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閲讀答案

來源:文書谷 2.24W

在各個領域,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閲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閲讀答案了,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唐書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唐書閲讀答案

新唐書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郭子儀,以武舉異等補左衞長史。十四載,安祿山反,子儀收靜邊軍,斬賊將周萬頃,擊高秀巖河曲,敗之。賊陷常山,河北郡縣皆沒。會李光弼攻賊常山,拔之。子儀引軍下井陘,與光弼合,破賊史思明眾數萬。祿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儀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戰則克矣。士殊死鬥,遂破之。於是晝揚兵,夜搗壘,賊不得息,氣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河北諸郡往往斬賊守,迎王師。會哥舒翰敗,天子入蜀,太子即位靈武,詔班師。子儀與光弼率步騎五萬赴行在①。時朝廷草昧,眾單寡,軍容缺然,及是,國威大振。拜子儀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度。肅宗大閲六軍,鼓而南,至彭原。賊安守忠壁永豐倉,子儀遣子旰與戰,多殺至萬級,旰死於陣。進收倉。俄從元帥廣平王率蕃、漢兵十五萬收長安。老幼夾道呼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王休士三日,遂東。賊以二百騎掩軍,未戰走,子儀悉軍追,橫貫其營。賊張兩翼包之,官軍卻。嗣業率回紇從後擊,塵且坌②,飛矢射賊,賊驚曰:回紇至矣!遂大敗,殭屍相屬於道。入朝,帝勞之曰:國家再造,卿力也。

有詔還東都,經略北討。子儀圍衞州。慶緒分其眾為三軍。將戰,子儀選善射三千士伏壁內,誡曰:須吾卻,賊必乘壘,若等噪而射。既戰,偽遁。賊薄營,伏發,注射如雨。賊震駭。魚朝恩素疾其功,譖之,故帝召子儀還,以趙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③。時帝不豫,羣臣莫有見者,子儀請曰:老牙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帝引至卧內,謂曰:河東事一以委卿。

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唐史臣裴垍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

(節選自《新唐書》,有改動)

【注】①行在:指帝王所到之地。②坌:bèn,塵土飛揚。③望:埋怨。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彼恃加兵,必易我 易:輕視

B.賊安守忠壁永豐倉 壁:修飾牆壁

C.遂大敗,殭屍相屬於道 屬:附屬

D.賊薄營,伏發 薄:淡薄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子儀引軍下井陘,與光弼合 豎子不足與謀

B.心不固,戰則克矣 入則無法家拂士

C.鼓而南,至彭原 某所,而母立於茲

D.塵且坌,飛矢射賊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7.下列各句,都能表現郭子儀忠或勇的一組是 (3分)

①彼恃加兵,必易我

②破賊史思明眾數萬

③子儀與光弼率步騎五萬赴行在

④子儀悉軍追,橫貫其營

⑤有詔還東都,經略北討

⑥不見陛下,目不瞑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郭子儀,武舉出身。安祿山謀反,郭子儀與李光弼軍一起擊退周萬頃、史思明的數萬敵軍。他還善於分析賊軍的驕傲心理,同時誘使叛軍採取疲勞戰術。

B.唐軍作戰失利,玄宗幸蜀,肅宗即位,局勢險惡。主將郭子儀也不是一帆風順,時而受重用,時而遭冷落,甚至一度失去軍權,但他沒有一點怨恨。

C.郭子儀智勇雙全,轉戰疆場,屢建奇功。他兒子郭旰也不畏強敵,最後喋血沙場,為國捐軀。

D.本文重點記敍唐軍平定安史之亂的英勇事蹟,涉及的唐軍及同盟軍的代表人物有郭子儀、廣平王、哥舒翰、嗣業等,叛軍首領有安祿山、史思明、安守忠等。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唐史臣裴垍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休士三日,遂東。(3分)

②賊張兩翼包之,官軍卻。(3分)

新唐書閲讀答案2

朱子奢,蘇州吳人,從鄉人顧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辭。隋大業中,為直祕書學士。天下亂,辭疾還鄉里。後從杜伏威入朝,授國子助教。

太宗貞觀初,高麗、百濟同伐新羅,連年兵不解。新羅告急,帝假子奢員外散騎侍郎,持節諭旨,平三國之憾。子奢有儀觀,夷人尊畏之。二國上書謝罪,贈遺甚厚。

始,武德時,太廟享止四室,高祖崩,將祔主於廟,帝詔有司詳議。子奢建言:漢丞相韋玄成奏立五廟,劉歆議當七,鄭玄本玄成,王肅宗歆,於是歷代廟議不能一。且天子七廟,諸侯五,降殺以兩,禮之正也。臣請依古為七廟。於是尚書共奏:自《春秋》以來,言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親親,顯尊尊,為不可易之法,請建親廟六。詔可。然言七廟者,本之子奢。

帝嘗詔:起居紀錄臧否,朕欲見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舉無過事,雖見無嫌,然以此開後世史官之禍,可懼也。史官全身畏死,則悠悠千載,尚有聞乎?

池陽令崔文康坐事,櫟陽尉魏禮臣劾治,獄成,御史言其枉。禮臣訴御史阿黨,乞下有司雜訊,不如所言請死。鞫報禮臣不實,詔如請。子奢曰: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詔可。

子奢為人樂易,能劇談,以經誼緣飾。每侍宴,帝令論難羣臣,恩禮甚篤。卒於官。

(選自《新唐書儒學朱子奢傳》)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B.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C.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D.在律/上書不實/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復生/雖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書/獲罪欲自言者/皆懼而不敢申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業是年號,年號紀年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紀年法之一,如貞觀、慶曆、康熙。

B.崩是對帝王之死的婉稱,古代對帝王之外的人去世還有薨、卒、不祿等多種稱法。

C.《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詩》《書》《禮》《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經典。

D.皇帝自稱朕,皇帝發佈的命令或文告稱詔,草詔是皇帝寫詔書向臣民表達其旨意。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項是( )(3分)

A.朱子奢先在隋為官,唐時曾前往朝鮮半島平息戰亂。他在隋朝為官時,逢天下動亂,為官不穩定;他前往高麗、百濟平息戰亂時受到二國的厚待。

B.朱子奢通曉祭祀禮儀,發表意見有根有據。在唐高祖死後祭於先祖神廟一事上,朱子奢引經據典,建議依照古制設立七廟,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

C.朱子奢敢於拒絕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並曉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認為這樣做就會影響當朝史官,使記錄失真。

D.朱子奢堅持依法辦事,博學健談。在如何處理魏禮臣一事上,他認為應按照法律來辦;他健談,好引經據典,有時在宴飲時皇上還讓他與羣臣辯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推親親,顯尊尊,為不可易之法,請建親廟六。(5分)

