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2.32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統計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統計教學反思

統計教學反思1

複習,是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幫助學生對知識查漏補缺的必要教學過程,也是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已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複習課,一直以來就是教學環節中被教師們認為是很重要但是卻不被重視的一環。説重要,是因為再教學中大家都發現,提高和鞏固成績學生的四分之一的功勞源於複習過程中的全面提升,説不被重視,是因為“複習”在很多時候被教師們認為是大量習題機械重複的一種在線過程。其實。複習課,特別是數學複習課,不是對所學知識再進行簡單的羅列和機械的重複,而是在重温學過的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的脈絡和結構進一步歸納概括,達到熟練、透徹,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在認識上有一個大的提升,從而達到從知識到能力的一個飛躍。注意了適時、準確的複習評價。及時進行復習評價,可以瞭解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程度、窺視學生的解題思維心理、準確把握複習節奏。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評價相結合,幫助學生彌補知識缺陷,校正思維歧途,增強運用能力;特別是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儘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識的.殘缺點,捕捉、收集、整理其錯誤,並研究其錯因,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

然而,由於想做到盡善完美,在一節課中儘量容納更多的複習知識,所以部分習題的練習過程略顯簡單,沒有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餘地,只做到了讓中等偏上的學生充分展示,對於“面向一切學生”這一教學理念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做更好。

統計教學反思2

學生在學習了用“正”字統計方法後,我組織了一次教學實踐活動,調查本班學生喜歡動物的人數,統計教學反思。在調查活動中,雖然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但在調查過程中,語言含糊不清,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態度不大方,使得課堂氣氛很尷尬。於是,我隨即組織了“最佳調查員”評選活動,在評選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學生懂得了怎樣成功的與人交流,完成自己的任務。課後,我又組織學生調查老師的生日。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親自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鍛鍊了同學們與人交往的能力。

《標準》指出:學生應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對數據的'統計過程要有所體驗,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充分利用情境圖。讓學生樂於參與統計活動。其次,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在自己的體驗過程中瞭解填寫統計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培養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猜測推理的能力。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接觸過簡易統計表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做出一些簡單的預測;學生要參加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方格紙上畫出統計表。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組織學生參與統計活動時,我精心創設情境,鼓勵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統計的過程,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活動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展開討論,做出分析,進行交流。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統計方法上,而是着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着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填寫。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統計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本章內容時,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信息來自生活,並讓學生親身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具體地説有以下幾個特點:

以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作為切入口,激起學生統計的慾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課中我從“我們學校校服的'顏色還沒有確定,你覺得從紅、黃、藍、白中選擇哪種顏色合適?”導入新課,從“怎樣才能知道最喜歡哪種顏色的人數最多”來切入主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

讓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課中學生很快想到了採用“投票”的方法,通過全班舉手的方式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顏色來收集數據,使學生親身體驗,積極投入的數一數喜歡哪種顏色的人數最多。整個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充分展現出來。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裏春遊,最喜歡參加哪個興趣小組,最喜歡哪一個季節,最喜歡吃哪一種水果等等生活中需要用到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實例,培養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蒐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並能根據所統計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既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情境中掌握了在動手實踐的活動中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統計在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統計教學反思4

教學中發現課本上關於我換牙了的情境圖與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情況不符,為此在課下先向學生了解他們的換牙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再設計教學。我設計了收集學生換4、5、6、7顆牙的人數,至於沒有換牙的或換其他顆牙數的情況不列入統計範圍。

一個班60個人要是統計所有人的換牙情況一是佔用時間多二是不便畫統計圖,為此,統計了兩個大組學生的換牙情況。你有什麼辦法統計?在學生思考後總結出,可以通過畫○、打√、畫△等方式記錄。我和學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收集數據,他們在親身經歷中知道了收集數據的方法是多種的,一個符號可以代表一個人、一棵樹、一個蘋果等等。

在繪製統計圖的時候,學生的手不夠靈活,一開始就畫斜線他們手忙腳亂,於是第一節課讓他們先知道要從下往上一格一格的數,一格代表“1”,在格子裏畫○或△。第二節課再教他們畫斜線問題就簡單多了。當學生出現從上往下塗的.時候要讓他們知道從下往上是1、2、3、4……數越大豎條也越長。

