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來源:文書谷 3.14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在師範的時候就曾翻閲過《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當時就只是蜻蜓點水式地翻翻,沒有細讀,只留了個大致的印象,知道了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知道他還寫過一本書叫《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讀他的書就像是在讀他的隨筆日記,書中記錄了很多教育教學的理論及方法。你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都能在書中得到解答。

現在,越覺得很有必要再從頭讀讀《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蘇老很重視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他帶着孩子們到森林、湖泊去觀察生命的變化,用繪畫、寫童話故事等形式讓孩子們記錄所見所聞,他仔細地觀察每一個不同階段的孩子思維的不同發展。讓孩子們在自然現象面前發出驚歎,發展智力是去自然界“旅行”的目的。“我們的觀察證實了兒童智力發展的一條很重要的規律性:兒童在課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這種腦力勞動越緊張,那末兒童就應當越經常得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界裏去,周圍世界的形象和畫面就應當越鮮明的引入他的意識裏去。”孩子總喜歡提問,在大自然面前會提出無數“為什麼”的問題,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觀察的、觸摸的、聞見的一切事物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刻就像有一條鮮明形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孩子們的心裏,這樣,他們的記憶才那麼敏鋭和牢固。他們在大自然面前提出的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問題使我們深為驚訝。可我發現,越到高年級,他們這種提問的品質卻逐漸消失了。日本實行小班化,一個班才20人,他們經常周遊全國,學生每年有30天外出旅行的時間。在中國,我們的孩子每年有1次春、秋遊的機會,可是孩子們真正觀察大自然了嗎?哪些孩子會向你提出:“老師,為什麼花會有不同的顏色?植物的生長為什麼這麼奇妙?”又有哪個老師會和孩子們説:“我們一起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吧,看誰有新的發現。”孩子們對身邊的小草、花兒的形狀、湖畔的夕陽等事物並不在意,他們似乎對簡單的遊戲、零食更有興趣。疲於工作的父母更是沒有時間帶孩子去踏青,他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甚少,獲得的感官刺激當然也有限。什麼時候我們的孩子們也能在“思維的發源地”盡情暢遊呢?

日本的孩子在學習如何切割木頭,綁木塊,用鑽孔機打孔,他們還有上家政課。看到這些照片,我腦海裏立刻想到的是蘇老對兒童勞動方面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1942年回到戰爭爆發前就一直熱愛着的教育崗位,從1948年到1970年,他一直是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他特別重視兒童在複雜的、有創造性的勞動中發展智力。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在帕夫雷什中學,有各種各樣的勞動試驗室。有的設計和裝配各種裝置、機械和一切的活動模型;有的是專門做物理實驗的;還有的是觀察植物和動物生命過程的實驗室。他鼓動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們積極參加這些活動小組,啟迪智慧的各種勞動教會他們思考,促進智力的發展。“這種對勞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思考,在我看來,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發展思維的良好手段,它可以使思維終於因果聯繫、機能練習和實踐聯繫有關的那個極其重要的`領域得到發展。”複雜、有創造性的勞動對孩子們智力因素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學做合一",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我們現在的學校裏也設有勞動課、科學課。科學課向孩子們揭示生命科學的奧祕,他們無不為大自然生命物體的變化感到驚奇。但是他們用眼去觀察、動手去實驗的機會卻很少,因為沒有專職的老師,大量的實驗器材都閒置起來了,一些用語言無法解釋清楚的實驗活動能省則省。孩子們只能在腦海裏形成粗淺的、表面的知識,這對他們的腦力發展是不利的!勞動課就更別提了,紙上談兵,對現實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作用。假如我們能把這樣的每一節課都紮紮實實去教給孩子們,讓他們在實踐中鍛鍊動手能力,那麼我們的孩子大概也能日本的孩子一樣收穫到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了!

以上是一些淺淺的讀後感受,胡亂想到什麼就寫了。其實,每讀完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想法閃過腦海,但都很零碎,以後要想到什麼就要把它寫下來,整理以後也許就是讀後感了。

我們提倡校園成為書香校園,讓老師寫讀後感是不錯的方式,寫讀後感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師多讀書,都能靜下心來讀書。最讓人擔憂的是大家別把讀書也像很多事情一樣變成“形式主義”了。我們老師先帶着一股書香氣吧,再把香氣薰陶給學生。讓我們一起讀好教育理論書,讀懂每一位孩子的心,進入每一位孩子的心,靜心交流,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閒暇中,我有幸拜讀了偉大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雖然現在正值新課程改革之際,似乎這本書的出書時間並不符現代教育潮流,但它卻給我的收穫頗多,感觸頗深,使我受益匪淺。文中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如一汩汩清泉、一絲絲雨露滋潤着我的心田。

