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1.8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我們經常跟閲讀答案打交道,通過對照閲讀答案可以有效檢驗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麼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唐書》閲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唐書》閲讀答案

《新唐書》閲讀答案1

文言文,完成4—7題。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舉明經,補臨清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累進汾州刺

史,治凡七年,政有異績。召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俄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樑崇義反東道,耽進屯谷城,

取均州。建中三年,徙東道。德宗在樑,耽使司馬樊澤奏事。澤還,耽大置酒會諸將。俄有急詔至以澤代

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大將張獻甫日:“天子播越,而行軍以公命問行在,乃規旄鉞,利公土地,可謂事人不忠矣。軍中不平,請為公殺之。”耽日:“是何謂邪?朝廷有命,即為帥矣。吾今趨覲,得以君俱。”乃行,軍中遂安。

俄為東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優詔許獵近郊。遷義成節度使。淄青李納雖削偽號,而陰蓄

奸謀,冀有以逞。其兵數千自行營還,道出滑,或謂館於外,耽日:“與我鄰道,奈何疑之,使暴於野?”命館城中,宴廡下,納士皆心服。耽每畋,從數百騎,往往入納境,納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謀。

貞元九年,以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封魏國公。常以方鎮帥缺,當自天子命之,若謀之軍中,則

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順宗立,進檢校司空、左僕射。時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屢移疾乞骸

骨,不許。卒,年七十六,贈太傅,諡日元靖。

耽嗜觀書,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與使夷狄者見之,必從詢索風俗,故天下地土區產、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蓋長者也,不喜臧否人物。為相十三年,雖安危大事亡所發明,而檢身厲行,自其所長。每歸第,

對賓客無少倦,家人近習,不見其喜愠。世謂淳德有常者。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一》)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B.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C.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D.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

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

經”為名。

C.諡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

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屍骨能回到故鄉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

請求退休的萎婉説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耽胸懷寬廣,維護大局。大將張獻甫在樊澤將要取代賈耽為帥這件事上,心存不服。賈耽不為自己軍權

旁落而生氣,反而對張獻甫好言相勸,並帶走了張獻甫,保證了軍隊的安定。

B.賈耽誠心待人,處事有度。他不隨意評價別人;而且在李納士兵路過滑州時,沒有采納手下讓他們住在城

外的建議,而是摒棄疑慮在城中安排住宿並宴請了他們,李納的士兵對他很信服。

C.賈耽建言治軍,頗有見地。他建議應當由天子任命軍隊的將領,不應在軍隊將士中選拔,那樣容易導致軍

心不穩,皇上雖然認為有道理,但沒有采納。

D.賈耽嗜愛讀書,尤悉地理。年老之後,賈耽在讀書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拜見他,向他請教各地

的風俗,以及物產、山川地理等知識。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優詔許獵近郊。

(2)耽每畋,從數百騎,往往人納境,納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謀。

答案:

4.D【解析】“急詔至”的意思是緊急詔書來到,是一個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澤代耽”的意思是讓樊澤代替

賈耽,結構對應,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見代”中“見”的意思相當於“我”,所以不能與“吾”劃分在一起,據此排除ABC,答案為D。(3分)

5.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諡號。(3分)

6.D【解析】不是別人來向他請教,而是他向別人請教。(3分)

7.(1)按照舊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為賈耽擅長射箭,皇上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允許他在近郊打獵。

(“故事”“以”“優詔”各1分,大意2分。)

(2)賈耽每次打獵,帶着幾百人,經常進入李納的領地,李納大喜,然而敬畏賈耽的德行,不敢有歷圖謀。

(“畋”“從…‘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期,通過明經考中功名,補任臨清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讓他暫代度支

判官一職。多次提升後,做了汾州刺史,在那裏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異的成績。下詔授予他鴻臚

卿一職,兼任左右威遠營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節度使。樑崇義在東道造反,賈耽進駐屯紮在谷城,攻取了均

州。建中三年,調任東道。德宗在梁州,賈耽讓司馬樊澤去梁州奏事。樊澤回來後,賈耽大擺酒席會見諸將。

一會兒有急詔送到,詔書中讓樊澤代替賈耽的職務,召樊澤做工部尚書。賈耽把詔書放在懷中,像剛才一樣飲

酒。酒席散後,把樊澤叫過來説:“詔書中讓你代替我,我將要準備行裝了。”命令將吏們拜見樊澤。大將張獻甫

説:“天子流亡,樊澤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訪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澤卻謀劃您的軍權,在您的地盤謀取利益,

可以説是對人不忠心。軍中將士心中不平,請讓我為您殺了他。”賈耽説:“這是説的什麼道理呢?朝廷有命令,

樊澤就是統帥。我現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帶着張獻甫一起走了,軍中於是安穩。

不久做了東都留守。按照舊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為賈耽擅長射箭,皇上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允許

他在近郊打獵。後來調遷為義成節度使。淄青李納雖然被削掉了偽號,卻暗中藏有奸謀,希望找機會實現。李

納的數千士兵從行營回來,路過滑州,有人説讓他們住在城外,賈耽説:“與我相鄰,為什麼要懷疑他們,使他們

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裏的旅館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請他們,李納的士兵內心都信服賈耽。賈耽每次打

獵,帶着幾百人,經常進入李納的領地,李納大喜,然而敬畏賈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圖謀。

貞元九年,以尚書右僕射的職務兼任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被封為魏國公。經常認為地方統帥缺少,應當

讓天子來任命,如果在軍中謀求,那麼下層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認可他的話,但沒有采用。順宗即

位,升遷為檢校司空、左僕射。當時王叔文等人干預朝政,賈耽很擔憂,多次稱病乞求退職回鄉,不被允許。死

後,享年七十六歲,被贈予太傅這一職務,諡號叫元靖。

賈耽非常喜愛讀書,到老之後更加勤勉,尤其通曉地理。見到四面八方的人與出使外族的人,一定會向他

們詢問當地風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產、山川平坦崎嶇的狀況,一定會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不喜歡評價別人。做宰相十三年,雖然安危大事方面沒有成就,然而檢點

自身、做事嚴格,這是他的長處。每次回府,對待賓客沒有一點厭煩,家人親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稱他

德行淳厚有規矩。

《新唐書》閲讀答案2

趙憬,字退翁,渭州隴西人。憬志行峻潔,不自炫賈。寶應中,方營泰、建二陵,用度廣,又吐蕃盜邊,天下荐饑,憬褐衣上疏,請殺禮從儉,士林歎美。試江夏尉,佐諸使府,進太子舍人。母喪免,有芝生壤樹。建中初,擢水部員外郎。湖南觀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卒,遂代之。召還,闔門不與人交。李泌薦之,對殿中,佔奏明辯,通古今,德宗欽悦,拜給事中。

貞元中,鹹安公主降回紇,詔關播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向時使者多私齎,以市馬規利入,獨憬不然。使未還,尚書左丞缺,帝曰:“趙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歲終,請如至德故事課殿最,憬自言薦果州刺史韋證,以貪敗,請降考。校考使劉滋謂憬知過,更以考升。

竇參當國,欲抑為刺史,帝不許。參罷,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陸贄同輔政。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時杜黃裳遭閹人讒詆,穆贊、韋武、李宣、盧雲等為裴延齡構擯,勢危甚。憬救護申解,皆得免。初,贄約共執退延齡,及對,贄極言其奸,帝色變,憬不為助,遂罷贄,乃始當國。

憬精治道,常以國本在選賢、節用、薄賦斂、寬刑罰,懇懇為天子言之。又陳前世損益、當時之變,獻《審官六議》。帝皆然之,下詔褒譽。輔政五年,卒,年六十一。其息上卒時稿奏,帝悼惜之。贈太子太傅,諡曰貞憲。

憬性清約,位台宰,而第室童獲猶儒先生家也。得稟入,先建家廟,而竟不營產。其鎮湖南也,令孤峘、崔儆併為部刺史,不守法,憬以正彈治之,皆遣客暴憬失於朝。及為相,乃擢儆自大理卿為尚書右丞,峘方貶衢州別駕,引為吉州刺史,人以為賢。

選自《新唐書·趙憬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湖南觀察使李承表憬自副 表:上表 B.鹹安公主降回紇 降:招降

C.其息上卒時稿奏,帝悼惜之 息:兒子 D.皆遣客暴憬失於朝 暴:揭發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B.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C.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D.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憬清廉節儉。擔任使者,不謀私利;雖任宰相,府第中的童僕還如同一般儒學先生之家的一樣。

B.趙憬為官公正。鎮守湖南時,部下令孤峘、崔儆違反法紀,他依法處置;擔任宰相時,不計前嫌,提拔二人。

C.趙憬精通治國。他認為治國的關鍵在於選賢任能,節減用度,輕罰薄賦,並積極進言,得到皇帝認可和褒揚。

D.趙憬嚴於律己。由於推薦的果州刺史韋證因貪污被廢黜,他就請求降低的考核等級;陸贄約他一起除掉裴延齡,他沒有應允。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又吐蕃盜邊,天下荐饑,憬褐衣上疏,請殺禮從儉,士林歎美。(5分)

(2)向時使者多私齎,以市馬規利入,獨憬不然。使未還,尚書左丞缺,帝曰:“趙憬堪此。”(5分)

4.B(下嫁)

5.A

6.D(“陸贄約他一起除掉裴延齡,他沒有應允”誤,而且這不是“嚴於律己”的表現。)

7(1)另外吐蕃侵犯邊境,天下連年歉收,趙憬用平民身份上書,請求簡化禮儀,從簡行事,士人讚美他。(“盜” “薦” “褐衣” “ 殺”各1分,句意1分 )

(2)從前的使者大多攜帶私物,用來買馬謀求利潤收入,只有趙憬不這樣。出使還沒有回來,尚書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説:“趙憬可以擔任這個職位。”(“私齎”“ 規”“ 然”“ 堪” 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譯文:

趙憬,字退翁,渭州隴西人。趙憬志行高潔,不炫耀自己。寶應年間,朝廷正營造泰、建二陵,用度很大,另外吐蕃侵犯邊境,天下連年歉收,趙憬用平民身份上書,請求簡化禮儀從簡行事,士人們讚美他。試任江夏尉,協助各節度使府,升任太子舍人。由於母喪免官,從墓地中長出一株靈芝。建中初年,升任水部員外郎。湖南觀察使李承上表讓趙憬擔任自己的副使。李承去世,於是趙憬代替他。後來被召回京城,他閉門不與人交往。李泌推薦他,在殿中回答皇帝問話,對答明瞭清楚,通曉古今,德宗很高興,授予給事中一職。

貞元年間,鹹安公主下嫁回紇,皇帝下詔令關播為使臣,並命趙憬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做副使。從前使者多攜帶私物,用來買馬謀求利潤收入,只有趙憬不這樣。出使還沒有回來,尚書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説:“趙憬可以擔任這個職位。”於是就任命他。年終時考核官員請示,請按至德舊例考核政績優劣,趙憬説自己推薦果州刺史韋證,因為貪污廢黜,請求降低自己的考核等級。校考使劉滋認為趙憬知道自己的過錯,更提高了他的考核等級。

竇參執掌政權,想要把趙憬貶為刺史,皇帝不答應。竇參被罷免後,趙憬被提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陸贄一同輔政。陸贄在裁決政事時很少謙讓,又將趙憬改為門下侍郎,趙憬因此內心不平。自稱不能勝任官職,多次稱病。當時杜黃裳遭到宦官的詆譭,穆贊、韋武、李宣、盧雲等為裴延齡誣陷排斥,形勢很危險,趙憬救助他們,為其辯解,後來全部獲免。當初,陸贄約好趙憬一起除掉裴延齡,等到奏對時,陸贄極力陳説裴延齡的邪惡,皇帝變了臉色,趙憬不幫他説話,於是罷免了陸贄,趙憬於是開始執掌政權。

