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7.8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作為教師,在辦公室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好多人都覺得現在當老師太難了,常常內心茫然,手足無措。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個體差異大,個別學生厭學等情況,對他們進行教育時,也常常覺得黔驢技窮。因此,當學校組織學習《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如獲至寶,認真捧讀獲益淺。

有句名言説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看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多次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地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當我再次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説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悦吧,在書的世界裏,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仰慕已久。有幸得此書一本,潛心拜讀,感觸頗深。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和引經據典,而是以比較親和的建議的形式,通過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學實踐中的大量的教學實例,針對我們實際教學中面臨的困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

閲讀的過程,猶如在與智者對話。書中每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實例都如涓涓細流滋潤心田,書中每一條建議的真知灼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尊重差異,傾心投入。

在第一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強調“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的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的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這段通俗樸實的語言一定會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每個孩子性格各異,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種所謂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異的孩子身上,本身就違背了“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

尊重個性差異,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教學原則!

但實際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採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對學生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也側重於分數的高低,而對於後進生的補差工作也多采取“補課”的方法。換一種角度講,我們不二地承認孩子間的個性差異,但我們卻沒有遵循這一規律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

在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鑑。針對像費加一樣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借用民間引人入勝的一個個小故事,編寫了大約有200道應用題。他還為費加收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以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

在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時,我想,每位讀者篤定會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敬業精神所折服。

二、重視閲讀,提升素質。

關於閲讀,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中要表達的一個重要觀點,多次被提及。他不僅強調學生要加強閲讀,教師更要養成堅持閲讀的習慣。—

“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不經常閲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就無從説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個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書中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

閲讀,對我而言,在平時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是個被忽略的環節;我也沒有養成每天堅持閲讀的習慣。即使平時閲讀時,也欠細細品味和深入反思。從現在開始,要在閲讀上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

三、勤於反思,寫作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46條建議中提出“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像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魏書生等這樣的教育大家,都有堅持寫教育隨筆的習慣。我曾有一段時間,堅持寫了十多篇教育隨筆,隨時記錄了自己或課堂教學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學環節處理中的不足之處,或班級管理中的困惑和收穫。每次翻看一下電腦中的這些文章,都會情境再現且深有感觸,甚至感到意外和驚奇。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那樣,“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堅持了很短一段時間,若能持之以恆,記錄下工作中的點滴瞬間,我想,我積累下來的一定會是許多寶貴的實踐經驗,自身也會迅速成長起來。

由於諸多原因,《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滲透於其中的許多思想精髓我還不能完全領悟,這本書還需要進一步閲讀,仔細品味和反省。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一、讀“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有感。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作者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泄”,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説、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説,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説:“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作者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二、讀“順乎人性是最美”有感。

在這條建議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是在教育民主化平民化的今天,不應再將教師的職業神聖化,也更應告訴所有人:每一個教師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而對於我們教師來説,首先應擺正自己的位置:“當老師,首先是當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證明自己像個老師。其實你無須證明,你就是老師。如果你真實,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學問,那麼就盡情地在學生面前表現你自己吧。當你表現自己的時候,在學生心中,儘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瀟灑,但是你最美。”這使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幽默”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一個老師能把他自身的優秀品質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學生,那是他最成功的教育。捫心自問,我留給了學生什麼?我又為學生做了什麼?在讀了作者的另一條建議“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後,我深受啟發。

三、讀“為了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有感。

作為校長,作者不僅為他的教師搭建“幸福的三層樓”努力,而且提出教師應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作者提出教育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培養領袖、科學家、企業家等有身份的人,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尤其是為當前的人生幸福服務。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的學生童年時代的幸福服務。我想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尋找到自己的正確的幸福源泉。對那些樂於學習、擅長學習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各種學習更多知識的機會,讓他們不斷獲得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就要分析他們學習差的真正原因:是學習態度的問題就要及時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是學習能力的.問題,教師除了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外,更應引導學生尋找另一條到達幸福的道路。譬如,有的學生在綠蔭場上尋找到了幸福,有的學生在歌舞台上尋找到幸福,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為何還要在學習上苛求他們取得同樣的成功呢。誠如作者所説:“我們要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處境,瞭解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成為孩子們學會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力的守望者”。

培根説:“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從這本書中,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給了我很多的啟迪,也讓我深思。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於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這是鄭傑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第一句話,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俗話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心靈對話”。讀着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另類校長”鄭傑深邃的教育思想,它讀起來非常親切,並不像其他的教育專著那樣處處都是大道理、空理論,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總結出問題癥結的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鄭傑校長的一百條建議中,其中的幾個部分帶給我這樣的啟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吸引學生自願到學校來,這只是第一步,我們需要設法讓學生到校之後,能勤奮努力地學習。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往往通過“逼”的手段讓學生讀書。這種逼的手段或包括批評、教育、幫助、指導、訓練、體罰,或包括表揚、獎勵、哄騙、引誘等能用上的、能想到的。這些手段都只是暫時的,我們需要的是長效的手段。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複製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來找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對知識的親和力,明白了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而且實現自己幼小的生命價值。

二、教師要有自我認同感,切不可妄自菲薄

。眼下,“一級校”、“示範校”很流行,很多的學校紛紛創建,我校也不例外。我想,王校長在給我們學校確定這個辦學目標時,應該思索了很久。這只是個目標,其真正用意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踏踏實實幹好學校的工作,使學校的各項工作走上正軌。

