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宋朝的歷史

來源:文書谷 1.26W

歷史學科藴含着許多豐富的、生動的、有趣的素材,每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有相關的、動人的歷史小故事,都能給人以啟迪。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宋朝的歷史,希望能夠幫到你!

關於宋朝的歷史

關於宋朝的歷史篇一:宋朝國號的由來

公元960年,趙匡胤推翻五代時的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

後周時,趙匡胤隨周世宗歷經沙場有功,授殿前都點檢(即統領精鋭禁軍之長)和檢校太尉,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周世宗死後,七歲的幼子宗訓(恭帝)即位。當時守衞京城大梁(今開封)的將官就是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年),駐守鎮州、定州的官兵謠傳遼國和北漢南侵,後周宰相範質等人立即派遣趙匡胤率禁軍前往迎戰。當趙匡胤抵達陳橋驛(今河南開封市北二十里的陳橋鎮)後,他授意其弟趙光義、趙普把黃袍加在他身上,擁戴他當皇帝,史稱“陳橋兵變”。

隨後,趙匡胤率兵火速奔回京城。由於京城防守空虛,毫無戒備,更有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做內應,便輕而易舉地奪得了皇位,當了皇帝。

因趙匡胤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即帝位後,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為國號,自稱宋太祖。

關於宋朝的歷史篇二:宋朝元宵節習俗

年年鬧元宵,年年看燈展。在宋朝,元宵燈展絕對是全民狂歡。

以北宋京城為例,每年冬至剛到,官府和富裕之家就開始為元宵節的燈展做準備了:在皇宮南側搭建舞台(以便讓皇帝和臣民共同觀看各路藝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兩旁安放欄杆,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劃定場地(供燈展和表演之用),並出資協助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進京排練(時稱“行放”,意即彩排),讓他們在燈展期間大顯身手。當然,更要出錢採購花燈,包括燈球、燈槊、絹燈、鏡燈、字燈、水燈、龍燈、鳳燈、走馬燈……還有很多巨型花燈無法搬運,只能就地扎造。

《東京夢華錄》載:

自燈山至宣徳門樓橫大街,約百餘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設兩長竿,高數十丈,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於竿上,風動宛若飛仙。內設樂棚,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

皇宮南側,東西大街,街道兩側是幾百米長的燈展區。人們用帶刺的樹枝編成柵欄,柵欄內豎起幾十丈高的巨竿,竿上懸掛着紙糊的神仙、佛像、戲曲人物,風一吹,神佛皆動,就跟活的一樣。這兩根巨竿中間是戲台,官府派藝人在此表演。

如果我們在燈展期間來到宋朝,還會驚訝地發現一項奇觀: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燈放到頭上,人在街頭漫步,燈在頭上閃爍。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載:

婦人又為燈球燈籠,大如棗慄,加珠翠之飾,合城婦女競戴之。

宋朝的巧手工匠把燈籠打造得像棗子和栗子一般大小,再用珍珠和翡翠做裝飾,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往頭髮上一插,成了最耀眼的飾品。到了元宵燈展的時候,滿城婦女都戴着這樣的燈飾上街。

呂原明《歲時雜記》也有類似記載:

京師上元節以熟棗搗炭,丸為彈,傅之鐵枝而點火,謂之“火楊梅”,亦以插從卒頭上。又作蓮花牡丹燈碗,從卒頂之。

女士們頭上戴燈,男人也一樣。在北宋京城開封的元宵節期間,達官顯貴和富商大賈出門,身後會跟着一羣兵丁或男僕,這些跟班既要負責主人的安全,又要幫主人抖威風。用什麼樣的方式抖威風呢?就是把花燈放到頭上去。他們頭上的花燈分兩種,一種是蓮花狀或者牡丹狀的燈碗,一種是用鐵枝串起來的“火楊梅”。火楊梅是將幹棗磨粉、搗炭為屑,將棗粉、炭屑拌在一起,澆上油蠟,團成圓球,一一串到鐵樹上,點着了,放在頭頂,跟着主人上街。

頭上戴燈或許很好玩,但絕對不安全。宋朝男子多不剃髮,跟女子一樣挽着高高的髮髻,髮髻上再固定着一盞蓮花牡丹燈碗或者一樹哧哧冒火的“火楊梅”,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走路。假如步子邁大了,咔,扯着蛋是小事,顛翻了頭上的花燈是大事,只要有一點明火落到頭髮上,救火肯定來不及,滿頭煩惱絲就清淨了,只好出家當和尚去。所以我們這些現代人到了宋朝只宜觀看,千萬不要模仿。

