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生物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來源:文書谷 4.66K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説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生物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生物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第一單元第二章中的一個重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節內容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從宏觀角度進行學習,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通過對各種各樣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態系統的認識,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要求:能夠描述生態系統的種類及特點。

2、 能力要求: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2、難點:考慮到七年級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位在“學生能夠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説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景相聯繫,在此理論知道下,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態系統景觀的資料以及美國科學家進行生物圈II號實驗的影象資料。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討論,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後教師展示兩則對比材料,讓學生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説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通過學生對各種影象資料、圖片的觀看、討論、分析、交流,培養他們通過分析資料、圖片獲取知識。

四、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複習提問“什麼叫生態系統?並舉一兩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學生回答後,教師順便導入新課:地球的表面有海洋也有陸地,有冰冷的南極和北極,也有炎熱的赤道和沙漠地區,可見各地氣候差異很大,生物種類也不盡相同,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二)導學達標

1、學生帶着問題觀看反映生態系統景觀的短片。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呈現生動的畫面,鮮豔的色彩,恰當的解説,感人的音響,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引起興奮,能激發興趣,因此,我先提出問題:短片中介紹了哪幾種生態系統?它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和作用?讓學生帶者問題觀看短片,然後,分別針對各個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和作用進行提問,請同學舉手回答,教師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本節課的知識要求。

2、資料分析、討論和交流

我針對國中學生愛表現自我、自我意識強的心理特徵,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課堂小組競賽的手段,調節、控制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活而不亂,穩而不死,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因此我

(1)請同學閲讀書P30資料。

(2)小組討論:河流生態系統與哪些生態系統有關聯?

(3)進行交流:各小組代表發言,説明本組的討論結果,各小組的討論結果相互補充,最後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河流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實,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生態系統有着方方面面的聯繫。

3、學生閲讀分析

教師應讓學生體會學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讓學生掌握生物學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大有裨益。為了達到本節課的能力目標,我請學生閲讀P31“DDT在生物圈中的流動”這段文字,並結合插圖進行分析,教師加以適當引導,新教材尤其重視學生圖文轉換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以圖釋文,在圖像中收集相關重要信息等等。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確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最後大部分同學都能闡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4、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突出本課重點。

(共分四步進行)

(1)觀看“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增強求知慾,形成深刻的記憶,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再次利用教學資源,播放“生物圈Ⅱ號實驗”短片。 使學生意識到:迄今為止,地球仍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應該珍惜它,愛護它。這時我提出疑問:可是,生活中,我們常可見到或聽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例子。

(2)學生展示課下收集的資料

現代教育技術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學生不再只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獲得無比豐富的知識。我就根據適當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一個平台,讓他們充分展示課下在網絡上獲得的知識。本節課我就請同學代表利用多媒體展示展示課下從網絡上收集的環境遭到破壞的資料或圖片,使學生看到,我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非常嚴重,致使生態失去平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惡劣等一系列嚴重後果,這些狀況不僅威脅着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還將嚴重製約我國的經濟建設。同學們分析後意識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從而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教師展示對比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

對比材料一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0%,遠遠高於我國(不足30%)但日本人從不肆意過渡採伐林木,日本沒有製造一次性筷子的工廠,使用的全部有國外進口,其中57%來自中國、印度、越南。

我國的夜市、餐館中,一次性筷子隨處可見,我國亂砍濫伐的惡事件屢屢暴光卻屢禁不止。

對比材料二

在幾年前,日本人就防患於未然,義務到我國甘肅毛烏素去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防止沙漠蔓延殃及到日本。

我國把3月12日定為植樹造林日,每年3月12日,我國政府不惜動用車輛興師動眾去植樹造林,年年植樹,卻不見植樹的地方綠樹成蔭。

教師向學生表明:日本人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不可取,但他們這種環保意識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4)根據上述對比材料,展開小組討論

讓同學們馬上展開討論:作為中學生,為了保護地球,愛護環境,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通過這些討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知識得到昇華,使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再次突出本節課重點。

(三)認定目標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講內容,使學生明白本課的三個目標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

(四)達標測評

反饋練習,訓練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綜合能力。

(五)佈置作業

做練習冊,並以“從我做起,如何做一名環保小衞士”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生物説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關於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學生掌握過多的有關腎臟形態結構方面的生理名詞和概念,主要是通過觀察與思考和資料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過程,並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基本觀點。由此可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2、通過資料分析、觀察與思考、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尿的形成過程。

二、重點的突出與難點的突破: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由“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這一學生不難回答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對這些廢物進行分類,自然導出“排泄”與 “排遺”的概念及區別。由一句話:人體的“排遺”過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統中已詳細瞭解,本課來了解人體的排泄過程切入課題。以提問:人體排泄的廢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過泌尿系統來完成,泌尿系統有哪些組成?

