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2.8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好習慣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好習慣説課稿

好習慣説課稿1

一、説教材

《養成讀報的好習慣》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也是全冊為一篇篇自讀課文。新課標對自讀課文作了十分明確的教學要求:自讀課文,讓學生自讀、自測,培養和檢驗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自學能力,以配合講讀課文的教學,完成聽説讀寫訓練。從教材編排的體系來看自讀課文是講讀課文的遷移,是講讀知識的補充訓練。因此把握和選取有效的課內自讀課文的教學方法,對於促進講讀課文的教學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説教法

教有常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怎麼堅持“以人為本”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使教學互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本課我採用了朗讀法、提問點撥法、實踐法。

通過朗讀法、提問法教學,全方位、立體化地感受課文 ,加深記憶,豐富詞語,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促進理解、表達、鑑賞等多項能力的綜合運用,串起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動態過程。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語文,如何在學習中養成一種學習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方法的滲透與引導,使學生學習上有一個方向,對今後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學法上我引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法、比較法、討論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3、懂得讀報的好處,學會讀報的方法,養成每天讀報,勤於積累的好習慣。

(二)指導

1、自讀課文,瞭解部分詞語

2、指名逐段讀課文,説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討論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讀報的好處。

第二段(4——5自然段):怎樣讀報?

第三段(6——7自然段):讀報的收益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指讀,思考寫了什麼?

(2)出示:原來讀報讀得着迷了,把鍋裏煮的佳餚忘到了九霄雲外,雞鴨魚肉變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雲外”,從這個詞體會到什麼?

像這樣的人和事,你們身邊有嗎?

(3)引讀第二自然段,體會“看報看到上癮的程度”

(4)學習第三自然段,思考:報紙上有什麼東西令人着迷呢?

2、學習第二段

畫出寫讀報方法的句子

找出讀報紙要注意的事情。

3、學習第三段

討論:經常讀報有哪些好處?

(四)、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五) 實踐活動

開展“報紙剪貼”讀報評報活動。向學生介紹進行閲讀的學習方法。

五、説板書

我的板書設計是根據課文段落大意進行安排:

讀報的重要 幾乎與吃飯一樣必不可少

如何讀報 先瀏覽,再細讀

養成讀報的好習慣 受益終身

六、小結

這篇文章很有實用性,從讀報的好處和讀報的方法兩方面進行了敍述。在教學時不僅要讓他們瞭解讀書的必要性,還讓學生結合讀書小組,制定讀書計劃,進行讀書競賽,寫好讀書心得,切實落實讀書活動。還要求學生養成讀報的習慣。

而教師,通過這篇自學課文的教學,要明確自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明白自讀課文就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目標,讓學生以自讀課文為學習材料,充分發揮自我的主體意識,把教讀課所得的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擴展到自讀課上,使學生在自我閲讀實踐中得到鍛鍊。

2、自讀課文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捷徑。古話説的好,“授人魚,不如授人漁。”我們教者的使命不是要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要引導他們如何自己去獲取知識。在講讀課文上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路,就是為了要讓他們在自讀課文的學習上得到鍛鍊和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自讀課文就成了學生自學的最好捷徑。

3、自讀課文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試金石。在自讀課文教學當中,可以讓學生自主閲讀,自動求知,有思維的時空自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的熱情和積極性。加強對他們思維的訓練,啟發多角度思維,學會同中求異、異中求深。

好習慣説課稿2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我的好習慣》。(板書)下面我將從説教材、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等幾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我的好習慣》是鳳凰國標教材國小《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成長樂園”中的一篇。本文體現了《品德與生活》內容標準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意在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初步瞭解環境與人生存的關係,為其一生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基礎。低年級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模糊不清。所以對於低年級兒童來説習慣教育不在於告訴他們多少道理,記住多少規則,最重要的是運用一些具體生動的例子,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幫他們形成基本的做人道理和思考問題的取向。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嬌生慣養,生活習慣不是很理想,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行為與習慣:在老師的幫助下,引導學生參與自我檢測、討論交流、制定計劃、實踐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品德行為習慣。

2、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到好習慣帶來的益處,提高學生養成好習慣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學習制定計劃,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體驗活動的成果。

二、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認識到好習慣有益終生,提高並強化學生養成好習慣的自覺性。

