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説課稿範文彙總6篇

來源:文書谷 2.85W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説課稿範文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夏天的雷雨》。

《夏天的雷雨》是鄂教版國小《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火熱的夏天》第一個主題《夏天到了》第二課時。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總目標和兒童的認知規律。

我將瞭解雷雨前的現象,瞭解雷雨中的一些科普知識以及雷雨的危險性,掌握防雷知識作為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在行為與習慣上,我想讓學生知道要躲避雷雨,並掌握躲避雷雨的方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同時我設計了本課的情感與態度目標:知道夏天的雷雨是自然現象,消除學生對雷雨恐懼心理。鼓勵學生觀察,爭當小小氣象員;鼓勵學生看書,爭當小小科普員;鼓勵學生宣傳,爭當小小宣傳員。讓學生樂於對大自然中的現象進行探究,並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這節課我設計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看一看、聽一聽方法,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中感知雷雨,通過講一講、讀一讀讓學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識還有雷電帶來的災難,通過幫一幫、説一説方法,讓學生將已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通過演一演、議一議方法,讓生活中的情景再現,並讓學生用已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通過想一想、評一評方法,知道我們自己在雷雨時有哪些行為是錯的。

這節課我覺得,它的重難點是掌握正確的避雷方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做到,構建一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趣味性的課堂。

一、構建開放性的課堂

夏天的雷雨是自然現象,學生們都見過,但他們的觀察有限,因此課前我讓學生查閲資料或詢問長輩,瞭解到雷雨前的現象以及避雷小常識。讓課堂走向室外,課堂更具有開放性。這也有助於“瞭解雷雨現象和掌握防雷知識”這個知識目標的`達成。

二、構建緊密聯繫生活的課堂

1、聯繫生活、觀察生活,關注雷雨前的現象

教材中給出的雷雨前畫面,都是一些小動物的現象,但是聯繫到我們學校的學生,他們都是城市的學生,很少看見這些動物,那麼怎麼知道要下雨了?於是我在活動一中還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將這些現象分類,分為在城市和農村,我們分別可以通過什麼來知道要下雷雨了。

不過今天在課堂上有很多學生的回答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到的都是自己感受或看到的,那麼我再用此方法梳理時會讓他們更加清楚。

2、用已獲得的避雷常識幫一幫身邊的小朋友,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學生了解了避雷方法後,我根據我校學生情況,創設了四個情景。這四個情景都是很有可能發生的,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真實生活。並且讓學生在幫助這些弟弟妹妹中獲得快樂。

在課堂教學時,這個環節學生都很積極,有了這種很真實的情景,他們就像在真實的生活中幫助他人一樣,獲得快樂。如果不是這麼貼近生活的情景創設,學生可能會想不到他的知識還可以幫助到別人。此方法也促進了教學重難點的達成,使學生很好的掌握了防雷知識。

3、由人及己,評判真實鏡頭中的自己。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基本上是言不及己,所以我設計了這個環節。用剛剛學到的知識來判斷這些圖片中學生行為的對錯。而這些圖片都是上週五,我校學生真實的畫面,學生看了後會感覺很親切,並且容易接受正確的觀點。

事實的確如此,學生在看到照片時首先很驚訝,後來利用他們學過的已有知識在幫忙改正時,其實他們就能聯繫到自己的行為,並且自覺的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就説明在他們心裏已經牢牢記住了防雷知識,並且已經接受。在這裏重難點就很好的達成。

三、積極構建有“味”的生活課堂

本節課的內容雖然是學生司空見慣的,要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種品德意識,這還需要一種理論灌輸,如何讓學生吃理,如何導行,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爭當三員”。

1、鼓勵學生觀察生活、關注天氣,爭做小小氣象員。

2、鼓勵學生去探究、去閲讀有關雷雨的書籍,爭做小小科普員。

3、鼓勵學生宣傳避雷小知識,爭做小小宣傳員。

具體表現在:

(1)“説一説、讀一讀”

