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來源:文書谷 1.28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説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內容分析

《繁忙的大街》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14課內容。本課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及身邊容易找到的材料,通過看看、聽聽、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繁忙的交通景象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現代的城市隨着生活的進步,交通愈來愈繁忙,讓學生學習本課,既可以讓學生認識馬路、汽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引導學生注意遵守交通規則,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進行有主題的想象、創作、表演或演示,採用多種手段進行造型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馬路、汽車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2、指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採用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法進行造型活動。

3、引導學生認識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利用各種材料,通過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段進行作品創作。

教學難點:大膽想象,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各種車的圖片、一張簡單街道圖、剪刀、膠水等。

學生:水彩筆、油畫棒、剪刀、膠水。

五、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對老師交給的任務非常熱心,努力表現,不甘落後。但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挑戰授課的老師,沒有生動的教學無法把他們吸引過來,而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一年級的學生觀察力較弱,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在本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六、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設計遊戲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師生互動,讓學生在理想的環境中體驗與學習。

3、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4、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七、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教師活動:播放馬路上車來車往的視頻。 提問:“這是哪裏的情景?什麼多?”

學生活動:視頻吸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學生學習積極,回答出馬路上車多人多、交通繁忙的特點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充滿期待。

·教師活動:讓學生説説馬路上的所見所聞。揭示課題《繁忙的交通》。

學生活動:學生踴躍回答對交通的認識及所感所想。

設計意圖: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慾望。

(二)實施階段

·教師活動: 出示各種各樣的道路和汽車圖片。在黑板上張貼各種車的圖片。

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察,積極交流所見所想。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繁忙的交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活動:開展“聽一聽、猜一猜、學一學”遊戲活動:播放各種車的聲音,讓學生猜一猜都是什麼車?你能模仿哪些車的聲音?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參與遊戲活動,模仿惟妙惟肖,充滿童趣。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自主表現能力。

·教師活動:出示簡單的街道圖,街道上有幾條馬路。師:“這條馬路太冷清了,你能想辦法讓它熱鬧起來嗎?”

學生活動: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想到可以增加一些汽車和人。動手實踐:將車和人物的圖片張貼在街道圖上。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對繁忙的交通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活動:提問:今天我們要來完成一幅表現繁忙交通的畫,你能用哪些方法來表現繁忙的交通?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動腦,踴躍交流回答。教師適時引導總結出可以用畫、撕、剪、拼貼等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交流及教師的適時點撥,讓學生明白進行造型活動可以用多種方法。

·教師活動:教師示範作畫。先畫寬闊的街道和馬路,再用畫筆畫出各種交通工具,撕下或剪下張貼在馬路上,有時間還可以畫些風景。

學生活動:學生仔細觀看教師作畫的全過程,可以自主提問,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別人創作的過程及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

·教師活動:提出作業要求:大膽地想象、創作一幅表現繁忙交通的圖畫。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完成。

設計意圖:學生在充滿快感的藝術氛圍中進行創作,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小組合作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評價階段

·教師活動:展示學生作業,出示評價表,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評價表的內容進行自評、互評。

設計意圖:學生互評或自評,不但能夠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能從中吸取更多的經驗和學習方法。

(四)拓展階段

·教師活動:播放兒歌《紅眼睛 綠眼睛》。“紅燈紅,紅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停一停;綠燈綠,綠眼睛,眼睛眨一眨,車子向前進,車子向前進!”

學生活動:學生聽一聽、唱一唱,自由説一説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遵守交通規則。還可以小組合作進行律動表演。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對學生進行交通法規教育,引導學生認識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從小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孩子。

五、學生繪畫製作,老師指導。

六、學生自評、互評。

七、課後拓展

讓學生通過想像自己設計未來的道路和汽車。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鳥的天堂》。這是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記敍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它被稱作鳥的天堂的名不虛傳,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中這種生命現象的熱愛和讚美。編者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學生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根據語文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茫、槳、律”等生字,會寫“燦、爛、竿”等生字,掌握“燦爛、陸續、白茫茫、應接不暇”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描寫的作用,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

4.讓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機勃勃,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所見所聞。

難點:品味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文中五處提到“鳥的天堂”,為什麼有的地方加引號,有的地方沒有加引號。

本課的教學將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展開,希望能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他們的欣賞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二、説教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這是新課標理念中強調的一點。每個班級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根據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及四年級學生是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的關鍵期的特點,我將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我將創設一定的情景,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鳥的天堂,身臨其境地感受文本。其中,我將播放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的圖片,以此達到讓學生深入文本的目的,突出教學重點。

