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範文彙總6篇

來源:文書谷 2.72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説課稿範文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腦中有目標,彰顯文本德馨主題

新課標對國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又根據文本特點及學情,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瞭解“銘”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品味,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自主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確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

2、教學難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確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養合作探究意識

(一)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多媒體輔助法

【設計理念】“朗讀是解讀文言文的金鑰匙”,本課中,我把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輔以適時點撥、多媒體手段,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二)學法

1、圈點批註法 2、誦讀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設計理念】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研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琅琅書聲中,品味,理解,感悟。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決難點問題。

四、胸中有流程,達到授之以漁效果

本節課以“讀”為本,引導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通過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探究,達成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走進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樂曲,多媒體播放“梅”、“竹”、“鬆”的畫面,教師吟誦經典詩句導入新課,然後教師破題,介紹銘文特點。

【設計理念】導語重在營造氛圍,引領學生進入情境。所以,導入時詩句的點綴既營造了課堂典雅的氛圍,又激發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慾望。

(二)朗讀感知,踏訪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讀蓄勢:

1、初讀(教師範讀;學生自讀;找出韻腳,男、女生接讀)

2、譯讀(學生運用“替、留、調、刪、補”的翻譯方法,藉助註釋、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

3、疑讀(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4、暢讀(學生流暢的讀文後,積累重點文言詞句。包括:一詞多義、重點語句的翻譯等)

【設計理念】《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通過四個步驟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本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為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美讀品味,欣賞陋室

1、理內容

學生品讀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處插入【課堂實錄】

明確:

①環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話能統領全篇?

(2)教師補充介紹《陋室銘》的寫作背景,學生討論室主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3、明寫法

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託物言志)

【設計理念】“非讀無以訓練語感 ,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和品思結合的方式,品嚐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賞文賞情明寫法,邊讀邊思悟其間。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本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四)探究感悟,話別陋室 此處插入【課堂實錄】

以“劉公,我想對你説……”為開頭説一段心裏話,暢談感受,話別陋室。

【設計理念】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 “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五) 積累名篇,銘記陋室

學生賽背課文,積累名篇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設計理念】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五、課後談收穫,總結教學得與失

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沿着文本語言的階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過程,攀登的過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內化為學生的情感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文本語言積澱為學生素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式學習,讀中培養語感,品中揣摩美詞,悟中昇華心靈,學生的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覺本節課是成功的。

1、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愛好,繼續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學生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時,有些討論會偏離中心,教師應適當的調整討論的進程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後教學中繼續凸顯“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特別是文言文教學,只有真正落實到“讀”,學生才能夠理解文章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懇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年級第三單元第十五課《古代詩歌四首》中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思想,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

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

③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

①朗讀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説教法。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稱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

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腦又動筆,激發深長伯創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啟迪藝術靈感。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到家鄉我們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懷。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詩來寄託他們的思鄉之情。比如説小時候學過李白的《靜夜思》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今天我們將學一首別樣的小詩《天淨沙 秋思》。

(二)新課講授。

1、解題:《天淨沙·秋思》的思:

(1)做動詞為平聲,如:思考、思索。

(2)做名詞為去聲,如:思維、思緒。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範讀。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秋思》這首小令押什麼韻?哪些字押韻?

其中“鴉”、“家”、“馬”、“下”、“涯”以“a”押韻。和諧動聽,但曲調低沉,往往一首曲調低沉的詞曲易引發人的思緒。而《秋思》給人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在異鄉之人惆悵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

4、會意。

會意就是能領會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雖情調低,但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境中有畫。我指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心情地去設想境中畫,既而產生情趣。再循循善誘,設疑提問: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

(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

(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

“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筆鋒一轉為我們推出一幅悠遠恬靜的畫面,這是全文的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照應,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説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裏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

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5、下筆。

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啟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藴美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為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為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此小結再次強調了古典詩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勵學生多讀、多思、多寫。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

説課稿 篇3

教材:

1、站立式起跑

2、遊戲:直線地滾球接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明白站立式起跑的動作要領,發展學生身體的靈敏、速度等素質,提高協調潛力。

