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4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工業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工業説課稿

工業説課稿1

一、教材的地位

《工業地域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工業地域的形成是對前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內容的深化,同時也為第三節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的學習做鋪墊,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課程標準與學習目標

1、課程標準:舉例説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2、學習目標:

(1)通過閲讀教材和結合新鄭工業資料,説出工業聯繫的形成類型和原因,初步學會分析工業集聚的優勢。

(2)通過閲讀教材和相關圖片,結合實例學會分析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的關係。

(3)結合案例,説出工業分散的原因與優勢,並分析與工業的地域聯繫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教學重點: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2、教學難點: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

3.解決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結合鄉土地理,進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展示圖片,導入新課

引言:新鄭不但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近幾年來依託大鄭州,工業迅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箇中心,三大板塊和六大工業園區的工業基本格局。

展示圖片(新鄭產業園區分佈圖):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新鄭六大產業園區形成的原因,以此導出本節課內容《工業地域的形成》。

(説明:運用圖片形象直觀,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工業取得的成就,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工業園區是怎樣形成的,很自然引出本節課內容。)

五、閲讀課本,自學釋疑

(一)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

1、工業聯繫的形成類型

2、工業集聚的形成和作用

3、工業地域的形成和分類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

1、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工業部門

2、工業地域的聯繫方式及意義

六、展示案例,合作探究,突出重點

(一)以圖片的形式展示以下案例

1、新鄭香煙的生產過程

2、新鄭城北工業園區的工業企業

(二)然後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結合材料分組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問題探究:

1、生產香煙的這些工廠(烤煙廠、發酵廠、切絲廠、捲煙廠、包裝廠)之間是否有聯繫?這些工廠之間有什麼聯繫?生產香煙的工廠為什麼會發生工業集聚?

2、新鄭城北工業園區的服裝廠、醫藥企業、飼料廠之間是否有聯繫?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這些企業為什麼要集聚在這個產業園區?

3、.煙廠工業區和新鄭城北工業園區,(許多工業集聚)也叫什麼?煙廠工業區和新鄭城北工業園區的形成條件有何不同?

4、結合以上案例你能説出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之間的關係嗎?

要求:分4個小組討論,每組選擇一個問題,合作探究後分組展示

七、創設情境,聯繫實際,突破難點

情境一:展現圖片(鞍鋼集團及鋼鐵生產過程)

思考:中國大陸有許多“鋼城”,“汽車城”,但從未出現過“糖果城”,“糕點城”,為什麼?

情境二:出示圖片和材料(福特汽車的全球化生產網絡)。

思考:1、福特汽車工業的生產協作在空間分佈上呈現什麼特點?

2、分佈在世界各地的企業與總部有沒有聯繫?現代跨國企業之間靠什麼聯繫?

3、這些企業有聯繫,為什麼不集聚在一起,而卻分散在不同的國家?

八、課堂小結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和要點,教師板書。

九、課堂練習

讀“工業地域聯繫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左列的工業部門存在xxxxxxxxx的聯繫,右列中的工業部門之間是

xxxxxxxxxxxxxx的聯繫。

(2)左列和右列的工業都分佈在一個地區,這反映了工業的xxxx現象,其優點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參考答案.(1)工序上空間利用上(2)集聚加強信息交流、技術協作,降低運費、能耗,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共同利用區位優勢;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十、拓展延伸

20xx年9月20日,鄭州日產正式宣佈,鄭州日產第二工廠於今天正式全面竣工投產,標誌着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日產跨國公司選址鄭州的原因?

工業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工業及其地區差異》一章中的第三節《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工業的差異》,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中國的工業的增長和重要工業部門的分佈,工業生產發展受交通,地形,氣候、經濟等條件的影響,從而造成東部地區和中東部地區工業的差異、東部經濟發達,交通優越人口多,氣候條件好,加上歷史原因,因而工業發達,但資源匱乏,需要西部的能源支持,全國需要東西聯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二、學情分析:

七(5)學生,學習認真,,讀圖細緻,愛思考。對我國地域國情瞭解交多,有的喜歡看有關地理方面的紀錄片,他們視野開闊。這節課雖然內容抽象,但通過媒體課件教學,通過較多的課堂練習促進教學效果,,達成教學預期目標、

三、説教學過程

1、導入:瀏覽圖片和視頻,瞭解西部面貌,引入新課,東、中、西部的劃分,西部大開發內容。

2、新課教學

(一)發達的東部和崛起的中西部

我國的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中部地區部地區是如何劃分的?有哪些差異?帶着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來共同探討《與中東西部地區工業差異》。

1、學生看PPT展示的彩色地圖。重點關注東、中、西部地區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

2、明確了東、中、西部分界,現在我們來共同通過圖片感受東部與中西部的差異。

3、國家也考慮到了縮小東西差距,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簡介西部大開發的內容

學生欣賞東西部圖片:我國四大工業區的分佈、工業分佈類型,工業中心城市。

4、分析東部發達的因素:觀看地形圖、人口分佈圖、公路、鐵路分佈圖,結合圖冊中氣候類型、降水進行分析。

東部富裕、西部貧窮;東部平坦,西部陡峭;有的説東部濕潤,西部乾旱……

5、瀏覽能演分佈圖,通過圖表對比,分析西部的能源優勢。

(二)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

1、通過欣賞圖片、課文資料感受到了東西部的差異和各具優勢。

2、讀圖説出西氣東輸的`起訖點,經過的省級行政單位、地形、河流。

3、欣賞西氣東輸有關圖片。

4、讀西電東送示意圖,説出三條線路起訖點,分析輸送水電和火電的有力條件。

(三)東西聯動互相促進

1、分析如何東西互動?

西部大開發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東、西部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東西部交流與合作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目的:共同發展

為促進西部大開發,國家推出了對口幫扶的政策。上海對口幫扶介紹:航線增加,浦發銀行開到喀什等、上大附中為新疆培養學生,晉元中學為西藏培養學生。

20xx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在北京召開,設立喀什經濟特區。喀什將以“東有深圳、西有喀什”為目標,加快超常規發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國際化大都市。

深圳與喀什牽手,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標,我們的祖國也會因為東西部的交流與互補,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四、説板書設計:

1、發達的東部與崛起的中西部

2、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

3、東西聯動互相促進

五、説設計説明:

本節課教學研究目標: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視頻和圖片導入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不同的練習方式,比如讀圖填空、簡答、選擇等形式將本節知識點掌握,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狀態,激發學生去分析,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達到預期效果。

工業説課稿3

一、説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與基礎,首先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部編版國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2單元第5課的內容。本課由“電的應用”“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學工業和新材料”三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成果以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其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擴張的步伐,對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説學情

除了對教材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讀之外,還需要對學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課所授課的對象為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兩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學習能力,但對於世界史較為陌生,時空觀念薄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採取豐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和整體意識。

三、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背景,識記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電力、內燃機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分析並理解其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提高團隊協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樹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精神。

四、説教學重難點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的教學重難點設計如下:

【重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電力、內燃機和化工等方面的成果。

【難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五、説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史料分析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的核心。

環節一:導入新課

眾所周知,一堂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夠牢牢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為此,我將採用創設情境法導入新課。

我會進行情景創設:世界博覽會是展示世界文明最新成果的盛會,從1851年5月在英國倫敦舉行到20xx年中國將要舉辦的世博會,它走過了近二百年的歷程,向世人展示人類智慧的結晶,人們也感歎着科技進步的神奇力量,今天,就讓我們也擔此重任,舉行一場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展吧。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的由課下引入到課上,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新課的講授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環節二:新課教學

過渡:縱觀本課,知識較為瑣碎,但整體來説邏輯較為清晰,主要包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各方面的`成果及影響三大方面,因此我將以此,對本節課進行整合。

(一)背景

這部分是學生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將採取史料分析和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展示美國、德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發展情況以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等相關史料,提問:19世界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的背景有哪些?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有什麼特點?我會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及科技層面上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

(二)成果

我將引導學生走進世界博覽會觀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展,將學生分為電力、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以及化學工業和新材料三大組,觀看之後請學生以歷史導遊的身份,進行成果彙報。

1.電的應用

首先我將引領學生走入“電力館”,展示法拉第及愛迪生的相關資料,並提問:電力的理論依據何在?美國的發明大王及成果分別是什麼?標誌着人類進入了怎樣的時代?

派第一組代表回答後我會總結:愛迪生髮明瞭電燈、電池、電影攝影機等,電力的廣泛應用,標誌着人類進入到“電氣時代”。

2.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

接着引領學生走進第二展館“內燃機和新的交通工具”,請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內燃機的發明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具有怎樣的意義?

第二組代表得出後我會總結:主要經歷了煤氣、汽油到柴油的發展歷程,內燃機的發明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變革。

為了將學生的思路進一步拓展,我會展示汽車的圖片,並提問:在交通運輸方面的成果有哪些?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後我會總結:19世界80年代,德國人本茨製造出第一台汽車。1913年,美國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製造業的革命。內燃機的發明還帶動了新興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汽車、輪船、飛機、拖拉機等,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3.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最後我將引領學生走進第三個展館“化學工業和新材料”,觀看影像資料並填寫表格。

學生回答後我會完整展示並總結:化學工業的成果有鹼、硫酸、人造染料、諾貝爾發明的炸藥;新材料有海厄特的塑料、夏爾多內的人造纖維等,並補充講解諾貝爾文學獎,加深學生對諾貝爾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度,更加的梳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通過史料分體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影響

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提問:第二次工業革命對整個人類社會都有重要的作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分鐘後派小組代表進行回答。學生思考回答後我會總結從而得出:促進了生產力了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同時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之後,我會補充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如空氣污染、生態破壞等。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學生團隊協作和探究的意識,從而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採用了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置了開放性作業:請學生課下蒐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其他成就,下節課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這樣的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開放性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培養其“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素養。

七、説板書設計

工業説課稿4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②第一單元第2課的內容,現就教材、教法、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幾個部分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我國古代手工業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在許多行業和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本課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2、教學重點:我國古代冶金業、制瓷業和絲織業領域重要的生產技術,民間手工業的發展、“絲綢之路”、“瓷器大國”。

3、教學難點: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我國古代冶金、制瓷、絲織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瞭解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的史實,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大量的歷史圖片,指導學生欣賞一些精湛的手工業藝術品,提高學生探究古代手工業的興趣;

(2)運用歷史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古代手工業產品的基本特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與才智,認識到古代許多手工業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和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充分利用圖片、文獻資料等教學手段,運用講述法、提問法、文獻法、討論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

2、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採用閲讀法、歸納法、討論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四、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課前播放音樂,藉以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新課的學習情境之中。

(二)導入新課:以圖片創設情境,模擬拍賣會,請學生給圖片中的青花瓷器出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本課內容分三部分來教學。

首先釋題:講清手工業的概念、產生和形式;

然後開始講述第一部分“一、素稱發達的官營手工業”

(1)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第1節,想一想:什麼是官營手工業?

(2)然後請學生仔細閲讀教材第2-4節,想一想: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領先世界的表現又有哪些呢?(培養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歸納問題的能力),這是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看、讀、比、析來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術

在講述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自己閲讀教材,歸納出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變化,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指導學生欣賞一些精湛的手工業藝術品。

(二)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精美的圖片,然後請一學生概述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過程。

(三)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先出示一段材料,讓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絲織業的地位,然後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講述絲織業的發展歷程,並利用多媒體顯示圖片。

過渡:通過上述內容,我們瞭解了中國官營手工業的情況,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民間手工業的狀況又是如何的。“二、艱難經營的民間手工業”

1、指導學生自主閲讀教材內容,歸納概述民間手工業分為幾種?其發展過程又如何?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學思之窗,思考:資本主義萌芽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的趨勢,這種生產關係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3、由此可知,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是我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試通過表格比較三者的區別(讓學生分組展開擂台賽)。

過渡:中國古代手工業不但歷史悠久,還享譽世界,開始講述第三個內容“三、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P11內容,請一學生講述中國古代手工業在世界的地位?

1、絲綢大國(出示《絲綢之路》地圖,指導學生結合地圖加深瞭解)。

2、瓷器大國(出示《羣神宴》圖,讓學生了解中國瓷器對歐洲國家的影響),再設置一個合作探究: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是什麼?(學生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課小結:新課講完後,引導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五)隨堂練習:再設置一組同步練習,鞏固新知,強化能力訓練。

五、本課特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教學設計精選 手工業精品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優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標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步步對重點、難點進行剖析,並通過表格進行歸納總結。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本課的知識容量大,整堂課完成得不錯,只是時間較緊,要求熟練應用手段,教學語言力求簡潔。

工業説課稿5

一、 説課標:

舉例説明工業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繫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聯繫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佈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繫

二、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工業地域的形成是對前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內容的深化,同時也為第三節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的學習做鋪墊,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材分成兩大塊: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工業分散與工業聯繫

(二)説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瞭解工業聯繫的形成和原因,明確工業聯繫的兩種主要類型及意義。

2、掌握工業集聚的優點及原因。

3、掌握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和分類。

4、掌握工業分散的優點及原因。

過程與方法:

1、以鄉土地理案例“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切入口,探究工業聯繫的形式;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工業集聚形成工業地域的原因;

2、結合“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陳埭鞋業”等案例教學,瞭解工業地域的形成和分類,並嘗試對某一工業區域的形成條件、發展優勢、各工業部門之間的內在聯繫進行綜合分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鑽研精神和取長補短、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並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2、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培養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知識與情感交流,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3、在對家鄉工業發展的對比分析過程中,培養熱愛家鄉,積極為家鄉發展作出貢獻的情感和意識。

