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6.2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我首先對此書的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有了一種崇拜之情,因為他是在不斷實踐、研討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書,能為我們一線教師提出這麼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並給自己帶來了對教育的一些新視點、新啟發,啟迪自己在現行教育環境下進行更多的思考。

同時我還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模式等都與蘇霍姆林斯基時期有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説,仍有其積極的領導借鑑價值。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巨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能針對教師們的迷惑和不解,與教師交換,侃侃而談自己的教育體驗與心得。

這本書有很多地方談到了學習,談得很好。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不斷完美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學習,才幹獲得新知,增長才幹,跟上時期步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着,我們不僅要不斷學習,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會學而且樂學。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2條談到了教師要繼續學習,在第60條倡導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窗習。“師生共同窗習,首先是一種姿態,一種教師將自身與學生置於平等地位的姿態。”“師生共同窗習,是一種氣氛。師生共同窗習,更是一種教學方法。”他站在師生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奇特而深入。很多教育者在認識師生關係上都存在着一種“容器觀”,以為“教給孩於一杯水的知識,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知識”,然而在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觀點已不合時宜,杯子和桶雖然能盛水,但它們的容量究竟有限。所盛之水也是不能流動更新的無源之水。現今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來源廣,在某些領域,他們的知識甚至超過老師,因此現今的教育主陣地——課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窗習,共同提高的場所。誠如他説的“能勝任你現在的工作,是你繼續學習的惟一重要理由。”就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自己的思想流動起來,學識豐盛起來。所以我們要學習,並以此增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的課堂應當是師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湧現,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獲取與晉升,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當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通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師生在共同提高,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賴和尊敬。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包含着關於協調的課堂的見解與建議。在《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談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書中所述:“學習上的造詣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造詣的標記,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造詣。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幹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我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的影響仍在繼續,各式各樣的教師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常常顯得急功近利,只看造詣不看個人修為,只關注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育,特殊是看待落後生常常顯得急燥,忽略了應當保護和培育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使得師生關係日趨緊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對教師的.評價更科學,才幹吸引教師在教學上自覺營造協調的師生關係,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施展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格的監視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就會想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就會坦率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他不會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考試時做小動作。在學習上取得造詣,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的“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一條蹊徑。對於這一點,我以為應成為育人的核心問題之一。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感受都是愉悦的,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裏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反思我自己的教學,我曾經有過無奈: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行,以期達到“行雲流水”的效果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讀完後,我深入認識到,上好一堂課後,應認真地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檢查自己的教學行動,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這樣傾聽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那樣才幹在教堂中不斷地晉升自我,實現自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領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巧,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力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有時候,太陽不能把你照亮,一本好書卻可以,它就好似一支燃着的小小蠟燭,能給你剛剛好的温暖、光和陪伴。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讀它,如同和這位智者在隔空對話,從對話裏我有了對教育的更多感悟和踐行的力量,從而讓教育温暖了我和我的學生。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曾經在我剛剛走上講台時,有一位我敬佩的前輩推薦過這本書給我,那時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困惑和不解,我從書中瞭解到了: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複雜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經常能發現新的東西,對新的東西感到驚奇,能看到形成過程中的人——這種出色的特點就是滋養着教育工作才能的一個根子。(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愛和包容從那時就成為我教學生涯裏面濃重的色彩。就在昨天,我收到了一位學生家長髮給我的消息:“程老師真是非常感謝您把璐琳當成自己的女兒,昨天又把她請回家吃飯,又和她聊了好多好多,她説她昨天是最最開心的一天。真是心情戰勝一切,今天中午我去學校看到她心情挺好,這樣我們的心情也就放鬆了,程老師沒少給您添麻煩!真是非常感謝您!”我隨即這樣回覆給家長:“璐琳是一個情感豐富和細膩的女孩子,看着她一直在穩穩的成長時我就在想:這個女孩子有這樣的沉穩氣質、一直微笑着面對生活,將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今年的分班對孩子來講算是一場特別的經歷吧,別人再怎麼説,最關鍵是璐琳自己要走過去,其中的努力和掙扎只有孩子能體會,很慶幸,璐琳自己走出來了!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從璐琳走出來心魔的那一刻,一輪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了!祝璐琳快樂,也祝璐琳媽媽開心!”。