(2)禮臣訴御史阿黨,乞下有司雜訊,不如所言請死。(5分)

答案:

1.C

2.D(草詔,即擬寫詔書,此事一般由相關大臣來做。)

6.C(朱子奢認為這樣做就會影響當朝史官,使記錄失真,對原文理解不當。從原文中看,朱子奢是怕唐太宗要看起居注的做法形成先例,後世的皇帝也要看,使史官不敢如實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注意原文中然以此開後世史官之禍,可懼也的説法。)

3.(1)推廣把親人當親人看待(或親近親人),顯揚把尊者當尊者看待(或:尊重尊者),作為不可更改的禮法,請建祖廟六室。(譯出大意,給2分;推顯易每譯一處,給1分。)

(2)魏禮臣上訴説御史結黨私營,請求交由有關部門一同審訊,如果不像他所説的那樣就請求處死。(譯出大意,給2分;阿乞雜訊每譯一處,給1分。)

譯文:

朱子奢,是蘇州吳縣人,跟從同鄉人顧彪學習《左氏春秋》,擅長寫文章。隋朝大業年間,任直祕書學士。天下亂動,推託有病回到鄉里。後來跟隨杜伏威入期,被授予國子助教。

唐太宗貞觀初年,高麗、百濟一同征討新羅(高麗、百濟、新羅都是當時朝鮮半島上的小國),連年戰事不止。新羅國告急,皇上暫任朱子奢為員外散騎侍郎,拿着符節去宣諭旨意,以平息三國之間的仇恨。朱子奢儀表堂堂,夷人很敬畏他。高麗、百濟二國上書表示認錯道歉,並給朱子奢很豐厚的禮物。

當初,唐高祖武德年間,太廟祭祀用的房間只有四室,唐高祖駕崩,要把死者的神位附祭於先祖的神廟,太宗下詔令讓有關官員詳細討論。朱子奢建議説:漢朝的丞相韋玄成上奏建議設立五廟,劉歆建議應當設立七廟,鄭玄依照韋玄的説法,王肅取法劉歆的説法,於是歷代有關太廟的意見不能統一。況且天子設立七廟,諸侯設立五廟,依次遞減兩廟,這是禮制的正道。我請求依照古制設立七廟。於是尚書一起上奏説:自從《春秋》以來,都説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二廟。意在推廣把親人當親人看待(親近親人),顯揚把尊者當尊者看待(或:尊重尊者),作為不可更改的禮法,請建祖廟六室。皇上下詔同意這一建議。但是倡議設立七廟的,都依據朱子奢的説法。

皇帝曾下詔説:起居注中記錄着善惡得失,我想看看這些記錄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怎麼樣?朱子奢説:如果陛下所做的沒有錯事,即使看了也沒有什麼妨礙,但若是因此開啟了後世史官的災難,那就可怕了。史官們為保全自身而害怕死,那麼悠悠千年,還有可聽到的有關褒貶皇上的話嗎?

池陽縣令崔文康因事獲罪,櫟陽縣尉魏禮臣審理定罪,案件已定,御史説他冤枉。魏禮臣上訴説御史結黨私營,請求交由有關部門一同審訊,如果不像他所説的那樣就請求處死。審理上報是魏禮臣説的不是事實,皇上下詔按照魏禮臣自己的請求處理。朱子奢説:在法律上,上書不實有確定的處罰,現在以死來抵罪,死的人不能復生,即使想悔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況且天下人只知道是因上書而獲罪,就是有想講話的,也都害怕而不敢説了。皇帝下詔採納了他的建議。

朱子奢為人平易,非常健談,能用經義來充實談吐。每當陪同皇上宴飲時,皇上便讓他與羣臣辯論,對他的恩禮也很深厚。死在官任上。

新唐書閲讀答案3

博陵李文博,性貞介鯁直,好學不倦。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覆吟玩。開皇(隋文帝年號)中,為羽騎尉,特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恆令在聽事帷中披撿書史,並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記錄,如選用疏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語,莫不欣然從之。後直祕書內省,典校墳籍,守道居貧,晏如也。雖衣食乏絕,而清操愈厲,不妄通賓客,恆以禮法自處,儕輩莫不敬憚焉。道衡知其貧,每延於家,給以資費。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諸掌,然無吏幹。稍遷校書郎,後出為縣丞,遂得下考,數歲不調整。道衡為司吏大夫,遇之於東都尚書省,甚嗟憫之,遂奏為從事。在洛下,曾詣房玄齡,相送於衢路。玄齡謂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為從事,故應有會素心。比來激濁揚清,所為多少?”文博遂奮臂厲聲曰:“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今治源混亂,雖日免十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惡,不知忌諱,皆此類也。於時朝政浸壞,人多贓賄,唯文博不改其操,論者以此貴之。(選自《新唐書》)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特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知:瞭解

B、後直祕書內省,典校墳籍——典:經典

C、道衡知其貧,每延於家——延:邀請

D、後出為縣丞,遂得下考——下考:指下等的考核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遂奏為從事——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B、然無吏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恆令在聽事帷中披撿書史——不妄通賓客,恆以禮法自處

D、論者以此貴之——皆以美於徐公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説明李文博才識卓越,被人賞識的一組是[ ]①道衡每得其語,莫不欣然從之。 ②恆以禮法自處。 ③儕輩莫不敬憚焉。 ④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諸掌。 ⑤曾詣房玄齡,相送於衢路。 ⑥其瞽直疾惡,不知忌諱。 A、②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①④⑤

4、下列對原文的敍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文博性情耿直,清正廉潔,雖然很有才能,但是卻沒有當官的才幹,因此外調做官幾年都不能升職。

B、文博開皇中為羽騎尉,常在所事帷中披檢書史,由於辦事很有才幹,薛道衡非常器重他,立即提升他為校書郞。

C、李文博的為人操守在當時來説是鳳毛麟角,難能可貴的。

D、李文博在與房玄齡道別時無所顧忌,敢於對朝廷直言批評。

答案:

1、B

2、C

3、D

4、B

新唐書閲讀答案4

(每小題3分,共12分,)閲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小題。

杜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邑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衞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續業,自七歲屬詞,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沉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節選自《新唐書·杜甫傳》)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初,遁還,客巴西。天寶初,白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飲徒醉於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時白已醉。稍解,授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貴,恥之,遂摘( ti)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官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節選自《新唐書·李白傳》)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徙:調職

B.若令執先臣故事執:繼承,發揚

C.少貧不自振振:奮起,振作

D.遁還,客巴西遁:逃走,逃逸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②項王即日因留沛公飲。

B.①遂摘其詩以激楊貴妃;②作《師説》以貽之。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②其孰能譏之乎。

D.①召入,而時白已醉;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小題3: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其中不能分別表現杜甫“熱衷功名”和李白“放蕩不羈”的是

