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記》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2.6W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閲讀答案了,閲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麼一般好的閲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豁然堂記》閲讀答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豁然堂記》閲讀答案

《豁然堂記》閲讀答案1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以十數,而小者至不可計。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而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矣。郡城隍祠,在卧龍山之臂,其西有堂,當湖山環會處。語其似,大約繚青縈白,髻峙帶澄。而近俯雉堞①,遠聞村落。其間林莽田澤之布錯,人禽宮室之虧蔽,稻黍菱蒲蓮芡之產,畊漁犁楫之具,紛披於坻窪②;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數十百里間,巨麗纖華,無不畢集人衿帶上。或至遊舫冶尊,歌笑互答,若當時龜齡③所稱“蓮女”“漁郎”者,時亦點綴其中。

於是登斯堂,不問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每一流矚,煩慮頓消。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④於此。獨規制無法,四蒙以闢,西面鑿牖,僅容兩軀。客主座必東,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觀,還則隨失。是為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向倚幾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而後,向之所云諸景,若舍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工既訖,擬其名,以為莫“豁然”宜。

既名矣,復思其義曰:“嗟乎,人之心一耳。當其為私所障時,僅僅知我有七尺軀,即同室之親,痛癢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者,不猶向之湖山,雖近在目前,而蒙以闢者耶?及其所障既徹,即四海之疏,痛癢未必當吾前也,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不猶今之湖山,雖遠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系焉。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為之記。

選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牆。 ②坻窪:高低不平的窪地。

③龜齡: 唐代詩人張志和。 ④寓庖:聘請廚師。

16.對下列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而近俯雉堞,遠聞村落 聞:聞名,著稱

B.卻晦而即明 卻:拒絕,擺脱

C.既名矣,復思其義曰 名:命名

D.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 嬰:纏繞,縈繞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畊漁犁楫之具,紛披於坻窪 龜玉毀於櫝中

C.當其為私所障時 然此可為智者道

D.而通以牖者耶 餘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

18.對原文的敍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17教育網]

A.卧龍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環抱會合的地方,可以遠眺羣山眾水、田野叢林、漁舟蓮舫,可令人產生“煩慮頓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極盡敍述和寫景之能事,後半部分寓理於事景之中,所以雖然本文闡述的觀點複雜而深刻,但讀者仍能自然接受領悟。[17教育網]

C.作者認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極不合理,不能讓所有的人同時看到窗外風光,而且觀景的人歸座時又不能再看到風景;改建後的堂則完全避免了這些缺點。

D.作者主張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所以本文中心在於批判因過分糾纏眼前的、瑣碎的利害得失而對外部世界顯得冷漠的人際關係。

19.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

是為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向倚幾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

20.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①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系焉。(4分)

②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3分)

答案解析:

16、A(聽到)

17、B(B項“在”,介詞。 A項“象”;“你、你們”,代詞。C項“被”,介詞;“向”,介詞。D項“用”,介詞;連詞,表修飾。)

18、D(本文觀點是人心也需“卻晦而即明”,而非“人際關係”。)

19、是為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向/倚幾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斷對2處得1分,斷對5處得3分,錯2個倒扣1分,扣完為止。)

20.①由此看來,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距離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顧一己私利、與以天下萬物為公的細微差別,全維繫在這上面了。(一間、公、幾各1分,語句大意1分)

②這是為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勵的啊。(3分)

《豁然堂記》閲讀答案2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以十數,而小者至不可計。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而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矣。郡城隍祠,在卧龍山之臂,其西有堂,當湖山環會處。語其似,大約繚青縈白,髻峙帶澄,而近俯雉堞,遠問村落。其間林莽田隰之布錯,人禽宮室之虧蔽,稻黍菱蒲蓮芡之產,耕漁犁楫之具,紛披於坻窪;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數十百里間,巨麗纖華,無不畢集人衿帶上。或至遊舫治尊,歌笑互答,若當時龜齡所稱“蓮女”“漁郎”者,時亦點綴其中。於是,登斯堂,不問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每一流矚,煩慮頓消。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於此。獨規制無法,四蒙以闢,西面鑿牖,僅容兩軀。客主座必東,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觀,還則隨失。是為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向,倚幾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而後向之所云諸景,若舍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工既訖,擬其名,以為莫“豁然”宜。

既名矣,復思其義曰:“嗟乎人之心一耳當其為私所障時僅僅知我有七尺軀即同室之親痛癢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者不猶向之湖山雖近在目前而蒙以闢者耶?及其所障既徹,即四海之疏,痛癢未必當吾前也,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不猶今之湖山,雖遠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系焉。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為之記。

(選自《明代散文選譯》)

[注]

龜齡:指宋代學者王十朋,字龜齡,曾任紹興府判,作有《會稽風俗賦》,寫及鑑湖中蓮女、漁郎往來的風光。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連接

