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72W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巷深處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巷深處説課稿

小巷深處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處》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版)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內容以寫人的記敍文為主,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四篇課文都洋溢着強烈的美好情感,這對於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

《小巷深處》是一篇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着重對養母無私的母愛、養女的情感變化過程進行敍述,成功地刻畫出了養母的感人形象,從而加深學生對母愛的認識,培養學生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本課從情感內容和能力培養上是對前一課的延續和深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寫人記敍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寫,通過寫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誦讀中領略體會到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2)通過質疑、合作、探究,儘量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瑣事上,認識愛的偉大與無私,培養學生孝順父母的情感。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記敍文教學要求,確立了以上目標。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從課文中讀懂母愛,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難點:學習本文通過外貌、神態描寫及生活中瑣事的敍述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特點,並指導學生寫作。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為教學重點,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

二、説方法

(一)學情分析

每個孩子都依賴自己的母親,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離開母親的懷抱,開始在國中學會獨立,對於母愛的温暖更有切身的體會,對於以“母愛”、“親情”為主題的文章,應該很有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並把它引導到閲讀課文上來,從而理解文章是怎樣表現母愛和親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體教法:創設特定情境,通過詩朗誦《遊子吟》,將學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愛的氛圍中,在此基礎上立足文本,合作學習;重點內容,討論總結;母愛親情,領悟體驗並現場感受。

【確立依據】:本文文質兼美,文中的濃濃親情感人肺腑。創設這樣一種情境,很容易讓學生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激起學生的共鳴,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比較適合本文的課堂教學。

(三)學法指導

學生活動指導:師生共同完成4項活動:

①合作探究:瞭解“養母”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對“養母”感情變化的過程;

②誦讀品味:反覆朗讀文末三段文字,體會字裏行間藴含的深情;

③討論小結:領會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及通過描述生活瑣事來突出中心的寫作特點;

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獲得啟迪。

(四)教學組織以及教學效果設想

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提出重點問題;在學生合作研討後,進行交流展示;在分析總結後,進行延伸探索;在領悟體驗後,現場感受母愛的偉大。自始至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組織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心靈對話的引導者。我想只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一種洋溢着濃濃親情的課堂氛圍,教學效果應該是良好的。

三、説程序:(本課設為兩課時教學)

(一)、導入新課

1、師生共同朗誦唐詩《遊子吟》: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自然迴響在我們耳邊,這就是偉大的母愛!母親給予兒女無私的愛,兒女們卻總是要經過許多年才能懂得母親的一片深情。今天,我們要聆聽一位從小巷深處走出的女兒的心聲,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親的那片深情。

2、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由此導入新課,創設温馨感人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檢查預習,明確目標

1、檢查預習:用幻燈片展示生字、詞;

2、學習任務(幻燈片展示)

(1)討論交流:瞭解“養母”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對“養母”感情變化的過程;

(2)誦讀品味:反覆朗讀文末三段文字,體會字裏行間藴含的深情;

(3)合作探究:領會文章多種描寫方法及通過描述生活瑣事的方式來突出中心的寫作特點;

(4)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獲得啟迪。

【設計意圖】:

1、檢查字詞的目的在於督促學生認真預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展示學習任務,讓學生學習有目標意識,便於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整體感知,討論交流

1、通讀課文,討論:課文中哪些具體描述表現了養母對養女的愛?是按什麼順序來描述的?

養女是怎樣對待自己養母的?她對養母的感情有過什麼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

1、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初步體驗,鼓勵學生質疑。

2、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提高教學效率。

(四)合作探究討論小結

1、討論:作者描寫養母主要運用了哪些方法?從作者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養母是位怎樣的人?

2、引導學生討論並小結本文的寫作特色,教師再作點撥(1、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等來刻畫人物;2、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習並掌握通過外貌、動作、語言描寫和形象生動的具體描述來表現人物、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

(五)質疑探索拓展延伸

1、學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2、引導學生回憶與母親相處中最讓自己的感動的瞬間,重温感動,體會母愛的温暖與幸福。

3、讓學生暢談:該如何對待母愛?如何做一個孝順母親的孩子?