三、教學準備:

1、對學生已養成的習慣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多媒體課件。

3、 樹葉貼紙

4、寫有數字的圓片貼紙。

四、教學設計

教學中我努力從兒童真實的生活中挖掘課程資源,用討論、現場調查、遊戲活動等方法來組織教學,圍繞什麼是好習慣、怎樣養成好習慣、好習慣養成的意義等逐層進行分析,設計中尊重兒童的生活體驗,力爭用兒童的生活來教育兒童,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圍繞“我的好習慣”這一主題,設計了以下活動:1、自我檢測、2、對錯碰碰車3、小樹快快長、4、學唱文明拍手歌。“自我檢測”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對自己已有的好習慣進行初步的認識,在活動中同時與他人進行比較,知道有更多的好習慣還要培養。“對錯碰碰車”讓學生在對比活動中初步瞭解好習慣與壞習慣的區別。“小樹小樹快快長”,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學習拍手歌”,遊戲方式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更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道德規範的內化。

1、談話導入——走進主題

當上課師生問好時,師與生談話並創設三個問題,一、咱們班同學每天上課都要向老師問好嗎?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三、你們是怎樣養成這個好習慣的呢?由此學生明白這樣一個小小的活動表達了同學們對老師的尊重,這真是一個好習慣。(本環節設計意在通過學生學習生活中一個真實而細微的常規活動,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導入活動主題,體現了本課程生活性這一基本特徵,為後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

2、自我評價——領悟主題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評價建議中強調:評價多樣化。其中談到“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過去課堂上的評價多是教師對學生、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恰恰忽略了自我評價。

活動一:自我檢測:

首先教師取出本課插圖,請學生説出圖上好習慣的名稱。其次給每一個好習慣編上號,指導學生了解插圖內容。第三學生看看想想,把自己養成的好習慣的編號圓片貼在自己身上。最後教師請出部分學生説説自己貼的情況,進行當場演示,比如:請貼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圓片的學生表演疊衣服;請貼上“不挑食”圓片的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怎樣做到不挑食的等等。同時請其他學生對錶演情況進行評價。

(本環節的設置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自我評價的舞台,在自我檢測中,對自己已有的好習慣進行初步的認識,在活動中同時與他人進行比較,知道有更多的好習慣還要培養。這一環節的設計正是尊重了兒童的生活、激發了兒童對自我的認識。)

3、辨析解難——探究主題

活動二:對錯碰碰車

1、闖關遊戲,一共三關:看看圖上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還要告訴他為什麼?小組討論交流。

2、每小組選一幅圖派一個代表重點説説,同組同學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補充。(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意見進行電腦操作,答對了出示笑臉,反之則播放哭臉。)如:(針對圖上課間因上廁所為了不遲到而奔跑的學生髮言):我們認為這個小朋友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拼命奔跑是會摔倒的。

師質疑:不跑怎麼行,要遲到了呀!

生明白要真遲到了,跟老師説,老師會原諒你的,因為遲到比撞得頭破血流要好。

師質疑:如果我既不想遲到,也不想出意外,該怎麼辦?讓生明白養成有事早點做的好習慣。

《品德與生活》課程強調“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同時提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道德情感”。我們眼前的兒童並非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對生活的認識,但是由於受自身思維水平的限制,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是不全面的,甚至會有偏差。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是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身上已經形成了許多習慣,有好的,也有壞的,要讓自己健康、快樂的生活就要拋棄這些壞習慣。

4、書寫表達———深化主題

活動三:小樹小樹快快長

1、請學生把自己現在計劃養成的好習慣寫在小樹葉上,同時想想自己準備怎麼做!(學生在紙做的綠葉上寫想養成的上好習慣,教師相機在黑板上貼上光禿禿的樹幹圖。)

2、讓孩子們明白成長樹上綠葉代表着許許多多的好習慣,好習慣越多,大樹就會越茂盛。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樹苗,我們養成一個好習慣,自己的小樹上就會長出一片綠葉。

(習慣的養成對任何人來説都是個不經意的過程,讓學生用貼樹葉的方法來展示自己的好習慣,是讓學生為自己養成的這個好習慣而自豪;另一方面,我想用樹葉這樣一個具體化的健康形象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增強孩子在今後生活中自覺的養成好習慣的意識。)