A.①不拜,改右衞率府胄曹參軍;②白猶與飲徒醉於市。

B.①伏惟天子哀憐之;②益驁放不自修。

C.①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②白常侍帝。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②著官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小題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甫年少時生活貧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吳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個去看望他。後來他參加進士考試沒有中,滯留在了長安。

B.李白文采出眾,志向高遠,然而政治頭腦過於簡單,壯志終至成空。在宮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現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後來他雲遊四方,還經常旁若無人的身穿宮廷的錦袍坐在船中。

C.杜甫為了擺脱貧困,一心想“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而“數上賦頌”,一方面這是古代文人慾就功名事業、積極進取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側面體現了杜甫鬱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詩名遠揚,被賀知章稱為“神仙下凡”。後李白得到玄宗的厚愛,被授予官職,可是他狂驁不訓,嚐嚐和酒友到鬧市上喝得爛醉。

小題5: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2分)

(2)力士素貴,恥之,遂摘其詩以激楊貴妃 。(2分)

(3)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遷徙)

小題2:D(A於是,就。B來。C語氣詞,難道。D①錶轉折,②表遞進。)

小題3:C(本題考查對文章信息的篩選,“白常侍帝”只是説明李白經常在皇帝身邊。)

小題4:B(表現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錯。只是説明李白對權貴的不屑。)

小題5:(本題考查翻譯能力。採分點為:(1)大意1分,竊、憐1分(2)素、恥各一分。(3)被動句、賓語前置各一分。)

(1)私下裏擔心會死在荒郊外,還希望皇上同情、憐愛我。

(2)高力士向來高貴,認為這樣做是恥辱,就挑出李白的詩句來激怒楊貴妃。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親近的人所容納,更加桀驁不羈,不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

新唐書閲讀答案5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嘗於太學(朝廷裏的最高學府)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牀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採訪使(官職名)韓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不用顧慮)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張九齡為荊州,闢置於府,府罷。開元(唐玄宗年號)末,病疽背卒。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字。

(1)何懼而匿

(2)俄而玄宗至

(3) 業已飲,遑恤他

(4) 或曰:“君與韓公有期。”

2.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卒不赴/一兵一卒

B.會故人至/會賓客大宴

C.朝宗怒,辭行/停數日,辭去

D.君與韓公有期/陳太丘與友期

3.下列句子中畫線詞語用法與“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項是[ ]

A.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B.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C.得為眾人而已耶

D.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4.翻譯文中的句子。

(1) 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2) 會故人至,劇飲歡甚。

5.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園詩人,但一生仕途坎坷。從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

1. (1)隱藏 (2)不一會兒 (3)已經 (4)有的人

2.A

3.D

4.(1)你不要求做官,但我並不曾拋棄你,為什麼要誣衊我呢?(注意“仕”和“奈何”的翻譯,仕是做官的意思;奈何是為什麼的意思。)

(2)適逢他的老朋友來了,一起暢飲,非常高興。(注意“會”和“劇”的翻譯會是適逢的意思,劇是流暢、痛快的意思。)

5.隱居山林,40歲才到京城,詩中語句不為帝王所喜;率性而為,不懂人情世故。(意思對即可)

新唐書閲讀答案6

文言文,完成14~18題。

杜讓能,字羣懿,擢進士第。讓能思精敏,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無所遺算,帝倚重之。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鳳翔,倉皇無知者。讓能方直,徒步從十餘里,得遺馬,褫紳為靮①乘之。朱玫兵逼乘輿,帝走寶雞,獨讓能從。翌日,孔緯等乃至。俄而進狩樑。是時棧道為山南石君涉所毀,天子間關險澀,讓能未嘗暫去側。帝勞曰:“朕失道,再遺宗廟。方艱難時,卿不少舍朕,蓋古所謂忠於所事邪!”讓能頓首曰:“臣世蒙國厚恩,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扞牧圉②,臨難苟免,臣之恥也。”帝次褒中,擢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於時,嗣襄王煴即偽位,強藩大鎮附者已十八,貢賦不輸行在,無以備賞勞,衞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無它策。讓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諭王重榮,重榮果奉詔。已而京師平,進中書侍郎,徙封襄陽郡公。官吏多污偽署,有司皆欲論死,讓能以脅從不足深治,固爭之,多所全貸。昭宗立,進尚書左僕射、晉國公,賜鐵券,累進太尉。

李茂貞守鳳翔,自大順後兵浸強,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時宰相崔昭緯陰結茂貞及王行瑜,讓能所言悉漏之,茂貞乃以健兒數百雜市人,候昭緯與鄭延昌歸第,擁肩輿噪曰:“鳳翔無罪,幸公不加討以震驚都輦!”昭緯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帝愈怒,捕首惡誅之。京師爭避亂,逃山谷間。讓能諫帝曰:“茂貞固宜誅,然大盜適去,鳳翔國西門,又陛下新即位,願少寬假,以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帝曰:“今詔令不出城門,國制橈弱,賈生慟哭時也。朕顧奄奄度日,坐觀此邪!卿為我圖之,朕自以兵屬諸王。”讓能曰:“陛下欲削滌僣嫚③,剛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專任臣。”帝曰:“卿,元輔,休慼與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報陛下,敢計身乎!且陛下之心,憲祖心也,但時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錯之誅,顧不足弭七國患,然敢不奉詔!”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為招討使伐茂貞。覃王敗,茂貞乘勝至三橋。讓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請歸死以紓難。”帝涕下不能已,曰:“與卿決矣!”再貶雷州司户參軍。茂貞尚駐兵請必殺之,乃賜死,年五十三。帝痛之,後贈太師。

(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一》,有刪節)

注:①靮:dí,馬韁繩。②牧圉:牛馬,借指君王車駕。③僣嫚:僣,jiàn同“僭”;嫚,màn,輕視,侮辱。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讓能方直,徒步從十餘里 直:通“值”,當值,值班

B.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扞牧圉 扞:保衞

C.固爭之,多所全貸 貸:推卸

D.讓能所言悉漏之 漏:透漏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一項是

A.翌日,孔緯等乃至 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B.讓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諭王重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C.且陛下之心,憲祖心也 則羣聚而笑之

D.與卿決矣 失其所與,不知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

B.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

C.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

D.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

17.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杜讓能“忠君報國”一組是

①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無所遺算

②天子間關險澀,讓能未嘗暫去側

③貢賦不輸行在,無以備賞勞

④鳳翔無罪,幸公不加討以震驚都輦

⑤它日臣蒙晁錯之誅,顧不足弭七國患,然敢不奉詔

⑥臣固豫言之,臣請歸死以紓難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克用反叛,皇帝連夜倉皇出逃,只有杜讓能一人緊緊跟隨,體現了杜讓能對皇帝的忠誠。