【設計意圖】:1、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嘗試使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2、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母愛對親情的理解;接着讓學生暢談對母愛的認識,這比空洞説教或是讓學生在還沒有體驗、感悟的情況下就站起來“口上談兵”更有利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七)佈置作業:

1、用一小段文字描繪母親的外貌和神態,要求能突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回家後主動與母親交流,多和母親相處,主動邀請母親參加學校活動,用實際行動來珍惜偉大的母愛。

【設計意圖】:

1、讓學生借鑑本文的寫作特色,提高習作水平;

2、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感悟親情,陶冶情操。

板書設計:(兩個課時)

6小巷深處

林莉

養母愛養女

收養撫育滿足自豪描寫方法仿寫要求

為“我”驕傲沉默迴避外貌描寫選取生活片斷

抑制感情淡忘隔絕語言描寫運用描寫方法

送生活費、營養品悔悟感激動作描寫寫出真情實感

(時間順序)(感情線索)

【設計意圖】:這一板書揭示出本文敍事的順序和感情線索,能夠體現上課流程,並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點與難點。

結語: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除了應該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更應該引導學生認識真善美,感受人間種種温情。讓我們的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個教學過程都成為學生人性養育的殿堂,這是我教學本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中一直堅持的目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謹請各位多多賜教。謝謝大家!

馬志國

小巷深處説課稿2

大家好!我説的課題是《小巷深處》,這篇課文的説課程序我打算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評價與反思這幾個方面來展開闡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巷深處》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以飽含情感的筆墨回憶了養母對我深切的愛。語言淺顯感人,內容貼近學生心理特徵,是一篇喚起學生親情教育的好文章。我們可以以此培養學生感受、體驗親情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無論從情感內容還是從能力培養上,在寫人記敍文的單元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該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的他們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獨立,叛逆心漸強,但事實上又離不了父母的照顧,不理解父母對他們的良苦用心。這正是他們的幼稚之處,也是為人處世膚淺的一面,他們的真情需要薰陶,更需要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學會珍惜親情,感恩生活。

(三)教學目標

那麼根據教材的整體分析和對學生情況的考慮,我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設定如下:

知識與能力

初步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用心讀課文,把握關鍵語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量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用文中最動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來薰陶感染學生,感悟母愛、讚美母愛,進而對父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四)教學重難點

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課標也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我把“情”字作為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從課文中讀懂母愛,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記敍文是七年級學生接觸最多的一種體裁,在前一單元的教學中,學生已初步瞭解了記敍文的相關知識,但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把記敍文寫清楚、寫生動對他們而言就難了,而本文的外貌、神態描寫都有其過人之處。所以我把難點確立為品味文中具體描寫母親的句子,學習運用各種描寫方法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突破口:讓學生尋找文中“我”的情感變化的有關語句,以期引發學生對變化原因的思考和對母親形象的關注。

(五)教材處理

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我們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為了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文本,在教材的處理上我做了靈活調整。從文章結尾的情感入手,一步步地點撥引導學生去讀母愛——説母愛——悟母愛——憶母愛——贊母愛。同時努力營造一種濃濃的情感氛圍,讓文學作品的韻味、情感價值充盈整個課堂。為了能達到這種效果,我事先也準備了詩歌《感謝》、歌曲《懂你》等,希望在課堂上能夠恰當的運用。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我們經常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着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這些理論指導,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來展開教學。

1、誦讀法:文章不厭百回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特別是一些重點段落,語言典範精美,字裏行間飽含着真情,我們應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2、點撥法:葉聖陶先生曾這樣説過:“教師之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乃為善教者也 。”這篇課文我只在需要時稍加點撥,不做過多的分析,還課堂教學幾分空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

3、情境設置法: 利用多媒體條件展示圖片,播放歌曲,創設温馨的教學情境, 活躍課堂氣氛。

學法分析:

呂淑湘先生説:“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 教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對於國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進行學法指導,使他們在把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會學”本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指導有:

1、自主、合作、探究

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試圖指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小組討論,交流協作,以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體現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誦讀品味法

主要是指導學生誦讀品味關鍵詞語和句子,賞析本文典範精美的語言,指導學生以“這句話妙在運用了 描寫方法,寫出了 ”的句式來品味本文描寫人物的寫法,從而初步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三、説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讀母愛 説母愛 悟母愛 憶母愛 贊母愛

