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39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

《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口算和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已經有了知識經驗基礎,所以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提煉出問題,再進行合作交流得出計算方法,從而讓學生理解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理,並能正確進行筆算加法。

整堂課“運用低段教學環節”將算法思維、算法多樣化滲透於“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圖引導學,提煉問題;解決問題,構圖小結;反饋練啟,體驗成功;拓展創新,再構提升”中。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的教學理念。

課初,先由學生自主觀察主題圖,找出已知條件,然後根據已知條件提出問題,再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提煉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他們一共有多少張郵票?”,然後列式解答。在本環節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提問,由於學生們都想提問題,而時間有限,所以我巧妙地讓同桌之間互相提一個問題,這樣既給了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空間,也合理利用了時間。

課中,進行了兩次小組合作。第一次是各組學生合作交流“如何計算”,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得出了多種方法,如:擺小棒、口算、撥計數器、豎式等,並且學生都能主動上台與其他組的同學進行交流。第二次是在學生計算完“例題”和“試一試”後,合作討論“列豎式時需要注意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筆算進位加法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並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構圖小結,且把注意事項編成兒歌的.形式,不僅利於學生記憶,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最後,通過拓展創新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筆算加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全課總結時,先讓學生根據構圖複述本節課重點,幫助學生鞏固記憶筆算的方法,而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提升學生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但是整堂課上完後我覺得還有些不足:

1、在學生彙報交流時,我雖然及時點撥,但沒有強調“計算時應先從個位加起”、“個位和個位相加的和應如何在豎式中寫”,進而造成學生在後面的練習計算中有從十位相加的,也有不進位的,或是進位後忘記加的。

2、在出示兒歌后,直接讓學生讀,所以造成有些學生因不認識字而不會讀。應先一句一句的領讀,然後再一句一句的幫助學生分析,進而有利於學生記憶兒歌及更好地掌握計算方法。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設計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做到課前精心準備,不僅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這樣才能做到課中善於調控,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2

在上週上完這節《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課之後,數學組進行了教研活動,讓我也有機會聽到各位老師對我這節課的一些意見和建議,結合老師們的評價,我又一次對這節課在設計上的一些細節進行了思考,針對學生在學習進位加法上存在的困難分析原因。有如下幾點收穫:

一、完整講解算法。

本節課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釋算理上,解釋“個位滿十要怎麼辦?”怎麼出現進位的‘1’的?”對於這些問題,我通過擺小棒來解決突破。但是,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班級裏的部分學困生,搞明白了個位上怎麼算,但是進了位之後,怎麼算就很模糊了。於是就有學生在作業裏反應出一個現象,個位滿十隻管進位,小“1”也大大方方地寫在橫線上,但進位之後的十位加法,依舊如不進位加法一樣算。並不把這個“1”當一回事兒。再問她,這個“1”怎麼不算啊?他(她)也是一臉的'茫然。

分析原因:學生明白了個位滿十要進位,但怎麼進位並沒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為我在教學中也是一句話帶過。沒有在新授的最後,概括地、完整地講述計算的過程,也沒有引導學生來説一説。可能對算理講得比較多而忽視了算法。張老師提到的建議頗有幾分道理。算理固然要講,但講了也不一定學生們都懂,因為學生之間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算法一定要講透,先學會怎麼算,等學生的知識水平成長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時,不能忽視了算法的重要性。

二、練習中的連續進位的問題設置合適嗎?

在專項練習中,有一道4555的連續進位題,當初在備課時,也考慮了一番,是否將此題列入本節課的練習中。因為連續進位超出了本節課的知識範圍,但在書本的課後練習裏又有涉及。在評課過程中,老師們的意見出現了分歧。在教研活動之後,我認真回想了當初課堂上的情況,學生在連續進位的時候,不知道十位和百位上的數要怎麼填,甚至出現了550或10100等情況。而我給出的只有口頭上的解釋,學生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我開始講解下一題。顯然,這道題對學生而言是有困難的。學生掌握了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但是學生在遇到十位也滿十的時候,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了!事後我考慮再三,認為這題不放在練習裏,放在第二節課上,而且可以藉助小棒、正方體或是計數器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連續進位。這樣,學生的理解可以更透徹,掌握可以更紮實。