趙憬精通治國之道,常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選用賢才、節約開支、減輕賦税、寬緩刑罰,懇切地向天子陳説這些。又陳述前朝的得失、今朝的變化,進獻《審官六議》。皇帝都同意了,並下詔褒獎。輔佐朝政五年,去世,終年六十一歲。他的兒子呈上去世前留下的奏章草稿,皇帝悼念憐惜他。贈太子太傅,謐號為貞憲。

趙憬生性清廉節儉,位至宰相,而府第中的童僕還如同儒學先生之家的。得到俸祿,先修建家廟,而始終不置辦家產。他鎮守湖南時,令孤峘、崔儆都在轄區內擔任刺史,不遵守法度,趙憬依法批評處置他們,他們都派遣門客到朝廷揭發趙憬的過失。等到他擔任宰相,又將崔儆從大理卿提拔為尚書右丞,令孤峘正被貶任衢州別駕,趙憬又引薦他為吉州刺史,人們都認為趙憬為人賢能。

《新唐書》閲讀答案3

崔郾,字廣略,姿儀偉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進士第,補集賢校書郎,累遷吏部員外郎,下不敢欺。每擬吏,親挾格,褒黜必當,寒遠無留才。三遷諫議大夫。穆宗立,荒於遊畋,內酣蕩,昕曙不能朝。郾進曰:十一聖①之功德,四海之大,萬國之眾,其治其亂,繫於陛下。自山以東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壘,距宗廟十舍,百姓憔悴,畜積無有。願陛下親政事以幸天下。帝動容慰謝,遷給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講學士,旋進中書舍人,謝曰:陛下使臣侍講,歷半歲不一問經義。臣無功,不足副厚恩。帝慚曰:朕少間當請益。高釴適在旁,因言:陛下樂善而無所諮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謝,鹹賜錦、幣。郾與高重類《六經》要言為十篇,上之,以便觀省。遷禮部侍郎,出為虢州觀察使。先是,上供財乏,則奪吏奉助輸,歲率八十萬。郾曰:吏不能贍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獨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費代之。又詔賦粟輸太倉者,歲數萬石,民困於輸,則又輦而致之河。郾乃旁流為大敖②受粟,竇而注諸艚。民悦,忘輸之勞。改鄂、嶽等州觀察使。自蔡人叛,鄂、嶽常苦兵,江湖盜賊顯行。郾修治鎧仗,造蒙衝,駛追窮躡,上下千里,歲中悉捕平。又觀察浙西,遷檢校禮部尚書,卒於官。贈吏部尚書,諡日德。郾不藏貲,有輒周給親舊,為治其昏喪。居家怡然,不訓子弟,子弟自化。室處庳漏,無步廡,至霖淖,則客蓋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寬,經月不笞一人。及蒞鄂,則嚴法峻誅,一不貸。 或問其故日陝土瘠而民勞吾撫之不暇猶恐其擾鄂土沃民剽雜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貴知變者也聞者服焉。

(節選自《新唐書崔鄰傳》,有刪改)

【注】①十一聖:穆宗之前的十一個皇帝。②敖:通廒,儲存糧食的倉庫。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或問其故曰/陝土瘠而民勞/吾撫之/不暇猶恐其擾鄂/土沃民剽/雜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貴知變者也/

B.或問其故/曰/陝土瘠而民勞/吾撫之不暇/猶恐其擾/鄂土沃民剽/雜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貴知變者也/

C.或問其故/曰/陝土瘠而民勞/吾撫之不暇/猶恐其擾鄂/土沃民剽/雜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貴知變者也/

D.或問其故曰/陝土瘠而民勞/吾撫之/不暇猶恐其擾/鄂土沃民剽/雜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貴知變者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軍隊住一宿也叫舍。

B.《六經》,指《詩經》《尚書》《禮記》《論語》《周易》和《春秋》六部經書。

C.禮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學校等事宜。

D.贈,追贈,古代皇帝給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榮譽稱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崔郾忠於職守,嚴格要求官員。他在吏部任職,親自考查官員,注重選拔人才;在虢州為官,對下屬官吏不贍養父母、不體恤百姓的行為給予了嚴厲批評。

B.崔郾為人耿直,善於勸諫皇帝。他從祖上基業、國家安危和百姓生計的角度直諫穆宗勤於朝政,後委婉勸諫敬宗習讀儒家經典:他的建議都被採納。

C.崔郾推行善政,體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糧倉和運糧通道,免去了百姓長途運糧之苦;在鄂州、嶽州整治軍務,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盜匪之患。

D.崔郾居室簡陋,關心親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濕又沒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積蓄錢財,經常賙濟親朋好友,供他們辦理婚喪大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陛下使臣侍講,歷半歲不一問經義。臣無功,不足副厚恩。

(2)治虢以寬,經月不笞一人。及蒞鄂,則嚴法峻誅,一不貸。

參考答案:

4.B(或問其故的主語是有的人,曰的主語是崔郾,曰應屬下句;吾撫之不暇表意完整,不暇應屬上句;猶恐其擾表意完整,另外鄂土沃民剽與前文的陝土瘠而民勞句式對稱,因此鄂應屬下句:非用威莫能治表意完整,政是所以貴知變者也的主語,因此 政應屬下句)

5.B(《論語》不屬於《六經》,應改為《樂經》。有時,《六經》也寫成《詩》《書》《禮》《易》《樂》《春秋》)

6.A(不能贍私指不能供養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贍養父母:不能贍私和安暇恤民都是崔郾的假設,不是事實)

7.(1)陛下讓我擔任侍講學士,過了半年沒問過一次經書義理。臣下沒有功勞,不能與皇上的厚恩相稱(對不起皇上的厚恩)。(侍講,擔任侍講學士,1分:歷,經過,經歷,過了,1分;副,符合,與相符,1分:句意通順2分)

(2)(崔郾)用寬鬆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都沒有鞭打過一個人。等到了鄂州任職,卻施用嚴法重罰,對罪犯一概不予寬免。(經月,一個月,整月,1分;蒞,到任,到職,1分;貸,寬容,寬恕,1分;句意通順2分)

參考譯文:

崔郾,字廣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們遠望仰慕他,卻不敢親近。崔郾考中進士,補缺擔任集賢校書郎,多次升遷後擔任吏部員外郎,下屬不敢欺瞞他。每次選拔官吏,都親自把握標準考查,褒揚貶黜官員一定得當,無論出身貧寒還是居處僻遠的人才都不會遺漏。多次升遷後擔任諫議大夫。穆宗登基,荒廢政務,沉溺於遊獵,在宮中縱飲放蕩恣意,天亮了還不能上朝處理政務。崔郾進諫説: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才擁有廣大的疆域,眾多的百姓,天下安定還是混亂,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從崤山往東有百座城池,地廣千里,昨天剛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敵寇的營壘,距離宗廟只有十舍的距離,百姓憔悴,沒有積蓄。希望陛下親自處理政事而使天下人有幸。穆宗十分感動深袁謝意,提拔他為給事中。敬宗繼承帝位,任命他為翰林侍講學士,不久又升任他為中書舍人,他入宮謝恩説:陛下讓我擔任侍講學士,過了半年沒問過一次經書義理。臣下沒有功勞,不能與皇上的厚恩相稱(對不起皇上的厚恩)。敬宗慚愧地説:我不久一定向你請教。高鋱恰好在旁邊,趁機進言説:陛下樂意向善卻沒有諮詢什麼,這樣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願。敬宗又自責道歉,都賜給他們錦緞財物。崔郾與高重將《六經》中的主要言論按類編為十篇.進獻給皇上,以便於皇帝閲讀思考。崔郾升任禮部侍郎,後出京外任虢州觀察使。

先前,上供朝廷的財物缺乏,就剝奪官吏的俸祿來資助進獻的費用,一年大概有八十萬錢。崔郾説:官吏不能供養自己和家人,哪裏有精力撫卹百姓呢?我一個人不能治理好地方,怎麼能使自己富厚呢?就拿官府日常費用代替上供的缺額。皇上又下詔將徵收的糧食運到太倉,一年有數萬石,老百姓苦於運輸,還要用車子把糧食運到河邊。崔郾就在河的支流設置糧倉收糧,修建通道將糧食裝入漕運船。百姓高興,減輕了轉運的辛苦。崔郾改任鄂州、嶽州等地觀察使。自從蔡州人反叛,鄂州、嶽州的百姓常常苦於戰亂,長江和兩湖一帶盜賊公開橫行。崔郾修造鎧甲兵器,製造戰船,窮追緊隨,上下千里,一年之內盜賊全都被捕獲平定。又擔任浙西觀察使,升任檢校禮部尚書,死在官任上。他死後被追贈為吏部尚書,諡號德。崔郾不積蓄財物,有了錢財就賙濟親朋故友,供他們辦理婚喪大事。他居家怡然自得,不訓斥子弟,但子弟們都自然得到教化。他的房屋地勢低窪,地面泥濘,又沒有走廊,客人們只能打着傘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用寬鬆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都沒有鞭打過一個人。等到了鄂州任職,卻施用嚴法重罰,對罪犯一概不予寬免。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説:陝地貧瘠,百姓窮苦,我撫慰他們還來不及,唯恐打擾了他們:鄂地肥沃,百姓剽悍,夾雜有夷人風俗,不用威嚴就無法治理。所以説為政責在知道變化。聽到這話的人無不佩服。

《新唐書》閲讀答案4

裴潾,本河東聞喜人。篤學,善隸書。以蔭仕。元和初,累遷左補闕。於是兩河用兵憲宗任宦人為館驛使檢稽出納有曹進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過至加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罷之。會伐蔡,復以中人領使。潾諫曰:“凡驛,有官專屍之,畿內以京兆尹,道有觀察使、刺史相監臨,台又御史為之使,以察過闕。猶有不職,則宜明科條督責之,誰不惕懼?若復以宮闈臣領之,則內人而及外事,職分亂矣。夫事不善,誡於初;體有非,不必大。方開太平,澄本正末,宜塞侵官之原、出位之漸。”帝雖不用,而嘉其忠,擢起居舍人。帝喜方士,而柳泌為帝治丹劑,求長年。帝御劑,中躁病渴。潾諫,帝怒,貶江陵令。

穆宗立,泌等誅,召潾,再遷刑部郎中。前率府倉曹參軍曲元衡杖民柏公成母死,有司以死在辜外,推元衡父廕贖金。公成受賕不訴,以赦免。潾議曰:“杖捶者,官得施所部,非所部,雖有罪,必請有司,明不可擅也。元衡非在官,公成母非所部,不可以蔭免。公成取賄仇家,利母之死,逆天性,當伏誅。”有詔元衡流,公成論死。

久之,由給事中為汝州刺史,越法杖人輒死,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遷左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改刑部侍郎,為華州刺史。召拜兵部侍郎,出為河南尹,復還舊官。潾以道自任,悉心事上,疾黨附,不為權近所持。嘗裒古今辭章,續樑昭明太子《文選》,自號《大和通選》,上之。當時文士非與遊者皆不取,世恨其隘。憲宗竟以藥棄天下,世益謂潾知言。卒,贈户部尚書,諡曰“敬”。

(節選自《新唐書·裴潾傳》,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線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於是兩河用兵/憲宗任宦人/為館驛使檢稽/出納/有曹進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過/至加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罷之。

B.於是兩河用兵/憲宗任宦人為館驛使/檢稽出納/有曹進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過/至加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罷之。

C.於是兩河用兵/憲宗任宦人為館驛使/檢稽出納/有曹進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過/至加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罷之。

D.於是兩河用兵/憲宗任宦人/為館驛使檢稽/出納有曹進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過/至加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罷之。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人,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奄(閹)、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宮闈臣等。

B.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形體方正,筆畫平直”。

C.户部,古代官署名,是古代的六部之一。六部是吏、户、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隋唐始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裴潾先後任刑部、兵部侍郎,去世後被追贈户部尚書。

D.諡,是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後被評的稱號。與皇帝比,臣屬的諡號要簡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選之字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裴潾為臣盡忠。對於皇上任用宦官,他上疏進諫,皇上不再任用宦官為館驛使,並讚賞他的忠誠,提拔重用。

B.裴潾自覺維護法律尊嚴。有司對柏公成與曲元衡等人的處理不合法規,他積極進諫,最終讓兩人都受到了法律制裁。

C.裴潾為人正直。他因為向皇上進諫,惹怒皇上,被貶出京城;但是這樣的遭遇並沒有影響他積極進諫、主持公道的意志。

D.裴潾以道自處,盡心侍奉皇帝。曾收集歷代好文章,續樑昭明太子的《文選》,共三十卷,名之為《大和通選》,後將其獻給皇帝。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猶有不職,則宜明科條督責之,誰不惕懼?