(一)關注生活,導入課文(2分鐘)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從地震廢墟中那位以愛的姿勢保護孩子生命的母親説起,大愛無言,母愛相同,由地震廢墟中的母愛導入到小巷深處中的母愛。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覺得由此導入新課,從令人感動的圖片入眼,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創設温馨感人的情境,奠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整體感知讀母愛(4分鐘)

快速閲讀課文,並請同學們找出“我”對家,對母親情感變化的句子。

(設計意圖:本文語言淺顯明瞭,學生理解文本難度不大,因此讓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初步的體驗。同時在這裏設置了一個問題讓學生帶着任務閲讀課文,做到有的放矢。)

在學生自主閲讀的基礎上,我採用了點撥教學法適時點撥學生:

1、課文的結局令人感動,最後一段,作者説“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我回哪兒?(估計學生都會回答到:我回到了小巷深處,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2、既然説“回來”,那麼肯定出去過,我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由此自然引入第二環節——小組交流説母愛

(三)小組交流説母愛(10分鐘)

問題一:請同學們找出“我”對家,對母親情感變化的句子。歸納“我”的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

問題二:“我”對母親的感情起伏變化,那麼母親對“我”又是如何呢?同學們讓我們用充滿“愛”的眼睛去尋找文中母親“愛”我的事例,在小組裏面交流並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學生的篩選概括和師生的共同歸納,就基本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四)朗讀品味悟母愛(15分鐘)

讀完本文,你覺得令你感動的地方在哪裏?找到自己最受感動的部分仔細讀讀,讀出你的感動來!並試着説明感動你的原因。

設計意圖:我想這個問題的拋出,一定會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的波瀾。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另一方面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看法和體驗,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説明感動原因的角度也較多樣,學生既可以從遣詞造句上考慮,也可以從情感因素上回答。從而實現既品讀佳句,又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的教學目標。

1、具體的事件令人感動。估計大多數學生會説出最後一個事例,那麼我們應完成以下教學任務:引導學生體會最後一個事例是作者的情感高潮,面對現實,年少無知的“我”曾逃避、曾離開,而母親的愛卻一如繼往。表達出了“我”的悔悟,“我”情感的迴歸。指導全班同學誦讀品味25-29自然段,體會字裏行間飽含的情感,領悟真情。

2、精彩的語句打動人。因為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語句刻畫了母親的形象,課標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在這裏我對課堂進行了猜想與預設。我猜想七年級的學生一般會很容易找出這些句子,但學生往往説不出感動自己的原因。因此,在這裏我們應引導學生朗讀並學習品味本文中描寫母親的精彩句子,進而分析表現人物的描寫方法。

那麼在這裏我設置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來簡化難點:“這個句子中你覺得哪些詞語運用得很好,它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在學生品味關鍵句子的基礎上,要求同學們以“這句話妙在運用了 描寫方法,寫出了 ”的句式來品味本文描寫人物的寫法。

示範: “在風中,她的臉是那樣黝黑,她的手是那麼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麼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兒卻是那麼挺拔,那麼堅定,彷彿在憧憬,又彷彿在等候。”這句話妙在運用了外貌描寫和神態描寫,既寫出母親的痛苦,又寫出母親的堅強。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品味,設置了簡化難點的問題,指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關鍵句子,學習並掌握各種描寫方法來表現人物、抒發情感,並期待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寫作技巧。讓學生在進行了聽、説訓練的同時又掌握了寫人技巧,在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的同時又巧妙突破難點)

(五)聯繫生活憶母愛(10分鐘)

其實母愛就在我們的身邊,在平常的日子裏,不一定非得都是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母愛才感人。細細回想起來,也許只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話語,一聲兒女遠行時的叮嚀,一道過早爬上眼角的皺紋……做兒女的,要善於從這些瑣事中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

1、引導學生回憶與母親相處中最讓自己的感動的瞬間,重温感動,體會母愛的温暖與幸福。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身為母親的孩子,我們將要如何回報母親的深恩呢?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要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對母愛引起共鳴,暢談對母親的回報,這比空洞説教或是讓學生在還沒有體驗、感悟的情況下就站起來“口上談兵”更有利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六)課堂練筆贊母愛(4分鐘)

