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來源:文書谷 8.04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説課稿模板集合9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上午好!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口訣求商》,我想通過説教材、説教學方法、説教學過程來進行今天的説課。

一、説教材

首先,我説説對教材的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2-6的乘法口訣,初步認識了除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也是進一步學習表內除法以及今後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基於我對教材的認識,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3個: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表內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理解並掌握用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能正確口算被除數不大於12的除法算式的商。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乘除法的關係,感覺用口訣求商的合理性,能聯繫除法的含義解答一些有關平均分的簡單實際問題。

3、情感與態度目標: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算法的學習活動,獲得探索算法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培養對計算學習的興趣。

鑑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的

教學重點:學習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難點:根據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應的乘法口訣。

三、説教法學法

接着,我説説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了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與組織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採用觀察、討論、遊戲等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通過課件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帶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最後,我説説本課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我想採用以下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自主合作,探究口訣,(三)、實踐運用,鞏固深化,(四)、總結提煉,課後延伸。下面,我具體説説每個環節的安排及我的設計意圖。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猴媽媽分桃的情境,以生動有趣的對話故事引入,以便引起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的願望,並使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觀察後回答問題:猴媽媽是怎麼分桃的?引導學生蒐集圖中的有用信息,並提出用除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在學生列出算式後及時發問:你有什麼辦法計算出12÷3的結果嗎?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探究求商的方法上來。這樣有助於幫助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特別是習慣於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身邊的事務。比方説學生看到猴媽媽分桃圖馬上就會下意識的去數出桌上有12個桃子,是三個三個一分的。學生看懂了圖意,也就輕而易舉的根據圖意提出了“12個桃,每隻小猴分3個,可以分給幾隻小猴?”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探究口訣求商方法做好了準備。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設計,以學生感興趣的講故事入手。同學們在根據故事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在生活中,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

第二環節:自主合作 探究口訣

用口訣求商的算法教學部分我也事先預設了幾個教學層次: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尋找計算12÷3的'方法,再通過小組交流,得出多種計算12÷3的商的方法後,進行算法優化,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最終得到共識:即採 用 乘法口訣求12÷4的商的辦法最簡便。然後通過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充分體驗、掌握用口訣求商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力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用口訣求商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計算、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如學生提出解決第(1)個問題的方法,並列出12÷3之後,分小組討論解決“怎樣算”。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對學生想出的計算方法給予鼓勵,促使學生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讓學生通過了解、嘗試各種不同的算法,體會到“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比較好。體現了優化算法的思想。接下來第(2)個分桃問題意在使學生掌握用口訣求商的方法。通過設計兩組有層次的口算練習,使學生體驗到用口訣求商的關鍵在於看除數,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那麼,兩組題目訓練下來,大部分學生能達到比較熟練的用2-6的口訣求商的程度。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這個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自己通過歸納交流,到了多樣的解題策略的化,緊接着提問:這麼多種辦法你認為哪種方法能很快地解決問題?通過討論交流各自個性化的算法,讓孩子們在傾聽他人意見時,反思、完善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體驗到可以用多種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訣求商的簡便,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算法的最優化,培養了學生的擇優意識。]

第三環節:熟練方法 靈活應用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既掌握知識和技能又能創造性地運用,我精心設計了三個不同程度的練習題。

1、計算小博士: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為做後面的題作好準備。

2、愛心小天使:讓學生找到商是1的除法算式的特點,並適時滲透德育教育

3、小小設計師:側重於加深對除法算式含義的理解,在展示學生設計作品的過程中初步滲透符號意識。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練習設計,既着眼於基本技能的訓練,又着眼於相關知識的拓展,在這些多層次的練習中,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是對知識的鞏固,又是對思維的又一次拓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第四環節: 總結全課 適當延伸