(2)公成取賄仇家,利母之死,逆天性,當伏誅。

答案:

4.C

5.B(“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是楷書特點。隸書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6.A(“皇上不再任用宦官為館驛使”表述有誤,原文中的“帝雖不用”是説皇上沒有采納他的諫言。)

《新唐書》閲讀答案5

張行成,字德立,定州義豐人。少師事劉炫,炫謂門人曰:行成體局方正,廊廟才也。隋大業末察孝廉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後為王世充度支尚書世充平以隋資補谷熟尉。家貧,代計吏集京師,擢制舉乙科,改陳倉尉。高祖謂吏部侍郎張鋭曰:今選吏豈無才用特達者?朕將用之。鋭言行成,調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補殿中侍御史,糾劾嚴正。太宗以為能,謂房玄齡曰:古今用人未嘗不因介紹,若行成者,朕自舉之,無先容也。

嘗侍宴,帝語山東及關中人,意有同異。行成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賜名馬一、錢十萬、衣一稱。自是有大政事,令與議焉。累遷給事中。帝嘗謂羣臣:朕為人主,兼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舜、禹、湯、武得稷、蒐、伊、呂而四海安,漢高祖有蕭、曹、韓、彭而天下寧,茲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人塗炭,何周、漢君臣所能比數?雖然,盛德含光,規模宏遠,左右文武誠無將相材,奚用大庭廣眾與之量校,損萬乘之尊,與臣下爭功哉?帝嘉納之。

是歲,帝幸靈州,詔皇太子從。行成諫曰:皇太子宜留監國,對百寮日決庶務,既為京師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為忠。遷侍中、兼刑部尚書。高宗即位,封北平縣公,監修國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懼,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義。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賜宮女、黃金器,敕勿復辭。行成固請,帝曰:公,朕之舊,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複視事。未幾,卒於尚書省舍,年六十七。詔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斂,三遣使賜內衣服,尚宮宿其家護視。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祭以少牢,諡曰定。

4.(3分)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B.尚書,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户、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C.遷,即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比如升級叫遷削、遷謫、左遷。

D.諡,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有美諡,如范仲淹為范文正公;有惡諡,如奸臣秦檜為繆醜。

5.(3分)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隋大業末/察孝廉/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後為王世充度支尚書/世充平/以隋資補谷熟尉

B.隋大業末察/孝廉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後為王世充度支尚書/世充平/以隋資補谷熟尉

C.隋大業末察/孝廉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後為王世充度支尚書/世充平以隋/資補谷熟尉

D.隋大業末察孝廉/為謁者台散從/員外郎後為王/世充度支尚書/世充平/以隋資補谷熟尉

6.(3分)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張行成曾經先後輔佐劉炫、隋朝、王世充,但均無大的成就。後來他被張鋭推薦給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隨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張行成認為,百姓應該是平等的,所以他敢於糾正皇帝的錯誤觀點。他又善於奉承迎合皇帝,使皇帝樂於接受他的觀點,並屢次提拔他。

C.張行成作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僅升遷他為侍中、兼刑部尚書,還讓他監修國史,在他死後又用少牢之禮祭祀他。

D.永徽四年發生了旱災,張行成認為是自己做宰相不稱職而致上天怪罪,堅決請求辭職。而皇帝則認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許他辭職。

7.(10分)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 (5分)古者策免,乖罪己之義。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

(2) (5分)詔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斂,三遣使賜內衣服,尚宮宿其家護視。

答案:

4.C(遷削、遷謫、左遷是降級)

5.A

6.D(A項,張行成年輕時向劉炫學習經史,而不是輔佐他。B項,善於奉承迎合敍述錯誤,應該是他言語得體。C項,把張行成升遷為侍中、兼刑部尚書的是唐太宗。)

7.(10分)(1)過去罷免宰相的做法,違背了皇帝檢討自己的真義。這是我缺少德行,並不是宰相的罪過。(注意策免乖罪咎等詞。5分)

(2)皇帝下詔九品以上官員前往府第哭喪祭弔。到斂屍時,三次派遣使者賜給內衣,尚宮住在他家監護。(注意就第比斂護視等詞語。5分)

參考譯文:

張行成,字德立,是定州義豐人。年輕時師從劉炫學習經史,劉炫對門人説:張行成體態氣度方正,是輔佐朝廷的良才。隋朝大業末年,察舉孝廉,任謁者台散從員外郎。後來任世充的度支尚書。王世充被平定,以他在隋朝的資歷補授熟尉。家貧,代替計吏集於京城,考中制皋乙科,改任陳倉尉。高祖對吏部侍郎張鋭説:現在銓選的官吏中難道沒有才能特別突出的嗎?朕要任用他們。張鋭推薦張行成,調補富平主簿,以才能出眾而有名。後召入朝中補授殿中侍御史,行使間距揭發彈劾監察等職責時嚴肅公正。太宗認為他很有才幹,對房玄齡説:古今用人沒有不通過別人推薦的,像張行成這人,是朕親自舉用,沒有別人介紹和推薦。

有一次陪侍宴會,皇帝談到山東人和關中人,語意有所偏向。張行成説:天子以四海為家,不能以東西作為界限,這樣是向人表明自己狹隘了。皇帝稱好,賜名馬一匹、錢十萬、衣服一套。從此遇上大的政事,都讓他參議。多次遷任到給事中。皇帝曾對羣臣説:朕做人主,兼行將相事務,豈不是剝奪了你們大家的名分,舜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得到后稷、蒐、尹伊、呂尚後四海平安,漢高祖有了蕭何、曹參、韓信、彭越後天下安事,這樣事朕一身兼有。張行成退下後,上疏説:隋朝喪失正道,天下大亂,陛下撥亂反正,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周代、漢代君臣如何能與陛下相比。雖然這樣,仍是美德含光光耀後世,規制宏大見識深遠。左右文武官員確實沒有將相之才,何須在大庭廣眾之中與他們較量,損害皇上的尊貴,與臣下爭功呢?皇帝高興地接受了他的意見。

這一年,皇帝巡幸靈州,下詔皇太子隨徒。張行成諫勸説:皇太子應該留下監國,每天面對百官庭理各種政務,既做到以京城為重,同時向天下顯示盛德。皇帝認為他的話是忠言。遷任侍中、兼刑部尚書。

高宗即位,封張行成為北平縣公,監修國史。永徽四年,從三月到五月不下雨,張行成心中畏懼,稱年老乞求退休,皇帝下制答覆説:過去罷免宰相的做法,違背了皇帝檢討自己的真義。這是朕缺少德行,並不是宰相的罪過。於是賜予他宮女、黃金器物,敕令不要再辭官。張行成堅決要求辭去宰相,皇帝説:你是朕的舊臣,為什麼要棄朕而去呢?説着悲傷地流下眼淚。張行成惶惑恐懼,不得已又庭理政事。沒過多久,在尚書省官舍逝世,終年六十七歲。皇帝下詔九品以上官員前往府第哭喪祭弔。到斂屍時,三次派遣使者賜給內衣,尚宮住在他家監護。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用少牢之禮祭祀,諡號叫定。

《新唐書》閲讀答案6

李大亮,京兆涇陽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謹,外若不能言,而內剛烈。隋末,署龐玉行軍兵曹。李密寇東都,玉戰敗,大亮被禽。賊將張弼異之,就執百餘人皆死,獨釋大亮,引與語。遂定交。

高祖入關,走亮自歸,授土門令。方歲飢,境多盜賊。大亮招亡散,撫貧瘠,賣所乘馬,稍稍資業之,勸墾田,歲大熱。間出擊盜,所至輒平。貞觀初,出涼州都督。時突厥亡,帝進欲懷四夷,諸部降者,人賜袍一領、帛五匹,首領拜將軍、中郎將,列五品者贏百員。又置降胡河南。詔火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使以綏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之未附者,峙糧磧口賑其飢。大亮上言:“臣聞欲綏遠者必自近。中國,天下本根,四夷猶枝葉也。殘本根,厚枝葉,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為諸藩請附者,宜羈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懷德,永為籓臣。河西積困夷狄,州縣蕭條,加因隋亂,殘耗已甚。臣愚願停招慰,省勞役,使邊人得就農畮,此中國利也。”帝納其計。八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會討吐谷渾,為河東道行軍總管,與李靖俱出北道,與虜遇蜀渾山,太戰,破之,俘其名王,獲雜畜數萬。拜右衞大將軍。

晉王為皇太子,帝詔大亮兼右衞率,又兼工部尚書,身三職,宿衞兩宮。每番直,常假寐。帝勞曰:“公在,我得酣卧。”嘗以張弼脱其死,及貴,念有以報之。時弼為將作丞,匿不見,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識諸塗,持弼泣,悉推家財與之,弼拒不受。乃言於帝曰:“臣及事陛下,張弼力也,願悉臣官爵授之。”帝為遷弼中郎將、代州都督。世皆賢大亮能報,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將斂,家無珠玉為含。惟貯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為慟,諡曰懿,陪葬昭陵。

(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四》)

注:古代喪葬之禮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謂之“含飯”。天子、貴族可含珠玉等。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勸墾田,歲大熟 勸:鼓勵

B.臣聞欲綏遠者必自近 綏:佔領

C.臣愚願停招慰,省勞役 省:減輕

D.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誇耀

5.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現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組是(3分)

①間出擊盜,所至輒平 ②臣聞欲綏遠者必自近 ③為劍南道巡省大使

④每番直,常假寐 ⑤與虜遇蜀渾山,大戰,破之⑥家無珠玉為含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①③④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丹)

A.大亮有文武才略。他曾上書皇上停下安撫未歸附的部族的工作,使邊地的百姓能從事農業生產,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議。

B.大亮忠心奉主。每次輪到他值班,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慰勞他時説:“有你在,我能睡個安穩覺。”

C.大亮知恩圖報。顯貴時,總想着如何報答曾免他一死的張弼,甚至想把自已的官職爵位全讓給張弼,受到皇上的稱讚。

D.大亮為官清廉。去世後,為他穿衣入棺時,家裏拿不出珠玉給他含在嘴裏,太宗因此悲痛大哭。

7.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賊將張弼異之,就執百餘人皆死,獨釋大亮,引與語。(5分)

(2)一日,識諸塗(一)文言文閲讀(19分)

