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15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1

教材分析:

“文字”在文中不僅是指書面上的文字,它還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樣“很厚的書”不只指用紙印刷的書,它還暗指玄妙無比、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的這部大書、活書。這篇文章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很多自然現象,作者引領我們去認識、瞭解這些大自然獨特的“文字”。本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雲、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匠鋪裏的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着青苔的樣子説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説明的文學性,從中也能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2、通過課文知道知識不僅存在於書本中,也存在於大自然中,懂得要善於觀察、瞭解、研究大自然。

3、從中學習知識,樹立探索自然奧祕的志向。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知道大自然的文字無處不在,懂得要善於觀察、瞭解、研究大自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由“文字”引出課題,導入課文

1、談話:師微笑着説:能説説老師臉上的表情是什麼?那你能讀出我臉上藴含的文字。真不簡單!

2、同學們,提到文字,我們首先會想到印在書本上的文字,寫在白紙上的文字。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文字既不是寫在白紙上和印在書本上的文字。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書:大自然的文字)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無處不在,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讀一讀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

二、精讀課文。

(一).齊讀第一段。

(二)默讀課文2-3段,思考:

1、神奇的天書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在文中圈出)

2、人們從這種大自然的文字中可以知道些什麼?(用直線劃出)

學生交流。

星星寫成的天書很厚很厚。翻開天書的一頁,指名讀第2段。

3、出示圖片,認識小熊星座,讓生指出北極星。

4、由此可見,瞭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別方向。(板書)

是啊,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可是天空這本大書上的文字還遠遠不止這些呢,再讀讀課文,你還知道了什麼?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自讀課文的第三段。

2.讀後彙報

砧狀雲,這個大自然的文字告訴我們什麼知識?

所以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書:觀察氣象)。

3.拓展思維,積累諺語

你們還知道與氣象有關的諺語嗎?

4.引讀。所以説:(師引讀)天上的每一顆星(生回答)是一個字,(師引讀)天上的每一片雲(生答)也是一個字。這就是(指板書)我們神奇的天書啊!不僅有神奇的天書,還有有趣的地書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四)自學課文的第4—6段。

1.自學要求:默讀4—6段,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2.彙報。

(1)哪幾種文字?你從中讀懂了什麼?

(2)想象一下,曾經的滄海會是什麼樣,現在的城市呢?真是滄海桑田啊!

(3)可見,看起來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來,可以反映出(地質的變化)

(4)齊讀第5段。

(5)同樣是石頭,這塊花崗石又是怎麼來的?找出句子中的動詞。(搬爬帶走)

(6)冰塊是一下子把花崗石搬來的嗎?你從哪個字體會出來的?(爬)

(7)一個“爬”字,寫出速度之慢,可以看出(地質的變遷)板書

(8)這兩種文字,向我們介紹了大地的變和遷。讓我們齊讀4、5、6自然段。

3.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敍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着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裏,我想到了很多。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滿了智慧,你們看(出示多媒體)這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嗎?

多媒體1:陽光照射下的火紅的楓樹林圖。

當很多樹葉變黃的時候,楓樹卻獨樹一幟,格外地鮮豔,多美哪!望着這楓樹林,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晚林,霜葉紅於二月花。”

多媒體2:霧凇圖

吉林霧凇,瓊脂枝玉葉,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蹟啊!看着它,我又想起了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好的一面,也在時刻提醒着我們什麼。

多媒體3: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斷流前的圖片)

師述:巴西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以前一瀉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卻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總統親自為它舉行葬禮。大自然用這種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們(多媒體出示)齊説:“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

多媒體4:出示琥珀圖片

介紹琥珀的形成,你知道這曾經發生的故事嗎?

四、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們有哪些途徑呢?自讀第七段。

2. 師小結:走進自然走進書本善於請教

3.總結:同學們,我們走進自然,走進書本,善於請教,就可以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讀懂大自然這本很厚的書,感受自然的無窮奧妙。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麼呢?請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給大自然這本書添上幾頁精彩的文字。

五、拓展閲讀(以篇帶篇)

這兒有一首小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大自然的語言》

戴巴棣

你看那天上的白雲,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白雲飄得高高,

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

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螞蟻忙着搬家,

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大自然在水面上寫着:

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

不就像“省略號”一串?

大自然在藍天寫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如果被砍倒,

你會把年輪發現——

一年只長一圈,

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

魚鱗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歲,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

嵌在喜馬拉雅山巔。

這是在告訴人們:

那裏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

撒在江南的廬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

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語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指名讀,齊讀。

六、教師總結。

同學們,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妙無窮,讓我們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並不斷破譯大自然。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也只有這樣,我們人類才會有一個温馨安寧的家園。

板書設計:

星座 辨別方向

雲 觀察氣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質變化

花崗石 地質變遷

教學反思:

這是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寫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科普性文章的重點應是弄清楚相關的科普知識,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遠遠不夠。因此,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説清相關的知識並瞭解它們的重要作用以及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也應該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點。

在學生認識並瞭解了大自然的種種現象後,我想學生對大自然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學會利用自然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所以巧設一問:“假如你來到了大自然會怎樣運用這些文字呢?”同學們各自發表了看法,都能結合現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身邊的自然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學與用結合起來。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相當的不足,還有許多需要修正和補充的地方,這將促進我以後的教學工作,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2

