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熱】

來源:文書谷 1.13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學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提議讓作為剛進入教育崗位的我受益匪淺讀着此書就好像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惱給我指點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學識淵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種種困難時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有了明確的方向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前景充滿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於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添加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僅有多讀書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藴才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並且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世界是否充實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

教師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所以想要成為一名好教師自我首先要熱愛讀書和你的學生一同走進書記的世界在世界裏遨遊!以往有一個問題一向困擾着我讀書需要必須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時間怎樣夠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輔導學習本事稍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的部的任務等等這些已經讓我有點應接不暇還要空出時間來完成佈置給新近教師的一些任務晚上回家也會有這些那些的瑣碎之事教師讀書的時間哪裏來帶着這個疑問我仔細閲讀了蘇霍姆林斯的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書中提到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説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閲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歎:“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在這一條裏,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範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閲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裏,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閲讀,而對他們來説,閲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閲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閲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閲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閲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説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通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後要多注意讓後進生從閲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閲讀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山東正卷》、《課外補充閲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孩子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他做遊戲,看他畫畫,欣賞他唱歌跳舞,引導他讀書明理,帶着他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他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本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很有感觸!

小孩剛出世,都是一張白紙。是誰在一些白紙上書寫了“差生”的一筆呢?都説關於“差生”形成是由於學校、家庭、社會造成的,者應該擔負責任。但是“差生”的這一帽子一般都是由老師有意無意間給戴上。就如文中的女教師一樣對工作我們不能説她不認真負責,但她是個合格的老師嗎?我表示質疑!

確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教師他能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但方法簡單生硬,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或者向家長或學校告狀之類的生硬簡單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個個早期的巴甫裏克!我想説的是巴甫裏克是幸運的,畢竟後來他遇到了那位植物學教師,如果不是這位老師的話,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會怎樣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國小的孩子可塑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畢竟還小,性格還在形成期,行為習慣還可以糾正!期間教師起的作用致關重要。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説法,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可老師的一句話他就當聖旨去做!雖有誇張,但足見我們教師對孩子的言行起到的作用也可想而知了!當教師將“差生”的帽子帶在某孩子頭上時,很容易導致這學生把暫時的不良看成是自己的習慣化行為:我很差,很笨!從而降低了自我上進的動機,隨之而來的極有可能的是自我放棄了。

給孩子貼上“差生”標籤是一種極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該學一學那位植物學老師!從激勵入手,讓他們感到温暖,樹立起信心,抬起頭來走路。用“激勵”的措施來轉化所謂“差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從中能學到好多有價值的知識。今天我們學的內容是教師的時間和教學階段的相互依存性。知識的難易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為什麼歲數增加了,成績卻不行了?”但為什麼他們在低年級時能處於同等地位?這就説明他們的智商應該是相差不大的。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之一就是“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的表現。

我們怎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做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隊伍、都能輕鬆快樂的學習呢?那就是教會孩子學習!常言説:“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只要會學習,他們就不會落伍、就不會感到困難!可怎樣才能教會孩子學習呢?這就需要在孩子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這裏可能是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在其中起着作用,也或者是我們的教師未能把學生的基礎夯實了,導致部分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出現斷節。

我們在講課的時候還要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學生體驗他所知道的那一點東西,那麼學生的心靈對於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的,而在心靈沒有參與到精神生活裏去的地方,也就沒有信念。由此我們還是得出那個同樣的結論: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認識——這是教育素養的基本方面之一。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裏,都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才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刻求知識的火焰。我們還要注意基礎知識的落實。在大綱裏還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所以在低年級該讓學生學會的知識都要掌握、學會、領悟。雖然説着容易做着難,但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會盡力而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假期裏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後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儘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近日,再度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重温經典,又一次和大師對話,接受來自靈魂的滌盪,幾多感慨,頗有體會,先書寫下來,不為成文,只為記錄。

84年教育科學版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語言質樸。讀後,掩卷反思。樸素的語言如黃鐘大呂,撼人心魄。

為什麼有落伍的學生?是因為“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作為教師,“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取得成就”,因為成就感是點燃“想成為一個好人”火花的蹊徑。

教師要“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進步一點點也好”。

話語平實,卻句句珠璣。大師在説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聯繫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一個問題,一個大問題,迸發出來。

教育是什麼?教師應該怎樣對待學生?