坦率地講,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在外界心目中的學校形象並不怎麼好。今天總結起來,我想原因在於:學校教職工並未真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老感覺自己低人一等,顯得底氣不足。這一點在教研活動時,與海南中學等外校教師接觸中自然會流露出來,不敢發言,不敢講話。老朋友或新朋友見面,相互之間往往會問,第一句,最近忙嗎?你回答,忙呀,學生太差,教也教不會,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求上進不要學習,真不知教師怎麼當好了。這樣一回答,其實你是無心,人家拿着你的話稍加分析,就知道,你們學校學生很差,學生都不行,你們學校教師很苦很累,自然對你的學校印像不佳。接着他們第二問,工資待遇怎麼樣?你回答,好什麼?跟你們完全不能比。這時你的回答也是無心,但別人就想,這學校創收那麼差,條件很艱苦,這學校不行,學生又差,收人又低,不是薄弱學校是什麼呢?學校品位肯定也差。第三句問,學校還可以嗎?你回答:就那樣,人那麼多,亂七八糟。如果你再向別人抱怨幾句領導怎麼怎麼無能,同事關係怎麼怎麼複雜,那行了,學校在外人心目中簡直就一無是處了。朋友碰面,僅僅三句話,你已經為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打好了廣告,一百多人每年碰到十個朋友,就是一千多條廣告,這樣子下去,學校真的不行了。

我們中國人喜歡謙虛。明明你的衣服很漂亮,總要謙虛一下,説:不行,便宜貨。我們習慣於“謙虛”,殊不知,如果在外人面前説起自己的工作單位時,這種謙虛卻漸漸地損毀着學校形象。鄭傑校長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大謙虛恰恰是一種毛病。毛病的根子有兩條,一是習慣性自嘲,人生態度不夠積極,閒聊中十句話有七句是抱怨,抱怨環境不好,領導不英明,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二是不知感恩,對美好的事物不知掛在心上。”

其實,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美好的事物很多,為什麼不説説美好事物呢?我們正在學習寬容和、賞識、讚美別人,可為什麼不試着讚美一下自己,為自己打氣呢?

三、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盃銀盃不如別人的口碑”,聽到這句話時總覺得有些荒誕,我們不是講“事實勝於雄辯”嗎?但讀完鄭校長的一段話,靜心思考,確實如此,一位教師是否優秀怎麼能夠憑几節演練千遍、反覆作秀的公開課或“一把剪刀走天下”的論文來蓋棺論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學生、你的學生家長都口口相傳地讚美你、敬重你,那麼你就有了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個口碑很好的教師,更有甚者,想在別人心中樹起一道豐碑的教師,鄭傑校長認為,辦法有很多,道理卻只有兩條,一是要有豐富的知識,二是要做受人歡迎的人。那麼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呢?具備四個特點:一是熱情,二是真誠,三是善良,四是寬容。一個熱情的人、真誠的人、善良的人,寬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歡迎的人,受學生歡迎,受同事歡迎,自然也就受領導歡迎。你到處受歡迎,就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碑。我覺得,在教師這個行業,也許“金盃銀盃”真就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口碑”。看來,今後的生活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讓自己活的美麗而開心。

掩卷長思,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到處閃現着鄭傑校長的深邃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的消失。人生下來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這句蘇霍姆林斯基本人寫照的話語和他創造的全部寶貴作品,使我深深折服的同時,也照亮了我們教育人的精神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説:"每個教育者不單純是教育知識的"消費者",而是一名研究者,一名合理化建議者,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請你把每個教師引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20xx年參加了渝中區黃詠梅特級教師工作室後,黃老師始終掛在嘴邊的一句"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留給我深深的思考。教研,對我來説是個最熟悉的陌生詞彙。熟悉,是因為經常在各種場合都能接觸到這個詞彙。陌生是不會科研。站上講台快九年的我開始有些職業倦怠,通過參加工作室和閲讀《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教育鉅著,我找到了職業興趣新的增長點,走科研之路,通過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發現教育教學規律。同時感謝我們學校的費校長,他讓我們平時撰寫教育教學的心得體會和小故事,積累教育戰線上第一手教育教學實例。本次通過閲讀《蘇霍姆林斯基》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是與幾十年,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始終戰鬥在教育一線密不可分的。處在一線教育教學的我們,所接觸的學生和背後的家長,給我們做科研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資料,我堅信只要認真總結反思,真理之光就會有被我們發現的那一天。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雖然短暫,卻為教育界做出卓越的貢獻,關於教育的闡述專著41部,教育論文600多篇,童話故事小説 200多篇,在教育界是一座無法跨越的不朽豐碑。給教育界留下了一場盛大的思想盛宴。