2.合作討論法: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班級授課教學中,千萬別讓學生閒着。”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其中文中的難點,我將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課堂主人公的權利,自主進行合作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注重他們的獨特體驗。

引導和啟發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説學法

新課標倡導要讓學生自合、合作、探究地學習,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將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引導學生“問一問,説一説,讀一讀”,通過自己的勞動,有所感悟發現,並能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學生的答案,我並不用一個標準答案來要求學生,讓學生各抒己見,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獨特感受,引導鼓勵那些不能主動表達自己看法的學生。

四、説教學過程

我將分五個步驟完成我的教學:

第一部分,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巴金爺爺嗎?他有哪些作品呢?”針對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採取開門見山的談話導入,加深學生對作者的瞭解和認識,增長文學知識,同時引出本文課題《鳥的天堂》。審題設疑,揭示題意。

設問:看到題目後,你有什麼疑問?讓學生充分質疑,估計大部分學生會提到:①“天堂”指什麼?②“鳥的天堂”又指什麼?在哪裏?為什麼稱為“鳥的天堂”?③“鳥的天堂”裏有什麼?是不是有很多鳥?等等問題。

題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讓學生質疑“題眼”,可以形成“閲讀期待”心理,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自主、探究精神。

2、明確題義,簡介“鳥的天堂”。

第二部分,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部分,整體感知理線索。我將引領學生自己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重點解決教學目標中的第一點。在學生充分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為此,我設置瞭如下思考題:①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是在什麼時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麼?③小組討論,劃出作者每次去“鳥的天堂”時的感受的語句。這些問題較為淺顯,學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儘量輔導後進生。設置自學要求,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讓其讀通課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課文的線索,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接着過渡到第三部分。我會這樣過渡:“課文中的字詞過關了,鳥的天堂到底是怎麼樣的,你已經有印象了嗎?老師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了!”由此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便於學生再次走進課文。

第三部分,精讀課文,感悟想像。

“作者和他的朋友們吃了晚飯,走到河邊,跳上小船,都看到了什麼?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跟隨作者的腳步,去看一看吧!”同時,我將拋出一個大問題,作者和朋友們幾次到達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色都是一樣的嗎?”讓學生帶有目的地去讀文本。

這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活結,我將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走進鳥的天堂,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首先,在學生充分想象這株榕樹的模樣以後,我將以課件的形式出示一株榕樹,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這株榕樹的特點,再結合文本,出示描寫榕樹的段落,讓學生細細品味語言的優美。讓學生一讀再讀,説説自己的體味與感悟,發散學生的思維,並及時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語言的積累。“這株榕樹被稱作是鳥的天堂,可是作者看到了幾隻鳥?”我將用這樣的過渡語把學生引領到下一自然段,他們會發現,靜寂的榕樹上沒有一隻鳥的影子,設下一個懸念:“為什麼鳥的天堂沒有一隻鳥呢?是真的沒有鳥,還是作者他們沒有發現呢?”羅傑斯説過:“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因此,我儘量讓學生自主體會,自然過渡到鳥的天堂的段落。學生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但他們發現並不是沒有鳥相反卻有成千上萬的鳥以後,就會大膽展開自己的想象,這時,我將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充分閲讀朗讀課文的第三部分以後,説説自己在想象中所看到的。週一貫先生曾説:“學生閲讀課文,既是課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課文信息的加工者,總會以各種形式繼續着作者的創作,實現着作品的價值,而這一切又有賴於想象的參與”。課件,學生在假設想象中創設情景,自我感悟與體會的重要性。在學生充分深入文本後,我將出示課件:真正的鳥的天堂都是鳥的場景,達到思維的昇華,突出重點。

精讀“眾鳥紛飛”場面,領悟表達方法。

1、小組讀“眾鳥紛飛”段落。

2、藉助插圖2,略説大意。

3、討論釋詞“應接不暇”(可讓學生用動作來表演)。

4、指導學生體會“眾鳥紛飛”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讀一句話接連不斷地讀的形式讀第12、13自然段,以顯示紛飛,熱鬧的場面氣氛,為學生的感知理解創設一定的情景氣氛。

5、按原文填空,領悟總寫與特寫相結合的表達方法。

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了,到處都是(),到處都是()。(),(),(),(),有的站在樹枝上(),有的()起來,有在()翅膀。

