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竹影》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98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竹影》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下冊《竹影》説課稿

説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通過閲讀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及由此生髮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竹影》的作者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文章描寫了作者幼年時與小夥伴們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遊戲及作者對中國畫的認識,充滿了童真、童趣。孩子們的遊戲在成年人的眼裏也許不屑一顧,但在豐子愷的眼裏就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也許藝術和美就藴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吧。《竹影》為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遊戲,也會讓我們獲得人生的真諦。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此,我確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為:領會藝術和美藴含在童趣活動中,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七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問的特點,我確立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是: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確立的過程和方法目標為:在老師恰當提升引導下,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後一點側重學習方法。全文通過生動地描寫,着重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為教學重點。

説教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七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問,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此,我決定在教學中本着啟發式原則,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朗讀教學法:“教學千法讀為本”,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活潑風趣,很適合朗讀。因此採用朗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課文內容,為全文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美點追蹤法: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閲讀的主體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品評文章的美點,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品評鑑賞能力、思維能力同步提高。

引導感悟法:學習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感受,説説對本文的感悟,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説學法

自主探究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學會的,沒有教會的”,可見,學習的基礎是自主,而學習的關鍵也是自主。為此我為學生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自由品評,突出重點,注重學生學習中的獨特體驗。

朗讀欣賞法:“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讀法。

圈點勾畫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説:“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讓同學們蒐集整理豐子愷先生的資料,課堂上讓幾個同學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愷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方面的創作成就非常出色。聽學生介紹完情況以後,老師提問:豐子愷先生為什麼會取得這麼高的成就呢?其實,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開的,豐子愷先生早在童年時期就對藝術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那麼他是如何體驗的呢?這次經歷又讓他懂得了什麼呢?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走進課文《

竹影》

(設計思路: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第一: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況,課堂上不再浪費時間;第二,能緊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時的體驗和經歷可以影響今後的人生,從而為下一步問題的設計做好鋪墊。)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讓同學們自由朗讀,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設計思路: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概括課文是為了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三)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真童趣呢?請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並試着説明理由。

(設計思路:《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語言生動形象,很多語句都用到了修辭手法。)

例如一:門口一隻黑影出現,好像一隻立起的青蛙。

這裏用了生動地比喻,這個比喻把孩子華明活潑機靈、蹦蹦跳跳的樣子形象地寫了出來,充滿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的減弱。(比喻)

那紅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擬人)

像這樣的句子,學生們會在課文中找到很多。作為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對學生的朗讀要多鼓勵、多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品析語言的能力。

(四)品味賞析,重點突破

教師設計問題:在文章的最後,作者寫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掛着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這幅墨竹畫在作者家裏一直掛着,他已經很熟悉了,那麼為什麼他此時會覺得更有意義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點撥。(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同學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答案,一是因為這些小夥伴們通過玩畫竹影的遊戲,對竹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二是因為通過父親的講解和啟發,能夠更加理性的去欣賞畫,欣賞美了,他們對中國畫有了更深的瞭解。總而言之是欣賞美的能力提高了,從而也就覺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這個答案從而也就回答了一開始導入的那個問題,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時的這次經歷有着怎樣的關係。這樣設計前後呼應,使思路更加嚴密。

(五)拓展遷移,感悟生活

教師設計問題:豐子愷先生從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國畫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賞美的能力。其實,我們的語文學習也是在享受一種美,這是語言文字的美,是文學藝術的美,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欣賞這種美的能力呢?(同學們暢所欲言)

設計思路:美術和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圖畫美到生活中的語言美、文字美,這是一種昇華,也是對學生一種非常有益的啟示。讓學生自由發言,既能開拓他們的思路,也能對他們學習語文有所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