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説課稿(通用15篇)

來源:文書谷 1.66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數學説課稿(通用15篇)

國小數學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整理房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52頁的內容和相應的練一練。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整理房間》是第四單元第一課時,教材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活動——整理房間。通過“畫一畫”“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分類,學會分類,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與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為今後學習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分類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分類打下基礎。

3、學習目標

(1)體會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按一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整理分類。

(3)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問題,能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教學重點: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標準分類。

5、教學難點:體會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6、教具準備:蔬菜,水果,文具,服裝鞋帽等圖片和多媒體課件等

二、説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始終把學生當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經歷分類活動,注重學生的合作與互助,提供多項交流的機會,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活、好動,但是由於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有侷限性,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裏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分類、學會分類,享受成功的喜悦。

2、小組合作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説學法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經歷分類的過程,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觀察、分析、思考和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情境——課件演示。通過動畫導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探究的慾望,並自然引出課題:分類

(二)、結合生活,感知分類。

1、課件出示主題情境圖,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説説如何整理房間,在小組中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想法。討論後,我邊請學生回答邊在課件上演示,使學生一目瞭然,經過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白:把物品按文具、玩具、服裝鞋帽進行分類。(出示整理後的畫面),能使房間顯得更加整齊。

2、我適時地教育大家以後要養成自己動手整理房間的好習慣,做一個勤快的好孩子。

3、經過前後兩個畫面的對比,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分類整不但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好處。“淘氣凌亂的房間”這一兒童熟悉的畫面,具有鮮明的色彩,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能把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使學生感受分類的重要性。

(三)、動手操作,體驗分類。

(1)我出示準備好的四組形狀、顏色、大小不同的圖形卡片: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着,學生與同伴們交流着,操作着,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着分類。

分好後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然後提出問題: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麼樣,為什麼?

(2)繼續引導: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圖片除了這樣分,還可以怎麼分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並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接下來,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台彙報方法,並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然後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價。

(四)、課外延伸,應用分類。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説出生活中所見到的分類現象,之後還出示了運用到分類的一些圖片,包括圖書館、超市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五)互動評價,課堂小結

先讓學生自我評價及反思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再讓小組內互相評價本小組成員的表現。

國小數學説課稿2

一、設計理念

“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於以上理念,我們必須改革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 講” 、學生被動“ 聽” 的局面,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提出了“ 引導探索學習,促進主動發展” 的教學改革思路,並且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即“ 設疑激情——— 引導探索——— 應用提高——— 交流評價” 的基本教學模式。

二、設計思路

(一)關於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93—99頁的直線和線段的認識。在本學段中,學生將瞭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進一步學習圖形變換和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發展空間觀念。而直線和線段是幾何初步知識中的起始概念,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的基礎。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在這一學段的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應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關於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直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特徵,初步學會畫直線和線段。

2、使學生學會量線段和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直線和線段,會量線段和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難點是理解直線的特徵。

(三)關於教學流程

為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自主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即“設疑激情———引導探索———應用提高———交流評價”。

1、設疑激情: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課中出示學生生活的校園環境的一角的簡筆畫,組織學生給簡筆畫中的線條歸類,引出課題“直線”。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慾望和興趣之後,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從中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並且強調學生建立空間感、符號感、數學感及鑑別結構和規律的能力。教師只是引導、參與學習,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生動場景。在新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線和線段的特徵及兩者的異同,並通過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畫直線和線段、量線段的方法。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着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的途徑,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線段,分辨出某一物體由哪些線段組成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問題。

4、交流評價: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了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發展,再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穫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如教學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各小組交流一下你有什麼收穫、感想,你的表現如何,並且把你的收穫和感想告訴大家。

三、教學過程(相關圖形參見課件)

(一)設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1、多媒體出示描繪校園一角的畫面,有假山、流水,還有太陽、小鳥、教學樓以及小樹、各種花。

2、引導學生欣賞圖畫,感受校園美景,激發熱愛學校的情感。然後去掉顏色,成為一幅線描畫。

3、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這幅畫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些線有什麼區別?你能給它們分分類嗎?(小組討論完成)

4、彙報:以一株花為例,請學生給線分類。多媒體顯示花變大,各線條間稍分開。指名分類,隨着學生的指點,線跳入相應的框中,框下分別注有直的線、曲的線。

5、引出課題:像這樣筆直的線,是直線(板書),今天的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直的線。

(二)引導探索

1、 認識直線:

(1) 認識直線的特徵:

課件出示媽媽織毛衣的場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繞來繞去的毛線。問:它是什麼形狀?老師把它這樣(用手把線拉直)(變直了),這種線你能給它取個名稱嗎?(板書:直線)。這是一條直線,它有什麼特徵?教師把毛線一點一點拉長問:”還可以拉長嗎”(可以)現在老師一個人不能把它拉長,誰來幫老師拉一拉?請兩位同學上來拉。教師問:”還可以拉長嗎?如果它不斷地拉長,請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兒?”從中引出直線的一個特徵:無限延長 (板書:無限延長),那它有盡頭嗎?引出直線的另一個特徵:沒有端點(板書:沒有端點)

國小數學説課稿3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這裏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和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一些關係。本課時的內容是平面圖形的拼組。教材通過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動,體會和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互相轉化過程,如:在做風車的過程中,讓學生先把長方形的紙轉化成正方形的紙,再把正方形的紙剪成做風車葉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風車轉起來的軌跡形成圓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怎樣把一個圓形剪成正方形,教師在處理這道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剪成的圓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時教材還通過擺一擺、拼一拼的活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從而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事物。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4、 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教學重難點】

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感知平面圖形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明的基礎。學生是開放的、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會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的師生交往;他們會用自己的猜想、驗證來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氣息。因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數學學習充滿着創造,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和結論的確定性,進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意識。這正是學生適應未來生活必須的基本素質。帶着這些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圖形的拼組》教學中,我採用猜想、驗證、操作等方法,具體如下:

1、運用猜想、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的特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先大膽的猜想長、正方形邊的特徵,再運用語言引導學生想辦法驗證猜想,從而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感知數學的嚴謹性。

2、動手操作,積極互動法: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摺、剪、拼等,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圖形的特徵和聯繫,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3、觀察討論、交流合作法: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法,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驟,讓學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實效性。

【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

出示風車。問:“這是什麼?”(風車)“喜歡玩風車嗎?”(喜歡)“誰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釘子、紙……)

“用什麼形狀的紙呢?”(正方形的紙)。

(二)探究新知

師:“小朋友們説的很對,做風車要用正方形的紙,正方形我們上學期已經認識過了,它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回憶一下我們還認識了哪些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

1、探究長方形的邊特徵。

“我們先看長方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介紹對邊)在長方形裏上面的邊與下面的邊相對,象這樣的一組邊叫做一組對邊。找找看長方形裏還有哪兩條邊也是一組對邊?一個長方形裏有幾組對邊?”(讓學生指出來)

“請你觀察一下,你認為長方形的對邊有什麼特點?(對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

教學設想:對於長方形邊的特點,學生已有感性的認識,這一環節,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先激活學生對長方形邊的特點的感性認識——猜想階段,再讓學生驗證猜想。

“解決這個問題前,老師提出一個要求:

(1)請每一個同學都獨立思考,儘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學生讀要求後,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紙操作,尋找方法。

小組交流彙報:

師: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學都想出辦法來了,下面小組交流。請看要求:

(2)小組內的同學一個一個輪流説,聽不懂要問。前面同學説過的'後面同學不要重複説。

(3)小組整理成果,準備向全班彙報:(你們小組想出那些辦法?)

(彙報交流,教師總結並板書:對邊相等。)

教學設想:在學生猜想階段,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教給學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實效性。

2、正方形的邊的特點。

“小朋友真能幹,自己找出長方形邊的特點,老師想出道小題考考你們,敢做嗎?你能把長方形紙變成做風車用的正方形紙嗎?誰願意上前來表演?”(要求邊剪邊説過程)

“你能説説正方形裏有幾組對邊嗎?(要求學生指出來)你認為正方形的四條邊有什麼特點呢?(四條邊一樣長)你能想辦法證明嗎?”(注意引導,怎樣能讓四條邊對齊)

彙報交流,總結並板書,四邊相等。(過程同上)

3、做風車感受圖形的轉換

“小朋友們不僅能幹而且聰明,現在我們放鬆一下,做個風車玩玩,誰願意上來教大家做?(要求觀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個一樣的三角形)吹一吹,讓你的風車轉起來。看一看風車轉起來象什麼形狀?”