三、比較的方法不僅僅在利用“<”和“>”

在解決“帶50元錢夠嗎?”的問題時,我直接想到的是拿算出來的56與50比較,因為56>50,所以不夠。老師評課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比較兩數的大小,不僅僅只能用直接比較的方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減法,再比如以後學習分數的性質之後利用的除法等等。而我的教學就將我思維的侷限性固着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知識的拓展和學生髮散思維的發展。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3

讓學生在實際問題情境中學習計算內容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教材編寫所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

本課的難點如何去突破?新課程的理念如何去體現?經過一翻思考,我有了自己的主張:筆算的難點如果靠大量的練習題去鞏固,必然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計算的正確率也不見得會很高。在筆算這部分內容時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是忘記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或者忘記把進位的1加進來。針對這個問題,如果能想個好辦法讓學生不忘記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教材的主題圖,三年級學生不能很好理解“已知種數”“中國特有種數”“瀕危和受威脅種數”等概念,對於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不能清楚的辨析,以至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不符合邏輯,沒有實際意義,如“已知的哺乳類種數比中國特有的鳥類種數多多少種?”針對這種情況,我如何來改進呢?

首先,我將主題圖進行適當的處理.在課前我用通俗的語言對這些概念加以解釋,然後再根據教學的進度將表格的三列數據分別呈現,在這節課裏我只呈現"中國特有的種數"一列,引導學生提問題,列算式,引入本課的重點內容.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是一個資產豐富的國家.在我們的祖國,有許多珍稀的動物,你能説出幾種嗎?

生:我知道有熊貓是我國珍稀動物.

生:我知道東北虎是我國珍稀動物.......

師:除了同學們説的`這幾種外,在我們的祖國,還存在着這樣幾種珍稀動物:(師點屏出示)東北虎、丹頂鶴、蜥蜴、青蛙。這幾種動物分別屬於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你想不想知道這四類動物在我們國家存在的具體情況?好,請同學們看屏幕(師點屏出示下表)。仔細觀察這個統計圖表,你獲得了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1:我知道了哺乳類一共有110種。

生2:我知道了兩棲類一共有30種,爬行類一共有25種,還知道鳥類有98種。

師: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呢?

生1:哺乳類和鳥類一共有多少種?

生2:爬行類比兩棲類少多少種?

生3: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一共有多少種?……

師:剛才,同學們根據這個統計表中的數學信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師點屏出示:在中國特有的動物種數中,鳥類有98種,爬行類有25種。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

師:你能根據這這個問題列出正確的算式嗎?

(生説算式,師板書:98+25=)

在這個環節上我感覺自己的情境創設比較到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提供的統計圖表提供了多個信息,根據教學需要,我在進行教學時,將和本課重點無關的兩欄大膽捨棄,這樣,避免了因為信息多而導致學生無從下手的現象,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對於在進位的過程中,學生特別容易忘記加上進位1,不管老師如何提醒,如何強調,總是有學生忘記.如果我把這個進位的1編成一個小故事,學生是不是印象會更深刻呢?

在講完例題後,我話鋒一轉:同學們,關於這個進位1還有個小故事,同學們想聽聽嗎?學生立刻來了精神,一齊大聲的説:想!我馬上娓娓道來:今天是豬八戒的生日,他的很多好朋友都來向他祝賀生日,這不,猴哥也來了.孫悟空高興地對豬八戒説:“八戒,今天你的生日,我準備送給你一個生日禮物.”豬八戒聽到有禮物送給他,高興地拍起手來,忙問:“是什麼禮物呀?是不是好吃的呀?”孫悟空説:“我把我的金箍棒送給你。”八戒聽了很奇怪:“金箍棒不是你的獨家看門的武器嗎?你為什麼要送給我呀?”“我聽説你最近學了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哪一位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一,可是你總是忘記加上進位的1,今天我把我的金箍棒拿來,進位的時候,用上我的金箍棒,提醒你別忘記了。”邊講着故事,我邊用黃色粉筆在進位的地方寫一個1。學生個個聽故事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對進位的1有了深刻的印象。然後在練習的鞏固中,我提醒的語言變成了“同學們別忘記了滿十加上孫悟空的金箍棒哦”。從作業的反饋中發現學生的正確率比較高,這也為後面的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墊定了很好的基礎。