"教育者的最重要任務,就是要使兒童,少年和青年形成關於人的美,關於人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中的高尚神聖東西的觀念。我們要使這種觀念成為有血有肉的東西-用高尚的道德行為的生動實例來充實它。"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精彩片段。這段論述是對新修訂的新課程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闡述,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學習"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時候,以前均採用門捷列夫的生動事蹟來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往往收效甚微。後來有一位老師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動:據説,門捷列夫為了研究元素的分類和規律,把當時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的紙牌上,每天帶在身上,反覆進行排列,比較它們的性質,探索它們之間的`聯繫。現在我們也來玩一個遊戲,給每個小組 0張紙牌,(範本網網 )代表了10種元素,上面寫有每種元素的原子量和主要性質,請同學們將這些紙牌進行排列,儘可能多地反應元素之間的聯繫。同學們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排出了五花八門的方案,體會到了門捷列夫面對六十多種元素和種類繁多的資料時的困惑,感受到了科學背後發現的艱辛與不易。學生們通過體驗式的方式滲透情感,價值和態度,收穫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教師如不經常置身於書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週都得到充實教師藏書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書本知識是教師的財富和智慧。一個真正的教師常常感受到學習知識是個人研究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一件快樂事情。"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經典的論述是我們當代教育者實現"自成長"的密鑰。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一書中也有如下的論述:"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全書,要能在書本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由於時代的向前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當代中學生信息儲存量大,追求多元的教學方式,尤其喜歡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只有獲得心靈認同感的師生關係才是最適合開展教育的前提。面臨更多挑戰的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來全面提高我們自身的素養, 才能適應新時期教學改革的要求。成長可能比成功更重要,可能有人會妨礙你成功,卻沒有人能阻止你成長。楊瀾説過"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成長".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我真切的感受到,用32年的教育歷程書寫的人生日記,無不處處彰顯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閲讀偉人的鉅著如一次靈魂的洗滌之旅和享受一場精神的大餐。高爾基曾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身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通過本次的閲讀,讓我有一種再出發的追求,回顧自己九年平凡的教育點滴,對照蘇霍姆林斯基的經典教育理論,留給我諸多的思考和照亮了未來的教育生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讀一本好書,猶如品嚐一杯美酒,讓人回味無窮;猶如品嚐一杯清茶,讓人心曠神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便是這樣一本好書。書中鄭傑校長在代序中謙遜地寫道:“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書中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誠坦白地提出了100條給教師的新建議,讓人覺得酣暢淋漓、神定氣升。譬如他提出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鋭,懂得享受生活,學會讚美和傾聽,不應該培養乖孩子,沒有權力改造一切自然本性,要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書中有幾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人類的偉大還在於人創造了第二自然,供人享用音樂、藝術、文學等等,對自然物進行吸納、再造、改造、提煉、概括、渲染、提升、強化之後,人從人造的景觀中獲得更高層次的快樂……其實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人類本能,人的感官是天生的美好事物的捕捉器,享有一切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性,很多時候自己迷失在無端和無窮的忙碌之中,從來不問自己:我是誰,我該怎麼活着?過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的日子,以至於在班隊課中當學生們和着電腦的旋律高唱《菊花台》的時候,只有我在一旁發愣,學生人人會哼會唱,而我這個老師竟連聽都沒聽説過,無異於當頭棒喝!當學生們在美妙的音樂中盡情享受的時候,正是我心沉谷底的悲哀時刻:原來我只會埋頭耕地,卻不會抬頭欣賞風景;我只會似驢拉磨,卻不會讓自己停留片刻思考未來。

感謝孩子,一曲《菊花台》喚醒我這個沉睡多年的夢中人,同時為孩子們感到欣慰,依然天然地保持着對美好事物的高度的敏鋭。

記得小時侯常常唱一首歌:“幸福在哪裏?朋友哇告訴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裏;幸福在哪裏?朋友哇告訴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裏……”哼着幸福歌,卻不知幸福是什麼?每個人對它的詮釋也都是不一樣的。書中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的長進,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們會很幸福和滿足。

對照這幸福的三層樓,我這位教師現在位於幸福的第幾層呢?恐怕是一層半吧,因為我還沒有把教師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苦多樂少。要更上一層樓,還得把教書看成是藝術,盡心盡職,在對孩子的關心愛護中充盈自己,讓自己充實而快樂。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我發現,學習書本和理論,結合教學實踐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人文底藴,將教學活動和人生思索融為一體。這樣我才能登上所謂幸福的二層樓。

確實,幸福正如歌唱的那樣: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裏。

現在的教師確實是難當了,個個都是獨生子女,家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一些被家長寵愛過度的學生,教師變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越來越感覺到“黔驢技窮”了:嚴厲批評他吧,怕上了“精神摧殘”榜;若是氣急動了手,那絕對是體罰級別,到頭來是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於是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苟且偷生”。可是長此以往,“害羣之馬”愈加增多,極大傷害了無辜的大部分好學生。這是現在困擾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心頭之痛。怎麼辦?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保護教師自己呢?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第53條中,鄭校長就深刻地分析了這個問題的原因,細緻地闡述了懲戒與懲罰、體罰、管束的不同之處,指出了教師的懲戒權需要受限制,對學生的越軌行為進行裁量,選擇恰當的懲戒方式,從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履行好教師的職責。鄭校長指出:懲戒學生的前提是為了教育學生,實施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合理公正,並符合相關的程序。在滿足這四個條件後,再裁量選擇恰當的懲戒方式:言語責備、隔離措施、剝奪某種特權、沒收、留校、警告、記入學生檔案的處分、停學等。

是的,作為教師不能放棄自己的教育責任,對學生不作為是不可取的。積極的態度應該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有效地懲戒學生。此條建議既有效地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又保護教師自己,讓人豁然開朗。

總之,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就是説教師要擺正為學生服務的位置,應該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在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要有好的心態。又如《誰是學校的主人》中提出,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那麼你就是學校的主人。還有很多內容如《把困難當作機會》、《不要培養乖孩子》等等,讓人回味,令人思索。

最後,我想説,這不僅是一本無害的書,而且是一本對我們許多教師有益的書。當我們聽慣了各種講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絕的説教之後,在難得的清閒之中,鄭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猶如清風,幫我們驅散心頭的陰雲;猶如細雨,幫我們洗卻心靈的污垢。

請你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吧,它將點亮我們的生命之燈,在不經意間給人以許多心靈的萌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看到這本書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同樣是給教師的建議,會有什麼不一樣嗎?帶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好讀的書,內容淺顯,所提建議好懂、易用。沒有枯燥的説教,沒有高深的理論,就如一位長者,在和你促膝而談,勸誡、建議、指導,那麼貼心,那麼熱情,讓你在讀的時候不由地點頭稱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魯肖就是一位長者,一位良師,一位充滿愛心和智慧的前輩。