B.杜讓能認為自己世代蒙受國家的優厚恩惠,如果在皇上遭遇禍難時逃避,是自己作為臣子的恥辱。

C.在京都收復後,因為杜讓能的據理力爭,皇帝對大多接受偽朝委任的大臣才沒有深究。

D.杜讓能帶兵攻打李茂貞,兵敗,不得已辭職自殺來謝罪,從而紓解了李茂貞之禍。

19.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

(1)方艱難時,卿不少舍朕,蓋古所謂忠於所事邪!(4分)

(2)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4分)

(3)願少寬假,以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4分)

答案:

14.C(貸,寬恕。)

15.A(都是副詞,才;B連詞,表目的/介詞,把;C助詞,的/代詞,主謂之間,代指人;D介詞,和/動詞,結交。)

16.C(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

17.A(③杜讓能無關④是百姓對昭緯與鄭延昌説的話)

18.D(不是杜讓能帶兵失敗,是覃王)

19.(1)在處境艱難的時候,你一直在我身邊,大概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忠於職守!(關鍵詞:方、舍、蓋、謂)

(2)皇上委派給杜太尉,我們知道什麼?(關鍵詞:上、委,賓語前置句)

(3)希望您稍稍寬恕,用貞元的舊例來遷就他,不能讓他產生怨氣。(關鍵詞:願、以、故事、可)

參考譯文:

杜讓能,字羣懿,中了進士被提拔任用。杜讓能思慮精細敏捷,凡是號令往下傳達,處事機敏,沒有遺漏的事情,皇帝非常倚重他。

李克用的叛軍到了,皇帝連夜逃出鳳翔,倉皇不知逃往哪裏。杜讓能正在宮中值班,步行隨駕十餘里,得到一匹散失的馬匹,杜讓能解下官服大帶做韁繩繫住馬頭乘坐。朱玫的叛軍到來,皇帝急忙奔往寶雞,只有杜讓能一人隨從。次日,孔緯等才到。不久逃到狩樑。這時棧道被山南石君涉毀壞,天子一路上崎嶇險阻,讓能未未曾離開。皇帝安慰他説:“我違背道義,致使再度離開宗廟,流離失所。在險阻艱難的時候,你一直在我身邊,大概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忠於職守!”杜讓能磕頭説:“我家世代蒙受國家優厚恩惠,陛下不以為我愚下,提拔擔任近侍職務。面臨禍難苟且逃避,這是臣子的恥辱。”皇帝到達褒中,杜讓能晉升官階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時,襄王李煴即偽位,全國的州郡長官歸附的佔十分之八,賦税不能輸送給僖宗皇帝,不能賞賜犒勞的物品,隨從護駕的衞兵缺乏食物,君臣束手無策。杜讓能建議派遣重要大臣出使河中,以大義曉諭王重榮,王重榮果然奉旨。京都平定收復後,杜讓能被授官為中書侍郎,晉封為襄陽郡開國公。朝廷大臣中大多接受偽朝委任,掌管司法刑獄的官署奏請皇帝想對他們處以極刑,杜讓能認為他們是被脅從不值得深究,堅決為他們爭辯,大多被寬恕。昭宗即位,提升杜讓能為尚書左僕射、晉國公,頒賞給他世代享受特權的鐵券,冊封為太尉。

李茂貞鎮守鳳翔,自大順後兵力逐漸強大,自恃有功,不尊奉法令,朝廷力弱,不能管制。當時宰相崔昭緯暗地結交李茂貞和王行瑜,杜讓能説的話全部透漏給他們,李茂貞就把數百壯年夾雜在市人中。等候昭緯與鄭延昌回府,就圍住轎子説:“鳳翔長官沒有罪過,希望你們不要進行討伐來震驚都城。”昭緯説:“皇上委派給杜太尉,我們知道什麼?”市人不認識誰是太尉,就投瓦石胡亂擊打,昭緯等逃跑而免遭意外,丟失了宰相政事堂的官印。昭宗皇帝更加憤怒,抓捕首惡誅殺他們,京師爭着避亂,逃到山谷裏。杜讓能進諫昭宗皇帝説:“李茂貞本來應該誅殺,然而大盜剛剛離去,鳳翔是國家的西門,又陛下剛剛即位,希望您稍稍寬恕,用貞元的舊例來遷就他,不能讓他產生怨氣。”昭宗皇帝説:“現在詔令效力不能超出京城,國家衰弱,這種情況正是使賈誼痛哭的皇權孱弱那種形勢。我只是怯怯懦懦度日,眼看着賊人欺凌朝廷軟弱。你為我主持調這件事,我委託諸王去辦派兵的事。”杜讓能回答説:“陛下打算削減藩臣的僭越傲慢,讓威剛主強,讓王室興隆,這是宮廷內外的大臣都一併努力的事情,不應該只任用微臣一人。”昭宗説:“卿是宰相,與朕同喜樂共憂慮,有什麼逃避的?”杜讓能哭着説:“我位居宰相之職,沒有乞請陛下賜還我骸骨而歸居的原因,是想回報陛下,哪裏敢吝惜自己!況且陛下的心意,即是先祖的志向。只是時機不便。日後,臣即使受到像晁錯那樣的屈殺,儘管不足以滅七國之禍,我豈敢不奉聖詔!”

景福二年,昭宗派嗣覃王任招討使討伐李茂貞。覃王兵敗,李茂貞乘勝追擊到三橋。杜讓能向昭宗稟奏説:“臣原先已經預言這種情況了。請皇上將罪責歸於我來解除禍患。”昭宗流着淚説:“我與你永別了!”當天就將杜讓能貶為雷州司户。李茂貞海珠並請求昭宗一定殺死杜讓能,於是讓他自盡,這時他五十三歲。昭宗皇帝為他痛惜,後來追贈為太師。

新唐書閲讀答案7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褚遂良,字登善,通直散騎常侍亮子。貞觀中,累遷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隸楷。魏徵白見遂良,帝令侍書。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爭獻,然莫能質真偽。遂良獨論所出,無舛冒者。

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記起居,大抵人君得觀之否?”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惡必記,戒人主不為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記邪?”對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劉洎曰:“使遂良不記,天下之人亦記之矣。”

帝嘗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諫者十餘不止,小物何必爾邪?”遂良曰:“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漆器不止,必金為之,金又不止,必玉為之,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及夫橫流,則無復事矣。”帝諮關之。

帝寢疾,召遂良、長孫無忌曰:“武帝寄霍光,劉備託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盡誠輔之。”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而毋憂。”因命遂良草詔。