進入“泌尿系統組成”的教學:

學生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同時觀察老師提供的泌尿系統模型,能比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組成結構的功能。再小組合作學習81頁討論題,對泌尿系統進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密切關係的結論。提問:腎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腎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開始“尿的形成過程”教學:

尿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是個非常微觀的結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對這一結構不可能有任何瞭解,而且對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的理解也需要學生髮揮想象,教材中有“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此圖的作用是幫助理解以上難點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這張圖。

設計[看:説“發現”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相關文字,結合觀察圖片,仔細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要求學生説出自己的發現。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習觀察方法。學生將明確:1、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2、沒有過濾的血經過腎單位後變化為尿和已過濾的血。3、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腎小管周圍纏繞着大量的毛細血管。接着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腎單位的結構特點,決定了腎單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設計[問:説“疑問”的話]這一環節,學生觀察:“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其他小組學生回答。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互問互答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合作與交流中理解腎小球的過濾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觀看“尿的形成”動態課件,豐富學生的感觀。

然後通過[想:説“理解”的話]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整合前面的學習結果、進行語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過程。接着插入資料分析,加深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通過數據資料分析,解決問題,學生的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接下來的“幫我釋疑”環節,通過學生對生活問題的剖析,實現學生對尿的形成過程更準確把握。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體驗到生物學知識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更大的學習興趣。腎單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樣排出體外呢?

進入“尿液的排出”教學:

再次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能很準確描述“尿液排出途徑”,閲讀教材83頁,概述尿液排出過程,人體排出尿液對自身的現實意義。

三、教學設計中體現的課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設計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手段。如:“尿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將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 [看:説“發現”的話]、[問:説“疑問”的話]、[想:説“理解”的話]等環節的設計,體現觀察→質疑→探究→釋疑的完整探究過程,層層遞進,由簡單到複雜,學習內容、學習要求有梯度,不同層次學生都有能夠完成的任務,適應了不同學生的發展,也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能力發展的空間,有利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動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注重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節內容圖片資料豐富,教學中充分利用圖解,“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每幅圖片都兩次呈現,每次呈現的學習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導學生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地觀察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圖片的內在含義,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獨立觀察習慣,學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通過“泌尿系統組成”模型直觀觀察、“泌尿系統組成圖”、“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過程示意圖”等圖片觀察、“資料分析”中數據資料分析,“幫我釋疑”中生活問題剖析,讓學生對“尿的形成、排出廢物”由關注到理解,到對全過程準確把握。學生通過學習,養成科學的分析方法,培養科學推測、科學思維能力。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你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產生哪些廢物嗎?”,引導學生回憶並總結前面學過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 內容,開始學習,到出示[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回憶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以及在物質交換中作用,來分析腎內毛細血管所具有的功能,從而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特點,為理解尿的形成過程打好基礎。這都是引導學生由已知來探究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將以前所學知識與新課教學相聯繫,也使學生更好地確立“人體的各系統之間是互相關聯,共同協作完成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的觀念。在教學活動組織上,特別是“尿的形成過程”教學設計,教師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巧設問題,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慾望,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新知識,能力得到提升,也體現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生物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一節是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五章第一節第二小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以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説明減數分裂過程。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過程,它以有絲分裂為基礎,又是第六章遺傳變異中“遺傳三大規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啟後的橋樑作用。

二、設計意圖

本課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對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染色體的變化的比較,初步尋找減數分裂的學習策略(用已有的有絲分裂知識間接説明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再引導學生對照教材示意圖、應用剪貼圖,使學生初步領略學習策略尋找的途徑,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充分挖掘和發展。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變通,將學習“有絲分裂過程”方法遷移到減數分裂的學習中,使學生佔有、運用、享受了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再次,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即構建減數分裂有關的知識結構,尋找記憶的關鍵內容,把握思維鏈條的關鍵,提高記憶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大綱,考綱的教學要求,“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內容應達到D(應用)水平。由於減數分裂過程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參差不齊,但有一定的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針對學生心理狀況和接受知識能力情況的瞭解,確定教學目的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規律,為學習第六章《遺傳和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4)幫助學生形成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思維活動、推理和總結,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分享“交流”更重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發展、變化的唯物主義觀點,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而且涉及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數量變化知識,還是以後學習遺傳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的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變化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也會感到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在學習過程中中,關鍵是幫助學生弄清染色體減半的原因以及為第六章學習遺傳和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所以教學關鍵是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係。

重點:減數分裂概念、過程

難點: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

關鍵: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係。

五、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主要採取教師講述和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採用計算機課件的動態演示和學生動手貼剪貼圖,營造一定的學習環境。