蘇霍姆林斯基文中的這段話深深影響着我,他説“在年紀尚輕的時候,應當先做些什麼,才不至於在老之將至的時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須點滴地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而提高自身素質的首要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也許有些教師會抱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組織參加各種活動,教學工作整天忙得團團轉,身體已筋疲力盡,哪有時間騰出來讀書?”對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們自身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計劃、學習計劃,總是能擠出時間來的。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古人云“善讀之可以醫愚”,因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讀書是很有必要的。讀書不光要讀所任學科的有關書籍,還要讀學科以外的書籍,要做到博覽羣書,因為現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學科以內的知識,現代課程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也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有豐富、生動的語言,敏鋭的思想,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熠熠生輝。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於他廣泛閲讀的緣故嗎?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備“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其次,我認為想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還必須虛心向他人學習,也就是蘇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講的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蘇霍姆林斯還教我們怎樣學習他人的教育經驗,他告訴我們,要把別人的經驗學到手,——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決於哪些條件。否則,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學到別人的經驗。他説,學習優秀經驗,這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因此,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不能完全照別人的辦法教,按照別人的辦法教,教學效果是遠遠不如別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需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當然還需要全面地觀察、瞭解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當然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光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還要學習他人的班級管理經驗,想想為什麼別的班級教師在與不在都一樣,一樣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級就遜色多了,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學習,要向許多有教學管理能力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治理之道,然後在自己的班級中進行全面瞭解,把這些經驗進行篩選,選取有價值的經驗在班級中運用,並不斷地摸索、研究,最後找到最適合管理自己班級的有效方法。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只有管理好班級,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書中還有許多我們還需要學習的教育思想理論,如“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教給學生觀察”、“怎樣使國小生願意學習”、“必須教會少年閲讀”、“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教學中的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樣寫教育日記”、“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等等類似這樣的話題,都是對我們老師的教學很有幫助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閃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論深深影響、啟迪着我,讓我如獲至寶。我要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合格的國小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從中我學到了很多有利於教學的建議與方法。在這100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到較多的是讀書和勞動。下面我想結合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些建議談談我自己對讀書和勞動的一些粗淺想法。

一、對於教師來説,“閲讀不是為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要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地坐着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的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到這個時候,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

在平時教學中,我總要花上至少兩個小時去備一節課,往往花費了力氣、絞盡了腦汁也得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要上公開課時,不知道該從哪着手,沒有自己的主見,總以為他人的意見就是對的。這種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平時的知識積累太少了。因此我覺得平時應該多閲讀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書籍,充實自己的知識海洋,也可以多學習別人的一些成功教學經驗,使自己在教學中儘量少走彎路。

二、對於教師來説,“要進行教育,首先要關切地、深思熟慮地、謹慎小心地觸及青年人的心靈,為掌握這一門藝術,應多讀書和多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你的科學知識每年都應加以充實,你在教學工作滿10年時,應覺得教科書像識字課本一樣簡單,只有這樣你才能説,你一輩子都在為教好書而備課,只有經常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科學知識,你才能在講述教材的過程中看到學生的腦力勞動,這時,你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考慮授課的內容,而是在考慮學生的思維。

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生活。因此,除了要研究教學,還要更多地研究學生的心理,真正瞭解學生的心理,理解學生的一切活動思維,幫助學生解決除學習以外的困難,而不是盲目地將知識直接灌輸給他們,應使自己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

三、對於學生來説,“智力發展取決於是否會很好地閲讀”。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會邊讀邊想的學生,比起那些不會快速閲讀的人來,處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順利些;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就愈需要讀書;閲讀的東西越多,思想就越清楚,智力就越積極。

只有引導學生多閲讀,他才會對知識產生興趣,只有學生能越出教科書的範圍,才能對知識有持久的興趣。在平時教學中,總會出現一些困難生,他們之所以學習暫時存在困難,是由於他們沒有很好的閲讀能力,理解能力也相應地差一些。要讓學生擺脱成績不良的狀態,只有多閲讀。

閲讀是要有針對性的,能幫助學生智力發展的。此時,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閲讀一些對自己發展有用的知識。

同時,只有教師在書的世界裏享有豐富而充實的生活時,才能影響學生的思想,讓每個學生成為讀書迷。

四、對學生來説,“只有通過汗水、有老繭和有疲乏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温柔。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把兒童、少年、青年的勞動納入家庭經濟物質生活,使它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使母親和父親把它看作是子女的神聖義務,這一點是有極其重大意義的;只有當勞動對於一個人不是抽象的教育練習,而是缺少它就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的事情時,他才能成為真正的勞動者,成為真正的人。

勞動的快樂、勞動的創造和發現自己的才能,只有在勞動中個性得以發揮時才能實現。然而,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除了學習很少參加實踐勞動,由於沒有勞動體驗,他們便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果實,他們視野受到了限制,思維有也不夠靈活。班上由一位小男孩的家長就明確對我説:“我不需要孩子參加什麼勞動,只希望他能把學習學好就可以了。”然而這位家長卻不知道,勞動能為學習提供更豐富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習進步,同時學習也是為更好地勞動和生活而服務的。這樣的家長大有人在,天天灌輸給孩子的觀念就是“你只要好好學習,別的都不用管”,結果導致孩子認為學習是為家長而學,跟他們自己沒有任何瓜葛。成績好的孩子家長便慶幸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則只能怪小孩沒出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一、讀“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泄”,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説、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説,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説:“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作者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二、讀“順乎人性是最美”有感。

在這條建議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的今天,不應再將教師的職業神聖化,也更應告訴所有人:每一個教師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首先應擺正自己的位置:“當老師,首先是當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證明自己像個老師。其實你無須證明,你就是老師。如果你真實,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學問,那麼就盡情地在學生面前表現你自己吧。當你表現自己的時候,在學生心中,儘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瀟灑,但是你最美。”這使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一個老師能把他自身的優秀品質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學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捫心自問,我留給了學生什麼?我又為學生做了什麼?在讀了作者的另一條建議“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後,我深受啟發。

三、讀“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有感。

作為校長,作者不僅為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培養領袖、科學家、企業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尤其是為當前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的學生童年時代的幸福服務。我想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於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學生在綠蔭場上尋找到了幸福,有的學生在歌舞台上尋找到幸福,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為何還要在學習上苛求他們取得同樣的成功呢。誠如作者所説:“我們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處境,瞭解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成為孩子們學會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力的守望者”。

培根説:“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説:“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歌德:“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説話。” 莎士比亞説:“生活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沒有了太陽;智慧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書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書是知識的天空,書是無垠的草原。讀書一樣讓你在假期裏心情愉悦。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