(三) 教學重點

1、理解工業集聚的主要原因和優點

2、理解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的主要原因、優點。

(四) 教學難點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等概念多,聯繫緊密,容易混淆三、説學情和學法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對工業區位因素已有所瞭解;在實際生活中,對不同類型的工業區域,如經濟開發區等有所耳聞。從學習能力看,學生的應用基礎知識及讀圖分析能力較差,應加強此方面培養;從心理特點看,該年級學生對教師依賴性較強,新型自主互動學習能力較差,應多舉身邊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得出結論,培養他們的自信與獨立。

1案例分析法: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案例進行分析,進而對知識進行歸納概括。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調查研究,提出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四、説教法多媒體教學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體驗,總結規律。創設情境、拓展延伸:問題教學、啟發式教學。除了以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作為多媒體輔助手段外,同時緊密結合傳統的教學工具手段來彌補計算機輔助教學上的不足。

五、 説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過程與方法 設計依據 及意圖 教師引導 學生活動 引入 新課 情境展示:“泉州市經濟開發區新貌” (PPT) 結合鄉土地理,引入本課學習內容 學生觀察,討論 創設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新 課 教 學 新 課 教 學

一、 工業聯繫和工業地域

(一) 工業 聯繫 情境展示: 泉州市經濟開發區發展概況(PPT) 泉州市經濟開發區平面圖(PPT) 教師提問:我們學校就位於開發區內,你還能舉出開發區的一些著名企業嗎? 這些企業為什麼集聚在一起? 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 學生認真讀圖得出 結論:企業間存在聯繫 培養學生聯繫生活,學會觀察,提高學生獲取地理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

板書課題:

一、工業聯繫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內容,概括出工業間有哪些生產上的聯繫。

板書:

1、生產上的聯繫 產品與原料上的聯繫 生產工序上的聯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回答問題。 歸納概括 鞏固:展示兩幅PPT圖片,判斷各企業間的聯繫 “與鋼鐵廠有關的原料和產品”(PPT)。 “紡織—印染—服裝廠間的聯繫”(PPT) 學生讀圖思考後回答 實例展示, 加深理解 提問:開發區內大部分企業之間並沒有這種生產上的聯繫,如泉州神州電子有限公司、九牧王(福建)服飾發展有限公司、泉州安記食品有限公司、泉州美加美仿瓷餐具有限公司等。但它們共同佈局在泉州經濟開發區內,為什麼呢?

板書歸納:

一、工業聯繫

1、生產上的聯繫

2、空間上的聯繫 學生討論後回答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分析歸納的能力 過渡 小結:從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具有工業聯繫的一些工廠往往近距離地集聚起來,形成工業集聚現象。 自然過渡,轉入下一個問題

(二)、工業的集聚 情境展示: 播放 “陳埭鞋業”(PPT) 專業生產的集聚 “加拿大鍊鋁工業的分佈” 共用基礎設施的`集聚 學生讀取案例,並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和各自的生活實際,各抒己見,闡述,引導學生歸納出兩種工業地域集聚現象及集聚的優勢 實例展現, 直觀易懂 提問:以上工業集聚現象有哪些有利之處呢? 聯繫實際,分析歸納 教師補充:泉州經濟開發區積聚效益(PPT) 學生閲讀 運用身邊案例,加強理解 指導閲讀案例2,回答63頁活動題: 師小結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加強自主學習、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 承轉:工業聯繫導致工業集聚,工業集聚形成工業地域。如陳埭鞋業和泉州經濟開發區,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三)、工業地域 指導

1、指導學生閲讀課本掌握工業地域的兩種分類

2、指導學生歸納完成工業地域類型的知識框架 板書:

(三)、工業地域

1、按形成: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規劃形成的工業地域

2、按發育程度: 發育程度高的工業地域 發育程度低的工業地域

1、學生閲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完成問題

2、舉例説明各種工業地域的類型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 承轉 具有工業聯繫的企業是不是都要集聚在一起呢?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 1、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回答: 4.8 “福特汽車的全球化生產網絡”

提問:

(1)、為什麼福特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零部件合作伙伴?

(2)、許多汽車零部件廠相距較遠,保證這種分散佈局、全球範圍生產協作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2、教師歸納板書 學生閲讀課文並分組討論後回答 通過實例,激活思維,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拓展延伸:工業分散的類型 舉例説明:(“美國傳統工業的分散”PPT)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讀案例回答問題 補充案例, 拓展 課堂小結 小結:工廠之間的工業聯繫——工業集聚——工業地域形成,根據工業地域的性質,可將其分為二種地域類型,工業在集聚的同時,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或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區位,也形成工業的分散。 對比展示:工業集聚與分散 (以上表格,可讓同學先自行填寫,然後給出答案) 原因 表現形式 結果 工業集聚 獲得規模效益 ①專業生產的集聚 ②共用基礎設施的集聚 形成工業化的生產集聚地域 工業分散 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區位 ①複雜產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佈在很多地區的工廠供應 ②每一種原料和零部件都會銷售到很多地區 形成跨國公司以及國際和區際的勞動分工 建構知識系統,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反饋 課堂練習 讀圖,回答1—4題。 1.甲圖中①至⑥不同工廠之間的關係屬於( ) A信息聯繫 B 地域聯繫 C投入—產出關係D 技術聯繫 2.從乙圖所示的工業聯繫看,屬於這種聯繫的工廠可能是( ) A 防治廠 B食品廠C 木材廠D 汽車廠 3.乙圖表示( ) A 工業的分散B工業的集聚C 工業的地域聯繫 D工業的信息聯繫 4.乙圖所示工廠的元器件生產的全球化,最終目的是( ) A 尋找最優區位,保護環境 B 促進全球經濟發展C 減輕污染 D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知識點加強,並讓學生收到成功的喜悦 課後作業 收集本地相關資料,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工業地域的形成。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六、説板書設計本節課概念較多、且其之間邏輯性較強,因此板書採取框架式羅列,簡單明瞭、邏輯性突出。具體設計如下:

七、説設計意圖本節內容與實際生產生活聯繫十分緊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比較熟悉的、來自生活的學習情景,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的現實意義。在教學方式上,優化問題情境,強調師生互動,突出學生主體;在案例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本節內容比較抽象的特點,採用學生比較熟悉的鄉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對問題的深層次分析探究,引領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並學以致用,幫助他們學會具體現象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的方法。主要亮點:在教學中,緊緊圍繞人地關係這一主線,緊扣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這一主題,理論聯繫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結合鄉土地理,進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説課稿6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上午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讓品德與社會課程在生活中紮根》,説課內容是《生活離不開工業》。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説明我對這節課的思考。

一、説教材

《生活離不開工業》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一課《工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第一個子話題。

教材第70頁呈現了4幅圖,通過學生平時經常見到的巧克力派、運動服、電視機和汽車生產來呈現工業的方方面面,意在讓學生知道:我們的很多日用品,都是工業生產的。

教材第71頁也有四幅圖,內容分為兩組。第一組是竹牀蒲扇乘涼與空調降温的對比。第二組是木盆手洗衣服與洗衣機洗衣的對比。兩組圖片説明隨着工業的發展,工業為人們提供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全。先進的工業產品將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生活越來越方便、舒適、美好!