但綜觀整節課學生的探究的時間和時機都沒有把握好。是我這節課一大硬傷。

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更願意理解成:在數學教學上我要做一個思想者,更要做一個踐行者。多去積累以提高自我素養,多去學習以提高自我能力。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掌握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口算;經歷探索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的過程,通過算法多樣化,初步學會有個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出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悦,喜歡數學。

為了順利地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中我主要關注了以下幾點:

1、抓住知識“生長點”,巧設複習過關題,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

本節課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用“湊十法”來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所以上課伊始我首先以“遊戲”和“搶答”的形式設計了三類練習題,對剛學過的“9加幾”進行了回顧複習,通過複習為下面學習新知做好了知識鋪墊,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幫助學生樹立起了學習的信心,保證了學生能以最佳的學習狀態投入到後面的學習中。

2、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新授過程中,我設計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入手,利用教材中學生領取飲料的場景,通過這樣的設計安排,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然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找出了兩個主要問題(兩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兩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來我引導學生先尋找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學生很輕鬆地列出了算式。但在探索用多種方法計算得數時,學生只探索出了一種計算方法“湊十法”,給人的感覺學生的思維想象太狹窄,可能這與第一節課“9加幾”的教學時,強化了“湊十法”有關係。在順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我把第二個問題完全放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教學由“扶”到“放”,師生平等參與,共同探討、交流,學生擁有了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從而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始終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分層練習體現不夠,課堂評價方式過於單一,課堂語言還不夠生動簡練等。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感知體會算法,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自我感悟,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發自內心的選擇出對於他們來説最簡便的方法,也就是讓學生學會怎麼學習、怎麼思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活動中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個性和潛能,在體驗中獲取到知識,在成功中找回自信,更深刻地品味到學習的樂趣!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5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學習能為後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筆算奠定基礎。數的運算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需要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的一項基本技能,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須讓每個學生都切實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內進位加和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和整十數沒有學好,那麼這節課就會寸步難行。從教材的邏輯體系出發,首先安排一些有針對性的口算是必要的。其中,我重點複習了“24+5”,喚起學生已有認知,為學習新知理清思路,有利於算法的遷移。

在備課和試上的過程中,對“24+6”的設計一直很糾結。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通過擺小棒,能算出得數,對於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來説,甚至能用自己的語言説清算理,歸納算法。因此,由學生當“小老師”上台擺小棒,介紹算法是最初的設想,還能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從課堂效果來看,在隨後的練習環節,學生的反應並不樂觀,甚至有學生還是“頑固”地使用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學生沒有真正理解進位加的算理。因此,在學校同事的幫助下,我重新調整教學設計,欲從以下幾點突破難點:

1、動手操作

關於“24+6”和“24+9”的`教學時間比重,同事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24+6”比較簡單,重點應放在“24+9”。然而通過查閲資料,我認為“24+6”的算法是新知教學的重點環節,也是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重要環節。對於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低年級學生來説,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更有利於學生形成表象,理解算理,抽象算法,發展數學思維。具體教學時我又分為四個層次:擺——圈——捆——説。從實際教學來看,由於我教學語言的瑣碎,放的不夠,這個環節還沒達預期效果。接着計算“24+9”時,由扶到放,學生出現了兩種算法,一種是湊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湊成10,這樣和20組成了30,然後再用30加3,得33;第二種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但由於緊張,在抽象算法的環節不自然順暢。