一、 説教材:

本課為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別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雲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有助於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地質變化。第7自然段講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二、説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説,閲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課的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我先引導學生回憶平時觀察到事物,怎樣讀懂他們的意思,繼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麼”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學生活動的參與者;當學生就“課文是怎樣把森林裏的花崗石介紹得具體、生動、形象的”進行討論交流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三、 説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們的作用和意義。3、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品味課文語言特點。4、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四、説流程

1、快速瀏覽課文,説一説課文介紹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麼?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傳遞着一個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

2、學生交流:課件引領:(星、雲、石灰石、花崗石)

3、 這些文字組成了“大自然”這本奇妙的書,選擇你感興趣的段落多讀幾遍吧。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題,也是教學的重點。主要從“天上”和“腳下”兩方面列舉了大自然的四種文字。

4、彙報展示:指名讀自己喜愛的段落,評議。相機出示課件引領。

在交流時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對星座的介紹。可以拓展一些內容,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農諺。還讓孩子説説天上還有那些文字。如:太陽、月亮風等。從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瞭解天氣。 (課件)星:“即使他們沒有羅盤,也照樣不會迷失方向”,齊讀。這是什麼原因呢?

(課件)雲:“雲,也是天空這本大書上的文字”,作者用了一個“也”字。聯繫前文想一想為什麼?

(課件)砧狀雲圖片:你覺得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讓孩子瞭解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敍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着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本段中的動詞用得特別好,引導學生多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強調腳下的文字能讀出地質變遷。 (課件)石灰石圖片:這石頭是由碎貝殼造成的呢。我們來看看它。為什麼讀懂了石灰石的'人能夠肯定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文字多麼奇妙。齊讀。 (課件)花崗石圖片:這段文字比較長,作者還提出了許多問題。老師也給大家提兩個問題

(1)、憑一塊石頭,如何判斷出很久以前這兒沒有森林?

(2)、冰塊怎麼會“爬”呢?

先在小組裏面説説自己的想法。再在全班彙報展示。

5、 文章是如何將天書與地書連接起來的?

(課件):“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在會讀它的人眼裏,也是一本有趣的書。”齊讀。説一説,這一段落我們把它稱作?(過渡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巧妙的過渡。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這種過渡的運用。模仿這段,為前一部分天書補充一個總起句。

我們知道它們的作用嗎?(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學習運用過渡,這樣會使文章脈絡更清楚。)

6、交流:如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呢?(課件)觀察、讀書、請教

課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也是課文向生活擴張的一個點。主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仔細觀察,不斷學習。7、小結: 我們快速翻閲了神奇的天書、有趣的地書,只是讀了其中幾個字而已。老師想考考大家,如:假若你在森林中不慎迷了路,你怎麼辨別方向?

8、 拓展遷移

我們的授課絕不僅僅為一堂課,一篇課文所約束,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結合課後習題,我有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

課件出示: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我們來賽一賽,看看哪一組同學讀懂的文字多。每個組員至少出一題,先在組內説一説,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問答競賽。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孩子對大自然的文字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發現,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9、 總結

奇妙的文字,讓我們從大自然這本大書中獲取了無窮的知識,課後收集一些資料,和同學們交流。

10、作業

(1)、完成課後作業。(2)、走進大自然,進一步認識大自然的文字。作業設計彈性較大,強調可以合作完成,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五、説板書

板書的設計比較簡潔,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附:板書設計:

24、大自然的文字

神奇的天書:星、雲......

有趣的 地書:石灰石、花崗巖.......

觀察、讀書、請教

六、説反思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台,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課堂上,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中,對於大自然文字的品讀,我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努力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在字、詞、句、篇的聯繫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我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3

一、説教材:

本課為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課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作者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聽、説、讀、寫訓練,使學生獲得有關大自然的一些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我為本課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設計理念

(一)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説,閲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課的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時,我先引導學生觀察教師的.表情,去讀懂教師臉上的文字,繼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麼”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學生活動的參與者;當學生就“課文是怎樣把森林裏的花崗石介紹得具體、生動、形象的”進行討論交流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二)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

1、體現課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課堂上,我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的情感體驗。

2、滲透課堂活動中的人文性

現代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如在“拓展延伸”這一活動中,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這種實踐性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三)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個性化地體味語言

在教學中,對於大自然文字的品讀,我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努力讓學生通過自主體驗,在字、詞、句、篇的聯繫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

2、多樣化地語言表達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台,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課堂中小練筆的設計:“選擇你喜歡的一種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課文,試着把這種文字介紹的生動、具體、形象!”這一環節,大多數學生不拘一格地寫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4

是這一篇説明性的文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很多自然現象裏都有學問、知識,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走進自然的情感。作為一篇科普小文,本課圍繞“大自然的文字”分別寫了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裏首先需要讓學生明確的是“文字”即知識。接着,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繪了從天空到大地,從奇妙的天書到不可思議的地書,所呈現給我們的一頁頁鮮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作者把科普知識藴於日常生活可見可感的現象,讓學生讀來感覺觸手可及,舉目可見。而且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説明的文學性。

科普文教學與其他故事類、情感類、人物傳記類課文教學的不同之處,往往在於,這類課文的教學,不是着力於挖掘課文的深度,而是往往在於它的寬度。

針對課文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學會並理解本課的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瞭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們的作用和意義

3.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4. 感悟作者如何用語言文字將大自然的文字描寫的妙趣橫生。

重點:瞭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們的作用 。

難點:感悟作者的寫法

【設計理念】 本文教學時採用讀、議結合的策略:在讀中走進文本,在議中昇華文本。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揭題質疑

1.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剛剛盛放。

讀着這句詩,你有什麼疑問?北宋有個大科學家,名叫沈括。他小時候讀到這句詩,就想:為什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麼遠呢?

