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説課稿錦集六篇

來源:文書谷 2.79W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説課稿錦集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全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體美化》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信息技術下冊第三單元的第2課,是整冊教材的第18課。本課教學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置和頁眉、頁腳的添加,同時瞭解“節”的概念及其作用。每組學生在這課之前都有相應的電子雜誌初稿,具備了一定word操作技能。這課教學是對所作電子雜誌的整體修飾和完善的一個環節,旨在讓雜誌看起來整體風格統一、協調、更加精美,同時也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處事風格,讓學生通過對電子雜誌的修飾、美化,從中去感受美、追求美,體驗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悦。

2、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A、重點:

①“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置;

②頁眉、頁腳的設置。

B、難點:頁面邊框及頁眉、頁腳設置時應用範圍的選擇(即節的設置和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課以“為電子雜誌設置藝術型頁面邊框,添加頁眉和頁腳”為任務,以“美化和完善電子雜誌”為目標,展開教學,具體有以下幾個目標培養: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設置“藝術型”頁面邊框的基本方法;

2、掌握節的設置和應用;

3、 進一步熟練運用對文字、段落的修飾和美化;

4、 掌握設置頁眉和頁腳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遷移、拓展能力;

培養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和熱愛,同時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處事風格。

三、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國中一年級的學生,此年齡段學生較易動,好奇心強,愛表現,上課時容易操作或和左右同學談論與課本教學無關的內容。因此,教師除了組織常規教學外,更多的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和物,利用七年級學生愛表現的特點,通過試一試,看一看,比一比,將知識融入到活動中,並充分給予鼓勵和肯定。由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不同,水平高低不一,個性特徵也是多樣化的,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分層,旨在讓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域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有所體驗:

四、教法分析:

1、堅持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學生探討實踐為主,教師講解為輔”的教學思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組內探討、實踐操作,並結合書本,掌握相關知識;同時,教師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加以幫助,並對某些難點操作可通過電子教室(易思電子教室)進行強化,加深學生記憶;

五、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1、對於本課重點 “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置/頁眉、頁腳的設置:

教師講解,這樣提高了教學效率,給學生更多的上機練習時間。

2、對於本課難點“頁面邊框及頁眉、頁腳設置時應用範圍的選擇(即節的設置和應用)”:

“節”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概念,但在word電子雜誌的整體修飾和美化中又舉足輕重。學生在美化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其產生這樣的疑問:“如何使每一頁上的藝術型頁面邊框或者是頁眉、頁腳在統一的前提下,又有所不一樣呢?”然後,教師抓住契機,讓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去發現“節”、瞭解“節”,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探索、嘗試、實踐,去突破它,掌握其操作。

六、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進程

師生活動

設計思路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大概5分鐘時間)

情景1(課前):播放汶川地震視頻

情景2:教師自己的兩份word電子稿的對比欣賞:一份是未經修飾的,另一份是用藝術型頁面邊框和頁眉、頁腳修飾過的。

情景1的創設:引導學生去感知整體美,同時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此舉的作用:引入新知:藝術型頁面邊框、頁眉和頁腳;

新 課

[教師板書]:第18課 整體美化

(一)、“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置:

1。教師演示操作

具體操作:

1、 選擇要插入藝術型頁面邊框的頁;

2、 單擊“格式”菜單――>“邊框和底紋”;

3、 在所得的“邊框和底紋”對話框中選擇“頁面邊框”標籤

4、 在“藝術型”下拉組合框中選擇合適的邊框類型,並適當調整其“寬度”;

5、 在“應用範圍”下拉組合框中選擇相應的“範圍”,再單擊“確定”按鈕即可

[教師活動]:

(1)對完成此項操作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2)對完成任務較快的學生予以適當鼓勵,同時激勵其他同學向他看齊、學習;並請他幫助指導有困難學生。

教師講解,這樣提高了教學效率,給學生更多的上機練習時間。

通過相互激勵,互幫互助,形成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愉悦中掌握知識,快樂學習

新 課

(二)節的設置:

具體操作:

(1) 先把光標定位在第三頁的首處(第一個文字前);

(2) 單擊“插入”菜單――>“分隔符”――>從“分節符類型”中選擇相應的分節符。

[學生鞏固練習]:(大致控制在5分鐘左右)