“你們做的風車真漂亮!老師有個建議,希望你們把風車送給我,讓我佈置學校的展覽室,好嗎?”(收集風車)

教學設想:做風車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化。學生作完風車後,教師設計用風車佈置展覽室的情景,既避免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轉移注意力,有培養學生愛學校的意識。

(三)簡單圖形的轉換

“我們只是用一張紙做了一個簡簡單單的風車,就發現正方形可以剪成四個一樣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風車,風車轉起來是個圓。你能用我們學過的圖形拼出更多的圖形嗎?”(學生用學具拼擺圖形,展示。)

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如:我發現兩個一樣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教學設想: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相同的圖形拼擺出各種各樣的圖形,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和數學中的圖形美。

(四)鞏固應用

1、“你們的表現讓我忍不住要送給你們一件禮物,希望你們能用它們拼出一個新的圖案。”給學生送禮物(29頁的1題:用8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麼形狀?)要求小組合作。

各小組展示彙報,評議哪組好,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2、“你們用自己靈巧的小手設計那麼多的漂亮的圖案,簡直就是小小的設計師。老師想請小設計師幫我個忙,行嗎?老師搬家要鋪地板磚,你能幫我設計一下地板磚的花色嗎?”(學生用地板磚模型動手設計。完成教材29頁2題。)

展示,交流,你認為老師選哪一種呢?

(五)圓形轉化成正方形

“你們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可是圓形一直沒用,它可不高興啦,我們現在把它請出來好嗎?(課件出示圓形)瞧圓形給你們出了一道難題,它説你能把我轉化成一個正方形嗎?(學生思考,嘗試,在學生實在沒有辦法時,要求看書。)着急了吧,別急,讓咱們的好朋友——數學書幫幫我們吧。”(完成28頁做一做)

“看書前,老師給大家提出要求: (4)請仔細看書,看懂後説給同桌聽。不懂的地方向同學請教。

學生仔細看書,交流,請同學向全班解釋。

根據書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圓形紙剪一剪。請一個同學示範講解,帶領大家一起完成。

你有什麼收穫?你能把正方形再轉化成圓形嗎?

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的歸宿是:教為了不教,學為了會學。會學習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方法,並在應用方法中感悟學習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使學生心裏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40分鐘裏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悟到:

一、結合生活進行教學,選取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

學生學習數學有兩種體驗:成功體驗和生活體驗。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情景在教學中以不同形式再現時,學生就會有興趣,有衝動感。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做 “風車”,讓學生拼擺各種圖形、設計地板磚的花樣等,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二、讓學生親身經歷過程,感受數學的嚴謹性。

關注學習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尊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點時,教師採用先猜測再證明的方法,先用眼看邊有什麼特點,再用自己已有經驗想辦法證明自己説的沒錯。從而是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嚴謹性。

三、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提出具體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了合作的技巧。

國小數學説課稿4

一、教材簡析

1、教學基礎

《猜生日》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會判斷大月、小月及第幾季度、會看日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創設了過生日的情境,通過猜生日這一活動,讓學生運用大月、小月等有關知識判斷,推算出某一個人的生日,為以後一天的時間、24時計時法,形成有關時間的知識系統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結合具體活動,推算出某一個人的生日,從數學角度看待與時間有關的問題。

②能力目標:在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提出自己觀點,及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聯繫,培養學生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活動,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學難點:對推算方法的理解、掌握。

二、教學過程

㈠故事激趣,導入課題。

把學生熟悉的小紅帽故事編出繼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紅帽要去外婆家為外婆過生日,再過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創設情境複習大月、小月,季度等有關知識,激發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最後同事實導出課題“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們一起來“猜生日”。

㈡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猜猜外婆的生日——“再過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學生自主探索。回答,師板書出學生的推導過程。

①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②一天一天的數。(師和學生一起邊翻日曆邊齊數。)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創設情境:熊奶奶也來為外婆祝賀生日,小紅帽問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説:“我的生日是上個月的最後一天。”

學生思考:“上個月的最後一天是幾月幾日。”生答師板書。

7月的上個月是6月,6月的最後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調皮的小紅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天是7月8日再過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

生回答出幾種推算的方法,師板書出來。

①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減去一天,給30天,湊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

②在日曆上一天一天的數。數過30天,就到了8月7日。

③8+30=38 38-31=7 得出8月7日。( )

④7月8日再過23天,滿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後引導學生説説哪種方法,最簡便,並總結: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 )先湊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老師的生日,“老師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數第3天。

讓學生猜出老師的生日,寫在卡片上,並寫上一句祝福的話。

學生出現兩種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師引導學生倒數:31、30、29,得出正確答案是12月29日,並引導學生得出倒數第3天是指導經過了兩天,到了第3天,應該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㈢拓展運用,解決問題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 _ xxJXSJ. +}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的生日編成一句話,讓別人也來猜一猜。

2、思考:豆豆12週歲,只過了3個生日為什麼?