教材在圖片之外,還有兩個泡泡語和一個小資料。

第一個泡泡語:“説説你家裏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工業生產的產品?它們各有什麼用途?”它是針對70頁的四幅圖展開的,目的在於將學生的視野由四幅圖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日用品都是工業生產的,工業無處不在。

第二個泡泡語是一個小調查:“回去向爸爸媽媽瞭解,近幾年家裏添置了哪些新出現的生活用品,他們給生活帶來了什麼方便和改善。”這個小調查是對71頁教材兩組圖片的補充。學生的調查方向就是通過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實實在在地體會工業發展對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改善。

小資料的內容是“按照產品的用途不同,工業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輕工業包括:食品工業、紡織工業、日用品製造工業等;重工業包括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等。”這些分類,要求學生對工業產品與工業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

二、説學情

接下來,我説一説學生情況。

(出示ppt)這是一段教師用書上可以看得到的學情分析。其中“這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有着親身經歷和體驗,但大多數學生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與工業生產沒有直接接觸,對生活中的日用品從何而來了解甚少,對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缺乏感性認識”具有普遍性。

我在教學中發現還有幾點需要注意:

1.學生不僅不瞭解工業生產,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工業,看到很多日用品都不敢確認是不是工業產品。

2.學生受年齡等因素制約,只能關注當下。讓學生從自己家裏的生活用品的更新換代中感受工業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並不容易。

3.學生對小資料中的工業分類缺乏背景知識來支撐理解。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當充分考慮這幾點,幫助學生突破自身的認知侷限以保證教學目標的落實。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我確定了“生活離不開工業”子話題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喜愛工業產品,有探究工業生產的興趣。

知識:通過身邊的生活用品,探究工業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知道生活離不開工業。

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參與社會調查的能力。

其中,“探究工業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是教學重點,“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是教學難度。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落實教學目標,我確定了這樣的教法和學法。

我認為品德與社會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聯繫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在生活中認知。怎麼聯繫生活呢?不是簡單的幾張圖片或者視頻就叫做生活,真正的生活必須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我在常青實驗國小上這節課的時候,與學生彼此不熟悉,我就把我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編織到教學中去,在教學中互相認識,在生活中深入學習。

本節課最重要的學法是調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有效的調查,發言則是無效的。在上課前和學生見面時,我就指導學生完成課前調查。(出示調查表)這份調查表只有一個問題:問一問父母長輩,家裏最近這幾年添置或更新了哪些生活用品,這些生活用品走進家庭以後,家裏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細心的老師們應該已經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材71頁的`小調查。為了讓學生明確調查目的,我進一步提示學生:調查重點是這種生活用品進入家庭前後生活的對比。因為父母對這種對比會有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我建議學生採訪父母並記錄,提高調查質量。

五、説教學過程

活動一、感知工業,揭示課題

(出示ppt)這是我在教學中的第一個環節,由商品到工業產品,再到工業和工業分類,通過知識的普及來導入新課。對於四年級而言,導入環節要迅速有效。我用自己週末逛街看到的商品來導入,目的在於和學生增進了解,起到一個創設情境的作用。學生看到這張照片,會不自覺地想:“啊,這就是陳老師逛街的地方!”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情感上也會和老師親近起來。

活動二、生活離不開工業

(出示ppt)第二個環節是“生活離不開工業”。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怎麼解讀?是不是出了家門就算是社會生活?我覺得不能這樣定義。家庭是社會生活的起點,學校是學生社會生活的模擬,社區是學生社會生活的實踐。學生只有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中完成從家庭、到學校、到社區的認知和實踐,才能踏入未知的社會領域。因此,我選取了家庭、學校、社區三個場景來幫助學生感受“生活離不開工業”。

家庭生活,選用的是我家的照片,很雜亂,但具有生活氣息。學生也會想,哦,這是老師家的廚房、衞生間、客廳。當學生仔細去觀察,發現那些生活用品大都是工業生產出來的同時,他們還會發現,其實老師家裏這些生活用品他們自己家裏也有。這樣,學生一邊瞭解老師的生活,一邊學習知識,還一邊將生活的外延擴大到自己的家庭。如果我從網上找幾張圖片,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了。

學校生活,我選用的照片則是學生自己的。這樣具有強烈場景意味的照片,能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他們的教室中,尋找教室裏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工業產品,也就容易得多。

第三張照片是學生生活的小區——常青花園小區門前的一條大馬路。通過這條路,學生的生活將抵達社會的各個角落。我用箭頭指引學生把思考朝向看不見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這樣,學生的視野就拓寬了。

三組圖片的觀察和發現,告訴學生生活中處處有工業。這裏教師就可以相機小結,得出教材70頁的結論: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條毛巾、一塊肥皂,大到一輛汽車、一間房子,都是工業工業生產出來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工業。

活動三、工業改變生活

(出示ppt)活動三,工業改變生活,是通過課前調查的交流展示來落實的。這裏的調查錄音是班上一個小女生髮給我的。她採訪的是她媽媽。當她的聲音出現在教室裏時,學生都感到吃驚,那眼神彷彿在説:“還可以這樣調查?”那個小女生呢,格外驕傲。這種把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採訪的資料作為拓展教材的方式,不僅為學生的調查、展示做了示範,還鼓勵了所有學生認真參與調查,一舉兩得。

(出示ppt)在交流調查結果的環節中,我也平等地參與彙報。這個視頻是我對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的方式。視頻選用的是教材71頁的圖片,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説,從黑白照到彩色照片的生活是感受至深的。因此,我以講述自己生活的方式把教材製作成微視頻,引領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隨着工業的發展,工業為人們提供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質量越來越高,功能越來越齊全,先進的工業產品將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生活越來越方便、舒適、美好。由此可見,工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活動四、拓展:家鄉的工業

(出示ppt)第四個環節是拓展,家鄉的工業。課堂上,我説:“孩子們,當我們享受着工業產品的便捷和舒適時,你是否想過,生產這些產品的工廠在哪裏?其實,我們武漢就是一座重工業城市。”(逐一播放照片)但是,對常青花園的學生來説,這些重工業生產基地仍然不可觸及。我又向學生介紹:“咱們常青花園附近有一個“江漢區經濟開發區”,那裏駐紮了很多工廠企業。”(播放照片)這樣的展示,進一步拉近了學生對工業生產的心理距離。

(出示ppt)最後,我佈置了調查任務“回去請選一種你感興趣的生活用品,瞭解它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如何落實這項調查任務?剛才的江漢經濟開發區,是提示學生調查地點。現在出示的圖片,則是調查思路的發散,也是調查方法的指導。

事實上,我在前面交流調查結果時也做過學法的指導。比如學生調查結果的示範,我製作的微視頻,都是在教學生怎樣完成社會小調查。有了這些清楚明白的指導,調查才可能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

這節課因為重視聯繫生活,課堂教學是輕鬆而活躍的,因為調查落到實處,課堂教學目標也得以落到實處。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聆聽!敬請各位領導、專家、教師批評指正!