看到一個孩子又能快樂的開始她的學習生活,我的心情格外的高興。事情的起因是因為高三年級開學時,學校從教學方面考慮,進行了重新分班,這個女孩子進入新班級以後,看到周邊多數是陌生的面孔,尤其曾經在原來班級一起互幫互助的好朋友全部在另外一個班級,再加上新班級老師也是新面孔,一下子心理崩潰了,不由自主的拒絕融入新環境,甚至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看到這個女孩子如此的情緒,班主任老師和她的同學不斷地勸説,但這個孩子始終放不下心結,孩子的媽媽急的開始找學校校長要求必須給孩子調班。一下子,學校、家長、孩子、老師的開始緊張起來,而這種不安對於進入高三的這個女孩子來講是極其不利的,並且對於新分班級的班級管理也極其不利。這種局面下,班主任老師準備不再勸説了,決定乾脆換種方式來處理這種情緒,要在班級展開討論,讓批評成為解決問題的大棒。當我瞭解到這種情況後,立刻和班主任溝通,説想再嘗試和孩子去談。從高一起我就一直帶這個孩子的地理課,從課堂到課下,已經很是瞭解這個孩子,看着這個女孩子一步步紮紮實實的走進優秀的行列,知道她是一個很懂得剋制自己情緒的學生,學習上目標明確,然後就會一直向目標奮進,絕不是恃寵而驕的性格。這才有了我把這個女孩子帶回家的事情。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和她談她要面對的環境和怎樣調試自己的心態、處理新問題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和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樣自由的聊天中,我知道了孩子的擔憂:在新的班級裏面,她和同學的相處不適應,沒有原來班級的同學之間的互助和比拼,新的老師的教學風格很難適應,有些學科的教學她不認可…….知道了孩子心中的問題,我告訴她新的班級教師的特點,打消了她對教師的不信任,告訴她學會適應環境,學着和新同學融洽地相處……一頓午飯之後,孩子心情放鬆了許多。

還記得當時我和她班主任這樣聊過:“夏老師,下午上課時我和璐琳一起回學校,孩子狀態看上去已經好多了,畢竟是孩子,又複雜又簡單,對璐琳多些包容、理解,也就多了更多的期待!”現在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校園裏我有不斷的遇見過這個女孩,每一次我眼裏看到的都是她積極陽光的樣子,會笑嘻嘻的和我開着玩笑,很認真的和數學老師爭論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們經常會想教育怎樣才會培養人,結論會有很多,但在種種結論中一定會有愛在;我們也常講,學會以時間換空間,對於孩子想想更要如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多一份的耐心,很多問題的解決也常常是在多的一分鐘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每條建議都是那樣富有哲理,運用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價值的。

當讀到《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一條建議時,我覺得獲益匪淺。蘇霍姆林斯講到:“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而要保護兒童對教師的信任,就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關心兒童的人的尊嚴感”。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讓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容易受傷的,他們沒有我們想象的能夠那麼頑強地克服困難。因此,不管是面對犯錯的學生,還是面對某方面發展有障礙的學生,我們都應該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愛護他們、尊重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或許我們會發現,冷漠的訓斥並不能達到我們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學生,讓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卻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又一村”。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舉了一位歷史老師上公開課的例子,這位歷史老師的課上得非常出色。當別的老師問那位老師,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時,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第一個層次是堅持。讀書的好處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使人心明眼亮。“”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無時無刻都告戒我們要努力讀書,讀好書。是呀!讀本好書能使人開闊視野懂得更多知識,豐富大腦,更能使你增強自信心。有人説,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所以,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我想,讀書貴在堅持!所以,讓我們做一個樂學的教師,因為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

第二個就是形成習慣。讀書就和我們的吃飯睡覺一樣,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會有收穫,有長進。

第三個是審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當我們讀一本好書,就好象在與一個個智者交流、探討、學習,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樣就能促進我們逐漸進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當讀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描述費加的,他”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那我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他“懂了、會背”為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閲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就這樣,費加到了五年級,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七年級畢業後,費加進了中午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真的是不可思議啊,費加碰到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老師真是她的幸運,這樣的教育為他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侍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對他們要有信心、耐心和愛心。後進生思想覺悟較之好學生有差距,他們認識能力較低,思想基礎不牢,容易出現反覆。所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上進心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老師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們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轉變的。後進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當他們做錯了事後,往往會感到懊悔。因此,教師對他們的思想反覆、動搖要有充分思想準備,要更加關心他們,克服急躁情緒,不斷地從反覆中發現他們的進步因素,教育引導他們向好的方面轉化。同時,要注意做好鞏固工作,防止後進生思想重新出現反覆。這就需要我們做大量的持久的艱苦的思想工作,應該像對子女一樣愛護他們,要求他們,對他們負責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嚴父之情,要愛得得體,嚴得適度,積極為他們創造向進步轉化的條件。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看了鄭傑著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發現這是一本給教師的精神家園指明方向的書。好像與學校題目文不對題,但我還是對這本書做如下摘錄與思考。

本書第一條談到教師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鄭傑説到,“教師如何充實自己的精神空間,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像豐子愷、夏丏尊,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諄諄教誨學子,像季羨林,以人格的無限魅力薰染學生。無限相信書的魅力,多讀書以滋養身心,多經事以歷練處人。”可見,教師要成為完整的人,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必須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想賺大錢,就別來當教師了。當然也不會苦於生計,衣食是無憂的。既然物質方面我們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發展。

書中講到教師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幸福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有保障,幸福的第二層樓是藝術生活。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

物質生活的追求是教師精神追求的基礎,藝術生活的追求為教師精神追求增添了色彩,教師壓力確實很大,我們要學會宣泄,要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不平則鳴,鳴也要鳴得有價值,勞作中的健身總比單純的健身來得有意義。同樣,藝術的宣泄,一方面使我們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無意之中也創造了價值。説不定以後你的歌聲,你的畫作,你的文章,你的書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這層追求讓教師以工作為樂趣。幸福的第三層是獨立思想,這層追求讓教師將教育工作當成思想的起點。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太累,我們的精神才是舒展的。