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在活動一中,瞭解雷雨前的現象,就主要是通過學生説,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並且老師也可以瞭解到學生已有的知識是怎樣的,最後讀一首兒歌來幫助記憶。

(2)“聽一聽、看一看”

可以讓學生了解不知道的知識,比如看雷雨災難的新聞,看統計情況等,還有聽小博士講解避雷知識,這些學生都很容易接受,並且讓學生對雷雨的危險性有初步的認識,對避雷方法有全面的瞭解,在這裏有助於知識目標的達成。

(3)“演一演、議一議”

在課堂上通過演的方式將生活中的情景再現,一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是情景更真實,學生更容易接受。演完後讓學生議論其中行為的對錯,這個環節可以很好的突破重難點。

(4)“想一想、評一評”

學生看生活中真實的照片,來判斷行為對錯。通過設計三個我校一年級學生遭遇雷雨天氣的情景,讓學生用已有知識幫助弟弟妹妹安全避雷。這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還可以更好的掌握避雷知識。

總的來説,在本課教學上,我力求做到融“激勵性、趣味性、過程性、引導性、發展性”為一體,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思想上受到教育,行為上有更多的自我保護的安全知識,力求創設“潤物無聲”的品德教學境界,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全面關注學生問題,科學有效的評價學生等問題上都還做的不夠好,這些都有待於我進一步的學習、改進。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説課,歡迎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們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本課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它不僅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也是整個國小科學課中有關“水”的內容的起始課。《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重要的物質,是“物質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並且在“地球和宇宙”中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時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這一課主要有三個環節構成,一是對水的已有認知進行討論和梳理,能用網狀圖加以描述水的基本屬性,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識別水和其他物質;三是給物質分類,讓學生初步瞭解物質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個環節由“已知—再感知—科學認知”環環相扣,逐步提高。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水的感性認識,更是期望學生對感性認識進行反思和梳理,從而關注這三類物質的主要區別,這也是為後面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説學情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許多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可以用來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這些知識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但是,他們對於水的熟悉程度僅僅停留在感性認知的層面,他們的思維活動更多依賴對水的零散的認識和生活經驗的支持,因此,就需要我們引導他們將這些經驗進行歸納、整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層面。再在理性層面的支撐下,去拓展對其他物質的認識,最後在上升到科學認知的層面,形成科學概念,培養科學思維。

三、説教學目標

將這節課放到整冊教材和本單元考察,根據課程標準,並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2.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

(2)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3)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五、教學準備

有效的材料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必須和基礎,本次活動我們為學生準備了以下材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三個透明塑料袋(用來裝水、醋、牛奶)、石頭、木頭各一塊、樹葉一片、網狀圖、分類記錄表;

給每個學生準備:氣泡圖1張;

給全班同學準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六、教法與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夠達成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們就需要在教法和學法上有所突破:

(一)説教法

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鑑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關於具體事物感知信息的儲備是比較單薄、零散的,只有經歷了實打實的感性認知階段,科學思維活動與認知建構才有可能達成。所以,我們主要採取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的特點,以“找水”和給物質分類這樣比較貼近“玩中學”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動中,讓所有的學生真正參與到其中,並從中得到認知和體驗。同時,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的順序,逐步使學生掌握本課科學概念。

當然,我們教師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鼓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和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我們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動畫的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通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

4.互動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貫穿在整節課中,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而學生的觀察過程中也有老師的指導、答疑;既有師生互動,也體現了生生互動。師生、生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5.此外,本節課還採用了教學中最常見的講解、歸納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説學法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儲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觀察獲取相關科學知識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調動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啟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的分組觀察和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交流中碰撞、發展、創新,最大程度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七、説教學過程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突出重點,做到條理清晰、緊湊合理。本次教學分三個環節進行。

(一)激趣導課

以動畫片的播放導入新課。這樣的導入形式很容易抓住學生的心理,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求知慾望,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探究新知

本環節由三個活動構成。

1.我們知道的水

該活動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對“水”已有認知進行回顧,並根據回顧及時填寫氣泡圖。三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科學記錄,並不清楚及時記錄的好處,教師在這裏提供給學生氣泡圖,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網狀圖的填寫及後面的交流;