七、學法指導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過程,使學生髮現學習減數分裂的方法,完成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分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同源染色體、染色單體數目變化圖表等關鍵知識點,完成自我監控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設計各種疑問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激勵學生善於思考、歸納和總結,掌握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複習、比較,掌握温故知新的學習方法等。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課

1、複習提問:用有絲分裂過程的動畫課件,複習其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複製、着絲點分裂、平均分配等)。

2、導入新課:細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種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我們知道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那麼,減數分裂的過程是怎樣的?究竟特殊在那裏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減數分裂與生殖細胞的成熟”。

(二)學習新課

1、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對比與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並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變通,按照學習有絲分裂的方法來認識減數分裂的過程,實現學習方法的遷移。

2、精講減數分裂的過程,並對同源染色體等概念及時解釋。

3、再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強調減數分裂的過程是連續變化的,並請學生依照課件説明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及染色體的變化數目。

4、鼓勵同學們用磁性模型到黑板上粘貼剪貼圖,這樣既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

5、再對學生們的出色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以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時提出: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原因和組合方式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並加以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解決關鍵點。此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是北師大版國中七年級下冊第10章第2節的內容。主要內容為: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運動與肺通氣,肺的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組織裏的氣體交換等知識點。在學習該知識點前,已經學習了血液的循環的相關知識,該知識點主要是呼吸系統的組成、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對學生理解血液循環、呼吸作用以及後面的其他循環系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説學情

“肺通氣”這一環節是重點,也是難點,比較難理解。通過自身體驗和模型演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後水到渠成地解決問題。“肺的換氣”和“組織氣體交換”部分,關鍵是讓學生明白氣體交換的原理,即氣體的擴散作用。我通過噴灑香水引導學生分析氣體交換的方向,使問題迎刃而解。

三、説教學目標

1、解釋呼吸運動實現肺通氣的原因。

2、通過演示呼吸運動的模型、展示肺的換氣和組織裏氣體交換過程的圖片,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在實例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滲透安全自救知識的教育,樹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

難點: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

五、説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等。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複習舊知,温故知新。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呼吸系統組成和功能,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引出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呼吸系統是本節課深入研究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於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並增加學生知識的銜接性和系統性。

2、新課展開

第一部分:呼吸運動和肺通氣。先明確“呼吸運動和肺通氣”知識,組織學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氣和呼氣胸腔的變化並進行簡單的總結,再通過呼吸運動模型的演示實驗,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下問題:(1)模型1中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和胸骨的運動方向,分析説明骨和骨骼的運動會引起胸腔容積發生怎樣的變化?(2)模型2中的膈頂下降引起肺容積變化的事實,分析説明肺容積發生變化的原因。討論結束後師生總結得出:(1)肋間肌收縮,肋骨上提並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積增大。(2)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胸廓縱徑加長,使胸廓容積增大。然後用多媒體展示肺通氣的視頻,並引導學生結合呼吸運動聯繫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通過呼吸運動完成。由於這一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我將輔導學生自主閲讀教材與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組織氣體交換。引導學生思考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什麼變化?從而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首先,多媒體展示肺內及組織中氣體交換的視頻,提出問題:①肺泡內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如何實現的?②血液是怎樣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我將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在此過程,我會巡視走動,給予學生點撥指導,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當學生討論結束,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分享討論結果。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結論通過氣體擴散實現氣體交換的;氧氣的運輸是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學重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鞏固提高:

我將提出如下問題:為什麼劇烈運動後呼吸頻率和脈搏都會加快呢?,組織學生運用本節內容進行相關的解釋説明。既是知識的鞏固和遷移的過程,又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係。

4、小結作業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針對國中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七、説板書設計

生物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教材特點: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2、當今社會,由於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圈的變化也極大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因此,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從宏觀而不是微觀角度來開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生物課標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本節從生物圈的角度介紹人和其他生物,先讓學生對生物圈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便於後續內容的學習。

學習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重點: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3、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學習難點: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説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1、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能力培養目標:1、通過合作學習小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組合作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2、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初步認識課題報告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説教法: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角色扮演,閲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向學生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那麼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生態系統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生態系統特點:有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個區域內;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是一個整體。

二、生態系統的類型:地球的表面並不是都一樣的,而且各地的氣候也不一樣,因此生物的種類也不盡相同,那麼開動你們的思維,你認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態系統呢?學生根據生活常識來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