4.B 5.C 6.C

7、(1)(5分)譯文:叛將張弼認為他與眾不同,被抓的一百多人都被殺了,唯獨釋放了大亮,請進府裏與他交談。(“異之”1分;“就執”1分;“引”1分。大意2分)

(2)(5分)譯文:有一天,大亮在路上認出了張弼,就拉着張弼哭起來。把自家的財產全都推讓給張弼,張弼拒不接受(“諸”1分;“塗”1分;“持”1分。大意2分),持弼泣,悉推家財與之,弼拒不受。(5分)

《新唐書》閲讀答案7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説,善言老子、莊周.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其少,異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爾!”及長,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密語人曰:“後五十年有聖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聰瞭。帝歎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顯慶中,復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於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孟詵、盧照鄰等師事之。照鄰有惡疾,不可為,感而問曰:“高醫愈疾,奈何?”答曰:“人之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衞,彰為氣色,發為音聲,人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失則燕生熱,否生寒;結為瘤贅,陷為癰疽;奔則喘乏,端則憔槁。發乎面,動乎形。高醫導以藥石,救以針劑,故體有可愈之疾。”

照鄰曰:“人事奈何?”曰:“心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膽為之將,以果決為務,故欲大。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

復問養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侮於遠。知此則人事畢矣。”

初,魏徵等修齊、樑、周、隋等五家史,屢諮所遺,其傳最詳.永淳初,卒,年百餘歲,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太子詹事盧齊卿之少也,思邈曰:“後五十年位方伯,吾孫為屬吏,願自愛.”時思邈之孫溥尚未生,及溥為蕭丞,而齊卿徐州刺史。

(選自《新唐書》,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B.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C.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D.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帝”是廟號,廟號是封建時代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B.“拜”與“除”“授”等詞語都表示任命官職,與“遷”“擢”“轉”不同。

C.“牢”古代祭祀所用牲畜,根據牲畜搭配的種類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D.古代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從稱孫思邈去世為“卒”,可以大致推斷他曾為官。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思邈少年好讀,天資聰穎。獨孤信見到幼年孫思邈,讚歎他是神童,覺得以後可能難被任用。

B.孫思邈專注醫道,醫術精湛。盧照鄰患有惡疾,自己覺得難以治好,孫思邈指導他治好了疾病。

C.孫思邈淡薄名利,不求奢華。他生前多次拒絕朝廷的徵召,要求子孫在他死後對其薄葬。

D.孫思邈博聞強識,積累豐富。魏徵等修五家史,多次向他詢問遺漏的史事,孫思邈的傳述最詳細。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帝歎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

(2)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

10.A(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邀曰:“俊先顯,俏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11.A(文帝是諡號。)

12.B(B項“後來在孫思邈的指導下治好了疾病”原文無據)。

13.(1)太宗(皇帝)讚歎地説:“(這)是位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想讓他做官(想授予他官職),孫思邀沒有接受。(判斷句、“道”“官”的使動用法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天有盈餘和不足,人有疾病艱難,(如果)不能自己謹慎(地養生),就不能夠治癒疾病。(“虛”“屯”“濟”各1分,句子大意2分)

【文言文譯文】

孫思邈是京兆府華原縣人,精通諸子百家的學説,擅長講述老子和莊周的言論著作。北周(宇文王朝)的洛州總管獨狐信見到年紀尚小的孫思邈,認為他不平凡,稱讚説:“神童啊!只是才器過大恐怕難以被人任用吧!”等到孫思邈年長時,隱居在太白山。隋文帝楊堅在輔佐政事時,曾以國子博士的職務徵召孫思邈,思邈沒有應召,而且私下對人説:“五十年以後將有聖明的君主出現,我將要幫助他。”唐太宗執政初年,徵召孫思邈到京都長安。當時思邈已經年老。然而,還是耳聰目明。太宗讚歎地説:“(這)是位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想讓他做官,(孫思邈)又沒有接受。唐高宗顯慶年間,高宗再次徵召孫思邈,任命他擔任諫議大夫,他還是堅決推辭掉了。唐高宗上元元年,孫思邈自稱有病要求回太白山。唐高宗贈送他良馬,還把已廢的鄱陽公主宅第給他居住。

孫思邈對於陰陽學、曆法學、醫藥學沒有不擅長的。孟詵、盧照鄰等人都拜他為老師。當時,盧照鄰患有惡疾,長期不能治癒。他曾經感慨地詢問孫思邈:“高明的醫生能治癒疾病,這是為什麼?”孫思邈回答説:“人的四肢和五臟六腑,一動一靜,呼吸往來,流動運行成為榮氣和衞氣,表現為氣色,發出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變化規律,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如果陰陽失調或者陰陽不交就會鬱蒸發生熱病或者產生寒症;血氣聚結就成為腫瘤,下陷成為毒瘡;氣血上衝就氣喘短促,氣血枯竭人就會變得枯焦;發生在面部,表現在形體上。高明的醫家善於用藥物和砭石來疏導,用鍼灸來救治,因此,人的身體有能夠洽愈的疾病。”

盧照鄰説:“人養生的方法是怎麼一回事?”孫思邈回答:“心為五臟六腑的大王,君主崇尚謙恭謹慎,因此要小心;膽為五臟六腑之將,把處事果敢決斷作為任務,所以要大膽。高尚的人性情沉靜,好像地的形象,因此,要求品行端方正直;聰明人的舉動行止,就好像天體運行的形象,所以要思想靈活。

盧照鄰又問養生方法的要領。孫思邈回答説:“天有盈餘和不足,人有疾病艱難,(如果)不能自己謹慎(地養生),就不能夠治癒疾病。所以,養生一定首先要懂得謹慎小心地對待自己啊!‘謹慎’以敬畏之心作為根本。對自己具有憂患之心的人,不會被人束縛;對自己有敬畏之心的人,不會為他人所限制。對小的事情能夠謹慎的人,不會被大事嚇住;對身邊的事情有警戒的人,不會為遠處的事情所侮弄。通曉了這些情況能就完全辨別養生的方法了。”

當初,魏徵等人編輯齊、樑、陳和隋等五個王朝的歷史,多次向孫思邈詢問遺漏的史事,孫思邈傳述的非常詳細。唐高宗永淳初年,孫思邈逝世,享年一百多歲,遺囑埋葬時要簡單,不要隨葬器物,祭祀時不用牛羊等牲畜。

孫處約曾經帶領幾個兒子去拜見(孫思邈),孫思邈説:“(你的幾個兒子),孫俊最先發達,孫侑晚年時顯貴,孫佺在執掌兵權方面有災禍。”(這些預言),以後都得到驗證。太子詹事盧齊卿年輕的時候,孫思邈曾對他説:“你五十歲以後要擔任地方長官,我的孫子將成為你的下屬官員,請你自我保重。”當時,思邈的孫兒溥還沒有出生,等到後來孫溥做蕭縣縣丞時,盧齊卿正好擔任徐州刺史。

《新唐書》閲讀答案8

顏真卿,字清臣。少孤,母殷躬加訓導。既長,博學工辭章,事親孝。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使河東,劾奏朔方令鄭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詔終身不齒,聞者聳然。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果以為書生,不虞也。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帝自陝還,真卿請先謁陵廟而即宮,後上疏曰:“今天下瘡痏未平,干戈日滋,陛下豈得不博聞讜言以廣視聽,而塞絕忠諫乎?陛下在陝時,奏事者不限貴賤,羣臣以為太宗之治可跂而待。且君子難進易遐,朝廷開不諱之路,猶恐不言,況懷厭怠。令宰相宣進止,御史台作條目,不得直進,從此人不奏事矣。陛下聞見,止於數人耳目。”李希烈陷汝州,詔真卿往諭之,至河南,河南尹鄭叔則以希烈反狀明,勸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見希烈,宣詔旨,逼使上疏雪己,真卿不從。真卿每與諸子書,但戒嚴奉家廟,恤諸孤,訖無它語。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墓誌、祭文,指寢室西壁下曰:“此吾殯所也。”希烈僭稱帝,使問儀式,對曰:“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諸侯朝覲耳!”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天下不以姓名稱,而獨曰魯公。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贊曰:當祿山反,哮噬無前,魯公獨以烏合嬰其鋒,功雖不成,其志有足稱者。晚節偃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忠矣。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

B.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

C.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

D.出為平原太守/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河東,指現在山西西南部一帶,因在黃河以東,故稱河東,也就是古代的“中國”。

B.墓誌,指墓內或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銘”兩部分,一般為記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文字。

C.公,古代五等封爵制中的最高爵位,一般冠以地名如魯公,後來也加美名如“忠勇公”。

D.贊即讚詞,一般是寫在人物傳記之後,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評價的話,多為讚頌之詞。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顏真卿重視孝道。顏真卿年少喪父,由母親殷氏親加教導,長大後事奉母親孝順。他彈劾朔方令鄭延祚母親去世三十年而不入葬,使其終身不予錄用。

B.顏真卿敢於直言進諫。皇帝從陝州返回長安,顏真卿建議皇帝先去拜祭陵廟然後回宮,其後又上疏皇帝,希望其能廣開言路以恢復太宗時的盛世之治。

C.顏真卿以社稷為重。安祿山反叛時,河朔盡陷,惟顏真卿在平原城以烏合之眾來阻擋他的鋒芒;李希烈反叛顏真卿不顧個人安危,親赴敵營,曉以大義。

D.顏真卿忠貞不屈。李希烈逼迫顏真卿上疏為自己昭雪,顏真卿沒有屈從;被拘蔡州,顏真卿估計自己定會遇害,從容寫下遺表、墓誌、祭文,視死如歸。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真卿每與諸子書,但戒嚴奉家廟,恤諸孤,訖無它語。

(2)晚節偃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忠矣。

答案:

10.A 第一處,如果在“太守”前斷開,則安祿山是太守,與事實不符,也與情勢不符(一個太守,沒有力量攻佔所有朔方之地),同時,前面的“出為”就沒有了賓語,所以不恰當,由此排除B、C兩項。第七處,如果在“日”後斷開,則與賓客泛舟的時間是儲廥廩的那一天,則儲廥廩與泛舟飲酒就成了偶爾做的一件事,不可能“紓祿山之疑”;其實“儲廥廩”與“料才壯”是並列結構,泛舟飲酒乃日日所為之事,由此排除B、D兩項。

11.A 中國與河東是不同地域名稱。

12.B “希望其能廣開言路以恢復太宗時的盛世之治”錯,原文是説皇帝在陝西時羣臣以為太宗之治可期待。

13.(1)顏真卿每次給諸子寫信,只是告誡(他們)嚴格奉祭家廟,撫卹孤苦貧弱的人,最終也沒有其他的言語。(“但”(只是)、“恤”(撫卹,照顧)、“訖”(最終)各1分,句意2分)