這些建議,對於老教師來説,都耳熟能詳。大多數聽過,有的建議還是我們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議是我們知道,卻沒能做到或沒能做好的。讀着這些建議,我深感慚愧,一筆一筆地劃出,一句一句地記錄,心中湧起一個又一個決定:開學後,我就要這樣去實行。

第三十條指出:“要因材施教”。讀到這條我有點好笑,這可是我們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觀點,卻在外國人的書裏讀到,他這不是偷我們中國人的教育理念嗎?可是讀到底,我卻感覺羞愧極了。是的,是我們老祖宗的觀點,可是面對班級具有參差不齊水平的學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們工作是太忙,一個班級七十幾個人,每天批作業、備課、應付各種臨時任務佔去了全部時間,幾乎沒有時間用來單獨和學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這樣的勞動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樣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學生,好的學生覺得太淺,失去學習興趣,差的學生聽不懂,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辛辛苦苦地教,結果只有一部分學生在學,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師都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不是他們‘應有的水平’來展開教學的工作,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會突飛猛進!”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學工作的艱難”。讀到這一條我有點樂,原來對老師的偏見在美國也有,許多人認為教師的工作太輕鬆了,一天只需工作幾小時,雙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幾個節日,還能享受長長的假期,何等的輕鬆愜意!只有做了教師,並且做一個認真負責的教師,才知道,教學工作是多麼的艱難、辛苦。我們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着“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付出的心血是別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壓力也是別人看不到的。一邊讀着這條建議,我一邊在心裏想到蘇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中國的斯霞、於漪、竇桂梅、李鎮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們對教育的熱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別人難以想像的.。而我,一個只把教書當作職業的老師,所做的是遠遠不夠的。我想,既然選擇了教育這一事業,也許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鋒那樣把整個生命撲在教學上,至少我可以更盡心盡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點娛樂,更多一點探究,這樣我的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會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寬廣一些。

這本書中許多建議是我從前沒有聽説過,讀來讓人耳目一新的。“經常課間休息”,聽起來多奇怪,下課就是課間休息吧,怎麼個經常法?讀了才知道,是讓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每上一段時間就讓學生休息一下,時間很短,只有四十幾秒,效果卻是顯著的。這是人性化的課堂環節,因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節課四十分鐘,老師要求學生坐着別亂動,全神貫注地聽講,積極地動腦,不能分神,不能做與學習無關的事,這真的很難。上課時,孩子們不是屁股動一動,就是手裏拿着筆轉一轉,或者趴到桌子下撿拾東西。這些都是上課時間長坐不住的表現,與其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動個不停,不如全體同學每隔一段時間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師那樣,在45秒的時間裏,站起來,伸伸懶腰,説説話,老師喊“停”,必須馬上停下來,坐好,安靜。接下來的上課效果可想而知。小細節,體現的是大智慧。

“給學生比實際情況稍高一點的評價”。賞識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師們在教學中也正逐漸使用。但是我們只知道賞識是要看到學生的優點,多表揚優點,卻從沒想過,評價時,可以稍微“誇張”一些。是的,孩子們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我們的“稍高評價”就是告訴他們:“你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孩子們自然會向那個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為這種“稍高一點的評價”而進步了。“在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人們才勇於嘗試。”讓孩子們都做一個勇敢的探索者吧!

這本書在提出建議的過程中,更有許多切實可行的具體辦法,讓我們的教學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許和鼓勵學生互相幫助,一起學習”,也就是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這樣的建議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樣的方法最有效,卻是要我們自己去研究的。這裏,布魯肖提出的許多方法都非常實用,如“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能力水平,把學生分組”;“事前將所有的活動都安排得一絲不苟”等等,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指明瞭方向。在提出要“設立目標”時,布魯肖告訴我們“寫在紙上的目標要比那些儲存在腦袋裏的願望更容易變成現實。”這對於我這樣常常設立目標卻不當回事的人來説,就是良方啊。把目標寫下來,再張貼起來,每天向自己的目標前進一步,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達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錯題的學生也需要尊嚴”“學會心理‘戰術’”“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進步”“切忌冷嘲熱諷”……一條一條地讀下去,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無論對老教師還是對新教師都十分實用的書。它就如警鐘一樣,在我麻木的神經上敲擊,幫我撥正偏離的軌道,再一次讓我這個老教師清醒地認識,怎樣就做一個有良知的教師,做一個優秀的教師。幫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開成見,在教育的路上再出發。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眾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瑣碎,尤其在市裏中學當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真的是“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到校時太陽還沒有出來,下午太陽下山了,她們還沒有回家。其次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次放假後第一天上班,他們都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可是用不了兩週,個個都被學生折磨的面色蠟黃。一年到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笑模樣。很多女班主任的臉上由於長期焦慮、生氣、操心費神而佈滿黃褐斑。還有現在的家長也是很難纏,動不動就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弄得老師、學校都很被動·······凡此種種,都讓我對班主任這個職位望而生畏。他們除了評優樹先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得獎讓人覺得有點成就感以外,真的讓人覺得毫無幸福感可言。可是當我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反而有了一種強烈的想當班主任的衝動。它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能,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如果方法得當,它不僅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能帶給我們一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會成為教育事業快樂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沒有當班主任的經歷,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這種經歷的缺失會是一種終身的遺憾。於是讀完書的這些日子裏,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我當班主任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舉措。

我會在教室裏建一個讀書角,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們喜歡的書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級裏一樣都統一把書“密封”在講台旁的書櫃裏,一個學期都沒人借閲。當然,這相比於農村中學來説,有書櫃也算是一大進步了。學生只有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班級裏有藏書,才能培養學生愛閲讀的習慣。