曾幾何時,一説到上述問題,顯得都特別抽象、特別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論,呆板到如同教科書上的印刷體。曾幾何時,我們的教師一直踐行,教育就是“教書”,學生就是生產“分數”的機器。曾幾何時,也有不少教師“杞人憂天”,不斷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淺嘗輒止,並不能給出真正的答案。

大師就是大師,非常有遠見。“學生是具體的,教育並不抽象。”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師的教誨值得我們時刻銘記,作為教育人心中有學生,眼中更應有學生,因為孩子們是鮮活的、具體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

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意識到,其實解決問題的根源應在我們教師自身,蘇霍姆林斯基就説:“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

在教學實踐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在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可能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如何才能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 我認為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樣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過充分、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在閲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閲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為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最大的印象就是讀書,不僅學生要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讀書。

莎士比亞説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高爾基也説過:“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裏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書籍幫助許許多多的人獲得了智慧,走向了成功。是書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樂趣、文雅和能力。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是不行的,那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説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閲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一個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因此,我們教師除了自身刻苦讀書外,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讀書,要給學生充足的閲讀時間。作為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知識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課外的閲讀積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讀後感《《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後感-磁小姜瑤》。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我們平時常常提出要提高學生的腦力勞動,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思考來獲取知識,這種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經歷。比方説學習自行車或者游泳,儘管別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給了我,但是當時我還是一點進步都沒有,但是一個偶爾的靈感和體會,就使我一下子學會了這些技能。也許會説我是無師自通,但是我知道這都是通過自己的動腦和親自實踐才學會的。我們的教學也常常會發生這些事情,明明給學生詳細的解説、細緻的分析,可是該讓學生展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很失望,看着當時拼命點頭的學生,現在都一個個低下了自信的頭。上台解説也是吱吱嗚嗚,斷斷續續的,這時候的我們才知道原來剛才費了好大功夫,取得的效果並不理想。接下來就對着學生大發脾氣,倒黴的還是學生。所以太詳盡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反而是吃力不討好。

特別是概念性的知識點,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效果更差。任何知識點如果不是建立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一味的.傳輸是徒勞無意的。比方説音樂中的連線作用,單單從概念上講解,學生怎麼都理解不了,可是當我舉了幾個例子,運用生動的事例,並給學生相應的練習,讓學生在思考中完成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就能掌握的很好。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會這樣,通過理解和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技能。在我讀書的時候,對於某個數學概念一直不能理解,對老師的一味講解甚至覺得有很大的壓力,我想這也是所有學生的心態吧,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應該做到激發學生的腦力勞動,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個學習的主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作為幼兒教師,每天充斥在耳邊的恐怕是孩子的各類“告狀”了。其實,告狀再多,內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間的摩擦、糾紛。面對如此多的小報告,如果老師事事都親自處理,估計別的事就沒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處理又好像也不妥。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例如:放晚學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帶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偉偉跑來告訴老師:發現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葉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轉向其他孩子,“我沒摘!”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大家都這麼説。為正視聽,老師理所當然地要“立案偵查”。於是,我對全班小朋友説:“到底是誰摘的?”沒一個人承認。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歡這片葉子才去採下來的?只要你説出來,我會原諒你的。”可是,還是沒人站出來承認。

情況變得有點尷尬,“真兇”沒找出來,大家又都不承認是自己摘的,真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兒,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來的。”好傢伙,原來剛才有陣風吹過,原本就比較脆弱的葉子就又掉了一片下來。這下,老師和小朋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記得前蘇聯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叫《誰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直至今天,老師們也是常常本着這個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當全體孩子都矢口否認,當他們都用無辜的目光看着你時,老師是否還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老師們都要在心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是讓孩子通過這件事受到教育來得重要,還是揪出真兇重要?”其實,就算成功查出是人為的“破壞”,也不能改變植物的現狀。可能是孩子們整理玩具衣物時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風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許只是因為好奇罷了。我想,在有的時候,老師也應該給自己找個合適的台階下,千萬不要因為急躁而亂了分寸。記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執法者”,及時抓住教育的契機,避免尷尬才是最關鍵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最近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做個讓後進生充分體驗學習快樂的教師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後進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對於班上那幾個成績總是不理想又沒有家長輔導的學生,我也很頭疼。曾經使用各種辦法彷彿也無濟於事,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後進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而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常因為其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後進生那僅有的、微不足道的優點。其實,我們應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二、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我感覺自己還算是個愛思考的教師,但仍覺得很慚愧,反思近兩年來讀的書籍少之又少,總是以時間不夠用給自己找藉口。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為‘不尊重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象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深度;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教師還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長起來。

所以,今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