B. 或至遊舫治尊,歌笑互答官長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遺憾

D. 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約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

B. 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起座一觀,還則隨失

C. 若舍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

D. 而直為一湖山也哉/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為之記

3. 下列句子中,與“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於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4. 下列對原文的鑑賞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圍的山水等人間風物,突出景緻的優美,然後寫“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來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後,該堂視野豁然開闊,從而能夠飽覽方圓百里之內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後由“豁然堂”所帶來的人的視野的改變,自然地聯繫到“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的關係,這是一種由事及理、借物説理的寫法。

D. 作品層次清晰,描繪景物細緻入微,語言以長句為主,雜以短句,錯落有致,表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

參考答案:

1.C

2. C

3. B

4. D 1.A項“屬”應為“類”; B項“尊”應為“酒器”;D項“嬰”應為“纏繞”。

2.A項“之”:一為助詞,的;一為助詞,用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B項“則”:一為副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限制修飾謂語,就;一為連詞,表承接,就。C項“若”:均為動詞,如同,好像。D項“為”:一為連詞,表目的,為了;一為動詞,寫。

3. A句中的“翼”為名詞作狀語,“像鳥張着翅膀那樣”。B句中的“侯”與例句中的“官”用法相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封侯”,“當官”。C句中的“固”為使動用法,“使……穩固”。D句中的“聖”和“愚”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聖人”“愚人”。

4. “語言以長句為主,雜以短句”不正確,應該是“語言以短句為主,雜以長句”。

參考譯文

越地的山比較大的,像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類,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數不清了。至於湖,則總稱之為鑑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勝計了。郡裏的城隍廟,在卧龍山的支脈上,廟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環抱會合的地方。要説這景色像什麼,大體上是青山白水相間、迴旋纏繞,像女子的髮髻那樣高聳,像瑩潔的長絹那樣清澄。而低頭近看可見城牆,遠處可聞村落裏的人聲。其間樹木、草地、田地、沼澤錯雜分佈,人羣、鳥類、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蓮、芡等出產,耕地和捕魚用的犁、槳等工具,散亂地遍佈於高地或窪地裏;忽而煙雲迷濛,忽而皓月當空,從早到晚變化非常迅疾。方圓百里之間,無論巨大的壯偉場面或細微的美好景物,莫不彙集在人們的衣襟帶上。有時來到遊船上飲酒,遊人的歌聲與笑聲此起彼落,就像當年龜齡先生所描寫的“蓮女”“漁郎”,也時時點綴其間。此時登上這座堂,不論他是什麼人,即使受到外來的刺激或內心的煎熬,而感到壓抑或無聊的事,只要一覽這大好景緻,煩惱憂慮就會頃刻消散。而在這裏當官的,每當宴請過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廚師來此。只是這座堂的佈局很不合理,四面都被遮蔽住,只有西面開了一扇小窗,裏面只容得下兩個人。客人坐在朝東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觀看景色就必須離座轉身,等轉回來景色就隨之看不見了。這是由於放棄了空曠明亮,而自取晦暗閉塞的緣故。我非常不滿這種狀況,於是把西面和南面兩堵牆全部開成窗户,而只保留一面東牆,又讓客人改為坐東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對着湖山,直到席終也不會消失。從此以後,剛才所説的那些景色,就全都捨棄了閉塞而達到了開闊,擺脱了晦暗而接近於明亮。工程完畢以後,打算為它起名,覺得沒有比“豁然”更適宜的了。

已經命名了,又反覆思索它的含義,想道:“唉,人心其實和這堂一樣啊。當它被私利所障礙時,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軀,即使是同居一室的親人,他們的痛癢就發生在他眼前,卻裝作什麼也看不見,不就像原先的湖山,雖然近在眼前,卻被遮蔽了一樣嗎?等到所障礙他的東西去除以後,即使是四海之遙,痛癢不一定發生在我眼前,反而鮮明得好像無不縈繞在我眼前,不就像現在的湖山雖然遠在百里以外,卻透過窗户就能看到一樣嗎?由此看來,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距離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顧一己私利與以天下萬物為公的細微差別,全維繫在這上面了。這是為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勵的啊,難道只是為了湖山的勝景嗎?”

我既已為了這些用意而命名這座堂,本是準備公之於眾人的.,於是依次寫下了這篇記。

《豁然堂記》閲讀答案3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以十數,而小者至不可計。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而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矣。郡城隍祠,在卧龍山之臂,其西有堂,當湖山環會處。語其似,大約繚青縈白,髻峙帶澄,而近俯雉堞,遠問村落。其間林莽田隰之布錯,人禽宮室之虧蔽,稻黍菱蒲蓮芡之產,耕漁犁楫之具,紛披於坻窪;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數十百里間,巨麗纖華,無不畢集人衿帶上。或至遊舫冶樽,歌笑互答,若當時龜齡①所稱蓮女漁郎者,時亦點綴其中。