鳥的天堂在文中出現五次,為什麼有時帶有引號有時沒有呢?這個問題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將用課件出示文中含有“鳥的天堂”的語句,讓學生先小組合作討論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再讓各小組彙報討論情況,給予評價,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

最後,總結歸納課文,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本篇課文後面附有一個“為導遊寫一篇解説詞”的選作題,其目的是為了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強練筆。

五、説板書: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晶,是課堂教學的精髓,不僅可以體現主要內容,而且能使學生抓住板書內容掌握整個課堂教學內容,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我的板書設計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結構思路,順着課堂教學認識過程,感受本文的構思美、自然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領悟本文的篇章寫作手法,我採用

板書:

第一次 榕樹 大 美(靜態)

鳥的天堂 第二次 鳥 多歡 (動態)

(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我的説課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文本理解:

本文記敍的是一箇中國維和觀察員的兒子給聯合國前祕書長加利先生寫的一封信。本文作者雷利的父親雷潤民於1994年犧牲在遙遠的異國他鄉(赴伊拉克—科威特作為軍事觀察員)。作者用飽蘸血淚的筆觸回憶了遠赴異國的父親與家人的最後見面的情形,也以極其痛苦的語言描述了爸爸回來後的場景:“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着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覆蓋着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錶浸滿了凝固的血……”作為兒子,父親的逝去讓其刻骨銘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於是,作者由此及彼,聯繫現實:在懷念父親的同時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太平,戰爭還在時刻威脅、蹂躪着這個美好世界。為此,作者以一箇中國孩子的視角,致信加利先生,強烈表達中國孩子的呼聲——“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本文語言懇切,字字充滿血淚。但是本文的敍述中充溢着較多的“官方語言”,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説,似乎顯得過於老成持重。不管怎樣,但是文本中透露出的對父親的“真情”卻是純粹的,也讓每一位讀者為之動容的。

二、設計理念:

語文的性質決定語文不純粹是人文的,如何體現語文“本體”,要切實注意文本語言,給予學生語言的滋養。語言與精神的發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某一方面。本文的特性是情感濃烈、飽滿,主題極為鮮明,教學中須恰當地把握情感的“度”,否則很容易濃了情感,荒了語言。如果一味地起“高調子”,極易滑向思想道德“説教”的泥沼。為此,“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是本課教學的主要策略,教學中要緊扣語言,引領學生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讓學生在情感與語言的和諧共振中詮釋“和平”的內涵,建構“有意義的課堂”。

就這篇課文而言,文字就極具感染力,很多老師在範讀課文的時候都會熱淚盈眶。但是要在沒有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的國小四年級孩子內心能產生強烈的震撼,必須要藉助恰當的媒體渲染。,是否使用血腥的場面,有過猶豫。因為現在的孩子裏戰爭太遙遠,讓他們瞭解戰爭是一件難事。用上這樣就能激發大家對戰爭的仇恨,從而對作者失去父親的悲痛有更深的體會。但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對和平的嚮往,讓學生接觸過多的血腥場面,難免造成負面的影響。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凱旋、卓越、瀰漫”等詞語的意思。

2、瞭解聯合國維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體察中體會“我”失去父親的悲痛,知道“和平”的來之不易,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內涵。

3、能邊讀邊體會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説教材:

我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理解信的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在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在讀中領悟作者的感情,在讀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瞭解信的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從小放眼世界,關注國際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信中“我”的呼籲,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是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觀念。

五、説教學準備。

由於四年級學齡段的孩子接觸事物直觀、具體,喜歡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生活,本文內容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學生自主感悟和平與戰爭兩個對峙性強的概念還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礎。因此,在上課前,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佈置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瞭解國內外大事,關心國際動態,瞭解維和部隊的使命及工作狀況。

2、準備多媒體課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六、説教學程序及教學理念。

崔巒老師曾經説過:“閲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課堂才能在對話中充滿活力,才能呈現出生動活潑、主動的“生命狀態”。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設計了這節課。

第一個教學環節,藉助多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新課。

由於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中國這片和平的聖土上,對於戰爭,他們缺乏深入的瞭解。無論是時間、空間,距離學生的實際都很遠。這樣,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障礙。為此,我利用下載的圖片資源,經過選擇,整和、加工後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戰爭的殘酷,從內心深處先喚起他們對戰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氛圍。接着我讓學生談感受引出了課題。導入新課。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質疑。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引出了:雷利發出了怎樣的呼聲?他為什麼發出這樣的呼聲?(相機板書:和平)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