為雜誌設置兩個不同的藝術型頁面邊框。

[教師活動]:教師對操作困難的學生予以幫助,關注學生操作過程中的“亮點”與“誤點”。

(三)頁眉和頁腳的設置:

教師演示操作:

單擊“視圖”菜單→“頁眉和頁腳”

[教師活動]:對個別有困難的小組或個人必須及時予以幫助、指導,促使其掌握。

學生根據自身實際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本課知識的鞏固練習。

基礎一般的學生:能掌握“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置和頁眉、頁腳的插入;

基礎較好的學生:能運用“節”設置不同的“藝術型”頁面邊框和頁眉、頁腳;

通過練習,鞏固知識,全體落實。

任務分層

總結歸納

1、 對學生作出鼓勵性評價,提出期望;

2、 藝術型頁面邊框的設置;

3、 節的設置及運用;

4、 頁眉和頁腳的相關設置。

注意總結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亮點”與“誤點”,以加深學生印象。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蜀道難》。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法與學法、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説課。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一、説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蜀道難》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擔憂,從藝術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鑑賞詩歌,培養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説學情

學生對古典詩歌並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鑑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説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家及背景。

2、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他們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四、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於浪漫色彩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五.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

1、誦讀法。

2、問題引導法。

3、交流討論法。

4、點撥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後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範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合註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2)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歎之效!

2、蜀道“難”在哪裏?

三難:

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説開闢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説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實角度説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説: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於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歎、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

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麼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於仕途

(六)堂上總結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説作業

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蜀道難(李白)

開闢之難;攀越之難;安居之難。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説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在校本教材中,插頭的安裝是第一章“電工”中的第四節內容。插頭的安裝需要學生在前期能夠掌握導線的正確剝線、導線與接線柱的連接中的壓接式連接方法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的。無論是在上科版,還是在上教版,壓接式的安裝方法都有比較詳盡的介紹,壓接式是電路安裝部分的重要技能之一,而插頭的安裝則是壓接式安裝的典型案例之一。在生產生活中,插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插頭作為家庭電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關的,掌握插頭的安裝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説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華實的八年級學生,學習態度端正,思維活躍,也開始學習了物理這門課,有了一些基礎電路的知識。生活中常見的插頭一般都是單相兩極插頭或單相三極插頭,針對八年級的學生,我選擇了難度稍大的三極插頭來安裝,從而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自主探究的意識。

三、説教學目標

本課的知識點主要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插頭的分類,知道三極插頭的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技能是學會正確的安裝插頭。由於插頭的正確安裝離不開對插頭結構的瞭解,因而需要學生能夠學會觀察插頭的實物、識讀標識併為正確的安裝插頭在知識層面上打下基礎。插頭的安裝環節主要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的方式來完成。

本課的重點是“總結接線規則,正確的連接相線、零線、接地線”。只有學會觀察插頭的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獲取信息,分析總結出接線規則,並能夠從安全的角度分析走線、正確的連接相線、零線、接地線,最終才能完成插頭的正確安裝。

本課的難點有兩個:一是“白色護套層剝除的長度的確定”;二是“相線、零線、接地線絕緣層剝除的長度的確定”。這兩個難點需要學生會觀察插頭的外部及內部結構,從中獲取正確的接線規則,從而知道相線、零線、接地線的接線位置,並且分析出相線、零線、接地線的正確走線,才能正確地確定白色護套層剝除的長度,併到相線、零線、接地線絕緣層剝除的長度的正確確定。這些都需要學生能夠學會“會觀察、能分析、有結論”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在“插頭的安裝”這節課中具體實踐就有些困難,比如説,對於觀察到的.信息不知怎麼去提煉;動手操作了卻不會加以分析;甚至是對操作的結果作了錯誤的判斷等。

四、説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本堂課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個環節:

(1)導入。

(2)瞭解生活中常見插頭的分類。

(3)知道三極插頭的外部結構和外部結構。

(4)插頭的正確安裝步驟。

(5)交流與評價。本課主要採用探究引導。

本課的第一環節是導入。通過問題與圖片展示,向學生展示插座與插頭,引出本課的主題:插頭的安裝。

第二環節通過圖片及例子分析,帶領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插頭的分類,聯繫生活,同時也激發起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第三環節由學生自己觀察插頭的外部與內部結構,老師提示、學生總結接線規則,為後續插頭的安裝作鋪墊。