收集數據看似簡單,但數錯的情況卻非常多,要讓學生説一説怎麼數才能保證數對,數錯了的要説説為什麼數錯了等等。在大家相互交流中掌握收集數據的正確方法。

“你發現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這類問題容易和提問題混淆。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發現是告訴別人自己知道的信息,這樣就容易區分了。

在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過程中,學生藉助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統計的結果,然後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去體會、比較、選擇優化。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在體驗中積累,形成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從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滲透培養數據分析的初步意識。

統計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安排都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新理念。在教學中,我從培養學生統計觀念這一目標出發,設計了一系列童趣性、生活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親身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讓學生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整理數據的一般方法,同時使學生體驗統計對決策問題的作用,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

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目標,為下一個目標調查指明方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畫導入,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很好地體驗“生活數學”。第二個環節,我選擇了讓學生統計自己最喜歡的體育活動,這樣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而結束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後統計全班同學的興趣愛好,又讓整堂課回到了生活中去。總之,整堂課的教學全部都是在生活的情境中完成的。這樣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主要是試圖讓學生領悟到統計的範圍很廣,使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再讓學生通過統計圖表獲取信息,解決問題。這樣就培養了學生愛數學的情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統計過程。

“觀念”的建立需要人們親身的經歷。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中。本節課我就安排了兩個統計的內容,從靜態到動態,讓學生經歷兩種不同的情境,並掌握應用的不同統計方法。第一部分的`統計每種動物有幾隻是一個靜態的統計,讓學生動手記錄每種動物的只數,這樣既讓學生動手,又很簡單明瞭地展示了統計的結果,便於學生收集和整理數據。而第二個內容統計大家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一種動態的情境,所以我就安排讓學生彙報自己統計的方法。雖然之前對數據的收集碰到了一些困難,但最後通過同桌合作之後也很好而且很快地得到解決。值得高興的是,也有學生能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經過分析後做出決策,給老師提建議,多買學生喜歡的水果。這樣就促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經歷了整個統計過程。

3、探索統計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兩個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探索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統計,突出孩子們的個性,在交流中優化,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對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這樣把學習的空間留給了學生,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整堂課中,我是讓學生自己在探索中覺得有必要統計才統計,這樣既完成了我原先定下的學習目標,又注意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兩全其美,何不樂哉?

統計教學反思6

今天,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這是在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而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與其大同小異。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小組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通過學生的預測、觀察,發現瞭解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異同。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

一、精選素材,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我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備課中我發現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國小生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圖,考慮到與我們學生的實際不相符,於是我嘗試進行了改變,用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來代替例1,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創設情景這一環節中,利用奧運會的相關知識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加強聯繫,瞭解不同統計圖特點

統計知識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統計知識的內在聯繫,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統計圖的特點。一是在有效遷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統計表,讓學生自己繪製條形統計圖。並從中獲取一定的信息,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接着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明確課題)以條形統計圖為基礎引出折線統計圖,加強了兩種統計圖之間的聯繫;二是在充分比較中發現。引導學生對兩種不同的統計圖進行充分的比較,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比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三、關注思維能力的發展

“數學是思維的'藝術和體操。”一堂缺少思維的數學課,即使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課。因此,我重新選擇了學習材料,力求讓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穫,能積極主動獲取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首先,老師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小組交流作圖方法,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作圖方法,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動手實踐、闡述理由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他們活躍的思維,凸顯了個性。其次,在給出兩個身高統計表後讓學生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時,學生聯繫實際,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並在這樣的對比中,更深地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最後,在想象某位學生的身高統計圖的折線發展趨勢時,學生想到了成年後身高折線的變化趨勢,培養了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數學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大課堂的數學教學觀。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舊代新,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但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如: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學生在製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變得較為倉促。個別學生出現了製圖不完整、忘記標明數據等情況,這都是被忽略的。課中我還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欣賞,由於時間不足,也沒有展示出來。同時,教師語言啟發性不強,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統計教學反思7

扇形統計圖是國小階段學習的最後一個統計圖的知識。扇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基於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以及圓的知識。但是,學生對於扇形的知識尚屬於空白,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從扇形的感性認識入手組織教學。在統計教學中,學生已經學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和表現形式有一些基本認識。但學生沒學扇形,卻要學習扇形統計圖,這就要老師居高臨下,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首先,我帶領學生複習我們已學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讓他們回憶統計圖的作用和優點。找到數學與生活的切入點。設計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地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縮短學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讓學生在豐富且熟悉的生活問題中,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説明問題的優越性;初步認識到用條形統計圖和用扇形統計圖表達時所需的數據不同等;都為學生下面進一步學習做好知識點的準備。選取、呈現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繫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説説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麼信息,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着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的不同點。

接着,我揭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自學教材。在學生自學時,出示學習提綱:

1、扇形統計圖是把什麼圖形分成了若干份?