每天早晚會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十分鐘不長,但是如果能夠每天堅持,堅持三年,我想這早晚的閲讀量也會是驚人的。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裏都會有3到4次機會在早晨讀之前或放學前給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閲讀故事。這樣做,不僅鍛鍊了學生們的膽量與自我表現力、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他們閲讀的習慣。找故事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閲讀量很大的活動。

真正的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關注個體差異。就如班裏有一個學生A,因常年學習習慣不好、挨班主任批評漸成習慣,養成了對誰的話都“油鹽不進”的狀態,對每位老師的“軟硬兼施”都有足夠的免疫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課就睡覺,連課本都不帶了。有一段時間,面對自暴自棄的他,我也是無計可施,採取了大多數教師的態度,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不安中。之後我就開始反思自己作為教育者的'錯誤行為,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我看他聽不進去課,就給他找了與歷史課有關的課外書。我沒有強迫他學習、聽課,二是告訴他自己對他的關心,並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齡階段一無所獲,我希望他能夠為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渴望他成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有的時候,金玉良言説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所以我就説這麼多不再繼續了。既然不願意聽課,那就多鼓勵他看看課外書。我相信只要他看書,看的書越多,對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背景瞭解的越多,他就會對歷史越感興趣,上課也就越有利於引起他的興趣,有利於他記住該記住的知識點。而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與自尊。遺憾的是,我只是他的歷史老師。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對他各科進行規劃,幫他重拾學習的信心與勇氣,進而由學困生轉化為優秀生。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情懷。現在的學生太缺乏勞動了,他們除了睡覺就是上學,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他們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參與勞動,家長也缺乏這種意識並認為這是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其實適度的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與情懷。老祖宗那句“勞逸結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誤砍柴功!如果學生們都經歷了良好的勞動磨鍊,就一定不會出現那節課上“不願意成為周恩來那樣的人”的事情。學生們認為像他那樣工作會被早早的累死。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他們整天坐在鋼筋混泥土鑄就的小房子裏痛苦的學習,缺乏熱愛祖國、敬仰偉人的情懷。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會利用家委會去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會用蘇所採取的友誼日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的活動可以説是意義深遠。

當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為普通教師要提高的也還有很多。比如豐富並錘鍊自己的語言,用火熱的語言讚美祖國的英雄兒女,波動學生心靈的琴絃。在講到英雄人物的時候,除了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外,還可以買《楊靖宇》等書籍放到教室裏,這樣就可以廣為傳閲,並激發學生去買書、讀書,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並讓他們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燈。蘇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錯。雖然我們學校沒有,但教師買書並穿越也將起到一定的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除了給教師的啟迪,這本書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為了幼兒能夠順利入學所作的準備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淺。由於時間關係,明天再寫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人們常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品一壺好茶、交一個好友會讓你受益匪淺。最近我讀了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感觸頗多:從書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的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接下來,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使教師從“聖人”的位置恢復到正常的位置上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在守着教學的基本規範下,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大膽創造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教學,教出“自己”特點來。四是不斷自己評價自己,只有善於總結、不斷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不斷學習。

以前老是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教師要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大海,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同時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自己制定每日的讀書時間,同時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腹有詩書氣自華”,相信通過學習我們會更加充實,更加更自信。

三、思索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寫作只不過是另一種説話而已,雖然寫作比説話要艱苦些,但本質上都是一種表達。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要寫作必定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想説話,二是有話可説,三是會説話。” “首先你得想表達,有一種表達的衝動,心裏的話不説出來就難過,睡不着。要保護想説話的.衝動,我要做三件事。一是讓自己孤獨一點,不去瞎應酬。二是讓自己安靜而專注。三是自信,從不懷疑自己。”“一個人要有思想,不是憑空有的,而是能懷疑,能獨立,有鮮明的自我,思想自然就會來眷顧你”以前總感覺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也覺得是在“折磨”我們,一再地讓我們讀、寫、説,但經過一年,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

四、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要成為一種“自由職業”。所以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為“金盃銀盃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為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教師要善於“傾聽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在告訴我們:“教育是為人生的,不僅是受教育者未來的人生,還有孩子們現實的人生”;“學校教育不僅為着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為着每位教師,他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五、永不放棄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在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在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一味地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因為它意味着造福於自己。而且寬容也能使我們掙脱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因此我要努力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新穎的角度,獨特的內涵,《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我將會繼續讀下去,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反思去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同。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站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也十年有餘了,總是覺得忙忙碌碌,人也有些煩躁。不知怎的,最近幾年,我慢慢覺得會自我調整,一有空靜下來就喜歡思考些問題,不免也愛鑽牛角尖。近日正在研讀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這本書的閲讀可是給我打開了另一片天空,有好幾個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都在這裏找到了些許答案。

在裏面講到幾句話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總是費盡心機地考慮,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實現這種提高,怎樣幫助學生 “攀上高峯”,使他們成為“思想家”和“發現者”。教師竭力在教材內容中為學生尋找供他們進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這讓我想到記得這樣一句話:高水平的教師向課堂要質量,低水平的教師向課下要質量。

我們常説的“向40分鐘要質量”,就是要努力減少課堂上的無效勞動,進行紮實有效的課堂訓練,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並不盡如人意。而在大搞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的老師更曾一度的陷入困惑。出現不少課堂教學效率降低,教學質量甚至有下滑傾向。

就數學教學而言,我個人認為數學課上重視思維過程,重視學法指導是相當重要的。教學目標的'安排要重視思維訓練,能體現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教是為了達到最終用不着教,我們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應該從何入手去學習。

那麼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這是老師們都關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點對我們今天的教學仍具有現實意義,我們一同來看看吧。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

二,課堂上創造各機機會讓學生探究和思考。

三,課堂上不能讓學生總是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這不利於學生思考。

四,讓學生運用知識,經常完成一些實踐性的作業。

五,個別佈置作業,讓學生各盡所能。

六,不讓任何學生做一切缺乏動腦的勞動。

七,讓學生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提高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至於如何提高更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和藝術。不管怎樣,我們要記住:學生易於接受的、省時高效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如何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讓每位孩子聰明健康的成長。更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將為提高自己的水平、轉變自己的態度而努力!