第四環節是探究操作。在學生知道插頭的結構、得出接線規則的基礎上,老師扮演指導員的角色,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完成:確定白色護套層剝除的長度;確定相線、零線、接地線的走線;確定相、零、接地線絕緣層剝除的長度;接線;安裝。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如何去探究,根據安裝要求來進行總結,讓學生初步學會“會觀察、能分析、有結論”。這一環節包含了這節課的難點與重點,也是課堂中用時最長的環節。

第五環節是評價交流。旨在通過評價交流學生的作品,一起查找、交流安裝中容易出現的典型錯誤,從而加深對於插頭的接線要求的理解與記憶,並提高學生評價作品的能力。

説課稿 篇4

今天,我上了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的《變色花》一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學會自制蔬菜指示劑,能夠用自制的指示劑瞭解生活中常見的酸、鹼性物質,瞭解到指示劑的作用是幫助我們分辨物質的酸鹼性。通過研究紫甘藍的變化,使同學們逐步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進而對科學奧祕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節課主要講究出乎意料之外、驟起風波—— 一波三折的《變色花》(從孩子的經驗、驚奇、入手)主要也是從這三折圍繞貫穿着本節課。

平地起風波——無意中包含有意:課堂中發放材料,做出紫甘藍水,通過觀察發現問題並探究。

第一折——必然中出現偶然:做出的紫甘藍水是藍色的。是水還是菜的問題,還待同學們去探究。

第二折——無序中藏着有序:學生在檢測物質酸鹼性時,發現生活中的各種液體居然酸鹼不同,分類之後出精彩

第三折——偶然中存在必然:橙汁與鹼混合顏色變了,再加入紫甘藍水,顏色又變了,這都是有新物質產生。

《變色花》一課教學難度不大,學生容易接受。我覺得自己的成功之處:

一、取長補短 揚重避輕——“活”用教材

使用教材時,把教材看成是“源”,把教學看成是“流”,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發揮它的最大效益是每一位教師的心願。 一節科學課的教學從整體上看,要有一條主線穿插其中。教材上給於我們的教學過程,並不一定是最完美的,需要教師精心的研究,需要教師抽絲剝繭,取其精華。把教材上的教學環節進行重新組合,達到一種線條的流暢性,也就是我們所説

的科學課的邏輯性、層次性。如在上這節《變色花》,對於教材中設計的變魔術引入,由於條件有限,我就刪除了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觀察紫甘藍水滴入醋和鹼中的變化。整個課堂效果非常好,既節省了時間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

二、整理盤點 動手自制——“精”備材料

科學課的實驗材料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結構性。科學課教學前,應該好好思量一下,我們所教學的課,實驗材料是否做到了精確、準確。我們的實驗材料直接影響了科學課,如果實驗材料是準備的不充分、不具體,沒有合理的安排好,就會直接影響了實驗。所以,實驗材料的思考是一個很值得去研究的話題,只有實驗材料有了嚴謹的結構性,那麼才能展現科學課的“美”。在《變色花》這節課中,我通過自制紙花,為了使紙花變色的效果更加明顯我自己多次嘗試塗上溶液的時間和次數,但遺憾的是沒能做成功,不過在教學中調用學生已有的感知、結合生活中易見的實驗材料,精心的準備實驗過程的實驗材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輕鬆和諧充滿活力的科學課堂。

