I2=(),在相同的時間內W1:W2=()

二、選擇題(出示答題卡,對3個為A層次,4個為B層次,對5個為C層次)

1.以1安的電流通過5歐電阻,在1分鐘內,電流所做的功是()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內

2.兩個阻值相等的定值電阻,分別並、串聯在同一電路中,在相同時間內,總電功W1和W2之比為()

A2:1 B1:2 C1:4 D4:1

3.一隻燈泡兩端電壓減小為原來的一半,在相同時間內,它消耗的電功為原來的()倍。 A B2 C D4

4.電能表測()A電功B電壓C電流D消耗電能

5.屬於電功的單位有()A度B焦C伏·秒

三、判斷題:(用手勢,出示左拇指和食指為對號,兩食指交叉為錯號,對3個為A層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電錶示電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電阻是484歐,兩端電壓220伏,通電一分鐘消耗電能是6000焦耳3.導體兩端電壓越長,通過電流越大,做功越多。

4.導體中通過電流越大,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在這段導體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庫=1伏·安·秒

6.某導體電阻為4歐,每秒鐘內有5庫電量通過,電流做的功為100焦。

電功

《電功》教案

(一)教學目的

1.掌握電功的概念:知道電流做功的常見形式是推動機式做功,使導體發熱發光等;理解電功的公式(W=UIt)和單位(焦);能綜合歐姆定律和電功公式計算用電器(只限於一個)的電功。

2.知道電度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二)教具

1.課本上電流做功砝碼提起來的實驗裝置;電鍵一隻

2.電動玩具汽車一隻

3.帶燈座的小燈泡(或電阻絲)一隻

4.電度表掛圖(或實物)

(三)教學過程

引言

在前幾章中,我們學習了電路的連接方法,引入了反映電路工作狀態的幾個物理量-電流、電壓和電阻,以及這些量的相互關係-歐姆定律。這些,都是電學的基礎知識,在第一冊中我們研究了力對物體做功的問題,那麼,電流能做功嗎?顯然,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大量的工作是由電流做功來完成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電流做功有哪些特點。怎樣計算電流做的功。

(板書:第九章電功和電功率)、

首先學習電流做功問題

(板書:電功)

1.複習提問

(1)過去學過力可以做功,怎樣才算力對物體做了功?

(答: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就算力對物體做了功)

(2)你能舉出日常見到的做功的例子嗎?

(教師引導學生答:水流推動水輪機做功,汽車、電車的牽引力帶動車輛行駛做功等)

2.講授新課

(1)電流可以做功:電車的牽引力實際是由電動機產生的,電動機是通了電流才工作的,所以,電車行駛,實際上是電流做功的結果。

(演示:玩具電動汽車的行駛)

(2)電流做功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電流通過電動機可以做功,那麼電流通過電燈時發光,電流通過電爐時發熱,算不算做功呢?

在這裏我們應把"功"的概念加以擴大。用電動機移動物體或使機械轉化,是電流做功的一種表現。電流使導體發熱、發光,是電流做的又一種表現,總之,電流做功的現象很多,例如電流通過電鈴發聲,電子錶顯示數字,電視機顯示圖像等,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

(3)電流做功多少跟什麼有關係?

演示課本圖9-1的實驗時,電流和電壓應採用大型的示教電錶來顯示,實驗分兩步:

①用變阻器改變電流和電壓,觀察在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

首先指明:砝碼被提升越高,表示電流做功越多。

先將變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電阻較大),閉合電鍵,觀察砝碼上升的時間和高度(通電時間電鍵控制),並記下電流、電壓值。

再將變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入電阻較小),閉合電鍵,觀察相同時間砝碼上升的高度,並記下電壓、電流值。

比較兩次實驗,得出:

在相同時間內,電壓和電流越大,電流做功越大。

②保持電壓和電流不變,通電時間越長,電流做功越多。

(這一步可以不做實驗,直接推出)