讓學生談談自己在這一課後的收穫,將本課的學習延伸到以後將要學的知識中,為以後的學習作好準備。

[這一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總結,可以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説説這課的總結,可以讓學生再一次體驗成功的喜悦,讓學生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再一次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説課稿 篇2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在人行道旁的綠籬叢中,房前屋後的庭園植物上,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身披盔甲,色澤鮮豔,斑紋多彩,體呈半球形的小型昆蟲,它就是瓢蟲,俗稱"花大姐"。瓢蟲是肉食性昆蟲,主要捕食蚜蟲、蚧殼蟲等小型昆蟲,是植物忠誠的鐵甲衞土。在十九世紀的中後期,美國加洲的`柑桔樹上,長滿了吹綿介殼蟲,幾乎毀滅了全部桔園,用藥去殺也不解決問題。後來他們想到澳洲的吹綿介殼蟲為什麼就不能造成災害?在1886年通過實地考察揭示了其中的奧祕,因為有一種專門吃這種介殼蟲的瓢蟲。 全世界已記錄的瓢蟲有5000多種,其中五分之四都是肉食性的,可以捕食多種害蟲,蚜蟲、介殼蟲、粉蝨、葉蟎和小型節肢動物等都是它的口中食。中國已記載650多種,目前我國利用七星瓢蟲防治棉蚜已取得顯著效果。

三、新授

小朋友們知道大都數的瓢蟲都是益蟲,觀察一下瓢蟲的外形,説説它有什麼特點?

富有光澤、有斑點、左右對稱

瓢蟲很美麗,想一想你準備如何表現?(為了讓瓢蟲更漂亮,上色時可以用對比色)

欣賞範作

書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你猜想是怎麼做的?

拼貼、繪畫的方法

四、佈置作業

用自己的方法制作一隻瓢蟲

五、學生製作,教師巡迴輔導

六、講評

七、小結

教後隨感

説課稿 篇3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描寫了一羣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並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富有啟迪意義的好教材。孩子們放飛的是蜻蜓,其實也是在放飛童稚,放飛愛心,放飛希望。

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漸次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標題放飛蜻蜓的特殊性,啟發學生由此出發,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機亮出故事結構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進而兼顧首尾,聚集放飛,導向深入探究,使教學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中儘量注意陶先生關愛兒童、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情緒,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羣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於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藉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瞭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3、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善於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憑藉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瞭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教學準備

1、瞭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關知識(特點、習性等);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展示畫面,激趣引出課題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在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對色彩鮮豔奪目、活動的東西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一教學片段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蜻蜓飛舞的畫面導入課題,不僅激起學生對美麗蜻蜓的喜歡,而且由此讓學生帶着美好的感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將對後面的教學產生了鋪路搭橋的效用。

二、朗讀、交流、感悟

自讀全文。以引導學生認識陶先生為主線,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這是整個教學的重點,圍繞放飛依次展開。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關愛學生、循循善誘、講究民主的精神作風,在教學中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體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樂於受教、富有愛心的美好品質。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學中注意由果溯因,導入情境,就會使學生學得如臨其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談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這羣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之後,你會自覺自願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嗎?為什麼?由於在一開始我就注意讓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因此學生有的放矢,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有情可抒。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變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對話場,文本、作者、教師、學生均是參與者。師生在七嘴八舌的混響聲中,過濾和沉澱開啟心智的`思考,語文課堂成了一個激情、智慧、靈感、創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至於瞭解關於蜻蜓的知識,我以為並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説出來,但僅限於瞭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着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着,傾聽着,啟發着,點撥着。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着,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我又安排了一組圖片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説什麼呢?並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説的嗎?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應當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的辨正統一。入境始與親,讓學生轉換角色,自己深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自己去體驗,去感受。而配樂的集體分角色朗讀課文,更將本課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了陶先生的慈愛和善和諄諄教導。

四、演一演這個故事

讓學生想象説話能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學生會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爭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學生會津津有味的聽,全神貫注地辯,又興致勃勃地説,能培養學生專心聽、仔細辯、大膽説的習慣和能力。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説關於蜻蜓的,有説關於先生的,有説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後再去找一找關於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瞭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而我,則從這節課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説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他們關於蜻蜓的知識其實並不比我們做老師的少!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於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與教材處理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最後一個單元,雖然篇幅不長,但從全書的知識體系來説是繼區域地理之後,進一步站在全球的角度,着重論述了在日益開放的現代世界裏,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的問題,從而使全書在教育學生樹立全球觀念的境界中結束。併為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學習從整體觀念上打下基礎。因此,本章在全書中起着總結、提高的作用。教材分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縮小的世界”,第二部分是時區,第三部分是日界線,第四部分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節課主要講解“時區和日界線”。

