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85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説課稿

古詩説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好!現在我來説課。我説課的題目是《詩經·采薇》(節選)。

一、説教材

首先,我來説一下教材。

人教版課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組綜合實踐活動"輕叩詩歌的大門"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蒐集詩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寫作詩歌、朗誦詩歌等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詩經·采薇》(節選)是閲讀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節選的四句詩歌,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士從出征到回家的兩幅畫面。

第二,我來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處理。

由於教材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學習可深可淺。但我個人認為《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珍寶。淺讀未免可惜,學生也不能領會其中美妙之處。尤其我們的課本所節選的四句詩乃是《采薇》中的精華,個人特別偏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令人回味悠長。深入解讀,卻有很大難度。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深度,歷史的空間距離如何拉近等都存在問題。反覆思量之下,我還是決定根據自己的解讀來備課,做好"輕叩詩歌的大門"的第一步,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折服於詩歌的魅力,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實踐成果。鑑於以上考慮,我計劃用一個課時精講。

第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我將本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反覆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古詩學習方法。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詩歌的主旨。

最後,説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文學閲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於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得當,才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感悟、朗讀去體會徵人那種厭惡戰爭思念家鄉又奮勇抗敵的'矛盾心理,通過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去鑑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創設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引導點撥法等。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學生為主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關於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三、説教學過程

我來呈現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1、首先是導入:音樂渲染,營造氣氛。瞭解《詩經》,拉近距離。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通過自讀、指名朗讀,發現障礙,正字正音,老師指導重點字詞及朗讀的節奏。

3、讓學生對照註釋明確部分字詞含義,老師強調"楊柳"解釋,在自學基礎上、根據老師引導、小結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4、創設情境,加深感悟。讓學生談談"楊柳依依"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課外詩文,進一步理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後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

6、感受戰爭的殘酷。此處屬於補白。課本上是《采薇》倒數五六七八句,雖精彩卻給人無頭無尾之感。在此處通過圖片、音樂、資料及教師入情入境的解説來創設情境,幫助理解。

7、體悟"雨雪霏霏"畫面。引導學生體會:劫後餘生、歸家情急、近鄉情怯等複雜情感。讓學生進行拓展想像,口語表達。

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複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8、寫作手法。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讚賞。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捨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託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於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10、引導讀背。古詩文積累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達到當堂背誦應該是最佳狀態。

11、總結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古詩文的學習方法,對以後的古詩文學習來説作用巨大。

四、説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經·采薇》(節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這樣的作業設計,既積累了古詩,又能達到鍛鍊學生想象、寫作的能力。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説明,我的説課完畢,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古詩説課稿2

一、説教材

這篇文章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興致勃勃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設具體生活情境,既學習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感悟古詩教學的內涵,深入淺出,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一舉而數得。

課文還配有兩幅插圖,課題右邊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圖,可以利用它創設對話情境,使教學更加直觀、富有趣味;文後下面一幅是與《靜夜思》相配的插圖,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人物抬頭的動作、沉思的神態,並展開想象,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體會詩句的思想感情。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併入情入味地背誦古詩《靜夜思》。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3.學會四個生字“意、照、層、代”,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悉課文內容,感悟詩句意思,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難點:藉助課文正確理解詩意,並達到朗讀是內心的表達。

四、説教法學法

整堂課的教學主要通過圖文結合、詩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我重點指導朗讀,讓孩子們以讀感悟詩句的深刻涵義。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注重老師主導地位作用的同時,也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儘可能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主地思考,學生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從而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生字,指名讀。本環節注意關注學困生。

2.評讀課文

(1)指名讀,大家評。(整體讀得怎麼樣?哪兒讀得很好?哪兒讀得還不夠,應該怎樣讀?)

(2)全班對半讀,先互評後教師點評。

(二)學習課文

1、初讀,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

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説説課文的大概內容,知道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對話,英英學了故事《靜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讀,分清課文敍述的層次

通過指導學生各自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引出了古詩《靜夜思》的詩句;第二次説出了詩句的含義;第三次告訴奶奶古詩的作者是李白。這一環節我以讀為主,以理解、講解為輔,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中熟悉課文內容,讀出課文的敍述層次。

3、細讀課文,背誦詩句,體味詩情

突出誦讀古詩的重點,採取“在情境中朗讀”的方法,利用題頭插圖創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分角色練讀,充分朗讀第二次對話內容。在讀的過程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疑”、“霜”、“舉頭”等詞語的意思。可以讓學生讀一句古詩,再讀一句英英解釋詩句的意思,兩相對照,懂得詩意。

(三)寫字指導

10個生字分散教學,隨讀書過程相機進行子音的認讀、字形的識記和字意的理解。“英、教、靜”三個字要認真指導學生按筆畫順序描紅。“教”是左右結構且左右等寬。“靜”字要注意偏旁“青”的變化,“月”字的撇要改為豎。“靜”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四)創設情境,體驗角色

1.課文學完了,文中的英英學古詩學得多好呀,你們想不想學着英英和奶奶的樣子也來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與同桌練習對話,要求把話説正確、説連貫。)

2.師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誰願意與老師合作來演一演英英?(師指名一學生與老師角色示範引路。)

3.指名學生上台來演一演,其餘做導演。

4.作為導演,你觀看了表演後有什麼要對他們説的嗎?