同學們,讓我們記住這人間的最愛。最後讓我們以“母愛”為話題,説一句很美的話小結本節課。

教師示範:母愛是夏日裏的縷縷清風,是寒冬裏的暖暖陽光。

(多媒體同時播放滿文軍歌曲《懂你》)結束這節課。

(設計意圖:用一句很美的話和極富感染力的歌曲結尾,再次營造洋溢着濃濃親情的温馨氛圍,讓學生在歌聲中感受母愛、回味母愛,激發學生熱愛母親的感情,堅定學生孝順母親的決心。)

作業設計:

1、積累 反覆朗讀文中令你感動的句子,並摘抄精彩的語句。

2、體驗 回家後主動與母親交流,幫母親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習作 用一小段文字描繪母親的外貌和神態,要求能突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説“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我在課後作業裏設計了這樣的題目:積累、習作、 體驗。讓學生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片段描寫,聯繫生活加深體驗,也增強動手實踐的能力。)

板書設計

小巷深處

盲母 愛 養女

收養棄嬰 滿足 自豪

改變性格 時 感

含辛茹苦 間 情 沉默 迴避

為“我”驕傲 順 線 淡漠 隔絕

每月送錢 序 索

忍受孤獨 悔悟 感激

我的板書設計形象直觀,簡約清晰,它既能幫助學生理清教材知識結構,又恰如其分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點,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評價與反思

1、我覺得本課的教學設計,能夠緊扣“母愛”這個主題,讓學生理解、感悟、暢談,在説、品、讀、悟、練這五個環節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同時將愛的教育與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閲讀語文”與“人性完善”一體化。

2、我覺得本課最難處理的環節可能是“朗讀品味悟母愛”這個環節,因為它既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又涵蓋了學法指導和知識目標,而學生因為生活體驗、認知角度、個體差異的不同,説明感動的原因可能也不盡相同。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教學的隨機性也比較強,需要教師適當及時的引導和歸納,放的開還要收得攏。

小巷深處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處》是語文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6課。這是一篇抒寫母愛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對養母的感情變化發展為主線,內容貼近學生心理特徵,語言淺顯感人,是一篇喚起學生親情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本文的教學原則是: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文本閲讀中悟“情”究“文”,從而使學生在親情中經歷一次情感的碰撞,在生動的形象、精彩的語言中感受散文的魅力。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葉聖陶先生在論述語文教材的功能時也曾説過:“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閲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字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鑑於此,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設置如下:

1、知識技能目標:

①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通過篩選和概括信息,理解課文內容。

(大家知道,理解是閲讀的核心,“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而對於一篇文章的理解,又與閲讀者的篩選信息能力、綜合概括能力有着密切的關係。為了讓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將訓練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作為知識技能目標的第一部分。)

②品味文中語句和藴涵的情感,並勇敢地表達出來。

(在《語文課程標準》“閲讀能力”中有這樣一項:“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為此,我將品味情感、勇敢表達作為知識技能目標的第二部分。)

③初次嘗試仿寫訓練,從而將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讚美當中。

(身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學而能理解、學而能創新”。但從七年級年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習特點看,多數學習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我認為仿寫訓練是大有好處的。)

2、道德情感目標:

用文中最動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來薰陶感染學生,感悟母愛、讚美母愛,進而對父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歷來,我國重視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將“思想教育”列入“教學要求”,並且強調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係。基於“教學要求”的這一闡述,加上現在學生多以自我為中心、漠視親情、不知感恩,因此我將喚起學生親情教育、感恩教育作為本文教學的道德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

①朗讀課文,感受深沉無私的母愛,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②學習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情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在新編大綱的“教學要求”中特別提出要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教學法也指出要“重在學生自己對語文、對生活的感受。”眾所周知,數理化一條線,語文、社會生活則是一大片,學生難以讓教師牽着鼻子走。一字、一詞、一句、一文都要由學生自己去反覆體味之後才能靈活運用。而這也與古人提倡的吟詠之法不謀而合,目的都在於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通過吟詠,溶入感情,感受自然會比較深刻。

記敍文是七年級學生接觸最多的一種體裁,把事情寫清楚在他們已不是難事,但要將事情寫具體、寫生動則是七年級年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這篇文章的外貌、神情描寫都有其過人之處、動情之處,正是學生學習用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用典型形象來抒發情感的好例子,我認為這必將為今後記敍文寫作積累必要的素材與寫作技巧。)