暑假期間學校領導倡導每位教師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籍,我認真閲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通過此書讓我們體會到他的教學理念。尋覓他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的所在。讀理論性的書籍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抱着研讀的心態閲讀這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長們建議,向教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提倡進行一些創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説:“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實效的。從事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如此,那麼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精讀好這本書,必須要有認真研讀的心態,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條件。本書各條的內容雖也沒有明顯的.條理性,教育觀點融合在教育敍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讀性非常強,通篇沒有晦澀的術語,語言明白如話。要消除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畏懼心理,靜下心來,一頁頁、一篇篇地去讀。可能在開始閲讀前幾篇時,會讀不下去,這樣也不能放棄,硬着頭皮讀下去,你會發現好象在聽一位忠厚長者的娓娓敍談,你會進入書中的思想境界。

2、要認真閲讀書中的實例,領會作者的教育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個教育觀點,觀點融合在敍事之中。首先要認真閲讀書中的教育實例,特別是書中提到的教師的例子、學生的例子和學校中的實事,要認真體會作者列舉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礎上,再標畫出作者的主要觀點,並作好閲讀筆記。在作閲讀筆記時,要反覆體味作者的主要觀點,必要時,可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和讀書感想作些批註。三五百字就行,三點兩語也可。這樣會加深自己的閲讀效果。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蘇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許多事例,對我們理解作者的教育觀點,感悟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觀點的前後聯繫,總結歸納

本書的100條建議雖然獨立成篇,好像互不聯繫,其實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體系是體現各篇短文之中的,我們在上一部分中,已經詳細分析了各條內容之間的聯繫。這就要求要注意前後聯繫和總結歸納。這是閲讀好這本書的關鍵所在。例如作者關於“課外閲讀與獨立閲讀”的觀點,分別在16頁上、67頁、149頁下、166頁下、167頁上、210頁中、520頁等處涉及到。

4、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閲讀蘇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論閲讀什麼書籍,只有讀者進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會引起共鳴。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沒有艱深難懂的教育理論,也沒有玄奧晦澀的學術概念,作者猶如同朋友敍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瞭,我們閲讀他的文章,如同聆聽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敍談。特別是他文章中平易淺顯的教育理論和典型生動的教育實例,與我們的教育實際非常接近,能引起我們對作者提到的教育現象深深的思考。結合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閲讀蘇霍姆林斯基,會有更大更多的收穫。

5、蘇霍姆林斯基説的一句話:“學習優秀的經驗,並非把個別的方式、方法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運用其思想,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就應取得某種信念。”

這應當成為我們閲讀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對於學習優秀經驗,他還作過一個精彩生動的比喻:“我覺得經驗猶如盛開的玫瑰。我們要把一叢玫瑰從別的花園移植到自己的園地裏來,為此,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首先要考察並改善自己這塊地的土質情況,然後再來移植。應當怎樣移栽呢?要連土一起移,不要傷根。而遺憾的是,有時人們卻不是這樣做。校長一聽説某座花園裏的玫瑰長得很美,就對教師説,你們無去看看,把玫瑰帶回來,栽到咱們的園地裏。於是教師就去觀賞盛開的玫瑰。馬馬虎虎掘出一株來,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時甚至把花枝也折斷了,而這上面還開着香氣撲鼻的花朵呢。這樣移過來的玫瑰,沒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長和教師都很奇怪: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我們也像先進經驗的創造者那樣,該做的都做了,而經驗卻沒有生根開花……那就是説,這種經驗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人們對它的讚揚沒有什麼道理。以後,我們還是按照老章程辦事吧!”但願我們都能從這移植玫瑰失敗的教訓中得到啟迪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她是是站在現代化、信息化時代的,是從教師的角色對教師的建議,而不是教育教學的某個領域。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充滿了精氣神,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一百條建議,融匯在一起,讓我感受頗深。以下幾點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種精神。

我們在教書時,如果我們只守着自己習慣的教法,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當我們面對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不具有寬容的精神。學校是人們犯錯誤的地方,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學會寬容。因為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都是一些孩子,他們很多時候缺少判斷是非的能力,當他們犯錯的時候,我們要有寬容的心態,給予他們一些改正錯誤的機會,讓這些孩子在犯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同時我們在寬容別人的時候也要學會寬容自己,這樣才能放鬆自己的精神,會使我們掙脱身心的一切束縛,使自己每一天都幸福。

三、教師應享受生活

有十分充足的證據證明,我們的許多先輩活得比我們幸福。原因是他們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賜予;能更深的體會到親情,更近地觸摸自己的靈魂,更清晰的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從而比我們更容易靠近真理。——這些,也正是我們現代人被“現代化”了之後遺失的最本真的東西。

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這是每個時代、每個個體都必須努力去嘗試的。對教師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條件。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不過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無限風光藴含其中。妨礙教師生活的,是教師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捲入紛爭之中,如果不能時時去尋找生活的真諦,如果不能訓練自己的感官以發現生活的美,那麼我們只能被生活拋棄。一旦我們被生活拋棄,那麼,我們也必將被我們所教的孩子們鄙視。

我們掙開自己的“鎖”,努力找尋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賜予,更深的體會親情,更近地觸摸自己的靈魂,更清晰的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這樣,我們的心便有了歸宿,便享受到生活給與生命的.美好!