第三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解決問題,學上彙報解決問題的情況。

第四個教學環節品讀感悟痛失父親。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我首先圍繞雷利之所以發出了這樣的呼聲是因為他失去了父親,那他的父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讓學生自由讀書,找出相關的句子,並且勾畫出來,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板書:愛家庭、有知識、愛和平。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板書的用一句話自豪地介紹爸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即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擁有這樣的爸爸是如此的令人驕傲與自豪。接着我又讓學生想象假如爸爸凱旋歸來時的幸福與快樂,與爸爸的靈柩歸來時的傷心形成鮮明的對比。閲讀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迷惘到頓悟;由“山重水複”到“柳暗花明”的過程,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角色的換位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爸爸的回來,你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使學生把自己擺進去,與文中角色合而為一,與作者一起懷念父親,一起悲憤,一起渴望,一起呼籲。不知不覺中游歷於文本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情感跳動的脈搏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再一次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痛恨戰爭,渴望和平。引領學生“以讀為主,讀出個性;讀中悟情,以情動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緬懷,無限的渴望”這一感情基調,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渴望,與小作者一起傾訴,懷念,同悲,同恨。在原原本本地讀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靜氣地讀中感悟父親的崇高與偉大,在整體聯繫的讀中理解呼籲的重要。比如,理課文的第三個自然段時,採取了創設情景朗讀的方法,老師和學生一起呼籲,爸爸的嘴張着,彷彿在呼喚着什麼。啊,我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媽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引領學生一次次的呼喚中,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出感情,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

在此基礎上,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爸爸雖然犧牲了,但他還掛念着和平。但世界就會因此而太平了嗎?由此引出本課的難點問題,讓學生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昇華學生的情感,我給學生補充了大量的事實資料,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了戰爭的場面,學更具體的感受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更激發了學生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幫助學生解決這一疑難問題,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維和觀念。在此基礎上,老師又讓想象着戰爭中兒童的殘象,向發起戰爭的人發出了和平的呼籲。體現了以讀為本,讀中悟情的教學方法。並相機板書:和平和平。

第五個教學環節昇華情感,拓展延伸

在朗讀體會雷利的呼聲後,我問到:作為新世紀的兒童,為了讓世界充滿愛,維護和平,制止戰爭,你們想做點什麼呢?讓學生融入文本,進一步昇華情感。接着又播放了全世界人們為維護和平而努力的媒體資料,讓學生體會到“制止戰爭,維護和平”不僅僅是雷利一個人的呼聲,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呼聲,讓學生體會到在不遠的將來,和平之花一定會開滿全球,明天的世界一定會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説課稿 篇4

餘秋雨老師曾經這樣稱讚莫高窟:“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與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本日,我説課的標題是蘇教版語文第九冊第五單位的一篇課文《莫高窟》(第二課時),分為六部門:

1、説課本;

2、説學生;

3、説計劃理念;

4、説教法、學法;

5、説教學流程;

6、説板書計劃。

一、説課本

(一)教學內容

《莫高窟》一文先容的是我國西北邊疆敦煌莫高窟裏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歌頌了我國古代庖感人民的伶俐。課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總—分—總”的情勢來佈局全文,敍述詳細,文質兼美。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分為三段,分別先容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的特點以及莫高窟是環球著名的藝術寶庫。

這個文本並非需要細細咀嚼文字,從文字中嚼出微言大旨的經典文本,而是一個需要從整體上去學會把握的普通文本。對這樣的文本,框架把握比咀嚼文字更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結合課標對第三學段的要求,我擬定的《莫高窟》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莫高窟的藝術特點,體會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課文,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進行探究性閲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多媒體及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體會敦煌莫高窟藝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發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瞭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從而激勵學生熱愛我國燦爛民族文化。

二、説學生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和閲讀能力。通過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品讀課文佳句,欣賞風景名勝,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以前的學習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認識了生字,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因此,本課立定於目標儘可能讓學生確定,問題儘可能讓學生提出,方法儘可能讓學生掌握,內容儘可能讓學生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

三、設計理念

1、體現學習語文的規律,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完整的認識。

2、體現學習語文的特點,聽説讀寫的訓練貫穿閲讀教學的始終。

3、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別是對學習方式的選擇,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教師指導為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説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教學法

課中,我採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畫”、“藏經洞”等圖片,挖掘圖片中的情感意義,引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學會表達,多角度的思考。把學生帶進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對照圖片,理解課文。

