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氓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26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氓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氓説課稿

詩經氓説課稿1

一、説教材

知識與能力:

1) 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 分清《詩經》中特有的語助詞和語氣詞,理解生僻字及意義特殊的詞語;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能夠初步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並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3) 瞭解《詩經》成書的經過及其特殊的文學價值,引導學生更加珍視漢民族文化,熱愛漢民族語言。

教學重點:

1) 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二、説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誦讀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範讀,展示相關文學常識,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三、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自己誦讀與聽配樂範讀相結合,並且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加以指導,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並且落實詩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詩經》

第一部詩歌總集

六義——風 雅 頌 賦 比 興

四言詩

2、朗讀 分為聽配樂範讀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首先聽範讀來指導學生把握四言詩誦讀的節奏(多媒體課件展示:二、二節拍),在朗讀過程中,根據課下注釋,明確字音字形,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應掌握的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並且對詩歌敍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歡喜——悲傷——怨恨,並且明確本詩所表達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並由此來生髮其他問題,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4、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並且瞭解女主人公情感變化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鑑賞。這是本課教學的主體部分,通過設計四個問題(“女主人公為何怨”、“她怨什麼”、“怨過之後她又將何去何從”、“她的感情變化在詩歌中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把握本詩的思想意義(不僅是對氓的控訴,也是對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婦女地位卑微現象的批判)、瞭解詩歌的進步性所在(表現了女子敢於反抗,勇於追求幸福的精神)並體會本詩邊敍事邊抒情,通過回憶、對比手法來表現情感的藝術手法。在本環節中,通過教師的問題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着“怨情”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5、總結人物性格特點,初步鑑賞詩歌中鮮明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決之前幾個問題的基礎上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出發,找到對應的詩句,最後由教師加以總結,明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勤勞、温柔、善良、堅強。

6、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背誦。《詩經》中出現的生僻字多,這會給學生的背誦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首先應加強學生對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實,並且由教師對詩中的故事情節整理概括,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通過指定學生演板重要詞句,來明確背誦中的重點難點。這樣,本課的教學重點就能得以突破。

7、作業設計環節 本課選自《詩經》,仍屬於文言文教學,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注意課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虛詞的落實。在此基礎上,可安排學生進行將本詩與《詩經》中另一首棄婦詩代表篇目《穀風》進行比較閲讀(教師多媒體展示《穀風》並簡單疏通文意),試分析兩首詩歌所表達情感的異同及其原因。根據以上構思,安排本課作業如下:

總結本課中出現的文言知識點;

閲讀《穀風》,分析《穀風》與《氓》表達情感的異同及其原因。

8、課堂小結

《詩經》產生於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由此給我們的寫作也帶來啟迪。因此,安排課堂小結如下:

《氓》敍述了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們讀着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因為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這正是因為它並沒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發展,自然而然生成詩歌跌宕迴旋的佈局。其實,文學的真諦正在於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達最樸素的感情。由此我們也可以獲得啟迪,在我們寫作中,也應該拋去那些浮華的外表,用我們手中的筆,去展現真實的生活,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情。

五、説對本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預設及解決辦法: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以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怨情”作為中心點,由此生髮幾個問題,來完成詩歌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義把握,藝術手法鑑賞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在此過程中,課堂容量較大,需要教師課前抓好學生預習工作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好多媒體課件,一方面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便於控制課堂的教學節奏。另外,本課是一篇著名的愛情詩,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涉及愛情觀的討論,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離文本,避免把愛情詩的鑑賞變成純粹愛情觀的討論,是課堂教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詩經》

為何怨 一片痴情 無端見棄

怨 怨什麼 丈夫薄倖 世道不公

怨之後 痛定思痛 與氓決絕

詩經氓説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詩經兩首》中的第一篇《氓》,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這節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詩經兩首》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詩經》是我國詩歌的源頭,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把教學目標設為:1.瞭解詩經的相關知識,掌握詩歌中的寫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節,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瞭解詩歌主題。

3.積累字詞,提高學生詩歌欣賞的水平。

三.説教學重難點。

《氓》是一篇敍事詩所以教學重點在於對詩歌故事情節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另外《詩經》主要運用了賦比興手法所以難點在於掌握詩歌中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四.説教法