第二步認識網狀圖,通過互動,答疑,讓學生對水的一些基本屬性進行初步的瞭解;

第三步由小組成員交流,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概括,共同完成網狀圖,完善對水的認識。

2. 水在哪個袋中

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通過“找水”的活動,來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一環節重在引領學生運用摸、搖、聽、聞等多種感官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

3. 給袋中的物體分類

在活動中引導、鼓勵學生,讓他們明白給物質分類可以有多種標準,同時理解把物體分成固體、液體和氣體只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標準不同,給物體分類的方法也不同。

(三)課堂小結本環節不僅幫助學生整理這節課所學知識,而且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認識到地球上水資源的匱乏,及時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

這裏需要提出的是:為了規範學生的操作,我們的教師在觀察活動中用“温馨提示”的方式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八、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把講解的知識簡明、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一目瞭然,清晰易懂。本課我們就設計這樣的板書。教師在活動結束時畫在課題上的心形,相信比話語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

結束語: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課我們是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感知氛圍,完成了此次活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導”立足於學生的“學”,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孩子主動參與到科學概念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了自己的認知水平,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這是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自讀課。這是一篇短小淺顯,但卻涉及有重大意義問題的事理説明文。本文以科學而樂觀的態度、簡潔而流暢的語言對人類擔心的糧食問題做了充分的推測,闡釋了海洋能成為未來糧倉的原因,科學地説明了海藻和海洋豐富的浮游生物以及眾多的魚蝦等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可以滿足人口不斷增加的需要。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潛力巨大。

教學本文可擴充閲讀量,讓學生閲讀有關海洋資源,海洋經濟的科普文章,充分了解相關資源信息,認識海洋的開發利用價值,以增強海洋意識。

同時,本文層次分明,結構有序,是學生仿寫事理説明文的範例。

講授此文,可以安排一課時。

二、説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海洋是未來糧倉的原因,積累科學知識。理清文章的結構。

2.學習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其中,前兩個目標是教學的重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整合處理信息的能力,閲讀並創作簡易事理説明文的能力。

(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科學認識世界的態度,瞭解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增強開發海洋和保護海洋的意識。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三、説教法學法:

概括地説,是“問題導入法”,“自主閲讀法”,“合作探究法”。

具體地説,以“吃飯問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並直接過渡到怎樣走出困境,那就是“下海”,從而引出本課主題。接着學生自主略讀課文,與文本對話,整體感知內容,挖掘學生個體獨立的理解和思考。然後採取合作的態度,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從研討説明文的説明順序,説明結構,説明方法,説明語言等角度來精讀課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師適當加以點撥指導。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最後就本文提及的的重大問題拓展延伸,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練習流利表述自己的思想觀點的能力,提高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社會聯繫起來,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環保觀念和大膽創新的精神。教師對做得較好的學生應予以鼓勵、表揚。

四、説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從網絡,圖書館蒐集有關海洋的資料。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一) 導入新課:課件展示:藍色的海洋背景畫面。

1、教師導入: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又是一個至今仍然困擾着人類的現代問題。(課件上出示兩個統計圖,讓學生談看後的感想。學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最後得出“人口劇增,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的結論。”)

那麼,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人類怎樣擺脱面臨危機、走出困境,解決吃飯壓力呢?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推廣改良種子,提高糧食產量;到別的星球上去開發種植……)

總之,肯定學生的發言,科學家們經過多年探索實踐,認為“上天”“入地”、“下海”、是三大出路。那麼哪條路投資少,收益大,發展前景最為廣闊呢?

帶着這個問題,大家看一組圖片。(課件上展示海藻,魚蝦等)

學生異口同聲地説出:潛力最大的是海洋,人類未來的希望在海洋。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人類的故鄉——大海。(板書課題)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帶着課件上出示的問題默讀課文,梳理相關信息、獨立思考作答。 [課件展示問題]: (1)人類生存正面臨怎樣的危機?怎樣解決這些危機?