時區和日界線知識放在世界地理最後部分講述,有着以下兩個新的含義:第一,不僅僅是單獨講解有關時間的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突出本知識點與全章教材中心線索的內在聯繫,如下圖所示:

生產力發展具體新的運輸方式造成世界空間相對變小標誌着—→—→——→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日益深刻要求→人類更應注意保護環境、創造美好的環境。第二,同現行教材比較,對學生的要求有所降低,突出了時區和日界線的實用性,簡略地講解了有關時區和日界線的計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世界的時區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含義

(2)運用:區時與區時差,“北京時間”的由來與使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在“時區和日界線圖”上根據兩地所在時區推算區時

(2)讓學生初步學會自己讀圖分析日界線相鄰的兩個時區的一些特點和過日界線的日期變更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開放意識,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三)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教學重點:區時與區時差,區時的計算

教學難點:區時計算,日界線

本節解決重難點的關鍵在以“世界政區圖”的.基礎上,採用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等,邊講邊演示,使學生多世界各地所處的時區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後利用版圖邊講邊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對區時,日界線的完整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這樣能直觀地反映教材的層次結構及知識內涵,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同時還自編一些順口溜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讓學生學起來更加輕鬆愉快。

二、教學方法

1、啟發式談話法:投影書中“想一想”內容,啟發學生思考:兩位小朋友的問題出在哪裏?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2、讀圖分析法:

(1)在時區和日界線圖上找出一些國家的首都所在時區。

(2)算一算這些地區與我國北京的區時差。

(3)找出日界線。

(4)分析日界線兩側時區的不同特點及過日界線的變更方法,教給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對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有一定幫助。

三、學法指導

“讀圖→析圖→用圖”三步走加遊戲。以圖做媒介,指導學生用眼識圖,用腦析圖,動手繪圖,開口説圖。遊戲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具準

1、實物投影儀;

2、多媒體課件;

3、地球儀;

4、自制錶盤;

5、小激光手電筒。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

同學們到過車站、郵電局嗎?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這些地方的醒目位置鑲嵌着世界政區圖,圖中在同一時間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時刻表。(或者是很多時鐘。不同時鐘標着不同的時間)。大家知道這是幹什麼的嗎?——便於人們瞭解世界各地與我們的時間差,方便我們出國旅行,洽談業務等。同一個世界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時間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新課設計

1、投影P106想一想1、2:提問:小明和小強的問題出在哪裏?

——時差

那麼時差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還得從地球的自轉談起

2、演示:在地球儀上貼上黑、白、紅三點表示同緯度上的三個不同地方,先判斷一下這三個地方的相對位置。生答:黑點在最西邊,紅點在最東邊,中間是白點。請一位同學上台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轉運動,老師用手電筒從東方照射地球儀,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紅白黑三點誰最先受到一天中第一縷陽光的照射?這種先後次序與他們三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有什麼關係?

演示提問:古代各地都把當地正午太陽位置最高點時刻定為12點,當紅點達到正午12點時,黑白點都到了嗎?黑點、紅點時刻如何?這樣一來,地球上會有多少個正午12點?

——我們把這種因地而異的時刻稱為地方時。

3、設疑置問,推向高潮

如果我們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時,會出現什麼結果?

4、遊戲:找朋友(市區的劃分)

將學生分成裏、外兩圈,面向內就坐,裏圈25個學生,每人拿一個自制錶盤,外圈25個學生,按順序每人拿一個時區區牌。裏圈中心放置地球儀,分別用紅、白、線引出180°和0°經線。

設問:如何解決時差問題?——學會區時的計算

5、舉例講解:已知北京時間是8月2日8時,求此刻東京、紐約的時間分別是多少?