(我會從説話的語氣是否自然、流利來評價。)

(五)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感受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鞏固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古詩説課稿3

一、説教材:

《古詩三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童年往事”為主題的一篇課文,三首古詩的作者都是宋代詩人。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課本選入的是《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是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一個場景的一首詩,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稚子弄冰》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徵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脱冰作戲”的場景:一大塊冰被穿上彩線,當作鉦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出水玉破碎的聲音。詩寫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樂與失望,宛然在目。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

《村晚》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裏,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後),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全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着“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村生活充滿着嚮往。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

(4)憑藉語言文字註解、圖片等,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2.教學重點:

自主學習字詞,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憑藉語言文字註解、圖片等,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3.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説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在古詩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文本有獨特的閲讀體驗。課文所描寫的情景又都與兒童有關,反映兒童生活,學生也可能有着相似的親身經歷,符合學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的共鳴,進而在閲讀古詩中獲得感知,加以模仿,發展想象力,鍛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教學中,設置情景,激發學生認知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探究。

2.説學法:

教學過程體現“以讀為本”的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入情入境的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説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古詩的特點,引導學生或交流與古詩內容相關的古詩,或交流與古詩作者相關的古詩,或交流古詩插圖,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為他們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

2.理解課題,瞭解作者。

古詩的題目或反映古詩的內容,或反映古詩的情感,或點明古詩發生的時間,或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題目有助於學生把握古詩的主要內容,有助於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後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同時通過了解作者,激發學生對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瞭解作者及出處,激趣導入新課。

2.藉助註釋,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古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互相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

3.熟讀深思,層層深入。

在理解題目、瞭解作者、理解重點詞語、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品讀、感悟。在熟讀的基礎上,梳理詩中的重點詞句,進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詩的詩意,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4.課堂總結,拓展閲讀。

通過課堂總結,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深化學生情感。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現寶,古詩文富有鮮明的傳統文化特點,博大精深,燦若星河,語言精煉,意藴含蓄,意境深遠,藴含着大量的人文內涵,是國小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國小生能更多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延伸和拓展。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同主題”作品拓展延伸,有助於學生在把握基點中生情。指導學生抓住“同詩人”作品拓展延伸,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鼓勵學生抓住“同題材”作品拓展延伸,以題材為橋樑,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

在古詩教學中適度拓展學生閲讀詩文空間,繼承傳統,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着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於拓展閲讀的古詩,學生可能短時間內理解不夠透徹,甚至不能理解,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知識儲備的增加,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會水到渠成。長此以往,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想象,有益於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

七、説作業設計:

通過課後作業,幫助學生背誦和積累古詩,理解古詩內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詩説課稿4

一、説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席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閲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學習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還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感悟。”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將採用通過誦讀引導學生理解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讀出感情,從而自然而然的就進入到古詩的意境中,以期達到:情,在讀中悟;畫,在讀中呈現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

1.大綱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了變課堂上教師教為學生自主的學習,讓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上的雙主體,課堂上採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前,採用多媒體播放歌曲<<送別》,通過音樂的渲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離別憂傷的氛圍中,自然的進入送別題材的古詩意境中。從而導入課題,理解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瞭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

2.理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而是讓學生對照註釋,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濕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把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為下面感悟送別情懷奠定了基礎。

3.感悟詩情。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麼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麼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感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感悟渭城美景,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景,指導學生讀出景色的美。

從美景的背後感受淡淡的憂傷。此時的王維和元二正在喝送別酒,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為強烈。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再讀詩句,哪些景物表現出他們的憂傷,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告訴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我又採取層進式的引讀,讀出這種淡淡的憂傷。為指導學生感悟詩的後兩句離別情懷奠定基礎。

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讓學生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麼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出示唐朝地圖,讓學生明白渭城與安西的具體地點,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不僅如此,我還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我先讓學生想象,然後出示課件,當學生明白安西哪兒黃沙滿天,滿目荒涼!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全都在酒裏。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與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説話訓練,元二呀,你這一去。通過説話訓練去解讀和領悟王維的內心,這既是一種想象語言訓練,又是對朋友情的感悟。實際上還表達了學生自己的心聲與人、人與己的相遇交融。最後,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4.品味詩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播放古曲《陽關三疊》,使學生再一次領悟詩情,感受古詩的音韻之美,感受中華經典文化的無窮魅力。

5.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準備讓學生誦讀其他的送別詩,進行比較。感悟我國古詩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説板書設計

除了課題和作者之外,我為本詩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安西

陽關 渭城(客舍)

長安

依依惜別------------------------ --景色優美

這樣,我邊介紹詩中的地點邊板書。讓學生明白地理位置。根據詩句內容點明渭城景色的優美和詩中的依依惜別之情,點明本詩的中心。

古詩説課稿5

一、説教材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課《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兩首古詩,分別是唐代詩人杜牧和宋代詩人程顥所作。每首詩都是七言絕句。我準備按順序先教學《江南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着再學《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歎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台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全詩一二句寫景:淡雲、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處這宜人春色裏,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二、説學法教法

(1)學法

①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於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於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閲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閲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閲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閲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閲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並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徵。

(2)教法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讀來感受,詩歌所藴藉的感情內涵也*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啟發式。問題要精簡,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閲讀詩歌的方法 ?