(2)為什麼海洋能成為未來的糧倉?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在課文的開篇,一目瞭然,學生很容易解答。設置此問題的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第二個問題涉及全文的主體內容,所以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我及時地用課件輔助教學。(課件展示)。

參考:(1)人類生存面臨的嚴重問題,人口劇增,資源短缺,耕地不足。解決的方法——開發海洋資源。

(2)海洋中有豐富的海藻,浮游生物、魚蝦及尚未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能為人類提供充足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討:

1、再讀課文,[課件展示問題]:

(1)本文結構上有什麼特點?運用了哪種説明順序?

(2)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有什麼作用?請舉例説明。

其中,第一個問題讓學生感知本文條理清晰,事理明確的特點;第二個問題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後,用課件的形式總結歸納。

參考:(1)、文章1、2兩端從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説起,提出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文章3---6段以先總後分的方式,具體闡釋為什麼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7段總結前文的説明,重申文章開頭的看法。

由此可見,本文采用邏輯順序闡釋事理,使按照“總起-------具體闡釋(先總後分)--------總結的結構進行的。這樣是文章條理清晰,事理明確。”(完成板書)

(2)看課件。

最後,讓學生簡單品味説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四)、拓展延伸,關注環保:

課件展示問題:

1、海洋除了能做我們的糧倉外,還能給我們提供哪些資源?

(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説出海洋還是我們的大藥房,大能源庫,大礦場,大建材基地……教師及時予以鼓勵、肯定。)

2、海洋開發給人類帶來了希望,大海是人類擺脱危機、走出困境的最佳選擇。但是,海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為了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我們有一個更美好的生存環境,我們該怎樣對待海洋?(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及生活事例自由發言,發表看法,教師要鼓勵創新及個性化的思考)。

參考: 海洋不是填埋垃圾的無底洞,不是接納污水和工業廢物的污水坑,應該合理的開發海洋資源,使海洋生態環境免遭破壞;必須增強海洋意識,保護海洋,使它不受污染,也不能過度開發,殘酷捕撈,應該呼籲人們保護和拯救海洋。幸福生活不只在於豐衣足食,也在於碧水藍天。

最後,學生齊聲説出:沒有健康的海洋,就沒有人類的未來。

(五)、佈置作業:

1、 把你搜集的有關海洋的資料進行整理,模仿課文的組材方法,寫一篇事理説明文:《保護我們未來的希望——海洋》

2、 人類“上天”真的無路麼?請利用圖書館和電腦網絡,蒐集人類探測宇宙的相關信息。

板書設計:

結構: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總:生存危機(人口、耕地、資源) 海洋可能成糧倉

海藻食品;浮游生物

分: 海洋糧倉 闡釋原因

遠洋魚蝦;未開發的

總:總結全文再次強調

這是我對這課的初淺認識,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一、説課題

各位老師,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略讀課文《永生的眼睛》。

二、説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讀者、學生和教師的立場反覆研讀了課文。感受到第五單元這組課文以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展示着人們對生命的熱愛。這篇課文的作者是美國的琳達·裏弗斯,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題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則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從更深的意義上理解,“永生的眼睛”體現的就是一種熱愛生命的情懷。

三、説學生

四年級學生讀了本篇課文後,應該能夠感受到這其中體現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夠湧起很多的感動。但是我想,他們還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麼使自己產生了感動,這正是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提升的地方。

四、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成功的基礎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學地制定出教學目標,才能駕於全局。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所説:“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因此,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6個生字,理解“角膜、永生”等詞語

2.圍繞對話核心主題——“因為誰、為什麼而感動”、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體會感受。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在對話中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珍惜和熱愛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瞭解角膜捐獻,對捐獻角膜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目標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其中教學目標2、3是本課教學重點,目標4是教學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法得當,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體現語文教學的本質,踐行新課程理念,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是閲讀的本質,也是閲讀教學的本質,因此,營造一個和諧的、高效的對話課堂是本節課的設計理念。