精神追求也可以説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書中有許多好的建議,我羅列一下標題:比如:讓我們“現代”起來,教師要繼續學習,講演使人完美,學會傾聽不容易,為自己而教,思索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這些都是從教師工作方面、自身素質方面的自我實現來達到精神方面的追求的。再如:教師要有赤子之心,關懷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教師要有靜氣,要有寬容精神,要學會做減法,捧着良心教書,保存天真,這些都是從教師的修養內涵上要求教師的精神追求,給教師的精神追求指明瞭方向。另外,書中還將教師置於改革的潮流中,在社會、市場、改革中磨練教師的精神。如:不做改革的看客,合作是競爭的歸宿,把困難當做機會,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為自己的未來投資,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我們應該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實現的目標,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們才不會在商品經濟社會迷失自己,丟棄我們的本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教師自己的靈魂都出了問題,那怎麼去影響學生的靈魂,使其正確地對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鄭傑講到,要我們為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有兩種可能導致無法承受工作的負擔:一是你沒有從工作中找到生命的影子,二是你有可能過於追求外在價值而不是內在價值。只有我們的工作輕鬆,我們的靈魂空靈,我們自己才有更好的發展,學生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我最欣賞裏面的這樣一段話:“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最後還是能得的,所以不必擔心,我們得到的不是物質,我們得到的是心靈的豐富,靈魂的高貴,還有節日裏,學生的祝福,課堂裏,幸福的微笑。能夠收穫這些,我們還不知足嗎?

讀完之後,總之感受頗深,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更加熱愛了。讓我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書中講道:“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門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想想作為一個基層一線教師始終可以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三句話: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讓學生喜歡我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那麼我都做到了嗎,那麼有什麼理由不前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著作《給 教 師的建議》,感觸很深。終於知道當一個老師是多麼不容易 ,特 別是當一個好老師尤其不容易。一個好老師不僅要有高深的學問,還要有許多教學技巧 ,老師要不停地 引導 學生進行學習,促使學生不停地進步與發展 。

這本書裏有幾條建議對我影響很深,雖然我還是一名學生還沒有走上教師的崗位,但我想這對我以後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作用,它教會我怎麼去做一個好老師。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説,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那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

再者呢,書中還大量寫了閲讀的好處,在談到後進生的時候,如果老師只讓他們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這樣是特別有害的,這樣只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壞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而改變他們學習落後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儘可能地讓他們多看些書。老師要挑選一些適合他們的書籍,這些書籍要引人入勝,要讓學生儘可能自己去發現這些書與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聯繫,讓他們發出更多的疑問。隨着閲讀量的擴大,這會對他們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們的思考就越清晰,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老師要激發學生對閲讀科學書刊的興趣,這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

最後,書中還提到了不要把打個分數作為檢查知識的唯一標準。在檢查學生作業時, 老師習慣於給學生評分, 有的分數很高,有的就會不及格。作者建議老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如果你給學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傷害, 以致於他們覺得自 己很沒用,從而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的學習。評分是一種很有分量的'手段, 老師給學生的評 分應當包括學生一段時間的勞動,要包括學生的回答、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 外閲讀和實際作業。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的,他們就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老師對他們的評 分也會使自己很滿意,也就不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況。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做為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原本以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為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裏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震動,在這裏,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儘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學的基本規範,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於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三、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盃銀盃不如口碑”剛開始看到這句話覺得有些荒誕,不是説事實勝於雄辯嗎,而且現在基本招工單位不是一律看簡歷、榮譽嗎。但讀完這一段話,靜心細想,確實如此,一位教師是否優秀怎麼能憑几節作秀的公開課或論文的篇數來斷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學生、你的'學生的家長們都“口口相傳”地讚美你、敬重你,你有着很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個“口碑”很好的教師,鄭校長説的第一條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你終將被時代淘汰。我覺得今後的生活應該把學習擺在第一位,“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讓自己活得美麗而開心。

四、“欣賞缺憾”

古人説得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存在着許多美好,也有許多的缺憾,就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去直面它,欣賞它。作者認為 “欣賞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來自於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為理解了生活而升騰起的對生活的摯愛”。雖説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一份崇高的職業,可經歷中仍難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憶,甚至是心底湧起的陣陣苦痛,但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們足夠熱愛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點感動,哪怕這感動並不是美好的。可以這麼説: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賞缺憾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

五、永不放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而且在幼兒園不用成績去評價孩子的優劣,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這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温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六、“學會傾聽不容易”

“傾聽”與“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聽是入耳,一種生理遊戲,但不一定入心,別人説話你聽到了,僅僅是一種聲波和信號,是人的一種本能而已。而傾聽呢,是一種身心兩方面的活動,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傾聽不僅是一種交往藝術,更是一種美德。教師當然需要傾聽,烏申斯基説:“如果教育者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麼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教師善於傾聽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餘,善於傾聽又會讓你交到知心朋友,擁有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因此,學會傾聽真的很重要,通過它會讓你學到更多的東西,也會讓你得到許多東西。