四、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每一門科。記得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鋭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受益良多。蘇霍姆林斯基經歷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總結形成了豐厚的教育經驗。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明確要把教育作為享受,把奉獻作為樂趣,用樂觀無私的心態看待我們職業,便會從中發現無盡的快樂,汲取工作的熱情,收穫成功的喜悦。

我想,作為教師,應擁有無私而高尚的人格。把陽光帶給所有學生,因而自己的心中也是陽光,這就是教師平和而真實的快樂。如今的教師,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更是學生完美靈魂的塑造者,培養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有潛力的學生,應該是教師孜孜以求的理想。塑造自己的靈魂,教師要真誠關愛學生。只有真心實意地關愛學生,才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素質教育下,優秀學生的評判標準已不僅僅侷限於成績,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未來的國之棟樑。因此,順應學生的個性,顯得十分重要。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如果成為偉大的人物,卻不能為他的人生增添幸福,那麼這是對他的不尊重。作為教師,我們理應為學生打造一段幸福的記憶。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對學習的熱切願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願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是一種精神性的服務。如此看來,師生間早該建立起平等的關係。每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他人提供服務,沒有一個人有理由利用手中的職權對他人指手畫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融洽師生關係,建設和諧的校園,發展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要做到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就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穫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讓他們始終對自己充滿自信,經常體驗到努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成就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他們產生低落情緒,喪失信心。並且善於從他們的優點入手,激發起主動學習的動力,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超過自己的前一名,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學有所獲。一旦他們真正從內心產生了學習的渴望,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仰慕已久。有幸得此書一本,潛心拜讀,感觸頗深。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和引經據典,而是以比較親和的建議的形式,通過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實踐中的大量的教學實例,針對我們實際教學中面臨的困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

閲讀的過程,猶如在與智者對話。書中每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實例都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書中每一條建議的真知灼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尊重差異,傾心投入。

在第一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強調“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的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的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這段通俗樸實的語言一定會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個孩子性格各異,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種所謂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異的孩子身上,本身就違背了“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

尊重個性差異,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教學原則!

但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採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對學生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也側重於分數的高低,而對於後進生的補差工作也多采取“補課”的方法。換一種角度講,我們不二地承認孩子間的個性差異,但我們卻沒有遵循這一規律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

在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鑑。針對像費加一樣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借用民間引人入勝的一個個小故事,編寫了大約有200道應用題。他還為費加收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以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

在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時,我想,每位讀者篤定會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敬業精神所折服。

二、重視閲讀,提升素質。

關於閲讀,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中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點,多次被提及。他不僅強調學生要加強閲讀,教師更要養成堅持閲讀的習慣。—

“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不經常閲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説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個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書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

閲讀,對我而言,在平時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是個被忽略的環節;我也沒有養成每天堅持閲讀的習慣。即使平時閲讀時,也欠細細品味和深入反思。從現在開始,要在閲讀上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

三、勤於反思,寫作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46條建議中提出“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像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魏書生等這樣的教育大家,都有堅持寫教育隨筆的習慣。我曾有一段時間,堅持寫了十多篇教育隨筆,隨時記錄了自己或課堂教學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學環節處理中的不足之處,或班級管理中的困惑和收穫。每次翻看一下電腦中的這些文章,都會情境再現且深有感觸,甚至感到意外和驚奇。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那樣,“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堅持了很短一段時間,若能持之以恆,記錄下工作中的點滴瞬間,我想,我積累下來的一定會是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自身也會迅速成長起來。

由於諸多原因,《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滲透於其中的許多思想精髓我還不能完全領悟,這本書還需要進一步閲讀,仔細品味和反省。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看了鄭傑著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發現這是一本給教師的精神家園指明方向的書。好像與學校題目文不對題,但我還是對這本書做如下摘錄與思考。

本書第一條談到教師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鄭傑説到,“教師如何充實自己的精神空間,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像豐子愷、夏丏尊,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諄諄教誨學子,像季羨林,以人格的無限魅力薰染學生。無限相信書的魅力,多讀書以滋養身心,多經事以歷練處人。”可見,教師要成為完整的人,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必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賺大錢,就別來當教師了。當然也不會苦於生計,衣食是無憂的。既然物質方面我們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發展。

書中講到教師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

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教師精神追求的基礎,藝術生活的追求為教師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師壓力確實很大,我們要學會宣泄,要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不平則鳴,鳴也要鳴得有價值,勞作中的健身總比單純的健身來得有意義。同樣,藝術的宣泄,一方面使我們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無意之中也創造了價值。説不定以後你的歌聲,你的畫作,你的文章,你的書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這層追求讓教師以工作為樂趣。幸福的第三層是獨立思想,這層追求讓教師將教育工作當成思想的起點。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太累,我們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説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書中有許多好的建議,我羅列一下標題:比如:讓我們“現代”起來,教師要繼續學習,講演使人完美,學會傾聽不容易,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這些都是從教師工作方面、自身素質方面的自我實現來達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師要有赤子之心,關懷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教師要有靜氣,要有寬容精神,要學會做減法,捧着良心教書,保存天真,這些都是從教師的修養內涵上要求教師的精神追求,給教師的精神追求指明瞭方向。另外,書中還將教師置於改革的潮流中,在社會、市場、改革中磨練教師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競爭的歸宿,把困難當做機會,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實現的目標,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們才不會在商品經濟社會迷失自己,丟棄我們的本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教師自己的靈魂都出了問題,那怎麼去影響學生的靈魂,使其正確地對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鄭傑講到,要我們為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有兩種可能導致無法承受工作的負擔:一是你沒有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過於追求外在價值而不是內在價值。只有我們的工作輕鬆,我們的靈魂空靈,我們自己才有更好的發展,學生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我最欣賞裏面的這樣一段話:“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最後還是能得的,所以不必擔心,我們得到的不是物質,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高貴,還有節日裏,學生的祝福,課堂裏,幸福的微笑。能夠收穫這些,我們還不知足嗎?