2、是用什麼線來分的?

3、各部分與整個圓是什麼關係?

4、扇形統計圖由哪些部分組成?

在學生自學後,交流學習效果。在講到扇形統計圖是把什麼圖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麼線來分的'時候,趁機介紹扇形的知識,讓學生感知扇形是圓的一部分。對於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我在教學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分組交流討論,憑着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想法來探索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我在這裏面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不再是絕對的主體的作用。在教學中,切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堅信,嫻熟的知識儲備和教材體系的熟練程度對於教學所起到的作用。對於教材版本不斷更換和教材不斷修訂的教育現狀,我們教師只有厚積薄發,才能有備無患。

統計教學反思8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

一、 教材分析:

《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新課改中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統計圖表表示統計的結果,能夠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經歷了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並初步建立了統計觀念。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兩種複式條形統計圖。並繼續注意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斷。這樣就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讓學生完成兩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並引導學生把兩個統計圖合二為一,然後介紹這就是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通過提問:“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引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一方面讓學生從更高更寬的角度認識新的統計圖和統計量,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繫和區別,進一步建立統計觀念;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怎樣根據新的統計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教材處理: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實際情況出發設置問題情境,打破原有知識結構,促使學生重新思考,自主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在此過程中,本課以主題情境為主線,有意識的根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經歷統計的全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具體地説,本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層的內涵。

通過例題,我認為,本課的教材編排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然而,對於農村的四年級學生而言,城鄉的人口發展問題畢竟是個“遙遠”的情境。所以,我從調查學生體育活動的愛好為素材。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及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地去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複式統計表,單式條形統計圖等知識。另外,學生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對出現進行比較,如男生和女生、城鄉和鄉村、工業和農業等,在此基礎上,我以學生熟悉的事為學習的素材,通過主題情境問題的提出,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平衡。

(三)注重知識呈現的完整性,思維過程的靈活性,思維方法的多樣性。

本課的設計從調查學生的興趣開始,讓學生完整的經歷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數據,最後環節通過統計學本節課的表現結果,再一次參與統計,深切體會統計的完整過程,及統計活動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中以主題問題情境為中心,展開討論,自主探究,允許靈活的不同的處理方法,從不同中找相同點,從比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運用到實際中,體現了學習活動的完整性、靈活性、多樣性。

統計教學反思9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於一些新的學習內容,因為初次接觸,學生會感到特別陌生,因而造成理解困難而難以接受。這時候就需要從學生身邊常見的生活知識導入新課或選擇符合貼近身邊的常見的話題講解新課,這能讓學生容易理解接受,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統計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為在生活中國小生很少會接觸到到此內容,因而對於處在學習起點的一年級學生來説不能不説是教學的一塊難點。

兩個教學方案的區別只在於導入過程中統計的對象不同。但是最後的效果卻有天囊之別。方案二的課堂氣氛明顯好於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們的反應顯得非常被動,純粹是為了學數學知識而在上課,孩子們顯得難以接受。而方案二,學生就顯得非常活躍主動了。方案一的導入,為什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們不明白,為什麼要統計這些喜歡不同顏色的花的人數,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夠貼近實際,沒有展示出為我什麼要進行統計,統計了是幹什麼,純粹像是為了要學習統計這一內容而設計的一個情境。再次:雖然課本的例題提供了具體的情景,但孩子們興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其次:在選擇最喜歡哪種顏色的花時,可選性不大。因為這些花看起來都差不多,因此孩子們不知道到底選哪個好,選的時候也只是隨便定了一個。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這些活動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看到六一節要搞這些活興趣一下子來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訴大家。其次:孩子們清楚統計的原因,要選出六一節的活動就要選擇喜歡的人最多的那個,所以要進行人數統計。並且可選性要比例題的大。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着數學。通過方案二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在非常輕鬆的氣氛中學到了統計的初步知識,而且對課後的調查都很感興趣,完全沒有了初學一個新知識的畏難感。這也真實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要使學生接受陌生的新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學生的身邊入手,創設一個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善於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裏,讓他們真正地投入到統計的全過程去。不僅可以讓學生滿懷親切地學到知識,而且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統計教學反思10