③變教知識為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閲讀習慣。

(3)手段——以生為主體,以師為主導,結合掛圖等輔助教學。

古詩説課稿6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麼樣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

詩篇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區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⑴學生藉助拼音讀古詩。

⑵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三、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範讀。(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四、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⑴自由記生字。

⑵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自──首 舍──古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五、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 一首兒歌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古詩説課稿7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古詩文高度概括、精練含蓄的特點,以及時代的變遷,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以前吟誦過哪些有關荷的詩歌。(課件出示:荷花、荷葉)

2、同學們説得多美呀,我們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圖片:西湖荷塘遠景)看到這麼美的景色,你最想幹什麼?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和你們一樣看到那麼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詩,膾炙人口,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古詩)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1、自讀古詩,讀正確。

2、指名讀古詩。(男女各一)。

3、哪些詞語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畢竟:到底。

無窮碧:無邊的青綠。

別樣紅:和往常不一樣的紅。

4、還有那些不明白的我們一起來討論。

我們第一次和這首詩親密接觸,就有不小的收穫,再來讀讀,我們的收穫會更大。

四、指導誦讀,悟詩情。

再讀讀這首詩,説説詩的大致意思。

“畢竟西湖六月中”:畢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風光不與四時同”:跟其他季節的風光就是不一樣。

“接天蓮葉無窮碧”:滿湖蓮葉、荷花一望無際,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遠方。“映日荷花別樣紅”:在朝陽輝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紅豔,片片蓮葉更加青翠。在知道詩的大致意思後,我們也只是知道了個大概,學了點皮毛,假如我們再深入研究,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如果你能瞭解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心情怎樣?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學習夥伴討論。

3、反饋交流:

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敍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婉轉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

同學們,你們就是楊萬里,在送別時,讀給你的朋友林子方聽。那些詞句寫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讀得特別好。那些詞句寫出了對友人的眷戀,也把它讀好。同桌試試吧。

4、看着這滿湖的荷花,你設想一下,楊萬里還會對朋友林子方説些什麼?

5、整首詩美美的,又帶有一絲淡淡的離愁,請有感情地讀一讀。

6、背下來行嗎?試試吧!

自背,兩人比賽背,男女生對抗賽

六、拓展延伸

複習《國小生必背古詩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別詩。

七、遷移運用,創詩文。

1、這些詩是我們古代先輩為我們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也來學學古人,用我們自己手中的筆,來誇誇我們的常熟春景,寫一兩句詩或優美句子。老師已經拍下了幾張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照片)

2、仿寫優美句子。選其中的一幅照片寫,教師巡視。

3、反饋交流。

八、總結:願我們的大自然越來越美。

古詩説課稿8

老師們,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五冊第21課《古詩兩首》。

  一、説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這一課安排了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門山》和號稱東坡居士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古詩。兩者相比,都是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前者寫所見,抒發讚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後者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説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根據本組教材安排2課時教完,我想第一課時先教《望天門山》。下面我就重點分析《望天門山》這首古詩。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句。全詩從“望”字着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字詞來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非身歷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水點綴得活潑了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境,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的之一。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説出這首詩的意思。

(二)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對詩的初步感受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讀,能背誦和默寫課文(課後要求兩首古詩任選一首默寫,可在第二課時再讓學生作選擇。)

五年級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不再生疏。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理解詩句含義,準確解釋字義,合理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應該做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的難點就是通過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幻燈、掛圖、錄音機、

課件等)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如繪畫、配樂呤誦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並用舉一反三法來開拓學生視野,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更加喜愛祖國語言文字,更加熱愛祖國,以此來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讀讀講講,做嘗試的練習,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説教學程序

這首詩的詩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從這一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遷移運用”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

下面,我就側重地作個解説。

1、詩人解題意。

我首先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導入,(幻燈出示詩句和插圖)。學生一定非常熟悉,這首詩同是李白

所著,又是從“望”字着眼,這樣讓學生結合回憶導入新的古詩《望天門山》的學習當中,既可複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易找到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課作平穩的鋪墊。接着(板書課題),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對李白詩人的瞭解,對課題的解釋也自然明瞭。

2、抓字眼明詩意。

①小組合作通讀全文,感知古詩。利用字典、課後註釋和文中的插圖(幻燈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討論。

與此同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如:斷、開、回、出等)討論、品味,領悟詩意,這是本模式中關鍵的'一步。字詞是古詩肌體的“建築材料”,只有體會詞義的豐富性,才能創設想象的氛圍。

②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這一環節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詩情。

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小組內互相交流,並把自己的想到的畫面試着畫出來。(學生乘興作畫,再現詩境,加深理解,落實了重點)

②請學生(組內推薦代表)結合自己畫的畫面,敍述美景。我尊重他們的不同的閲讀感受,把大概的詩意敍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據他們的敍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讓他們也評一評)

③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播放長江壯麗景色,邊出示劃好節奏線的整首古詩,聽朗誦示範,以此創設他們想象的氛圍,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動的字裏行間的深信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複雜的感情。最後配樂誦讀,學生置身於詩的美境,體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誦。