5、 學唱兒歌——延伸主題

活動四:學習兒歌

把《文明拍手歌》送給大家,並希望大家按照兒歌裏的要求去做,讓自己的小樹快快長大。(課件出示兒歌內容。)

(兒歌的內容來自兒童真實的生活,展現的是文明健康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利於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記住規範,並在遊戲活動中內化規範要求,進一步將好習慣延續到現實生活中去。)

五、教學板書

教學安排的其中一個環節學生寫上自己好習慣的片片綠葉貼在成長樹上作為板書。設計意圖使生一目瞭然綠葉代表我們的好習慣,每一個小朋友就是一棵小樹苗,好習慣越多,樹就長的越茂盛,我們就更健康成長。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中常會生成動態的新資源,面對課堂教學中臨時生成的新情況、新問題,我會努力做到及時去捕捉這些閃光點,為每一個學生表現或發展自己創造機會,以達到《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理念,讓課堂煥發生命。

好習慣説課稿3

一、單元教材簡介

本單元以“好習慣”為主題,編排了《不懂就問》,《字典大樓》兩篇主題課文和一篇自讀課文《林卡上學》以及一個“語文天地”。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學習,目的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自覺的改正不良習慣。

《不懂就問》記敍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的一個小故事,通過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描述這件生活中的小事,體現了孫中山小時候不懂就問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字典大樓》是一首兒歌,節奏明快,語言清新,讀起來琅琅上口,很貼進兒童的生活。兒歌形象的把字典比喻成了字典大樓,而小作者又是字典大樓真誠的拜訪者。字裏行間流露出了字典與“我”的密切關係。查字典給我帶來的好處,從而説明了經常查字典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語文天地”安排了讀一讀,比一比,填一填,選一個詞語造句。照樣子説一説,讀一讀,注意逗號和句號,自讀課文《林卡上學》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設計了“改掉壞習慣”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改錯字的方法指導。

二、單元學習重點、難點:

1、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鼓勵學生對以前的識字方法進行總結。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文章內容,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3、以教材為載體,着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三、實施建議

1、《不懂就問》一課的教學建議 ,教學本課時,可先讓學生自讀,想想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一下課文內容。對課文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然後,再讓學生深入讀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這一開放性的問題,就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讀書的體會,談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感受,這個環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做好適當的指導和點撥。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筆勾一勾,劃一劃,抓住“流利、很快又背下來,一點也不懂、壯着膽子、嚇呆、鴉雀無聲、一字不錯。主動地問”等詞句來理解孫中山小時候不懂就問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這些重點詞句的理解,注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重點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要鼓勵各種層次的學生踴躍發言,在交流中實現生生、師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之間的碰撞。最後,在處理課後問題時,組織學生們根據自身的學習實際,討論:學習時,你遇到不懂的問題,你是怎麼做的呢?從而引導學生養成“不懂就問”良好的學習 習慣。

2、《字典大樓》一課的教學建議,教學本課時,先讓學生自讀,想想這首兒歌主要講的是什麼。然後小組內交流,通過讀文,懂得了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勾劃重點詞句來理解,並注重引導學生朗讀。交流時,要明確查字典我們常用的兩種方法,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重點抓住“真大真大,好多人家,滿意,離不開它”等詞語來了解到查字典的好處。最後,再感情讀文,鼓勵學生將文中的內容表演出來。通過這種角色體驗的形式來深化文章的主題。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適時引導學生聯繫學生的學習實際,讓他們充分談一談查字典給自己的學習帶來過哪些幫助,能不能象文章這樣,自己試着把體會也編成這樣的小兒歌的形式。在充分的交流中,學生就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常字典的好處了。慢慢就會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

好習慣説課稿4

我班會説課的題目是《好習慣伴我成長》,對象為四年級學生。這節課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確好習慣的重要性,知道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不良習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好習慣的目的。

根據學習目標,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板塊。

一、談話導入,激發情感。

首先,我提出這幾個問題:1、教師、醫生、學生的工作是什麼?2、學習本應是件輕鬆愉快的事情,為什麼對於一些同學是件困難甚至痛苦呢?3、什麼是習慣、學習習慣?