讀完之後,總之感受頗深,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更加熱愛了。讓我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書中講道:“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想想作為一個基層一線教師始終可以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三句話: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讓學生喜歡我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那麼我都做到了嗎,那麼有什麼理由不前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讀書是其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其專業修養與道德素質的關鍵,但是由於平日工作繁忙,我的很多同行都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閲讀,平時的工作已經很辛苦,也很難再有精力去閲讀。但是我卻認為,教師想要踐行新的教學理論,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就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讀書,應該是教師們永恆的追求。

最近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1-20條,從中我獲得了很多感受,尤其是其中的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是一個歷史教師用一生備好課,他用質樸的語言,生動的闡述除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名教師對知識的渴求,應該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為了應付教學需求。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同時也是學生生活中的解惑者,教師在給學生“一杯水”的時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是“這桶水”總會有用完的一天,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能夠傳授給學生什麼呢?或者説能夠給予學生怎樣的幫助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併為其中所提出的見解所打動,這使我充分的認識到,唯有讀書,才能夠使教師視野更加開拓,豐富自己的頭腦,如此才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幫助,使學生能夠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

在教學改革背景下,更多新的教學理念被提出,教師成長的途徑有很多,而讀書,則是可以使我們對自己實踐進行反思的最好途徑,在我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能夠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文字中所透露的教育智慧與睿智,身處於這些文字之中,我彷彿與蘇霍姆林斯基正在進行心靈的對話,作為教育領域的大師,閲讀他的文字,是我能夠不斷對自己進行反思,瞭解自己教育中的諸多問題。

反過來講,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一旦閲讀量不夠,書讀得少了,那麼他的教學就會缺乏靈氣,他的用語就會顯得生硬而蒼白。比如,一個問題常常繞來繞去,最後也沒有講清楚,説明白;用一個詞語會思考很久,也找不到合適的;明明想好了,但就是表達不出來。讀書不夠,一旦提筆,就會覺得筆有千金重,更加不要説文思如泉湧了。書讀得少,人的思維也會受到侷限,常常話不達意,這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説,是非常“危險的”。我們不得否認,教師這個職業的壓力很大,除了課堂教學,還要進行很多教研工作,要寫很多論文材料,很多教師常常因此發臭,即沒有時間寫,也會覺得無話可寫。而閲讀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教研工作與寫作方面,一旦閲讀量夠了,寫一篇學術論文,就可以信手拈來。在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我也開始制定閲讀計劃,約束自己要定期閲讀好書,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閲讀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寫字枱上、牀頭櫃上,隨處可以看見我的書籍,書籍是我精深得到慰藉,使我的身心得到陶冶,使我的疲倦和壓力得到釋放。閲讀,應該作為教師一生的愛好和習慣,我們作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堅持不懈的“多讀書,讀好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潺潺小溪, 每日不斷, 注入思想大河……使自己永遠保持活力”,也就是説,教師閲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長期堅持、日積月累,這樣才能夠不斷獲取新的養分,不斷積累和豐富知識體系,思維才能夠與時俱進,使自己的教育事業能夠永葆活力。

閲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之後,除了以上感悟,我還認識到,蘇霍姆林斯基倡導教師閲讀要基於專業發展取向。依託任職學科專業書進行閲讀,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自己的專業書籍,是教師首先要閲讀的東西,並且要反覆研究和鑽研。比如:如果是語文教師,則應該先閲讀有關語言學、文學史之類的書籍;如果是數學教師,則應該先也閲讀有關算數、代數以及運籌學等方面的書籍。閲讀書籍,不僅要讀懂,還要讀透。所謂“懂”,就是要明白書籍論述的是什麼,體現了什麼樣的規律和本質,而所謂“透”,則是能夠運用這些規律解決問題,懂得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專門強調,教師要讀關於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和重要社會問題的報紙與雜誌,藉以開拓專業視野。“熱愛那門科學,並瞭解它的最新發展情況—最新的發現,正在進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我們力求使人類的,特別是我國的社會政治、思想、科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事無不引起教師的思考與關心。”這些論述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知識爆炸的時代亦非常適切。作為專業教師,必須隨時隨地關注本學科的發展進程和社會生活的相關信息,做到與時俱進、日求新得,不然,其知識儲備將日趨頹廢,甚至難以滿足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

總之,在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讀書對於一名教師的重要性,使我真正認識到多年來存在於自身教學問題的成因,那就是缺乏閲讀,知識量少、知識面窄,思維滯後、不靈活,作為一名現代教育工作者,我為之而深深慚愧。也是因為如此,我才寫了這篇小文,希望能夠藉助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呼籲同屬於教育崗位的工作者們,正確認識閲讀,明確讀書的重要性,將其樹立為終身的愛好和理想,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擁有開闊的思維以及勇於創新的意識,進而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眾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瑣碎,尤其在市裏中學當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真的是“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到校時太陽還沒有出來,下午太陽下山了,她們還沒有回家。其次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次放假後第一天上班,他們都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可是用不了兩週,個個都被學生折磨的面色蠟黃。一年到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笑模樣。很多女班主任的臉上由於長期焦慮、生氣、操心費神而佈滿黃褐斑。還有現在的家長也是很難纏,動不動就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弄得老師、學校都很被動·······凡此種種,都讓我對班主任這個職位望而生畏。他們除了評優樹先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得獎讓人覺得有點成就感以外,真的讓人覺得毫無幸福感可言。可是當我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反而有了一種強烈的想當班主任的衝動。它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能,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如果方法得當,它不僅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能帶給我們一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會成為教育事業快樂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沒有當班主任的經歷,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這種經歷的缺失會是一種終身的遺憾。於是讀完書的這些日子裏,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我當班主任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舉措。

我會在教室裏建一個讀書角,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們喜歡的書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級裏一樣都統一把書“密封”在講台旁的書櫃裏,一個學期都沒人借閲。當然,這相比於農村中學來説,有書櫃也算是一大進步了。學生只有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班級裏有藏書,才能培養學生愛閲讀的習慣。

