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説課稿三篇

來源:文書谷 8.68K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説課稿三篇

説課稿 篇1

一、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為幼兒創造一個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除此之外,還為了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作品,感知語言的優美、豐富。故設計了這次活動,《野貓的城市》活動是針對5、6歲的大班幼兒,幼兒對於城市的經驗雖然已經逐漸積累起來了,但都是些零碎的經驗。故活動中教師將引導幼兒藉助故事嘗試有條理地講述,幫助幼兒整合對於城市的認知經驗,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

二、活動目標: 1。能整體感知理解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文學作品的幽默,並藉助文學作品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即城市);

3。讓幼兒大膽、創造性地想象,儘量用規範的普通話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活動準備: 1。故事情節中的動物圖片(城市、野貓、斑馬、小鹿、花奶牛、大河馬、小鼯鼠、汽車、小朋友);

2。有關城市的風貌圖片(有斑馬線、有簡單規劃圖、有馬桶及電視、電腦、冰箱、空調、電話等科技產品,還有鮮花、有高樓大廈、有來來往往的汽車、有很多很多的人……);

3。錄音:久石讓著名的鋼琴曲《summer》。

四、活動重難點: 1。重點:大體理解熟悉文學作品的內容,從中獲得啟示,能用規範的普通話約束自己,並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2。難點:可能只顧幽默的故事情節,從逆向思維思考故事中野貓的錯誤還有點難度,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引導幼兒站在不同角度想想,其實,不止野貓,小動物們也有錯,在沒有經過考查的情況下,就相信野貓的話也是不對的);

五、教情學情: 大班幼兒處於5、6歲左右,語言發展還是稍微欠缺,而且過不了多久就得進入學前班或者國小階段。所以,這個階段不僅是語言發展的生理關鍵期,也是知識奠基的重要階段。他們比小班、中班幼兒更主動求知,但知識經驗大都是根據自己的`好奇與無數的巧合而獲得的,都是很零碎的。除此之外,在語言表達上還不是很規範,特別是普通話方面才啟蒙不久。理論上説,<4歲的幼兒重在感知語言能力;4—5歲重在感知和理解詞義;5—6歲重在培養講述。所以,通過這次語言活動,要根據大班幼兒在語言方面的缺失、幼兒需要達到的語言目標,建立一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給幼兒一個較為輕鬆的語言環境,培養幼兒對語言的表述能力與思維能力,能夠有條理地講述自己的觀點,並且能在老師引導下,有意識的注意字音的準確性,儘量用標準的普通話規範自己。並藉助作品來認識周圍世界(即作品中的城市)

六、教法學法: 1。教法:

①啟發提問法:通過提問(教師需要親切和藹地,主要目的是引出幼兒不同的想法,千萬不能扼殺幼兒的想象力,無論什麼答案總是有理由的),讓教師與幼兒一起交流,幼兒與幼兒共同交流來輕鬆展開教學,對於幼兒的回答要及時應答,無論對錯,教師都要積極鼓勵,勇氣可嘉,再注意引導。

②直觀教學法:讓幼兒通過直觀的圖片,直觀的教具來回憶故事的情節,寓教於樂,觀察故事中的動物形象,並引導幼兒思考故事給我們傳達的信息。更加地理解體驗作品給我們帶來的詼諧及真正含義。

2。學法:

①多感官參與法:“聽”故事,“説”故事,“看”圖片,“想”故事,還可以做故事裏動物做的動作,多感官參與活動,使得活動更有趣,更輕鬆、快樂地學習;

②遷移式指導法:通過認真聽故事,分析故事,將故事中野貓對城市的講述,遷移到自己生活中的城市,將自己的真實經驗來反駁野貓的觀點。

七、教學流程:(分為三個環節:導入、情節發展、結束)

1。開始環節:興趣導入,引出活動主題;

有一天,從城裏來了一隻野貓,動物們想請它説説城市是什麼樣的。可是,野貓給他們講了後,動物們卻一點都不喜歡城市,這是為什麼呢,請聽故事《野貓的城市》。

2。情節發展環節:教師完整地講述一遍《野貓的城市》故事,並配上錄音《summer》,讓幼兒初步熟悉故事內容;再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來讓幼兒體驗故事;接着在展示圖片的同時引導幼兒分段欣賞故事,採用提問和議論的方式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情節,啟發幼兒對故事的思考;

3。結束環節:老師引導幼兒共同小結,在感知故事的詼諧與有趣後,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並且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整合對城市的認知經驗,有一定判別對錯的能力。通過想象與思考,教師引導,能真正領會故事的含義。

八、活動的創新之處:

利用錄音伴奏來講故事,進行語言教育目標、陶冶幼兒情操。活動有效地整合了語言和藝術教育目標;讓幼兒有豐富的視覺享受,感受圖片帶來的訊息;感受城市美好的一面,增強對城市的情感,對生活美好向往的態度。

説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記敍墨子在楚國即將大舉進攻宋國之際,用巧妙、崐鋒利的言辭使戰爭發動者理屈詞窮,又憑藉謀略使他們不敢輕舉崐妄動,最終阻止了戰爭的發生

教學重點: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節。

2.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找學生講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從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學習課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節。

1.生速讀課文,概括出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

2.師生討論,明確: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輸理屈詞窮;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詞窮;第三回合是模擬攻守,説明楚國攻打宋國不會有好結果,崐促使楚王放棄攻宋。

3.師生分角色朗讀第一回合,討論:

⑴當墨子請公輸殺人時,公輸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輸造雲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終結論又是什麼?