指出:上述實驗,所得出的電功與電壓、電流和通電時間的關係,是定性關係,如果把實驗做到精確些,可以得出:電功跟電流、電壓、通電時間都是正比關係,如果電壓U的伏做單位,電流I的單位用安,時間t的單位用秒,電功W的單位用焦,則有W=UIt

應當提醒學生注意兩點: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電路中同一段電路(即某個用電器)而言,二是W、U、I、t必須統一採用國際單位制。

(4)電功的計算

(把課本圖9-1的實驗裝置中的電動機換成小燈泡,做兩次改變電壓(取整數)電流的實驗,通電時間都取10秒鐘,讓學生觀察燈光的亮度,並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兩次電流做的大小)

提問:把重為1牛的物體舉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1焦)這些功如果由電動機完成,那麼,電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導學生分析:電流做功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電流通過電動機時,除了提舉重物做功外,電流也會發熱做功,因此電流的功為這兩部分功的和,這就是課本圖9-1的實驗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選用電動機時,發熱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舉常用電器工作時,1分鐘能做的功:如手電燈泡為幾千焦,照明燈泡為幾百至幾千焦,洗衣機為幾萬焦。

由於焦這個單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電功的單位:

1度=3.6×106焦

(5)電能表(俗稱電度表)

出示電度表掛圖(或實物),讓學生觀察並讀出讀數。

指出電流做功時,表的轉盤就轉動(盤的邊緣有個紅點顯示轉動),每轉3000轉,耗電1度,表面上最後的數字是小數點後的一位數。

最後結合課本圖9-4介紹1度電的作用,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3.鞏固練習

(1)電流做功有哪些表現?(列舉常見的實例來説明)電功的大小由什麼決定?

(2)把同一個燈泡先後接到220伏和110伏的電路中,則電流在相同時間內所做的電功之比:

A2:1 B1:2 C4:1 D1:4

(3)一盞電燈所用的電壓是36伏,電流是1.5安,通電50分鐘,電流做了多少功?

(4)一個電爐通電4小時耗電6度,所用的電壓是200伏,通過電爐絲的電流是多少?

這四道題應預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和計算,學生回答第2題,可能有爭議,有的選A,有的選C,教師可讓選C的學生説明理由,然後提問:對同一個用電器保改變電壓,而不改變電流是否可能?對不同阻阻用電器,電壓相同時電流是否相同?引導學生用電功公式結合歐姆定律分析問題;對同一用電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對不同R的電熱器,U相同時,I與R成反比,故W亦與R成正比)

4.家庭作業

如果鞏固練習第3、4題在課堂上沒有時間完成,可留為作業,課本習題-第1題也可留做作業。

5.板書設計

第九章電功和電功率

電功

電流做功的各種表現:

電動機牽引物體或帶動機器轉動

電爐發熱

電燈發光

凡是通過電流引起的任何變化,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

電功大不上與什麼有關?

電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個量是對同一段電路而言

各個量應統一採用國際單位制單位

電功單位:焦

常用單位:度

1度=3.6×106焦

電度表用來測定電功的一種儀表

《功》説課稿8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後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的,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節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髮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錶轉動的快慢情況,發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使用一隻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節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啟發: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是多少的;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説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於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於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小?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導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麼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設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閲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並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並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小?③誰的電功率最大?引導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併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係,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並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節: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節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並總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提高(本環節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節的教學後,本節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課的收穫,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後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裏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瞭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功》説課稿9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國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功的定義,二是功的計算。功在國中物理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國中物理《課程標準》的三大主題之一,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內容的基礎,而且是為以後學習“能量”做好了鋪墊

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説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並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2. 明確計算功的大小的表達式,以及表達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義和單位。

3. 能應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教學重點

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四、適合的教學對象:

上課沒有聽講的學生,物理零基礎 並且對物理沒有興趣的學生,或者可以作為預習課來講。

本班學生反應較快,但思維深度不夠、準確性欠缺,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具體的動態實例,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動2【講授】新課

一、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含義

課件展示:(1)叉車把貨物舉起;(2)小孩拉動小狗;(3)錘子把釘子敲擊進入木塊中。

教師提問:(1)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體是否移動了距離?(3)物體移動的方向與力的方向有什麼關係?(4)物體所受的力對物體的移動是否有貢獻?逐個實例進行分析。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學生總結:物理學中的功的含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面就説這個力做了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結合以上三個實例,學生閲讀課文總結出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三種不做功的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以下情況是否做功?