工業説課稿7

一、説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國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學好本課,可以幫助學生辯證、理性地看待工業革命的影響,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説學情

過渡語: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瞭解學生的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初步掌握了歸納歷史事件要素的方法,但對各種社會變化間的內在關聯認識不足,辯證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不強,需要老師的適時點撥。因此,我將通過師生互動來活躍思維,引導學生分析不同角度的史料,全面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增強辯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為“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基於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工業革命後,英、法、美、德等國在人口數量、勞動力結構和大眾教育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和產生的影響;知道西方國家在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能説出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英國社會史》等史料和小組討論,辯證地看待工業文明的影響,提高分析歸納能力,形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辯證、理性地看待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説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問題。

【難點】

辯證地看待工業革命的影響。

五、説教法學法

過渡: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才會更好的進行學習。基於此,我將採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採取了設疑導入法。

我會出示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開篇的話語:“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並帶領學生一同賞析,之後提出疑問:狄更斯這段話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這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社會有哪些變化?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變化?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設疑導入可以在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人口增長和大眾教育

首先我會展示歐洲17、18世紀人口增長的相關史料並引導學生分析三個問題:為什麼歐洲17世紀人口增長緩慢?1750年以後,人口開始穩步增長的原因是什麼?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有何關係?通過層層遞進的設問,引導學生明確工業革命推動醫療衞生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這些變化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口增長也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接着我會展示“1841年、1877年英國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變化圖”、19世紀美國工廠的照片和美國的街頭廣告,讓學生觀察圖片並思考: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勞動力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照片和廣告又説明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我會加以總結,幫助學生明確工業革命使得英國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工業和商業,婦女也成為工業勞動者。緊接着我會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並製作法、德兩國普及大眾教育的時間軸,學生展示後我會進行評價,並進一步講解大眾教育普及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培養歷史分析能力。而豐富的多媒體展示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城市化

我會先簡要介紹城市化的概念,在此基礎之上再指導學生分析“英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的變化圖”並讓學生思考:城市化的表現有哪些?通過之前的引導和學生的分析,學生不難得出主要表現為城市人口增長。我會再帶領學生對比分析兩篇19世紀中期的描寫城市景象的詩作——《巴黎景象》和《曼納哈塔》,進而歸納出迅速發展的城市化出現了缺乏統一規劃、衞生和居住狀況很差等問題。最後為學生補充介紹解決城市化問題的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圖表,可以增強學生的圖表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

(三)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先展示“機器時代的‘享受’圖”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感受工業革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產生的影響。其次我會在多媒體上播放紀錄片《馬克思主義誕生》,讓學生觀看視頻並歸納馬克思所提到的工業化過程中工廠出現的情況,學生回答後,我會對他們回答的內容進行完善,幫助學生明確工業化的發展會加劇貧富差距。

接下來,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英國社會史》中的片段史料並安排學生用5分鐘時間,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來探討交流:為什麼作者認為“在這裏,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蹟,而文明人則幾乎又變成野蠻人”?學生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後,我會請各小組代表回答並給予他們鼓勵性評價,之後對此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我會引導學生明白我們應理性、辯證地對待工業化與城市化,樹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另外,還要注意緩解城市化所帶來的貧富差距和其他社會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能夠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景,烘托課堂氛圍。通過小組討論可以有效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加深學生對工業革命影響的認識,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我採用的是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的方式進行小結,以便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作業:請學生課下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圍繞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學校和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下節課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建立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學以致用。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秉承着簡潔明瞭的原則,設計如下:

工業説課稿8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共分為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設計感悟。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國紡織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發明引入,主要講述工業革命的進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也是學習本單元的關鍵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教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對於“工業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卻瞭解較少;此外,因教材內容比較簡略,需要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直接和感性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擬定如下: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過程,瞭解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及人類不斷創新的精神。

為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由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深入領悟、學以致用四個環節組成。

在新課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一段各種列車奔馳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提出疑問:你知道火車是怎麼來的嗎?追根溯源,引入工業革命的主題。

用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親切感的素材開始講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對本課知識的興趣,也有助於拉近他們同工業革命的心理距離。

為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工業革命的歷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由圖片和配音組成的自制視頻,找出工業革命前後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工業革命的概念,即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然後讓學生根據設置的問題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測自學效果。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用提綱式的問題將要素提取出來是一種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時,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預習,有的放矢,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入環節三——深入領悟

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通過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聯繫,探究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先將全班分為四大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例如,第1小組探究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的條件,第2小組探究新航路的開闢與工業革命的關係。每組由組長組織,一名記錄員記錄組員的發言情況,最後由一名發言人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指導,對於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如圈地運動,則需提供一些補充性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最後,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而突破難點。本探究側重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可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及牽引能力;同時,小組探究的形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工業革命在具備了發生的條件後,首先在英國進行。那麼,在此過程中究竟出現了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呢?通過問題承轉,進入下一環節。

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傳統手工紡車、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描述自己的優點,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後由全班同學歸納總結。如由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指出,水力紡紗機需要靠天吃飯,而自己則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侷限等。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工業革命期間在紡織業方面出現的重要發明。該活動在加深學生的印象、落實重點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創新的精神。

蒸汽機作為一種嶄新的動力機器在其他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去工業革命成果展覽館看一看。

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用圖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時配以簡單的文字説明。通過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工業革命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樣做,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在各個領域都打上了“蒸汽時代”的烙印。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發生着怎樣的變化呢?請欣賞情景漫畫——“瞧這兩代人!”

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尚不夠強,漫畫這種形式直觀、生動、形象,能勾起學生興趣。

1.第一幅漫畫:手工VS機器。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發生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轉變,提高了生產效率。

2.第二幅漫畫:馬車VS火車。學生從直觀的漫畫中不難發現,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來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畫則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的觀念和文明程度變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過以上漫畫的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認真觀察、思考後,在老師引導下進行認真分析,能夠很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圖表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閲讀圖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最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革命使人類文明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仍享受着工業革命帶來的速度與效率。我國鐵路經過六次大面積提速後進入鐵路高速時代。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的開工,更是我國鐵路交通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建成後從武漢到廣州乘火車僅需不到5小時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從歷史迴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工業革命的影子,將課堂延伸至課後!