組織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初步懂得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學習行為方式。從而深入思考良好的學習習慣與不良的學習習慣對於我們的成長會有哪些影響。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良好的學習習慣與不良的學習習慣對於我們的成長會有哪些影響的深入思考。為進入第二板塊作鋪墊。

二、聆聽故事,懂得習慣的重要性。

講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故事情節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思維和想象。我着重推薦以下兩個故事:毛澤東小時侯非常喜歡讀書,為了鍛鍊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情,他專門來到城門洞讀書。城門洞是交通要道,路窄人多,各式各樣的人來來往往,談論着各自的話題,奇人新事特別多。毛澤東端着書本,目不轉睛地盯着書裏的文字,無論身邊發生什麼情況,他都毫不動心。剛開始的時候,看來一會兒,毛澤東就有點堅持不住了。但後來,憑着頑強的毅力,他每天都強迫自己比前一天多看10分鐘。習慣成自然,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專心致志的好習慣了。由於他專心讀書,知道的事情特別多,小夥伴們都叫他“萬事通”,長大以後,毛澤東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小時侯的魯迅也很貪玩,常常遲到。有一次,魯迅又遲到了。上課的老師很生氣,嚴厲地教育他們,沒有早到校的好習慣,沒有勤奮的好習慣,是永遠也沒有出息的。魯迅聽了以後,感到非常難過。他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課桌的左上角刻下了一個醒目的“早”字。從此,魯迅讀書再也沒有遲到過,也因此養成了勤奮的好習慣,後來成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本活動的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從中受到啟發。讓好習慣堅持下去,讓壞習慣變成好習慣。

三、情景劇表演,找出學習樣板。

小品中有哪些錯誤,正確的品行習慣應該是怎樣的?讓學生自由發言。 情景劇表演讓學生自主參與,感染力強,營造出一種催人上進的教育氛圍。很自然孩子們就找到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宣讀倡議書

這一版塊我準備帶領同學們一起宣誓,激發學生們養成好習慣。

五、總結本課。

同學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成功的基礎,但一節課不可能把好習慣展現的面面俱到,在以後的班隊會中我們還要堅持開展此項活動,我希望通過今天的隊會,同學們能夠取長補短,改掉自己在學習生活品行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習慣,爭取做一名百分百合格的國小生。老師期待着!

最後,我送同學們一句名言,結束今天的班會課:

播種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

好習慣説課稿5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上冊第12課-----《我的好習慣》,我從活動目標要求、設計理念、活動內容、教學活動形式、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闡述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本課活動目標要求:

1、情感與態度:

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感情。

2、行為與習慣:

在老師的幫助下,引導學生參與自我檢測、討論交流、制定計劃、實踐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品德和行為習慣。

3、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到好習慣帶來的益處,提高學生養成好習慣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學習制定計劃,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4、過程與方法:

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體驗活動的成果。

二、本課設計理念:

《我的好習慣》體現了《品德與生活》的內容標準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它旨在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初步瞭解環境與人生存的關係,為其一生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基礎。因此,教學中我努力從兒童真實的生活中挖掘課程資源,用討論、現場調查、遊戲活動等方法來組織教學,圍繞什麼是好習慣、怎樣養成好習慣、好習慣養成的意義等層面逐層進行分析,設計中尊重兒童的生活體驗,力爭用兒童的生活來教育兒童,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三、活動內容:

國小兒童的思維,尤其是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由於兒童抽象思維水平低,由此而帶來的是兒童道德認識水平低,對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或膚淺和表面化。因此對於低年級兒童來説習慣教育不在於告訴他多少道理,記住多少規則,最重要的是運用一些具體生動的'手段,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幫他們形成基本的處世做人的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因此,本課圍繞“我的好習慣”這一主題,我設計了四個方面的活動內容:自我檢測、對錯碰碰車、小樹小樹快快長、學習拍手歌,通過討論交流、教學遊戲、現場調查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四、教學活動形式:

“自我檢測”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對自己已有的好習慣進行初步的認識,在活動中同時與他人進行比較,知道有更多的好習慣還要培養。“對錯碰碰車”讓學生在對比活動中初步瞭解好習慣與壞習慣的區別。“小樹小樹快快長”這個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學習拍手歌”,兒歌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方式,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更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道德規範的內化。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準備:

1、對學生已養成的習慣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多媒體課件。

3、樹葉貼紙,寫有數字的圓片貼紙。

(二)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師生問好。

師:咱們班同學每天上課都要向老師問好嗎?

