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

來源:文書谷 1.94W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上下傳承5020xx年,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歡迎閲讀與借鑑!

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

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篇一:漢景帝悔殺晁錯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他博才多學,善於分析,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官拜為太子家令,精心輔佐太子,並得到了太子的寵信。被稱為太子的智囊。

在這個時期,晁錯曾經多次上書文帝,就戰爭、充實邊塞、農耕、爵位的封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帝對此也多有褒獎,以表示對晁錯的寵信,並且採納其不少的意見,以治理國家。漢文帝前20xx年(公元前165年),文帝為選拔良才,親自策問考試,晁錯以優異的答卷被文帝提升為中大夫。隨後,晁錯又上書文帝,談論應該削減諸侯王的實力問題,以及如何來改變這一現實的法令,上書共有三十篇。

文帝雖然沒有完全採用他的意見,但卻非常賞識和器重晁錯的才能。

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晁錯以其自己對問題的精闢見解仍多次地與景帝在一起進行單獨的國政論談,而且景帝仍能經常地採納他的意見,並且依據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的法令,其受寵程度遠遠超過了所有九卿。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

當初,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年幼,大量的領地都分封給同姓諸侯王,僅封給齊國就七十多座城,封給楚國四十多座城,封給吳國五十多座城,這三個領地佔去了全國二分之一的面積,而得封的這三個領地的並非嫡親的諸侯王。隨着各諸侯王領地的不斷髮展和強大,一部分非嫡親的諸侯王對朝廷越來越驕橫,又加上文帝在世總是以寬厚待人,不忍心對他們加以懲罰,所以,到了景帝稱帝,這部分諸侯王們則更加驕橫了。

故此,晁錯勸景帝説:“如今,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叛亂,不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會叛亂,如果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禍害會小一些;如果不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將來有備而發,禍害更大。”景帝讓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討論晁錯的建議,沒有人敢與晁錯辯駁。朝廷便根據晁錯的建議對吳王等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減。

晁錯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京師,對晁錯説:“皇帝剛剛即位,你輔佐君主執掌朝政,削弱諸侯王的封地,疏遠皇室的骨肉之親,人們的議論都怨恨你,你為什麼這樣做呢?”晁錯説:“只能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天子無法尊貴,國家不得安寧。”他的父親説:“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寧了便晁氏卻危險了,我離開你去了!”他父親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説:“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果然,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先前,晁錯一直與吳國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只要有晁錯在某處就坐,袁盎總是避開;袁盎出現在何處,晁錯也總是避開;兩人未曾在同一個室內説過話。等到晁錯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員審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賄賂的事,確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詔不再追究袁盎的責任,而把他降為平民。

吳、楚為首叛亂之後,晁錯對御史丞、侍御史説:“袁盎接受了吳王的許多錢,專門為吳王掩飾,説他不會叛亂;現在,吳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請景帝嚴懲袁盎。他肯定知道吳王叛亂的有關密度。”御史丞、侍御史説:“如果在吳國叛亂前來審查袁盎,可能會有助於中止叛亂密度,現在叛軍大舉向西進攻,審查袁盎能有什麼作用!況且,袁盎不會參預密度。”

晁錯猶豫不決。

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求見朝廷中與晁錯有矛盾的官拜為太子詹事之職的竇嬰,對他説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面見景帝,當面説明原委。竇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前來朝見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錯研究出兵征討叛軍所需軍糧的問題。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回答説:“吳、楚叛亂,不值得擔憂!”景帝説:“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為鹽,招誘天下豪傑;他一直準備到年老白髮才舉兵叛亂,如果他的圖謀沒有計劃出萬全的把握,能貿然行事嗎!為什麼説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説:“吳王確實有採銅鑄幣、熬海水為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麼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自然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户籍的流民及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

晁錯聽之,也馬上贊成地説:“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採取什麼妙計?”袁盎回答説:“請陛下讓左右侍從迴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一人在場。袁盎説:“我要説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很順從地邁着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為惱恨。景帝一再向袁盎問計,袁盎回答説:“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説高帝分封子弟為王,各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誅殺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達到此目的也就罷了。

現在的對策,只有先斬晁錯的首級,派出使者宣佈赦免吳、楚七國舉兵之罪,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會撤走。”景帝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説:“不這樣做還有什麼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庇護他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説:“我想出的只有這個計策最佳,請陛下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為太常,祕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國的準備。

過了十多天,景帝私下授意丞相陶青等人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羣臣、百姓疏遠,又相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覆説:“同意所以判決。”可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第二天,景帝便派人召晁錯,欺騙讓他坐車巡察東市,於是,晁錯穿上朝服到東市巡察,結果到了東市就被腰斬了。

謁者僕射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景帝上書分析回報戰爭的情況,景帝問他:“你從軍中而來,聽到晁錯被殺,吳國和楚國的兵撤了沒有?”鄧公説:“吳王準備叛亂已有幾十年了,當初,文帝在位時,陛下您為太子,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您飲酒、博弈,但在博弈的過程中,吳太子與您爭執棋路態度不恭順,被您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致死,朝廷送吳太子靈柩回吳國安葬,吳王不收,又將其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從那時起,吳王就產生了謀反的念頭。