2、技能目標:80%學生能做到起跑時重心前移,反應速度快。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準備:

籃球4顆。

一、開始部分:2分

《一》教學常規:

1、體育委員整隊,師生問好,報告人數。

2、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3、宣佈本課的教學目標、資料及要求。

組織:四列橫隊。

《二》準備活動:8分

1、遊戲:直線地滾球接力。

遊戲方法:全班分成人數相等的四組,由每組的排頭單手或者雙手拿球在地上直線滾到本組對面的另一個同學,然後自己站在排尾,在由接住球的這一名學生再用同樣的方法將球滾至對面同組的另一名學生手中,以此類推。哪組學生最先完成接力,哪組將獲得第一名。

規則:採取獎罰制度。第一名將全班鼓掌獎勵;最後一名將罰本組學生每人做10個深蹲跳。

要求:①反應要快,直線遊戲,不得擋住其他同學遊戲。

②如中途失誤球跑了,要把球撿回來在原地繼續遊戲。

2、徒手操:肩繞環、擴胸運動、體轉運動、腹背運動、活動膝、踝關節。

二、基本部分:22分

1、誘導性練習:主要鍛鍊學生的反應。4分

①原地縱跳接加速跑;

②原地高抬腿接加速跑;

方法:學生背對教師做原地的高抬腿和原地縱跳,聽到教師發出“跑”的口令時,學生迅速後轉身向前跑出去。

2、站立式起跑18分

動作要領:聽到“各就位”時站在起跑線後,兩腳前後開立,相距約半步,有力腳在前,全腳掌着地,後腳用前腳掌着地,身體稍前傾,中心落在前腳上。兩腿彎曲,上體稍前傾。重心前移,前腿的異側臂自然曲肘於體前,另一臂在後。聽見“跑”的信號時,兩腳用力後蹬,同時,後腿迅速向前抬起,兩臂用力前後擺動,迅速向前跑出。

教法:

1、教師提問學生見過的`起跑姿勢。

2、教師講解動作要領並做示範。

3、教師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教師的動作。

4、教師組織學生羣眾模仿教師做動作。

5、教師指導下,學生做完整動作練習。

6、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練習。

7、教師巡迴指導、評價。

8、教師集中學生再次講解,強調重難點。

9、組織學生再次分組練習並學會互評。

要求:講解明確,示範到位,聲音洪亮。

學法:

1、學生認真聽,仔細看,觀察教師的動作。

2、學生跟隨教師的口令一齊練習。

3、學生跟教師一齊做分解動作練習。

4、學生分組練習。

要求: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動作規範、認真到位、協調、優美。

教學步驟:

1、教會學生確立兩腳站的位置(前腳尖約離線半腳長,前後腳距大約一腳長,兩腳左右約半腳長),有力腳在前。

2、羣眾原地做“各就位”的姿勢練習。

3、按口令做站立式起跑後跑出15——20米。

重點:“各就位”時要控制身體平衡,持續情緒平穩,“跑”時起動快。

難點:姿勢正確、動作敏捷。

三、結束部分:3分

1、遊戲:反正反口令練習。

方法:教師喊起立,學生蹲下;教師喊蹲下,學生起立。

組織:四列橫隊。

2、教師小結本課

3、師生再見。

説課稿 篇4

一,依據課標,説理念

《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寫景散文,描寫了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詩一般的韻味.本文的設計理念:自主識字,朗讀感悟,語言實踐.

二,緊扣特點,説教材

《春雨沙沙》一課通過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天圖畫,展現了春天的美景.學習課文,瞭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知識目標:

認識提土旁,正確認識課文中的.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確描寫4個左窄右寬的字;能用一二句話説説春天的迷人景象.

情感目標:

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

教學重點:

1,能運用多種方法識記本課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能讀出感情.

教學難點:

1,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

2,用一二句話説説春天的迷人景象.

三,聯繫實際,説策略

教法

創境法

誦讀法

學法

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四,情感互動,説流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春天

1,欣賞春圖,感受春意.

2,指導朗讀第一,二節.

3,揭示課題.

(二)讀文學字,感知春天.