生齊:是的。

師: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生:這樣做表示我們對老師的尊重。

師:是呀!這樣一個小小的活動表達了同學們對老師的尊重,這真是一個好習慣。你們是怎樣養成這個好習慣的呢?

生:……

本環節設計時教師通過學生學習生活中一個真實而細微的常規活動,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活動主題,體現了本課程生活性這一基本特徵,為後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2、活動一:自我檢測

教師取出本課插圖,編上號,指導學生了解插圖內容。

師:你們在生活中一定已經養成了的好習慣一定很多,(出示書上插圖)你們看,這裏有哪些好習慣?

生説出圖上好習慣的名稱。

師:自己看看,想想,如果你有第一個好習慣就在衣服上帖上一號圓片,依次類推,帖上了圓片不僅自己能看見,別人也看見了,所以一定要誠實。

生在小組內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我檢測。

教師請出部分學生説説自己貼的情況,進行當場演示,比如:請貼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圓片的學生表演疊衣服;請貼上“不挑食”圓片的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怎樣做到不挑食的,等等。同時請其他學生對錶演情況進行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評價建議中強調:評價多樣化。其中談到“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過去課堂上的評價多是教師對學生、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恰恰忽略了自我評價。本環節的設置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自我評價的舞台,在自我檢測中,對自己已有的好習慣進行初步的認識,在活動中同時與他人進行比較,知道有更多的好習慣還要培養。這一環節的設計正是尊重了兒童的生活、激發了兒童對自我的認識,因此他們參與的熱情很高。

3、活動二:對錯碰碰車

師:我來這兒上課前,有一個叫盼盼的孩子想讓我們大家幫他解決一個難題:看看這些圖上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還要告訴他為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

師:請每一小組選一幅圖派一個代表重點説説,同組同學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補充。

(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意見進行電腦操作,答對了就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反之則播出刺耳聲。)

生:……

生:(針對圖上為了不遲到而奔跑的學生髮言):我們認為這個小朋友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拼命奔跑是會摔倒的。

師:不跑怎麼行,要遲到了呀!

生:要是真遲到了,跟老師説説,老師會原諒你的,因為遲到比被車子撞倒要好。

師:如果我既不想遲到,也不想出意外,該怎麼辦?

生:早上早點起來,養成按時起牀的好習慣,就行了。

師:你們覺得他的辦法怎麼樣?(好)獎勵你一個好辦法獎。

《品德與生活》課程強調“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同時提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我們眼前的兒童並非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但是由於受自身思維水平的限制,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是不全面的,甚至會有偏差。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是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身上已經形成了許多習慣,有好的,也有壞的,要讓自己健康、快樂的生活就要拋棄這些壞習慣。

4、活動三:小樹小樹快快長

師:除了剛才説到的好習慣,你一定還有許多好習慣,請同學們把自己的來不及説的好習慣寫在小樹葉上。

(學生在紙做的綠葉上寫其他方面的好習慣,教師相機在黑板上畫上光禿禿的樹幹的圖。)

師:誰把自己寫的讀給大家聽?

生:我的好習慣是認真檢查作業。

師:大家説這是不是好習慣?為什麼?

生:認真檢查作業是好習慣,因為這樣做作業就不容易出錯,還可以得到老師的小星星。

師:老師也同意你的看法,我們把這片樹葉貼到大樹上。

生:……

(樹上的葉子越來越多,大樹越長越茂盛。)

師:這是一個成長樹,它的樹葉上是許許多多的好習慣,好習慣越多,大樹就會越茂盛。其實,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樹苗,我們養成一個好習慣,自己的小樹上就會長出一片綠葉,你們想讓自己的小樹長滿綠葉嗎?