另外,這本書還讓我認識到讚美的神奇最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學也是一種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

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學習這100條建議,利用它來細緻深化自己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我喜歡讀書,也愛收藏書。從教二十一年來對我教學工作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寫的《給教師的建議》。

打開目錄,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給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幾點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於和諧教育的一些想法”“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這不都是我最急於知道的嗎?目不暇給的我廢寢忘食的讀着……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字典裏沒有“差生”二字。蘇霍姆林斯基用費佳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閲讀與思考”喚醒知識“差生”的思維。

書中講到,有個叫費佳的學生,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始終是最大的障礙。學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蘇霍姆林斯基就給他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二百道應用題,主要都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其中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起初,費佳只是簡單地讀讀這些習題,像讀鳥獸、昆蟲、植物有趣故事一樣。過不久,費佳明白了,這些故事就是習題。這孩子對其中一道最簡單的習題思考起來,並且在老師的幫助下解答出來了。解題原來是這麼普通的事,這一點使費佳感到驚奇。“這麼説,這些習題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來的?”費佳問道。於是,費佳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題,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勝利。他把解出的習題抄在一個專門的練習本里,還在文字題旁邊用了畫習題的辦法,畫有小鳥,動物植物等。

蘇霍姆林斯基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了另一套書。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同學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科學發生了興趣。費佳成“少年設計家小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語文,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閲讀來克服的。

蘇霍姆林斯基評論此事在教育日記中感慨地説:“我從來沒有給費佳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們閲讀和思考,閲讀好像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他的覺醒。”蘇霍姆林斯基諄諄告誡教師們説:“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該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看到的.不懂的東西就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就越敏鋭。”

讀了《給老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差生”,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學?是否真正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憑心而論,教師們很敬業,對待“差生”不可謂不關注:“1+1,結對子”,課堂特別巡視、特別過問,早晚補課、家長配合,大量演算道道習題。可是效果始終不佳。“差生”們嚴重的“精力透支”,處在被動的、機械的、麻木的狀態中。多數“差生”即使通過教師的“日日清、週週清”,勉強完成作業,也“後勁兒不足”,隨着年級升高,還會成為新的“差生”。我們學校的幾位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擴大“閲讀和思考”提高“差生”興趣,改變“差生”學習方式的理論,通過每天講個小故事,培養讀書興趣;通過每週辦張英語手抄報識記單詞;通過猜謎語、講“字寶寶”故事、編兒歌等方法學習漢字。在他們的班級“差生”成績也基本達標。

在農村,由於經濟原因,一些智力較差的學生“隨班就讀”;由於教師照顧不周,由於教材與進度的大一統,使這樣的學生淪為“差生”。蘇霍姆林斯基用瓦連金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觀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進而提高他們的成績。

有些教師對兒童大聲呵斥,冷嘲熱諷,甚至侮辱兒童的人格。這些不公正的做法傷害兒童的自尊心,使他們敢怒不敢言,於是他們就在內心以各種形式進行積極的和消極的反抗。蘇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尊重換來尊重,傷害獲得傷害。

春來暑往二十一年,這期間,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如陳年佳釀,仍散發着幽香與魅力:“動手與智慧”,這不正是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教學反思”嗎?“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這不正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嗎?還有“必須教會少年閲讀”、“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宣傳與落實的“書香校園”嗎?

歌德曾言:“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家長要讀、教師要讀,教育管理者也要讀一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近期,讀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一書(美.安奈特.L.布魯肖 著),書中作者提出了很多觀點,讀後感觸頗深,收穫也頗多。教師是一份神聖的職業,肩負着光榮的使命,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桃李滿天下,作為教師這是一種自豪。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現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書中建議中有這麼一條建議:“要明白教學工作的艱難”。毋庸置疑教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之一,也最有回報的職業之一,所以,對於我們教師要做好這份職業,首先要明白我們工作的重要性,要明白我們的價值所在,只有明白這些,我們才知道我們所從事事業的偉大,才會更好的付出,才能一心一意的對待我們的工作,對待我們的這份事業。在明白教師這份職業的光榮和價值時,我們還要清晰的人生到我們教學工作的艱難,育人育才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同時也是漫長的過程,它需要我們辛勤的耕耘和付出,需要我們用心去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藝,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做人。

書中建議1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對於教師這份工作而言,良好的.開端十分重要,作為教師,在日常的學生管理、行政事務和授課過程中,開端的重要性十分明顯,我們常常會受到心情的影響,這種心情往往會影響我們很長時間,尤其是在開學的第一天,第一天的狀態常常會決定着我們的這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因此,當每學期的第一天時,我們教師若能夠“停一停,緩一緩”,給自己一些時間,調整心態,保持愉悦的心情,那麼我們這學期的工作往往會事半功倍,同時,我們也能夠將這種快樂的情緒傳遞給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同樣能夠得到感受,並能夠深深的影響着學生,讓學生也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書中的另一條建議,精心備課,精心準備,井井有條。這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是決定我們教學質量成敗的重要細節。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個人常常會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希望我的老師是怎麼樣的一個老師,老師上課應該如何如何?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和藹可親,生動幽默,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實現這一點,精心備課,精心準備,井井有條是細節基礎,決定着成敗關鍵。我教授的是非大學聯考學科,在平時的上課實踐中,我深有體會備課的重要性,一堂生動有趣,學生參與度,熱情激情都很高的一節課,必然是事先通過認真準備,擁有大量的案例,雖然上課時,常常只能講解一兩個案例,但必然件件都是經典案例,這樣才能活躍課程氛圍,與此同時,精心備課,井井有條,除去能夠贏得了課堂外,更重要的是會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尊敬,因此,對於我們,必須要把精心備課,精心準備作為我們對待自己的要求之一,認真對待每節課,只有這樣教育教學才會有高質量。