3、課後小結:師生談話。

㈣佈置作業

回家後,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來玩猜生日的遊戲,比比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三、教學方法選擇

㈠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猜生日》這節課,教材中只有3句話“我的生日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再過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數第三天”。看似簡單,其實可挖掘的內容很多,為了讓孩子有高昂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慾,我構思了“小紅帽”的續編故事,用現代教學手段,電腦課件呈現,把教育內容溶於其中,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教學內容有層次的逐步展開,寓教教於樂,不斷的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㈡注重體驗,激勵自主探索。

我採用了談話方法進行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經驗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探索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交流探討。使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互補互學。進一步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交流中,使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並讓學生選擇最優化算化,滲透最優化的思想。

㈢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化。

生日與生活密切聯繫,通過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老師的生日,同學之間的互猜生日等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還可以運用於活的樂趣,體會數學的生活化,最後,我佈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回家與家長玩猜生日的遊戲,進一步突顯數學的生活化,讓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達到課雖盡,趣猶在的良好效果。

四、板書設計

(外婆的頭像): (熊奶奶頭像):

7月1日 7月8日 7月6月 6月30日

(小紅帽頭像): (老師頭像): 12月29日

7月8日 8月7日 31-2=29

國小數學説課稿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我是怎樣上《通分》這一堂課的。

一、 教學內容:

本課是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通分”第一課時。

二、 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 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通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 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 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 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 藉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 運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 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 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繫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 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説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第(3)題是為例2學習異分母分數的比較作準備,並通過 和 的比較,設置懸念,引出今天的內容。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採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練習十九第2題和練一練1,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

(3)在教學例2時,我着重引導學生想應該先通分再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學通分的過程,學生已有能力解決,所以我讓學生直接口答,沒有作過多的追問,而且例2的最後一步的關係符號由學生自己填寫,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3、教學例2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習十九第1題:很快説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習十九的第四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類型。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國小數學説課稿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鋭角和鈍角”P38—P40。

2、教材分析:

《鋭角和鈍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的內容。教材的開篇就呈現了3種不同的角,通過讓學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較,抽象出鋭角和鈍角的概念,從而學會辨認直角、鋭角和鈍角,並通過設計找角、造角、畫角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去讓學生深刻理解直角、鋭角和鈍角的特徵,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下基礎。

二、説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來説一説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能在直角的基礎上辨認鋭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鋭角和鈍角的特徵。

2、能力目標:經歷找角、分角、造角、畫角、欣賞角和擺角等活動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同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情感目標:通過師生評價、交流體會的活動,建立自信心,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悦;同時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辨認鋭角和鈍角。

教學難點:能清晰區分直角、鋭角和鈍角的特徵。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教法和學法是相輔相成的、互相聯繫的。教師的教應當適應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本節課當中,我準備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猜想驗證、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創設一個輕鬆、開放的學習氛圍,以“小精靈聰聰”為引向,以“找角、分角、造角、畫角、欣賞角、擺角”為主線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勇於嘗試,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找一找、分一分、造一造、畫一畫、賞一賞和擺一擺的學習活動中去,使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中獲得新知識,讓學生在不斷的評價和交流中,求得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同時體驗學習的成功喜悦。

總之教師的“教”將要做到: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才能做到:勇於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激趣:小精靈聰聰給大家帶來了一位老朋友---角。

2、指名學生説説角的組成。

3、聰聰帶着大家去找角。

(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入小精靈聰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既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又有利於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感知角。

(1)學生指角,教師用鼠標點擊有角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狀。

(2)提問學生:在找出的角中,有沒有我們學過的角?請説出它的名字。

(3)追問學生:用什麼方法能證明2號角和4號角是直角?

(4)教師強調:比角的方法。

(多處體現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內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各個層次面上的學生各有所長。讓學生通過學生指角的活動,重現角的形狀,感知角的特徵,從而複習比角的方法,為下面的分角作好準備。)

2、認識鋭角和鈍角。

(1)學生在小組內對這6個角進行分類。

(2)小組彙報分類的兩種分法。

(3)教師呈現分角的方法。並邊用三角板的直角驗證,邊導出鋭角和鈍角的概念。(隨機板書)

(4)教師小結:辨角的技巧。

(師生通過猜想驗證、合作交流的分角活動,共同探究了鋭角和鈍角的特徵,導出了鋭角和鈍角的.概念,體驗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習平台。)

3、體會鋭角和鈍角。

(1)教師造角,學生説出角的名字。

(2)教師説出角的名字,學生造角。

(3)小組內造角。

(4)師生合作“給角畫個像”。

(5)教師強調:畫角的要求。

(通過師生互相造角的動手活動中,感受直角、鋭角和鈍角的內在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同時生生的評價、師生的評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聰聰的評價。

聰聰帶着學生到活動樂園去玩一玩。

(以小精靈聰聰對同學們的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進入活動樂園玩。)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1、活動一:找角。

2、活動二:欣賞角。

3、活動三:擺角。

(以活動的形式穿插“找角、欣賞角和擺角”的練習,避免學生的疲勞感,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更能享受到學習的喜悦和成功。同時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檢查學習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

四、承上啟下,評價總結。

1、交流體驗,歡送聰聰。

2、教師總結。

3、佈置作業。

課後找找家裏的角,並説上名字,看誰找得又準又多!