2、閲讀感悟法

閲讀是體會民族語言之優美的重要途徑,它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感受我們民族語言的聲音之美。通過閲讀想像畫面是進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多種形式的閲讀,讓學生感悟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學生課堂自由研讀、課後蒐集等環節無不滲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五、説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教學

別具匠心,引人入勝的一段新課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課一開始,我在出示課件的同時用飽含激情的語言導入這樣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感受莫高窟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充分激發起學生對莫高窟的嚮往,為後文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細品,領略風采

1、品味“彩塑”

質疑問難,激趣讀文。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時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發興趣,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

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讓學生自讀讀課文,然後思考、交流:這一自然段裏描寫了哪些彩塑?

文中出現的佛教人物基本脱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神態各異的彩塑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因此我適時地展現各種彩塑,特別是睡佛的畫面,使文字活了起來,讓學生主動、自然地進入到了課文中。在接觸了彩塑絢麗多姿的形象後,學生對文中詞語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文字到圖片再回歸文字,使學生對莫高窟彩塑藝術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然後進行追問:面對這一尊尊彩塑,遊人們無不嘖嘖稱讚。如果你是遊人,你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最後,我充滿激情地小結: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藝術,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心中都會湧起一股自豪感,就讓我們帶着這種自豪感來讀一讀吧!通過這樣的美讀,可以讓學生體驗、感悟、薰陶,在語言的海洋裏領會情感。

2、回味“壁畫”

教學這一段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畫出能體會到壁畫“宏偉瑰麗”的語句,在學生交流時引導學生欣賞圖片,尤其是飛天圖片,用文中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後引導學生學習文中的句羣,再運用這種描述方法,寫一寫飛天還有哪些形態。所有這些都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

這一段的教學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豐富多彩的圖片感知,有效地帶領學生領略了壁畫的“宏偉瑰麗”,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詞的精確和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化,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的方便快捷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3、體味“藏經洞”

“畫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拋出話題,讓學生勾畫。適時播放珍貴文物和文物被盜的文字資料,“看了這些你有什麼感想?”再次讓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並激發他們對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師順勢組織學生帶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讀第四自然段。

4、學習最後一段。

教師利用課件展現敦煌的風沙、石山和工匠們製作彩塑、壁畫的畫面,進一步理解“敦煌藝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教學中我採用直接切入重點段的學習,分別介紹洞穴裏的“彩塑”、“壁畫”、“藏經洞”,藉助資源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同時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美的薰陶。

(三)積澱情感,延伸教學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其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學完課文後,我利用向學生提建議的方法,引導學生課後蒐集一些有關莫高窟的資料進行交流。這樣引導學生進一步查找資料,解決問題,構建開放的課堂結構,為開拓學生思維留下空間,也自然地把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要引導學生掌握教學重點,全面體系地明白教學內容。憑據課文的內容,表現簡便明白、統領全文的原則,表現文章的佈局特點,我計劃了以下的板書:

彩塑:精妙絕倫

壁畫:雄偉美麗伶俐的結晶

藏經洞:貴重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課時)的講堂教學分析白本身的計劃思緒。固然,在實行歷程中,新的環境會隨時出現,新的題目會隨時天生。我將以課本為出發點,以新課程尺度為依據,做出科學的果斷,接納公道的步伐。不妥之處,懇請列位嚮導、老師品評指正。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探索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平分線的位置關係。

2.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學生了解掌握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的基礎上,設計的一節拓展內容,它不僅是探究對頂角和鄰補角的平分線的位置關的拓展和延伸,也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索和歸納能力,因此,本節教材對學生掌握幾何證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3.説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大綱要求以及新課改理念,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直觀感知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平分線的位置關係。

②學生能利用內錯角、同旁內角的數量關係判斷兩直線平行。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的.能力,推理論證及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4)情感目標:體現了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運用於生活,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

二、説重點、難點:

學生在自主探索、驗證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平分線位置關係的過程中有許多困難,依據學生現有的實際能力和認知能力,我把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平分線位置關係的探索和證明,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説教法

(1)教法分析

教師的責任之一是把人類已知的科學知識創造條件轉化為學生的真知,教學又是引導學生指導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形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教法上採用啟發、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觀察——猜想——證明,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達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2)學法指導

學生自主參與整堂課的知識建構,從結論的猜想到結論的證明,從參與問題的發現與解決。通過學生的思考,嘗試解決、組織討論,在問題解決中深刻理解知識,學生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