本課我主要採用誦讀法,講授法,提問法。我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讓他們熟悉課文,培養學生語感瞭解詩歌的故事情節。在分析完課文後再次讓學生根據詩歌感情的變化朗讀課文,讓他們走入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講授法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字詞,語法,寫作手法,人物形象,感情基調的轉換有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提問法,提出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詩歌使用了那些寫作手法,又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用這兩個問題點明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實現教學目標。提出女主人公她被遺棄責任在誰?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五.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我通過我的朗讀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容,通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詩歌來體會詩歌的情感。我通過和學生討論女子婚姻失敗的原因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詩歌主題的思考。

詩經氓説課稿3

一、説教材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1)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分清《詩經》中特有的語助詞和語氣詞,理解生僻字及意義特殊的詞語;

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能夠初步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並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3)瞭解《詩經》成書的經過及其特殊的文學價值,引導學生更加珍視漢民族文化,熱愛漢民族語言。

教學重點:

1)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二、説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誦讀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講授是為了啟開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範讀,展示相關文學常識,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三、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自己誦讀與聽配樂範讀相結合,並且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加以指導,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並且落實詩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國中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包括“《詩經》六義”,其中,《氓》所涉及的比興手法,是相關文學常識的重點。這部分的學習安排在導入環節,通過回顧《蒹葭》、《關雎》等國中語文涉及的《詩經》篇目,來串講相關知識點。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

《詩經》第一部詩歌總集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四言詩

2、朗讀分為聽配樂範讀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首先聽範讀來指導學生把握四言詩誦讀的節奏(多媒體課件展示:二、二節拍),在朗讀過程中,根據課下注釋,明確字音字形,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應掌握的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並且對詩歌敍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歡喜——悲傷——怨恨,並且明確本詩所表達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並由此來生髮其他問題,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4、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並且瞭解女主人公情感變化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鑑賞。這是本課教學的主體部分,通過設計四個問題(“女主人公為何怨”、“她怨什麼”、“怨過之後她又將何去何從”、“她的感情變化在詩歌中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把握本詩的思想意義(不僅是對氓的控訴,也是對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婦女地位卑微現象的批判)、瞭解詩歌的進步性所在(表現了女子敢於反抗,勇於追求幸福的精神)並體會本詩邊敍事邊抒情,通過回憶、對比手法來表現情感的藝術手法。在本環節中,通過教師的問題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着“怨情”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5、總結人物性格特點,初步鑑賞詩歌中鮮明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決之前幾個問題的基礎上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出發,找到對應的詩句,最後由教師加以總結,明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勤勞、温柔、善良、堅強。

6、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背誦。《詩經》中出現的生僻字多,這會給學生的背誦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首先應加強學生對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實,並且由教師對詩中的故事情節整理概括,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通過指定學生演板重要詞句,來明確背誦中的重點難點。這樣,本課的教學重點就能得以突破。

7、作業設計環節讓學生把詩歌改編為現代詩歌或小説

8、課堂小結

《詩經》產生於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由此給我們的寫作也帶來啟迪。因此,安排課堂小結如下:

《氓》敍述了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們讀着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因為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這正是因為它並沒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發展,自然而然生成詩歌跌宕迴旋的佈局。其實,文學的真諦正在於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達最樸素的感情。由此我們也可以獲得啟迪,在我們寫作中,也應該拋去那些浮華的外表,用我們手中的筆,去展現真實的生活,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情。

五、説對本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預設及解決辦法: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以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怨情”作為中心點,由此生髮幾個問題,來完成詩歌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義把握,藝術手法鑑賞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在此過程中,課堂容量較大,需要教師課前抓好學生預習工作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好多媒體課件,一方面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便於控制課堂的教學節奏。另外,本課是一篇著名的愛情詩,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涉及愛情觀的討論,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離文本,避免把愛情詩的鑑賞變成純粹愛情觀的討論,是課堂教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詩經》

為何怨一片痴情無端見棄

怨怨什麼丈夫薄倖世道不公

怨之後痛定思痛與氓決絕

一、説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於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後世詩歌的典範。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藴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藴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本首詩,是樹立學生學好古詩的信心,培養一定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關鍵。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和高一學生古詩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欲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1、反覆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複雜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3、熟記關於《詩經》的文學常識。