設計感悟

本課較多采用圖文資料,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能培養學生閲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工業説課稿9

一、説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主要講述了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繫兩部分內容。是工業區位論部分內容的延伸,又是新舊工業區部分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較為簡單,沒有過於繁瑣的理論和記憶性內容,只需學生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工業集聚與工業分散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效益而採取的經營策略。

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德育目標:看待事物要全面,分析問題要顧及利弊兩方面內容,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即知識目標,掌握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兩種模式的特點,掌握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

教學難點:即能力目標,能夠應用所學內容解釋相關產業現象。

二、説教法

講述法

多媒體電腦

三、説學法

本節內容的學習重點在於對例子的引述和理解,學習難度不是很大,一般掌握工業集聚或工業分散的原因和優勢所在即可,並且能夠應用相關理論解釋一般的工業現象。因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工業地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簡單的機械拼湊,無論是在工序上存在工業聯繫還是僅僅在空間上存在工業聯繫,它們都一同構成了具有協作關係的工業地域。所有工業集聚的原因都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獲取更大的效益。與之相對應的是工業分散的現象,它往往發生在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是現代交通、通信技術發達以後產生的工業現象,目的是為了利用不同區域的優勢區位條件,以節約開支。在學習中需要注意,工業集聚不一定就要優於工業分散,而工業分散也不見得就比工業集聚來得高級,它們是沒有好壞之分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四、説過程

課文引入前有必要對上一節的內容進行回顧,作為本章基礎的`工業區位論的內容雖然沒有直接在本節中提到,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影響着教學的進程。接着針對本節課所講述的兩個重點內容分別提出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例子,引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例如,電子產品的原件標示了許多生產國的名字;工廠總是集聚在工業中心而非平均分配在每個地塊上。兩個例子分別是對工業分散和工業聚居兩種現象提出來的,很具有代表性。我們往往很忌諱在正式的課堂上摻雜有考試的內容,這就如同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一樣,其實不妨把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問題的轉述更加契合教材的內容,讓常見的考試內容化作案例融匯在課堂中,將使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接下來需要講授的是工業集聚的內容。首先要對工業集聚的兩種模式進行講解。對於工序上的工業聯繫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只需一語道破它的關鍵所在:一家工廠的產品是另一家工廠的生產原料即可。而對於空間上的工業聯繫,學生在理解方面很容易出現紕漏,將這種聯繫看作是布袋裏的沙子,彼此間並沒有什麼關聯,都是人為撮合在一起的。其實地域上的工業聯繫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需要彼此間的合作。而一定的工業區域內也並非任何企業都是可以進駐的,這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導,制定一定的准入制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類似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工業區內,它們共同打造着一個文化品牌。因此對於本段內容的教學我將嘗試着將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本質上去理解這一工業集聚的現象。

下面要針對工業地域內部的工業聯繫進行講解,這裏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序上的工業聯繫。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我會將鋼鐵、石化、機械加工等工業部門分散成一步一步的工序,便於學生理解這種工業上的聯繫方式與構造,進而對於工業的發育程度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相對簡單了。

緊接着需要講述的是工業分散的內容。工業分散是建立在現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和通信技術與手段上的。它主要針對的是體積小、重量輕、價格昂貴的電子產品生產領域,目的是根據原件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生產地域,利用其各異的優勢條件以節省開支。由於案例都是針對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而提出的,因此在這段教材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避免將工業分散這一現象描述得更為高級。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工業集聚還是工業分散,它們之間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最後將進行課堂小結,由於本節內容較少且相對簡單,可以在最後適當添加部分練習題,重點考察一二兩節的相關知識點。

工業説課稿10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屬於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第一課時,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課主要介紹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及工業地域的形成,而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則是在前兩節所學理論知識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的形成條件,衰落的原因,綜合整治的措施,並能借鑑他國的經驗對中國的傳統工業區提出綜合整治的措施。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新工業區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 , 從課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本節教學內容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傳統工業區的概念和分佈。

魯爾區傳統的區位條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標: 掌握閲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從分析個別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規律的思維過程。

情感目標: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傳統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3、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綜合整治的措施。

難點:應用所學的理論及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二、教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探究式教學: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

2、 小組合作學習: 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地理圖表: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四、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在國中時學過世界地理,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國家及地區有一定的瞭解。

前兩節課學習了區位因素及工業地域的相關理論知識。

2、能力基礎:具備一定得閲讀地圖,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礎:體驗過合作學習的樂趣,對家鄉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説教學設計

1、複習舊知導入新知

請同學們説出三次技術革命發生的時間及出現的工業部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髮現前兩次技術革命出現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工業,第三次技術革命後出現的工業部門則屬於新興工業,我們發現新工業部門發展的十分迅速,那麼傳統工業將面臨怎樣的境遇呢?這節課我們共同來探討傳統工業的興衰與發展。

這樣導入的目的:通過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自然的導入新課讓學生輕鬆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2、講授新課

1)、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及分佈

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説出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幻燈片出示世界工業分佈圖,讓學生找出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的分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總結知識能力,訓練讀圖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德國魯爾區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區之一,下面我們以魯爾區為例分析傳統工業區的興衰與發展。教師邊講述邊板書

板書 :興--------衰--------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與過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運用地圖分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播放魯爾區概況錄像,通過這段錄像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及其繁榮程度等概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出那麼魯爾區是靠什麼發展起來的呢?幻燈片出示教材65頁圖4.9,讓學生分組讀圖分析魯爾區有哪幾方面的優勢區位條件? 在學生分析之前,教師及時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提示分析工業的區位因素應從資源、市場、交通等方面分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圖中搜索信息。討論3分鐘後讓學生代表到講台前指圖講解,其他同學補充。最後教師用課件總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主要包括①煤炭資源豐富②充沛的水源③靠近鐵礦石產地④水陸交通便利⑤廣闊的市場。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讓學生對魯爾區有了更直觀親切的認識,然後展示地圖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去挖掘地圖中的信息,這樣學生邊討論,邊分析,充分利用多種器官來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與理解,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及時進行學法指導讓學會分析傳統工業區區位優勢的方法。

第二步,通過材料分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繼續播放錄像,展示魯爾區衰敗的景象,看了這段錄像在同學們的頭腦中不禁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問號,曾經繁榮的魯爾區如今怎麼衰敗成這個樣子?

這時教師順勢發給每組同學一份材料,讓同學分組討論分析材料,找出魯爾區存在的問題。

材料1

材料2、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牆,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

——德國作家HeinrichBoll1958年形容魯爾區

材料3

材料4

材料5教材P66第3、4、5自然段

設計意圖:我沒有直接讓學生看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而是給出這些材料讓學生自己分析,這樣設計活動,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的要求。最後師生用課件共同總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印象。

魯爾區的衰落的原因應該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主要有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落後,環境污染嚴重,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外因關鍵在於新技術革命的衝擊,例如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及鍊鋼技術的發展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再加上世界上出口鋼的國家增多,鋼替代品的出現,導致世界性鋼鐵過剩,鋼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德國魯爾區的經濟日漸蕭條。

第三步,創設情境探索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創設情境:面對這種現狀德國人該如何應對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魯爾區大大小小官員,面對你的城市經濟一天天衰落,環境一天天惡化,你還能吃得香,睡的着嗎,那該怎麼辦?馬上召開小組討論會,共同制定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討論5分鐘後學生紛紛主動發言,説出自己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很快突破重點,為破難點打下基礎。

教師總結:根據各位官員的報告,我的`祕書也給我整理出一套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

我認為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即減少煤炭、鋼鐵企業的數量,擴大單個企業的規模,並引進技術水平高的電子、汽車等中小企業,同時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結構多元化,另外,調整產業佈局,(結合魯爾區綜合整治圖片)比較原採礦區和現採礦區的分佈有什麼不同,(新採礦區向西遷移,目的是就近獲得鐵礦石,甚至將鋼鐵廠向西部沿海地區轉移, 與荷蘭聯營建立鍊鋼爐,然後將生鐵運到魯爾區。 )另外繼續拓展交通,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採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整治後的魯爾區重新走上了經濟良性發展的道路, 請欣賞整治後的魯爾區的一角(錄像),通過錄像讓同學們相信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為下面的問題遼中南工業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識反饋與遷移

課件展示遼中南工業區圖片,討論分析:

比較遼中南工業區與德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何異同?