(2)晩年命途不順,被奸臣排擠,被奸賊殺害,毅然正氣,遇到挫折也不頹喪,可以説是忠臣了。(“殞”(死,去世)、“沮”(沮喪)、被動句、判斷句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顏真卿,字清臣。年少時喪父,母親殷氏親自加以教育。長大以後,博學,工於文章,事奉母親孝順。開元年間,考中進士科,又考中制科。出使河東,上奏彈劾朔方令鄭延祚母親去世三十年而不入葬,有詔書命令終身不予錄用,聽説者肅然起敬。出任為平原太守。安祿山剛露出反叛的苗頭,顏真卿預料他定會叛亂,假託久遭陰雨,於是修補城牆疏通護城河,挑選丁壯,充實府庫。每天與賓客泛舟飲酒,來解除安祿山的疑慮。安祿山果然認為他不過是個書生,毫不擔心。安祿山反叛,河朔一帶全部淪陷,惟獨平原城守護完備。皇帝從陝州返回京城,顏真卿請皇帝先去拜祭陵廟然後回宮,後來顏真卿又上疏説:現在天下瘡痍未平,戰亂日生,陛下怎能不廣聽正直言論,來擴大自己的視聽,而阻塞忠正的諫言呢?陛下在陝之時,奏事的人不限貴賤,羣臣認為太宗之治可以翹足而待了。況且君子難進易退,朝廷廣開無所忌諱的言路,尚且擔心人們不能直言,何況心懷厭倦懈怠。命宰相宣佈進奏或取或舍,使御史台制訂規章,不許直接進奏,從此以後人們就不能奏事了。陛下所見所聞,只限於數人的耳目。李希烈攻陷汝州,有詔遣顏真卿前去曉諭李希烈,走到河南,河南尹鄭叔則認為李希烈反叛的跡象已經顯明,勸他不要前去,他回答説:“君命能躲避嗎?”見到李希烈以後,宣佈詔書,李希烈逼迫他上疏為自己昭雪,顏真卿沒有聽從。顏真卿毎次給諸子寫信,只是告誡(他們)嚴格奉祭家廟,撫卹孤苦貧弱的人,最終也沒有其它的言語。於是將顏真卿押送到蔡州。顏真卿估計自己定會遇害,於是撰寫遺表、墓誌、祭文,指着卧室西面牆壁之下説:“這是我埋葬之處。”李希烈越分稱皇帝,派人詢問儀式,他回答説;“老大年紀老了,曾經掌管朝廷禮儀,所記的只有諸侯朝覲之禮而已!”顏真卿在朝中端莊嚴肅,剛正而有禮。天下人不用姓名稱呼他,只稱魯公。擅長正、草書,筆力遒勁曲折,世間當做珍品流傳。讚詞説:安祿山叛亂之時,猖獗一時,無人敢敵(咆哮吞噬,勢不可擋),只有顏魯公率領烏合之眾(沒有嚴密組織而臨時湊合的軍隊)來阻擋他的鋒芒,功業雖然未成,他的,志向卻值得稱道。晩年命途不順,被奸臣排擠,被奸賊殺害,毅然正氣,遇到挫折也不頹喪,可以説是忠臣了。唉,事情雖然過去一千五百年了,但他的英烈言行還如嚴霜和烈日般,讓人敬畏而仰慕!

《新唐書》閲讀答案9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貞元初擢進士第,以宏辭補校書郎。舉賢良方正異等,調河陰尉。遷監察御史,論權嬖梗切,出為河南功曹參軍。元和六年,以司封員外郎知制誥。久之,進御史中丞。王師討蔡,以度視行營諸軍,還,奏攻取策,與帝意合。時方連諸道兵,環挐不解,內外大恐,人累息。於是討蔡數不利,羣臣爭請罷兵。度奏:“病在腹心,不時去,且為大患。”於是表馬摠為宣慰副使,韓愈行軍司馬。入對曰:“主憂臣辱,義在必死,賊未授首,臣無還期。”帝壯之,為流涕。及行,御通化門臨遣,賜通天御帶,發神策騎三百為衞。度屯郾城,勞諸軍,宣朝廷厚意,士奮於勇。是時諸道兵悉中官統監,自處進退,度奏罷之,使將得專制,號令一,戰氣倍。未幾,李愬夜入懸瓠城,縛吳元濟以報。度遣馬摠先入蔡,明日,統洄曲降卒萬人持節徐進,撫定其人。下令唯盜賊、斬死抵法,餘一蠲除,行來不限晝夜,民始知有生之樂。度以蔡牙卒侍帳下,或謂反側未妄,不可去備,度笑曰:“吾為彰義節度,元惡已檎,人皆吾人也!”眾感泣。穆宗即位,進檢校司空。即帝以李光顏、烏重胤爪牙將,倚以擊賊,兵十餘萬,有所畏,無尺寸功。度既受命,入賊境,數斬將以聞。大和四年,數引疾不任機重,願上政事。帝擇上醫護治,中人日勞問相躡。乃詔進司徒、平章事。頃之,固請老,不許。時閹豎擅威,天子擁虛器,搢紳道喪。度不復有經濟意,野服蕭散,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開成三年,以病丐還東都。年七十六薨。冊贈太傅,諡文忠。

(節選自《新唐書》)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論權嬖梗切 權:政權。

B.以度視行營諸軍 視:巡察。

C.奏攻取策 策:謀略。

D.不時去 時:及時。

【答案】A.【解析】A項中“權”依語境應為“權貴”。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度恪盡職守的一組是(3分)( )

①於是表馬摠為宣慰副使 ②宣朝廷厚意

③號令一,戰氣倍 ④縛吳元濟以報

⑤倚以擊賊 ⑥數斬將以聞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③句“號令一,戰氣倍”是在裴度上奏取消宦官對諸道兵的統治後,由將帥統領軍隊以後士氣大增的情景,但這是將帥們用兵的結果,而並非由裴度直接影響;④“縛吳元濟以報”的主語是李愬,不是裴度的行為,不能表現其恪盡職守。⑤是“帝以李光顏、烏重胤爪牙將”的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裴度能力卓著,不斷被加官進職。他在貞元初年考中進士,由河陰縣尉做到御史中丞、司徒、平章事,歷任顯職,任事多稱皇帝意。

B.裴度力主討蔡,平定叛亂有功。在討伐蔡州一再失利、羣臣要求罷兵的情況下,他力排眾議,以平賊為己任,親自出徵,活捉吳元濟,贏得了勝利。

C.裴度治民有方,撫慰安定蔡州人。他就任蔡州後,下令盜賊和犯死罪的人可以依法抵罪,其餘一律免除懲罰,並信任當地衙門警衞親兵,使蔡州人民備受感動。

D.裴度晚年多病,失意於朝廷積弱。他多次提出因病不能勝任機要重任,要上交政事,雖然皇帝仍重用他,但因當時宦官專權,他最終選擇寄情酒樂。

【答案】B 【解析】B項表述的裴度“活捉吳元濟”與原文內容不符。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主憂臣辱,義在必死,賊未授首,臣無還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不復有經濟意,野服蕭散,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國君擔憂就是臣下的恥辱,在道義上我一定以死相報,叛賊不投降,臣沒有回朝的日期。(“義”“授首”翻譯正確各1分,大意正確3分)

(2)裴度不再有經國濟民的打算,穿着村野的衣服,瀟灑自在,喝着酒,白天黑夜不停地地歡會,不問人間事情。(“經濟”“野服”“窮”翻譯正確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貞元初年考中進士科,又考中博學宏辭科任校書郎。應試賢良方正科高等,任河陰縣縣尉。升遷為監察御史,因議論權貴幸臣梗直言切,出任河南府功曹參軍。元和六年,以司封員外郎知制誥。過了一段時間,升任御史中丞。官軍討伐蔡州,派裴度巡視行營諸軍,回京後,上奏攻取的策略,符合皇帝(憲宗)的想法。當時正值各道用兵,紛爭不解,朝廷內外恐慌,人們緊張得喘不過氣來。討伐蔡州一再失利,羣臣爭着請求罷兵,裴度上奏説:“這是腹心之病,不及時除去,將成為大害。”度上表請求任命馬摠為宣慰副使,韓愈為行軍司馬。進奏説:“主上擔憂就是臣下的恥辱,在道義上臣此行已下必死之心,叛賊不投降,臣回朝無期。”

皇帝(憲宗)壯他的志氣,為他流下眼淚。出行時,皇帝(憲宗)親臨通化門送行,賜給他通天御帶,派神策軍三百名騎兵做他的侍衞。裴度屯兵郾城,慰勞諸軍,宣佈朝廷的厚恩,將士都奮勇。當時各道的兵馬都由宦官做監軍,處置進退,裴度上奏撤銷,使將領能專制兵馬,號令統一,士氣倍增。不久,李愬黑夜進入懸瓠城,擒獲了吳濟元上報。裴度派馬摠先進入蔡州,第二天,親自帶領洄曲降卒萬人持節慢慢進入,撫慰安定蔡州人。就任後,下令只有盜賊、殺人犯才依法抵罪,其餘一律免除,來往不限晝夜,百姓才知道人生的樂趣。

裴度又用蔡州的牙兵在帳下服侍,有人説人心尚未安定,不可不防備,裴度笑着説:“我是彰義軍節度使,首惡已擒,蔡州人都是我的人啊!”蔡州人沒有不感動得流淚的。穆宗即皇帝位,進裴度為檢校司空。當時穆宗以李光顏、烏重胤為爪牙之將,依靠他們討伐叛賊,士兵有十幾萬,仍怯戰,沒有尺寸之功。裴度既受命,進入賊境,斬殺賊將的捷報頻頻傳聞。太和四年,裴度多次提出因病不能勝任機務重任,要求交上政事。皇帝(文宗)挑選高明的醫生護理治療,宦官每天前去慰問的絡繹不絕。於是下詔進裴度為司徒、平章軍國大事。當時宦官專權,天子徒有虛位,士大夫備受摧抑。裴度不再有經國濟民的打算,野服閒散,喝着酒,白天黑夜地歡會,不問人間事情。開成三年,裴度因病請求返回東都。七十六歲去世,冊贈裴度為太傅,諡號叫文忠。

《新唐書》閲讀答案10

閲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題。

許孟容,字公範,京兆長安人。擢進士異等,又第明經,調校書郎。闢武寧張建封府。李納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諭止,前後三輩往,皆不聽。乃使孟容見納,敷引逆順,納即悔謝,為罷兵。

累遷給事中。京兆上言“好畸①風雹害稼”,帝遣宦人覆視,不實,奪尹以下俸。孟容曰:“府縣上事不實,罪應罰。然陛下遣宦者覆視,紊綱紀。宜更擇御史一人蔘驗,乃可。”不聽。

浙東觀察使裴肅委判官齊總暴斂以厚獻,厭天子所欲。會肅卒,帝擢總自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為衢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還制曰:“方用兵處,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總無功越進超授,羣議謂何?且總本判官,今詔書乃言‘權知留後,攝都團練副使’,初無制授,尤不見其可。假令總有可錄,宜暴課最,解中外之惑。”會補闕王武陵等亦執爭,於是詔中停。

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陛下齋居損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竊惟天人交感之際,系教令順民與否。今户部錢非度支歲計,本備緩急,若取一百萬緡代京兆一歲賦,則京圻無流亡,振災為福。又應省察流移徵防當還未還,役作禁錮當釋未釋;負逋饋送,當免免之;沈滯鬱抑,當伸伸之,以順人奉天。若是而神弗祐、歲弗稔,未之聞也。”

元和初,再遷尚書右丞、京兆尹。神策軍自興元后,日驕恣,府縣不能制。軍吏李昱貸富人錢八百萬,三歲不肯歸。孟容遣吏捕詰,與之期使償,曰:“不如期,且死!”一軍盡驚,訴於朝。憲宗詔以昱付軍治之,再造使,皆不聽。奏曰:“不奉詔,臣當誅。然臣職司輦轂,當為陛下抑豪強。錢未盡輸,昱不可得。”帝嘉其守正,許之。

累遷吏部侍郎。盜殺武元衡,孟客白宰相曰:“漢有一汲黯,奸臣寢謀。今朝廷無有過失,而狂賊敢爾,尚謂國有人乎?願白天子,起裴中丞輔政,使主兵柄,索賊黨罪人得矣。”後數日,果相度。卒,年七十六,贈太子少保,諡日完。(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七)