生齊:想。

師:……

習慣的養成對任何人來説都是個不經意的過程,教師讓學生用貼樹葉的方法來展示自己的好習慣,一方面,是讓學生為自己養成的這個好習慣而自豪,愉悦自我;另一方面,用樹葉這樣一個具體化的健康形象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增強孩子在今後生活中自覺的養成好習慣的意識。

5、活動四:學習兒歌

師:老師上完課就要和小朋友再見了,最後我把這首《文明拍手歌》送給大家,希望你們記住咱們今天上的這節課,按照兒歌裏的要求去做,讓自己的小樹快快長大。(課件出示兒歌內容。)

兒歌的內容來自兒童真實的生活,展現的是文明生活、健康生活的基本規範要求,有利於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記住規範,並在遊戲活動中內化規範要求,進一步將好習慣延續到現實生活中去。

六、課後反思:

1、對活動目標落實還應深刻些。活動目標在行為與習慣中提到“使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品德和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較多地關注了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好習慣,對品德層面的要求強調不夠。

2、對學生的課堂應答反映應當迅速。在課堂中受課堂教學任務的束縛,對學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做到深入剖析,忽視了有價值的個體智慧的展示。

板書設計:

我的好習慣

天天堅持

好習慣説課稿6

一、説教材

《養成讀報的好習慣》是蘇教版十一冊的最後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介紹讀報常識和讀報方法的説明文,主要介紹了讀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讀報,希望學生養成讀報的好習慣。課文安排在教材的最後,又是略讀課文,但並不意味着它像一般的課文,可以一教了之,它與本學期的“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特別強調,要使學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蘇教版小語教材的每一冊都安排了“習慣篇”這教學內容:始終凸顯“習慣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堅持以一脈相承的體系、一以貫之的風格,揭示“習慣培養”的漫長過程和這個過程中“反覆抓,抓反覆”的必然規律。

習慣的培訓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辛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強化已有良好習慣和不斷培養新的良好習慣的過程。就本冊教材“習慣篇”的內容而言,兩個主題的出現,就意味着在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中,又增加了兩個“習慣養成”方面的新的必達目標,而且這個目標要求不僅要在本冊教材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實現,甚至將一直伴隨着學生此後的學習過程和生活歷程之中。從教材的編寫來看,也可以透視出這一指導思想。同時,本冊教材第七單元主題為“讀書有方”也正是貫穿教材這一“習慣養成”的宗旨,而課文《養成讀報的好習慣》放在本冊教材的最後,目的都在於強化學生“不懂就問”“勤於蒐集資料”的意識,訓練他們的能力,以逐步養成這兩種學習習慣。

本文內容淺顯,學生學習難度不大,設定教學目標為:1、通過本文的閲讀,認識讀報的重要性,瞭解讀報的基本方法;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説出課文所講的意思。在今後的生活中逐步養成讀報的好習慣。

針對6年級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及蘇教版教材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編寫意圖,本課的教學重難點設置為:訓練學生在今後生活中逐步養成讀報的好習慣。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掌握相關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得到落實,不斷實踐,最終形成習慣。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

有人説過:平庸的老師教給學生知識,而優秀的老師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可見,“方法教學”至關重要,本課中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討論法、實踐法。

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加深記憶,豐富詞語,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促進理解、表達、鑑賞等多項能力的綜合運用,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實踐過程中個方面的能力得到鍛鍊和提升。

2、説學法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學習任務通過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讀書的必要性,還讓學生結合讀書小組,制定讀書計劃,進行讀書競賽,寫好讀書心得,切實落實讀書活動。還要求學生養成讀報的習慣。這篇課文,主要是指點讀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這樣的課文無須老師講解,只要略加指點,放手讓學生自己閲讀就可以了。

好習慣説課稿7

尊敬的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好習慣伴我成長》。

一、班會背景

我從教將近二十年,擔任班主任有16年的歷史,有從一年級帶到畢業的,也有中途接別人的班的。在帶班過程中發現,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在班級建設中非常重要,學生養成教育抓得好,學生養成的好習慣就多,班級的班風學風就比較好,各方面成績也都會不錯。反過來則不然。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覺得作為班主任帶班過程中嚴抓學生的養成教育非常重要。

二、設計理念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一個人取得的成績往往取決於性格上的偉大。”而構成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好習慣。養成好的習慣,就如同為夢想插上了翅膀,它將為人生的成功打下堅定的基石。可以説行為習慣對一個人各方面的素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國著名的作家巴金也説過:孩子成功教育應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良好的習慣是幸福人生的基礎。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無論對個人的終生髮展,或是整個國家民族素質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國學者培根就説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能讓他們終生受益。否則一旦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則很難去改變,就象莎士比亞説的那樣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