國小數學説課稿7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們好,我是今日的X號考生,今日我説課的題目是《小數乘整數》。

現代教育理論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而數學教學更要適應學生和個性發展需要,所以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準確理解教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小數乘整數》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整數》的資料,本節課是國小數學的數的計算的方向。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加法和整數的乘法,同時本節課的學習對之後學生學習小數乘小數的計算能夠起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説學情

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現代教學理念的觀點要求教師須充分了解學生情景。對於國小五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經有了必須的知識儲備,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同時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採取靈活的教學方式。

三、説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和學情的合理認識下,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會用列豎式計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應用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探索過程,提高運算本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確立下,根據授課資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方法。因為豎式計算中比較難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小數乘整數豎式計算中的算理。

五、説教法和學法

陶行知説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明白的交給學生。基於此,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我結合本節課的資料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了講解法、練習法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

六、説教學過程

下頭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在導入環節,我會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圖,並提問:夏天一千克西瓜元,買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錢

由情景問題引出本節課課題《小數乘整數》。

利用生活中購買西瓜的情景問題導入,能夠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的事實,並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緒從課間活動中牽引到課堂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設計很好的貼合了國小生的性格與認知特點。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設計3個教學活動。

在第一個教學活動中,由學生列出橫式,我會讓學生自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回顧之前學習的小數加法,學生不難想到利用小數的加法,將3個經過列加法豎式的方式算出結果為。

那裏我會進一步問學生們:還有其它的解題方法嗎

那裏會有學生將元換算成8角,繼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錢。

之後我會向學生提示,對於小數乘整數還能夠經過列豎式計算。那裏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並向學生們講解乘3的列豎式計算方法,經過講解學生們能夠理解本節課的難點:3乘8個十分之一就是24個十分之一。

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初步認知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換算抽象出乘3的豎式計算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數乘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計算更有利於學生理解。

為了進一步得出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算法我會設計第二個教學活動,向學生提問:冬天西瓜漲價,一千克元,買3千克共花多少元錢讓學生自我嘗試列豎式計算。

那裏我會想學生們提示:在計算乘3時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在計算要用3乘什麼

學生不難模仿乘3的豎式自我寫出乘3的豎式。在這我會向學生強調乘數能夠表示235個百分之一。

接下來是我的第三個教學活動,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向學生們提問:用計算器計算課本試一試的三個題,思考它們的乘數和積有什麼關係你發現了什麼並與同桌交流。

學生不難能夠發現第一個乘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相同。順勢我和學生們一齊總結得出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小數乘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算出積,再點小數點,乘數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小數點要對齊。

經過計算器計算得出結果,比較積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更容易讓學生思考並和同桌交流總結出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這樣設計能夠鍛鍊學生的觀察與總結歸納的本事。

到那裏新知探索的3個活動就結束了。學生在對小數乘整數的算法的認識基礎上很容易類比得出後面小數乘小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三)課堂練習

對於鞏固提高這一環節。公眾號:小明開講啦

這樣的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整數列豎式計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終我會提問:今日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們回顧:小數乘整數的算法是什麼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為了更好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我會佈置作業:

自我課後出幾個小數乘整數的算式,列豎式算一算。

七、説板書設計

為了更好的體現我這節課的重點,遵循直觀的原則,我這樣設計我的板書:

(略)

國小數學説課稿8

一、説教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第四小節的內容。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沒有的,該內容是在學習了三角形的分類、內角和的基礎上出現的,我認為教材出現這樣一個內容有兩個原因:首先在於為以後的平面圖形,特別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倒做鋪墊的,第二是為了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學習用聯繫變化的觀點看待事物,並未圖形的面積打基礎。

基於以上的認識,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讓學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邊形,用三角形拼組圖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的特徵,體會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2)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不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發展空間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玩樂學習中使學生感覺到數學活動的有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學重難點: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拼出各種圖案。

教具、學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師生都準備用色卡紙剪出的各種三角形、圖畫紙。

二、説教法和學法:

《圖形的拼組》是一節可視性、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平面圖形之間的轉換。針對教材,我在設計時力求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課堂當中。整堂課都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充分參與中真正認識圖形的特徵,體會各種圖形之間的關係,獲得對數學的體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三、説教學過程:(共分四大環節)