4、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理解愛、感悟愛、讚美愛。

(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學生,理解、領悟和讚美,相對於他們的心理特點、

生活閲歷來説,比較缺乏。而這又是他們初上中學的首次嘗試。因此我將理解愛、感悟愛、讚美愛作為教學中的難點。)

二、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到:“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稍加點撥法:

這篇課文我只在需要時稍加點撥,引導學生關注細節,不做過多的分析,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2、創設情境法:

通過設疑、創設情境,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濃濃的母愛氛圍。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讓文學作品的韻味、情感價值充盈整個課堂。

3、朗讀品味法:

讓學生反覆朗讀,以讀促悟,加深對母愛的理解。

4、討論交流法:

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討論交流中,學會合作,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討論,既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又能賞析本文細膩生動的描寫手法。

5、循序漸進法:

整堂課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塊層層推進,以“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養母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妙在什麼地方,哪裏寫(用)得好,它表現了(它寫出了或它説明了、它點出了)”貫穿其間。最後讓學生根據對“母愛”的理解説一句很美的話來讚美母愛,以這一形式來汲取作品人文內涵,昇華作品的美點精粹。

這樣由淺入深,逐塊推進,讓學生自由説、主動説、積極討論;理清作品內容,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受母愛,讚美母愛,學會做人。

三、説學法:

《小巷深處》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所以要求學生通過讀、品、寫的方式來學習。讀,重複的讀,要讀出感情來;品,在讀的基礎上,品味文章的質樸感人的語言,品味文中藴涵的濃濃親情;寫,將自己對母愛的感悟化為詩一般的語言。

四、説過程:

(一)導入語設計

問:你的媽媽愛你嗎?從什麼事可以看出來?

不錯的,的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母愛的氛圍中,享受着來自母親的無盡關愛。母愛是深沉的,偉大的。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林莉的《小巷深處》,去認識一位普通卻不平凡的母親,去感受一份別樣的母愛。

設計意圖:先從學生熟悉的事情説起,讓學生能以輕鬆的心情進入文章的學習,也為下面的討論、朗讀和仿寫熱熱身

(二)學習新課

第一個環節:速讀課文知母愛

1、問:誰來説説,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2、接着追問:讀完全文後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又是為了什麼而感動?

3、這樣就水到渠成地進入本文的教學重點。這時出示思考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

瞎眼的母親收養了我,並用她全部的身心來愛我。同學們讓我們用充滿“愛”的眼睛去尋找文中母親“愛”我的事例,你能找出幾個例子嗎?

這樣通過學生的篩選概括,就基本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個環節:朗讀課文悟母愛

找到自己最受感動的部份仔細讀讀,讀出你的感動來!並試着説明感動你的原因。

教學意圖: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加深對“母愛”的理解。而説明感動原因的角度也較多樣,學生既可以從遣詞造句上考慮,也可以從情感因素上回答。這樣既品讀佳句,又與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

第三個環節:詩化語言贊母愛

基於第二環節,學生們正沉浸在對這份母愛的強烈震撼中,這時適時地出示仿寫要求:

多麼偉大的母親,多麼無私聖潔的母愛!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對“母愛”的理解,以“母愛”為話題,説一句很美的話。

接着我會給學生幾個例句,讓他們進行仿寫。

示範:

母愛是滋養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愛是夏夜裏的一縷清風。

母愛是荒漠裏的一泓清泉。

母愛是連夜整理的沉甸甸的書包。

第四個環節:活動延伸懂感恩

文中的這位母親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在深受感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珍惜身邊的愛,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所以在這裏我有兩個提議:

1、把你認為最感人的句子語段收集整理起來,工工整整地摘抄在週記本上。

2、為父母做一件具體的事,來感激他們這些年來對你們無微不至的愛,比如為他們捶捶背、洗一次腳等;然後把這件事的過程記錄下來,記下你父母的種種反應,也記下你內心的點滴感受。