高宗即位,進拜尚書右僕射。帝將立武昭儀,遂良曰:“吾奉遺詔,若不盡愚,無以下見先帝。”既入,帝曰:“罪莫大於絕嗣,皇后無子,今欲立昭儀,謂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先帝疾,執陛下手語臣曰:‘我兒與婦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無它過,不可廢。”帝不悦。翌日,復言,對曰:“陛下必欲改立後者,請更擇貴姓。昭儀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丐歸田裏。”帝大怒,命引出。無忌曰:“遂良受顧命,有罪不加刑。”武氏立,乃左遷遂良潭州都督。

顯慶二年,徙桂州,未幾,貶愛州刺史。遂良內憂禍,恐死不能自明,乃上表。帝昏懦,牽於武后,訖不省。歲餘,卒,年六十三。

(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三十》,有刪改)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莫能質真偽 質:評判

B.無舛冒者 舛:錯誤

C.危亡之漸也 漸:浸染

D.武帝寄霍光 寄:託付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遂良守職直諫的一組是(3分)

①遂良獨論所出 ②臣職載筆,君舉必書 ③雕琢害力農

④無以下見先帝 ⑤請更擇貴姓 ⑥恐死不能自明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褚遂良知識淵博,精通書法。皇帝向天下徵購王羲之的書帖,大家都爭相進獻,但真偽莫辨。褚遂良慧眼獨具,能指明出處,因此沒人敢以假充真。

B.褚遂良效忠國家,恪盡職守。任諫議大夫時,他兼管起居事務,斷然拒絕了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的要求。奉受遺詔,不顧個人安危,竭力維護皇室體面。

C.褚遂良秉公直行,犯顏直諫。高宗想要立武昭儀為皇后,他指出武氏不僅出身微賤,且曾侍奉過先帝,於人倫有妨,他不顧高宗不悦,力阻廢掉皇后。

D.褚遂良深明事理,備受賞識。他曾給太宗講防微杜漸的道理,得到太宗讚賞。高宗即位後,他被晉升官職,每逢重大事宜高宗都向他諮詢,深受器重。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及夫橫流,則無復事矣。(5分)

(2)遂良因致笏殿階,叩頭流血,曰:“還陛下此笏,丐歸田裏。”(5分)

參考答案:

新唐書閲讀答案8

趙憬,字退翁,渭州隴西人。憬志行峻潔,不自炫賈。寶應中,方營泰、建二陵,用度廣,又吐蕃盜邊,天下荐饑,憬褐衣上疏,請殺禮從儉,士林歎美。試江夏尉,佐諸使府,進太子舍人。母喪免,有芝生壤樹。建中初,擢水部員外郎。湖南觀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卒,遂代之。召還,闔門不與人交。李泌薦之,對殿中,佔奏明辯,通古今,德宗欽悦,拜給事中。

貞元中,鹹安公主降回紇,詔關播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向時使者多私齎,以市馬規利入,獨憬不然。使未還,尚書左丞缺,帝曰:“趙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歲終,請如至德故事課殿最,憬自言薦果州刺史韋證,以貪敗,請降考。校考使劉滋謂憬知過,更以考升。

竇參當國,欲抑為刺史,帝不許。參罷,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陸贄同輔政。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時杜黃裳遭閹人讒詆,穆贊、韋武、李宣、盧雲等為裴延齡構擯,勢危甚。憬救護申解,皆得免。初,贄約共執退延齡,及對,贄極言其奸,帝色變,憬不為助,遂罷贄,乃始當國。

憬精治道,常以國本在選賢、節用、薄賦斂、寬刑罰,懇懇為天子言之。又陳前世損益、當時之變,獻《審官六議》。帝皆然之,下詔褒譽。輔政五年,卒,年六十一。其息上卒時稿奏,帝悼惜之。贈太子太傅,諡曰貞憲。

憬性清約,位台宰,而第室童獲猶儒先生家也。得稟入,先建家廟,而竟不營產。其鎮湖南也,令孤峘、崔儆併為部刺史,不守法,憬以正彈治之,皆遣客暴憬失於朝。及為相,乃擢儆自大理卿為尚書右丞,峘方貶衢州別駕,引為吉州刺史,人以為賢。

選自《新唐書·趙憬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湖南觀察使李承表憬自副 表:上表 B.鹹安公主降回紇 降:招降

C.其息上卒時稿奏,帝悼惜之 息:兒子 D.皆遣客暴憬失於朝 暴:揭發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B.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C.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D.贄於裁決少/所讓又徙憬/門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職數/稱疾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憬清廉節儉。擔任使者,不謀私利;雖任宰相,府第中的童僕還如同一般儒學先生之家的一樣。

B.趙憬為官公正。鎮守湖南時,部下令孤峘、崔儆違反法紀,他依法處置;擔任宰相時,不計前嫌,提拔二人。

C.趙憬精通治國。他認為治國的關鍵在於選賢任能,節減用度,輕罰薄賦,並積極進言,得到皇帝認可和褒揚。

D.趙憬嚴於律己。由於推薦的果州刺史韋證因貪污被廢黜,他就請求降低的考核等級;陸贄約他一起除掉裴延齡,他沒有應允。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又吐蕃盜邊,天下荐饑,憬褐衣上疏,請殺禮從儉,士林歎美。(5分)

(2)向時使者多私齎,以市馬規利入,獨憬不然。使未還,尚書左丞缺,帝曰:“趙憬堪此。”(5分)

4.B(下嫁)

5.A

6.D(“陸贄約他一起除掉裴延齡,他沒有應允”誤,而且這不是“嚴於律己”的表現。)

7(1)另外吐蕃侵犯邊境,天下連年歉收,趙憬用平民身份上書,請求簡化禮儀,從簡行事,士人讚美他。(“盜” “薦” “褐衣” “ 殺”各1分,句意1分 )

(2)從前的使者大多攜帶私物,用來買馬謀求利潤收入,只有趙憬不這樣。出使還沒有回來,尚書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説:“趙憬可以擔任這個職位。”(“私齎”“ 規”“ 然”“ 堪” 各1分,句意1分)

附文言文譯文:

趙憬,字退翁,渭州隴西人。趙憬志行高潔,不炫耀自己。寶應年間,朝廷正營造泰、建二陵,用度很大,另外吐蕃侵犯邊境,天下連年歉收,趙憬用平民身份上書,請求簡化禮儀從簡行事,士人們讚美他。試任江夏尉,協助各節度使府,升任太子舍人。由於母喪免官,從墓地中長出一株靈芝。建中初年,升任水部員外郎。湖南觀察使李承上表讓趙憬擔任自己的副使。李承去世,於是趙憬代替他。後來被召回京城,他閉門不與人交往。李泌推薦他,在殿中回答皇帝問話,對答明瞭清楚,通曉古今,德宗很高興,授予給事中一職。