以上是我讀了本書後的點滴想法,讀着著作中的每個建議,就像登上了每一個台階,我就感到了我們職業的光明,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我會因此更從容地走好自己的未來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第一次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是因為招聘考試中涉及到了相關的考點,想着這些偉大的教育家寫的書應該是長篇大論、晦澀難懂的書籍。

但是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事實並不是我以為的那樣,裏面所列的每個標題都是他的分享,看文章就像是在跟他對話一樣。雖然是初讀,但是體會很多,很多內容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下我結合自己這段時間教學的一些粗淺體會來談讀書心得:

我的指導老師説過:每上一節課之前,首先必須弄清楚我們這節課到底要教什麼,要怎麼教。教學目的必須非常明確,教師應教會孩子什麼內容,他們應掌握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學生學習落後和成績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對教材的首次學習學的不夠好。學生的意識中模糊不清和含混膚淺的觀念越少,他感到落後壓力就越小,他思想上對首次學習新材料就越有準備,課堂上的腦力勞動就會越有成效。”

因此,學習教材的第一堂課,應成為特別的一課。這堂課必須進行得特別明確,我在教學到《10加幾、十幾加幾及相應減法》這一課時,首先我很明確要教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結論,我給出一部分關於十加幾的習題,讓學生去做,做完之後認真去觀察,做過的這些題目有什麼共同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去經歷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最後教師再對規律進行一個總結。第一次孩子們發現規律可能比較慢,説得不夠完整,需要老師的引導。但是當我繼續出示一些關於幾加十的算式來讓他們找規律時,孩子們的速度明顯就加快了。他們在發現規律的這個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收穫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同時也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加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對這個規律有清晰明瞭和更深刻的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14條建議中還提到:“成績不良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率,首先依賴於首次學習教材時他在課堂上當場有邏輯和有條理地工作到何種程度;不可只讓他聽同學們的正確回答和抄寫板書;一定要促使他自己動腦筋,耐心而有分寸地激勵他在每堂課上多獲得一點腦力勞動的.成果。”這個建議給了我很多啟發。原來我在講評練習題時經常會讓孩子們一起回答,有幾次我就觀察到,我們班級有個女生總是在大家回答的時候不停地在寫,後來發現她其實很多題目並不會做,也不提問,於是在回答問題時“渾水摸魚”,等大家回答正確答案的時候趕緊寫上去。這樣交上來的練習是寫得不錯,但是等到考試還是不會做。所以每節課之前都儘量多去預設一下在哪個概念上、哪個算式上或者哪種題型中孩子可能會出錯,具體誰可能會出錯,儘量先解釋清楚,一旦出現錯誤馬上糾正,那麼接下來的練習孩子花的時間相對就少一些了。上課的時候提問,儘量讓每個孩子都主動去思考,去動腦筋,不能在一開始就請會的孩子直接説出正確答案,應該讓他們去思考別人的對錯,去判斷別人的對錯。當一個孩子説出自己的答案之後可以讓其他孩子對他提問,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鑽研力,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產生更多的見解。

這一學期,我面對的是一羣7、8歲的孩子,他們剛剛從幼兒園升上來,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彷彿渾身充滿了力量,沒有一刻能夠停止。怎樣才能把這羣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強的、隨時準備出去玩耍的學生都吸引在自己的身邊呢?這令我非常苦惱!當你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然而他們的腦子裏卻在想着那些有趣的、令人神往和動人心絃的東西,不由得捫心自問:“怎麼樣才能吸引住他們呢?”

我在書中第35條建議中得到了啟發。“要掌握學生的注意力,就應深刻地瞭解兒童的心理和他們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國小校園,對國小生活充滿新鮮感,但又不習慣;對學習有好奇感,卻難以專心聽講;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這一系列特徵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整堂課都能認真聽老師講。剛開始我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不能充滿感情地去上,感覺自己上課就像沒有感情的大學老教授,學生聽着聽着就走神了,結果一節課下來花了好多時間整頓紀律。後來看書所得的啟發加上不斷去聽課的感悟和學習,我才知道,一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知識設計有趣的環節和遊戲,利用直觀教具,讓孩子發自內心對教師所講的內容產生興趣,再加上生動有趣的語言,把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結合起來,激起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自發想要去探究知識,邊聽邊思考,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疲勞和倦怠。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結合他自身30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給我帶來啟迪,提供方法,使我不斷頓悟,獲得指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正確學習的“靈泉”,同時也鼓舞了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新教師,為我們在教育道路上指明方向,科學導航。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 娓娓道來。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生這樣教會存在哪些不足,那樣教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讀後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大師給我指引教學方向心中激動萬分。同時,為自己過去的想法而慚愧。