1,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看課文圖片,交流聽後收穫.

3,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字詞.

4,交流識字方法,反饋朗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走進春天.

1,自讀課文,挑選喜歡的句子讀讀.

2,指導朗讀,體會春天的迷人景象.

3,讚美春天,配樂感情朗讀全文.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密度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後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讓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是本節的教學難點.現行教材一般都是通過實驗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紹密度的公式和單位.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學習建立科學概念的思維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密度反映的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通過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3、 教學重點

本節的重點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4、 教學難點

本節的難點是學生對“密度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認識,以及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的前期知識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密度本身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一下子“蒙”的感覺,教師引導從學生對生活常識的感性認識,用實驗、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認識用比值定義密度的方法。

2、 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的有些狹隘—僅限於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們只滿足於新奇的實驗現象,希望看到鮮明、生動、不平常的實驗現象,並未產生探索這些實驗原因的需要,有的學生只對實驗的操作感興趣,卻忽略了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法和學法確定

採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形成科學的概念,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強調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活動性。這樣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熱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四、教學程序設計

1、 新課引入

創設學習情境:怎樣區分表面相同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或把鐵塊和鋁塊用紙包住。

學生交流討論,老師總結,

2、新課教學

學生多數認為可以通過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稱質量,也就是説學生沒有考慮體積對質量的影響,那麼我們這樣反問,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鐵的質量小嗎?這樣就會引起學生注意到質量與體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體會到只有相同體積的兩個物體才可以比較質量的大小。引導學生去考慮物體的質量和體積存在着一定關係,進而想探究一下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有什麼關係?不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有什麼關係?要探究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都知道做實驗,怎樣去設計實驗,引導學生去討論,得出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我們可以分別選取三個大小不同的鐵塊和銅塊,分別稱出他們的質量,測出各自的體積,記下數據,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方法確定之後再做實驗。實驗過程要把數據計下來,然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叫做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特性。我們把物質的這種特性叫做物質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單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進行單位換算。接着解釋水的密度含義:一立方米水的質量是1×103 千克。重點是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樣的,一根蠟燭和半根蠟燭的密度是一樣的。讓學生體會同種物質密度相同,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3、 鞏固練習:練習的設計一要鞏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強化水的密度及含義,三,通過選擇題的設計,讓學生能選擇出哪種物質的密度沒有發生變化。

4. 佈置作業:作業的設計除了基本概念換算題目以外,可以通過表格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驗數據寫結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密度: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一立方米水的質量是1×103 千克

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屬於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第一課時,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課主要介紹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及工業地域的形成,而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則是在前兩節所學理論知識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的形成條件,衰落的原因,綜合整治的措施,並能借鑑他國的經驗對中國的傳統工業區提出綜合整治的措施。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新工業區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 , 從課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本節教學內容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傳統工業區的概念和分佈。

魯爾區傳統的區位條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標: 掌握閲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從分析個別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規律的思維過程。

情感目標: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傳統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3、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綜合整治的措施。

難點:應用所學的理論及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二、教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探究式教學: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

2、 小組合作學習: 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地理圖表: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四、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在國中時學過世界地理,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國家及地區有一定的瞭解。

前兩節課學習了區位因素及工業地域的相關理論知識。

2、能力基礎:具備一定得閲讀地圖,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礎:體驗過合作學習的樂趣,對家鄉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説教學設計

1、複習舊知導入新知

請同學們説出三次技術革命發生的時間及出現的工業部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髮現前兩次技術革命出現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工業,第三次技術革命後出現的工業部門則屬於新興工業,我們發現新工業部門發展的十分迅速,那麼傳統工業將面臨怎樣的境遇呢?這節課我們共同來探討傳統工業的興衰與發展。

這樣導入的目的:通過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自然的導入新課讓學生輕鬆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2、講授新課

1)、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及分佈

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説出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幻燈片出示世界工業分佈圖,讓學生找出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的分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總結知識能力,訓練讀圖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德國魯爾區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區之一,下面我們以魯爾區為例分析傳統工業區的興衰與發展。教師邊講述邊板書