每天早晚會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十分鐘不長,但是如果能夠每天堅持,堅持三年,我想這早晚的閲讀量也會是驚人的。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裏都會有3到4次機會在早晨讀之前或放學前給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閲讀故事。這樣做,不僅鍛鍊了學生們的膽量與自我表現力、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他們閲讀的習慣。找故事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閲讀量很大的活動。

真正的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關注個體差異。就如班裏有一個學生A,因常年學習習慣不好、挨班主任批評漸成習慣,養成了對誰的話都“油鹽不進”的狀態,對每位老師的“軟硬兼施”都有足夠的免疫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課就睡覺,連課本都不帶了。有一段時間,面對自暴自棄的他,我也是無計可施,採取了大多數教師的態度,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不安中。之後我就開始反思自己作為教育者的錯誤行為,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我看他聽不進去課,就給他找了與歷史課有關的課外書。我沒有強迫他學習、聽課,二是告訴他自己對他的關心,並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齡階段一無所獲,我希望他能夠為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渴望他成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有的時候,金玉良言説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所以我就説這麼多不再繼續了。既然不願意聽課,那就多鼓勵他看看課外書。我相信只要他看書,看的書越多,對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背景瞭解的越多,他就會對歷史越感興趣,上課也就越有利於引起他的興趣,有利於他記住該記住的知識點。而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與自尊。遺憾的是,我只是他的歷史老師。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對他各科進行規劃,幫他重拾學習的信心與勇氣,進而由學困生轉化為優秀生。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情懷。現在的學生太缺乏勞動了,他們除了睡覺就是上學,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他們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參與勞動,家長也缺乏這種意識並認為這是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其實適度的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與情懷。老祖宗那句“勞逸結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誤砍柴功!如果學生們都經歷了良好的勞動磨鍊,就一定不會出現那節課上“不願意成為周恩來那樣的人”的事情。學生們認為像他那樣工作會被早早的累死。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他們整天坐在鋼筋混泥土鑄就的.小房子裏痛苦的學習,缺乏熱愛祖國、敬仰偉人的情懷。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會利用家委會去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會用蘇所採取的友誼日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的活動可以説是意義深遠。

當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為普通教師要提高的也還有很多。比如豐富並錘鍊自己的語言,用火熱的語言讚美祖國的英雄兒女,波動學生心靈的琴絃。在講到英雄人物的時候,除了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外,還可以買《楊靖宇》等書籍放到教室裏,這樣就可以廣為傳閲,並激發學生去買書、讀書,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並讓他們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燈。蘇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錯。雖然我們學校沒有,但教師買書並穿越也將起到一定的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除了給教師的啟迪,這本書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為了幼兒能夠順利入學所作的準備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淺。由於時間關係,明天再寫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我是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卻又滿腔的熱情。教育專業畢業的我自然對教書育人有着特殊的感情,這種感情來源於內心對生活的感悟。

從離開大學校園進入高中課堂,我深感責任之重大,為了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和學生們的期望,我決心盡我最大努力提高自身水平,爭取較出色的完成語文教學。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夫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擴充語文基礎知識,使自己能夠比較自如的進行教學,另一方面,繼續向書本,老教師們學習。我有幸接觸閲讀了學校的資料《給教師的建議》,它給我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使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諦,同時,我也開始對“愛心教育”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個生動活潑、有個性的學生個體,教育工作不是一項用力去做就能夠做好的事,它需要我們用心去做。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對學生傾注愛心。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他的《教育與美好生活》中説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創辦的帕夫什雷中學,把學生的人格發展放在了第一位,“那裏是學習和生活的樂園”,“是學生們的天堂”,把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們真實悟出了教育的目的——即為社會培養健全人格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題,作為老師,無論學生成績怎樣,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不是他的智力不如人,而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使他落下了功課,我們需要給他以關心,給他以鼓勵,增強他的勇氣。唯有平易近人的老師,學生才會喜歡你——“愛人者,人恆愛之”;唯有“其師親”,才會有“其道信”,學生才能學好,才會願意學,樂於學,才會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師愛是偉大的,神聖的。她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着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一種沒有血緣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超凡脱俗”的愛。帕夫什雷中學的教師們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他們是真正的`關注學生們的成長,在這上面也傾注了大量的愛心,對每個學生都給予關注和尊重,對每位學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這就是他們的愛心的一個集中體現,因為每位教師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對學生的一個啟示,點撥以及一個鼓勵,都可能對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也許老師的一聲呼喚完全可以喚醒一個塵封的心靈。

愛是一種瞭解,關懷,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保護學生。”“愛”是教育中重要的因素,她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一種教學藝術和能力。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看作是教師最基礎的美德,通過閲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更堅信了這一點。“沒有用愛心感化不了的學生”,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師愛”,學生才有機會與教師在教育中處於平等地位;正因為理解,才有了信任;正因為信任,學生與老師的心靈距離才會拉近。用愛心去培育學生,這是一種昇華了的愛,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當然,我所説的“愛”並不是毫無保留,不假思索或是漫無目的的是愛,而是一種理智的愛,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藴含着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出深刻的理智,不僅着眼與學生目前的得失與苦樂,更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前途。

在帕夫什雷中學的校園內,處處呈現和諧景象,這是教育界值得自豪的盛事。其實,現代教育的失敗就在於我們剝奪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一切,而這一切有需要他們去苦苦追求。我們究竟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值得我們思考。教師的職業雖然平常而且平淡,但總有一些東西讓人感動,要改變一個學生,我們需要“用心”去愛,必須用“心”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塑造他們完美靈魂。