對話是參與對話的人員圍繞主題平等地表達內心的思想和情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話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深入,對話的外延不斷拓展,對話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從中獲得新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對話不僅是一種本質,更是一種策略。以“對話核心主題”為中心點,以“對話分主題”為線索,以“對話依託點”為具體內容,“由點拉線、由線畫面、由面及點”的主題鮮明、各環相融、對話引證式的課堂結構,並具體設計了“預習與交流→確定對話核心主題→引出分主題→藉助對話依託點闡述分主題→整合分主題迴歸核心主題”的教學流程。

六、説教學流程

上課之前,我佈置學生進行預習,這是確定“對話核心主題”的重要素材。

(一)導入課文,揭示課題

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感情與哲理的導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溝通心距的橋樑,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接近了。這篇課文學習中,教師首先

配樂朗誦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而重見光明的人寫的文章。讀完後教師説:“這位重見光明的人在呼喚、在尋找給他帶來光明的使者,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國的琳達·裏弗斯寫的作品《永生的眼睛》”。這樣的導入,為後面的對話創設了很好的情境,為後面參與你“因為什麼而感動”這一主題的對話打下基礎。

(二)出示對話核心主題“你因為什麼而感動”

教師説:“同學們,這篇課文老師讀了很多遍,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有了一種感動。當我讀了很多遍的時候,我的心中湧動着許多的感動。在同學們預習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也有這樣的感動。文章為什麼帶給我們這麼多的感動,我們感動的究竟是什麼?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交流這些感動,共享這些感動。”這一“對話核心主題”的確定,充分考慮了作品的內涵、創作的意圖、學生和教師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閲讀心理和規律,能夠使對話有效展開。

(三)引出分主題,運用對話依託點展開對話

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用心靈與作者交流,與文本對話。

接着,學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動,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引導。我預設學生會提出因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而感動,這些就是分論點。教師追問: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動,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和其他資料讀一讀、説一説。這些語句和資料就是“對話依託點”。此中,我預設重點把握兩個語段,這兩個語段是文章表達思想的重點段。

第一個語段:“琳達,”爸爸坐到我身邊,平靜地説,“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原來,他和媽媽早已決定死後捐贈器官了。

這一段,教師通過創設一種衝突情境激發學生深入對話。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父親和琳達的態度是不相同的並找到相關的段落朗讀;其次,教師以“能給予別人的東西有很多種,身體是最珍貴的。中國的傳統説法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損傷。面對着捐贈器官這件事,琳達是痛苦難忍,可父親卻如此平靜,難道父親不愛妻子,不尊重給予自己身體的父母嗎?”引導學生討論從而進一步得出:父親愛妻子、愛自己、尊重父母,但也愛別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這時,教師適時補充呈現關於眼角膜的資料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説明對於盲人而言是多麼渴望得到角膜重見光明,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真正地為琳達父親感動。然後在感動中全班齊讀該段,並以“這時,你想對琳達的父親説些什麼”的方式表達感動。

第二個語段:“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所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我緊緊地摟着温迪,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温迪而驕傲。”

教師通過“作者説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那麼,父親留下的更是什麼?”來幫助學生體會“熱愛生命的精神”;用“‘我為我的女兒,14歲的温迪而驕傲!’作者用了14歲這數字詞,想説明什麼?”來啟發學生與作者自己14歲的時候的情況進行比較從而感受温迪的富有愛心、勇於奉獻和熱愛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後面沒有選進課文的結尾,並再一次配樂朗讀,激發出學生對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對“永生的眼睛”的內涵的.更深的理解。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週之後,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麼痛苦嗎!”

