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創業成功案例3個

來源:文書谷 3.03W

由於成本少、風險小、市場進入門檻低,小本創業是創業的首選模式。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小本創業成功案例,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小本創業成功案例3個

小本創業成功案例篇1:3名大學生村官創業

5年前,為了拯救被遺棄的30畝蔬菜大棚,南京六合區雄州街道錢倉村的3名大學生村官踏上了創業之路,註冊了田原牧歌公司和錢倉牌商標。去年,公司基地已擴展到300畝,營業收入超過1000萬元。就在昨天,該項目參加了江蘇首屆大學生村官創業大賽總決賽,這也是南京唯一進入總決賽的村官創業項目。

錢倉村黨總支副書記周強是3人創業的合夥人之一。

“20xx年,村裏來了不少外地人承包大棚種蔬菜,但虧了本。”周強説,當時,一個承包户直接跑路,扔下30畝大棚的蔬菜。不能眼睜睜看着這些蔬菜爛在地裏,村書記就讓幾個村官先去賣菜。

當天下午1點,周強開始張羅工人一起拔蘿蔔,到晚上8點裝完車,整整裝了700公斤。次日凌晨3點,他們把蘿蔔運到蔬菜批發市場,一車蘿蔔只賣了130元,還不夠人工和運費。

國家鼓勵農業創業,為什麼農業的利潤這麼低?再看看村裏,不少農民也都將地拋荒,去工廠打工。周強説,農業一定要解決好“種什麼、怎麼種、怎麼賣”的問題,3個大學生村官決定自己創業,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從頭摸索打造無公害蔬菜基地

創業基地就在錢倉村村頭,那位承包人遺棄的30畝大棚。

周強説,他花了一個月做市場調研,最終決定打造無公害蔬菜基地。基地出來的菜,首先要到地頭的農藥殘留檢測處自測,然後送到集散中心做第三方檢測,每次檢測都出具報告,相當於給蔬菜標了“身份”。

雖然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村官,但真要做農業,3個合夥人都沒有經驗,一切從頭開始摸索。

在大棚裏育秧,需要地暖,但鋪地暖容易乾燥,就要經常澆水。周強剛開始直接從外面水溝裏挑水澆,結果熱乎乎的秧苗遇上冷水,死了一大片。後來請教了街道農技站工作人員,水挑來後在大棚裏放一段時間,等水温和地温接近了再澆。

孫雪清是其中一名女大學生村官。“記得有一年天寒地凍,我去鄰村討教大棚種植經驗,騎着電動車來回20多公里的路,半路還下起了雨,一天忙下來,當晚就發了40℃的高燒。在村醫務室打吊瓶時,還忙着洽談送貨。當時就是有股信念,吃點苦沒什麼,一定要幹成了。”

平價超市+企事業單位配送,直銷模式提高利潤

提高利潤,周強的計劃就是直銷,將農產品直接從田頭上到餐桌。在街道上看到,公司開的農產品平價超市生意很紅火。周強説,這裏白蘿蔔每斤一塊三,而市場價一塊六;西蘭花三塊八,而市場價五塊四。而且都是當天的新鮮菜,一天有6000多元營業額。

在江北農副產品中心,公司還設立了集散中心。現在公司已有50多家企事業單位配送客户,每天營業額近4萬元。

為了更好地帶動農民致富,村官們將所有的大棚分包給會員農户,統一品種佈局、技術指導、農資供應、包裝銷售。村裏的老付就跟着這羣大學生村官種菜,“你別説,這羣學生娃還真有點本事,還是跟過去一樣種菜,但菜價翻了好幾倍。這兩年,我家裏買了兩輛車和一套房子。”

除了種菜,村官們還打造了200畝葵花園,吸引城裏市民前來旅遊參觀。孫雪清説,去年“十一”前後,10天來了45萬人參觀,把基地和附近村民的農產品都買空了。

據介紹,公司下一步將借鑑京東到家的3P戰略,打造南京幫生鮮O2O社區商務模式,在南京市範圍內開辦50家社區生鮮超市,線上交易,線下2小時送貨上門。同時,把基地打造成休閒農業觀光中心,向遊客直銷農產品。