4、遷移運用。

最後,我用幻燈出示古詩《早發白帝城》、《登鶴雀樓》、《山行》等等,讓學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樂呤誦,讀中悟,悟中讀,以悟促讀,舉一反三,擴寬視野,每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想像着畫面,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色,達到與本文詩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突破了難點。教育學生抓緊時間好好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

古詩説課稿9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靜生活的嚮往。

二.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

(二)出示兩首詩歌。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自由讀兩首詩,要求把字音讀正確。

(四)指名朗讀課文,結合正音。

(五)簡介作者。

(六)對照譯文,學生嘗試理解詩意。

(七)檢查詩意理解情況。

1.字詞。

空山

人語

返景

深林

復照

白帝

輕舟

萬重山

2.每句話的意思。

(八)感受詩情。

1.《鹿柴》寫的是哪裏的'景色?這裏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受?為什麼?

2.作者在《早發白帝城》裏抒發了作者什麼樣感情?你從哪裏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十)嘗試背誦。

古詩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古詩三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一篇課文,前兩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唐代的詩人王昌齡和王維。第三首古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陸游。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從軍行七首》的第四首。詩歌通過描寫在陰雲密佈、滿眼黃沙的瀚海“孤城”中擔任戍守任務的將士的寬廣胸襟,表現了他們立誓破敵、決戰決勝的頑強鬥志和愛國主義的豪邁氣概。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的佳作。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鬱雲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苟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安史之亂迫使詩人攜家帶口流連輾轉,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顛沛流離讓詩人飽受戰亂之苦,風雨漂泊的生活終於在勝利的喜訊中成為過去,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終於可以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這些,詩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極而泣,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該詩語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談話,卻又藴含着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在語言表達上該詩也沒有堆砌的華麗詞藻,沒有生僻難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6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會寫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詩內容,學會背誦古詩。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學重點:

自主學習字詞,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憑藉語言文字註解、圖片等,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3.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説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在古詩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文本有獨特的閲讀體驗。但是對於邊塞詩學生讀得較少,再加上學生對於古詩的時代背景瞭解較少,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的資料,必要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補充有關的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四、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教學中,設置情景,激發學生認知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探究。

2.説學法:

教學過程體現“以讀為本”的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入情入境的`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的思想的啟迪。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説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古詩的特點,引導學生或交流與古詩內容相關的古詩,或交流與古詩作者相關的古詩,或欣賞與古詩主題相關的歌曲,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為他們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

2.交流資料,感受古詩。

由於古詩與現代的生活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課採用了朗讀感語法、情境教學法,並適時地補充一些資料,以幫助學生感受千年前悲壯、蒼涼的邊塞生活。我還播放了歌曲《從軍行》《送別》和反映故事內容的畫面,學生很快被那動聽音樂和優美的畫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戰場的宏大的場景,一下子把大家帶到了遙遠的古代,彷彿親眼目睹了激烈的戰鬥場面。同時,我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壯志。

3.藉助註釋,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有關資料理解古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交流探究,理解詩句的意思。

4.熟讀深思,層層深入。

在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瞭解時代背景、理解重點詞語、從字面上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梳理詩中的重點詞句,進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詩的詩意,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5.課堂總結,拓展閲讀。

在本課的教學中適當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為了讓國小生能更多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在引導學生拓展閲讀時,指導學生學會對文本的整合,同時加強與課本以外教學資源的聯繫,增大課堂容量,力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

在《從軍行》一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同詩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詩人的作品,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教學中,抓住“同主題”作品拓展延伸。在國小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在課堂教學中適度拓展學生學習詩文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習詩文,繼承傳統,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着時代發展的要求。拓展閲讀,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引導學生在古詩詞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飛心靈。

七、説作業設計:

通過課後作業,檢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情況,幫助學生背誦和積累古詩,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詩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本課有三首古詩。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一詩中作者通過“爆竹聲”、“屠蘇酒”“換桃符”以及開始送暖的春風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繪,展現了人們在春節的歡快情景和萬象更新的情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這首詩是通過新年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清明》一詩中作者杜牧描寫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時節的景象,借春雨綿綿寄託了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惆悵感傷無限哀思。這是一首敍事詩,寓情於景,同時這也是一首七言絕句,語言十分簡潔,通俗易懂,音韻和諧。《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王維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二、説學情

這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三首詩有些孩子早已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美,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藴涵的哲理。若要三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將詩歌的意境美與詮釋圖片等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聯繫生活實際發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三、説教學目標

1、認識“屠、蘇”等7個生字,會寫“符、欲”等1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清明》。

3、理解重點字、詞、句的意思,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四、説教法

1、運用情境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多媒體,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2、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寓學法指導於教學的全過程。

3、堅持“讀悟結合、讀寫互動”的教學理念。以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詩意,感悟文化,體會詩情,並朗讀出古詩不同的味兒;以寫為訓練,把“寫”擠進課堂,豐滿文本,豐厚文化。

五、説教學過程

《元日》

(一)理解“元”字,導入解題。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元:第一,開始。旦:字形告訴我們是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曆一月一日。)

2、導入解題: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就叫《元日》。題目意思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就是我們現在的春節。如果你用這個題目來寫作文,你會寫什麼?(寫春節做什麼,寫出春節的快樂。)

(二)朗讀背誦,理解詩句。

1、背誦古詩:短短的4句28個字,能背下來嗎?