書中的建議還有很多很多,每條建議都值得我們深深的思考。作為教師,我想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必須要努力的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育觀對於教師而言是教師工作的指引,擁有正確的教育觀,會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也會讓我們的學生受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我想就是要以育人育才為目標,讓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更能夠在健康成人,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是要正確的方法。方法對於幹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重要,它不僅決定着能否節約時間、人力等,更重要的是它將直接影響到事業的成敗,左右事情發展的走向;所以我們要尋找正確的方法,學會正確的方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是這樣,方法很重要,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學生高興、家長高興,作為教師自己也很樂意;相反,教育教學方法不正確,縱使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生學習的效果也會不佳,我們教育教學還會感覺到很累。

三是態度很重要。教育教學是一項嚴肅的事情,這種嚴肅性決定着作為教師在對待教育教學每個環節的過程中,都必須要認真仔細,態度端正,要懷着一顆負責的心去對待我們的每一位學生,對待我們的每一節課,無論我們教授的大學聯考學科,還是非大學聯考學科,都是一樣。

四是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從事教師這個行業,必須要嚴格要求自我,古語云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作為教師不僅要擁有淵博的知識學識,還需要品德端正,品質高尚,在日常的過程中,更要格外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發揮出模範表率的作用,真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學生,讓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每位教師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魅力,更能夠去傳承和踐行教師身上的那些優秀的品質,成長為一名合格優秀的人。

教師是天下最可愛的人之一,也是天下最偉大人之一,她們用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品質言行,薰陶影響着學生,辛勤教育着學生,因此,作為教師的我,深感自豪和榮幸,在未來的工作中,我一定會格外珍惜這份事業,更加熱愛這份崗位,努力提升自我的專業知識,加強自我修煉,學會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用辛勤和汗水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受樸素的文字中透出無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簡單的文字中藴藏無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師的心靈對話中,我找到了重新出發的理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通讀一遍後,最令我震驚和佩服的不是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些有價值的教育原則和方法,而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事業持之以恆的追求,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熱情。這種“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熱情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堅韌品質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寶。所以我認為,要想教育出好學生,就必須先錘鍊自己的素質。教育學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一條建議——《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於“教師的教育素養”在這裏談到了多個方面,其中談到每一位教師要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要深知所教學科的知識。那麼如何獲得這些知識?蘇氏建議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書中還有另一條建議——《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他説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蘇氏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作為一名教師,很可能會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們能努力追求,也照樣能夠成為名師和專家,創造自己的事業。很多優秀教師或教育專家,他們成功的經驗就是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這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讀書愛好者。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閲讀,淵博的知識,他説:“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因此,只要我們對教育工作感興趣,只要我們堅持讀書學習,勤奮實踐,我們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就像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玩具一樣,教師的至愛應該是書籍,但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將會積澱成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能夠提升我們的理想和信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對一個教師來説最危險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缺乏精神財富的儲備。”因此,《給》這部書中曾多次寫到教師們為了給孩子更多的啟迪,自己做的大量繁雜的準備工作。如,為了讓孩子加強對詞的.敏感性,開設“思維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時候,教師先自己多次去觀察感受,買相關的書籍研究,努力做到用準確生動豐富的語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細微變化。寫口頭作文千餘篇。再如,為了給各種類型的學生提供適合的閲讀書籍,教師們自己大量閲讀、寫讀書筆記,編排習題集,設置讀書角,創辦各類“特長小組”。每個教師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羣孩子。……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些看似簡單,説來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實施非常困難,要長期堅持不懈的落實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教師都是一把萬能的鑰匙,用自己豐富的精神寶庫,偉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優秀的有用的快樂的人!

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對自己説:我的學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現在帶給他們的是什麼呢?安常習故,抱殘守缺!我想給他們什麼呢?健康快樂,聰明伶俐,寬容豁達,樂觀向上。那麼,《給》這部書中已經有了這麼多好的教育方法,就從現在開始去實踐吧!讓學生讀書,我多讀!讀教育名著,讀文藝作品,讀唐詩宋詞。讓學生寫作,我多寫!寫讀書心得,寫已背詩詞和成語。讓學生行動,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節目,看新聞報紙。讓學生思考,我多思考!讓學生表達,我多表達!讓學生觀察,我多觀察!總之,讓學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對自己的要求永遠高於對學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堅持實施,有了目標就要不懈進取。今天的我將會以更激情飛揚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工作和生活,象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永遠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讀書與實踐緊密結合這才是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典範,我將以教育家為榜樣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勵自己今後的工作。將教育家的思想、精神與現行的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謝謝!!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頗深,啟發非淺。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評分應當是有分量的”、“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教給學生觀察”、“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使國小生願意學習”、“必須教會少年閲讀”、“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教學中的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樣寫教育日記”、“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等等類似這樣的話題,都是對我們老師的教學很有幫助的。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學術著作。使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平時要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恆地讀書,讀不同類型、各方面知識的書籍,不斷地補充我們的`知識的大海。因為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因此,我總是對自己説: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所以我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抓緊時間多讀書!