三、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愛我家”。兩個學習小組(每個班級均有10個學習小組)合成一個學習小組,分成5組分別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農田,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你們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家”。學生暢所欲言將各自的生態系統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同學們把各自的生態系統都表達出來了,而且表達得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以自己的家為榮,都非常愛自己的家,這種情感非常可貴。剛才同學們都是以自己的家為中心來談的,那麼生態系統是獨立存在的嗎?與其他的生態系統有關係嗎?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分析自己的生態系統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的聯繫:農田生態系統需要淡水澆灌;森林生態系統可以為地球大氣提供清新的空氣;海洋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海產品;等等。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各個生態系統並不是孤立存在於生物圈中的,他們都與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聯繫,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從整個生物圈來説你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各個生態系統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其他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影響,生物圈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包括各種生物,還有光、水、大氣等非生物,當某一部分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整個生物圈,所以我們説生物圈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五、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在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生態系統遭到輕度破壞時能依靠自我調節能力調節過來,但是當遭到嚴重破壞時,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了。在整個生物圈中,誰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是人類的活動。那麼在你們身邊,有沒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呢?學生暢所欲言將身邊人類的破壞活動揭示出來,並表現出極大的憤慨:白色污染;隨意堆放垃圾;濫砍濫伐;浪費淡水資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廠隨意排放廢氣,污染空氣,產生温室效應……

六、保護我們的生物圈: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電池對水體的污染》鏈接)後,同學們你們認為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該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達成共識:我們要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隨意亂扔垃圾;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帶動其他人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要多種樹,綠化環境。

七、教師總結:生物圈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壞,就很難恢復,那麼地球上的生物也就無法生存了。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地球不僅是我們人類的,它也是那些美麗植物和可愛動物的共同家園。

八、課下作業: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題,寫一篇文章。

説學法:因為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讓學生深入體驗。1、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中體驗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體驗到各生態系統是互相幫助,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當其中的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時候,會影響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態系統。2、觀看課件裏的環境污染圖片,讓學習認識到地球上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狀況。體驗環境污染的危害。3、閲讀上一屆(6)班的《電池對水體的污染》課題報告,讓學生明白蓮花鎮電池污染的嚴重性及前景是不容樂觀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説課稿 篇6

一、説課程標準:

本節課是課程標準中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下的二級主題: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學》下冊“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一節是在學習植物的生殖和發育基礎上設置的,旨在讓學生在學習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等問題後,認識昆蟲的主要特點(生物習性、形態結構)、昆蟲與人類生存及整個生物圈的和諧發展的關係,從而瞭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蟲,控制、消滅有害昆蟲蟲,並學會自主探究、應用創新,形成生態觀念、和諧意識。

三. 教學的三維目標

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圍繞學習目標,選出本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根據學習主題創設適合目標達成的學習環境,從而有利於知識的建構。

教學的三維目標 ①以家蠶為例,通過觀察、調查、查閲資料等形式,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②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及特點,認識動物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和諧意識和生態觀念。舉例説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

四.教學的重、難點分析、

①重點: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及特點。

②難點:變態發育的`概念、過程及分類。

五、説教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着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想。”我大膽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利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的教學理念。

六.豐富學習資源,創設學習情境

(一)故事導入,為新知識學習“拋錨”目的: (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一個研究昆蟲發育歷程與真實相似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心)

《毛毛蟲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裏有一個蜘蛛鞋匠,會用豆殼、樹葉等為動物們做各種好看的靴子,毛毛蟲也想做一雙,蜘蛛考慮到天氣快要變冷了,就給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蟲的腳太多了, 等那麼多的鞋子做好之後,已經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蟲,就把他的靴子掛在樹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個繭子裏出來一隻美麗的蝴蝶,她看見很多漂亮的用樹葉做的靴子掛在樹枝,就把剛生的“蛋”放在裏面,過了幾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蟲寶寶。

(二)提出問題,突破難重點

達成:①分組自主探究:讓學生分成幾個組進行聯繫實際、閲讀課文、對觀察、思考進行分析、討論題。然後各組選一位代表發表組內的學習認識。教師在過程中引導、評價。

目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引導攻破重點、難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合作參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

(1)提出思考題: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蟲去哪兒? (蛹)

② 春天,從繭殼裏出來的蝴蝶是誰? (成蟲)

③ 蝴蝶的寶寶是誰? (卵)

④ 蝴蝶為什麼不認識它定做的靴子?(完全變態發育)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思考討論練習題

( 創設認知衝突,促進知識同化)

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在看動畫的基礎上,參照課本內容,做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排序。

讓學生在找出圖片正確順序的基礎上,聯繫看到的童話故事,進行比較思維。

學生經過思考、比較後不難發現童話中毛毛蟲的經歷就是課本的插圖,也就自然歸納出昆蟲生活史

總結四個階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蟲(毛毛蟲)—蛹(渡過不良環境)—成蟲(蝴蝶)

(2)進一步思考:為什麼蝴蝶不認識她自己定製的靴子?

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和查閲相關資料理解是“形成結構和生活習性顯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蟲的“完全變態發育”的科學概念:,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發育過程中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的顯著不同,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發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