其實,在我們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會遇到各類有差異的學生。如我班的某位同學,在學習上我用盡各種辦法,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作為老師的我很是懊惱,但是一次的運動會,卻讓我的感受發生了改變,我覺得她不是那麼討厭,相反,我每天看見她有一中親切感,不是她有何變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同時也發現她的優點——我班最會掃地的學生,學習上她沒有什麼造就,但她將來準會是個優秀的保潔員。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中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學生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教育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出不同版本的教學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多讀書。 我經常對家人説,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説,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心累。感覺整天做不完的事情總在身後追着,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做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蘇霍姆林斯基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着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 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的。教師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繫,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裏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同行們,讀此書吧!大師給我們的這100條建議,會使我們當老師的受益終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這是鄭傑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第一句話,它深深地吸引着我。俗話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心靈對話”。讀着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另類校長”鄭傑深邃的教育思想,它讀起來非常親切,並不像其他的教育專著那樣處處都是大道理、空理論,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總結出問題癥結的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鄭傑校長的一百條建議中,其中的幾個部分帶給我這樣的啟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吸引學生自願到學校來,這只是第一步,我們需要設法讓學生到校之後,能勤奮努力地學習。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往往通過“逼”的手段讓學生讀書。這種逼的手段或包括批評、教育、幫助、指導、訓練、體罰,或包括表揚、獎勵、哄騙、引誘等能用上的、能想到的。這些手段都只是暫時的,我們需要的是長效的手段。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複製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來找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對知識的親和力,明白了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而且實現自己幼小的生命價值。

二、教師要有自我認同感,切不可妄自菲薄

。眼下,“一級校”、“示範校”很流行,很多的學校紛紛創建,我校也不例外。我想,王校長在給我們學校確定這個辦學目標時,應該思索了很久。這只是個目標,其真正用意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踏踏實實幹好學校的工作,使學校的各項工作走上正軌。

坦率地講,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在外界心目中的學校形象並不怎麼好。今天總結起來,我想原因在於:學校教職工並未真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老感覺自己低人一等,顯得底氣不足。這一點在教研活動時,與海南中學等外校教師接觸中自然會流露出來,不敢發言,不敢講話。老朋友或新朋友見面,相互之間往往會問,第一句,最近忙嗎?你回答,忙呀,學生太差,教也教不會,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求上進不要學習,真不知教師怎麼當好了。這樣一回答,其實你是無心,人家拿着你的話稍加分析,就知道,你們學校學生很差,學生都不行,你們學校教師很苦很累,自然對你的學校印像不佳。接着他們第二問,工資待遇怎麼樣?你回答,好什麼?跟你們完全不能比。這時你的回答也是無心,但別人就想,這學校創收那麼差,條件很艱苦,這學校不行,學生又差,收人又低,不是薄弱學校是什麼呢?學校品位肯定也差。第三句問,學校還可以嗎?你回答:就那樣,人那麼多,亂七八糟。如果你再向別人抱怨幾句領導怎麼怎麼無能,同事關係怎麼怎麼複雜,那行了,學校在外人心目中簡直就一無是處了。朋友碰面,僅僅三句話,你已經為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打好了廣告,一百多人每年碰到十個朋友,就是一千多條廣告,這樣子下去,學校真的不行了。

我們中國人喜歡謙虛。明明你的衣服很漂亮,總要謙虛一下,説:不行,便宜貨。我們習慣於“謙虛”,殊不知,如果在外人面前説起自己的工作單位時,這種謙虛卻漸漸地損毀着學校形象。鄭傑校長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大謙虛恰恰是一種毛病。毛病的根子有兩條,一是習慣性自嘲,人生態度不夠積極,閒聊中十句話有七句是抱怨,抱怨環境不好,領導不英明,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二是不知感恩,對美好的事物不知掛在心上。”

其實,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美好的事物很多,為什麼不説説美好事物呢?我們正在學習寬容和、賞識、讚美別人,可為什麼不試着讚美一下自己,為自己打氣呢?

三、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盃銀盃不如別人的口碑”,聽到這句話時總覺得有些荒誕,我們不是講“事實勝於雄辯”嗎?但讀完鄭校長的一段話,靜心思考,確實如此,一位教師是否優秀怎麼能夠憑几節演練千遍、反覆作秀的公開課或“一把剪刀走天下”的論文來蓋棺論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學生、你的學生家長都口口相傳地讚美你、敬重你,那麼你就有了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個口碑很好的教師,更有甚者,想在別人心中樹起一道豐碑的教師,鄭傑校長認為,辦法有很多,道理卻只有兩條,一是要有豐富的知識,二是要做受人歡迎的人。那麼如何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呢?具備四個特點:一是熱情,二是真誠,三是善良,四是寬容。一個熱情的人、真誠的人、善良的人,寬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歡迎的人,受學生歡迎,受同事歡迎,自然也就受領導歡迎。你到處受歡迎,就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碑。我覺得,在教師這個行業,也許“金盃銀盃”真就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口碑”。看來,今後的生活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讓自己活的美麗而開心。

掩卷長思,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到處閃現着鄭傑校長的深邃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今天我繼續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仔細學習了其中的四、五、六條。通過學習,我進一步瞭解到這位教育大師為何能有如此強大的教育影響力。這主要源自他熱愛閲讀、用心發現、潛心研究、勇於探索、善於總結,也因此成就了他是這樣一個知識淵博、想法超羣、教法獨特、手段新穎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還是從三方面談談今天的學習心得體會。

 一、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階段沒有把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這就像蓋一座樓房,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不管怎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無濟於事,因為樓房始終處於由根基不牢而隨時倒塌的威脅之下。