小本創業成功案例篇2:大學生回農村養鴨創業

尹玉哲深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在創建企業努力實現較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他時刻不忘家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努力回報社會。有感於寒門學子求學的艱辛,尹玉哲成功地幫助了當地近百人次的貧困生邁入大學校門,起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企業感召力。

自主創業 彰顯實力

尹玉哲畢業於萊陽農學院,畢業後他分配到了博興縣第一油棉廠工作,因工作表現出色,20xx年被調入華康食品有限公司,他紮根基層一干就是20xx年。20xx年,三十而立的尹玉哲,創業的念頭愈發膨脹。20xx年以前,因為業務關係尹玉哲經常回自己的家鄉無棣縣,也進行了市場調研,發現當時櫻桃谷鴨養殖在黃河以北相對空白,在無棣縣更是缺少,但無棣的養雞業發達,養殖環境好。20xx年3月份 ,尹玉哲不顧父母家人的反對,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工作,與其同學一行四人籌集30萬元,成立了無棣縣智誠鴨業有限公司,開始了漫長的創業之路。

一個好不容易從莊稼地裏考上大學,在城裏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不錯收入的大學生竟然回農村養鴨創業,在公司受苦受累的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説不幹就不幹了,村裏人都認為尹玉哲就是沒事找事,對於他的創業,大家都不看好。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創業,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創業最大的困難莫過於沒有資金的支持,尹玉哲也經受了這樣的考驗,由於公司成立初期資金受限,沒有資金聘用人,他同時以工人的身份在鴨場工作,和普通工人穿着一樣的工作服,清理鴨糞、餵鴨、撿蛋……工人幹什麼活他也幹什麼活。沒有地方住,他就住在不到10平米的辦公室裏,辦公室的門後面始終放着一個摺疊牀,到了晚上把摺疊牀拿出來,辦公室就變成了宿舍。

由於沒錢,在養殖大棚上也只能採取邊建設邊養殖的方法,首先建設了4個低標準養鴨大棚。6月份,公司購進了第一批4700只鴨苗,隨後經過向好友藉資,每隔二個月購進4700只種苗,連購6批,價值60萬元。20xx年初,6批種鴨苗陸續出現效益,半年後,公司純收入達到80萬元。在尹玉哲的人生中,這是第一次賺到這麼多錢,雖然辛苦但他感到特別滿足,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發展過程 艱難重重

創業,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20xx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給正處於發展中的智誠鴨業有限公司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幾個月的時間,公司全部投入不僅瞬間化為烏有,還揹負了100多萬元的債務,當時每個月的虧損最多時達到30餘萬元,最少也有10餘萬。這時,所有的壓力都上來了,公司的生產經營出現危機,資金鍊被卡死了,企業步入絕境。

如此巨大的打擊,讓所有的壓力一擁而上,很多人都在勸他:“算了,別再折騰了,再繼續下午,窟窿只會越來越大,現在收手,還來得及。”

此時的尹玉哲真的是懵了,他感到及其的孤獨與無助。曾經滿滿的鴨舍,如今空空蕩蕩,進去後再也聽不到咯咯咯的鴨叫聲,尹玉哲整個人都垮了。他習慣於沒事的時候去鴨舍轉轉,可如今卻越轉越覺得淒涼。

鴨舍加相關設備花了100萬,3萬隻鴨從進苗到產蛋又花去近200萬。創業一年卻遭遇了傾家蕩產,連滿足孩子的生活費、學費都成了問題。養鴨行業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公司不能停產,停產後要想再次發展,至少要經過近兩年的時間才能獲得收益。幹這一行投資太大,他的鴨場要投資的話,要投資好幾百萬。錢的來源根本就不好弄。大家都覺得尹玉哲這下很難再起來了。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就在大家都認為尹玉哲很難再起來時,尹玉哲卻發生了大變樣,以前天天呆在鴨舍魂不守舍的他,又勇敢的爬起來。他和他的創業夥伴們同時以工人的身份在鴨場工作,和普通工人穿着一樣的工作服,工人幹什麼活他們也幹什麼樣的活,餵鴨、撿鴨蛋、清理鴨糞……