2、理解字詞:哪些字詞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詞的意思還不懂?(“一歲除”、“入屠蘇”、“瞳瞳日”可能要引導學生理解)

3、説説句意:能連起來説説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理解,説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在爆竹聲中,除去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春風送了温暖,人們歡快地喝着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門萬户。人們總是把新桃符換去舊桃符。

4、感情朗讀:

(1)讀出節奏味:古詩朗讀講究節奏、重音,一般七言絕句朗讀的停頓、重音有規律,停在第四字後,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們來試試,讀出節奏和重音。

(2)讀出歡快味:這首詩的基調是歡快,要讀出歡快味,把歡快味讀到你的臉上。

(三)讀寫互動,感受文化,體會詩境。

1、過渡圈畫:春節,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藴含着豐富的節日文化。從詩句中就能知道春節做些什麼,請圈畫出有關詞語。(放爆竹、喝屠蘇、換桃符)

2、感受文化:能説説這樣做的起源、目的,以及發展到現在的表現形式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概括板書)

小結:春節,是一個祈求平安的節日,是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一個充滿濃濃文化味的節日。

3、形象描述:王安石用詩句呈現了一幅歡樂祥和的節日畫面,讀讀詩句,看看插圖,想想生活,用你的`筆來具體描述其中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先説後寫,靈動生成。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畫面示例:親朋相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紛紛端起酒杯敬酒祝賀,這個説祝你身體健康、閤家歡樂,那個説祝你事業興旺、恭喜發財。真是人人妙語連珠,個個喜氣洋洋。

4、感情朗讀:現在要讀出文化味,應該讀好哪些詞語?(爆竹、屠蘇、新桃、舊符)讀時可以搖頭晃腦,把文化味讀到你的頭上。

(四)拓展探究,走進詩人,體會詩情。

1、簡介詩人,體會感情

(1)過渡激疑:我們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春節的歡樂氣氛,春節的萬象更新,春節的文化傳統。難道王安石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些嗎?這還要聯繫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來體會。

(2)簡單介紹詩人。

2、體會詩情:這首詩就是在王安石變法之初寫的,是為了表達自己變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1)詩句中處處都能看出來,我們先來關注一些重點詞語。(教師可以先示範,再由學生交流)

(2)有了這些新的發現,我們可以把每句詩的意思用上“改革或新法”來説説。

3、感情朗讀:現在我們應該讀出詩人的自信味,要讀好哪些詞語?(爆竹、春風、瞳瞳日、新桃)讀時可以加上動作,把自信味讀到你的手上。

《清明》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課件(課文配套光盤中的圖片+民樂《春天》)教師朗讀《清明》。並請學生評價這首詩哪些字詞用得好。

學生:欣賞圖片、音樂及教師朗讀,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小結,多媒體展示課文對本詩的評價。

“紛紛”(“紛紛”一詞正是《清明》絕句中的“詩眼”,那麼何謂“詩眼”?)

比較:紛紛之雪──大

紛紛之雨──細

揭示了詩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較: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

夏雨:“如傾如注”

秋雨:“淅淅瀝瀝”

小結:揭示了春雨獨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襲了開放的花朵,春雨迷濛,像煙霧般籠罩着柳樹。“紛紛”體現的正是這樣一個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通過對“紛紛”這個詞語的品味,領會了詩歌所描繪的“景”:春雨的特點與境界。“紛紛”還形容了行人的心情,悽迷紛亂的心情,由何而來。

“行人”“斷魂”:

通過品味這兩個詞語,作者體會了詩歌的“情”:清明時節,應當是家人團聚,悼念已逝親人之際,可自己卻孤身行路,不免觸景傷懷,又加上細雨紛紛,更增加了愁緒。

小結:通過品味“紛紛”“行人”和“斷魂”,我們體會了詩歌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

揭示了“遙”的妙處:不遠不近的距離,包含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引起無窮想

“杏花村”

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增加了詩歌美感,引起無限想象。 小結:詩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過對這兩個詞語的品味,我們發現詩歌言已盡而意未完,它留給我們一個廣闊的想象餘地。

學生齊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發思考。

學生:各小組演示課件,彙報收集整理後的材料。其他學生記錄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觀點。

教師:總結評價,簡要概括。

(三)分組活動,構圖繪畫。

學生:分四個小組活動討論,根據自己的想象,給《清明》這首詩配一幅插圖。並通過投影儀展示

教師:做適當的優劣點評。

(四)小結。

古詩説課稿12

九年級的新課已全部結束,現已進入了總複習階段,而在複習階段古詩詞的複習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什麼這樣説呢?其一,説到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學,人們往往對唐詩、宋詞、元曲倍加讚賞。的確,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它在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有一定的分量。其二,在近些年的會考語文考試中,古詩詞鑑賞一直佔有一定的分值比例,而且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已成為會考備考的一個亮點。但古詩詞鑑賞,對眾多的學生而言都是一個薄弱點,因此,這次講課我安排的內容是《古詩詞鑑賞》專題教學。在講課前,下面我先從教材內容、教法、學法、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作以具體説明:

一、説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20xx年陝西語文會考説明》也要求學生能分析概括詩文的思想內涵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欣賞詩文典型的形象特點和鮮明的語言特徵以及常見的表達技巧。古詩詞鑑賞類的考題一般放在閲讀理解或積累運用部分,一般一首詩兩個小題,所佔分值4分左右。以考查淺易的古代詩詞為主,其考查的內容有:1、古詩詞曲的朗讀和背誦(主要是句子的停頓和默寫題);2、古詩詞曲中有關詞語的含義、作用以及句子的理解;3、古詩詞曲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感情;4、古詩詞曲的寫作技巧及風格的賞析。總之,要做好此類題,需具備一定的鑑賞技巧和表達能力。

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因此,下面我從學生情況方面作以簡要分析。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據兩個學期來的多次考試和上週舉行的摸底考試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閲讀理解能力差,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詩詞鑑賞部分,不能將所學的課本知識靈活運用。古詩詞方面僅能達到的是背誦默寫,對於賞析此類題學生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確地解答。無論從教材角度,從會考角度,還是從繼承與創新文學遺產的角度上,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鑑賞能力,已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在複習階段針對這方面加強指導和訓練,如同為學生雪中送碳。

(二)據此我安排了以下教學內容:

從古詩詞曲的意象,風格,主題,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總結,讓學生對古詩詞曲等方面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地瞭解,再從會考古詩詞閲讀的常考題型該如何去做這方面作以重點指導。

(三)根據以上教學內容力求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瞭解古詩詞曲的基本知識,理解其內容,體會詩人情感,掌握基本的'鑑賞古詩詞曲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

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通過設疑、講解,學生合作探究等方法,學會品味詩詞的豐富內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進而陶冶其高尚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鼓舞其奮發有為。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要講求循序漸進,只有掌握了古詩詞曲的基本知識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完成好所考查的內容。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安排為:讓學生掌握國中階段所學的古詩詞曲的風格,主題,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根據自己對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設計在“小試牛刀”,當堂檢測學生對所學方法是否能靈活運用,有效應對古詩詞閲讀考查題。

二、説教法

陶行知先生説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古代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於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閲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遠,老師平時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往往還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領。鑑賞古詩詞而又重在學生自己對詩歌的體驗感受,因此老師只有教給了學生一套賞析古詩詞的方法,學生才會在做題中迎韌有餘。所以教學中我會採用講授法。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能增大信息量,使信息呈現立體交叉方式傳遞,同時也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也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爭辯能力,激發其創造性思維。所以教學中我除了採用講授法之外還會貫穿運用討論法組織教學。

一節課上要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古詩詞知識,並要做題進行強化訓練,課堂容量勢必增大。而多媒體下的古詩詞教學較比傳統的教學更加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我會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三、説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説:“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聖陶先生也説:“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這都説明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與同學的討論交流中培養其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實現自主式學習、探索性學習、協作式學習。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捕捉課堂上有價值的信息,及時做好筆記儲備知識,為課後進一步消化、鞏固知識所用。

四、説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課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古代詩歌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寓意深邃,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從幼兒園的接觸詩歌,中國小的學習詩歌。都體現了對古代詩歌這一文化瑰寶的傳承;歷屆會考對於古詩詞的考查也都佔了相當大的分值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古詩詞在學習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掌握古詩詞除了背誦積累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鑑賞古詩詞,這節課老師就是要教給大家鑑賞古詩詞的方法。(出示課件1)

(二)教授古詩詞的基本知識(重點強調)

1、讓學生了解什麼是詩歌意象。(出示課件2、3)還可讓學生列舉其他一些事物所代表或象徵的意義。

2、讓學生了解詩歌的風格。(出示課件4)每種風格的詩讓學生舉例。

3、讓學生了解詩的思想感情。(出示課件5)

4、讓學生了解詩的語言特點。(出示課件6)

5、讓學生了解詩的表達技巧。(出示課件7、8)

(三)總結會考古詩詞考查常見題型,並列舉例子從中總結答題方法。(出示課件9、10、11)

常見題型:

A、品味關鍵詞句B、理解內容情感C、賞析表達技巧

答題格式一般為:

(字詞句)含義+(修辭、表現等)手法+表達作用(效果)+抒發情感(揭示道理)

(四)小試牛刀,訓練學生答題能力。(難點突破)

1、出示例1、例2。(20xx無錫和陝西的會考題。)

2、出示例3。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1、識記有關詩歌語言、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方面的一些總結性詞語。

2、完成《名師解密》94頁第6小題。

古詩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古詩兩首《池上》是國小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全詩以活潑樸實的白描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採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彷彿呼之欲出。

設計理念:語文課標前言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還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需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富有創新活力。”所以在設計該環節時,我根據學生基礎情況和年齡特點與課文的難易程度來進行如下設計。

學情分析:

由於近一年時間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三方面的語文學習能力即:

一、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重點留預習內容。讓他們通過長期的預習課文內容來並進行批註等的方法,使他們到課上學習時能得心應手,也能夠由此形成一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合作探究能力。課前的預習是淺層次上的讀懂課文,上課再梳理文章必然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矛盾就會產生火花,而火花就必定會引發思考,所以就會深層理解文章,而合作探究正是為達到讓他們交流彼此學習經驗,體驗自我學習的成功感和博採眾家所長的目的而進行的。