於是登斯堂,不問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每一流矚,煩慮頓消。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於此。獨規制無法,四蒙以闢,西面鑿牖,僅容兩軀。客主座必東,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觀,還則隨失。是為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向,倚幾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而後向之所云諸景,若舍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工既訖,擬其名,以為莫“豁然”宜。

既名矣,復思其義曰:“嗟乎,人之心一耳。當其為私所障時,僅僅知我有七尺軀,即同室之親,痛癢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者,不猶向之湖山,雖近在目前,而蒙以闢者耶?及其所障既徹,即四海之疏,痛癢未必當吾前也,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不猶今之湖山雖遠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系②焉。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為之記。

〖注〗①龜齡:南宋王十朋,字龜齡。②幾系:幾,徵兆;系,關聯。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遠問村落 問:通“聞”

B.人禽宮室之虧蔽 虧:顯現

C.及其所障既徹 徹:徹底

D.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 嬰:纏繞

2.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越中山之大者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B.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系焉於是餘有歎焉

C.起座一觀,還則隨失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既以名於是義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3.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相同的一項是:

A.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

B.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

C.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

D.雖近在目前,而蒙以闢者耶

4.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闢其東一面

譯:_

②即同室之親,痛癢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

譯:_

③既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為之記

譯:_

5.本文由“堂”而思及“人之心”,這是什麼寫作手法?請概括本文的內容主旨。

1、C 徹:通“撤”。

2.DA、前者為定語後置的標誌,後者為代詞。B、前者為兼詞,後者為助詞。C、前者表承接,可譯為“就”,後者作副詞,可譯為“就是”。D、兩個都是“用”的意思。

3.C 無聊:無奈。

4.①我認為它這樣不好,將西、南兩面全部改成窗户,只保留一面東牆沒有打通。

②即使是同住一室的親人,他們的疾苦發生在眼前,但他像瞎子一樣全無所見(全都看不見)。

③已經用“豁然”這個意義來命名了,打算用它來與人共勉,接着寫下了這篇《豁然堂記》。

5.文章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文章敍述了改建前後,堂內迥然不同的景觀與感覺,並在此基礎上聯想到人的私心:人心若為私心所障,也會像“豁然堂”以前那樣,內心晦暗而外面什麼也看不見,所以待人處世必須去私心。

【參考譯文】

越地的山比較大的,像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類,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數不清了。郡裏的城隍廟,在卧龍山的半山腰上,廟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環抱會合的地方。要説這景色像什麼,大體上是青山白水相間、迴旋纏繞,像女子的髮髻,山高高聳立,像瑩潔的長絹,水分外清澄。而低頭近看可見城牆,遠處可聞村落裏的人聲。其間樹木、草地、田地、沼澤錯雜分佈,人羣、鳥類、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蓮、芡等出產,耕地和捕魚用的犁、槳等工具,散亂地遍佈於高地或窪地裏;忽而煙雲迷濛,忽而皓月當空,從早到晚變化非常迅疾。在方圓近百里之間,無論巨大的壯偉場面或細微的美好景物,莫不彙集在人們的衣襟帶上。有時來到遊船上飲酒,遊人的歌聲與笑聲此起彼落,就像當年詩人張志和所描寫的“蓮女”、“漁郎”,也時時點綴其間。此時登上這座堂,不論他是什麼人,即使受到外來的刺激或內心的煎熬,而感到壓抑或無聊的事,只要一顧盼這大好景緻,煩惱憂慮就會頃刻消散。而在這裏當官的,每當宴請過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廚師來此。只是這座堂修築得毫無章法,四面都被牆壁遮住,僅向西開了一扇小窗,裏面只容得下兩個人。客人坐在朝東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觀看景色就必須離座轉身,等轉回來景色就隨之看不見了。這是由於放棄了空曠明亮,而自取晦暗閉塞的緣故。我非常不滿這種狀況,於是把西面和南面兩堵牆全部開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東牆沒有打通,又讓客人改為坐東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對着湖山,直到席終也不會消失。從此以後,剛才所説的那些景色,就全都捨棄了閉塞而達到了開闊,擺脱了晦暗而接近於明亮。工程完畢以後,打算為它起名,覺得沒有比“豁然”更適宜的了。

已經命名了,又反覆思索它的含義,想道:“唉,人心其實和這堂一樣啊。當它被私利所障礙時,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軀,即使是同居一室的親人,他們的痛癢就發生在他眼前,卻裝作什麼也看不見,不就象原先的湖山,雖然近在眼前,卻被遮蔽了一樣嗎?等到所障礙他的東西去除以後,即使是四海之遙,痛癢不一定發生在我眼前,反而鮮明得好象無不縈繞在我眼前,不就象現在的湖山雖然遠在百里以外,卻透過窗户就能看到一樣嗎?由此看來,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距離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顧一己私利、與以天下萬物為公的細微差別,全維繫在這上面了。這是為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勵的啊,難道只是為了湖山的勝景嗎?”我既已為了這些用意而命名這座堂,本是準備公之於眾人的,於是依次寫下了這篇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