失去温迪二週後,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

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並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髮的温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着,她的碧眼仍然閃爍着驕傲的光芒。 當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師用“看了這樣的結尾,你的心靈是否有了一種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動,把你的這份感動,用你的筆寫出來吧。”寫好後,請部分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要求讀出自己心靈深處那份最深刻的感動。

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在呈現“對話核心主題”後,學生們各抒己見,運用“對話依託點“闡述“對話分主題”,教極地發揮“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過“説課文內容”、“品關鍵詞句”、“讀相應語段”等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養語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題迴歸對話核心主題,昇華“感動”,延伸課外

首先,教師滿懷激情地説:“同學們,人類美好的情感是沒有國界的,這來自異國的文章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我們為他們的富有愛心而感動,為他們的——勇於奉獻——而感動,為他們的熱愛生命——而感動??[此時教師手指板書,加以動作上的暗示,讓學生接話]當我們擁有了這些感動之後,讓我們再來看看課題,永生的眼睛永生的僅僅是眼睛嗎?僅僅是將要消失的眼睛在別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續嗎?還有什麼?(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還指他們一家三代人富有愛心、勇於奉獻、熱愛生命的那種偉大的行動和美好的情懷將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感染着我們,將永遠流傳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們這一家三代人也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也是永生的。”

然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理解,再來讀課題。並給予簡短的時間討論:“我們身體所能給予他人的不僅僅是角膜,還可以是什麼?”並呈現資料加以説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就是這樣做的。接着,教師説:“如果你善於感動生活中的真、善、美,善於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動,那麼,你將會是一個幸福而快樂的人。”課外延伸作業是“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用你的這份感動感染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吧。”

在對分主題進行對話之後,教師通過總結,完成對“對話核心主題”的集體構建。使學生在明白為什麼而感動的基礎上,拓展感動的外延,將“感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時,這一課堂結束形式,與開頭形成很好的照應,體現課堂結構的圓合之美。

板書:

永生的眼睛

富有愛心

勇於奉獻 感動

熱愛生命

[效果預估]

本課設計,我們圍繞共同確定的“對話核心主題”開展對話,因為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因為營造了良好的對話場、圍繞集中的主題、緊緊地基於文本對話而提高了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因為切實關注學生真實思想的表達和有意識地挖掘和研究文本衝突點而促進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説課稿 篇5

一、説學生

本班共有學生11人,其中有9人為以前縣殘聯語訓部學生,一人為原普校學生,還有一人從未上過一天學,除存在語言障礙外,還存在一定的智力障礙。本班學生有9人為聾啞學生,剩下兩人為腿部有殘疾。學生整體學習水平較差,尤其是針對數學學科,學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對於那些邏輯性和概括性強且又抽象的數學語言文字,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難,因此在數學教學上存在很大的難度。另外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為方便教學,我將他們分為了三層:

A層:(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數學基礎,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差)

B層:(數學基礎較差,但有一定的理解力)

C層:(基礎差,理解能力差,學習習慣差)

二、説教材

1、教學內容: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九冊第一單元中的《除法的意義》中《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們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分後還有剩餘”,這兩種情況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有餘數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用豎式進行除法的計算。

三、説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餘數,感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能根據平均分有剩餘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餘數,正確讀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並學會除法的筆算。

3、通過操作、思維、語言的有機結合,培養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

四、説重難點

1、重點:知道什麼是“餘數”。

2、難點: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橫豎式寫法。

五、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

1、 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聾啞學生,在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用生活中學生已掌握的學習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讓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直觀化。

2、 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感受創設過程中的無限樂趣。通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讓學生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學法:

觀察、比較、發現的方法:我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擺法得到的不同結果,然後進行比較進而發現餘數,從而建立餘數概念,不僅準確,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六、説教學過程:

為了能最大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情境探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運用體驗”三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情境探究:

充分利用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繫,合理選組教材,創設愉悦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情境,所以我選用了用盤子來裝蘋果這一活動。首先,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我先情境導入,拿來15個蘋果和幾個盤子,讓學生把每個盤子裏裝3個蘋果,看可以裝幾盤,並列出除法算式,引出整除的概念。

2、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①再分別裝4個、5個、6個、7個蘋果,再讓學生分一分,這部分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學生操作:引導學生用動手分一分,看可以裝幾個盤子,有沒有剩餘的。

(2)學生展示:將學生的分法展示出來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説一説分蘋果的過程,明確餘下的是多餘的,不能再分,提出餘數的概念和意義並讓學生明白。