你知道原因嗎?

“大林寺桃花”是大自然的文字,從山上的桃花開得遲可以知道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二、揭題,質疑

1.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樣的一篇文章——板書:齊讀《大自然的文字》

2.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有什麼作用呢???

3.評並總結:同學們問的都很好,可以看出同學們都非常的善於思考,樂於提問。我們可以把同學們的這些問題歸納為三個方面:

出示:

1.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2.課文分別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3.怎樣才能學會認識它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生的閲讀興趣。)

三、明確任務,整體感知:

下面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去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要求同學們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生讀課文並圈畫,師巡視。

檢查彙報

1.出示生詞和幾個難讀的詞語

小熊、聳立、預兆、鐵砧 花崗石

解釋鐵砧,附圖片介紹。

認識多音字:崗

2.通過自讀,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交流: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天上的每一顆星,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就是 ;這句話也就是説 。)

課文分別介紹了這樣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星星、雲、石灰石、花崗石。

怎樣才能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A注意觀察;B到書裏去尋找;C請教有學問的人。

四、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星星、雲、石灰石、花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麼呢?(一本書)

2.為了有條理的介紹,作者還把這本書分成了上下兩冊呢,是哪兩冊呢?現在就請你再次快速瀏覽課文,給這兩冊書分別取個名字。

閲讀提示:建議大家注意研究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聯繫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會幫助你很快理清頭緒,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書名來。

3.交流:你是怎麼概括的?(上冊:天書,下冊:地書)為什麼這麼概括?

(第二段,星星寫成的天書;第四段,腳下這塊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書)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麼角色?(承上啟下)

它是怎麼“啟下”的?(下面的5、6兩個自然段介紹了地上的兩種文字——指板書提示)

它又是怎麼“承上”的?(提示仔細讀這句話——“也是”的這個“也”字,告訴了我們,2、3自然段介紹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冊可以概括為天書。)

(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過渡段。但它和以前學過的用“不但——而且”連接起來的過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為一個語言點,訓練學生用上這種遞進關係的關聯詞去概括2——6自然段的內容。)

4.是的,你們很能體會作者的心意。明白了這段的作用,再觀察課文的開頭結尾,課文的寫作思路就瞭然於心了。出示:

5.讀一讀這些選自文中的片段,試着説説課文是怎麼樣構篇成文的。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交流:先寫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寫天書和地書上的四種文字,最後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讀懂。)

6.現在我們一起去向作者學習,學會讀大自然的文字,成為聰明的孩子吧。四、精讀課文

【學習第二段:星星】

1.情境質疑:茫茫大海,沒有方向可實在危險,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有經驗的水手一點也不怕,他們抬頭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聲説道:那就是北方!知道為什麼嗎?趕快讀讀第二段。

2.交流答案:(引用書中句子)原來北極星給他指明瞭方向。

3.你們想看看北極星嗎?出示星圖,適當介紹:我們熟悉的北斗七星位於大熊星座,它的`旁邊還有一個小熊星座,小熊星座裏也有一個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顆就是北極星。由於北極星始終在北天極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認出北方。

啟發:僅僅只有北極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嗎?不,不,天文學家還會説——

滿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裏面有無窮的奧祕。精確觀測夜空裏的點點繁星可以讓我們知道許多關於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識呢!

4.指導朗讀:學到這裏,你覺得星星這種文字怎麼樣?(神奇)

帶着這樣的感受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

出示第3自然段

過渡:大自然真神奇!一顆星,一片雲,居然能告訴我們這麼多知識!再來領略我們腳下文字的有趣吧。

請大家兩人一組,自學課文的5-6小節,看看你能不能完成這個表格?在書上畫一畫,待會兒交流。

石灰石的來歷,讓我們知道了地質的變,花崗石的來歷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地質的遷移)

(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從而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因此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較難理解的北極星的準確位置,砧狀雲等地方稍作指點。)

五、體會寫法 過渡:從雲這種大自然的文字裏,我們又可以瞭解哪些信息呢?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積雪演化成的、能自行運動的巨大冰體。冰川在運動過程中把它攜帶的碎屑物轉移到他處。冰川搬運的物質稱為冰運物。冰川搬運能力很大,可將粒徑10~20米以上的巨大巖塊搬走。

(1)從這些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麼你能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神氣嗎? 評:不僅神奇,還很有趣呢?你看冰塊還會“爬”呢?這是用的擬人手法。(擬人,用詞準確)

【用問句激發興趣,運用了設問的手法】

【舉生動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單純的介紹科學知識而是放到具體的事情中寫。

小結:作者用生動地語言寫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們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誰嗎?(指明説並板書——伊林)

伊林

前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他為青少年創作了《幾點鐘》、《黑白》、《十萬個為什麼》等十幾部膾炙人口的科普文藝著作,他善於把文學和科學結合起來,通過擬人、假設、推理、設問等形式,娓娓動聽的講述科學知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帶着自己的問題走進課文,有了很多收穫,課文學到這裏,你有沒有產生新的問題?或者你還想知道些什麼呢?