[注】①好疇:地名。②輦轂:稱代天子。

5.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厭天子所欲 厭:討厭

B.今衢不他虞 虞:擔憂

C.攝都團練副使 攝:代理

D.錢未盡輸,昱不可得 輸:繳納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李納以兵拒境,建封遣使諭止 欲以客往赴秦軍

B.乃使孟容見納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C.曰:“不如期,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當為陛下抑豪強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7.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貞元十九年夏,大旱,上疏言。

B、今衢不他虞,

C、乃使孟容見納。

D、若是而神弗祐、歲弗稔,未之聞也。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建封三次派使者勸説李納停止抵抗不成功後,讓擔任幕僚的許孟容前往,許孟容旁徵博引,指出抵抗與否的禍福關係,終於使李納悔悟並撤兵。

B.在任用官吏方面,許孟容強調要遵照規章制度辦事。認為如果齊總值得錄用,就應該公開顯示他考核最優秀,來解除朝廷內外的疑惑。

C.許孟容認為户部的銀兩本來就是準備着平常和危急時候使用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萬緡錢來代替京兆地區一年的賦税,那麼京城地區就沒有流亡的人了。

D.許孟容認為漢代有了一個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陰謀,現在朝廷沒有過失,狂賊竟敢這樣胡作非為。希望稟告天子,起用裴中丞輔政,掌控兵權,就能夠捉到賊人。

9.斷句和翻譯 (10分)

⑴用“/”給文言文閲讀材料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劃線的'句子斷句。(4分)

漢有一汲黯奸臣寢謀今朝廷無有過失而狂賊敢爾尚謂國有人乎願白天子起裴中丞輔政使主兵柄索賊黨罪人得矣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 然陛下遣宦者覆視,紊綱紀。宜更擇御史一人蔘驗,乃可。(3分)

(2)憲宗詔以昱付軍治之,再造使,皆不聽。(3分)

答案:

5、(3分) A (厭:滿足)

6、(3分)A(以:介詞,帶領。B項,乃:連詞,於是,就;副詞,竟然。C項,且:副詞,將要、就要;連詞,尚且。D項,為:介詞,替;連詞,因為)

7、D(賓語前置)

8、(3分)C(“緩急”是偏義複詞,意義偏在“急”上)

9、(1) 漢有一汲黯/奸臣寢謀/今朝廷無有過失/而狂賊敢爾/尚謂國有人乎/願白天子/起裴中丞輔政/使主兵柄/索賊黨罪人得矣(對兩處得1分)

(2)①然而皇上派太監去審察(“覆視”:審察、複核,1分),擾亂(“紊”:擾亂、搞亂,1分)了法治。應該另外(“更”:另外,1分)選擇一名御史去驗證,才可以。

②憲宗下詔把李昱交付給軍隊處治(“治”:處治、處理,1分),憲宗先後兩次(“再”:兩次,1分)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沒有聽命(省略句,1分)。

【參考譯文】

許孟容,字公範,京兆長安人。被選拔為進士優等,又考中了明經科,調任校書郎。被武寧張建封府徵召。李納帶領軍隊在邊境上抵抗,建封派使者勸説他停止抵抗,前後三批人前往,李納都不聽。於是就派孟容去會見李納,孟容旁徵博引向李納曉以逆順的禍福關係,李納就悔悟謝罪,為此退兵而去。

累次升遷擔任給事中。京兆尹上奏“好畸地區風雹傷害了莊稼”,帝派太監去審察,不符合實情,削奪了京兆尹以下官員的俸祿。孟容曰:“府縣上奏的事不符合實情,罪應罰。然而皇上派太監去審察,擾亂了法治。應該另外選擇一名御史去驗證,才可以。”皇上不聽。

浙東觀察使裴肅派判官齊總橫徵暴斂以向朝廷進獻豐厚的禮物,滿足天子的慾望。恰逢裴肅去世,皇帝提拔齊總以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的身份去擔任衢州刺史。衢州,是大州。孟容圍繞規章制度説:“正在用兵的時侯,有不待次序就提拔的情況。現在衢州沒有其他憂患,齊總沒有功勞就越級破格提拔,大家議論會怎麼説?況且齊總本來是判官,現在詔書卻説‘權且主持留後,代理都團練副使’,本來沒有這樣的制度授官,更加不見可行之理。假使齊總值得錄用,應該公開顯示他考核最優秀,以解除朝廷內外的疑惑。”恰逢補闕王武陵等也據理力爭,於是皇上下詔停下這件事。

貞元十九年夏,大旱,孟容呈上奏摺説:“陛下齋戒吃素減少膳食,準備祭祀的牲畜費用,但是天意還不答應。我私下想在天人交互感應之際,關係到教令順應民意與否。現在户部銀兩不是根據支出和每年的費用來使用的,本來就是防備緊急情況的,如果支取其中的一百萬緡錢來替代京兆地區一年的賦税,那麼京城地區就沒有流亡的人了,可以做賑災造福的事。另外應該省察流放、遷徙、徵調、防護應當回來還沒有回來(的情況),服徭役、勒令不準做官,應當釋放還沒有釋放(的人):負債、拖欠、贈送,應當免除的免除;有怨氣抑鬱難平的,應當替他們伸張;來順應民意敬奉上天。像這樣做了,神靈卻不保佑、年成不豐收的,從未聽説過這種情況。”

元和初,再次升任為尚書右丞、京兆尹。神策軍從興元后,日益驕橫放縱,府縣不能控制他們。軍吏李昱向富人借了八百萬銀兩,三年了還不肯歸還。孟容派官吏捕來盤問,跟他約定期限讓他歸還,説:“不按期歸還,將要處死!”全軍皆驚,向朝廷申訴。憲宗下詔把李昱交付給軍隊處治,憲宗先後兩次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沒有聽命。上奏説:“不聽從皇命,我應當處死。然而我是在皇上身邊任職的,應當替皇上抑制豪強。錢還沒有全部繳納,李昱不可能得到。”皇帝讚許他堅守正義,答應了他。

多次升遷,擔任吏部侍郎。盜賊殺了武元衡,孟容稟告宰相:“漢代有一個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陰謀。現在朝廷沒有過失,但是狂賊竟敢這樣(胡作非為),還説國家有人嗎?希望稟明天子,起用裴中丞輔政,讓他掌控兵權,尋找賊黨,賊人就能夠捉到了。”幾天後,果然任命裴度為宰相。許孟容去世時。七十六歲,朝廷追贈太子少保,諡號為“憲”。

《新唐書》閲讀答案11

朱子奢,蘇州吳人,從鄉人顧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辭。隋大業中,為直祕書學士。天下亂,辭疾還鄉里。後從杜伏威入朝,授國子助教。

太宗貞觀初,高麗、百濟同伐新羅,連年兵不解。新羅告急,帝假子奢員外散騎侍郎,持節諭旨,平三國之憾。子奢有儀觀,夷人尊畏之。二國上書謝罪,贈遺甚厚。

始,武德時,太廟享止四室,高祖崩,將祔主於廟,帝詔有司詳議。子奢建言:漢丞相韋玄成奏立五廟,劉歆議當七,鄭玄本玄成,王肅宗歆,於是歷代廟議不能一。且天子七廟,諸侯五,降殺以兩,禮之正也。臣請依古為七廟。於是尚書共奏:自《春秋》以來,言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親親,顯尊尊,為不可易之法,請建親廟六。詔可。然言七廟者,本之子奢。

帝嘗詔:起居紀錄臧否,朕欲見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舉無過事,雖見無嫌,然以此開後世史官之禍,可懼也。史官全身畏死,則悠悠千載,尚有聞乎?

池陽令崔文康坐事,櫟陽尉魏禮臣劾治,獄成,御史言其枉。禮臣訴御史阿黨,乞下有司雜訊,不如所言請死。鞫報禮臣不實,詔如請。子奢曰: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詔可。

子奢為人樂易,能劇談,以經誼緣飾。每侍宴,帝令論難羣臣,恩禮甚篤。卒於官。

(選自《新唐書儒學朱子奢傳》)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B.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C.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D.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業是年號,年號紀年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紀年法之一,如貞觀、慶曆、康熙。

B.崩是對帝王之死的婉稱,古代對帝王之外的人去世還有薨、卒、不祿等多種稱法。

C.《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詩》《書》《禮》《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經典。

D.皇帝自稱朕,皇帝發佈的命令或文告稱詔,草詔是皇帝寫詔書向臣民表達其旨意。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3分)

A.朱子奢先在隋為官,唐時曾前往朝鮮半島平息戰亂。他在隋朝為官時,逢天下動亂,為官不穩定;他前往高麗、百濟平息戰亂時受到二國的厚待。

B.朱子奢通曉祭祀禮儀,發表意見有根有據。在唐高祖死後祭於先祖神廟一事上,朱子奢引經據典,建議依照古制設立七廟,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

C.朱子奢敢於拒絕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並曉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認為這樣做就會影響當朝史官,使記錄失真。

D.朱子奢堅持依法辦事,博學健談。在如何處理魏禮臣一事上,他認為應按照法律來辦;他健談,好引經據典,有時在宴飲時皇上還讓他與羣臣辯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推親親,顯尊尊,為不可易之法,請建親廟六。(5分)

(2)禮臣訴御史阿黨,乞下有司雜訊,不如所言請死。(5分)

答案:

1.C

2.D(草詔,即擬寫詔書,此事一般由相關大臣來做。)

6.C(朱子奢認為這樣做就會影響當朝史官,使記錄失真,對原文理解不當。從原文中看,朱子奢是怕唐太宗要看起居注的做法形成先例,後世的皇帝也要看,使史官不敢如實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注意原文中然以此開後世史官之禍,可懼也的説法。)

3.(1)推廣把親人當親人看待(或親近親人),顯揚把尊者當尊者看待(或:尊重尊者),作為不可更改的禮法,請建祖廟六室。(譯出大意,給2分;推顯易每譯一處,給1分。)

(2)魏禮臣上訴説御史結黨私營,請求交由有關部門一同審訊,如果不像他所説的那樣就請求處死。(譯出大意,給2分;阿乞雜訊每譯一處,給1分。)

譯文:

朱子奢,是蘇州吳縣人,跟從同鄉人顧彪學習《左氏春秋》,擅長寫文章。隋朝大業年間,任直祕書學士。天下亂動,推託有病回到鄉里。後來跟隨杜伏威入期,被授予國子助教。

唐太宗貞觀初年,高麗、百濟一同征討新羅(高麗、百濟、新羅都是當時朝鮮半島上的小國),連年戰事不止。新羅國告急,皇上暫任朱子奢為員外散騎侍郎,拿着符節去宣諭旨意,以平息三國之間的仇恨。朱子奢儀表堂堂,夷人很敬畏他。高麗、百濟二國上書表示認錯道歉,並給朱子奢很豐厚的禮物。

當初,唐高祖武德年間,太廟祭祀用的房間只有四室,唐高祖駕崩,要把死者的神位附祭於先祖的神廟,太宗下詔令讓有關官員詳細討論。朱子奢建議説:漢朝的丞相韋玄成上奏建議設立五廟,劉歆建議應當設立七廟,鄭玄依照韋玄的説法,王肅取法劉歆的説法,於是歷代有關太廟的意見不能統一。況且天子設立七廟,諸侯設立五廟,依次遞減兩廟,這是禮制的正道。我請求依照古制設立七廟。於是尚書一起上奏説:自從《春秋》以來,都説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意在推廣把親人當親人看待(親近親人),顯揚把尊者當尊者看待(或:尊重尊者),作為不可更改的禮法,請建祖廟六室。皇上下詔同意這一建議。但是倡議設立七廟的,都依據朱子奢的説法。

皇帝曾下詔説:起居注中記錄着善惡得失,我想看看這些記錄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怎麼樣?朱子奢説:如果陛下所做的沒有錯事,即使看了也沒有什麼妨礙,但若是因此開啟了後世史官的災難,那就可怕了。史官們為保全自身而害怕死,那麼悠悠千年,還有可聽到的有關褒貶皇上的話嗎?

