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歷史人物

來源:文書谷 2.22W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周朝歷史人物,歡迎閲讀與借鑑!

周朝歷史人物

周朝歷史人物篇一: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又稱周召共和,國人暴動攻入王宮,周厲王逃跑,政權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稱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國曆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行政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意義重大,開創了中國歷史準確紀年,此後中國的歷史脈絡清晰,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記載。正是這件事能夠上溯幾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中國的歷史只能是傳説和半信史,時間脈絡十分模糊,只能夠通過文物考古追溯,準確性是不夠的。所以説,共和行政是對中國的歷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厲王逃亡在彘後,這時,周朝東邊的諸侯衞武公帶兵趕到了鎬京。於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厲王的舊臣請衞武公暫時代行執政,自己和另一個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後代)等組成奴隸主貴族會議輔政。因為衞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河南輝縣),因此又稱共伯和。(一説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現存史料中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周厲王死於彘,次年,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共和時代結束。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便從共和行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紀年。這也使中國的歷史從此有了確切紀年。按照中國傳統紀年,自共和時期開始,中國的中原歷史有了連續不斷的紀年體系。

國人暴動後,周王朝中央政權在風雨飄搖的狀態下,王位虛懸十四年,其間周召行政與諸侯幹王位是並存於中原大地的。這種紛亂狀態一直持續到宣王即位,周王才又一次獲得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宣王並非厲王長子,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是共和時期局勢混亂的結果。

周朝歷史人物篇二: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誦、姬釗的統治。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中國西周時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年間繼承文王、武王的業績,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史稱天下安寧,刑具40餘年不曾動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讚譽。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後世將這段時期和成王末年的統治譽稱為“成康之治”。

成王姬誦在位後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後來,姬誦病倒,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於是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不久,姬誦病死,康王姬釗繼位。召公、畢公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慾,勤於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東南各地的少數民族,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

周康王死後,子周昭王繼位。昭王十六年,他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3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溺死,軍隊也遭覆沒。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周穆王,在位長達55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成康之治”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時期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相對改善、四方少數族紛紛來賀等昇平景象,指出這是由於西周初年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和嚴格執行法制的結果。不過“成康之治”到康王后期已經出現種種衰亂跡象,如沉湎女色、征伐不斷、刑罰不慎等;而非史家歷來所説,是自後來昭王開始衰落的。研究成康時期這段歷史,留給後人的經驗和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周朝歷史人物篇三:宣王中興

宣王中興是指周宣王即位後,消除厲王暴虐政治的影響,緩和國內外不安定書面,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頓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時的復興,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周勢復振,諸侯又重新來朝。史稱“宣王中興”。

宣王即位後,吸取父親厲王的教訓,在周公、召公的輔佐下,革除厲王時的弊政,恢復文、武、成、康時期的政策,使得原有些衰敗的周朝又恢復了活力。

在內政方面,首先是改革政治,以周公、召公二相為輔,又任用尹吉甫、鐘山甫等賢臣,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政治遺風。宣王廣開言路,積極聽取下屬的意見。又警告官員不得貪污賦税,魚肉鄉里。同時加強紀律,要求官員各自約束,不得縱酒鬧事。宣佈“不藉千畝”。宣王之前,每年春耕時節,天子都要舉行藉田禮,到宣王時,先前集體耕種公田之法已難以繼續,藉田禮名存實亡,於是宣王宣佈廢除此藉田典禮。這一措施顯然具有表示放寬對山林川澤的控制之意義。經過一番勵精圖治的治理,國內形勢開始轉好,諸侯們也紛紛前來朝見,周室的威信又恢復起來了。

對外方面,周宣王即位後,針對(犭嚴)狁不斷侵擾,掠奪財物,殺害人民這一嚴重情況,周宣王一方面派南仲駐兵朔方,加強防守力量,同時又派尹吉甫領兵北伐,追至太原(泛指陝北,晉北一帶的黃土高原),(犭嚴)狁兵敗北逃,其他戎狄部落也復臣服於周。宣王在戰勝之後,又派方叔帶兵南征荊楚,也取得一些勝利。派尹吉甫用武力壓服南淮夷,南淮夷進獻貢物,暫時控制了東南地區,恢復了對南方的影響。在宗周以南,以秦仲為大夫,命他西征西戎,結果秦仲為西戎所殺,又召秦仲之子莊公兄弟5人,帶兵7000人,再伐西戎,結果取得勝利。

經濟方面,取消籍田之禮。因為宣王對土地私有的承認,使得人民提高了勞動積極性,也使得在厲王時期受到破壞的農業生產開始恢復。也正是如此,才能令宣王有北伐狁、西戎,南征淮夷、荊蠻的實力本錢,從而出現宣王中興的局面。但宣王順應形勢的舉動並不為守舊的貴族所理解。宣王在千畝之役中的大敗,便有人歸罪於不籍千畝。

由於千畝之役的失敗,南國之師盡喪,宣王便決定“料民於太原”。料民,意即統計人口。宣王的料民之舉受到貴族的反對,仲山甫就認為,自古以來,不用統計人口就知道人口的多少。因為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寇則負責處決罪犯;而各行各業也都清楚的知道自己所管理的人口數量。宣王並沒有聽取他的勸諫,仍然進行了人口的統計。宣王的這番舉措增加了國家對人口的控制,也解決了兵源不足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