與此同時,尹玉哲開始四處找朋友、同學、家人籌集資金。憑着創業之前及創業這一年來的誠信經營模式,尹玉哲打出的求救電話基本得到了迴應,最多的客户一次性拿出12萬元支持尹玉哲的創業夢想。就這樣,在已經揹負高額債務的情況下,尹玉哲又借來了 300萬的外債,繼續經營鴨場。資金有了基本的保證之後,公司狀況開始好轉。

20xx年12月31日,這一年的最後一天,忙碌了一天的尹玉哲回到公司,把車放進車庫後在車上痛哭了半個小時,回首過去的一年,經歷了太多太多,這一年的路走的很難很難。

熱心公益 奉獻社會

尹玉哲深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在創建企業努力實現較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他時刻不忘家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努力回報社會。有感於寒門學子求學的艱辛,尹玉哲成功地幫助了當地近百人次的貧困生邁入大學校門,起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企業感召力。

創建企業至今,尹玉哲先後拿出了200多萬元的資金用於教育事業、修路、扶貧、慰問敬老、福利院等。20xx年3月,在無棣縣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公司成立了星火義工智誠公司志願者服務基地;20xx年11月,智誠公司被山東公益聯盟評為“愛心企業”,這是濱州市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企業。同時,為帶領羣眾早日脱貧致富,公司特意招收了60多名特困職工在公司工作。多年來,公司先後培養出200多名農村“養殖專家”,這些人大部分成為致富的帶頭人,贏得了社會廣泛讚譽。

續寫榮譽 爭創佳績

尹玉哲領導的智誠公司自創立以來制定了一系列的企業制度,逐步完善健全了企業的管理體制,創建了提高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以及加強培訓與晉升的績效考核機制。憑藉科學的決策和一流的管理,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持續擴大生產規模,在市場運營和綜合發展上實現穩步跨越,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各項制度的創建與完善,也為智誠全體員工創造了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工作環境。

同時,公司以傳統國學的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結合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為全體智誠人營造了一種良好的企業氛圍。全體智誠人踐行穩健遠行、睿智誠信的企業價值觀,遵循選擇智誠、享受真誠的經營理念,形成了獨具智誠特色的工作作風和企業文化。

在國家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大背景下,尹玉哲於20xx年投資500萬元成立了無棣智誠商務賓館、20xx年投資1.03億元成立濱州世旭塑木有限公司、同年6月收購無棣縣恆元貿易有限公司。站在新的起點上,尹玉哲帶領的智誠集團正呈現出蒸蒸日上、全面發展的新氣象,智誠人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向着打造百年智誠的美好願景邁進。

截止20xx年12月,公司資產總額達2.17億元,智誠鴨業年銷售額2.93億元,世旭塑木年銷售額4999.86萬元,智誠賓館年營業額500餘萬元。

從30歲開始創業,短短七年時間,一躍成為一家資產2.7億元的公司老總。尹玉哲的努力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先後榮獲“第八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山東省(第一批)中小企業創業與輔導師、第八屆山東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山東省青年創業導師、“濱州市優秀青年企業家”、“20xx踐行社會責任優秀企業家”、“紅十字工作先進個人”、“濱州市十佳最具社會責任感中小企業家”、並擔任濱州市市中小企業協會理事、濱州市第十屆政協委員、濱州市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師等職務。

尹玉哲的經營之路向人們證明了一個農村創業者艱辛的奮鬥歷程,也展現了作為當代青年的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

小本創業成功案例篇3:90後小夥返鄉創業種草莓

4月中旬,正值草莓大量成熟上市期。這幾天,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田家鎮洪壩村的“90後”小夥陳海林也忙壞了,平均每天都有200-300人到他的草莓園來採摘,每天光草莓都要賣幾百公斤。