(一)、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一幅拼組圖形(配上輕音樂),教師敍述圖意。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看一看這幅圖有什麼特別?(全由三角形拼組成的)

你們想設計出一幅更好看的圖形嗎?這節課咱們就研究圖形的拼組,充分發揮你們自己的聰明才智,拼出各種漂亮的圖形。

【設計意圖】

充分利用學生愛美這一心理特點,通過美麗的圖案、優美的音樂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入到圖形拼組的學習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 )、教學實施(實踐拼圖)

1、自主拼擺

先出示例6,小組同學合作,用三角形拼四邊形。

(1)我們首先來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邊形好嗎?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麼圖形?嘗試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樣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同桌合作,學生動手操作)

③學生彙報。

【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請幾位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來拼四邊形。

要求:不僅要會拼,還要給大家講清楚,你用了幾個什麼三角形?拼成了哪種四邊形?怎麼拼的?(指名幾位學生到前邊操作,並講解)

【設計意圖】

讓學生到前面操作並講解,既給學生一個鍛鍊的機會,又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係。

(3)觀察發現並歸納總結

①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四邊形,回憶你們剛才拼四邊形的過程,你有什麼發現?(學生説)

②請發現規律的同學到前邊來拼給大家看。

③請全班同學動手拼一拼,驗證一下該同學説的是否正確。

④通過拼擺,學生歸納總結:任何兩個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四邊形。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自主拼擺,獨立歸納總結出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4)完成93頁第7題,填書,讀一遍。

2、實踐創新(完成例7教學)

(1)我們會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用兩個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個任意的四邊形。用兩個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們拼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麼圖形呢?同學們想不想繼續探索呢?(想)

(2)我們來搞一個活動名字叫做"我是圖案設計大師"(出示題目)。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合作,充分發揮你們想象力,用你們準備的各種三角形來拼出美麗的圖案,請同學們欣賞。比一比,看哪一組設計的圖案最美,。最後我們要來一個評比。

出示要求:

①在拼圖前,需要用什麼樣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開始了。

②如果哪一組同學對教材第91頁的圖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它來設計你們的的圖案。

【設計意圖】

充分放手讓學生設計,拼擺各種美麗的圖案,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想像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3)相互交流、相互欣賞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個什麼圖形?

②説一説,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圖形?

③各組派一個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組的作品。

(4)師生共同評價

你最喜歡哪個小組的作品?説説理由。

【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學生作品,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許多圖案信息,獲得美麗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 )、拓展練習(合作設計)

同學們都喜歡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麗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它,愛護花草樹木,做熱愛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們手中的圖形貼在黑板上,集體繪製一幅大自然的圖畫。

1、集體欣賞。

2、看圖説話:看着這幅圖,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説一段話。

【設計意圖】

讓學生按自己的意願,把設計好的作品進行重組,與課前導入形成首尾呼應,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達到學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

不知不覺又快到下課時間了,從大家的表情上老師看出了你們多麼不想下課呀,回想這節課,我們從用兩個三角形拼四邊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麗的圖案,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肯定有很多收穫。大家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種美麗的圖案。比如:騰飛的龍、沙漠裏的駱駝、温馨的家等等。同學們的作品就很好地説明了我們這節課的收穫。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下課以後,還可以繼續去研究探討它,三角形究竟還可以拼出些什麼圖形。

【設計意圖】

通過總結,鼓勵學生課後可以繼續去研究探討三角形究竟還可以拼些什麼圖形,將學生的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而體現了"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的新的教學理念。

(五)、作業:

完成91頁做一做:用七巧板設計一幅你喜歡的圖案。

設計意圖:創造學生玩數學的機會,在學生創造圖形美的同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説説這節課的收穫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説説你學習這節課的感受。

國小數學説課稿9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通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後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餘數的關係,由於餘數是重複出現,商也重複出現,而且這樣的重複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着,教材通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後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於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瞭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導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採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説説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為後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後,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後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繫。最後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 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説説為什麼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並讓學生結合生活説説循環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樑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並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麼?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徵(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並舉例證明)

6、看書並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DD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並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國小數學説課稿10

【教材分析】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新課。

讓學生説説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説,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 (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 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 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為後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國小數學説課稿11

各位評委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通分》棚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佈置八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在分數加減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所以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部分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學習了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所以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難度不大,重點讓學生講解判斷大小的理由並及時歸納總結。至於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一部分同學其實已經知道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比較,那麼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成果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來引入通分,再通過自學環節,順理成章的讓學生轉入本節的重點學習中。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將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能準確快速地比較各類分數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義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合作、交流、歸納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異分母分數的比較。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五、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1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啟發誘導、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辯析、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學中,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①讓學生學會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並且上台講解,實現兵教兵。②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③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④通過觀察、分析,引導學生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總結的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我將出示3個小題的題目。

1.把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五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數。説説根據什麼性質來化的?