(這一環節的處理,我採用了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文中的動詞運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帶、走??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像地描述了漂礫的形成。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一個“爬”字指導學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詞之妙!)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為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最後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人類與自然共生存,共發展的主題選擇的,作者用平實,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深奧的大自然知識,並把它們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1.瞭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2.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技能領域:1.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閲讀能力。

情感領域: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和新課標要求,通過聽、説、讀、寫訓練使學生獲得有關大自然的一些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

教學重點、難點: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短語或句子。

二、教材處理: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各種能力的訓練,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習。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四、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理清層次,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五、教學設計:

1、導入課文: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祕無窮。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有關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學生默讀自讀提示。

3、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並讀準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

雨鐵砧(zhen)

4、繼續讀課文,標好段序。

5、學生討論分析,明確全文24段,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敍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紹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認識它們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2--4)

第二層(5--21)

第三層(22--24)

思考問題:(1)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

(2)認識它們對人類有什麼好處?

(3)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歸納。

想一想:本文選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舉例子、作詮釋、分類別)學生可舉例回答。

6、揣摩重要詞語,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

“文字”不僅指書面上的文字,還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書”不僅指印刷的書,還指變幻無窮的大自然這部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工具。

7、小結:學習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語言》對比閲讀,同學們應該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觀察,多積累知識,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長大後,多研究自然,讓它為人類服務。

8、佈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啟下,總説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認識它們

介紹大自然的文字分説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礫

總説認識大自然的方法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6

課前思考:

我們知道,每篇課文都有它的思想性,是文與道的統一。拋棄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違編者的初衷,都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輕率,都不能完成教學既定的任務。在教學中,我們要明白這點。從《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中,我體會到,古人所説的“世事洞明皆學問”這話一點不假。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現象,都可以讓我們推測過去,預知未來,增加對自然的認識,並通過了解其規律,達到遵循規律,防患於未然的功效。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多提醒同學們,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多觀察自然,做一個有心計,有學問的人。這樣,才能把教材中的思想性挖掘出來,讓學生對其中的教益領悟於心。

課前思考:

蒐集到的這首小詩感覺十分不錯,和大家共享。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極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們不會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雲,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雲山變得像鐵砧,

雷雨就要來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頭,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裏的花崗石,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塊搬來的,

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有的。

……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麼神奇!多麼有趣!

走進自然,仔細觀察, 我們發現你。

深入思考,善於請教, 我們讀懂你。

課前思考: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建議:

(1)本課語言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學知識,教師不必一一解疑,而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獲得。

(2)教學交流時緊扣課後練習2和練習3即可。練習2指向於理解文本內容,練習3指向於實踐運用。

(3)可以拓展學習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語言》一詩,也可以和學生討論,大自然的文字,除了告訴我們一些科學知識以外,還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可以從情感、意志等方面思考。

課後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豐富多彩的,它可以讓我們讀出許多的東西,除了科學知識,還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啟示。水滴可以滴穿巖石,那是啟示我們持之以恆。雄鷹搏擊長空,那是啟示我們要志存高遠。成熟的稻穗低着頭,那是啟示我們要謙虛。楊柳彎腰向地,那是啟示我們高而不忘本。一羣螞蟻抬走骨頭,那是啟示我們要齊心協力。大雁排着整齊的隊伍,那是啟示我們要遵守紀律。小草枯了又長出來,那是啟示我們要堅強不屈。

伊林(1895—1953),蘇聯兒童文學作家、工程師。致力於寫作通俗科學作品,如《十萬個為什麼》、《人與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對前蘇聯科普文學有一定貢獻。伊林誕生於烏克蘭。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1914年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唸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在這之後的30多年中,他為青少年創作了《幾點鐘》、《黑白》、《十萬個為什麼》等幾十部膾炙人口的科學文藝著作,在普及科學知識、鼓舞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終年58歲。

授後小記: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從天上的星星到地上的每一粒石子都是大自然的文字。認識了大自然的文字,人們可以考證出很多未知的東西;可以避免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季節的更替,及時進行農事活動;可以避免飛機事故的發生等。

本課課文簡單易懂,主要是學完這篇課文後拓展開的“你還知道那些大自然的文字”?我佈置學生提前一天回家蒐集相關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記錄下來,形式就像第24課。學生蒐集的資料很豐富,同時也讓我打開了眼界,沒想到原來大自然在處處向我們講述它藴含的內容。學生們很願意這樣學習,充分自主。

課後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此課時,我從回憶《大自然的語言》這首小詩導入,揭示課題,簡介作者。然後質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讓學生自讀課文後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雲、石灰石、花崗石)。如果我們把大自然看成一本書,那麼根據課文把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該怎麼分呢?你能根據課文給上下兩冊分別取個書名嗎?(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