分析遼中南工業區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借鑑魯爾區綜合整治的經驗,談談你對振興遼中南中業區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這道習題讓本節課的知識得以昇華,讓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也培養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的情操。

課外探究作業:撰寫“淺談遼中南工業基地的興衰與發展”小論文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1、成果:

①打破了“講解、模練”的傳統型教學模式,落實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有利於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過程意識的培養。

②大多數學生能達成預定目標。

③創新之處:課堂活動設計較新穎而且多樣,能成功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問題設計有梯度,能實現分層次教學。

2.不足:①時間不夠充裕。

②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表述不夠精練。由於學生個體基礎存在差異,所以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難點。

3.改進方法:在課前培訓“小先生”,課上由“小先生”帶頭組成活動小組,便於模擬活動的順利開展;另外由於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對於課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難點的同學,課後請“小先生”幫忙繼續學習,而從而引導學生課上課下互相幫助,學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工業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新興工業區》這節課屬於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第二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在工業的區位因素、區位選擇和工業地域學習的基礎上展開的案例教學,是前兩節知識點的實際應用,更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和地理分析思維的進一步訓練。本課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意大利新工業區和美國的“硅谷”。意大利新工業區:介紹了意大利新工業區的分佈、發展的主要條件和老工業區比較的特點,並以意大利的生產—銷售—服務網絡為例闡述了其發展的獨特模式和優勢。美國“硅谷”:高技術工業與傳統輕工業的特點對比,以及美國“硅谷”迅速崛起的區位優勢。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新興工業的興起和分佈。

2、新興工業區發展的特點、條件和分佈。

3、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獨特的發展模式。

4、美國“硅谷”興起的主要原因及區位條件。能力目標1、通過讀圖(如“硅谷”分佈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思維等綜合能力,並瞭解相關的區位條件。

2、比我國鄉鎮企業特別是浙江省温州市的鄉鎮企業的發展與意大利新興工業的發展有何異同,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對新興工業區的瞭解,使學生明確科技因素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信念和決心。

2、由“硅谷”的崛起,讓學生明確教育和科學技術在現代工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髮奮讀書的熱情。

3、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1)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的特點和發展的主要條件。

(2)“硅谷”高科技工業的主要特點。

教學難點

(1)意大利新興工業區內部的'網絡關係。

(2)高科技工業的主要特點。

二、説教法

讀圖分析講授法:閲讀圖像資料及案例,講授或指導學生分析新工業區發展條件和特點。比較分析美國“硅谷”、意大利東北部新工業區和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各自的區位優勢、發展特色,存在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合作探究法:指導學生閲讀圖像資料、研究案例,或學生蒐集的相關資料,探究比較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與意大利東北部新工業區及美國“硅谷”在區位優勢、發展特點、存在問題方面的異同點。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説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地理圖表: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四、學情分析

1、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

2、學生在前三節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對工業的區位因素、區位選擇、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程度地認識,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分析能力。特別是傳統工業區的學習,為本節課學習提供了範例。

3、學生通過媒體或身邊生活實際對新工業區特別是高技術工業有所瞭解。

4、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因此在本課教學中將注重引導、加強對學生讀圖、分析、歸納能力的進一步培養。五、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傳統工業區”的主要內容,瞭解到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生產力的提高,傳統工業經歷了誕生、發展、繁榮、衰落等階段,學好傳統工業開始衰落的同時,在發達國家的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一批新興工業隨即誕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興工業區。

(二)教師活動出示“意大利新興工業區形成條件”圖引導學生讀圖分析説明新工業區的區位因素活動設計意圖讀圖能力培養理解各條件如何影響新興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

(三)教師活動出示“意大利新工業區的分佈範圍”圖,引導學生分析説出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的分佈和主要工業部門的特點活動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四)出示“意大利工業小區的生產—銷售—服務網絡”圖概括意大利工業小區的特點讀圖、歸納思維的培養

(五)提供新工業區和傳統工業區的對比表

比較項目意大利新工業區傳統工業區生產規模主要工業部門生產過程資金集中程度工業分佈

閲讀教材,總結填表閲讀能力、對比分析能力的培養通過比較,加深理解。

(六)引導學生完成教材“課後活動”的內容學生討論、發言,總結温州鄉鎮企業與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異同點,針對温州鄉鎮企業發展暴露的問題提出建議。活動設計意圖知識遷移能力轉承上面我們學習了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瞭解了其特點及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現狀相類似,因而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更具有借鑑意義,我們要以此為例,來指導我們家鄉的鄉鎮企業的發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新興工業區的另一類型,高技術工業,這類新興工業區,以美國為代表,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一)通過幻燈片展示提供傳統輕工業和高技術工業的特點對比表

比較項目高技術工業傳統輕工業科技人員比例產品增加值生產增長速度產品更新換代週期投入中的研究開發費用

閲讀,對比,分析填表閲讀、對比、分析能力通過對比,加深學生對高技術工業的認識

(二)出示“美國的‘硅谷’”圖和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美國“硅谷”的區位因素讀圖、歸納能力

(三)教師小結並提出問題:世界高新技術工業區很多,其發展因素與美國“硅谷”崛起的因素有許多是相同的。我們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近幾年來發展也較快,尤以北京的“中關村”為代表。請大家參照美國“硅谷”崛起的因素來解釋“中關村”發展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發言,總結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和美國“硅谷”發展的異同點,分析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發展優勢和存在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實例,實現知識遷移。

五、説板書

(略)

工業説課稿12

一、課程所屬專業培養的目標崗位

課程名稱:《素描》;所屬專業:美術特色;畢業方向:大學聯考升學。這一切決定了該班的課程計劃及培養目標等都要緊緊圍繞美術大學聯考進行。

二、課程的地位

《素描》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美術大學聯考課程中有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繪畫能力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用專業的訓練方法,用明暗調子去刻畫、塑造物體的繪畫技巧。

《素描》課程安排在六個學期,每週6課時。

三、課程的背景

1、《素描》課程主要採用適用於美術大學聯考升學的教材與教輔資料(包括畫冊、光碟等)。

2、選定的理由:適應大學聯考。

四、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確定及理由

《素描》課程教學基本分四個模塊,即幾何體寫生、靜物寫生、石膏頭像寫生、真人頭像半身像寫生,主要採用的方法是教師示範畫法,學生模仿學習,通過觀看優秀的素描作品提高鑑賞力及審美的素養。學生通過向老師的學習學到準確的觀察方法及繪畫方法,避免走彎路。