《我為爸爸/媽媽》

五、説評價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都圍繞着“母愛”主題展開:感受母愛——領悟母愛——讚美母愛;在此基礎上,最後將“母愛”延伸到“感恩”上。為此,我對文本沒有作過多的單向傳授和煩瑣的分析,而是讓學生閲讀“原汁原味”的課文內容。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讀原汁原味的“綠色文本”,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也能成為滋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途徑。

附:板書設計

一位可親可敬的母親形象:

外貌描寫辛勤勞作

神情描寫無盡關愛

語言描寫無私奉獻

小巷深處説課稿4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處》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版)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內容以寫人的記敍文為主,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四篇課文都洋溢着強烈的美好情感,這對於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處》是一篇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着重對養母無私的母愛、養女的情感變化過程進行敍述,成功地刻畫出了養母的感人形象,從而加深學生對母愛的認識,培養學生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本課從情感內容和能力培養上是對前一課的延續和深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寫人記敍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寫,通過寫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誦讀中領略體會到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2)通過質疑、合作、探究,儘量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瑣事上,認識愛的偉大與無私,培養學生孝順父母的情感。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記敍文教學要求,確立了以上目標。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從課文中讀懂母愛,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難點:學習本文通過外貌、神態描寫及生活中瑣事的敍述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特點,並指導學生寫作。

確立依據:

(1)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為教學重點,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

(2)七年級學生還不能在習作中熟練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及形式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討論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閲讀文本、感知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遷移借鑑,以提高學生寫作記敍文的水平。

(四)教材處理

重點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發討論思考,課前鼓勵學生留意觀察生活,回味與母親相處中最讓自己感動的瞬間,教師也可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向學生敍述一些母親與兒女間感人的故事來補充課堂教學。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談到教師在閲讀教學時,要努力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擴大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要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説方法

(一)學情分析

每個孩子都依賴自己的母親,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離開母親的懷抱,開始在國中學會獨立,對於母愛的温暖更有切身的體會,對於以“母愛”、“親情”為主題的文章,應該很有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並把它引導到閲讀課文上來,從而理解文章是怎樣表現母愛和親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體教法:創設特定情境,通過欣賞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和詩朗誦《遊子吟》,將學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愛的氛圍中,在此基礎上立足文本,合作學習;重點內容,討論總結;母愛親情,領悟體驗並現場感受。

理論依據:本文文質兼美,文中的濃濃親情感人肺腑。創設這樣一種情境,很容易讓學生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激起學生的共鳴,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比較適合本文的課堂教學。

(三)學法指導以及學生活動的開展

1、具體指導

(1)課前預習,初步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

(2)精讀課文,討論交流,掌握重點。

(3)互助學習,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2、學生活動

(1)師生共同完成4項活動:

①合作探究:瞭解“養母”為“我”所作的一切及“我”對“養母”感情變化的過程;

②誦讀品味:反覆朗讀文末三段文字,體會字裏行間藴含的深情;

③討論小結:領會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及通過描述生活瑣事的方式來突出中心的寫作特點;

④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獲得啟迪。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通過合作探究,師生共同營造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

理論依據: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方式,讓學生自己進入文本、感知課文,並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與啟迪。

(四)教學組織以及教學效果設想

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提出重點問題;在學生合作研討後,進行交流展示;在分析總結後,進行延伸探索;在領悟體驗後,現場感受母愛的偉大。自始至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組織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心靈對話的引導者。我想只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一種洋溢着濃濃親情的課堂氛圍,教學效果應該是良好的。

三、説程序:

本課設為兩課時教學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或音樂播放器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2、師生共同朗誦唐詩《遊子吟》;

3、板書課題、作者。

設計意圖:由此導入新課,創設温馨感人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檢查預習,明確目標

1、檢查預習

(1)用幻燈片展示生字、詞;

(2)學生讀生字,解釋詞語;

2、學習任務(幻燈片展示)

(1)討論交流:瞭解“養母”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對“養母”感情變化的`過程;

(2)誦讀品味:反覆朗讀文末三段文字,體會字裏行間藴含的深情;

(3)合作探究:領會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及通過描述生活瑣事的方式來突出中心的寫作特點;

(4)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獲得啟迪。

設計意圖:

1、檢查字詞的目的在於督促學生認真預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展示學習任務,讓學生學習有目標意識,便於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整體感知,討論交流

1、通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最讓自己感動的文字,記下閲讀中的疑難問題;

2、分小組討論並交流下列問題,教師可事先介紹分析概括內容的方法(①從整體入手,縱觀全篇;②突出重點;③抓住文中生動語句、關鍵詞語,恰當表述。)

(1)課文中的哪些具體描述表現了養母對養女的愛?是按什麼順序來描述的?