2、五次比較

第一次比較是開始列出“24+6”和“24+9”後,比較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髮現都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由此引出課題:兩位數加一位數;第二次比較是教學完“24+6”和“24+9”的算法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它們在計算的過程中相同點,使學生明白兩位數加一位數要先算個位,個位上滿10了,因此得數的十位上就比原來多了1個十和;第三次比較,很遺憾,由於緊張,忘了這一環節,原來準備對比“24+5”和“24+6”﹑“24+9”,為什麼結果是二十幾﹑三十幾;第四次比較是在遊戲“送小螞蟻回家”環節,同樣是43+,為什麼有的到四十多,有的到五十多?第五次比較是在“智慧轉盤”,同樣是76加一位數,估算時為什麼有七十幾,有八十幾?設計的目的緊扣重難點,發展學生思維,彰顯數學味,讓計算教學有理有據;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計算與趣味。

本課教學中,安排卡通人物“小明”貫穿整個教學,讓小明與小螞蟻的互動吸引學生注意,通過幫小螞蟻回家提高估算能力,進一步體會“滿十進一”;小螞蟻請吃蘋果三個題組發現規律,運用規律;和小螞蟻玩轉盤遊戲,鞏固算法,提高口算速度;與小螞蟻的告別,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的不足還是很明顯的:

1、例題教學時間安排過長,導致拖堂。

2、沒有在新授之後把24+5、24+6、24+9三題的算法比一比,以突出本課的重點。

3、教師關注學生的學還不夠,傾聽能力待加強。通過這次公開課,我更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博採眾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即使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要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6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一部分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後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單元分三小節完成,第一節,學習9加幾,這一小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並接受湊十法,第二節,學習8、7、6加幾,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湊十法,同時要求學生在“拆小數,湊大數”、“拆大數,湊小數”和“交換加數的位置”等幾種方法中,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算法。第三小節,學習5、4、3、2加幾,這一小節是完全脱離實物,讓學生獨立思考算法,進一步鞏固“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種算法,也為今後學習加法的交換律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學生對湊十法掌握較好,能根據具體的`題選擇合適的湊十法,在口算小數加大數的試題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是習慣用湊十法,只有少數學生用交換加數的位置想另外一個算式來口算的方法。本單元的解決問題與以往的解決問題相比,有兩個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在得數後面寫出單位名稱,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7

對於一年級數學來講,計算是基礎又是重點。我認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又要以10的組成與分成為基礎。如果學生在此基礎上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應該是沒有阻礙的。所以,在教學9加幾的時候,我先鞏固學生學過的10的組成,讓學生能很快的.知道看到9的想到1,1的湊數是9,看到8的想到2。先讓他們知道如何湊十,然後就加快口算、計算速度。直到他們非常熟練的找到5、6、7、8、9的湊數。接下來我就重點讓學生掌握9加幾的思考過程與方法。

先引導他們想怎麼樣計算,要怎麼樣去想?沒有料到的是,兩個班都有一個學生都能按我預想的要求説出了計算的過程和方法。接下來我就對學生説出來的進行討論,讓全班學生參與,然後我再重點的講解計算的過程和方法與道理。結果學生做起很得心應手,非常的感興趣,原來要用數手指來計算的學生,現在能心算了。他們那高興的樣子啊,我看了有説不出來成功感。然後接下我並沒有上新課,在9加幾的上面多用了一點時間,讓他們做得有味了,我才教學8、7、6、加幾,在這兒我沒有讓學生按書上的要求進行思考的,我就直接讓學生只想大數的湊數,但還是讓學生明白也可以想小數的湊數,那樣做要難一點。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8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存在着一些優勢和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通過回顧舊知的學習,再轉化為新知,學生很容易發現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和不進位加法的區別,對理解算理,突破教學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次,變擺小棒為在計數器上撥珠來理解算理很算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學生理解算理和突破教學難點有很強的直觀引導作用。

(2)在學生通過撥珠的操作過程理解算理時,引導過於急切,沒有給學生留下相應的思考餘地,如果在這個環節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操作和思維空間,這樣對學生理解算理就更有幫助了。

(3)在講解豎式的寫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進位算理,我本來設計了8+5=13結果中個位1和十位1的.走向,以及25+38=63結果中動畫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高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動畫顯示過快,導致學生對進位這一步驟的印象不夠深刻,練習時容易忽略加上進位1.