⑶這場辯論的結果如何?

⑷公輸真的“服”了嗎?你能揣測他此時的心理活動嗎?

4.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回合,討論:

⑴墨子給楚王講故事,有什麼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評價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來作類比的?

⑷楚王真的決定不攻打宋國了嗎?揣測楚王此時的心理活動,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公輸》教案設計4》。

5.生自讀第三回合,討論:

⑴在模擬攻守前,楚王怎樣看待楚攻宋的結果?

⑵而模擬攻守的結果又是什麼?

⑶公輸真的就此罷休了嗎?

⑷墨子又是怎樣讓楚王徹底折服的呢?

6.教師總結: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節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夠在辯論中取勝,他運用了什麼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評述此種技巧。

3.這反映了墨子的什麼形象?

--擁有過人的辯才。

4.在辯論過程中,墨子面對公輸,面對強國君主,甚至有崐殺身之險時,他有什麼反應?

--“沉靜”、“從從容容”、“鎮靜”。(以上幾詞出自魯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寫的小説《非攻》)

5.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麼形象?

--擁有過人的膽識。

6.教師總結:

墨子是一位具有過人辯才與過人膽識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動鮮明的形象美。

四.課堂小結:

對付強大的敵人,不僅要從道義上戰勝他們,還要用實力來震懾他們,這就需要我們具有過人的辯才與膽識。

五.佈置作業:

1.課外閲讀收錄在魯迅小説集《故事新編》中的《非攻》。

2.積累幾種文言句式:

⑴排比句式:……不可謂……不可謂……

舍其……而欲竊之

猶……之與……也

⑵判斷句式:以……為……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二冊第七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其敍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小壁虎剪圖、課文錄音、課文幻燈片4框、CAI課件、魚模型。

5、課時安排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閲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

1、“三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

3、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

4、課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閲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説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整體感知。

1、導語:上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隻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2、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3、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提出兩個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4、檢查自學效果。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後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二)先扶後放,逐層精讀。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放CAI課件,屏幕中顯示出:一隻壁虎在牆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掙斷尾巴後,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強調?“多難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樣借”重點分析,由於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1)以扶為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裏?看見什麼?通過讀與説,學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着尾巴在河裏游來游去,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小魚為什麼能在河裏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學生回答是因為小魚搖着尾巴)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麼要寫爬呀爬?(説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為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

B、學習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説:“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説:“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學生分組讀對話。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這麼説:“你把尾巴借給我。”小魚這麼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把書上的“對話”跟以上“對話”比較一下,找出不同處,畫上圈。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稱小魚為“組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嗎”不是命令,而是徵詢,小魚也不是蠻不講理,她也是實在沒辦法,很為難,並適時指導學生做到與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較好地收到教育、教學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C、出示句式:小魚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是因為小魚要用尾巴撥水。“撥水”是什麼意思?演示魚模型,理解“撥水”意思。總結學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麼;再學習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最後想想:為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這樣的總結,既對國小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為老黃牛要用尾巴趕蠅於。

(3)放手自學第五自然段。

A、讓學生自出讀這個自然段,根據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寫什麼,第三、四句寫什麼。

B、討論:燕子為什麼都能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三、四、五自然段採用以上方法教學,使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積極思維的氣氛中,做到面向全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藉助“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問:你們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進行歸納推理。由個別現象,總結出一般結論——動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用處。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説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為什麼難過?因為它向水裏的魚、陸上的黃牛、空中的燕子都沒借到尾巴。為什麼高興?因為它又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掙就斷,斷了能長出新的來,這種易斷、再生的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重放CAI課件:一條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掙不斷會發生什麼後果?(會被蛇吃掉)從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這部分的教學是一種演繹推理,由一般結論推斷、研究出個別現象,至此突破了難點。這種由事物的個別現象,總結出事物一般規律,再由一般基本規律去解釋事物個別現象,即“個別——一般。——個別”,完成好兩次推理,給學生滲透一點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整個閲讀過程,就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可以達到語言文字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同步發展的目的。

4、總結全文,擴散思維。

(1)扣住“傻”字問:“同學們,壁虎媽媽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的氣氛熱烈極了。有的説:“小壁虎肯定傻嘛,連自己長出一條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説:“小壁虎不傻,因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時候,他知道掙斷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時候多有禮貌,根據不同的動物,用不同的稱呼。第三,‘傻孩子’是媽媽對它的呢稱。”

(2)學習了26課,我們知道了魚的尾巴能撥水,黃牛的尾巴能趕蠅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護自己。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有什麼用?放CAI課件,屏幕中顯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鳥、狗四種動物,讓學生説説他們尾巴的作用。如果僅僅只讓學生説説這些動物尾巴的作用就沒有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我就讓學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結構句式説一段話。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看見猴子在樹上搖來晃去,小壁虎説:“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猴子説:“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盪鞦韆呢!”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