在課堂上,我原本計劃先採用表演魔術的方法,在事先準備好的花朵上澆水,“花朵變成紅色了,葉子變成綠色了!”,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結果在準備實驗時,發現咱們的實驗器材中沒有過濾紙,用普通的紙代替根本達不到預想的結果,於是我就改變的了教學思路,準備了一支裝有醋(實驗室中沒有白醋,就只能用我家的'米醋代替)一支裝有鹼水的兩支試管,然後滴入紫甘藍水,一支變成了紅色,一支變成的綠色,同學們馬上變興備起來了,課堂有了氣氛。接着讓他們認識了什麼叫酸性物質、鹼性物質、中性物質及指示劑,最後進入探索階段,引導同學們用紫甘藍自制指示劑,(按要求應該是約50克,但在上課前做準備工作時,發現自制的紫甘藍水達不到預想效果,於是在發放材料時,就故意分的有多有少,水也如此)教同學們把紫甘藍一片片撕成小塊,儘量選擇紫甘藍的薄葉,少用梗,葉子撕的越小越好,做紫甘藍水的時間為水變紫為準,並且用了提前準備的熱水(前一天下午準備的)。然後學生自制,我做指導,咱們聽課老師也非常積極,都幫着學生做,更幫了我不少忙。做完之後,讓每組派一代表站在前面,讓同學們觀察發現問題。還算不錯同學們紛紛發言,説:“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甚至説出了原因,課堂氣氛也提高了,這就是第一個教學環節——導入環節。進入第二個環節,先讓學生説出自己想檢測的物質,提高學生的興趣,之後説每組只能檢測一種,那有的學生想檢測的,沒能檢測,給學生留個懸念,這樣學生就會在課餘時間去檢測,同時對科學這門課產生興趣。然後學生開始小組檢測,教師強調注意事項及製作方法,咱們聽課教師,同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動手參與。最後讓學生提出問題,並做出解答,彙報檢測結果,使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實驗非常的成功,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堂課讓我深深地體驗到了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濃厚興趣。作為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研究性地學習科學,啟發學生認真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能一味地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每個科學知識都應該由教師引導學生自由探究而得到。我認為在課堂上並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學生問題的是與否,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利用網絡,家庭父母等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探究學到更多的知識。學生通過這種研究性的學習逐步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這正反映了新課程標準的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及科學課程應具開放性的基本理念。

同時,我還體會到對待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教師應給予支持和理解,比如學生在製做指示劑時紫甘藍水的顏色、深淺,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解釋。在檢測時檢測物質有的是水果有的是蔬菜,讓學生想出解決的辦法。我想,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也培養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怕失敗的科學素養。

這不正體現了科學新課標“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嗎?

當然,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了。在這堂課里美中不足的就是沒有為同學們裝備更多的材料,沒有表演魔術,沒給學生裝備更多含酸鹼性的物質,讓學生自己準備,又沒能給學生帶來制汁液的器皿,課堂上學生製作汁液佔了時間,檢測的物質相比就少了,不能讓同學們瞭解到更多酸鹼性物質的變化。還有就是學生活動活躍的都快控制不住了,有兩個小組(嶽江瑤組、曹李強組)——嶽江瑤組不聽教師安排,其餘組彙報時都還在做,曹李強組只關注橙汁與鹼混合後的反應;時間也沒有把握好,課堂最後沒有讓學生做更多的彙報,沒有解釋冒酸想吐時,吃的是一種叫冒舒平的藥,或者可以吃鹼性的物質。更沒有時間解釋花卉的喜酸鹼性及土壤的酸鹼性。還有一個就是在學生製作的紫甘藍水時,製作的是藍色的,課堂上解釋與水的多少、紫甘藍的多少、紫甘藍的菜質等等,沒有提到水的水質,其實這與水的水質也有關係,我們用的水也有可能就帶鹼性,所以紫甘藍水的顏色才可能是藍色。最後就是由於臨時改變了教學程序(導入環節),合作交流的第一題沒在教學中得到解決,即使沒有了變色花,也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以體現“以本為本”的教學模式。

總之,在國小科學實驗教材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挖掘教學資源,準備好教學和學習用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探究貫穿科學的學習中,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最後,我希望各位老師對我的這節教學多多指導!謝謝!

説課稿 篇5

一、關於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點到直線的距離”是在學生學習直線方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兩直線位置關係的一節內容,我們知道兩條直線相交後,進一步的量化關係是角度,而兩條直線平行後,進一步的量化關係是距離,而平行線間的距離是通過點到直線距離來解決的.此外在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曲線上的點到直線的距離以及解析幾何中有關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等問題時,都要涉及點到直線的距離.所以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是平面解析幾何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由於這一節是直線內容的結尾部分,學生已經具備直線的有關知識(如交點、垂直、向量、三角形等),因此,一方面公式的推導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公式的推導也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點的一個很好的課題.通過公式推導的獲得,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我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有以下三條:

(1)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要求

(2)新教材的特點

(3)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德育等方面的內容.