在本次班會設計上,我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思路清晰。活動設計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明白“好習慣,益終生”的道理。

2、形式多樣。通過圖片欣賞、講故事、表演、歌謠朗誦等多種形式,配合多媒體運用,激發學生的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貼近生活。通過展示學生生活中的各種鏡頭,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受到教育,指導他們今後的行為。

三、設計目的1、讓學生了解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學生行為,找到自己的壞習慣。3、引導學生認識良好的學生行為習慣的表現,樹立行動的樣板。

4、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告別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在班內掀起養成好習慣的熱潮,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

四、班會準備

1、教師蒐集一些有關好習慣的名言和歌謠。

2、學生收集養成好習慣獲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3、學生每人準備一張小作文本大小的彩色紙剪成的心型卡片。五:班會過程

我是這樣設計的:整個班隊會共分七步:一是猜謎引入,明白什麼是習慣。二是欣賞生活鏡頭《課前準備》和《小華的一天》(課件出示),明白習慣有好壞,以及它們的利弊。三是學生反思找出自己的壞習慣並和壞習慣告別。四是講名人故事,明白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五是小組討論:我們應養成什麼好習慣。六是倡導讓好習慣伴我成長。七是集體承諾,寫心意卡。

第一步: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猜謎拉開班會序幕,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與你親密無間。

我不是機器,但我全心全意聽命於你。

對成功的人來説,--我是功臣;

對失敗的人來説,--我是罪人。

培養我,--我會為你贏得整個人生;

放縱我,--我會毀掉你的終身。

猜猜我到底是誰?(謎底是習慣)

接着讓學生談談什麼是習慣,然後出示一個學習夥伴説的:“習慣”是指長時間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等。(課件出示)

第二步:欣賞生活鏡頭《課前準備》和《小華的一天》。讓學生點評好與壞,並説説理由。通過點評交流讓學生明白習慣有好壞之分,並且好習慣有益發展,壞習慣害人害己,真正懂得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第三步:讓學生反思自己身上都有些什麼壞習慣,寫在紙上,並想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壞習慣。全班舉行告別壞習慣儀式:和壞習慣説拜拜,把它們扔到垃圾桶裏。

第四步:告訴學生成功離不開好習慣,好習慣成就成功人生。老師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故事。象這樣的故事還有哪些?讓學生也説説課前他們找到的象這樣的故事。聽完故事請學生談感受,目的讓學生明白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加深“好習慣,益終生”的認識。(備用故事:①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清晨儘早開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點半起牀,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塊麪包,然後就開始工作,當他習慣了六點鐘開始工作以後,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鐘,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他三十幾本教育方面的書和三百多篇學術論文都是在早上五點到八點寫成的。好習慣成就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

②日本有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衞生檢測員,一位衣冠楚楚、氣度不凡的年輕人自信地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他優雅的談吐,紮實的專業知識贏得了總經理的好感,沒想到就在年輕人轉身離開的時候,他下意識摳了一下鼻孔,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並沒有逃過總經理的眼睛,結果可想而知,一個沒有良好衞生習慣的人怎麼能夠做衞生檢測員呢?當然,年輕人到死也不會知道是他"摳鼻孔"的壞習慣毀了他的工作,使到手的飯碗落入了他人之手。③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通過自己畢生的努力對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並獲得諾貝爾獎。大批記者蜂擁而至,對他進行採訪。其中一位記者問他:“請問您今天獲得如此高的榮譽是得益於哪所學校所受到的教育?”大家都以為他會説出哪所大學或者研究機構的名字,只見這位科學家沉思了一會,説:“要説讓我受益終身的教育是在幼兒園所學習的。”記者席上一片譁然,老科學家接着説:“因為在那裏我學會了好玩具要和大家分享,行動要遵守秩序,尊重長輩,愛護幼小。這些微不足道的習慣卻讓我受益終身呀。”④毛澤東為了培養自己集中精力讀書的習慣,特意到人流量最大的菜市口看書;魯迅先生為了督促自己每天按時到校,就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來要求自己。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在走進飛船的時候主動脱下自己的鞋子。加加林的這一舉動讓主設計師羅廖夫非常感動,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成為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所以有人開玩笑説成功是從脱鞋開始的。)