2.求下面兩組書的最小公倍數。 24和36

26和39 3、比較大小

7分之5和7分之3

17分之9和15分之9 説説同分母、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一、激趣引入,自學導航。

1.出示地球的.圖片。

2 (1)這是地球,我們的家,你有什麼想説的?

(很美,要好好保護它;水的面積多還是陸地面積多;)(2)出示例4的條件:從數據(3/10和7/10)上分析陸地多還是海洋多?師:地球上的海洋比較多,所以地球又叫做水球、藍星。

師:對這兩個分數,很容易比較它們的大小,是因為它們什麼相同?除了分母相同的分數能比較它們的大小以外,還有哪些分數我們也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分子相同,分子分母都不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滲透愛護地球的環保教育,讓學生回顧舊知識:分母相同的分數是怎樣比較的,講清楚理由,這也為下面的學習打好基礎並埋下伏筆。

二、導學反饋

1.師:昨天已經讓同學們預習了課本第73頁,學生邊彙報,老師邊引導小結方法:

師:第一行的分數你是怎樣比較的?第二行呢?

2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師:這些分數都能直接比較大小。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掌握,這裏老師引導學生小結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也為後面引出異分母分數做好鋪墊。

2、隨堂練習P73做一做

(三)探究新知

情景導入:豆類含有較高的蛋白質,經常有利於人體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種————黃豆和蠶豆。

黃豆:我是豆類家族的一員,我的個頭小小的,皮膚黃黃的,我叫黃豆,我的蛋白質含量大約佔5分之2、 蠶豆:我也是豆類家族的一員,我的個頭比黃豆大很多,皮膚是棕色的,我是蠶豆。我的蛋白質含量大約佔4分之1、(1)52和4 1與上面的分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分子、分母都不同)

(2)你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嗎?課本介紹哪種方法?(板書課本的方法)課本介紹的方法叫什麼?(板書課題通分)(3)你還想到哪些方法?

學生邊彙報,老師邊板演過程,引導思考方法:(投影學生的方法)①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②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③化成小數比較大小④畫圖比較

3、小結:同學們想到的方法真多,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常常會用到通分的方法。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數的比較作為基礎,學生通過看書自學,能更好地明白異分母分數為什麼要通分再比較大小,同時也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這裏的教學中還設計了:“你還想到什麼方法?”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不僅侷限在通分這種方法上,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學生質疑:在預習中你還有什麼疑問想提出來?預設學生會問以下問題:

(1)什麼叫做異分母分數?什麼叫做公分母?(2)怎樣進行通分?通分有什麼作用?

(老師有意識地板書:異分母分數

)下面我們就帶着問題深入學習通分。

設計意圖:通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雖然預習了,但還有很多問題弄不明白,這時候應有足夠時間讓學生提出質疑。

(三)即時鞏固:課本74頁做一做

通過練習完成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

(四)反饋總結:

這節課我學會了什麼?共發言幾次?在什麼方面表現較好?給自己的表現可以打幾分?

七、作業佈置:

練習十八2 3

八、板書設計:

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國小數學説課稿12

一、説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説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説;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説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國小數學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一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學習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確度量角的大小。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已學習過角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以學生的好奇心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質疑、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提出: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貫徹啟發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依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認識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

2、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並讀出度數。

3、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操作活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4、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學習、勇於探究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量角器,並正確使用量角器。

教學難點是: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將設計五個環節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觀察研究;

3、嘗試量角,探求方法;

4、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5、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簡筆畫並提問:大家從這兩幅簡筆畫中發現了什麼?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圖形是由線段、圓、角組成的,從而教師提出問題:你瞭解哪些關於角的知識?簡單的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回憶所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總結,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也為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在此環節根據國小生喜歡簡筆畫的特點,通過簡潔生動的簡筆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合作交流,觀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師問,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麼?小組合作,比一比誰找得多?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並親自將自己的發現通過小組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認知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學生認識了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位,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觀察量角器的刻度,重點認識內圈和外圈。通直觀演示,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1°角的表象,這樣也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接着讓學生動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幾個比較特殊的角,在此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量角器上有兩個刻度30°、150°你認為應該讀哪個才正確,為什麼?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鋭角小於90°,鈍角大於90°,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使這幾個特殊的.角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表象;再通過學生找一找刻度線,讀一讀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數,來突破內外圈刻度容易讀錯的難點,為後一環節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嘗試量角,探求方法