投影講解計算步驟:(1)查三地的區號

(2)算時差:同區區號相減,異區區號相加

(3)求區時:未知時刻=已知時刻+(-)兩地時差(東+西-)

6、鞏固訓練(出示多媒體課件):

(1)學生看圖回答:全球劃分為多少個時區?一般每個時區跨多少經度?哪一個時區的中央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哪兩個時區合二為一?

(2)讓學生上台用鼠標在圖中點出老師所報城市的所在時區。

(3)算一算這些城市與我國北京的時區差

7、過度(小故事):有一美國孕婦乘坐輪船橫渡太平洋時,生了一對雙胞胎,到達美國住地登記時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先出生的兒子是弟弟,後出生的倒成了哥哥!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在作怪嗎?——日界線

8、出示多媒體課件:

(1)點出180經線

(2)點出日界線

(3)觀察:日界線是否完全在180經線上?為什麼?

(4)根據船隻的移動觀察分析日界線兩側時區時刻的不同特點以及過日界線日期的變更方法。

9、板圖輔助講解(略)

10、歸納小結:由學生完成

説課稿 篇5

1、“電磁感應”是在第三冊“電流的磁效應”和第五冊“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後進行的教學,使學生對“電與磁相互作用的內容”有了較完整的認識,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識的自然延續;“電磁感應”為以後學習發電機的內容打下理論基礎,併為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提供前置知識,具有啟後作用。

2、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發現,為電能的大規模應用創造了條件,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説明了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的發展。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近二年半自然科學的學習,已具備了電、磁的初步知識,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和磁場對電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識,也初步具備了電學實驗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理性思維的能力還不強,在分析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2、能描述電磁感應現象,分析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3、列舉影響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和影響電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2、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培養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性和求知慾。

2、培養實事求是記錄實驗現象的態度。

3、感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電磁感應現象。

教學難點:

1、對“切割磁感應線”的理解。

教學策略:

1、變演示實驗為演示與學生隨堂實驗並進。

2、採用實驗探究法。

3、輔助於多媒體課件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實驗設計

實驗觀察

歸納

交流

實驗設計

實驗觀察

歸納

交流

新問題提出

一、情景創設:

1、多媒體播放“電的使用”問題產生(電從何來)

學生提出猜想:(電池?發電機?摩擦起電?)

2、複習電流產生的磁場(奧斯特)導引學生猜想,問題2能用磁場產生電流嗎?

二、設計、操作實驗並交流結果

(教師引導實驗設計、操作)演示實驗與學生隨堂實驗同時進行。

交流實驗結果(1):能用磁場產生電流。

問題3:利用磁場產生電流是否需要條件;(學生提出假設:“要”或“不要”)

實驗條件控制:

(1)閉合或斷開電路

(2)不同方向移動導線(與磁感應線垂直、斜、平行)

交流結果

(1)電路斷開不能產生電;導線運動方向與磁感應線方向平行不能產生電流。

“利用磁場產生電流”需要條件。

閲讀課文,描述電磁感應現象,

難點解釋: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重點演示切割和沒有切割。

學生列舉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一部分、切割)

(補充指出如果電路沒有閉合,導體兩端會產生感生電壓)

問題4: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師提示考慮因素(磁場方向與導線切割方向)

學生自已設計實驗、操作。

交流結果

(2)感就電流的方向與磁場方向和切割磁感應線方向有關。

小結: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從而為發電機的發明打下了理論基礎,使人們對電的大規模利用成了可能。

學生交流對電磁感應的看法。(現象、條件、結果、應用、體會等)

提出思考題:電磁感應中能量是怎樣轉化的,(互相交流、並閲讀課本)

作業:

1、配套練習相關作業。

2、完成調查報告:電在我家中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卡通畫》是人教版國小美術第八冊第七課的內容,學習領域是造型·表現。卡通畫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己有的認知基礎上安排的,通過讓學生從美術造型、色彩、表現形式的角度去進一步地瞭解卡通畫,感受卡通形象誇張、變形的特點,以及卡通畫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另外,通過學習臨摹卡通形象,培養學生的造型、構圖能力,提高審美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感受卡通作品的色彩美與造型美。

2.初步學會欣賞卡通作品。

3.選擇一種方法,臨摹一幅自己喜歡的卡通作品。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卡通畫誇張與變形的特點,感受其色彩美與造型美。