池陽縣令崔文康因事獲罪,櫟陽縣尉魏禮臣審理定罪,案件已定,御史説他冤枉。魏禮臣上訴説御史結黨私營,請求交由有關部門一同審訊,如果不像他所説的那樣就請求處死。審理上報是魏禮臣説的不是事實,皇上下詔按照魏禮臣自己的請求處理。朱子奢説:在法律上,上書不實有確定的處罰,現在以死來抵罪,死的人不能復生,即使想悔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況且天下人只知道是因上書而獲罪,就是有想講話的,也都害怕而不敢説了。皇帝下詔採納了他的建議。

朱子奢為人平易,非常健談,能用經義來充實談吐。每當陪同皇上宴飲時,皇上便讓他與羣臣辯論,對他的恩禮也很深厚。死在官任上。

《新唐書》閲讀答案12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蘇世長,京兆武功人。十餘歲,上書周武帝,帝異其幼,問讀何書,對“治《孝經》、《論語》”。帝曰:“何言可道?”答曰:“為國者不敢侮於鰥寡,為政以德。”帝曰:“善。”令於獸門館讀書。

入隋,為長安令,數條上便宜。後為王世充太子太保,與豆盧行褒戍襄陽。高祖與之舊,數遣使者諭降,褒殺之。

洛陽平,世長始與豆盧行褒歸,帝誅褒而誚世長,頓首謝曰:“自古帝王受命,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萬夫斂手。豈有獲鹿後忿同獵者,問爭肉罪邪?且武功舊人,亂離以來,死亡略盡,唯臣得見太平。若殺之,是絕其類。”帝笑釋之。授玉山屯監。與語平生,調之曰:“卿自謂佞邪,直邪?”對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為背賊歸我?”對曰:“洛陽平,天下為一,臣智窮力竭,乃歸陛下。使世充不死,臣據漢南,尚為勁敵。”帝大笑,嘲曰:“何名長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世長曰:“名長意短,誠如聖旨。口正心邪,不敢奉詔。昔竇融以河西降漢,十世侯之;臣舉漢南以歸,唯蒙屯監。”帝悦,拜諫議大夫。世長有機辯大率如此。

從獵涇陽,大獲。帝入旌門,顧謂朝臣曰:“今日畋,樂乎?”世長曰:“陛下廢萬機,事遊獵,不滿十旬,未為樂也。”帝色變,既而笑曰:“狂態發邪?”曰:“為臣計則狂,為陛下計則忠。” 侍宴披香殿,酒酣,進曰:“此煬帝作邪?何雕麗若此!”帝曰:“卿好諫似直,然詐也。豈不知此殿我所營,乃詭雲煬帝邪?”對曰:“臣但見傾宮、鹿台,非受命聖人所為者。陛下武功舊第,才蔽風雨,時以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歸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復樸素。今乃即其宮加雕飾焉,欲易其亂,寧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世長簡率無威儀。初在陝,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撻於市,五伯疾其詭,鞭之流血,世長不勝痛,呼而走,觀者鹹以為笑,議者方稱其詐。

貞觀初,使突厥,與頡利爭禮,不屈,拒卻賂遺,朝廷壯之。後出為巴州刺史,舟敗,溺死。

贊曰:始唐有天下,懲刈隋敝,敷內讜言,而世長仇然獻忠,時主方褒聽,藉以勸天下,雖觸禁忌,而無忤情。及禍亂已平,君位尊安,後者視前人之為,猶以鯁論期榮,故時時遭斥讓,為所厭苦。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時異也。

(選自《新唐書》有刪改)

小題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世長有機辯”的一組是()

①為國者不敢侮於鰥寡。為政以德。

②豈有獲鹿後忿同獵者,問爭肉罪邪?

③為臣計則狂,為陛下計則忠。

④酒酣,進曰:“此煬帝作邪?何雕麗若此!”

⑤何名長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

⑥世長仇然獻忠,時主方褒聽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小題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A.蘇世長少小愛讀書,有膽魄,十餘歲就上書皇上,談治國之道,深受周武帝賞識。後歷經隋唐兩代,以機辯敢諫著稱。

B.蘇世長曾出使突厥,與突厥首領抗爭,拒絕對方索禮的要求,朝廷認為他勇敢。

C.蘇世長在陝引咎自撻,圍觀的人譏笑議論他詭詐,他不能忍受人們的譏笑議論,就逃跑了。

D.蘇世長敢於進言,且多被採納,而後來不少人進諫卻多遭斥責,是時代情況不同了,而非勸諫技巧有高低。

小題3:上面文言文段中的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歸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復樸素。

(2)及禍亂已平,君位尊安,後者視前人之為,猶以鯁論期榮,故時時遭斥讓為所厭苦。

參考答案

小題1:C

小題2:C

小題3:(1)現在因隋朝的奢侈,百姓不能承受驅使,因而歸順有道之君。您應當割除奢侈,恢復樸素。(“堪”“歸”“刈”各1分,句意通順2分。)(2)等到禍亂已平定,君位穩定,後來的人比照前人的做法,還想用鯁直的言論獲取榮耀,所以常常遭到斥責怪罪,被討厭困辱。(“及”“視”“期”“斥讓”各1分,句意通順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先看題幹中有沒有“直接表現”的字樣,然後分析所給文段是否是題幹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為,再分析是否是題幹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準確率高還節省時間,此題對象是“世長”性格特徵是“有機辯”,①句為蘇世長向周武帝陳述治國之道。⑤句為高祖對蘇世長的嘲諷 。⑥句為作者的評論,並且作者認為“非言有巧拙”。排除這兩項可以得到答案。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類題目一般不會太難,命題方向重要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抓住這幾方面仔細對讀原文找到錯誤,應該很簡單。蘇世長因忍受不了疼痛而逃走。選項事件錯誤。

小題3:

試題分析:翻譯題是區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因為判卷時間較緊,一般就看重點詞語的翻譯情況,所以如果不是直譯有時意思對可能老師誤判。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關鍵詞語。(1)堪——承受,歸——歸順,刈——割除。(2)及——等到,視——比照,期——獲取,為所——被。

《新唐書》閲讀答案13

長孫順德,文德順聖皇后之族叔也。順德仕隋為右勛衞,徵遼當行,亡命太原,素為高祖親厚。時羣盜並起,郡縣各募兵為備。太宗將起兵,令與劉弘基募士於外,聲備賊,至數萬人,乃結隊按屯。大將軍府建,拜統軍。從平霍邑,破臨汾,下絳郡,俱有戰功。尋與劉文靜擊屈突通於潼關,每戰摧鋒。及通將奔洛陽,順德追及於桃林,執通歸京師,遂定陝縣。高祖即位,拜左驍衞大將軍,封薛國公。討建成餘黨。太宗踐祚,食千二百户,賜宮女,詔宿內省。

俄以受賕為有司劾發,帝日:“順德元勛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觀古今自鑑,有以益國家者,朕當與共府莊,何至以貪冒聞乎?“因賜帛數十愧切之。大理少卿胡演日:“順德以賂破法,不可赦,奈何又賜之?”帝日:“使有恥者,得賜甚於戮;如不能,乃禽獸也,殺之何益?”

李孝常謀反,坐與交,削藉為民。歲餘,帝閲功臣圖,見其像,憐之,遣宇文士及視順德,順德方頹然醉,遂召為澤州刺史,復爵邑。順德素少檢,侈放自如,至是折節為政,以嚴明稱。先是,長吏多受百姓饋餉,順德糾撾,一無所容,稱為良牧。前刺史張長貴、趙士達並佔境內膏腴之田數十頃,順德並劾而追奪,分給貧户。尋又坐事免喪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謂房玄齡日順德無剛氣以兒女牽愛至大病胡足恤未幾而卒,太宗遣使弔祭,贈荊州都督,諡日襄。貞觀十三年,封邳國公。永徽中,加贈開府儀同三司。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三十》,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尋又坐事免/喪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謂房玄齡日/順德無剛氣/以兒女牽愛/至大病胡足恤

B、尋又坐事免/喪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謂房玄齡日/順德無剛氣/以兒女牽愛至大病/胡足恤

C、尋又坐事/免喪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謂房玄齡日/順德無剛氣/以兒女牽愛/至大病胡足恤

D、尋又坐事/免喪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謂房玄齡日/順德無剛氣/以兒女牽愛至大病/胡足恤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高祖”的廟號通常是給開國皇帝的。

B、郡縣制是在中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總稱。

C、外戚指皇親國戚,即帝王母族、妻族的親屬,其中太后、皇后、嬪妃的兄弟也稱國舅。

D、唐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朝代不同三司所指部門和職能也會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長孫順德雖為隋朝舊臣,卻因為和李家有親戚關係,在徵遼途中轉而主動投靠李淵,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李淵信任。

B、面對長孫順德的受賄事件,唐太宗認為獎賞會讓知恥者幡然醒悟,於是不但不處罰他,還賜給他數十匹絲絹,希望他能夠從中領悟,引以為戒。

C、因與李孝常有交往而被牽連取消官職之後,長孫順德非常頹喪,整日醉酒,皇帝知道後念及他是功臣,重新起用他並恢復其爵位和食邑。

D、雖然對長孫順德不是很滿意,但他死後皇帝還是很傷心,為他停止上朝,還派人前去弔唁,追贈他為荊州都督,賜諡號襄,之後還兩次追封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若令觀古今自鑑,有以益國家者,朕當與共府庫,何至以貪冒聞乎?(5分)

(2)順德素少檢,侈放自如,至是折節為政,以嚴明稱。(5分)

參考答案

10、B(3分)(抓住“還第”“息女”“曰”“胡足恤”等幾個常用表達,判斷句羣)

11、C(3分)(在封建時代,嬪妃不算皇帝的妻子,因此她們的兄弟不能稱國舅)

12、A(3分)(“卻因為和李家有親戚關係,在徵遼途中轉而主動投靠李淵父子”不正確,原文並沒有指出他是文德順聖皇后之族叔與他投靠李淵有直接因果關係)

13、(10分)(1)(5分)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審察自己,有對國家百姓有益的作為,我會與他一起共享國庫,何至於出了貪污受賄的醜聞呢?(“自鑑”“有以”“聞”譯對各1分,譯出大意2分)

(2)(5分)長孫順德以往生活不羈,放縱自己不受約束,到此時他強自剋制改變態度處理政事,因嚴明被稱讚。(“素”“侈放”“折節”譯對各1分,譯出大意2分)

參考譯文

長孫順德,是文德順聖皇后的族叔。順德在隋朝的時候任職右勛衞,本應參與征討遼的戰役,卻逃往太原(投靠李淵),後一直被李淵信任厚待。當時(隋朝各地)很多盜匪一齊作亂,各郡縣各自招兵買馬以應對。李世民將起兵,命令長孫順德與劉弘基在外招攬人才,號稱是應對反賊,數量多達數萬人,於是按屯編結隊伍。大將軍府建立起來後,任命長孫順德為統軍,長孫順德隨軍討平霍邑、擊破臨汾、攻克絳郡,立下戰功。不久,與劉文靜在潼關攻打屈突通,屈突通將要逃奔洛陽,長孫順德追至桃林,將屈突通擒獲送到京師,於是平定了陝縣。李淵登基後,任命順德為左驍衞大將軍,封為薛國公。後討伐李建成餘黨有功,唐太宗即位,授予他食邑一千二百户,把宮女賜給他,下詔允許他在禁宮之內留宿。