第五步:生活中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習慣?養成這些好習慣有什麼好處?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比一比哪個組找到的好習慣多。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只要能説出好習慣即可,不一定過高的要求,説的還習慣越多越好,給予適當的表揚鼓勵,同時老師可以做一些精當點撥,如:學習習慣(板書)。有:

養成預習習慣。每天晚上,預習第二天上課要學習的內容,找出重點難點,做好記錄。使得第二天學得輕鬆些。

養成定時定量的學習習慣。所謂定時,就是對於哪些時間學習哪些內容,已經成為自覺行為,不需要別人提醒。什麼時間該寫日記了,自己就自覺打開日記本寫。所謂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定量的學習任務,不輕易改變。比如記憶英語單詞,每天5個,雷打不動,即使走親戚、會朋友、節假日也從不間斷。長此以往就積累了許多生活素材和知識。

養成自己翻查工具書和查閲參考資料的習慣。比如,一遇到生字新詞就翻查字詞典,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習慣。要看書,先找筆。看書時一邊看一邊圈點勾畫,標號重點難點或精彩之處,或隨手批註。自己讀過的書,一定要留下痕跡。

養成勞逸結合的學習習慣。曾有人這樣説:“光學習,不玩耍,聰明的孩子要變傻。”列寧曾經説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愛因斯坦演算疲勞後,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幾曲自己喜歡的曲子,使自己從那些符號中解脱出來。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勞時,就畫一些畫來轉移大腦的興奮區域。

養成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的習慣。書中的知識只有為我所用,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興趣。

養成朗讀和背誦的習慣。對一些優美的文章,經典的文章,最好用大聲朗讀的方法。每天早讀都要堅持,朗讀要如入無人之境,排除干擾。讀出聲可以幫助你體味文章的情感,讀出聲可以幫助你體味文章的節奏美,詩歌尤其要讀出聲。讀出聲,有助於記憶和背誦。記得多就等於為你一生的文學功底、語言功底打下一個紮實的基礎。它會為你以後一生的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提供幫助。背書時,不要不理解就背,不要一句一句多次重複地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分層背誦,然後再串起來。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要使自己手中的筆隨心所欲,就得天天練筆,練筆最好的方法就是天天記日記。通過寫日記,可以使自己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入思考;可以鍛鍊自己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可以使自己盡情傾訴自己的感情,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自己獨立的個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開闊心胸,淨化心靈。記日記形式不拘,長短不限,可記敍,可描寫,可抒情。

養成摘抄和整理知識的習慣。讀書時如遇到精彩的描寫,精闢的議論,優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語,應立即摘抄下來,並註明出處。

養成課堂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有利於自己的進步。

其次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師板書:生活習慣。

良好生活習慣的內容(課件出示):(1)早睡早起,每天應有10小時的睡眠時間。(2)按時進餐,不偏食,尤其是早餐不能馬虎應付。(3)少吃零食,吃零食不衞生。不亂花錢,因為自己還是消費者。(4)講衞生,愛清潔的習慣。主要有保持口腔清潔、保護牙齒、勤洗頭、勤洗澡、勤換衣、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不隨地吐痰、有條理放置自己的生活用品等。晚上睡覺前主動刷牙,早上起來前自覺刷牙洗臉。(5)堅持鍛鍊身體。(6)保護視力,注意用眼衞生,認真做眼保健操。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好習慣要養成?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説,比如見到老師主動問好,對待同學要有禮貌,上下樓靠右走等。有時間的還可以請學生來演一演。

第六步、好習慣很多很多,在此贈送大家英國普德曼的一句名言(課件展示):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

倡議學生從今天開始,將“好習慣”的種子種下,用恆心去澆灌它,讓好習慣生根發芽,養成一個又一個好習慣,讓好習慣伴隨我成長!成就我們美好的人生。

第七步、為了培養好習慣,讓我們一起來承諾(全班齊誦,課件出示):

我們都是國小生,培養習慣最要緊;

上課應當專心聽,積極開動小腦筋;

作業認真仔細做,按時完成交得勤;

有了錯誤要訂正,知識才能學得清;

人生要有好習慣,我們牢牢記心上。

最後請學生把自己要養成的好習慣寫在心意卡上,寫好後老師粘貼在教室後面的園地裏,互相督促,使得班會教育延續課後,直至影響一生。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