讓我們趕緊去讀一讀“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吧。看看有什麼收穫?當然你在讀書中有什麼疑惑也可以提出來。讀後討論交流,教者板書,相機指導朗讀。

星星(北極星)————辨識方向

雲(砧狀雲)—————觀察氣象

石灰石——碎貝殼———這塊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崗石——冰川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起來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點,要理解這塊花崗石是在森林裏,上面披着青苔。本來應該是在山上的,怎麼會穿過森林呢?學生找出書上的語句並不難,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課時結合了以前科學書上的一個小故事,告訴學生這叫“冰川漂礫”,是冰川帶着這些碎石從上游漂過來的,冰川融化了,石頭留在了這裏。上面還佈滿了擦痕,甚至有明顯的洞。那是與冰川撞擊的結果。後來河流可能消失了,長成了現在的森林。

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為什麼要加引號,因為這是表示特殊的含義,意思是漂。在這裏是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冰川和石塊緩慢移動的過程。

文章的這上下兩冊書是通過哪句話連接起來的呢?學習第4段過渡段。抓住一個“也”字,表明過渡。補充前一部分的總起句,或總結句。“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在會讀它的人看來,是一本神奇(有趣)的書。”

小知識:

四季星座歌

為便於觀測,人們將星空劃分成的若干區域。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佈而辨認出來。如北斗星所在的星座叫大熊星座,北極星所在的星座叫小熊星座。由於歷史的原因,星座的名稱很多是動物名,或古代巴比倫、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名。192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規定,全部天空共分88個星座。

春天星座歌

春風送暖學認星 北斗高懸柄指東

鬥口兩星指北極 找到北極方向清

獅子橫卧春夜空 軒轅十四一等星

牧夫大角沿斗柄 星光點點照航程

夏天星座歌

斗柄南指夏夜來 天蠍人馬緊相挨

順着銀河向北看 天鷹天琴兩邊排

天鵝飛翔銀河歪 牛郎織女色清白

心宿紅星照南鬥 夏夜星空記心懷

秋天星座歌

秋夜北斗靠地平 仙后五星空中升

仙女一字指東北 飛馬凌空四邊形

英仙星座照夜空 大陵五星光會變

南天寂靜亮星少 北落師門賽明燈

冬天星座歌

三星高照入寒冬 昂星成團亮晶晶

金牛低頭衝獵户 羣星燦爛放光明

御夫五星五邊形 天河上面放風箏

冬夜星空認星座 全天最亮天狼星

課後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動形象地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雲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巖,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地質變化,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課文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如把“星、雲、石”等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匠鋪裏的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着青苔的樣子”説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被説明的事物變複雜為簡單,變深奧為淺顯,降低了説明難度,形象地展示了事物地特徵,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為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七單元最後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人類與自然共生存,共發展的主題選擇的,作者用平實,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深奧的大自然知識,並把它們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説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1.瞭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2.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技能領域:1.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閲讀能力。

情感領域: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和新課標要求,通過聽、説、讀 、寫訓練使學生獲得有關大自然的一些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短語或句子。

四、説教材處理: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各種能力的訓練,達到教學目標。

五、説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習。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六、説學法: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理清層次,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七、説教學過程:

本文教學時採用讀、議結合的策略:在讀中走進文本,在議中昇華文本。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

一、導入、揭題

1、 出示現代詩

《秋》讓學生從詩中讀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詩導入新課

2、檢查預習

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你們讀懂了嗎?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這些文字告訴我們什麼呢?

請同學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學們,你們覺得大自然的文字怎麼樣呢?(奇妙,有趣,神祕等)

那麼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將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呢?

二:精讀感悟

(一)感受北極星文字的神奇

1、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北極星這個文字的神奇之處。

2、 幻燈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學生對比讀一讀

4、指名説自己喜歡那一段的介紹? (第一段文字)

5、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具體,生動,設置了一個情景)

6、星星寫成的天書那麼神奇,誰再來讀一讀?

7、為了吸引讀者,作者在介紹北極星這種文字時,設置了一個故事情境,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狀雲、石灰石、花崗石文字的神奇之處

1、 那作者是怎麼向我們介紹其它三種文字的呢?

2、認真讀讀課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紹生動的句子畫下來,在旁邊寫寫感受

預設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讀一讀 比喻句讓你體會到了什麼?(瞭解了砧狀雲的形狀)

3、作者怎樣介紹才使我們隊砧狀雲的印象特別深刻呢?(假設)

預設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讀自己感興趣的句子

2、你從這段中讀懂了什麼?

3、能不能用自己的還介紹石灰石這個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關鍵詞 石灰石 貝殼 海洋 讓同學連線 介紹

4、這就是科學家得出結論的推想過程,這是一篇科普文,科普文不光要推想,關鍵是要有嚴密的推理,只有這樣,才會讓人信服

預設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誰來談談這段話的哪些地方描寫很生動

2、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問句,作者心裏知道答案嗎?(知道)

3、那他為什麼還要連用三個問句呢?