貞元年間,鹹安公主下嫁回紇,皇帝下詔令關播為使臣,並命趙憬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做副使。從前使者多攜帶私物,用來買馬謀求利潤收入,只有趙憬不這樣。出使還沒有回來,尚書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説:“趙憬可以擔任這個職位。”於是就任命他。年終時考核官員請示,請按至德舊例考核政績優劣,趙憬説自己推薦果州刺史韋證,因為貪污廢黜,請求降低自己的考核等級。校考使劉滋認為趙憬知道自己的過錯,更提高了他的考核等級。

竇參執掌政權,想要把趙憬貶為刺史,皇帝不答應。竇參被罷免後,趙憬被提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陸贄一同輔政。陸贄在裁決政事時很少謙讓,又將趙憬改為門下侍郎,趙憬因此內心不平。自稱不能勝任官職,多次稱病。當時杜黃裳遭到宦官的詆譭,穆贊、韋武、李宣、盧雲等為裴延齡誣陷排斥,形勢很危險,趙憬救助他們,為其辯解,後來全部獲免。當初,陸贄約好趙憬一起除掉裴延齡,等到奏對時,陸贄極力陳説裴延齡的邪惡,皇帝變了臉色,趙憬不幫他説話,於是罷免了陸贄,趙憬於是開始執掌政權。

趙憬精通治國之道,常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選用賢才、節約開支、減輕賦税、寬緩刑罰,懇切地向天子陳説這些。又陳述前朝的得失、今朝的變化,進獻《審官六議》。皇帝都同意了,並下詔褒獎。輔佐朝政五年,去世,終年六十一歲。他的兒子呈上去世前留下的奏章草稿,皇帝悼念憐惜他。贈太子太傅,謐號為貞憲。

趙憬生性清廉節儉,位至宰相,而府第中的童僕還如同儒學先生之家的。得到俸祿,先修建家廟,而始終不置辦家產。他鎮守湖南時,令孤峘、崔儆都在轄區內擔任刺史,不遵守法度,趙憬依法批評處置他們,他們都派遣門客到朝廷揭發趙憬的過失。等到他擔任宰相,又將崔儆從大理卿提拔為尚書右丞,令孤峘正被貶任衢州別駕,趙憬又引薦他為吉州刺史,人們都認為趙憬為人賢能。

新唐書閲讀答案9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窶(jù,家貧)狹。嗜學,善《詩》《春秋》。資曠邁,鄉人以無細謹,薄之。武德中,補州助教,不治事,刺史達奚恕數咎讓,周乃去,客密州。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留客汴,為浚義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至長安,舍中郎將常何家。

貞觀五年,詔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學,周為條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怪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間未至,遣使者四輩敦趣。及謁見,與語,帝大悦,詔直門下省。明年,拜監察御史,奉命稱職。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匹。

周善敷(陳述)奏,機辯明鋭,動中事會,裁處周密,時譽歸之。帝每曰:“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岑文本謂所親曰:“馬君論事,會文切理,無一言損益,聽之,令人忘倦。蘇、張、終、賈正應比耳。然鳶肩(兩肩上聳)火色(面有火色),騰上必速,恐不能久。”俄遷治書侍御史,並知諫議大夫,檢校晉王府長史。十八年,遷中書令。時置太子司議郎,帝高其除。周歎曰:“恨吾資品妄高,不得歷此官。”帝徵遼,留輔太子定州。及還,攝吏部尚書,進銀青光祿大夫。帝嘗以飛白書賜周曰:“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連年,帝幸翠微宮,求勝地為構第,每詔尚食具膳,上醫使者視護,躬為調藥,太子問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不正確的一項的是( )

A.鄉人以無細謹,薄之 薄:接近

B.為浚義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內心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輩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時置太子司議郎,帝高其除 除:官階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B.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匹 /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C.岑文本謂所親曰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之顧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6.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馬週年輕時曾任州助教,不善處理人際關係,但得到趙仁本的賞識,於是被資助到了長安。

B.馬周替中郎將常何寫了一篇切中時務的奏章,深得太宗讚賞,太宗於是下詔馬周入值門下省,並賞賜 他三百匹絲帛。

C.馬周善於陳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處理問題周密,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岑文本認為他論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聽之忘卻疲倦,並把他比作蘇秦、張儀、終軍、賈誼。

D.馬周患病多年,太宗經常派御醫前往看護,並親自為他調藥。馬周感激涕零,臨終把所有奏章焚燬,不願以此博取身後的名聲。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3分)

(2)周為條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怪問何。(4分)

(3)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後名,吾不為也!(3分)

 參考答案:

4、A (“薄”:看不起)

5、D ( A “乃”,連詞,於是;副詞,竟然。B “以”,連詞,表因果;連詞,並列關係,“又”。C “所”,所字短語,表示“……的人”;與“者”構成固定結構,表憑藉。D “之”,都是代詞)

6、B (三百匹絲帛是賞賜給常何的)

7、(1)趙仁本認為他才氣高,給他準備了很多行裝,讓他進關。(重點詞語:高、厚、裝)

(2)馬周為他列舉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時務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詢問常何。(重點詞語:條、切、怪)

(3)管仲、晏子顯露君主的過失,博取身後的名聲,我不做這樣的事。(重點詞語:暴、過、名)

參考譯文:

馬周字賓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喪父成為孤兒,家裏貧窮拮据。他十分喜愛學習,精通《詩經》《春秋》。性格開朗豪邁,鄉里的人都認為他不講究小節,看不起他。武德年間,他被補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關係處理得不好,刺史達奚恕常常責怪他,馬周於是離去,客居到密州。趙仁本推崇他的才氣,給他準備了很多行裝,讓他進關。馬周途中客住汴州時,被浚儀縣令崔賢侮辱,於是心中悲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豐,旅店的主人不照顧他,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閒地在那兒自斟自飲,眾人對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下詔百官談論朝政得失。常何是一個武將,沒有什麼學問,馬周為他列舉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時務的,太宗感到奇怪,便問常何,常何説:“這不是我所能想出來的,家中的門客馬周教我這樣説。這個門客,是個忠厚孝義之人。”唐太宗就召見馬周,過一段時間還沒到,太宗接連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馬周前來拜見,與他談話,太宗非常高興,下詔讓他入值門下省。第二年,又拜馬周為監察御史,馬周接受了命令,並且很勝任這一職務。唐太宗因為常何而得到馬周這個人才,就賜給常何三百匹絲帛。

馬周善於陳述奏章,機敏、辯證、清晰、深入,切中要害,處理問題周密,當時有很高的聲譽。太宗常説:“我一時不見馬周就想他。”岑文本對他親近的人説:“馬周論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沒有一字可以增刪,聽起來洋洋灑灑,能使人忘卻疲倦。蘇秦、張儀、終軍、賈誼正是這樣啊。然而他兩肩上聳,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長久。”沒過多久,馬周升任治書待御史,兼諫議大夫職務,代理晉王府長史。貞觀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書令。當時設置太子司議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階。馬周感歎道:“只遺憾我資質、品格不夠,不能當上這個官職。”唐太宗遠征遼東,留馬周在定州輔佐太子。等到太宗回來,馬周又擔任吏部尚書,晉升銀青光祿大夫。唐太宗曾經用飛白書賜給馬周,上面寫着:“鸞鳳直衝霄漢,一定要憑藉羽翼;輔佐所要寄託依靠的,關鍵在於盡忠盡力。”