又如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要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對兒童來説,時間是怎麼度過的,這和成年人的情況完全不同,——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誰不考慮童年的這一特點,他就很難理解兒童的心情,經常會碰壁。在樹林裏度過一個充滿陽光的夏季的日子,對兒童來説就像過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隊夏令營裏度一個月,那就好像過了一輩子。不要用硬性規定的計劃來束縛兒童,讓他們去仔細地看看各種事,並且看個夠。也許,你還可以把兒童放掉整整一個小時,讓他們各自去幹自己要乾的事。這是兒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兒童的感知和思維。”這段話用對比的方法提出給兒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多麼重要呀。在每一步路上,兒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現某種新的、未知的東西,這東西使他入了迷,佔據了億他的全身心,他不僅顧不得想別的事,就連時間的流逝也感覺不到了。有時一個成年人,也會被某種有趣的東西所迷住,我也很難擺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滿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識的深處,卻有一種思想使我不得安寧:我還有工作,誰也不會替我把它做掉的。這種來自下意識的信號,會幫助我控制時間的利用。而兒童缺乏這種控制力,所以他會忘記時間。應當教給他怎樣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時就要做到不違背兒童的天性,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要儘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兒童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兒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換句話説,應當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致破壞童年的情趣。給兒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不是讓他們有可能愛幹什麼就幹什麼。放任自流會養成無所事事、懶散疲塌的不良習氣。我常常告誡自己,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是靠口頭解釋,而是要靠組織活動,靠示範,靠集體勞動。平時教師在教學和課餘時間要做一個有心人,儘量讓孩子多做些感興趣的事,多組織安排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活動,使他們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從而發展他們的能力。

類似這樣的具體例子還有許多許多,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將一直對照着靈活運用書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並教育好學生,促進每位學生健康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説:“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歌德:“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説話。” 莎士比亞説:“生活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沒有了太陽;智慧中沒有了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書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書是知識的天空,書是無垠的草原。讀書一樣讓你在假期裏心情愉悦。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

暑假期間學校領導倡導每位教師讀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籍,我認真閲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通過此書讓我們體會到他的教學理念。尋覓他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的所在。讀理論性的書籍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抱着研讀的心態閲讀這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長們建議,向教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提倡進行一些創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説:“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實效的。從事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如此,那麼閲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精讀好這本書,必須要有認真研讀的心態,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條件。本書各條的內容雖也沒有明顯的條理性,教育觀點融合在教育敍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讀性非常強,通篇沒有晦澀的術語,語言明白如話。要消除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畏懼心理,靜下心來,一頁頁、一篇篇地去讀。可能在開始閲讀前幾篇時,會讀不下去,這樣也不能放棄,硬着頭皮讀下去,你會發現好象在聽一位忠厚長者的娓娓敍談,你會進入書中的思想境界。

2、要認真閲讀書中的實例,領會作者的教育觀點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個教育觀點,觀點融合在敍事之中。首先要認真閲讀書中的教育實例,特別是書中提到的教師的例子、學生的例子和學校中的實事,要認真體會作者列舉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礎上,再標畫出作者的主要觀點,並作好閲讀筆記。在作閲讀筆記時,要反覆體味作者的主要觀點,必要時,可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和讀書感想作些批註。三五百字就行,三點兩語也可。這樣會加深自己的閲讀效果。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蘇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許多事例,對我們理解作者的教育觀點,感悟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觀點的前後聯繫,總結歸納

本書的100條建議雖然獨立成篇,好像互不聯繫,其實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體系是體現各篇短文之中的,我們在上一部分中,已經詳細分析了各條內容之間的聯繫。這就要求要注意前後聯繫和總結歸納。這是閲讀好這本書的關鍵所在。例如作者關於“課外閲讀與獨立閲讀”的觀點,分別在16頁上、67頁、149頁下、166頁下、167頁上、210頁中、520頁等處涉及到。

4、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閲讀蘇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論閲讀什麼書籍,只有讀者進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會引起共鳴。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沒有艱深難懂的教育理論,也沒有玄奧晦澀的學術概念,作者猶如同朋友敍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瞭,我們閲讀他的文章,如同聆聽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敍談。特別是他文章中平易淺顯的教育理論和典型生動的教育實例,與我們的教育實際非常接近,能引起我們對作者提到的教育現象深深的思考。結合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去閲讀蘇霍姆林斯基,會有更大更多的收穫。

5、蘇霍姆林斯基説的一句話:“學習優秀的經驗,並非把個別的方式、方法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運用其思想,要向優秀教師學習,就應取得某種信念。”

這應當成為我們閲讀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對於學習優秀經驗,他還作過一個精彩生動的比喻:“我覺得經驗猶如盛開的玫瑰。我們要把一叢玫瑰從別的花園移植到自己的園地裏來,為此,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首先要考察並改善自己這塊地的土質情況,然後再來移植。應當怎樣移栽呢?要連土一起移,不要傷根。而遺憾的是,有時人們卻不是這樣做。校長一聽説某座花園裏的玫瑰長得很美,就對教師説,你們無去看看,把玫瑰帶回來,栽到咱們的園地裏。於是教師就去觀賞盛開的玫瑰。馬馬虎虎掘出一株來,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時甚至把花枝也折斷了,而這上面還開着香氣撲鼻的花朵呢。這樣移過來的玫瑰,沒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長和教師都很奇怪: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我們也像先進經驗的創造者那樣,該做的都做了,而經驗卻沒有生根開花……那就是説,這種經驗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人們對它的讚揚沒有什麼道理。以後,我們還是按照老章程辦事吧!”但願我們都能從這移植玫瑰失敗的教訓中得到啟迪和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