三、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亂筆頭,天天説不如日日記來得更有效果。對於藝術而言,很多時候靈感轉瞬即逝,學生學習也是如此,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的靈感與疑惑也是轉眼間就不見,只有抓住這靈感與疑惑就能走近答案的邊緣。這也是自我學習成功感的體驗。三者緊密相聯,可以順向相生,行成良性循環,也可以逆向相剋,造成惡性阻力。我班學生由於進行了一定的訓練,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以上三點。

本篇古詩,採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子撐船偷採白蓮蓬的情景,學生真實的生活經歷與此類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文章淺顯易懂,又配以插圖,所以極易被學生理解。學生在此詩之前已經有了學習詩詞的經驗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詩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讓學生輕鬆的感受到古詩並不是生澀難懂的,只要方法得當,完全可以領略到詩境我悠遠與綿長。﹙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培養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

2、學會結合圖畫理解詩文內容。

3、根據詩中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的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1.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池上》,豐富古詩積累。

3.培養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真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2.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採”、“不解”、“藏蹤跡”等詞語感受詩人煉字之妙。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讀書指導法,觀察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等。

2、學法: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法。

三、説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激趣:同學們,你們小時候都做過那些有意思的事交流一下吧!

2、導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偉大唐代詩人白居易筆下的頑童在做些什麼吧。﹙板書課題﹚《池上》

3、簡介作者

詩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號香山居士,他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他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4、課題質疑:看到《池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如:池上是什麼池?什麼人在池上?池上都有些什麼?為什麼要來到池上?)﹙二﹚、初讀感知,瞭解大意。

1、佈置初學。

要求:自學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初步感知,瞭解大意。

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合作探究2.看一看—-觀察課本插圖,圖文對照,揣摩詩意。

説一説——用自己的話説詩句大意、詩句之美。

2、巡視指導。

二、交流反饋

(1)讀詩解詞。(指名讓學生讀詩並讓學生找到每一句中重點的詞,並進行解答。)

撐: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進。(撐,説明很用力,孩子小,胖乎乎的表情動作多可愛。

艇:比較輕便的船。詩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隱藏、藏匿。

偷:偷偷

採:摘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葉子扁平,橢圓形或倒卵形,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葉子的下面生鬚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2)懂詩句。

讓學生自己説一説理解的詩句,一人一句,可以質疑,可以補充。

(在這一部分當中應該注意“偷”字的理解,“白蓮”是蓮花還是蓮蓬,通過產生的質疑讓學生體會到圖文結合的重要性。)(3)指導朗讀,重點體會“撐、偷、藏、開”等字應該讀出淘氣、可愛、質樸、天真的意味來。

同桌讀、指名讀、賽讀、欣賞學習讀好的學生的優點。找出自己的不足。(掌握學生讀的程度,以能完成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可愛為完成任務。)

(4)明大意。完整地説一説詩的大意。

設計理念:閲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通過讀來感悟詩的意境。

三、品讀感悟,欣賞詩美。

1、説詩

⑴提出問題。

讀了這首詩,你的感受和體驗最深的是什麼?願意把學習成果説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⑵學生練説。互相説,選説的好的説給大家聽

⑶教師引導指導説。

①“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等。

通過“撐、偷、藏、開”字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小孩子當時怎麼撐的小艇,當時的表情、動作、心理等來詳細描畫詩外的形象,要俱體、

生動,語句優美。如:小傢伙用力地支着船篙,把勁兒都用上了,也走不快,胖乎乎的小臉上滿是汗水,弄得小臉都花了。

3、寫感受

試一試能不能把你眼前的這幅畫用手中的筆寫下來呢,把詩變成一篇小文章呢?

⑵交流評價寫提好的作品。

設計理念: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我以學生的自主、合作為主要形式,讓學生説的時既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又能拮取別人的想法中的優點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在讀中產生獨特體驗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闡述自己的見解。聽、説、讀、寫貫穿整個環節,不僅會聽會説還要下筆成文。

四、總結全詩

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感受。(學習方法、內容感受)

五、佈置作業

1、背誦《池上》,並默寫。

2、用自己的話把詩的大意寫出來。

古詩説課稿14

説教學目標:

1、認識本詩中“爆”“屠”“符”三個生字,知道“爆竹、屠蘇、曈曈、桃符”等詞語的意思,進而瞭解整首詩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並背誦古詩;

3、瞭解古詩所描述的畫面和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在學習古詩的同時感受祖國風俗美。

説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課件出示春節喜慶畫面,問:這些畫面一般是在什麼節日裏出現?生答:春節。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節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在過春節時有哪些習俗?生自由述説。師交流總結:放鞭炮、貼窗花、掛燈籠等都是我國在過春節時的習俗,當然也是現代人過春節的習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們是怎麼過春節的呢?大家想知道嗎?

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古詩《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有什麼想法?

對於王安石,你們瞭解什麼?

2、學習古詩五步驟大家還記得嗎?這既是學習古詩的目標也學

習古詩的方法。

3、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古詩大家有信心沒有?