教學難點: 瞭解臨摹卡通畫的一般步驟,並嘗試臨摹卡通作品。

四、學情分析

國小四年級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卡通形象,在每一個學生的腦海中都儲存着大量的卡通形象,他們對每件卡通作品都有自己喜歡的理由。卡通與他的生活密不可分,卡通作品誇張、變形的特點他們有所瞭解,但他們更多地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欣賞,沒有從美術的角度去認真地解讀。通過幾年的美術學習,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繪畫造型、構圖能力,對勾線平塗的表現方法己經學習運用過。

五、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啟發法 運用媒體法 演示法 歸納法

學習方法:欣賞法 動手實踐法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將學生分成了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沸羊羊、暖羊羊、慢羊羊等六個學習小組,並安排了以下的教學步驟:

談話導入→講授新課→學生練習→展示評價→課堂小結

在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自由談一談自己熟悉和喜愛的卡通形象。

在講授新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來展開:

首先,我讓學生欣賞一組卡通形象,説一説自己最喜歡的形象,並且談一談自己喜歡的理由。同時,讓學生説一説:除了動畫片,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還見到過卡通形象。

接下來,我再告訴學生:什麼是卡通,然後重點講卡通形象的特點。

我分別出示了寫實和卡通化的兩組圖形,讓學生對比欣賞,感愛卡通畫的特點,並且歸納出卡通畫誇張與變形的特點,再出示一組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進一步地感受卡通造型形象、神態、動作的誇張。緊接着,讓學生再一次欣賞、討論教師的一組卡通範畫,初步瞭解卡通畫勾線平塗的表現方法。然後,再介紹卡通畫的臨摹方法。

接下來,我安排了學生練習。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理解卡通畫與生活的`聯繫,我特意為部分學生提供了一些衣服、杯子,手提袋等不同造型的作業紙,讓他們在上面設計卡通畫。

在評價交流環節,我採取了自評、互評、小組評、師評等方式。課後,還鼓勵學生在課後收集自己喜愛的卡通作品,並嘗試自己來設計卡通形象。

七、教學反思

卡通畫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內容,本節課主要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畫一畫、議一議來進一步地認識卡通畫的造型、色彩、表現手法的特點。如何讓學生從美術的角度去認識卡通畫,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是本節課中我要把握好的內容。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怎樣把這一節看似簡單的繪畫臨摹課上活、上實,是我要認真去把握的一個重點。美術新課標中倡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在本課中,我力爭通過讓學生看、比、議、説、畫、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第十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從小艇的特點、船伕的駕駛技術以及小艇與威尼斯市民的關係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風土人情。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威尼斯小艇的特點及它同水城威尼斯的關係。

2.領會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和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重難點:

重點是瞭解小艇的特點和它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難點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並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

二、説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洋思”教學模式,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説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通過對具體文字的分析瞭解小艇特點。

這個環節抓住修辭手法的作用達到對這個教學難點的突破。

(二)通過抓“操縱自如”等重點詞句把握船伕駕駛技術好。

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去自學,在自學前先讓學生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用“讀讀、劃劃、議議、想想”的方法自學課文。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己去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學習課文,質疑問難

課文第四部分着重講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麼作用”這個問題。這部分分兩個自然段來描寫,於是我們決定採用對比閲讀的方法來突破這個問題。第五自然段寫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離不開小艇。小艇一出動,整個城市都喧鬧了起來,那麼,夜裏呢?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在學習第6自然段時,我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威尼斯城從哪一種場面到哪一種場面的變化?②課文最後幾句為什麼要寫威尼斯夜晚的景色?這與小艇的作用有什麼關係?然後根據這兩個問題進行自學之後展開討論:a.寫出了從熱鬧到靜寂的情景。靜寂表現在哪裏?是什麼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這樣變繁為簡,化難為易,環環緊扣,突破難點就不成問題了。