五、課程實施的條件

1、授課老師應具備的條件:熱愛學生、無私奉獻,具備嫻熟的繪畫技能技巧並擅長於表達,有自己的繪畫風格,善於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勤於指導,教學經驗豐富。

2、課程實踐教學所需的設施設備:教學光碟、繪畫用具、畫架、木製的靜物台、聚光燈、幾何體、靜物、石膏五官、石膏頭像、真人模特等。

六、學生分析

1、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現狀:09-8班有23名學生,有繪畫基礎的只有三四個,大部分學生在訓練了近一年的時間,基本養成較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有良好的衞生、清潔習慣,遵守紀律、繪畫用品有序擺放、愛護公物。

2、學生已具備的知識、能力情況:目前學生基本具備有一套觀察、表現物體的方法,能夠基本評價出一幅作品的`好壞,善於學習他人所長。

七、教材分析

1、本節課所授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後章節的知識聯繫:本節課所授內容《日用工業品的結構造型素描》課程在教材中有着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及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作用,對後面的課程有着鋪墊的作用。

2、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培養觀察、分析、表現、概括事物的能力。掌握造型的法則與規律。結構的定義結構與形體,結構與造型。

(2)能力目標:獲得直觀的感受,學會結構造型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用線去表現物體的結構、形體。

(3)德育目標:

(A)通過教師的示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B)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團結協作的精神和服務態度。

3、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線條的輕重、虛實表現;結構的分析與表現。

八、教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本人採用的是較傳統的教學方法,即老師繪畫示範,邊講邊畫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獲得繪畫方法及步驟,明白繪畫的技巧及要領。

2、應用這種方法應注意學生應靈活使用、活學活用,結合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表現繪畫。

3、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教師先講解什麼是結構造型、結構造型的方法及要領,注重“觀察、分析、表現、”三大環節,在講解結構造型是如何用線去表現形體的結構的,結構造型的目的是什麼,教師通過示範寫生,讓學生看到結構造型的全過程,之後讓學生用此法進行寫生練習,教師當堂小結點評作業。

九、學法

從老師進行繪畫示範,邊講邊畫中,學生直觀地獲得了繪畫方法及步驟,並通過課堂反覆練習,舉一反三,提高繪畫的技巧,掌握繪畫的要領,達到學習的目的。

十、教學過程

教師先講解什麼是結構造型,結構造型的方法及要領,注重“觀察、分析、表現、”三大環節,在講解結構造型是如何用線去表現形體的結構的,結構造型的目的是什麼,通過教師示範寫生,讓學生看到結構造型的全過程,之後讓學生用此法進行寫生練習,教師當堂小結點評作業。使學生明確作業存在的問題及優缺點。教學程序這樣安排是遵循傳統教學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進行的,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各個環節大致時間安排什麼是結構造型需5分鐘,講解結構造型是如何用線去表現形體的結構的需10分鐘,結構造型的目的需3分鐘,教師示範寫生需7分鐘,學生課堂練習需10分鐘,學生分析需2分鐘,教師當堂小需3分鐘,結點評作業,回顧課堂重點知識、佈置作業需5分鐘。

工業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節旨在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瞭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從而達到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的。

本節教材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二是工業化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

㈡.目標確定:

1.知識與技能:瞭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進程;理解工業化對珠三角城市化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讀圖説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佈特點。

②.運用教材材料和圖片,剖析城市化進程,討論“工業化對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動作用”提高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結合教材“活動” 展開辯論——如何實現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

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城市觀、發展觀與環境觀。

㈢.教學重點:

1.工業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

㈣.教學難點:

城市如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今後城市應如何發展。

二.説學法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組織分組學生討論。

三.説教法:

1.多媒體教學法。

2. 探究式教學法。分組探究,展示成果;鼓勵各組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質疑。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説教學過程:

1.整體感知教材並分組:學生分成四大組探究問題。

2.引入:用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場景——“啟航”的畫面和音樂引入,同時提問:“啟航”包含了哪些含義?

(以上5分鐘。)

3.新授:

一.位置、範圍:

廣義的珠三角

泛珠三角

二.城市化的含義

(以上3分鐘)

三.分組探究: (看書討論8分鐘,展示成果共12分鐘。)

第一組:珠三角城市化進程如何?各階段有什麼特點;

第二組:珠三角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三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問題有哪些;

第四組:如何實現珠三角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

聯繫張家界市城市發展分組討論:12分鐘

第一組:張家界市城市的發展過程如何;

第二組:張家界市城市發展中哪個產業起到了推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三組:張家界市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第四組:如何實現張家界市未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4.總結:

5.課後作業:

如何實現長株潭城市羣的可持續發展?就下面三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觀點一:建立山水城市生態模式。

觀點二:尋求最佳狀態的城市規模擴張模式。

觀點三:高效合理的產業結構模式。

工業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是繼農業之後又一節密切聯繫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

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後聯繫,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佈現狀、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部分“工業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瞭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的分佈”,採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佈大勢,然後以實例分析工業分佈的類型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佈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滲透了思想教育。

2.課程標準

運用資料,説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佈。用實例説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瞭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係,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的分佈,瞭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分佈的特點,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工業基地、工業區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説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和工業的系統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的發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工業的分佈;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5.課時安排

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的分佈”,第三課時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説教法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據於此,本課採取的教學法是:

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三、説學生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説,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由於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説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為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

第一塊“工業及其重要性”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為了讓學生輕鬆進入本課的學習,我採取了隱形導入課處理。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4.23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對《工業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4.23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説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的瞭解,從各自的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繫。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於《工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採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產品並“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後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頻,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後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第二塊“工業的分佈”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於《我國工業的分佈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的分佈”,説出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搶答]

──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

──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地區。

關於《區域發展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4.26“遼中南地區”、圖4.27“滬寧杭地區”,先了解位置,然後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佈、工業城市工業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後根據活動1.2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域條件對工業分佈的影響。

(學生對工業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分佈的特點;學生在瞭解了我國工業分佈的大勢後,對於這部分區域工業分佈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小結]

(學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其他影響條件如政策、環境、勞動力等。

(結合教材112頁活動第3、4題並聯系汾湖開發區和吳江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體驗進步,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關於《合理分佈工業》的處理,我主要是利用課本112頁活動題第4題來完成,《發展鄉鎮企業的好處》(──工業分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脱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能使分佈工業更加均衡;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再結合汾湖開發區。

第三塊“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我採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結合課件和教材圖片“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麼?什麼是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回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填寫下表:

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週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加深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

對照教材圖4.30並結合本地開發區,説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佈的特點。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佈特點。

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麼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後回答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託,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係的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閲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後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五、談個人特色:

努力體現以“活”為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迴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為絕對主角的課堂環節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於行動。發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