作為國小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學生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地基。教師不管教哪個年級,尤其是低年級教師,必須瞭解其他年級的本學科教學大綱,注意整個國小階段的知識銜接、貫通。還需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繫,知曉課本里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等學科的教材,再瞭解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明白要使學生以後能順利地學習,那麼在自己任教的年級學生應當知道些什麼。

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基本讀寫能力。在國小階段要求學生2500個字會寫,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如果學生在國小裏牢牢地記住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教師充分利用2500字的詞彙表,按日分配,每天只佔學生幾分鐘熟記、思考,把好學生基本讀寫關。

二、“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閲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個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他教物理學科教了6年,總是儘量設法讓課外閲讀跟新學的每一個新概括相配合。推薦學生閲讀有趣、有吸引力的書籍。在教電流定則時,他蒐集了一個專題的圖書架,供學生們個人在課外時間閲讀。這個圖書架有55種圖書,都是講自然現象的,而這些自然現象的原理都跟物質的各種電的性能有關係。學生們的思維積極性特別高漲,有許多不懂的東西。學生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不得不説,這位大教育家知識素養極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徹,如果自己不熱愛學習,潛心鑽研,何來淵博的知識,又怎麼能給學生推薦那麼豐富、有趣的書籍呢?

三、對“學困生”的工作。

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説應該沒有哪一位教師不認同的。有些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普通學生多出幾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見慣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他建議給每一個“學困生”挑選一些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書籍和文章,讓這些學生的頭腦裏產生儘可能多的關於周圍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疑問。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教過名叫費佳的學生5年,這是一個對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一竅不通的學生。他首先親自給這孩子精心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而是要求動腦筋思考。後來他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書和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200本)。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讓我震撼的是,蘇霍姆林斯基説他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給學困生補過課。平時我們每個教師都在忙於補差,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現在我才明白我們補課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標不治本。而真正應該讓學困生閲讀和思考。學生的學習越困難,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越多,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教師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通過《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學習,我發現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今後我一定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文化、業務素養,做一個教育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當再次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之後,自覺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教育家,是廣大教師的典範,教師的榜樣。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而這本書就是從他那些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中選擇出來的,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説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為我們排解煩惱,給我們指點迷津……

在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幾條:

1、“讓學生超過自己的教師是好教師,讓學生連自己也趕不上的教師是不好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妙就妙在讓學生超越自己。人們常把學生比作一棵小樹,教師就是栽培小樹的園丁。一旦小樹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園丁心裏何等之沒美啊!培養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師敬業樂業,奉獻進取品質的集中體會,是教師美好的理想與追求。一位好教師會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學生們説:”我希望,你們都能超過我啊!

2、“怎樣才能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要做到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就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讓他們始終對自己充滿自信,經常體驗到努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成就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他們產生低落情緒,喪失信心。並且善於從他們的優點入手,激發起主動學習的動力,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超過自己的前一名,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學有所獲。一旦他們真正從內心產生了學習的渴望,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通過具體的教育案例,幫助我們明確如何認識和對待學生的規律和道理,有助於我們的每一個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處理學生及其所出現的問題。

4、“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閲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為唯有閲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藴,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閲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着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我們常説“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4、“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閲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着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5、“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運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實踐,有説服力地解析一個一直困擾着人們的問題:勞動與教育的關係問題。過去一般都是認為勞動可以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培養勞動觀念和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書中則把勞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智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於我們如何研究和組織勞動實踐是有積極意義的。

6、“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善於動腦筋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會產生認識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是誰都會享受到了,它要經過深入地,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比如學生在剛剛學習物理的時候都有着很高的興趣,如果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目光,尤其抓住幾個真正喜歡學習物理的孩子,讓他們在班級裏起到帶動全班的作用。那麼在今後的學習中這麼幾個孩子就會帶動全班孩子積極認真的學習物理。

這些能夠揭示教育奧祕的篇章,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結合具體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更給所有的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指導作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全書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慧語連連,充分體現此書的精神底色,它像一聲斷喝,喚醒了教師對自身精神性方面的關注與追求;“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重在闡釋教師發展與學校建設方面的話題;“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從人性關懷的角度論述教師應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者”則是從職業化的嶄新視角深入剖析教師當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這一話題,頗具新意。四大部分一百條建議,融匯在一起,讓我感受頗深。以下幾點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二、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其二,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説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為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還記得,當時教某班的時候,我對班上不完成作業的同學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認真完成。連續幾天,這部分同學的作業都做了一半按時交了,我也都很滿意,並在班裏表揚了他們。課堂上,他們也聽得認真了,不斷受到老師們的表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用“加法”不奏效時,為什麼不試一試“減法”呢?