“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是平面解析幾何重要的基礎知識,也是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一個知識點.按照大綱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教學要求,結合新教材向量的引入,又根據所帶班級學生基礎和素質教好的情況,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讓學生理解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思想,掌握點到直線距離公式及其應用,會用點到直線距離求兩平行線間的距離;

(2)通過推導公式方法的發現,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等數學能力;在推導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轉化(或化歸)等數學思想以及特殊與一般的方法;

(3)通過本節學習,引導學生用聯繫與轉化的觀點看問題,體驗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功感.

3、教學重點: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發現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方法.

二、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用具的説明

1、教學方法的選擇

(1)指導思想:在“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2)教學方法:問題解決法、討論法等.

本節課的任務主要是公式推導思路的獲得和公式的推導及應用.我選擇的是問題解決法、討論法等.通過一系列問題,創造思維情境,通過師生互動,讓學生體驗、探究、發現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促進思維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分工合作,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2、教學用具的選用

在選用教學用具時,我考慮到,在本節課的公式推導和例題求解中思路較多,所以採用了計算機多媒體和實物投影儀作為輔助教具.它可以將數學問題形象、直觀顯示,便於學生思考,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不同解題方案,提高課堂效率.

三、關於教學過程的設計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一題多解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注意溝通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通過類比、聯想、知識的遷移和應用等方式,使學生體會知識間的有機聯繫,感受數學的整體性.課標又指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把本節課分為以下:“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自主探索 推導公式——變式訓練 學會應用——學生小結 教師點評——課外練習 鞏固提高”五個環節來完成.下面對每個環節進行具體説明.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這一環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揭示本課任務.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

2、具體教學安排:

多媒體顯示實例,電信局線路問題,實際怎樣解決?能否轉化為解析幾何問題?學生很快想到建立座標系.如何建立座標系?建系不同,點和直線方程不同,用點的座標和直線方程如何解決距離問題,由此引出本課課題“點到直線的距離”.

(二)[自主探索 推導公式]

1、這一環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髮現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方法,並推導出公式.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圍繞兩條線索:明線為知識的學習,暗線為特殊與一般的邏輯方法以及轉化、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的滲透.

2、具體教學安排:

2.1 學生初探 解決特例

首先提出問題:怎樣用解析幾何方法求解點到直線距離?由於字母的運算有難度,引導學生從直線的特殊情況入手,這樣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想到,如果直線是座標軸或平行座標軸的時候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學生自己完成推導過程,選兩名學生進行板演.

2.2 師生互動 獲取思路

特殊情況已經解決,引導學生考慮一般直線的情況.通過學生思考,教師收集得到思路一:過作於點,根據點斜式寫出直線方程,由與聯立方程組解得點座標,然後利用兩點距離公式求得.我及時評價這種方法思路自然,是一種解決辦法.為了拓展學生思維,我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還有什麼辦法能解決?

為此我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1)求線段長度可以構造圖形嗎?

(2)什麼圖形?如何構造?(學生經過討論,得到構造三角形,把線段放在直角三角形中.)但是如何構造又是一個難點.

(3)第三個頂點在什麼位置?

(4)特殊情況與一般情況有聯繫嗎?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會提出第三個頂點的`不同位置:可能在直線與x軸的交點M或與y軸交點N;或根據特殊情況的證法提示,過P點作x、y軸的平行線與直線的交點R、S.或同時做x、y軸平行線.這樣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三種思路已經有了,它們的共性是什麼?學生能觀察出都在三角形中.我繼續引導:能不能不構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數學相關量?我們剛學習了向量知識,能否用向量知識解決問題呢?(由於在前面學習的向量知識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兩點之間的距離,而證明兩直線垂直時也已經用到向量知識,法向量又是本節課後閲讀材料,本班學生基礎和素質較好,在學習直線方向向量時已經佈置閲讀).