一本好書猶如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心中最黑暗的一角,能夠啟迪人的心智。而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更應該多讀好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素養的提高的唯一途徑便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所以,我們每個有上進心的人都應該與書結下深厚的友誼。

上面所述內容是我讀過《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點感想,並不想以偏概全,因為教育任重而道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説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讀一本好書,猶如品嚐一杯美酒,讓人回味無窮;猶如品嚐一杯清茶,讓人心曠神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便是這樣一本好書。書中鄭傑校長在代序中謙遜地寫道:“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書中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誠坦白地提出了100條給教師的新建議,讓人覺得酣暢淋漓、神定氣升。譬如他提出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鋭,懂得享受生活,學會讚美和傾聽,不應該培養乖孩子,沒有權力改造一切自然本性,要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書中有幾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人類的偉大還在於人創造了第二自然,供人享用音樂、藝術、文學等等,對自然物進行吸納、再造、改造、提煉、概括、渲染、提升、強化之後,人從人造的景觀中獲得更高層次的快樂……其實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人類本能,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有一切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性,很多時候自己迷失在無端和無窮的忙碌之中,從來不問自己:我是誰,我該怎麼活着?過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的日子,以至於在班隊課中當學生們和着電腦的旋律高唱《菊花台》的時候,只有我在一旁發愣,學生人人會哼會唱,而我這個老師竟連聽都沒聽説過,無異於當頭棒喝!當學生們在美妙的音樂中盡情享受的時候,正是我心沉谷底的悲哀時刻:原來我只會埋頭耕地,卻不會抬頭欣賞風景;我只會似驢拉磨,卻不會讓自己停留片刻思考未來。

感謝孩子,一曲《菊花台》喚醒我這個沉睡多年的夢中人,同時為孩子們感到欣慰,依然天然地保持着對美好事物的高度的敏鋭。

記得小時侯常常唱一首歌:“幸福在哪裏?朋友哇告訴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裏;幸福在哪裏?朋友哇告訴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裏……”哼着幸福歌,卻不知幸福是什麼?每個人對它的詮釋也都是不一樣的。書中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的長進,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們會很幸福和滿足。

對照這幸福的三層樓,我這位教師現在位於幸福的'第幾層呢?恐怕是一層半吧,因為我還沒有把教師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苦多樂少。要更上一層樓,還得把教書看成是藝術,盡心盡職,在對孩子的關心愛護中充盈自己,讓自己充實而快樂。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我發現,學習書本和理論,結合教學實踐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人文底藴,將教學活動和人生思索融為一體。這樣我才能登上所謂幸福的二層樓。

確實,幸福正如歌唱的那樣: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裏。

現在的教師確實是難當了,個個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一些被家長寵愛過度的學生,教師變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越來越感覺到“黔驢技窮”了:嚴厲批評他吧,怕上了“精神摧殘”榜;若是氣急動了手,那絕對是體罰級別,到頭來是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於是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苟且偷生”。可是長此以往,“害羣之馬”愈加增多,極大傷害了無辜的大部分好學生。這是現在困擾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心頭之痛。怎麼辦?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保護教師自己呢?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第53條中,鄭校長就深刻地分析了這個問題的原因,細緻地闡述了懲戒與懲罰、體罰、管束的不同之處,指出了教師的懲戒權需要受限制,對學生的越軌行為進行裁量,選擇恰當的懲戒方式,從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履行好教師的職責。鄭校長指出:懲戒學生的前提是為了教育學生,實施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合理公正,並符合相關的程序。在滿足這四個條件後,再裁量選擇恰當的懲戒方式:言語責備、隔離措施、剝奪某種特權、沒收、留校、警告、記入學生檔案的處分、停學等。

是的,作為教師不能放棄自己的教育責任,對學生不作為是不可取的。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懲戒學生。此條建議既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保護教師自己,讓人豁然開朗。

總之,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就是説教師要擺正為學生服務的位置,應該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在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要有好的心態。又如《誰是學校的主人》中提出,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那麼你就是學校的主人。還有很多內容如《把困難當作機會》、《不要培養乖孩子》等等,讓人回味,令人思索。

最後,我想説,這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書,而且是一本對我們許多教師有益的書。當我們聽慣了各種講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絕的説教之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鄭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猶如清風,幫我們驅散心頭的陰雲;猶如細雨,幫我們洗卻心靈的污垢。

請你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吧,它將點亮我們的生命之燈,在不經意間給人以許多心靈的萌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是我們人類精神的給養,思想的源泉,靈魂的家園。作為這世上一名知識的園丁,我更要手不釋卷,熱愛閲讀,豐盈自己的頭腦也遨遊於更廣博的天地。寒假中,在學校的指導與要求下,我閲讀了由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其中包含案例之典型,理論之深廣,方法之獨到有效,無一不對我——這名教師隊伍的新鮮血液,啟發萬千,醍醐灌頂。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向我們展現教師的崗位使命、精神引導與思想財富,其中不乏教師、閲讀、學生、家庭教育及其之間的問題與緊密聯繫。蘇霍姆林斯基教導,“教師的教育素養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徵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是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強烈的精神需要,而一名教師其精神家園的豐富,教育素養的健全更為重要。教師應該學會理解孩子,懂得孩子,不斷學習與掌握踐行有效的教育技巧。於此的基石便是教師自身自我充分的進修與提升,不斷的個人努力付出,提升勞動素養、思想素養,提升師德水平。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只有個人的思考,才有對自己勞動至深至切的研究精神。