三、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很不易,才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着自己習慣的教法,藉助於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如果我們聽了某些宣傳或説教,認為某種教育理論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確或惟一必須信守的,那麼我們還是不寬容。

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着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着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脱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鋭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座照亮學校巍峨的“教育豐碑”,永遠屹立在世界各國教師的心中。工作室選擇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給老師的建議》,為此我備感驚喜和幸運。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鉅著以其經典性、全面性、現實性、尖鋭性、實用性、深刻性構成了這座“教育豐碑”,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之無愧的“教育百科全書”,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的教育財富。例如,關於教育的作用,他説:“教育才能的基礎,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世界上,我們可以使這個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壓制、傷害和扼殺。因此,每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容忍兒童的弱點。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用腦子、用心靈去認識它們,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重要的,不應對它們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關於愛國主義教育,他説:“熱愛祖國,這是一種最純潔、最敏鋭、最高尚、最強烈、最温柔、最無情、最温存、最嚴酷的感情。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個真正的人……”他對孩子們的認識,已成為經典性的認識,他説:“在思想、對周圍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個性特點方面,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只有在瞭解了這個‘世界’,瞭解了它的全部奧祕以後,培養個性、形成人的精神風貌才會成為可能。”他強調:“能激發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最大限度地發展每個學生的天賦”、“教育必須保護孩子們的歡樂和幸福”、“應當使年輕一代生活得艱苦一些”、“教育者應當成為真正的大寫的人”、“教育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教師要善於總結和勤於學習教育理論”、“應引導孩子們進行積極活動”、“分數不是唯一的標準”、“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形式主義給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危害”、“不要為青少年樹立某種神話了的偶像”、“無需向少年繁瑣絮叨地闡述十分了然的東西”、“教育不存在小事”等,這些振聾發聵的觀點都是蘇霍姆林斯基幾十年前思考解答的教育問題,也是我們今天正在孜孜以求的教育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從來沒有設想過世界上竟有這樣的語言教學——在河岸邊,在田野裏,在夜間的篝火旁,在燦爛的星空下,在淅瀝的秋雨中,在大雪紛飛的冬夜,老師教給孩子們怎樣用恰當的詞彙説出他們的觀察和思想。他們曾經饒有興味地觀察一棵覆蓋着白雪的松樹,發現了它在晚霞的照耀下魔術般的色彩變幻:時而呈淡淡的.粉紅色,時而變為橘紅色,一會兒又呈絳紅色,然後又變為紫藍色……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編起了小詩描繪眼前的景象,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和神奇的想象展現了豐富的精神世界。教育可以這樣做嗎?教師可以這樣做嗎?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做的。這是他的“藍天下的學校”,也是他的“快樂學校”,他就是在這樣的學校裏做教育、做教師的。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説,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又並非是遙遠的烏托邦,因為它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實實在在地存在過。

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入木三分的。例如,對愛孩子這個觀點的提出與深入,他説:“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説:愛孩子。”他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繼續説明為了愛孩子,就必須瞭解孩子,就必須深知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及其發展特點。然後,他又指出,沒有抽象的孩子。每個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質之外,還固有特殊的、不重複他人的個人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繼而,他進一步論述孩子們的教育者應行使明智的權力、應善於珍視孩子們的信任、應善於憐惜孩子們的無力自衞等思想。他還語重心長地告誡教師不應把孩子們理想化,必須從他們上學的最初日子起就向其提出準確的、清晰的、硬性的要求,首先是行為文明方面的要求。他還從反面勸告説,不可在所有的場合都把兒童的淘氣和頑皮視為心懷惡意地破壞秩序、把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視為懶惰、把兒童的健忘性視為不誠實。在眾多場合,蘇霍姆林斯基一再強調必須尊重人格、提高人品。這樣闡述“愛孩子”的教育思想走出了膚淺,走進了深刻。

這些年我在教育這條路上從來沒有停下過奔跑的腳步,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教育思想又為我注入了新的力量源泉,它在我的內心深處湧動,促使我不停地嘗試、反思……與蘇霍姆林斯基在20世紀中葉的烏克蘭創造的那個教育奇蹟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距離。其實,當我們回到人本身,就會發現教育的過程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十分單純的,那就是一切着眼於人的發展。在蘇霍姆林斯基龐大而完整的教育體系中,有一個根本核心,那就是“人”。因此,他提出了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理論。只要我們心中有“人”,只要我們把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放在第一位,就能突破當下種種堅硬的壁壘,就能在這個日益紛繁、喧囂的世界上找到幫助孩子的辦法和途徑。蘇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裏浸滿了愛,那些用文字記錄的歲月裏也浸滿了愛。他常常用浸滿了愛的目光去觀察孩子們。對孩子透徹的理解與關愛,對教育全面的洞察與把握,對孩子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無限的悲憫與同情,使蘇霍姆林斯基不僅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教育史的一座燈塔,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因此,蘇霍姆林斯基打動我的絕不僅僅是他的理論和信念,更有他作為一個可完全信賴的師長、父親與一個朋友的無比高貴的全部品質。

如果説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為了愛孩子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那麼,對於今天的我們,也當是——為了愛孩子,我們做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我喜歡讀書,也愛收藏書。從教二十一年來對我教學工作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寫的《給教師的建議》。

打開目錄,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給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幾點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於和諧教育的一些想法”“課堂教學與課外閲讀”。這不都是我最急於知道的嗎?目不暇給的我廢寢忘食的讀着……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字典裏沒有“差生”二字。蘇霍姆林斯基用費佳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閲讀與思考”喚醒知識“差生”的思維。