提出問題:線段的長度就是對應向量的模,那麼如何求得向量的模呢?根據實際情況提示一方面的方向完全由直線的方向而定(與法向量共線),另一方面的長度又與點P有關,它的長度又如何控制下來?所以有思路五,由師生一起分析,取法向量=,而= ,以下只要求得,就可以得到距離.2.3 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究竟哪種好呢?如果讓每位學生都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課堂上時間顯然是不允許的,但教學中又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如何解決這種矛盾呢?現代教育要求學生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因此我叫學生對五種思路進行分組練習.在學生求解過程中,我巡視,觀看學生解題,瞭解情況,根據課堂時間的實際情況,選取做好的學生的解題過程用實物投影儀顯示.這樣不僅能讓全體學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體解法,還能得出最佳解題方案,接着我展示最佳解題方案的規範步驟.目的讓學生有良好的規範的書面表達習慣,起到教師典範的作用.

2.4 公式小結 概括提升公式推導出,學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給予了肯定.但是由於公式的結果是一般情況得出的,而對於,點在直線上是否成立,它們與,點在直線外有什麼關係?這並沒有驗證.而我們要求學生考慮問題要全面,為此我提出提問:

①上式是由條件下得出,對成立嗎?

②點P在直線上成立嗎?

③公式結構特點是什麼?用公式時直線方程是什麼形式?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公式適用的範圍:任意點、任意直線.同時體現整體認識和分類討論思想.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處理方法

1)先特殊後一般的證法,

(2)多角度構造三角形,

(3)知識聯繫,向量解決.目的是讓學生在考慮問題時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識,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問題的解決循序漸進.向量是新教材內容,是一種很好的數學工具,和解析幾何結合應用是現在新教材知識的交匯點.而多角度考慮問題,發散學生思維.

(三)[變式訓練 學會應用]

1、這一環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通過練習,熟悉公式結構,記憶並簡單應用公式.通過例題的不同解法,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轉化(或化歸)的數學思想.

2、具體教學安排:

由學生完成下列練習:

(1)解決課堂提出的實際問題.(學生口答)

(2)求點P0(-1,2)到下列直線的距離 :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設計説明:練習1的設計解決了上課開始提出的實際問題.練習2的設計故意選特殊直線和非直線方程一般式,主要強調在公式應用時,直線方程是一般式,應用公式的準確性.

例題(3)求平行線2x-7y+8=0和2x-7y-6=0的距離.

我選取的是課本例題,課本只有一種具體點的解法.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知識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通過幾何畫板的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思考問題的方法.除了選擇直線上的點,還可以選取原點,求它到兩條直線的距離,然後作和.或者選取直線外的點P,求它到兩條直線的距離,然後作差.由特殊點到任意點,由特殊直線到任意直線,從而延伸出兩平行線間的距離.目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注意體會解題方法中的靈活性以及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四)[學生小結 教師點評]

1、這一環節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達到的目的是:

通過師生共同小結,鞏固所學知識,提煉用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藴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2、具體教學安排:

本節課小結主要由學生完成知識總結,通過學習知識所體驗到的數學思想方法,由學生總結和相互補充,教師適當點評,加以經驗總結.

(五)[課外練習 鞏固提高]

① 課本習題7.3的第13題—16題;

② 總結寫出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多種方法.

設計説明:作業1是課本習題,檢查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作業2是根據課堂分析,讓學生總結公式推導的方法.除了課堂上想到的方法還可以繼續思考,比如在用兩點距離公式整體代換等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廣闊性.

四、關於教學評價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因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對於學生的語言與行為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性的表揚和鼓勵;學生思維暴露出問題時及時評價,矯正思維方向,調整教學思路;為了獲得後反饋信息,佈置作業,通過觀察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瞭解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數學方法方面的收穫和不足,指導我今後教學.整個教學評價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根據這一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容易動感情,學生大部分是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他們求知慾、自尊心和模仿能力強等特點,安排了《我的中國心》這一課。這首作品是由黃沾作詞、王福齡譜曲。在1984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香港青年歌手張明敏演唱了這首歌曲。由於歌曲的歌詞感情熾熱、真摯、旋律優美動聽,深深地表達了海外赤子眷戀祖國的心聲,因此,一經唱出,即在全國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經久不衰。

(二)學習目標的確定及分析:

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在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能夠初步瞭解聲樂的演唱形式;

2、學唱歌曲《我的中國心》;

3、體驗歌曲的情緒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能力;

(三)重點與難點的確定及教法:

1、重點:音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體驗與感悟音樂的過程。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確定為體驗歌曲的情緒上(聆聽和感受音樂)。