(2)養女是怎樣對待自己養母的?她對養母的感情有過什麼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

1、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初步體驗,鼓勵學生質疑。

2、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提高教學效率。強調歸納總結的方法,以突出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誦讀品味,領悟真情

1、教師朗讀第25、26自然段;

2、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27、28、29自然段,並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寫,起到什麼作用?該怎樣理解“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這句話?

設計意圖:教師朗讀主要對學生朗讀起示範作用,學生通過朗讀品味、體會字裏行間的深厚感情,獲得啟迪。通過思考探究,“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五)合作探究 討論小結

1、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具體描寫養母的語句,並討論:作者描寫養母主要運用了哪些方法?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養母是位怎樣的人?

2、引導學生討論並小結本文的寫作特色,教師再作點撥(1、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等來刻畫人物;2、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習並掌握通過外貌、動作、語言描寫和形象生動的具體描述來表現人物、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

(六)質疑探索 拓展延伸

1、學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2、引導學生回憶與母親相處中最讓自己的感動的瞬間,重温感動,體會母愛的温暖與幸福。(此期間可讓科代表將事先請到辦公室的一位學生的母親帶到教室門外。注:事先請母親是在全體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請來的學生母親以離校最近、有一定口頭表達能力者為宜。)

3、讓全班同學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位學生母親走進教室,並請她代表全班學生的母親對同學們説幾句話(事先已確定好説話的內容:①訴説子女剛離家住校時母親心中的牽掛與思念;②在學習、生活、與母親相處等方面對學生提出希望與祝福。)

4、讓學生暢談:該如何對待母愛?如何做一個孝順母親的孩子?

設計意圖:

1、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嘗試使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2、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對母愛對親情的理解;讓一位學生的母親走進教室,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對母親的理解,從而激起學生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孝順之情,接着讓學生暢談對母愛的認識,這比空洞説教或是讓學生在還沒有體驗、感悟的情況下就站起來“口上談兵”更有利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七)創設情境 結束教學

用多媒體或音樂播放器播放閻維文歌曲《母親》,全班同學跟着音樂合唱這首歌曲,感謝這位母親的到來,感謝所有母親對自己的愛。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再次營造洋溢着濃濃親情的温馨氛圍,用極富感染力的歌曲結尾,讓學生在歌聲中感受母愛、回味母愛,激發學生熱愛母親的感情,堅定學生孝順母親的決心。

(八)佈置作業:

1、用一小段文字描繪母親的外貌和神態,要求能突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回家後主動與母親交流,多和母親相處,主動邀請母親參加學校活動,用實際行動來珍惜偉大的母愛。

設計意圖:

1、讓學生借鑑本文的寫作特色,提高習作水平;

2、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感悟親情,陶冶情操。

板書設計:(兩個課時)

6 小巷深處

林莉

養母 愛 養女

收養撫育 滿足 自豪 描寫方法 仿寫要求

為“我”驕傲 沉默 迴避 外貌描寫 選取生活片斷

抑制感情 淡忘 隔絕 語言描寫 運用描寫方法

送生活費、營養品 悔悟 感激 動作描寫 寫出真情實感

(時間順序) (感情線索)

設計意圖:這一板書揭示出本文敍事的順序和感情線索,能夠體現上課流程,並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點與難點。

結語: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除了應該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更應該引導學生認識真善美,感受人間種種温情。讓我們的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個教學過程都成為學生人性養育的殿堂,這是我教學本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中一直堅持的目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謹請各位多多賜教。謝謝大家!