書中講到,有個叫費佳的學生,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始終是最大的障礙。學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蘇霍姆林斯基就給他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二百道應用題,主要都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其中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起初,費佳只是簡單地讀讀這些習題,像讀鳥獸、昆蟲、植物有趣故事一樣。過不久,費佳明白了,這些故事就是習題。這孩子對其中一道最簡單的習題思考起來,並且在老師的幫助下解答出來了。解題原來是這麼普通的事,這一點使費佳感到驚奇。“這麼説,這些習題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來的?”費佳問道。於是,費佳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每解出一道題,就感到是一次巨大的勝利。他把解出的習題抄在一個專門的`練習本里,還在文字題旁邊用了畫習題的辦法,畫有小鳥,動物植物等。

蘇霍姆林斯基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閲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小冊子,可供這孩子從三年級讀到七年級。後來又給費佳配了另一套書。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同學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科學發生了興趣。費佳成“少年設計家小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語文,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閲讀來克服的。

蘇霍姆林斯基評論此事在教育日記中感慨地説:“我從來沒有給費佳這樣的學生補過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課堂上沒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們閲讀和思考,閲讀好像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他的覺醒。”蘇霍姆林斯基諄諄告誡教師們説:“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該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世界看到的不懂的東西就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就越敏鋭。”

讀了《給老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差生”,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教學?是否真正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學生?憑心而論,教師們很敬業,對待“差生”不可謂不關注:“1+1,結對子”,課堂特別巡視、特別過問,早晚補課、家長配合,大量演算道道習題。可是效果始終不佳。“差生”們嚴重的“精力透支”,處在被動的、機械的、麻木的狀態中。多數“差生”即使通過教師的“日日清、週週清”,勉強完成作業,也“後勁兒不足”,隨着年級升高,還會成為新的“差生”。我們學校的幾位骨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蘇霍姆林斯基通過擴大“閲讀和思考”提高“差生”興趣,改變“差生”學習方式的理論,通過每天講個小故事,培養讀書興趣;通過每週辦張英語手抄報識記單詞;通過猜謎語、講“字寶寶”故事、編兒歌等方法學習漢字。在他們的班級“差生”成績也基本達標。

在農村,由於經濟原因,一些智力較差的學生“隨班就讀”;由於教師照顧不周,由於教材與進度的大一統,使這樣的學生淪為“差生”。蘇霍姆林斯基用瓦連金的故事告訴我們,要用“觀察自然”的方法培植智力“差生”的情感,進而提高他們的成績。

有些教師對兒童大聲呵斥,冷嘲熱諷,甚至侮辱兒童的人格。這些不公正的做法傷害兒童的自尊心,使他們敢怒不敢言,於是他們就在內心以各種形式進行積極的和消極的反抗。蘇霍姆林斯基用尤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尊重換來尊重,傷害獲得傷害。

春來暑往二十一年,這期間,新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如陳年佳釀,仍散發着幽香與魅力:“動手與智慧”,這不正是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教學反思”嗎?“逐步養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這不正是現在提倡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嗎?“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這不正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嗎?還有“必須教會少年閲讀”、“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在大力宣傳與落實的“書香校園”嗎?

歌德曾言:“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家長要讀、教師要讀,教育管理者也要讀一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我收穫頗豐: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作為一名老師,只有敞開心懷,展露內心真實的自我,孩子才會慢慢釋放自己,才會讓你更好的觀察到他的最為真實的行為。"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條,帶給我極大啟發。

文中這樣説:"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心裏。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是啊,我們每一位老師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每個老師都非常頭痛。

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孔子説的"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地瞭解。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了解清楚,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對此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格的形成。為此,因材施教多麼重要。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説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是隻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當讀到"請遲到的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這一條時,我深深懂得了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報告"聲打擾正在講課的教師,影響正在集中注意力聽課的學生,接着可能還會發生一系列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為何不讓學生安靜地走進教室?遲到的學生有他們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攪亂課堂的。遲到的學生也是個別人,在上課時間內,為了問清一個人的遲到原因而耽誤全體學生的學習,實在得不償失。課上詢問後無論是老師、還是沒遲到的學生,精神都無法馬上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如果課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課上詢問差。如果凡是上課遲到的,不管什麼原因都不用喊"報告"自己直接推開門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讀到"從你聽明白了嗎到我講清楚了嗎"這條建議時,我在思考:"你聽明白了嗎?"言下之意是,作為老師,我把該講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了,要講的事情我已經表達清楚了,如果學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應該是學生的理解有問題了。而"我講清楚了嗎"是我們教師把"沒聽懂"的責任承擔起來。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對學習的信心。一聲"我講清楚了嗎"大家不防也來試一試。

在讀此書前,我一直認為:做好一名老師,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即可。讀了此書,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不僅要不斷學習,而且要善於寬容學生錯誤,善於讚美學生。讓我努力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吧!每一次與孩子們相遇,我都有一種農夫面對良種般的喜悦,一個個孩子諒是那一顆顆飽滿且不同品種的種子,等待我將土地鬆弛,輔助他們陽光和養分,給予成長的一份空間,靜靜地等待這些藴含生命的種子最終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