不久後因為接受賄賂被有司彈劾,唐太宗説:“順德是開國元勛,又是外戚,地位、爵祿已經夠豐厚了。如果能多看古今典籍審察自己,有對國家百姓有益的作為,我會與他一起共享國庫,何至於出了貪污受賄的醜聞呢?”於是賜給他幾十匹絲絹想讓他產生愧疚之心。大理寺少卿胡演説:“順德因為接受賄賂而觸犯法律,罪不可恕,怎麼又賜給他絲絹呢?”太宗説:“假使是有廉恥之心的人,得到賞賜對他來説勝於刑罰;如果仍不能(使他醒悟),那他就像禽獸一樣了,殺了他也沒有用。”

李孝常謀反,長孫順德因為與他有來往而獲罪,被取消官職和爵位貶為平民。年末時,唐太宗翻閲功臣圖,看到長孫順德畫像,憐憫他,於是派宇文士及前往看望長孫順德,長孫順德當時精神頹廢,一副醉態,於是皇帝下詔讓他擔任澤州刺史,恢復了他的爵和位食邑。長孫順德以往生活不羈,放縱自己不受約束,到此時他強自剋制改變態度處理政事,因嚴明被稱讚。原先,一些官吏常私下(向百姓)索要饋贈,長孫順德抓住他們後處罰毫不留情,於是被人稱為好官。前任刺史張長貴、趙士達在本郡之內佔有數十頃好田,長孫順德一齊上報並且追回田地分給貧窮百姓。後來又因犯法而被免官回家,又喪失了兒女,感到很痛苦,唐太宗聽到後很輕視他,對房玄齡説:“順德沒有慷慨的氣節,因為兒女的愛牽累以至於現在得了病,有什麼值得體恤的呢?”不久長孫順德去世,唐太宗派人前去弔唁,追贈他為荊州都督,賜諡號襄。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邳國公。永徽年中,加贈開府儀同三司。

《新唐書》閲讀答案14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舉明經,補臨清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累進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異績。召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俄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樑崇義反東道,耽進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東道。德宗在樑,耽使司馬樊澤奏事。澤還,耽大置酒會諸將。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大將張獻甫日:“天子播越,而行軍以公命問行在,乃規旄鉞,利公土地,可謂事人不忠矣。軍中不平,請為公殺之。”耽日:“是何謂邪?朝廷有命,即為帥矣。吾今趨覲,得以君俱。”乃行,軍中遂安。

俄為東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優詔許獵近郊。遷義成節度使。淄青李納雖削偽號,而陰蓄奸謀,冀有以逞。其兵數千自行營還,道出滑,或謂館於外,耽日:“與我鄰道,奈何疑之,使暴於野?”命館城中,宴廡下,納士皆心服。耽每畋,從數百騎,往往入納境,納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謀。

貞元九年,以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封魏國公。常以方鎮帥缺,當自天子命之,若謀之軍中,則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順宗立,進檢校司空、左僕射。時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屢移疾乞骸骨,不許。卒,年七十六,贈太傅,諡日元靖。

耽嗜觀書,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與使夷狄者見之,必從詢索風俗,故天下地土區產、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蓋長者也,不喜臧否人物。為相十三年,雖安危大事亡所發明,而檢身厲行,自其所長。每歸第,對賓客無少倦,家人近習,不見其喜愠。世謂淳德有常者。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一》)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B.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C。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D。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日/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C.諡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屍骨能回到故鄉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説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耽胸懷寬廣,維護大局。大將張獻甫在樊澤將要取代賈耽為帥這件事上,心存不服。賈耽不為自己軍權旁落而生氣,反而對張獻甫好言相勸,並帶走了張獻甫,保證了軍隊的安定。

B.賈耽誠心待人,處事有度。他不隨意評價別人;而且在李納士兵路過滑州時,沒有采納手下讓他們住在城外的建議,而是摒棄疑慮在城中安排住宿並宴請了他們,李納的士兵對他很信服。

C.賈耽建言治軍,頗有見地。他建議應當由天子任命軍隊的將領,不應在軍隊將士中選拔,那樣容易導致軍心不穩,皇上雖然認為有道理,但沒有采納。

D.賈耽嗜愛讀書,尤悉地理。年老之後,賈耽在讀書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拜見他,向他請教各地的風俗,以及物產、山川地理等知識。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優詔許獵近郊。

(2)耽每畋,從數百騎,往往人納境,納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謀。

參考答案:

4.D【解析】“急詔至”的意思是緊急詔書來到,是一個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澤代耽”的意思是讓樊澤代替賈耽,結構對應,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見代”中“見”的意思相當於“我”,所以不能與“吾”劃分在一起,據此排除ABC,答案為D。(3分)

5.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諡號。(3分)

6.D【解析】不是別人來向他請教,而是他向別人請教。(3分)

7.(1)按照舊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為賈耽擅長射箭,皇上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允許他在近郊打獵。(“故事”“以”“優詔”各1分,大意2分。)

(2)賈耽每次打獵,帶着幾百人,經常進入李納的領地,李納大喜,然而敬畏賈耽的德行,不敢有歷圖謀。(“畋”“從…‘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期,通過明經考中功名,補任臨清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讓他暫代度支判官一職。多次提升後,做了汾州刺史,在那裏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異的成績。下詔授予他鴻臚卿一職,兼任左右威遠營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節度使。樑崇義在東道造反,賈耽進駐屯紮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調任東道。德宗在梁州,賈耽讓司馬樊澤去梁州奏事。樊澤回來後,賈耽大擺酒席會見諸將。

一會兒有急詔送到,詔書中讓樊澤代替賈耽的職務,召樊澤做工部尚書。賈耽把詔書放在懷中,像剛才一樣飲酒。酒席散後,把樊澤叫過來説:“詔書中讓你代替我,我將要準備行裝了。”命令將吏們拜見樊澤。大將張獻甫説:“天子流亡,樊澤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訪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澤卻謀劃您的軍權,在您的地盤謀取利益,可以説是對人不忠心。軍中將士心中不平,請讓我為您殺了他。”賈耽説:“這是説的什麼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澤就是統帥。我現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帶着張獻甫一起走了,軍中於是安穩。

不久做了東都留守。按照舊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為賈耽擅長射箭,皇上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允許他在近郊打獵。後來調遷為義成節度使。淄青李納雖然被削掉了偽號,卻暗中藏有奸謀,希望找機會實現。李納的數千士兵從行營回來,路過滑州,有人説讓他們住在城外,賈耽説:“與我相鄰,為什麼要懷疑他們,使他們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裏的旅館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請他們,李納的士兵內心都信服賈耽。賈耽每次打獵,帶着幾百人,經常進入李納的領地,李納大喜,然而敬畏賈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圖謀。

貞元九年,以尚書右僕射的職務兼任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被封為魏國公。經常認為地方統帥缺少,應當讓天子來任命,如果在軍中謀求,那麼下層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認可他的話,但沒有采用。順宗即位,升遷為檢校司空、左僕射。當時王叔文等人干預朝政,賈耽很擔憂,多次稱病乞求退職回鄉,不被允許。死後,享年七十六歲,被贈予太傅這一職務,諡號叫元靖。

賈耽非常喜愛讀書,到老之後更加勤勉,尤其通曉地理。見到四面八方的人與出使外族的人,一定會向他們詢問當地風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產、山川平坦崎嶇的狀況,一定會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不喜歡評價別人。做宰相十三年,雖然安危大事方面沒有成就,然而檢點自身、做事嚴格,這是他的長處。每次回府,對待賓客沒有一點厭煩,家人親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稱他德行淳厚有規矩。

《新唐書》閲讀答案15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薛萬均,本燉煌人,後徙京兆咸陽。父世雄,大業末為涿郡太守,萬均與弟萬徹因客幽州,以材武為羅藝所厚善。與藝歸款,高祖授萬均上柱國、永安郡公。

建德帥眾十萬寇范陽,藝迎拒之。萬均曰:“眾寡不敵,宜以計勝。”即教藝羸兵阻水以誘之,萬均自以精騎百匿城左。建德師度水,邀半度擊之,大敗其眾。明年,建德以二十萬騎來攻,兵已緣堞,萬均與萬徹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擊其背,眾驚潰去。 柴紹之討樑師都也,以萬均為副,萬徹亦從。距朔方數十里,突厥兵驟至,王師卻,萬均兄弟橫擊之,斬其驍將,虜陣歡,乘之,俘殺相藉。突厥走,遂圍師都。諸將以城險未可下,萬均曰:“城中氣死,鼓不能聲,破亡兆也。”既而賊果斬師都降。俄從李靖討吐谷渾。軍次青海,萬均、萬徹各以百騎行前,卒與虜遇,萬均單騎馳突,無敢當者。還語諸將曰:“賊易與。”復馳進擊,斬數千級,勇蓋三軍。追奔至積石山,大風折旗,萬均曰:“虜且來!”乃勒兵。俄而虜至,萬均直前斬其將,眾遂潰,追至圖倫磧乃還,與靖會青海。副侯君集擊高昌,曲智盛堅守未下,萬均麾軍進,智盛懼,乃降。進潞國公。

會有訴萬均與高昌女子亂,太宗欲窮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禮,若所訴實,罪且輕,虛則所失重矣。”詔勿治。后帝幸芙蓉園,坐清宮不謹下獄,憂憤卒。帝驚悼,為舉哀,詔陪葬昭陵。後嘗賜羣臣貘皮,及萬徹而誤呼萬均,愴然曰:“萬均朕勛舊,忽口其名,豈死者有知,冀此賜乎?”因命取焚之,舉坐感歎。

(選自《新唐書》)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建德以二十萬騎來攻,兵已緣堞 緣: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殺相藉 藉:撫慰

C.各以百騎行前,卒與虜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D.豈死者有知,冀此賜乎 冀:希望

5.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萬均作戰勇猛的一項是( )(3分)

①邀半度擊之,大敗其眾 ②萬均兄弟橫擊之

③既而賊果斬師都降 ④萬均單騎馳突

⑤萬均直前斬其將 ⑥萬均麾軍進,智盛懼,乃降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薛萬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員的後代,但後來他同弟弟跟羅藝一起歸順了唐朝,並和羅藝迎擊過竇建德入侵范陽的十萬軍隊。

B.柴紹出討樑師都時,命薛萬均為副帥,萬徹也隨同出征。離朔方數十里地時,突厥兵馬突然而至,唐軍退卻,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薛氏兄弟卻扭轉了戰局。

C.隨同李靖抵達青海征討吐谷渾時,薛萬均所向披靡,還鼓勵諸將説賊寇是容易對付的,並第二次馳馬殺回敵陣,斬殺敵兵幾千人,勇冠三軍。

D.有人控告薛萬均,雖經魏徵勸説,太宗沒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後來為一點小事,把他囚禁。薛萬均憂憤而亡後,太宗卻又非常悲痛。

7. 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萬均與弟萬徹因客幽州,以材武為羅藝所厚善。(5分)

(2)城中氣死,鼓不能聲,破亡兆也。(5分)

參考答案::

參考譯文:

薛萬均本是敦煌人,後來移居京兆府咸陽縣。父親薛世雄,大業末年任涿郡太守, 薛萬均與他弟弟萬徹於是客居幽州,憑藉才能勇武被羅藝厚遇善待。(後)與羅藝一同歸順款服唐朝,高祖授予薛萬均上柱國、封為永安郡公的官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