4、讀到這裏,老師也有疑問,師讀三個問句

5、老師的疑問誰能回答?生 讀後面的句子

6、這一問一答是什麼修辭呀?(設問)

7、誰想來讀一讀 學生練讀體會設問句的好處

三、課外拓展

1、作者伊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用他嚴密的科普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 其實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詩人是這樣來表達的

2、【PPT出示】詩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語是這樣介紹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説

4、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介紹

四:總結

同學們,大自然的文字奇妙無窮,我們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須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説板書: 板書: 大自然的文字

北極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狀雲 預兆雷雨 假設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崗石 曾有冰川 設問

教後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

本文是伊林寫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區別他用優美的語言文字來説明一定的科普知識,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注重從兩方面來教學,懂得科普知識以及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次可以説是初次嘗試,在嘗試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

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因此課一開始,我先從故事入手,給孩子們講了作者伊林小時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對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們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慾望。

作為一篇科普小文,本課圍繞“大自然的文字”分別寫了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裏需要首先讓學生明確的是“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從而使學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麼會有文字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繪了從天空到大地所呈現給我們的一頁頁鮮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這裏需要突出的是鮮活有趣。從奇妙的天書到有趣的地書,作者把科普知識藴於日常生活可見可感的現象,讓學生讀來感覺觸手可及,舉目可見。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從而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因此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較難理解的北極星的準確位置,砧狀雲等地方稍作指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星、雲、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匠鋪裏的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着青苔的樣子説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説明的文學性。這一環節的處理,我採用了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文中的動詞運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帶、走??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像地描述了漂礫的形成。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一個“爬”字指導學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詞之妙!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因此,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説清相關知識也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點。文章第四自然節還可以看作天書和地書之間的過渡段。但它和以前學過的用“不但------而且”連接起來的過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學中我也關注了這一點,指導學生去理解。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還大量滲入了我國關於自然現象的諺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入説的訓練,讓學生去勸説那些總是坐在家裏的人要多出去走走,從而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觀這節課,課文的重難點教學基本達到,能夠把説明文教出了語文性,但在激發學生興趣,給孩子們創設一個童話的世界這些方面依然沒能達到,仍須繼續努力!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8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課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説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動形象的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別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雲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有助於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地質變化。第7自然段講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易懂,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閲讀。

針對課文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課題質疑,激發興趣

導入:同學們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來來認識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簡介)今天她給我們帶來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課文(出示課題,齊讀)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生的閲讀興趣。所以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思考: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歸類整理一下:課文分別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讀懂大自然的文字?讀懂這些文字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也正是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難點。)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讓孩子帶着問題初讀課文。由於是六年級的學生,所以在讀課文時出示這樣的自學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看看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歡的一種多讀幾遍。

(這個問題的出示其實就是在鍛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也幫助他們在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

檢查自讀情況:

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的生字就不再單獨出示了隨課文解決。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紹了星座、雲、石灰石、花崗石這幾種文字。教師再適時的點撥一下這些文字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又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就幫助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導分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抓住重點,潛心體會。

文章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段落簡潔。教師主要引導學生自學為主。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孩子抓住重點句理解“天上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天上”、“腳下”,兩個“每”字都在傳遞着一個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題,也是教學的重點。主要從“天上”和“腳下”兩方面列舉了大自然的四種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巧妙的過渡。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這種過渡的運用。其餘幾個段落文字淺顯易懂,老師給出問題:這種文字能夠告訴我們什麼,你還知道有關這種文字的知識嗎?讓學生分成四大組通過自學,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在交流時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對星座的介紹。可以拓展一些內容,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農諺。還讓孩子説説天上還有那些文字。如:太陽、月亮風等。從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瞭解天氣。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讓孩子瞭解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敍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着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本段中的動詞用得特別好,引導學生多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強調腳下的文字能讀出地質變遷。

課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也是課文向生活擴張的一個點。主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仔細觀察,不斷學習。

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孩子對大自然的文字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發現,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們的授課絕不僅僅為一堂課,一篇課文所約束,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結合課後習題,我有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

我的過渡語是: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裏,我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處都有文字,大自然通過這些文字在告訴我們什麼?你們看(出示多媒體)

多媒體1:迎春花

當第一朵迎春花綻放的時候,大自然告訴我們: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體2:陽光照射下的.火紅的楓樹林圖。

師:當很多樹葉變黃的時候,楓樹卻獨樹一幟,格外地鮮豔,多美哪!這是大自然在説:秋天來了,是時候賞楓葉了。

多媒體3:霧凇圖

師:吉林霧凇,瓊脂枝玉葉,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蹟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讓我們想起了起了: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好的一面,也在時刻提醒着我們什麼。

多媒體3:瀑布的枯竭

師述:大瀑布以前一瀉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卻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這種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

多媒體4:太湖藍藻暴發

師:太湖是我們的母親湖,2007年的藍藻暴發,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可不容緩或人人有責------”

師:這是老師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上的幾頁文字。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麼呢?請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給大自然這本書添上幾頁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間雞飛狗跳,能讀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場地震來臨。

3、鋸開大樹,你就能發現樹的斷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紋路,這就是年輪。有多少年輪,樹就有多少樹齡。

4、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佈,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

5、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魚、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斷出在遠古的時代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這一設計,由老師引導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後由學生自由發揮,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激發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又強化了孩子的環保意識。)

五、總結:

最後是全文總結:今天,我們從大自然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們又共同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了幾頁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藴含無限的知識、學問和奧祕,等我們去觀察、瞭解和探索。讓我們繼續為大自然這本書書寫更多的文字。

作業:

同學之間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結合課內、課外的知識辦一份小報。

(作業設計彈性較大,強調可以合作完成,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板書設計:

星座辨別方向

雲觀察氣象

24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地質變化

觀察瞭解探索花崗石地質變遷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一、扣題導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學此課時,我從回憶《大自然的語言》這首小詩導入,揭示課題,簡介作者。然後質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讓學生自讀課文後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雲、石灰石、花崗石)。如果我們把大自然看成一本書,那麼根據課文把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該怎麼分呢?你能根據課文給上下兩冊分別取個書名嗎?(一本叫神奇的天書;一本叫有趣的地書。)教者板書。

二、自讀課文,讀懂大自然的文字

讓我們趕緊去讀一讀“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吧。看看有什麼收穫?當然你在讀書中有什麼疑惑也可以提出來。讀後討論交流,教者板書,相機指導朗讀。

星星(北極星)————辨識方向

雲(砧狀雲)—————觀察氣象

石灰石——碎貝殼———這塊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崗石——冰川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起來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點,要理解這塊花崗石是在森林裏,上面披着青苔。本來應該是在山上的,怎麼會穿過森林呢?學生找出書上的語句並不難,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課時結合了以前科學書上的一個小故事,告訴學生這叫“冰川漂礫”,是冰川帶着這些碎石從上游漂過來的,冰川融化了,石頭留在了這裏。上面還佈滿了擦痕,甚至有明顯的洞。那是與冰川撞擊的結果。後來河流可能消失了,長成了現在的森林。

這樣學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為什麼要加引號,因為這是表示特殊的含義,意思是漂。在這裏是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冰川和石塊緩慢移動的過程。

文章的這上下兩冊書是通過哪句話連接起來的呢?學習第4段過渡段。抓住一個“也”字,表明過渡。補充前一部分的總起句,或總結句。“我們頭頂的這片藍天,在會讀它的人看來,是一本神奇(有趣)的書。”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剛剛在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了一首小詩,出示小詩的前半部分,指名讀,齊讀。

三、拓展思維,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這首小詩的結尾是省略號,除了書上列舉的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這本書上,還有哪些文字呢?學生補充(月亮圓圓的,説明是農曆十五左右;天上鈎鈎雲,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天必有大雨到;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你們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來寫兩句嗎?學生説。

四、掌握方法,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看來大家對大自然觀察得非常細,要知道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這部大書的首要條件。那麼我們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還要注意什麼呢?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這個自然就是告訴我們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觀察、認真讀書、學會請教)老師同樣也以詩歌的形式寫了出來,齊讀後半部分小詩。

同學們,大自然神奇有趣,這節課我們只是學會了讀其中的幾個字而已,老師把課上交流的內容寫成的一首小詩,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它作為這本書的序,讓更多的人都能來讀一讀它,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大自然,保護我們的大自然,積極探索我們的自然!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9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三篇課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説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動形象的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別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雲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有助於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地質變化。第7自然段講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易懂,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閲讀。

針對課文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瞭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們的作用 。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重點句子。

教法:、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

學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 誦讀小詩,導入新課

《秋》 是學生剛學的一首小詩,從詩中的一篇紅葉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於學生理解。緊接着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生的閲讀興趣。

思考: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歸類整理一下:課文分別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讀懂大自然的文字?讀懂這些文字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也正是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點。)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讓孩子帶着問題初讀課文。由於是六年級的學生,所以在讀課文時出示這樣的自學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看看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歡的一種多讀幾遍。

(這個問題的出示其實就是在鍛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也幫助他們在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

檢查自讀情況:

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紹了星座、雲、石灰石、花崗石這幾種文字。教師再適時的點撥一下這些文字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又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就幫助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讀課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段落簡潔。教師主要引導學生自學為主。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孩子抓住重點句理解“天上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天上”、“腳下”,兩個“每”字都在傳遞着一個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也是教學的重點。主要從“天上”和“腳下”兩方面列舉了大自然的四種文字。

在交流時第二、三自然段藉助課件介紹星座,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農諺。從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瞭解天氣。

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巧妙的過渡。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這種過渡的運用。其餘幾個段落文字淺顯易懂,讓學生分組通過自學,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讓孩子瞭解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敍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着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本段中的動詞用得特別好,引導學生多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強調腳下的文字能讀出地質變遷。

課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也是課文向生活擴張的一個點。主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進大自然,仔細觀察,深入思考,善於請教。

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孩子對大自然的文字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發現,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 拓展延伸

我們的授課絕不僅僅為一堂課,一篇課文所約束,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結合課後習題,我有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

我的過渡語是: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裏,我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處都有文字,大自然通過這些文字在告訴我們什麼?你們看(出示多媒體)

(由學生自由發揮,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

五、總結:

最後是全文總結:今天,我們從大自然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們又共同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了幾頁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藴含無限的知識、學問和奧祕,等我們去觀察、瞭解和探索。讓我們繼續為大自然這本書書寫更多的文字。

作業:

同學之間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結合課內、課外的知識辦一份小報。

(作業設計彈性較大,強調可以合作完成,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板書設計: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別方向 走進自然