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親自到翠微宮去,尋找好地方為他建造宅第,經常讓御廚為他備飯,御醫前去看護,唐太宗又親自為他調藥,太子也前去探視。病更重時,馬周就把原來上的奏章全部燒掉,並説:“管仲、晏子顯露君主的過失,博取身後的名聲,我不這樣做。”貞觀二十二年,馬周去世,年僅48歲。唐太宗追贈他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新唐書閲讀答案10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自陳,祥道表於朝,對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沛公聞其名,召署府修撰,論次《平台祕略》。書成,王愛重之。是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且交構。斥出府。勃既廢,客劍南,嘗登葛憒山曠望,慨然思諸葛亮之功,賦詩見情。聞虢州多藥草,求補參軍。倚才陵藉,為僚吏共嫉。官奴曹達抵罪,匿勃所,懼事泄,輒殺之。事覺當誅,會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參軍,坐勃故,左遷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鍾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尤喜著書。初,祖通,隋末居白佔溪教授,門人甚眾。嘗起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後亡其序,有錄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祕術,勃從之遊,盡得其要。嘗讀《易》,夜夢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極,子勉思之。寤而作《易發揮》數篇,至《晉卦》,會病止。

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四傑。崔融與張説評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鄰可以企之。

(選自《新唐書·列傳·文藝上》,有刪節)

思考題 解釋下列( )裏字的意思

(1)都督大宴滕王閣(宴)

(2)遣吏伺其文輒報(遣)

(3)不易一字(易)

2、用現代漢語寫出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的意思

3、都督開始為什麼對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興?後來又為什麼改變了態度?

4、王勃的創作過程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答案

1 宴:設宴 遣:派遣 易:改動

2 於是拿出紙和筆遍請在場的賓客做序文,沒有人敢接過來寫。

3 因為開始的時候在場的賓客都不趕寫,到了王勃那裏,他卻好不謙讓,就接過來寫,因此都督不高興;後來看到王勃寫的文章寫的很精彩,也就高興了。

4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事發,當誅,會赦除名。 當:應當,應該

B.據此,是交構之漸 構:構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物:世間所有事物

D.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覺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

A.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

B.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C.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

D.又懼事泄,乃殺達以塞口。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

3.下列原文的敍訴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王勃六歲時就才情過人,與其兄王勔,王勮才華相當。兄弟三人為父親的朋友杜 易簡所讚賞。他寫文章時的獨特習慣,給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當時吏部侍郎裴行儉認為,王勃將不如楊炯顯赫富貴,能善終就已是萬幸。果然,後來王勃專門寫了《檄英王雞文》嚴厲批評儲王,結果差點被誅殺。

C.王勃因官奴曹達而獲罪,他的父親也被連累貶謫到非常偏遠的交趾。當王勃前往探望、路過南昌時,他為都督閻公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

D.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時四傑。但對於他們的排位先後,楊炯很有意見,並不心服口服。

4.下列各項推斷,不能解釋王勃短短一生卻屢遭不幸的原因是 ( )

A.王勃才華橫溢,自幼就被讚譽包圍,故不容易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清醒的判斷。

B.王勃對官奴曹達一事的處理,甚為怪異。可見王勃處事浮躁、幼稚,不夠鎮定。

C.王勃寫《檄英王雞文》《滕王閣序》時,都顯的過於炫耀自己的才華,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傑之首,又恃才傲物,這使議論者特別是楊炯十分不服。楊便製造輿論,認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種恥辱。這也導致了王后來的處境不順。

5.把下面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選自《唐摭言》(卷五)

⑴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3分)

⑵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3分)

譯文:

⑶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2分) 譯文:

新唐書閲讀答案11

文言文,完成4-7題。

張建封,字本立,鄧州南陽人。少喜文章,能辯論,慷慨尚氣,自許以功名顯。李光弼鎮河南,盜起蘇、常間,殘掠鄉縣。代宗詔中人馬日新與光弼麾下皆討。建封見中人,請前諭賊,可不須戰。因到賊屯開譬禍福,一日降數千人,縱還田裏,由是知名。時馬燧為三城鎮遏使,雅知之,表為判官,擢監察御史。燧伐李靈耀,軍中事多所諏訪。楊炎將任以要職,盧杞不喜,出為嶽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樑崇義,跋扈不臣,壽州刺史崔昭與相聞,德宗召宰相選代昭者,杞倉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數敗王師,張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時,四方尚多故,乃繕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帥悍卒來戰,建封皆沮衄之。賊平,進封階。

是時,宦者主宮市,無詔文驗核,但稱宮市,則莫敢誰何,大率與直十不償一。又邀閽闥②所奉及腳傭,至有重荷趨肆而徒返者。有農賣一驢薪,宦人以數尺帛易之,又取它費,且驅驢入宮,而農納薪辭帛,欲亟去,不許,恚曰:“惟有死耳!”遂擊宦者。有司執之以聞,帝黜宦人,賜農帛十匹,然宮市不廢也。諫臣交章列上,皆不納,故建封請間為帝言之,帝頗順聽。會詔書蠲民逋賦,帝問何如,答曰:“殘逋積負,決無可斂,雖蠲除之,百姓尚無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於所事,一軍大治。善容人過至健黠亦未嘗曲法假之其言忠義感激故下皆畏悦性樂士賢不肖遊其門者禮必均故其往如歸。許孟容、韓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傳於時。

(選自《新唐書?張建封傳》)

【注】①馬燧、李靈耀、楊炎、盧杞均為人名。②閽闥:宮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許以功名顯 許:炫耀

B.時馬燧為三城鎮遏使,雅知之 雅:向來

C.杞倉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 白:稟告

D.至有重荷趨肆而徒返者 肆:市集

5.對文中加點字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善容人過/至健黠亦未嘗曲法假之/其言忠義/感激故下皆畏悦/性樂士/賢不肖遊其門者禮必均/故其往如歸

B.善容人過/至健黠亦未嘗曲法假之/其言忠義/感激故下皆畏悦/性樂士賢/不肖遊其門者禮必均/故其往如歸

C.善容人過/至健黠亦未嘗曲法假之/其言忠義感激/故下皆畏悦/性樂士/賢不肖遊其門者禮必均/故其往如歸

D.善容人過/至

健黠亦未嘗曲法假之/其言忠義感激/故下皆畏悦/性樂士賢/不肖遊其門者禮必均/故其往如歸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建封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討伐蘇、常一帶的盜賊時,張建封認為不必交戰,只要曉諭禍福就能令盜賊投降,果如所料。