小巷深處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本課地位

《小巷深處》是語文七年級上冊(語文版)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抒寫了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由於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本課的教學既要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又要把握好本單元及本文的教學特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為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深廣的這一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寫人物致力於表現人物感情世界的變化特點;

(2)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畫對突出中心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具有開放性。

3、情感與態度目標

從課文到生活,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培養學生“愛”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從文章的欣賞,分析過程中,體會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難點:學習如何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突出重點。

【以上是對教學內容的簡要分析,教學必須面對學生,要了解學習的知識範圍,接受能力,於是,在教學之前要對學情進行了解。】

二、説學情

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由於他們絕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邊的人文關愛,但他們並不是沒有情感。鑑於此種情況,教師應在他們每一個幼小的心靈裏,點燃情感的“火焰”,進行美的薰陶和情感的教育,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從關注身邊的愛開始,培養博愛的情懷。

三、説教法與學法

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該“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思維迥異、個性紛呈的學生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等參與課堂學習,併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教師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平等對話,情感碰撞,生命溝通。在這樣的課堂裏,我們的學生才會激情之流四溢,思維之花閃耀,睿智之言流淌;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才是新課程改革所需要的理想課堂。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藉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指導學生去朗讀、去討論、去探究。

【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課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託,課堂是主渠道。成功的課堂必須優化教學過程】

我這堂課總的程序是這樣的:

創設情境—在閲讀中感悟—在體驗中感悟—在訓練中感悟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誘發情感)

投影欣賞:《搭錯車》的畫面、主題曲。

這部電視劇的主人公在金鷹藝術節中,分別獲得了最受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獎。

設問:為什麼他們會如此深受觀眾喜愛?

這裏運用的是“情境教學法”,通過選取緊扣主題的電視劇《搭錯車》導入,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在閲讀中感悟。

(二)在閲讀中感悟

閲讀是語文教學之本,因此,我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

1、粗讀課文,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可能只是泛泛幾句,確實,現在的孩子在家中“寵”慣了,對“盲母親”的“愛”沒有從心底理解。於是,我説:“老師在讀第二段的時候流了淚,被盲母親感動了,大家再讀一遍。”

2、細讀課文,説説母親對“我”的愛的具體事例。

讓學生在生活瑣事中進一步理解母愛,表達情感。

3、品讀課文,賞析母親形象。

設計學生活動一:

抓住描寫母親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和句子,反覆朗讀,去品味、體會,理解所藴含的感情。

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到母親撫養“我”的欣喜,撫育“我”的艱辛,才能理解“我”的虛榮和無知。

學生因感悟而形成的情感體驗比因老師程式化的解讀而形成的標準答案要深刻得多。讀完之後,學生與學生互相交流。這是一次個體“感悟”成果的展示,學生因有“法”可循而有話可講了。

(三)在體驗中感悟

“盲母親”對撿來的女兒的愛,可謂侵透紙背,但學生缺少生活的體驗,很難悟出此中真情。所以,學生需要——在體驗中感悟。

為此,我設計了一個角色互換,引導學生如何去看待“我”的感情變化。

設計學生活動二:

如果你是“莉”,盲母是你的“母親”。當她出現在我們教室門口,沒有悔悟的“莉”會怎麼説?怎麼做呢?

這是我讓學生體驗的中心問題,學生在充分醖釀自己的情緒之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感悟使學生產生了思想的震撼,心靈的責問,這種在體驗中形成的感悟直接觸及學生的內心。最後,引導學生進入——在訓練中感悟。

(四)在訓練中感悟

當發現不守承諾的母親來校給我送雞蛋和錢,而不肯讓我看見時,我衝出校門,在偏僻的小巷裏赫然看見“凌亂而花白的頭髮在蒼老的臉旁飄揚”的母親,我的心受到了極大衝擊。這一節的敍述及細節描寫觸及了“我”的心靈,形成了全文的高潮。

此時,教師配樂《燭光裏的媽媽》,增強感染力。全班朗誦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

思考討論:文中對小巷和竹棒的描寫,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的情感得到了迴歸,在以後的日子裏又會怎樣呢?在這裏,我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想象性的結尾。

設計學生活動三:

“我”悔悟以後與母親的日子裏……

使文章的高潮再推進一步,使課堂也掀起一個高潮,讓學生們的心靈在想象訓練中得到一次洗禮。

五、小結

“感悟”能產生新思維,新境界,但需要等待,需要寬容,需要教師給學生以時間和機會,更需要教師的心胸和智慧。

附:板書設計

這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遵循簡明精煉,突出重點,形象美觀的原則。

(出示課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