關於宋朝的歷史篇三:靠大年七年級的驚天謊言當上了皇帝的趙匡胤

朝代的更迭,皇帝的變換,不一定非要點燃烽火,刀光劍影,打打殺殺,血流成河。有時候,一個計謀,甚至一個謊言,就能成就大事。北宋的建立,靠的就一個彌天大謊,而撒謊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原為後周將領,歷郭威、柴榮、柴宗訓三朝。趙匡胤的發跡,始於戰功,也始於柴榮,沒有流血的英勇事蹟,沒有柴榮的大力提攜,趙匡胤不會嶄露頭角。從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從嚴州刺史到定國軍、義成軍、忠武軍、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短短几年便成為後周舉足輕重的人物。

權力和地位,容易讓人滋生更大的野心。郭威、柴榮能當皇帝,趙匡胤認為自己照樣能辦到。為了這個夢想,趙匡胤沒少動腦筋,下功夫。廣結黨羽、收攏人心是改朝換代必備的條件,趙匡胤暗地裏的所作所為,瞞過了皇帝,瞞過了宰相,但被侍衞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的兒子察覺,此子雖然是個病怏怏的羅鍋,但頗有智略,目光犀利,“見太祖有人望,常勸通早為之所,通不聽。”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病死,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柴榮的繼室、柴宗訓的小姨符皇后為皇太后。一對孤兒寡母,哪裏懂什麼政治?十一月,柴榮下葬,其餘威不存,趙匡胤的時代到來。如何把小皇帝趕下台,趙匡胤想了很長時間,畢竟他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也是柴榮生前信得過的兄弟。若動粗,一則念及柴榮不忍下手,二則朝中還有不少異己勢力,怎麼辦?有了。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七年級,正當後周君臣沉浸在濃濃的節日氣氛中時,一道急奏突然傳到了朝廷,奏報説北方的契丹要聯合北漢入侵後周。對此,《宋史》載,“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續資治通鑑》載,“辛丑朔,周羣臣方賀正旦,鎮、定二州馳奏,遼師南下,與北漢合兵”;《續資治通鑑長編》載,“正月辛丑朔,鎮、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

契丹,此時的皇帝為耶律璟,也就是那位“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的“睡王”,此人“專事宴遊,無遠志”,整日醉生夢死,沒有入主中原的雄心;顯德二年(955年),契丹遭後周重創,“自是契丹不敢涉胡盧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顯德六年(959年)四月以來,契丹寧州、益津關、瓦橋關、莫州、瀛州的刺史、守將紛紛舉城投降後周;耶律璟在位期間,反叛不斷,上年(959年)十一月剛發生了親弟弟耶律敵烈的反叛,契丹局勢不穩。在這種形勢下,契丹不可能入侵。

至於北漢,當時的情況更加不妙。作為契丹的臣國,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眾”,自廣順元年(951年)“北漢主始息意於進取”,後來的幾個皇帝更是軟弱;顯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戰,後周重創北漢,北漢從此元氣大傷,同樣也無力配合契丹攻打後周。

綜合契丹和北漢的實情,契丹聯合北漢入侵,其實是個彌天大謊。而且,這個謊言傳來的時機不前不後,恰好在正月七年級,這顯然是趙匡胤事先編織的,而且是謀劃已久的,目的就是要在國內製造極度恐慌。面對這個如同晴天霹靂的謊言,小皇帝嚇得要命,頓時慌了手腳,趙匡胤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作為殿前都檢點、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掌軍政六年,得士卒心,數從世宗征伐,屢着功績,為人望所歸”,是最佳出征人選,於是“周帝命匡胤率宿衞諸將御之”,一如趙匡胤所謀。

正月八年級(壬寅),殿前副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先行出發,正月九年級(癸卯),趙匡胤率領大軍出征,當晚到達陳橋驛。在趙光義、趙普等人的策劃下,正月初四(甲辰)早晨,趙匡胤“黃袍加身”。消息傳到京師,百官無措,只有韓通反抗,結果被殺。正月初五(乙巳),小皇帝柴宗訓退位,“周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稱帝”,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一個驚天謊言,讓趙匡胤掌握軍權,四天後幾乎兵不血刃地當上了皇帝,史稱宋太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