這一環節一開始,教師提出:試着量一量,邊量邊想,你們是怎樣量的?有什麼好辦法?學生帶着問題,親自動手量角,並與同學討論如何量這個角的度數;在學生開始介紹時,引導學生嚴格運用數學語言,並及時糾正,針對難點,設計兩個問題:1。量角器的邊和角的一邊對齊,正確嗎?應該怎麼辦?2。看度數時,有兩個數,應該怎麼看?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深化,是發展學生記憶力、思維力的重要手段。最後,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方法,並電腦課件重現量角的過程,既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又能對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釋疑。

整個環節,學生帶着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問題,掌握量角的方法,並充分利用

(四)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

(1)量一量,排排隊

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這些角排排隊,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量一量,擺擺圖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個角的度數,並擺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動手剪個五角星,小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個角的度數

整個練習環節,讓學生通過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五)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首先讓學生自己説説,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國小數學説課稿14

説課課題:軸對稱圖形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這節説課分五個環節進行,下面我就説第一個環節。

一、説材料

1、教材分析:《軸對稱圖形》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是大自然的結構模式之一,它廣泛存在於我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且有多種變換形式。認識軸對稱圖形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剪刀剪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感悟對稱軸,會畫對稱軸。

能力目標:通過看一看、折一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情感目標:在認識,製作和欣賞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3、教學的重點是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難點是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4、教具準備:圖片、紙、剪刀。

5、學具準備:長方形紙、剪刀。

二、説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學法:新課開始,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初步感知對稱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設計剪對對稱圖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對稱圖形的熱情。

2、演示法:充分藉助圖片進行直觀演示,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三、説學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法也是本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法。

四、教學流程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合作探究,動手操作為手段,針對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將安排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在導入新課時,我出示兩幅圖像,第一幅圖像不對稱,第二幅圖像對稱,讓學生通過觀察比一比,哪幅圖像美,為什麼?學生肯定會説,第二幅圖像美,因為第二幅圖像的臉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時我巧設懸念——像第二幅圖像一樣,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在教學上稱為什麼圖形呢?通過本書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弄明白的。(這個環節我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對稱美,讓學生説説,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對稱

首先我出示一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稱物體(蜻蜓、樹葉、蝴蝶、面具)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看看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接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這幾個圖形從中間開始,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這種現象在數學稱為對稱,同時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物體是一種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為頭腦中的知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發給每個學習小組兩種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將這兩個圖形對摺,然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通過對摺學生肯定會發現這兩個圖形對摺後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這時我在黑板上板書(對摺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畫一畫、感悟對稱軸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孩子們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後,我安排了學生剪一剪紙活動。在這一環節裏,我先提問:同學們,通過你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你能剪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接着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上是怎樣做的,然後我以教科書68頁例2剪衣服為例進行示範指導,邊示範邊告訴學生剪對稱圖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第二步照畫好的虛線剪;第三步將對摺的紙打開就成了對稱圖形,通過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一定能領悟出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學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對稱的小樹,也可能剪出了一顆對稱的愛心,還可能剪出了一個對稱的小葫蘆。我把學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讓學生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帶着知識走進實踐,通過實踐運用知識,發展思維。

展出學生的作品後,我讓學生觀察展示的作品,並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中間有什麼共同特點?通過觀察學生很快就會發現這幾個圖形的中間有摺痕,老師從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摺痕引出對稱軸。(摺痕——對稱軸)

在學生認識對稱軸後,我就重點指導學生畫對稱軸,畫對稱軸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以展出的小樹為例進行直觀演示,老師邊畫對稱軸邊告訴學生,對稱軸畫在對稱物體的中間摺痕上,強調對稱軸用虛線表示,同時指導學生畫在自己的作品上畫對稱軸。

數學來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學生認識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學生可能會説,教室裏的黑板課桌是對稱的,窗户是對稱的,家裏的玩具小熊)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國小數學説課稿15

一、説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然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資料,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資料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明白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景,然後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然後明白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本事目標:經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構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本事和口頭表達本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然後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然後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本事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説、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説教學流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做“説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樣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裏,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樣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説一不二的例子呢?

經過遊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我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能夠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説一説、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一樣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忙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一樣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必須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明白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忙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一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經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能夠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能夠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説“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終藉助一組練習題,經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那裏有一個分數,你能試着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必須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一樣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一樣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一樣,也就是單位“1”不一樣,所以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資料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悦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經過自我的思考,到達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到達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頭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頭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為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教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教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貼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