為了學生掌握六年級上冊的扇形統計圖,精心設計導入。我先複習了所學的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腦海裏重現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缺陷,就是折線統計圖能夠反映總量變化情況;條形統計圖能夠反映各部分數量的具體情況,沒有能夠出現反映出各部分的數量與整體數量的關係,這需要一種統計圖扇形統計圖。這樣能使學生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新知識探究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學習的慾望,培養學生思維創造能力。

教學過程,採取拋錨式教學方法,圓代表是什麼,扇形代表是什麼,圓與扇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整個圓的面積代表整體,各部分扇形的面積代表各部分的數量,理解扇形統計圖各部分與數量關係,同時學生能夠讀懂扇形統計圖,説出從圖上獲得信息;教師利用一點時間,學生看扇形統計圖獲得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感受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並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所以採取拋錨式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掌握好新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根據所學新的知識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總而言之精心設計教學導入,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問題,留時間給學生運用知識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既提高教學質量,又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統計教學反思11

《複式統計表》是國標本蘇教版第九冊第十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複式統計表。通過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統計觀念。這節課主要是教學認識和填寫複式統計表,並對複式統計表作簡單的分析。

認識複式統計表的結構是教學的難點,雖然不要求學生製作複式統計表,但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學生有主動探究新知興趣,所以我本課中設計了分男女生搶答的遊戲,這樣通過男生的失敗,男同學為什麼會比女同學慢呢?這樣就順利的銜接到需要一張新的統計表,內容應該包括4張統計表的內容。由此激發了同學們的對學習新知的興趣。然後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一起經歷把4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知道表頭為什麼要分為3欄,每一欄分別對應的是橫式還是豎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在填寫統計表時,我先讓學生認識這張統計表的整體結構,橫欄表示什麼?豎欄表示什麼?表中的每格數據分別表示什麼。並讓學生自己詳細的説説合計和總計是如何得來的,然後利用墨水破壞了表格數據,讓學生還原數據,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於統計表數據的認識。之後利用多媒體出示橫式與豎式調換後的統計表,並由學生進行填寫,這樣對於複式統計表的認識就更加深刻了。

在鞏固練習中是採用了書上的練一練,先由學生根據要求填寫表格,之後拿一個學生的表格與大家比對,總體來説學生掌握的較好,準確率也較高。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第幾屆奧運會?”應該説這一環節是本課的一個亮點,首先由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第29屆奧運會,給出這一屆奧運會的獎牌數數據,然後讓學生在原有的表格中進行修改,並發現增加了一欄後,合計的數據也要由此改變,還有表格的標題。我在展示的時候故意拿了一本有錯誤的表格來展示,這樣就更加激發了學生髮現錯誤,改正錯誤的興趣,從而提高了對於本課複式統計表的認識。

從學生的反饋看,教學效果還不錯。但從學會學習和生本課堂的角度上來考慮,顯然本課讓學生小組合作的機會較少,參與的面不夠。還有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如:課堂上學生回答北京奧運會是第27、25屆奧運會的情況,沒有很好的利用課堂生成來提高我們數學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即使不知道北京奧運會是第29屆,也應該利用數學推理,不可能是第28屆之前。還有由於時間的關係,本課沒有展示不同的內容統計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應該讓學生明白欄目的設置要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統計表的具體形式也是可以變化的,如合計與總計是可以調換位置的,且總計也可以設置在表格的最下端;橫欄與豎欄的內容也可進行調換等。

反思二:複式統計表教學反思

這是我上星期上的`一節課,《複式統計表》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結束後,我就覺得上的特別的不理想。其中有好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會看錶、會填表。所以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看錶,着重就是表頭裏,它裏面分了三欄,這個內容要重點講一下。我卻忽略了,沒有把重點突出講,使得重點不重,詳略不當。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高潮部分,而課堂教學也應該是這樣的。接着,填表又該如何填。講結束後應該及時的鞏固,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可以指着表中的某個數字,讓學生説出它表示的意思;也可以擦去某個數字,讓學生在來填,等等。