課件展示:

A 組:1、運動員用力將槓鈴向上舉起的過程,舉力是否做功?

2、汽車的牽引力使汽車水平前進,牽引力是否對汽車做功?

B 組:1. 人用力推一輛陷在雪地裏的汽車但沒推動,人對汽車是否做功?

2. 人搬一塊大石頭但沒有搬動,人對石頭是否做功?

C 組:1、物體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直線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運動員踢足球,球離開腳後飛出10米遠的過程, 運動員是否對球做功?

D 組:人搬着物體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通過上面的幾組例子你能總結出物體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嗎?引導學生思考歸納,教師總結:(1)有力無距離(s=0,勞而無功) ; (2)有距離無力(F=0,不勞無功) ;(3)力和通過的距離方向相垂直(距離不在力的方向上) 。

課件展示:下列情況中,人有沒有對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沒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動;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勻速行使的汽車上;

(6)人提着皮箱在電梯中上升。

學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麼力有大小之分,距離有長短之別,功如何計算?請同學們閲讀課文總結出功的計算方法。 力學裏規定,功等於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功的計算公式:功=力×距離

表達式:W=Fs

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W ──功──焦耳(J )

F ──力──牛頓(N )

S ──距離──米(m )

1焦=1牛. 米(1J=1N.m)

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例題,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方向是水平的,馬的拉力與物體運動方向一致,因此馬的拉力對物體做功。計算功的大小時應該利用拉力大小800N 與水平運動的距離3000m 。

學生活動,課件展示課堂習題。

1、某同學要把重為60N 的水桶緩慢勻速的提起0.5m 的高度, 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為10N 的物體沿着長為2m ,高為1m 的光滑斜面自頂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張明用50N 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動重100N 的箱子,前進了10米,撤去推力後,箱子又繼續前進了2m ,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這個箱子勻速舉高1.5m ,他又做了多少功?

學生思考計算,教師巡查點撥。

五、教學反思

本節只有兩個考點,即力有沒有做功,和功的計算。該節是本章以後的基礎所以一定要事後進行加強訓練,以增強提高和理解。

《功》説課稿10

功、功率是國中物理階段的一個重點的內容,首先,功和功率的概念比較抽象,特別是功的概念需要咬文嚼字並配合實際的例子學生才能理解掌握好,功是否掌握也直接關係到以後的機械效率是否能夠掌握好。其次,物理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要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因此要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聽了楊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1、這節課體現了生命課堂的理念,楊老師敢於放手,物理概念都由學生自己在複習資料上找到並劃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2、這節課體現了楊老師的教學基本功非常紮實,上課開始楊老師就建立了知識網絡,並把部分內容板書在黑板上,而後面的內容讓學生代表板書完成,構建知識網絡進行復習使知識更加系統,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

3、這節課楊老師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例如:楊老師在講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時候,舉出了生活中三個不做功的'實例(①、有力無距、②、無力有距、③有力有距),這三個實例最容易出錯,特別是第三個有力又有距。

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複習了知識要點後,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或者構建了物理模型,最好是聯繫生活實際出些題目,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2、每個知識點複習後,鞏固的題目最好是出現在投影或者黑板上,也或者是在複習資料上,用口頭出題然後學生口頭回答可能照顧不到反應較慢的一部分學生。

《功》説課稿11

各位評委好:

我的説課題目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節是《研究功與功率》第一課時——功的概念與計算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已有所瞭解,同時還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相同時,功的計算式W=F·S及力對物體不做功的情況(勞而無功、不勞無功,垂直無功),但對力與物體的運動方向(力與物體的位移方向)不相同的情況下如何計算功是陌生的,這裏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力的合成與分解和國中關於功的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理解。

二:教材分析:

1、內容與地位

本節課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功的概念與計算是本章重點內容也是大學聯考的熱點,我們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強,相當抽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讓學生有深刻體會,而應該逐步展開、加深。上節課學習了動能定理,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為以後功能關係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滲透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按課程標準,以促進全體學生髮展為目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向培養學生,擬定三個教學目標:

2.1 知識和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scosa,會計算恆力的功

3.知道功是標量,認識正功、負功的含義.

4.掌握計算總功的方法.

2.2 過程和方法:

通過學習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導出的過程,讓學生體會並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學習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數值的過程中,培養科學嚴謹的態度。

(2)體驗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

3、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功的概念及功的計算。

難點:對正功、負功的理解。

三:説教法:

依據教學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是概念課,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則沒有),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電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學主導”的教學模式

具體實施方案:

① 通過初高中知識對比,得出功的概念;

② 通過學生課堂討論,體會做功的兩個要素和正負功含義;

② 通過理論推導,得出恆力做功的定義式。

對於重難點的教學,特別設計:“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學生討論”→“分析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身參與課堂教學,成為學習的主體,且

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對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符合認知規律。)

四:説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結合物理情景進行探究式學習,在處理具體問題中學會思考與分析、演繹推理和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知識由生疑到釋疑,從而提高對知識的認知能力,體現學習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和自信心。)

五:教學程序設計

1、新課引入:通過複習國中功的定義及做功二因素的知識過渡到高中對功的明確定義。

(設計意圖:温故而知新,為後面講課作準備)

2、新課教學:

1.對功的一般計算式W=F·SCosα這一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採取如下措施:

⑴通過複習國中已學過力的方向跟物體運動方向相同時,功的計算式為W=F·S,在這基礎上提出問題, 力的方向跟運動方向成某一夾角α時,做功如何計算?

⑵啟發學生利用矢量的分解知識,自己通過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將力分解成平行於 位移S的分力FCosα和垂直於位移的

分力FSinα,後一分力做功為0,所 以W=FSCosα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義。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夾角。

⑷公式的適用條件。

公式W=F·SCosα其實也不是普遍適用的,它只適用於恆力做功,這一點教材上沒有提及,但必須及早向學生指出。通過課堂的3個討論加深對公式的理解

2.如何突破“正功,負功”這一難點。

⑴設計表格,討論力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夾角α的不同取值,做功的正負問題,通過隨堂練習加深正功,負功理解。從公式上看α>90°時,Cosα<0,W<0 ,即力和物體位移間夾角大於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從動力學觀點看,力F是阻力,對物體運動起阻礙作用。因為前幾章的學習中,對“負”號我們已強調是表示方向,學生有一定的思維定勢,所以在這裏應特別強調功是標量,功的正負只反映力是動力時使物體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時使物體速度減小,不説明功具有方向性,並且明確指出:力F做負功-FS 常説成物體克服力F做功為F·S。

3.通過一道例題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求總功的方法。

設計多個力做功的習題,求各力做功問題,及總功的計算。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

六、課堂小結

七、佈置作業。

《功》説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國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裏,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選學),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並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繫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解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八年級功和能量轉化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後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技能目標:

(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且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的過程。

(2)掌握電功的公式W=UIt(並能結合歐姆定律的公式)

(3)知道電功的單位。

(4)知道電能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通過分析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和能量轉化情況,培養學生概括、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⑴結合“一度電的作用”的教學,向學生滲透節能意識。