從小立志當新農民

從大學聯考結束那年起,返鄉創業就成為陳海林努力奮鬥的方向。一方面是受到父母的影響,陳海林的父母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約1.3公頃土地,種了十多年的蔬菜。種植蔬菜容易受天氣等影響,而且蔬菜價格起伏不定,導致傳統的種菜模式收入也不穩定。陳海林為此暗暗下定決心,要改變祖輩們“靠天吃飯”的傳統思想和模式。

另一方面,在陳海林看來,“民以食為天”這個道理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在農村創業發展種植大有前景,他也希望當一個自由自在的新農民。

陳海林在大學裏並沒有學習農業專業。在成都雙流讀大學期間,一次經朋友介紹,陳海林去聽了浙江農業專家在雙流舉辦的講座,瞭解到沿海地區一些先進種植模式,並吸收了一些比較前衞的思想觀念。他還得知,浙江一帶的草莓種植發展得很好,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返鄉創業的星星之火在他的心中越燃越旺。

做足功課後返鄉創業

20xx年大學畢業後,陳海林就回到田家鎮種植草莓。當時他面臨的壓力不小:一方面,其父母覺得好不容易供他讀大學,本以為可以就此躍出“農”門,在大城市裏考個公務員或者當一般的上班族什麼的,結果在外面走了一圈最後他又回到了農村,一開始父母自然不能接受;另一方面,父母都種植蔬菜十多年了,現在要“劃”出大約0.67公頃土地來栽種草莓,之前他們從未種過,因此心裏也沒有底。

為了栽種草莓,前期陳海林已經做了不少“功課”——他經常泡在一些農業論壇,與網友交流經驗,並通過電子郵件向一些專家、教授請教相關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並非科班出身的他通過勤奮學習和實踐,從“門外漢”逐漸轉變為“行家裏手”。同時,他還積極給父母做思想工作。看到陳海林種草莓的決心如此堅決,父母也就只好由他了。

頭年就遇到銷路問題

有了規劃,關鍵在行動。第一年,陳海林就嘗試栽種了約0.67公頃冬草莓,將書本、網站裏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據介紹,冬草莓成熟期為當年8月底到次年5月初,有8個多月的時間。為了減少成本,搭建大棚、清理老葉、拔除雜草、疏花疏果等很多工作都要親自做,時間一長,他的雙手也被磨起了老繭。

在陳海林和家人的努力下,第一年草莓就獲得了大豐收,令他們興奮不已。不過,和很多創業者一樣,他們也面臨着銷路問題。他們主要將草莓運到內江城裏賣,方法很傳統,效果不太好,一些草莓因為賣不出去最後爛在了地裏,讓他們感到非常痛心。第一年下來,總共收入只有幾萬元,再刨去人工、建大棚等一些成本,收入就更加微薄了。不過這也讓陳海林意識到,種植草莓除了提高種植技術外,如何拓寬銷路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點。

今年收入突破十萬元

今年,陳海林積極通過新媒體加大草莓基地宣傳,開展了一些採摘草莓的活動,為草莓基地增加人氣的同時,也打響了草莓園的知名度,提高了影響力。“今年草莓根本不愁賣,平均每天都有300人左右到草莓基地來採摘。”

陳海林算了一筆賬,“今年我的草莓有1公頃,由於雪災產量受到影響,銷售收入刨去人工、農資等支出,平均每0.07公頃地的產值在8000元上下,這樣算下來收入在12萬元左右。”

現在內江到田家的快速通道已經開通,交通更加便捷了,而且長江記者家園遊客增加,帶動了沿線的產業發展,這些有利因素讓陳海林對自己的創業更加有信心。他瞅準商機,準備擴大草莓基地的規模,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以接待更多遊客,同時增加一些休閒娛樂設施,讓顧客上門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務。還有半個多月草莓下市後,他打算在地裏栽種其他應季的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讓土地充分發揮價值。

在市場銷路方面,陳海林一方面準備發展電商擴大銷路,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新鮮草莓配送服務,縮短從草莓採摘到送至居民餐桌的時間,讓市民可以吃到更加新鮮的草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