雲 觀察氣象 走進書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質變化 善於請教

花崗石 地質變遷

(板書的設計比較簡潔,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大自然的文字説課稿10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的第24課《大自然的文字》。

一、説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動形象的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全文共7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別從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兩個方面,依次介紹了天上的星座、雲朵和腳下的石灰石花崗石,告訴我們大自然的文字有助於辨別方向、觀察氣象、瞭解地質變化。第7自然段講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課文的思路清晰流暢,語言通俗易懂,藉助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將深奧的科學知識通俗化、大眾化,適合學生閲讀。

二、説教學目標

針對課文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瞭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2、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技能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閲讀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瞭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短語或句子。

三、説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習。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理清層次,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課題質疑,激發興趣

導入:孩子們,我們一提到古代特別聰明的人一般都會想起誰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這本大樹中的知識,所以呀,我們學好了大自然這本大樹中的文字,也可以成為世界上最最聰明的人。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文字吧!(出示課題,齊讀)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學習課文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可以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生的閲讀興趣。所以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思考:讀了課題,你產生了哪些問題?

(把孩子的問題歸類整理一下:課文分別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怎樣讀懂大自然的文字?讀懂這些文字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也正是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難點。)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讓孩子帶着問題初讀課文。由於是六年級的學生,所以在讀課文時出示這樣的自學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看看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歡的一種多讀幾遍。

(這個問題的出示其實就是在鍛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也幫助他們在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意。)

檢查自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本課的生字就不再單獨出示了隨課文解決。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紹了星座、雲、石灰石、花崗石這幾種文字。教師再適時的點撥一下這些文字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又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就幫助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導分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抓住重點,潛心體會。

文章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段落簡潔。我主要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讓孩子抓住重點句理解“天上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天上”、“腳下”,兩個“每”字都在傳遞着一個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有發現的眼睛。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題,也是教學的重點。主要從“天上”和“腳下”兩方面列舉了大自然的四種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巧妙的過渡。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孩子注意這種過渡的運用。其餘幾個段落文字淺顯易懂,我給出問題:這種文字能夠告訴我們什麼,你還知道有關這種文字的知識嗎?讓學生分成四大組通過自學,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讀懂課文。

在交流時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對星座的介紹。可以拓展一些內容,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農諺。還讓孩子説説天上還有那些文字。如:太陽、月亮風等。從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幫助我們辨別方向,瞭解天氣。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讓孩子瞭解同樣是介紹地上的石頭,作者的敍述重點卻不一樣。第五節,強調人們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瞭解地質變化中的“變”——海洋變陸地(城市);第六節,着重告訴我們地質變化中的“遷”——遠古時代,從寒冷的冰川變遷而來,本段中的動詞用得特別好,引導學生多讀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最後強調腳下的文字能讀出地質變遷。

課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結尾,也是課文向生活擴張的一個點。主要解決的是“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個問題。要讓學生明白要讀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仔細觀察,不斷學習。

因為有了前面的學習,孩子對大自然的文字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候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發現,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們的授課絕不僅僅為一堂課,一篇課文所約束,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結合課後習題,我有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我的過渡語是:同學們,課文學到這裏,我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處都有文字,大自然通過這些文字在告訴我們什麼?你們看(出示多媒體)

多媒體1:陽光照射下的火紅的楓樹林圖。

師:當很多樹葉變黃的時候,楓樹卻獨樹一幟,格外地鮮豔,多美哪!這是大自然在説:秋天來了,是時候賞楓葉了。

多媒體2:霧凇圖

師:吉林霧凇,瓊脂枝玉葉,這真是大自然的奇蹟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讓我們想起了起了: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其實,大自然不僅給了我們美好的一面,也在時刻提醒着我們什麼。

多媒體3:瀑布的枯竭

師述:大瀑布以前一瀉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卻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這種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

多媒體4:太湖藍藻暴發

師:太湖是我們的母親湖,2007年的藍藻暴發,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們:“保護環境,可不容緩或人人有責------”

師:這是老師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上的'幾頁文字。同學們,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麼呢?請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給大自然這本書添上幾頁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螞蟻搬家,蜻蜓低飛,魚兒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間雞飛狗跳,能讀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場地震來臨。

3、鋸開大樹,你就能發現樹的斷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紋路,這就是年輪。有多少年輪,樹就有多少樹齡。

4、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佈,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

5、喜馬拉雅山發現了魚、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斷出在遠古的時代喜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這一設計,由老師引導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後由學生自由發揮,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既激發了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又強化了孩子的環保意識。)

(五)、總結:

最後是全文總結:今天,我們從大自然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我們又共同為大自然這本書寫了幾頁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藴含無限的知識、學問和奧祕,等我們去觀察、瞭解和探索。讓我們繼續為大自然這本書書寫更多的文字。

五、説作業設計

(六)、作業:

同學之間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結合課內、課外的知識辦一份小報。

(作業設計彈性較大,強調可以合作完成,讓學生在鞏固課內知識的的基礎上拓展課外知識,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六、説板書

板書設計:

星座 辨別方向

雲 觀察氣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質變化

花崗石 地質變遷

( 觀察 瞭解 探索)

造福人類

(板書的設計比較簡潔,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即課後習題2的答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