⑵滲透能量守恆定律,認識宏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在變化中總量不變的和諧。

3、重點與難點。

作為一節概念課,從概念的建立到運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綱對電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層次,所以把電功的概念和公式作為本節的重點。另外以國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難獨立地研究出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通過教師適當地點撥才能完成,所以把實驗探索過程作為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實物(電能表)和一個實驗(電動機提升一組鈎碼)引出電功這個概念,這樣引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繫,認識到電能在這個過程中轉化為了其他形式的能量,同時也為最後揭示電能表的應用埋下了伏筆。

接下來是概念的形成階段,這是本節的核心,在分析電功的實質時,我強調電流做功要引起各種變化:或牽引物體運動;或發熱、發光;或發生化學反應等等。通過實驗、電腦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知道電流做功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內涵,卻掌握了電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書中的實驗可見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電流通過電燈做功來代替通過電動機做功,利用電燈發光來增加感性認識,利用投影電流表和電壓表來增加可見度,並採用先猜想再實驗最後總結的探索式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即物理學中常用的控制變量法,還通過電腦動態顯示研究電路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電能表的教學中,由於實物太小,一兩句話很難講清楚,所以我利用實物投影方式並下發了幾個電能表給各小組學生,讓他們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弄清銘牌上各項指標的含義。並動畫模擬了一個電能表工作時的情況,配合學生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電能表,使電能表的數字跳動和旋盤轉動一目瞭然,直觀而有效。最後介紹一度電的作用,目的是為了滲透節能意識。

為了鞏固電功的概念,我設計了一組練習題,通過這組由淺入深的形成性練習,使學生對電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目的是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個因素,更不能顧此失彼,鞏固了本節課的學習成果。

課堂小結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三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電腦動畫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體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作為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為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猜想,實驗、討論等方法,儘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在先物理思維,使學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的教育。

2、這節課的內容,表面上看較簡單,學生學習應該不會有什麼困難,但在備課時我發現了兩個疑點:一個是從力學的功過渡到電功;另一個是在定性實驗後直接給出電功公式,這兩點都不能用擴展知識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我便着重從現象的分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擴展知識的外延,至於其更本質的屬性,學生將來到了高中和大學將會繼續學習,這裏不必講得過細、過深

3、教師的課堂提問是把知識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從引入新課到課後小結,我都盡力設計適當的問題,創造物理情境,並通過自己有意識地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功》説課稿13

一、教學分析

1、“功”的地位與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密切聯繫的一個物理量,它雖然是在力學中引入的,但卻貫穿在整個物理學中,可以説一切自然現象都與功和能相聯繫,通過功(特別以後關於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充分揭示了物理學各部分間的內在聯繫。 作用:對功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功的研究為以後學習功率、能量的知識奠定基礎。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2、課程標準解讀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3、學生認知發展

八年級學生學習的滬科版物理教材,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能夠對“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為學生構建“功”的概念。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機械功的概念,能從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2)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規律,能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做功,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並能用來進行簡單計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的能力,能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樹立學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結合教材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點

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識那樣可以依靠直觀認識為依託,因此教學中充分貼近學生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意聯繫實際,通過具體實例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學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設計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電教多媒體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0塊磚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投影圖片和課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提出“什麼是功”一問題,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以多媒體形式向學生介紹物理學中對“功”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談談對“功”一詞的看法,我從中重點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聯繫。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與觀察。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生活實例、課件演示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導學生緊抓“力的成效”來認識生活中物體做功的現象,讓學生分析怎樣才算做了功,並舉例;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並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從而再以課件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力學角度分析出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同時給出實例,讓學生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做功,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加深學生對做功兩必要因素的認識。