(4)教學有餘數除法的橫式寫法並指出各部分的名稱,並規範學生的手語(被除數、除數、商、餘數)

②出示一道數學題: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______組,還剩 _______盆。引導學生,數字比較大,我們不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去尋求結果,我們可以列出算式進行計算,出示課件,講解有餘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寫法,並告知各部分的意義,在最後總結出本課的難點:餘數是不夠分的數,所以餘數一定比除數小。

3、鞏固新知,運用體驗:

我設計以下練習題,除了突出本課的重難點餘數的意義和餘數比除數小之外,在練習過程中針對學生在以前學習除法時容易出現錯誤的試商,進行復習鞏固。

⑴、判斷

⑵、填一填。

⑶、拓展練習,學以致用(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佈置一個小超市的場景,擺上貼了標籤的實物,然後給學生20元錢,去買自己最想要的物品,並問其他同學他可以買多少個,花去了多少錢,老師應該找給他多少錢。讓學生輪流扮演售貨員和顧客。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平均分東西的時候有時剛好分完,但有時也有剩餘,剩下的不夠分的部分我們叫做餘數。同時我們還發現,剩下的不夠分的部分總是小於需要分的數,即餘數小於除數。

八、説教學反思

1、本節課針對聾校學生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接近學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學課堂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更服務於生活,教師要有“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應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本節課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緊扣教學重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體驗中建構。

2、應規範數學教學手語,如在教授“被除數、除數”,手語不夠規範,、直觀、簡潔。

3、在教學中,應注重聾生的理解力,對於應用題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讀懂題意,在講授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時,後面的單位一定要講解清楚,讓學生明白各部分的意義,而我在教學中沒有注重,導致後面在買東西的環節學生會計算,但在具體操作時不明白應該買多少數量的東西,應該找多少錢。

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地位

(一)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31~33頁。本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認數的第一階段—20以內各數認識的基礎上,擴展到認數的第二階段—100以內數的認識。本階段的數概念不僅是學習100以內數計算的基礎,也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學生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對於100以內的數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對於數概念的建立還比較模糊,學生的數感還有待加強。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通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

(二)學情分析:我們班的很多孩子在未學習這一部分前,已經能數出100以內的數,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也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在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沒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三)教學設計理念:

1、注重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興趣。

100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通過讓學生説一説,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知識於生活。通過讓學生畫一畫,使學生體會到要準確地數出物體的個數,應該做到手口一致。

2、多媒體直觀展示,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數的概念.

學生通過觀看電腦展示,在腦海中清楚的認識計數單位的實際意義,並瞭解其之間的關係。向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信息資源,通過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數是數出來的,並運用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數感,知道數的組成,理解數位、計數單位和位值制度。

難點:一個一個地數,拐彎處的數法及數的組成。

二、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二)過程與方法: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説教法學法:

(一)教具學具準備:鉛筆、小棒若干和一套

1:左邊亂放的小棒29根。右邊三排小棒,其中兩排10根,另一排9根,共29根。

2:左:29根,中:33根,右:30根

3:92根由散亂的變為整齊。再點擊一下,成為9捆多2根。

(二)教法學法: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時,教師藉助,實物等的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

運用類推學習法探索新知識。運用遷移規律,在教數數、讀數時,根據學生對20以內數的認識,運用類推學習法。教師適當點撥,通過操作,演示讓學生直接掌握。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從一年級起就要學會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象、操作等學習方法,還要教給學生如何去聽講、閲讀複習等方法。因此,教師教的過程要與學生學的過程統一起來,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獲取知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巧用玩具,遊戲引入

下課的時候,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小朋友愛玩一種遊戲,叫數碼遊戲。老師也很想玩。誰願意和我一起玩?師生玩,同桌小朋友也可以一起玩。

能説説你在剛才的數碼遊戲卡上看到了哪些數?教師隨即板書。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100以內的數。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遊戲卡片來引入。巧妙地把玩具轉化為學具,利用一個比大小的遊戲把學生帶入輕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中。】

(二)動手實踐,充分展開

1、説一説:其實不光我們剛才看到的數碼遊戲卡上有數,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也有很多這樣的數。老師剛才坐27路車來的時候就發現了一個數——27。這樣的數你還能再舉一些例子嗎?