(四)總結全文,深化重點。

學習了全文之後,再次要求學生聯繫“學習提示”深入朗讀課文,質疑問難,提出問題。通過質疑問難,師生共同總結,突破本課的重難點:(1)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好處?(2)本篇課文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並運用了把人的活動同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表達方法。從內容與語言形式結合上加深理解。總結是深化知識的重要環節,必不可少,這樣有助於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鞏固。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光影的交響》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八年級上冊)》第6課 《光影的交響》的內容。本課是以造型·表現為主,結合作品欣賞的綜合課型。首先回顧上節課講的明暗的知識,然後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用不同工具材料用明暗表現正方體的幾種方法,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情感表現能力。採用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交互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2、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強調明暗運用與表現之間的關係,提高學生對明暗學習的興趣,加深對明暗審美價值的本質認識、通過藉助簡化的明暗練習方式,提高學生運用明暗造型及利用明暗進行情感表現的能力。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國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明暗表現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明暗表現的能力。

B.培養學生明暗表現的實際運用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B.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觀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藉助明暗處理的技巧,表現影物空間立體與前後虛實關係。攻破這一重點,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的風景照片和繪畫作品,讓學生觀察,探究,總結等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構思立意,運用單色畫具,使用恰當的表現手法,對户外影物或風景照片作明暗簡化處理,畫一副風景畫。攻破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講解:一、運用手工繪畫表現;二、運用多媒體手段對畫面進行彩色,單色的轉換。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我準備用下列教法和學法:

二、説教法學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淘説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學中教師只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室為舞台,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觀察探究創造,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主要採用的教法和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觀察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和創造作業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找出用明暗表現物體形象的方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在練習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繫實際,自由發揮,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

三、説過程:

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初步感知(欣賞作品)——樂中體驗(畫正方體)——討論探究(自評)——知識擴展(明暗簡化練習)——情感昇華(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

互動

師: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生如果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他就會自覺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作一種愉悦的享受。當上課鈴響時放一些優美的風景圖片和音樂,這時學生滿腔激情,仔細觀察,為學好本課搭好基架。

説課稿 篇9

我這次的活動名稱是:小樹葉找媽媽,活動目標是:

1、通過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對應的方法幫小樹葉找媽媽,最後通過送小樹葉回家,鞏固對樹葉特徵及名稱的認識。

平時到户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結合近階段的主題:金色的秋天,我設計了一系列關於樹葉的活動,本次活動就是其中之一。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在幫樹葉找媽媽時,享受助人為樂得樂趣。在活動中。我為孩子的快樂而快樂,當孩子幫樹葉找到媽媽時,我和他們一樣的`快樂滿足;當孩子沒找對時,我鼓勵他們不要泄氣,繼續尋找,我力求成為孩子的夥伴,和他們一同體驗、一同成長!

常識活動:小樹葉找媽媽

活動目標:

1、過對樹葉的觀察、比較、對應,激發對周圍事物的關心。

2、養語言概括力,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葉標本四種。

2、收集的各種樹葉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樹葉標本)你們看,這是什麼呀?這些樹葉是從哪裏來的呀?

老師這有許多離開了樹媽媽的小樹葉,我們來和小樹葉做朋友,好嗎?

請小朋友在籮筐裏找一片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看看它長得什麼樣?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

你們説小樹葉離開了媽媽會怎麼樣呢?

那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呢?

2、一起來幫你的好朋友小樹葉找媽媽!請小朋友找找小樹葉的媽媽在哪裏,它的媽媽是誰?(小朋友分散找樹媽媽)

3、小朋友真能幹,都幫小樹葉找到了媽媽,那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再一起來找一找、認一認,好嗎?

剛才有哪些小朋友找的是這片小樹葉的媽媽?它的媽媽在哪裏?我們一起去看看。

是不是這個呀?為什麼是呀?他們有哪些地方一樣?讓我們來比一比。

那我們把小樹葉送回家吧!

接下來我們再去找哪片小樹葉的媽媽呢?

4、我們小朋友真能幹,都幫小樹葉找到了媽媽,還把他們送回了家,我們認識了四種樹葉,你們發現了嗎?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秋天很多樹葉都變黃掉落了,但我們今天認識的樹葉不但沒有掉,還越來越綠了,這是怎麼回事呀?今天請小朋友回家找答案,下次來告訴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