幾十年過去了,朝廷又削奪了他的封地,吳王要殺晁錯只不過是他舉兵叛亂的藉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啊。再説,朝廷殺晁錯,天下的士大夫還敢向朝廷進言嗎!”景帝説:“這是為什麼?”鄧公説:“晁錯憂慮諸侯王國勢力過於強大了朝廷不能制服,所以請求削減王國的封地,從而尊崇朝廷,這本來是造福萬世的好事。計劃剛剛實行,他本人突然被殺。這樣做,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替諸侯王報了仇,我個人認為陛下不應該如此。”於是,漢景帝深深地感歎説:“您説得對,我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三個月後,吳、楚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七國的諸侯王皆自殺或被處死。這七國的諸侯王分別是吳王、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川王、濟南王。齊王開始也與吳、楚有串聯,但後來迫於形勢,又舉兵抵禦叛軍。七國叛軍平定後,齊王害怕,也服毒自殺。而袁盎卻從此成為景帝所依賴的直接參預朝政的大臣。六年後,因阻礙與景帝一母所生的樑孝王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被樑孝王派人暗殺。

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篇二:劉邦斬蛇

劉邦,秦末沛縣豐邑人。早年任沛縣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一批勞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築陵墓,途中許多勞工趁機脱逃。劉邦暗想即使到達驪山,勞工也都逃光了,無法交差。於是在芒碭山澤前休息進食,晚上釋放所有的勞工説:“你們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逃亡去了。”勞工中有十幾位壯士見劉邦寬宏大度,豪爽義氣,便願意追隨他。

晚上,劉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興繼續趕路。月色蒼茫,小徑蜿蜒。在逃往芒碭山澤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驚叫一聲,忙回頭向劉邦報告:“前面有一大蛇擋道,請繞道而行吧!”劉邦醉意朦朧,朗聲大笑道:“英雄豪氣,所向披靡,區區一蛇,安敢擋吾道路?”説話間,撥開眾人,仗劍前行,果見一巨蛇橫卧路中,搖頭擺尾。劉邦正欲用劍砍去,只見那白蛇道:“我乃貴為天子,焉遊四海,誅秦平分天下。”劉邦不允,白蛇道:“你斬吧,你斬我頭,我亂你頭,你斬我尾,我亂你尾。”劉邦酒壯英雄膽,説:“我不斬你頭,也不斷你尾,讓你從中間一刀兩斷”。説吧一劍下去把白蛇斬為兩段,頓時蛇血噴濺,染紅了土地,至今這裏長出的草還是紅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氣飄蕩空中,喊道:“劉邦還吾命來,劉邦還我吾命來。”劉邦道:“此處深山野林怎還你命,待到平地準還你命來。”劉邦貴為大於,金口玉言,後來王莽篡權殺了漢平帝,把四百年的漢室分成兩半。傳説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還了劉邦所許之願。此是後話。

劉邦斬蛇之後,繼續前行,又行數裏,酒勁上湧,醉卧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經過斬蛇之處,見一老嫗痛哭不已,問道:“你為什麼痛哭?”老婦人道:“我兒子被人殺了。”行人問道:“是誰殺的?”老婦人道:“我兒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擋道本是向赤帝子討封而來,卻被赤帝子殺了。”老婦人説完就不見蹤影。這人來到劉邦一羣人跟前,把他所見到的講了一遍,劉邦聽後內心大喜,認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堅定了反秦起義的決心,沛縣弟子聽説後都願意歸附他。劉邦先隱藏於芒碭山澤中,後又返回沛縣,殺了縣令,被擁立為沛公,扯旗造反。經過楚漢爭霸終於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篇三:劉邦與紫氣巖的傳説

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帝常日:‘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日:‘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

芒碭山上經常有紫氣升騰,秦始皇感到很恐惶,為保住大秦朝萬世基業,他決定去芒碭山鎮壓“天子之氣”。於是帶領丞相李斯及朝中大臣浩浩蕩蕩從咸陽出發前往芒碭山。只見芒碭山前有深20米,長800餘米的斷崖,巖石呈紫紅色,上面紫氣環繞,一會兒化作五彩祥雲圍繞芒碭山盤旋。秦始皇日:“此乃天子氣也!”於是問丞相李斯如何鎮壓。李斯道:“吾皇可用青石鎮之。”乃命人找來青石,由秦始皇在青石上刻上16個篆字:“吾大秦皇帝已登天子之位,紫氣可息矣。”把青石立畢,秦始皇及隨行百官對青石拜了三拜,紫氣消失了。

劉邦斬蛇起義後,逃到芒碭山隱藏起來,看到紫氣巖前立有一塊石碑,十分氣憤,來到青石碑前,猛喝一下把青石碑推倒在地,頓時,巖前又有了紫氣升騰。

秦朝官兵到處捉拿劉邦,劉邦躲在山洞中也不敢回家。沛縣縣令下令把呂雉母子押在大牢,蕭何從中周旋,放了呂雉母子去尋找劉邦。

呂雉帶着孩子在崎嶇的山路上而行,她忽然發現芒碭山上騰起一朵五色祥雲,祥雲如車蓋,又如雲霓忽而消失。呂雉快步前走,發現那朵五色祥雲再一次升騰,出現在前面。呂雉飛奔過去,發現有一山洞。呂雉順着洞口往裏一看,終於找到了劉邦。劉邦見到呂雉説:“你是如何找到這裏來的?”呂雉道:“你無論走到哪裏,上空總有五彩雲氣,如同車蓋,自然一找一個準。”劉邦和呂雉在芒碭山呆了幾天後又返回沛縣,殺了縣令,被擁立為沛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