二、民主導學

(一)任務一:明詩意、誦詩文

1、同學們,王安石在詩中描繪了大年七年級什麼情景?打開書,自由讀詩,邊讀邊圈難懂或不懂的詞語,想辦法解決。

2、生自主學習。

3、檢查初讀:

B:品味內心之暖:年輕人想到……,心裏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老年人想到……,心裏暖暖的,不禁吟誦到“……”孩子們想到……,心裏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3)小結:春風不僅把温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温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再讀詩!

預設三:瞳瞳日畫面“千門萬户曈曈日”(1)讀詩後彷彿看到了什麼?

(2)哪個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覺?(曈曈)

(3)古詩的詞語追求精煉,這裏卻捨得筆墨,兩個疊詞的使用,是為了強調什麼?

(4)出示王安石的簡介,想一想這句話的背後隱含了王安石什麼樣的情感?

(5)是啊,新年的一輪暖陽照耀着千家萬户,多麼温暖!一切都充滿着希望,正如王安石的希望一樣!齊讀這句。

預設四:換桃符畫面“總把新桃換舊符”

(1)出示插圖的春聯,師引導讀,表達了哪方面的祝願呢?(2)我們都知道春聯的來歷以及它的特點和作用,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幅春聯,請同學們讀一讀,看看適合送給誰?

(3)把舊的春聯換下新的春聯,把美好的祝願進行表達,讓我們再看看王安石的簡介。“舊”指什麼?“新”指什麼?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內心的`想法?為什麼?讀詩;

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除舊佈新的決心?為什麼?讀詩;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雄心壯志?為什麼?讀後兩句詩。哪些詞最能代表詩人的希望?為什麼?讀完整的詩。(4)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王安石?

三、檢測導結

1、從古至今,寫春節的詩數不勝數,咱們一起來積累。課件出示。 2、師生共同完成。

3、新年新氣象,王安石用幾個畫面、幾句詩寥寥數語給我們勾勒出了人們歡度春節的喜慶場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除舊佈新的決心,不管成功與否這份心繫百姓的情懷讓我們感動!直至今日,人們每到辭舊迎新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王安石的《元日》。

讓我們一起背誦!

古詩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選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古詩苑漫步》。第五單元所選的古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表現親朋情誼,無不浸透着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這節綜合性學習,是對課內詩歌學習的一個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燦爛的古典文化,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這是我們的責任。古典詩詞,詞語凝練,意境深邃,韻律優美,我們的母語教學,不能忘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

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我認為安排這節綜合性學習課,是很有必要的。它體現了時代的需要,體現了新課改的需要。

二、説方法:通過多種手段如多媒體,音樂等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

教法:體驗法,鼓勵法,情境式,自主合作式。

學法: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前讓學生準備背下來,國小課本中所有的.古詩詞,和七年級八年級所有學過的古詩。當然還可以有課外的古詩。

三、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漫步古詩苑,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

(2)積累古詩詞,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誦讀,積累古詩詞,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感悟理解。

四、學情分析

我們學生對古典詩詞積累的不太多,好多學生不喜歡古詩詞,有稍微喜歡的,考完以後大多忘記了,對詩歌的學習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好多同學能背下古詩詞,但從古詩詞中汲取的知識情感卻少,不會鑑賞的多。總體來看,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不是很愛。

五、教學理念

1、新課程標準對國中階段的要求:背誦優秀詩文80篇。

2、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所以重點設為讀,背,大量積累。

3、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4、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5、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中的要求: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六、設計意圖: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瞭解中華詩詞,就可以瞭解民族的文化歷史;欣賞中華詩詞,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燦爛。

1、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漫步古詩苑,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領略多姿多彩的創作風格,瞭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瀏覽醒世鑑人的名篇佳句,體會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感知美妙絕倫的藝術特色。

2、通過這次活動,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閲讀理解與鑑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

3、通過這次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親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聯手做一做,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感受精神勞動的艱辛與創造成果的喜悦

七、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用詩一般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個詩情畫意的情境中)

(二):分門別類集古詩——詩集展示

根據課前準備,各小組推選一位代表上台展示本組製作的詩集,並介紹製作過程、詩集特點等。

(培養學生圍繞一個主題查找有關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提高合作和動手的能力)

(三):腹有詩書氣自華——圍繞主題,説出相應古詩句

1、感悟四季 2、品味鄉愁 3、話説友誼

(考查學生積累名言警句的情況)

(四):聲情並茂誦古詩——誦讀《水調歌頭》

(目的讓學生通過誦讀,提高對古詩詞的喜愛,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

(五):別出心裁賞古詩——唐詩“素描”

(在具體可感的語言描繪中,讓學生體驗古典詩詞美的意境美的意韻。)

(六):詩苑漫步樂其中

學生自由發言,介紹讀詩心得或參與這次活動心得等。

(七):醉月聽花唱古詩:(音樂配曲唱,詩曲藝術相結合。培養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閲讀理解與鑑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

(八):(生齊讀)結束語我們愛古詩詞的狂放、豪邁、大氣,我們愛古詩詞的婉麗、柔美、含蓄。我們愛古詩詞的瀟灑超逸、清麗嫵媚 。在古詩詞的王國中,我們情願長醉不願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