2、數一數:我們班有多少小朋友?你能數一數嗎?在自己座位上數一數。你是怎麼數的?帶大家來數一數。

(反饋:1個1個、2個2個、5個5個等……在數的時候,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口型和手勢,如果學生是一個一個地數,教師就兩個兩個地數:如果學生兩個兩個地數,教師就五個五個、甚至是十個十個地數)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既瞭解學生的起點,把握教學起點,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畫一畫:假如老師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小朋友,你們説全班小朋友應該畫幾個符號呢?用你們喜歡的符號畫一畫。要求: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正好。最好讓大家一下就看出是幾個,看誰的本領大。

【設計意圖:100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通過讓學生説一説,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知識於生活。通過讓學生畫一畫,使學生體會到要準確地數出物體的個數,應該做到手口一致。教師注意將數學活動的開展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通過要求的提出“最好讓大家一下就看出是幾個”,使學生自然將20以內數的組成知識遷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來。另外,用符號記錄數是數學文化的一種繼承,同時也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數要手口一致。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策略,為了解數數方法的多樣化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強化數感

1、猜一猜:出示1:左邊亂放的小棒29根。右邊三排小棒,其中兩排10根,另一排9根,共29根。

師:左邊的小棒和右邊同樣多,請你説説左邊有幾根?你怎麼知道的?

(反饋:如果我們用繩子把10根小棒紮在一起就更清楚了。演示。)

板書:29裏面有2個十和9個一。

【設計意圖:通過有策略的數出小棒的根數,使學生體會到有序的重要性。小棒圖非常形象地展示了10個一就可以用一個十來表示,加深了學生對計數單位“一”和“十”的理解。】

出示2:左:29根,中:33根,右:30根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左邊這一堆是29根,請你猜猜中間這一堆和右邊這一堆大約有幾根小棒?

學生猜,教師板書。

説説你為什麼這樣猜?到底是幾根?怎麼辦?數一數。

師:先別忙着數。我有個問題:這麼多的小棒亂亂的,怎麼才能一個不漏地數清楚呢?有什麼好辦法?

出示3:92根由散亂的變為整齊。再點擊一下,成為9捆多2根。

板書:9個十和2個一。

2、比一比:老師有一些鉛筆,請你猜猜這裏有幾支鉛筆呢?

(35支。5支5支正好數完。)

老師這兒還有一些小棒,請你看看。有什麼想説的?

再繼續數,點擊出現一根一根小棒,一直到100。

100是怎麼來的?板書:10個十是100。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估一估再數數,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感,鍛鍊和提高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同時,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進行估數,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和對應的物之間的聯繫和差別,在這樣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四) 數形結合,應用拓展

1、出示百格圖。這張圖共有幾個格子?你是怎麼知道的?

(3)野馬的壽命比駱駝長一點兒,還不到40。是40前面第3個數。

(4)大象的壽命直接出示圖。估計大象能活幾年?它是由7個十和3個一組成的。

看了這個圖,你還能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在猜哺乳動物壽命這一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情境中,融合了100以內數的重點知識內容。綜合練習用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呈現意圖是通過數形結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數感。遊戲中允許學生作合理的猜測,同時滲透一些知識點的鞏固。此練習的設計應注意向學生提供多種有趣的數學活動機會,讓學生在猜數和估數的活動過程中加深理解100以內數的意義,建立數感,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

五、説作業設計

1、數出本班同學的人數。

2、數出下面數的後五個數。

二十六 五十八 七十九 八十七 九十五

3、填數。

27

4、估數

50 66 78

81 99 0

百以內數的認識

一個一個 百 十 個 100裏面有10個十

十個十個 位 位 位

(百)(十)(個 )100裏面有100個一

9 0

9 9

1 0 0

左:29根,中:33根,右:30根

9個十和2個一。

10個十是10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