再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説,首先,整節課都沒有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在現在看來,小組合作的環節可以穿插在練習中。根據練習二十的第一題,我可以讓學生當場調查小組成員家庭電話擁有的情況,然後根據統計的數據製作一張統計表。一整節課都是在看題——填表,看題——填表,學生就會覺得不耐煩了。加上小組合作的活動,既可以及時的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緩解了學生解題時的疲勞。

統計教學反思12

“統計”在本冊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是單式折線統計圖,總複習《統計》教學反思。複習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這種統計圖的特殊功能,在折線統計圖中,既可以看出每個統計數據的絕對數值,也可以看出數據變化的整體趨勢。除此之外,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圖中的數據,根據統計圖中的信息開放性地提出問題,也是這部分內容複習的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想自己所想,問自己所問的,説自己想説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會想、會問、會説,教學反思《總複習《統計》教學反思》。要學會肯定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幫助別人彌補不足之處。對別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責,而是學會提問。形成一種老師、學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問題的氛圍。教師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與結果,還要抓好時機,激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優勢與長處,促進他們個性素質的不斷優化。整節課學生不是靜靜的聽教師教,而是熱鬧的“動”起來。這是我呼喚學生“積極參與”與“合作交流”的成功之處。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下思維開始了,頭腦靈活了,參與意識增強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漸佳了。

統計教學反思13

鄒顯微老師曾對我説過,你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一代二”是我需要才產生的,統計意識一定要強烈,另外還要備學生,當課上發生一些突發狀況的時候,正是考驗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的好時機,老師需要再瞬間做出最合理的安排,還有二年級的學生是需要適當的誇獎和鼓勵,老師要抓住這個特點,進行適當的教育機制設計。對此,教案我是修改了又修改。

之前是自己對統計也沒有深刻的認識,經過第一次的試教,我認真研讀了教參,教案,看了教學實錄,懂得了教授《統計》,必須要使學生建立“統計觀念”,產生對統計的需求,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所以我着重在這幾方面做了修改,

如:

1、在引導“一代二”的方法上,學生提出了多種方法,我都在課件上,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每種方法生成的過程,直觀又形象,通過對比,學生意識到用“一代二”的方法是最合適,最好的,最後再延伸到到底“一代幾”最合適,是得要看數據的大小的。

2、第一次試教,因為自己都沒有真正去滲透《統計》,所以雖然很多問題都有設想到,卻只是過過場,使得學生並不能真正理解統計的意義,所以第二次,第三次的修改,我都告訴自己,每一個問題拋出,學生的迴應,都必須是真正理解的,要充分讓學生,想透,講透,所以“一代一”和“一代二”表示的意思,我通過反覆變着問:要塗幾個?為什麼?如果我要塗兩個,表示多少?還有先是動畫0——10,再到後來動畫0——20,另外“一代一” 和“一代二”統計圖的直觀比較,等等這些設計都是為了讓學生滲透“一代二”產生的意義。

2、平時我上慣了高段的數學,接觸的都是高段的數學,所以在最初備這堂課時,我對二年級的學生的特徵並沒有深入的去了解,而是想當然的以為,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好動,但是稍加管理,肯定還是會自覺,守紀律的,總之把她們想的特別“大人化”,所以在第一次試教的'時候,學生的表現,就給我當頭一棒,我自認為繪製統計圖對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有點難度,但是隻要我適當引導一下,就一定會,可是並不是這樣的,學生知道什麼是統計圖,但是着手畫,卻這裏出問題,那裏出問題,忘記數標,圖的亂七八糟,數字不看清,塗錯位置,速度極慢,好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第二次修改後,我設計了“一個和學生一起經歷,重現畫統計圖”的環節——學生充分理解“一代二”後,她們説,我在電腦上動手畫,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模範學習,回憶,這樣在學生們繪製統計圖的時候,很多問題就自然而然的解決了,我講的也沒那麼吃力,很多會出現的問題還是學生自己提出並解決的,這樣省時我又省力,大部分學生也是真正掌握。

但是即使再三修改,上課的時候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的,對學生的備課還是不夠,對教材的研究還是不夠。。。不過不管怎樣,出現的問題都是我值得去反思的,這堂課我上了三次,總結就是一次比一次上得有進步,卻不會説上的好,因為每一次的授課,出現的問題,對我來説,都是一種經驗,一種學習,這堂課,我還會再修改,再教,再反思。

最後,我要感謝我們這組的成員,能把此次鍛鍊、學習的機會給我,雖然備課感覺有點辛苦,甚至備不出來的時候,有種崩潰的感覺,但是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謝謝!