“閲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因為人在讚賞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時候,就會聯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和自己的為人。閲讀和麪對書籍思考,應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這一點對於培養思維素養也是及其重要的,沒有思維素養,也就不可能有對學習的渴求和不斷掌握新知識的願望”。從古至今,書是我們進步的階梯與基石,在速食文化的今天,我們步伐的更替遠遠甩掉了思想豐盈的腳步,精神世界的荒蕪與單調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日益骨瘦如柴,而書便為我們這些飢餓者的偉大食糧。作為一名教育者,更應義無反顧的躍入書香,有不倦的讀書興趣,有博覽羣書的熱愛之情,更有安靜平和深入思考的獨立思想。同時,依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們的學生——擔當茁壯的生命力,更應以書為友,這是興趣的培養,習慣的使然,更是學生們實現智力發展、道德完善、審美提升的必採之法。

“我希望孩子們成為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到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歡樂並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的培養觀念也是我們所一直堅持和秉承的,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所有孩子的優秀。孩子們的專業、課程學習固然重要,這也是他們未來道路的重要基礎,但一個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中的愛更值得我們去關注與教育。我們讓孩子們從知識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從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鍊能力與思維方式,從每日的集體生活與人往來中提高溝通與適應能力,由此世界所需要並不是只通曉學科知識的學習者。

我們常常言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蘇霍姆林斯基也與此思想一致不悖——“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教師的職責不僅限於學校中、課堂上、辦公室裏對孩子的教授、指導,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正確、團結、一致的氛圍中接受教育,這也是一個人成長始終的重要環境因素。一位數學學習B級能力的孩子可能在A級的學生中就是“成績不理想”,但如果在同樣B級能力的孩子中,他的信息接收是越來越快的,效果反饋是越來越好的,那麼這就是孩子的進步與值得肯定之處。因此家校的共同一致培養教育觀念才是孩子完整的成長環境,家庭中大到家庭文化,父母職業背景、審美情趣、事業精神等,小到家庭的傢俱擺放、陽台的花草魚蟲、平日對話的應答習慣都是家庭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我們的教育應是迴歸自然、舒暢、真理的教育,給予孩子完整自我的教育。

由此結合我個人工作實踐,在英語的學習上,很多孩子是天賦稟然,英語句子朗朗在口,而也不乏單詞記憶困難,句子理解不全不透。教授學生單詞是什麼固然重要,但如何記憶,如何理解是什麼更能夠影響到學生的日後學習。或許教師更為高層次的職責是讓學生愛上學科,從學科走出來更加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看到學科,看到英語詞彙、句法表達,想到“這就是昨天課上的ABC,這就是我的世界!”

“要進入學生這個神祕之宮的大門,教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孩子”,讓我們打開內心的世界,滿懷信任、包容與愛,去繼續我們的教育事業!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我閲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受益匪淺。它告訴我們教師要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再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書中的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師帶給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軀殼,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齡,忘了功與利,你“思無邪”,你的“心”就那麼真切地坦蕩在孩子們面前,去了塵埃的一顆心啊,是那麼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語言、舉止都超凡脱俗起來,凡是忘我的超脱凡俗的都會產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隨你遨遊天外;二是平日裏的學習與體悟,學習與體悟如果是自覺的超功利的行為,那麼就會成為你人生的修養的“法門”,你會非常通暢:學問的通達與為人的練達;你會非常的厚實,在你身上個性化地聚集了“真、善、美”,你便“神形兼備”,渾身閃耀魅力的`光彩來。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是什麼?每個人對他的詮釋都是不一樣的。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進長,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是呀,可能當每位教師初次走上講台的時候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這裏的明星。可是由於眾多誘惑,幾年或者是幾十年後,每個人的追求不同、要求不同和方法不同,最後每個人所達到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我們要經常的反省自己,在自己困惑的時候拿這個標準衡量下自己,你幸福嗎?你現在位於幸福第幾層,你能做到哪一層?

三、“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

教師真的越來越難當了,特別是遇到一些差的學生,教師變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打學生早已歸入一條罪狀——叫體罰,被明令禁止了;現在連批評也不敢了,批評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頭來是教師吃不了兜着走;為了少惹麻煩,一些老師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取不作為的消極態度。可是,誰都知道,對那些特別差的學生,教師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懲戒手段,不能有效地控制這一小部分“害羣之馬”的行為,那麼最終受傷害的可能是大部分好學生。但教師卻越來越感覺到“黔驢技窮”了。那怎麼辦,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保護教師自己呢?

在過去,家長和教師一直是站在共同的立場上來管教孩子的。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過去,有文化的人不多,在缺少文化的家長看來,滿腹經綸的教師簡直像神一般,需要頂禮膜拜的,教師焉能有錯?二是因為在過去,人們將師生關係定為一種倫理關係,而且這種倫理關係是仿效倫理中的斧子關係來確定的,在家裏,“老子”打兒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所以有的家長或許還會授意老師:這小子不聽話,任老師揍他!可現在,教師“為所欲為”的兩大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在家長眼中,教師可能沒什麼了不起,你是“一流人物”還能只當個教書匠?在整個國家民主化進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再被認為是一種仿效家庭倫理的血緣關係了,在很多家長看來,教師僅僅是幫助孩子成功的“工具”,這把工具不好使,就告你。於是,教師早已被請下了神壇,新的師生關係應該被建立起來。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建立在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礎之上,建立這種新的關係意味着教師不必再扮演“一日師終身父”的角色,而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係,這種關係首先不是以血緣,其次不是以感情來維繫的。教師對學生也不必如其父母般“恨鐵不成鋼”,只要對每一名學生盡心盡職,就算是對這份職業有所交待了。當然教師的不作為不應被寬容,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懲戒學生。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尊重學生人格,懲戒應合理並公正,要符合相關程序。

讀書是教師必修的功課,記得有人曾説過:“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讀書對教師而言可能它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使孩子親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