(4)讓學生討論的時間可以稍短,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獨立完成兩道筆算題,以進行教學效果的測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多的去鑽研教材,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9

在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力爭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一下幾個特點

一、 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設參觀水族館的這樣一個情境。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擺小棒、撥計數器,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為“做數學”。

三、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個位滿十進一,有的學生雖然進一了,但是十位相加時忘了加上進的一。

2.學生20以內的加法口算要經常練習,這是基礎。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0

在教學中,我覺得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是:

1、創設了有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部分,我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小羊圖,然後讓學生根據小羊圖提出數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重視算法多樣化。雖然學生還沒有正式學過進位加法,但是根據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肯定會有好多小朋友能正確地算出得數。在學生列出9+3=12時,我就讓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算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是記大數,再接着數小數的;有的是從3只小羊中拿來一隻,和9只合起來是10只,再加2只是12只;有的説一隻一隻數出來的。

上完了這節課,我覺得需要在下次上課時要注意的地方是:優化算法不應太早,應該暴露不同方法的弱點,使學生對方法的優劣有切實的體會,作出自己的選擇,真切地體會到“湊十法”的優越性。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1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全體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思維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創設學生關注的情境。

情境創設要體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必須從學生感興趣的或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物入手,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節課的情境設計緊扣教學主題,富有數學味。這個情境看似簡單,但不會給學生一覽無餘的感覺,因為每棵樹上都有兩種顏色的蘋果,簡潔中藴涵着層次性。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兩棵樹為基準,大多數學生能很快列出8+5=13的.算式,直奔本節課的主題,顯示出該情境的直觀性,滿足大多數學生成功的願望。以蘋果的顏色為基準,部分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得出7+6=13的算式,這樣給信息獲取能力較強的學生一個機會,顯示出該情境的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發現。同時該情境把8、7、6加幾的進位加法的例題和協地統一起來,極少其他非數學因素的干擾,使教學環節的銜接非常自然,在教學中發揮了高效性。

進一步用“湊十法”口算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我以此為支點,在教學中進行生成點的選擇。當讓學生説説兩棵樹一共有13個蘋果用算式怎樣表示時,居然有學生列出了10+3=13的算式。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2

兩位數加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是在“萬以內的加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掌握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是本課的重點。以往計算教學總是讓學生感到比較枯燥,為避免這一點,又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題與計算有機結合。本課就從學生熟悉的關於中國特有動物的統計表中獲得數學信息,產生數學問題進行計算解答,使學生感到計算與生活的聯繫。

二、注意運用知識的“遷移”方法來學習新知。

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學生已學過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本課通過對舊知的回顧,激起了學生對加法計算法則的記憶,再引導學生採用嘗試、討論的方法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了知識的遷移效力,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針對計算的枯燥,在鞏固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形式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激發學生做計算的興趣。

一節下來,我發現雖然進位加法不是新知識,但學生在計算連續進位的加法時容易發生忘記加進位1的情況,造成錯誤率較高。所以除了提高練習的強度外,還要有一些針對性的練習,來強化提示學生容易忽視的問題。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3

九加幾是二十以內進位加法中的第一課時,春教學反思5篇。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九加幾在教學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又是學生學習十幾減9的基礎。九加幾的例題,讓學生聯繫實際情境和生活經驗,自主的探索算法,通過對不同算法的交流、體會和比較,提出可以用“湊十法”來計算。通過多種練習的鞏固,結合實際問題的解決,發展學生應用意識。根據《標準》的基本理念及本班學生已有的經驗,他們對於“湊十法”這種術語學生很陌生。但是已經有很多學生已經能嘗試算出九加幾等於幾。爭對本班學生原由的認知基礎我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一、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1、口算9+( )=10