新課標指出,文學閲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於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説教法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1)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因此,範讀、多讀尤為重要。(2)分析法在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三、説學法關於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四、説程序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接下來我將從整體把握、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總結藝術特色四個大環節來安排教學。

二、背景點撥,整體把握首先學生回顧《詩經》的基本知識,依情況略作補充。簡單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采薇》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經常入侵中原,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玁狁的記載。進入課文後,明確生僻字讀音;朗讀課文,把握詩歌。讓學生對照註釋及工具書明確字詞讀音,老師強調個別容易讀錯的字,在預習基礎上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三、疏通課文,體會情感學生朗讀一至三節,找出通假字,如“莫”;語助詞如“止”“曰”;古今異義詞如“啟”“居”。以及個別短語如“靡室靡家”“載飢載渴”的結構,結合上《衞風氓》中出現的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來理解。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抽查翻譯,糾正錯誤。

這三節都以采薇起筆,讓學生思考課文呢寫了薇菜生長的哪幾種形態,有什麼作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不難,但學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點到用於表達士卒思歸之情的強烈。老師要補充,用薇菜的生長來反映歸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時在藝術手法上,同《衞風氓》用“桑葉”來起興一樣,這裏也是比興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戰士們靠野菜來充飢也反映了戰士們生活艱苦,興中有賦。

接下來,讓學生繼續找尋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長還用了什麼來表現戍邊的漫長?明確:用年月的更替,從“莫”到“陽”。讓學生自行分析隨着年歲的增長,作者對戰爭,對家鄉的情感發生了什麼變化,有何體現。這是一首戍邊戰士在歸來途中追憶戍邊生活的詩,戰士用追憶的口吻來回想過去,在追憶中流露出強烈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找得到,學生找尋的過程有助於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變化線索。明確:對戰爭,作者堅決抗戰,保家衞國,體現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內心又極度思念家鄉,要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強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無期,同時不要忽視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這裏,學生對這三節已經基本把握,現在可讓學生再次整理歸納作者情感的複雜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對統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總結藝術手法,分析藝術手法可以提醒從《衞風氓》來入手,如重章疊句,比興手法,不僅表現感情遞進,還突出主題。課文除了追述思歸之情,四、五節還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學生朗讀,對照註釋再次理解四、五節。歸納通假字如“爾”“棘”,古今異義如“君子”,“小人”,這兩節字詞在意義理解上比較難,可以讓學生翻譯,加強理解和掌握。

第四節前四句是自問自答,寫常棣花也是起興。請學生歸納這四、五兩節的大意,這樣能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更好的把握這兩節。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緊張勞苦征戰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描寫我軍裝備精良,馬匹強壯中體現出來的複雜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憤恨情緒,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將軍馬匹居然如此肥壯,更何況是將軍自己,表現了對軍中不公的不滿。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美

讓學生談談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後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回到課文第六節,想象前四句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在課文第六節裏,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讚賞,讓學生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捨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託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於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時我提問,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複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這裏已經分析完課文,現在可以讓學生完整歸納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形象要求全面,準確,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理解情感,訓練完整表達的能力。

五、總結藝術特色

由學生分析課文的藝術特色,教師補充。

指導學生參照《衞風氓》來分析本文的重章疊句,比興手法。同時要注意課文的多種敍事手法應用,如倒敍,追敍再回到現實的敍事線索。

佈置作業:熟讀、背誦詩歌。預習《離騷》。

詩經氓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閲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敍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為今後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説學生: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國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於《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後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於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三、説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誦讀法、講解法、啟發法、討論法等。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講解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説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領背與自己誦讀相結合,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並且深入探究其悲劇原因。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國中及上節課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

第一部詩歌總集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四言為主,重章反覆

2、認知性誦讀。這一階段分為學生領背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熟悉文本讓其對詩歌敍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理解性誦讀。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評價性誦讀。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並且瞭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鑑賞。這是本課教學的探究部分。在本環節中,通過“為什麼自由戀愛竟以悲劇收場?”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着“悲劇原因”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5、師生合誦《致橡樹》。《詩經》產生於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那麼對於新時代的學生如何讓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樹》。採用師生合誦這種方式,有兩個初衷:一是豐富課堂內容,加深情感體驗;二是激發學生對詩歌朗誦的興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