板書 :興--------衰--------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與過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運用地圖分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播放魯爾區概況錄像,通過這段錄像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到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及其繁榮程度等概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出那麼魯爾區是靠什麼發展起來的呢?幻燈片出示教材65頁圖4.9,讓學生分組讀圖分析魯爾區有哪幾方面的優勢區位條件? 在學生分析之前,教師及時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提示分析工業的區位因素應從資源、市場、交通等方面分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圖中搜索信息。討論3分鐘後讓學生代表到講台前指圖講解,其他同學補充。最後教師用課件總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主要包括①煤炭資源豐富②充沛的水源③靠近鐵礦石產地④水陸交通便利⑤廣闊的市場。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讓學生對魯爾區有了更直觀親切的認識,然後展示地圖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去挖掘地圖中的信息,這樣學生邊討論,邊分析,充分利用多種器官來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與理解,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及時進行學法指導讓學會分析傳統工業區區位優勢的.方法。

第二步,通過材料分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繼續播放錄像,展示魯爾區衰敗的景象,看了這段錄像在同學們的頭腦中不禁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問號,曾經繁榮的魯爾區如今怎麼衰敗成這個樣子?

這時教師順勢發給每組同學一份材料,讓同學分組討論分析材料,找出魯爾區存在的問題。

材料1

材料2、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牆,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

——德國作家HeinrichBoll1958年形容魯爾區

材料3

材料4

材料5教材P66第3、4、5自然段

設計意圖:我沒有直接讓學生看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而是給出這些材料讓學生自己分析,這樣設計活動,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的要求。最後師生用課件共同總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印象。

魯爾區的衰落的原因應該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主要有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落後,環境污染嚴重,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外因關鍵在於新技術革命的衝擊,例如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及鍊鋼技術的發展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再加上世界上出口鋼的國家增多,鋼替代品的出現,導致世界性鋼鐵過剩,鋼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德國魯爾區的經濟日漸蕭條。

第三步,創設情境探索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創設情境:面對這種現狀德國人該如何應對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魯爾區大大小小官員,面對你的城市經濟一天天衰落,環境一天天惡化,你還能吃得香,睡的着嗎,那該怎麼辦?馬上召開小組討論會,共同制定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討論5分鐘後學生紛紛主動發言,説出自己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很快突破重點,為破難點打下基礎。

教師總結:根據各位官員的報告,我的祕書也給我整理出一套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

我認為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即減少煤炭、鋼鐵企業的數量,擴大單個企業的規模,並引進技術水平高的電子、汽車等中小企業,同時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結構多元化,另外,調整產業佈局,(結合魯爾區綜合整治圖片)比較原採礦區和現採礦區的分佈有什麼不同,(新採礦區向西遷移,目的是就近獲得鐵礦石,甚至將鋼鐵廠向西部沿海地區轉移, 與荷蘭聯營建立鍊鋼爐,然後將生鐵運到魯爾區。 )另外繼續拓展交通,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採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整治後的魯爾區重新走上了經濟良性發展的道路, 請欣賞整治後的魯爾區的一角(錄像),通過錄像讓同學們相信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為下面的問題遼中南工業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識反饋與遷移

課件展示遼中南工業區圖片,討論分析:

比較遼中南工業區與德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何異同?

分析遼中南工業區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借鑑魯爾區綜合整治的經驗,談談你對振興遼中南中業區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這道習題讓本節課的知識得以昇華,讓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也培養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的情操。

課外探究作業:撰寫“淺談遼中南工業基地的興衰與發展”小論文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1、成果:

①打破了“講解、模練”的傳統型教學模式,落實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有利於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過程意識的培養。

②大多數學生能達成預定目標。

③創新之處:課堂活動設計較新穎而且多樣,能成功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問題設計有梯度,能實現分層次教學。

2.不足:①時間不夠充裕。

②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表述不夠精練。由於學生個體基礎存在差異,所以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難點。

3.改進方法:在課前培訓“小先生”,課上由“小先生”帶頭組成活動小組,便於模擬活動的順利開展;另外由於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對於課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難點的同學,課後請“小先生”幫忙繼續學習,而從而引導學生課上課下互相幫助,學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