統計教學反思14

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是教學生會看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在提供的表格中製作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預測。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統計的.知識。

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所以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概念並不困難。本教案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用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來統計方法要優越,這對於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十分重要。

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獨立動手畫圖,並進行適當的計解和點評,不僅可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可以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統計教學反思15

本節課在教學上有一些特點:

1、教學用“正”字進行統計時,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開始,我讓孩子們一起用手進行書寫正字,説出“正”字是5筆。然後,讓四名學生上台,每個學生代表不同的運動項目,其餘學生玩接龍遊戲,説出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學生們從玩中掌握了用“正”字進行統計的方法。

2、在活動中能充分運用激勵性評價。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評價方式是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體現。在這節課中,我非常注重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我不僅經常運用激勵性語言,還注重給學生象徵性的鼓勵。如,在讓學生上台用“正”字進行統計時,有個學生把正字寫錯了,少寫了一筆,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卻能寫對,説明孩子是緊張了,而我並沒有批評他,而是感謝他的上台“服務”,讓他以後上台不要緊張,並送給他一個小粘貼,那孩子臉上馬上露出了笑容,學生們都自發的給他掌聲。

3、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了一個拓展題,學生們積極性很高。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小組合作。而且小組合作的很好,每隔學生都參與進來了,都爭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説給成員説。

本節課的不足:

1、時間掌握上沒有把握好,以致於超時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課堂時間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級的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還沒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學中有時會沒給學生思考時間,或很少的思考時間,而是自己就説出答案來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學生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

國小一年級數學《統計》教學反思5

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於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自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自我改造”。如今,倡導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和反思者。那麼,教師只有把教學與反思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行為時,教師的教學才具有教育哲學的意義,其行為也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內涵。

基於對以上文字的理解,我對自己所上《統計》一課,做一個反思性的分析,從中得到啟發,以反思促進步。

一、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仍持堅定可行的態度。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主要圍繞課標精神、教學目標、課題研究進行教學設計的。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課本在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上遵循着這一要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數學化,並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節課中,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分類,而對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較低的,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進一步豐富學生活動的經驗。例如:調查一個小組中的同學最喜歡一類電視節目和一類球類活動的情況。

2、在這節課中的教學目標,我抓住:經歷統計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提出並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到以上的幾個方面,讓學生在教師的“導”下,進行有條理地、輕鬆地學習新知的。

3、課題源於教學中的困惑,並在困惑中不斷研究、發現,為進一步搞好教學服務。課題為:《課堂中學生傾聽、表達、合作能力的培養與評價》。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強調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注重評價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民主化,多元化。這節課教學《統計》,並且是: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在一堂課中對學生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個方面的得星情況的統計,不僅能讓學生之間產生積極的競爭作用,同時可以利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對自己班的情況,在這些方面進行一個瞭解,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統計的意義與本質作用(數據信息的處理)。

二、評價應做到:點到為止,不可氾濫。

這節課中,我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並對四個小組進行競賽式的評價,其效果較好,但在評價的多元化上做得不夠好。一節課中,我是這麼做的:

1)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進行傾聽、表達、合作三方面的評價,途中也讓個別學生説一説自己意見,儘量做到評價的民主性。

2)在場聽課教師的評價,主要理念:互動式評價。人們常説:畫龍點睛。在這節課中,我對這四個字的理解不夠到位。

如果只讓一位教師或兩位教師參與評價,那麼,教學時間和效果會恰到好處。在這個環節中,我做得有點主次不分:這節課是評價為主呢?還是統計呢?而我讓5位在場聽課教師參與評價,多了,而且得星數呈平均分配狀態,起不到“心理不平衡、失望、看到不足……”的效果。

三、應充分利用本節課的課堂評價,體現:在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課堂評價要體現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可主要是因為時間上不許可,也因為在場教師評價多了些,影響到了後面的教學。但在學具的統計表中,準備讓學生統計本組得星總數,也讓學生從顏色上進行統計。如果有時間讓學生這麼去做了,則能更好地體現本節課統計知識的難點所在,也能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學習統計知識的意義。

感想: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有一些或這或那的不足,但“個性化”教學,讓教師不再感到壓力,而是一種展示與探討。而反思,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讓我意識到:學習不是以前要做的事,也不只是現在要補做的事,而是一直要堅持做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