2、難點:分辨演唱形式。

3、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法: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其中運用了演示法、練習法、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通過精心的製作,給同學們一種直觀的感受。學生通過親身的參與活動,分組比賽等,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體驗歌曲情緒、瞭解音樂知識等方面得到顯著提高。

課前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服裝道具等。

説教學理念:為了讓學生在本節課上獲得更大的收穫,我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享受音樂、表現音樂、創作音樂提供機會。我的基本策略是以雪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唱動結合,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創造體驗,將現代化信息和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同時將充分發揮評價的積極作用,努力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課件的每個頁面都營造出一種美、趣的情景。

説教學過程: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我將本節課設置了六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出示學習目標、講解音樂知識、感受與鑑賞音樂、探索與創新、互測自結。

(一)首先是引入新課這個環節:

我充分注意“教學導入”環節的重要性,精心設計。通過FLASH的彩色畫面和音樂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請你仔細聆聽下面的歌曲,聽後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後播放《愛我中華》FLASH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知道這節課所要學習內容。1、能夠初步瞭解聲樂的演唱形式;2、學唱歌曲《我的中國心》;3、體驗歌曲的情緒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能力

(三)講解音樂知識:(難點)

這個難點部分我通過了多媒體上各種音響來講解,使學生能夠親耳聽到各種演唱形式的`音響資料,最後還在測評中測試了這個環節。這個環節運用了一分鐘的記憶方法,使學生能夠很快的記住音樂知識。聲樂的演唱形式

1、獨唱:一個人演唱的形式。歌曲《筆記》周筆暢

2、齊唱與輪唱:由兩個以上或更多的人演唱同一個旋律。歌曲《保衞黃河》

3、重唱:多聲部的作品,根據聲部可分為二重唱、三重唱等。歌曲《半個月亮爬上來》黑鴨子組合 《走》彝人制造組合

4、對唱:兩個人或兩組人作對答式的演唱。歌曲《河邊對口曲》

5、合唱:包括幾種形式A、 混聲合唱:四個聲部的演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歌曲《中國頌》B、 同聲合唱:男生合唱、女聲合唱、童生合唱。歌曲《藍色多瑙河》女聲兩聲部 C、領唱加合唱:一領眾和形式。 D、小合唱:人數較少的合唱。 E、無伴奏合唱:無樂器伴奏,由純人聲演唱的合唱。歌曲《牧歌》

(四)、感受鑑賞:(重點)

這個環節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反覆聆聽音樂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增加對作品情緒的感受和體驗;還在下個環節中在次用分組比賽和表演的方式加深對作品情感的體驗。

1、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請學生仔細聆聽,用語言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2、作品簡介:《我的中國心》這首作品是由黃沾作詞、王福齡譜曲。在1984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香港青年歌手張明敏演唱了這首歌曲。由於歌曲的歌詞感情熾熱、真摯、旋律優美動聽,深深地表達了海外赤子眷戀祖國的心聲,因此,一經唱出,即在全國引起震撼性的反映,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經久不衰。

3、隨音樂輕聲哼唱歌曲《我的中國心》。通過反覆練唱,使學生逐漸熟悉歌曲。並加入律動,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在演唱中注意唱準音高及旋律對感情表達的作用。

4、請同學從曲譜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斷,並打拍子反覆演唱幾遍,加深印象,注意音高和音準。

5、再次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提示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感受音樂:(1)音樂的速度是什麼樣的?快,稍快,很快,極快。你認為歌曲應該用哪種力度表現最合適。(2)應該用怎樣的情感才能恰當地表達歌曲的情緒?

(五)、探索創新:

這個環節主要還是上個環節的延伸,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表現和表演加深對作品情感的體驗。下面我們分成兩組進行表演,看哪組同學表現的好。分組比賽的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形式可採用領唱、齊唱。之後,也可由學生獨唱或小組唱。可以用各種演唱形式.......。

(六)、互測自結:

這個環節是對教學難點的一種在體驗,我通過播放三段音響讓學生分辨出它是哪種演唱形式。仔細聆聽三個音樂片段,分析一下是下面的哪種演唱形式?A、獨唱 B、齊唱 C、重唱 D、對唱 E、合唱最後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五】 我的教學特色:

1、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科特點;2、創造合作互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音樂的樂趣;4、實現學科整合,瞭解多元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