(3)教學手段

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為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除了採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同時採用了現代教學技術——“多媒體”,實物投影等,使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四、説設計:

這節課的學習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環節:

複習回顧

情景引入

探索新知

歸納總結

鞏固提高

作業佈置

通過分層次佈置作業,進一步體現素質教育的全員性與主體性, 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使一部分學生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的。在這節課 中,學生廣泛參與,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培養 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學生的個體獨立思考為基礎,引導學 生通過小組內的互相討論、合作學習,來暴露各層次學生的思維過程及

説評價

特點,對所學內容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理解,從而建構起學生自己 的知識體系。這樣更全面更深刻,符合了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和全面性的 要求,通過小組內的互相討論,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新知, 提高學習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樂於助人、團結合作的精神,使學生在 合作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交流。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眾多的人口第一課時是九年義務教育國中地理第一冊第三章<中國的人口>第一節的內容。教材編排是以人口—環境—資源為主線,正確闡明瞭人地關係,學習本課內容是學習本章其它部分知識的基礎,也是為今後學生進一步學習有關社會科學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確定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我國人口眾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掌握我國人口分佈特點;掌握我國人口基本國策;通過讀圖,找出我國人口分佈情況等。

技能培養: 學會計算人口密度;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培養學生聯繫實際,關注社會,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圖表、數據、文字材料等,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過講述我國人口,使學生認識中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初步樹立必須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加強我國國情、國策等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人口基本國策及我國人口分佈特點。(理由是計劃生育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基本國策,同時也為九年級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打下基礎。我國人口分佈特點上人類在改造自然發展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經濟、社會歷史等因素制約。這些知識是學生必須認識的內容。)

難點: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或影響。(理由是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及學生大多缺乏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求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本節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課堂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運用讀圖分析法、啟發誘導法、分組討論法。

三、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讀: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四、教學程序

問題導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個國家,我國在1995年抽樣調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是多少,分佈情況如何,過多的人口帶來哪些問題或影響,該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對我國人口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興趣,同時可對本課學習的內容有個粗略的認識。)

探究新知,師生互動:[課件]播放一組人口眾多的照片和錄像ィ嵛剩菡廡┱掌和錄像給大家留下了什麼深刻的印象?(學生自由發言)師歸納小結。(能使學生感性認識我國人口眾多)接着展示[課件]我國人口增長圖師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總數,並讓學生計算一下,當時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啟發學生從圖中發現“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及引導學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時間與1949年—20xx年50多年時間人口增長情況,並討論分析其原因。[課件]顯示“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人口數量(1999)”圖[提問]我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學生讀圖回答)(通過這些數據,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中國人口數量多的特點,各省數量相差大,為學習下一知識點作基礎)接着師也聯繫一下本地實際(加強鄉土教育)針對前面得出的結論,師分組讓學生思考討論:我國人口數量多,增長快,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或影響(設計意圖:可使學生充分認識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利於加強我國國情教育,可培養學生識圖和解題能力及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接着設問:針對我國人口眾多,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那麼應用什麼方法解決?(前後銜接,通過學生思考、回答,突破重點)

關於人口密度教學:可以這樣轉入,我國人口眾多,這麼多的人口分佈在哪裏?從地圖上怎麼閲讀?一個地區的人口疏密狀況用什麼表示,怎樣計算?為了理解人口密度啟發學生計算江蘇、山東、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業本),並根據結果思考:我國人口分佈有何特點?(設計意圖: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併為學習接下來的內容作準備,同時可提高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顯示“中國人口密度圖”[讀圖提示]1.A、B兩點的人口密度各在什麼範圍?2.我國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3.我國人口界線是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4。在圖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個自治區。師指導學生讀圖,歸納小結。(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為突破重點奠定了基礎)[課件]閃爍“黑河、騰衝”的名稱和之間的人口界線ィ嵛剩萑絲誚縵叨南、西北兩部分面積和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各是多少?學生回答基礎上小結:我國人口分佈不均,東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互動,層層設問推進,實現重點的突破)

歸納小結:根據本節課知識內容和特點,對照地圖採取概括式小結方式(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及時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知識運用,提高學生讀圖、用圖能力)

反饋練習:為了真正落實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引入練習

板書設計:

人口總數:1995年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區和最少的省區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影響

人口增長快

最大的省區

人口密度人口國策

人口分佈界線最小的省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