生1:9+1=10

生齊:9+1=10

2、9+1+2=9+1+6= 9+1+3=9+1+5= 9+1+7=9+1+8=

生1:9+1=10 10+2=12

師:非常不錯!你把計算過程也説出來了。(之後所有的學生都如此説出了計算的過程。這兩道口算層層相扣,由易到難,互相遞進。開門見山到如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二、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標準》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時我注意了讓學生有自己發現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體現學生多種的計算方法,允許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比如:點着數、接着數、湊十法等。着重講解湊十法。

三、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教學是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嘗新意識的重要途徑。結合九加幾的題目,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對所學知識的應用,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包括新課到如中從現實問題因如計算問題:通過學生提出有幾盒飲料?進行解決。把解決問題與計算問題進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還有後面應用部分,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跳繩的與踢毽子的一共有幾人?(9+3=12)

2、跳繩與跑步的一共有幾人?(9+6=15)

3、跳繩的與跳遠的一共有幾人?(9+7=16)

4、跳繩與數飲料的一共有幾人?(9+8=17)

教學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中選擇信息,提出許多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計算出結果。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數學能力、意識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都得到培養和發展。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師生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通過體驗形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十幾減8、7、6 的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十幾減8、7、6-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並掌握十幾減8、7、6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自覺性。下面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導入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設置情境,把十幾減幾的計算教學藴含在情境中作為一個問題提出,讓學生在親自探索的過程中掌握計算的方法。在導入環節是這樣設計的:在搶答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出示了一幅笑臉圖(每次我對學生的獎勵就是發一張笑臉的貼畫,學生特別的喜歡),動畫設計圈起其中的9個,請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出算式(複習十幾減9),學生很順利的解決了。還是同樣的一副笑臉圖圈起了7個(遷移新授——十幾減7),又怎樣提出問題列算式?這一問題是本課的新知識點,我並沒有對新授的內容做任何的講解,而是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與嘗試,是在學生順利解決十幾減9的問題後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了正向的遷移,並引導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算理,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進而我又出示了一組幫助養雞場叔叔阿姨解決十幾減8及找尋寶物解決十幾減6的問題,我想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原有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新的計算方法。在新授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很自然的進入了上課的狀態。

 二、在教學中時時滲透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為了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根據教材賽跑分組的情境圖,我這樣設計了第二環節:有8個跑道,15個人分為兩組,第一組9人是否可以?課前我已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做了簡單的瀏覽,學生把15人分為了8人和7人兩組,也有同學分為了9人和6人兩組,我拋出這個問題後,一些學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可以分成9人和6人兩組,教學反思《春教學反思5篇》。這時我讓不同意見的學生試着辯論(辯論是我上個月開始的一個新嘗試,意在試着讓存在不同意見的學生用簡單的語言互相説服,老師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在討論中學生明白:8個人的跑道是不能9人一組的。同學交流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內容,也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強調提出的問題應有價值,符合生活實際。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也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檢測中的《小兔拔蘿蔔》、《漂亮的花》等題都是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學生的反應也非常好,解答正確率較高。總之,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精神,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探索,讓學生在嘗試與探索中獲取知識,而教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給學生與必要的指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設計力求與生活密切聯繫,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

三、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

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感受,而是主動的獲取,本節課我儘量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獨立列式解答,這樣做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計算的慾望,同時又使學生體驗到了計算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學習更應該是學方法,而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最大的感觸。作為老師應在課堂上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啟發,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掌握學習方法及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和科學的歸納總結更為重要。

五、最大的遺憾:

1、課堂缺乏深度。課堂上我和學生共同總結了-破十法、連減法、想加算減法、數一數算一算等幾種方法,對於這幾種方法學生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計算都比較到位,還有一種方法是把減數看做十,先用被減數減去減數十,然後再加上減數中多減的數,對於這種方法許多同學理解有困難,掌握了這種方法可以為以後學習估算打下好的基礎,在這一環節我課前設計不足,如果再通過對話、比照、合作反饋等環節來促進學生對於知識的深層理解,可以更好的實現算法多樣化,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2、遺憾之二是學生動手操作即擺小棒這一環節處理得不緊湊,有極個別孩子擺的方法過於瑣碎,這樣也為後來的算法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這種因為個體差異造成的孩子之間的學習差異在當時的課堂上應該有教師更為細緻的引導和講解,當時的我沒有更好的利用機會。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動手操作可以增強學生的感知力,使學生的才智在世紀中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也是充滿遺憾的地方,作為一名教師應在問題情境創設中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時時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這是我對課堂孜孜不倦的追求。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4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中,加深10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理解,同時感受數學的應用意義,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充滿了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1、用故事導入新課激起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力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講述中設置許多問題,誘發出探索性思維活動。有趣的故事,結合課文內容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

2、探究與合作相結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像58+6=?應該怎樣算,你有什麼好辦法?讓學生用學具分別表示58和6,然後動手擺一擺。在這裏,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動手操作學具和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為鼓勵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説説是怎樣想的?對不同的'方法都給予了肯定。並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然後我簡單的説了進位現象及進位點之後我放手讓學生嘗試先練習,試着自己解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學生計算的勁頭很高,問他們有問題嗎?都一致搖頭説沒有

計算結果很快交上來了,我發現學生的錯誤比較多。總結錯誤類型有:題目數字抄錯導致計算錯誤;該進位的沒有進位橫式得數漏寫。

我想學生是會計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錯誤。我沒有過多的批評,讓孩子一一訂正之後,總結了幾種主要的錯誤情況,讓他們分別對號入座,並且一起總結出了檢查的三步驟:

一、讀兩遍題目,橫式一遍,以防抄錯題;

二、檢查橫式的得數有沒有漏寫;

也許是剛剛經歷了錯誤,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吧,練習時學生的正確率大大提高了。

3、玩中求知,體驗生活數學。

練習時,為了避免學生單調計算的枯燥性,我設計了“找朋友比賽性的練習,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節課總體來説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多樣化的練習題使得課堂氣氛較好。但同時也有很多遺憾之處。如對學生的巡視不夠徹底,學生説算理的過程不夠完整。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我圍繞如何把計算課上“活”進行設計和實施,改變了以往計算教學的模式,在學生自主探索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的基礎上,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方法,較好地處理了算法多樣化和一般方法的關係,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下列兩點思考尤為深刻:

1、計算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

我看過也聽過現在許多教師對計算教學情境的創設,千方百計地尋找生活中的情境,往往不是從“買東西”引入,就是從“分東西”開始。許多情況一旦導入新課,就脱離後面的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教學本身。情境化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產生興趣,而作為數學學科能吸引學生的,恐怕不僅僅只有創設情境。本節課沒有刻意追求時尚的外表,沒有開展一些華而不實的活動,但整節課學生的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本節課就以“選取3個數字→組成6個兩位數→列出9道算式→研究算法”這樣一條自然流暢的“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自然的“純數學”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計算教學的價值是什麼?

計算教學的目標如果仍然停留在完成“雙基”那是遠遠不夠的,計算教學應該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應將計算教學內容作為學生思維平台,讓學生在緊張或輕鬆的環境中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

首先,讓學生通過數字與數字、數也數的搭配活動,訓練學生的有序思維;

其次,在解決例題時,我沒有像教材那樣規定學生用惟一的豎式計算方法,而是讓學生進行多種算法的'研究,並有意充分展現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自我欣賞”時加強對比與反思,從而在這些算法的求同比較中獲得對算理本質的認識——那就是把兩個兩位數進行分拆,再按相同計數單位相加,進而讓學生體會到“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的道理。這些都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此外,練習設計追求開放性,讓學生在開放的時空中充分發散思維;

第三,通過多層次的鞏固練習,讓學生對學習內容作出積極的選擇,使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和潛能,進行有效的個性化學習,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最後,教學過程的開放,帶給學生寬鬆、安全和自由的探索氛圍,使學生保持一種良好的學習心態投入整個學習過程。因此,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上,就顯得非常有個性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