在研究功的計算時,由於“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學中我注意聯繫實際,通過在課堂讓學生個別體驗,(搬磚頭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體分析引導,使學生獲得較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力越大,通過的距離越長,做功就越多;順勢引出關於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從而得到機械功的定義:物理學中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機械功;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學習W=Fs並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認識功的單位的規定:1J=1N。m 。同時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兩個練習題,並從題中引入W=Gh這一公式,着重訓練學生對公式的運用,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於滬科版新課標八年級物理教材對功的原理沒有進行專門介紹,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是一個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針對教材特點,認為本節課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學鍥機,引導學生閲讀本段內容,重新讓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為機械功,同時又通過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機械做功多少的課件演示,讓學生討論書上FS=Gh所藴含的意

義,從而得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的結論。

3、課堂小結:

(1)、知識內容小結: 要點由學生共同來總結。

(2)、學習方法小結: 總結如何抓住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板書設計

八、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在新課切入方式上,經過反覆研讀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滬科版新課標教材,覺得滬科版教材對於機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專業地指出了機械功的定義: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卻是在有力學基礎和能的知識前提下去構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對於目前八年級學生來説是一個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鑑於學生認知水平,如何讓學生比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時又有較大興趣來投入學習,這是一個難題。於是我借鑑了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學思路,緊抓課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後才引導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同時以文中第二段內容為鍥機,簡單讓學生認識到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功》説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光、發熱、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他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後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自然科學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電流可以做功,瞭解電流做功的實質。

2、通過實驗研究,使學生了解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能力目標:

1、理解電功公式及單位。

2、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德育目標:

1、通過電流做功的實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電功的實質,電功的公式。

教學難點:決定電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採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

在教學中積極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採用討論歸納和感知探索兩種學法。

三、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複習提問:提出與本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為本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

①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②寫出功的表達式。

③水流能做功嗎?

第二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課本圖3—8實驗後。問:是什麼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通過電動機對重物做了功。

第三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來學習電功。

1、建立概念:電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讓學生舉出電流做功的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在電流做功的過程中,實質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過程,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通過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來判斷電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課本實驗,並通過小燈泡的亮暗來確定電功的大小。小燈泡越亮,説明在相同時間裏做的功就越多。啟發學生思考並回答,小燈泡發光時,燈泡兩端存在電壓,小燈泡中有電流通過。當一個量隨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麼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①將兩個小燈泡串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壓表測兩燈泡兩端的電壓。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壓,會發現兩燈並不一樣亮,而通過兩燈的電流是相同的,兩端電壓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壓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將兩個小燈泡並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流表測通過兩燈的電流。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流,會發現兩燈並不一樣亮,而兩燈泡兩端的電壓是相同的,通過電流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壓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進一步設問:若實驗中通電時間越長,電燈消耗的電能會怎樣?引出結論: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功,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流以及通電時間成正比。

3、電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結論得出計算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分析功的單位: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為了讓學生對焦耳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告訴學生通過手電筒中電珠的電流每秒中做的功約為1焦耳。然後通過對課本例題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電功公式的應用以及與歐姆定律相結合的靈活運用,並強調解題的規範化。

第四環節:讓學生小結,把這堂課的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

課外想一想:用什麼儀器可以測電功?

四、板書設計

1、什麼是電功

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與電路兩端的電壓有關,

②與電路中的電流有關,

③與通電時間有關。

3、電功的計算

公式:W=UIt

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

《功》説課稿15

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國中物理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常常容易會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本節內容是國中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這節課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可以説是前面所學的知識的延伸,又為以後學習功率、機械效率、機械能等知識奠定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並且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圖片,貼近學生的生活,增加了學生對物理的親切感和興趣,體現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這節課需要用1課時來完成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機械功的概念、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會對有關功的問題進行行簡單的計算。

⑶知道功的單位(J),瞭解1J的功大約有多大。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分析和實驗瞭解功的物理意義。

⑵通過對實例的分析,會判斷物體有沒有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歷史,進一步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形成獻身科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功的計算是即將學習的功率、機械效率的基礎,在會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進行簡單的計算作為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斷一個力有沒有做功作為本節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 15歲左右的國中生抽象思維還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仍需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實物進行探究活動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國中物理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講練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