B.張建封治軍有方。李希烈叛亂,派精兵強將攻打壽州,張建封修壕練兵嚴加抵拒,叛軍最後被平;治理徐州時,全軍大治。

C.張建封體恤民情。宦官主持宮市,欺行霸市,一農夫反抗被拘,張建封向皇帝求情,並趁機請求廢除宮市,皇帝欣然應允。

D.張建封獎掖後進。許孟容、韓愈都是他推薦給朝廷的,士人在他門下也覺得賓至如歸。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宦者主宮市,無詔文驗核,但稱宮市,則莫敢誰何,大率與直十不償一。(5分)

(2)殘逋積負,決無可斂,雖蠲除之,百姓尚無所益。(5分)

答案:

4、A(應為“認可、認同”)

5、C

6、C(農夫被拘,皇帝查明緣由後,罷免宦官,賞賜農夫十匹帛,而非張建封求情)

7、(1)宦官主持宮市,沒有詔文驗證,只要説是宮市,就沒有人敢盤問,大致給的錢不抵原價的十分之一。(“主”“誰何”“十不償一”各1分,大意2分)

(2)殘餘拖欠的賦税日積月累,肯定沒有辦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沒有什麼好處。(“逋”“蠲除”“無所”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張建封,字本立,鄧州南陽人。小時候喜愛文章,能言善辯,性格豪達崇尚氣節,自以為能以功業揚名。李光弼鎮守河南,盜賊在蘇州、常州出沒,殘害搶掠鄉縣。代宗下詔命宦官馬日新與李光弼部下一起去征討。建封見過宦官,請求前去曉諭盜賊,可以不用交戰。於是到盜賊駐地曉諭禍福,一天就使數千人投降。朝廷就將他們放歸鄉里,張建封也因此出名。當時馬燧任三城鎮遏使,向來瞭解張建封,上表朝廷舉薦他任判官,升監察御史。馬燧討伐李靈耀,軍中事務大都向他諮詢。楊炎想讓他擔任要職,盧杞不喜歡他,出任嶽州刺史。

李希烈打敗樑崇義以後,專橫跋扈不遵守臣下禮儀,壽州刺史崔昭與他互通消息,德宗召見宰相吩咐他選取替代崔昭的人,盧杞倉促之間來不及挑選其他官吏,就稟告德宗任用張建封。李希烈多次打敗官軍,非常囂張,於是越分即天子位。當時天下還有很多變亂,張建封於是修繕城壕,加緊練兵,四

境歸附悦服。李希烈派遣猛將強兵前來交戰,張建封都使他們遭受挫敗。叛賊平定,建封加官晉爵。

當時,宦官主持宮市,沒有詔文驗證,只要説是宮市,就沒有人敢盤問,大致給的錢不抵原價的十分之一。又要索取宮門進俸和腳力錢,甚至有滿載貨物來到市集結果空手而回的。有農夫賣一驢車柴,宦官用數尺帛交換,又索要其他費用,並且趕驢入宮,農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趕緊離去,宦官不允許,農夫發怒道:“只有死路一條了。”於是痛毆宦官。有關部門拘捕了農夫上奏,皇帝罷免了宦官,賜給農夫十匹帛。然而宮市並沒有廢除。諫官不斷上書論諫,皇上都不採納,因此張建封趁機會向皇帝陳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恰巧皇帝下詔書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賦税,皇帝詢問怎麼樣,張建封回答説:“殘餘拖欠的賦税日積月累,肯定沒有辦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沒有什麼好處。”

張建封治理徐州十年,親自處理政務,全軍都治理得很好。善於容忍他人過失,即使最狡猾的人也絕不枉法寬免他(即在法內寬免)。他的言辭忠義激奮,因此部下都心悦誠服。他生性喜愛賢士,無論賢能與否遊歷他的門下他都同禮相待,因此來到他這裏的人就如同到了家一樣。許孟容、韓愈都是他從幕府中上奏給朝廷的人,有文章在當時流傳

新唐書閲讀答案12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説,善言老子、莊周.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其少,異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爾!”及長,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密語人曰:“後五十年有聖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聰瞭。帝歎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顯慶中,復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居之。

思邈於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孟詵、盧照鄰等師事之。照鄰有惡疾,不可為,感而問曰:“高醫愈疾,奈何?”答曰:“人之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衞,彰為氣色,發為音聲,人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失則燕生熱,否生寒;結為瘤贅,陷為癰疽;奔則喘乏,端則憔槁。發乎面,動乎形。高醫導以藥石,救以針劑,故體有可愈之疾。”

照鄰曰:“人事奈何?”曰:“心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膽為之將,以果決為務,故欲大。仁者靜,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動,天之象,故欲圓。”

復問養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侮於遠。知此則人事畢矣。”

初,魏徵等修齊、樑、周、隋等五家史,屢諮所遺,其傳最詳.永淳初,卒,年百餘歲,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太子詹事盧齊卿之少也,思邈曰:“後五十年位方伯,吾孫為屬吏,願自愛.”時思邈之孫溥尚未生,及溥為蕭丞,而齊卿徐州刺史。

(選自《新唐書》,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B.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侑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C.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D.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邈/曰/俊先顯/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帝”是廟號,廟號是封建時代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B.“拜”與“除”“授”等詞語都表示任命官職,與“遷”“擢”“轉”不同。

C.“牢”古代祭祀所用牲畜,根據牲畜搭配的種類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D.古代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從稱孫思邈去世為“卒”,可以大致推斷他曾為官。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思邈少年好讀,天資聰穎。獨孤信見到幼年孫思邈,讚歎他是神童,覺得以後可能難被任用。

B.孫思邈專注醫道,醫術精湛。盧照鄰患有惡疾,自己覺得難以治好,孫思邈指導他治好了疾病。

C.孫思邈淡薄名利,不求奢華。他生前多次拒絕朝廷的徵召,要求子孫在他死後對其薄葬。

D.孫思邈博聞強識,積累豐富。魏徵等修五家史,多次向他詢問遺漏的史事,孫思邈的傳述最詳細。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帝歎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

(2)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

10.A(孫處約嘗以諸子見,思邀曰:“俊先顯,俏晚貴,佺禍在執兵。”後皆驗。)

11.A(文帝是諡號。)

12.B(B項“後來在孫思邈的指導下治好了疾病”原文無據)。

13.(1)太宗(皇帝)讚歎地説:“(這)是位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想讓他做官(想授予他官職),孫思邀沒有接受。(判斷句、“道”“官”的使動用法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天有盈餘和不足,人有疾病艱難,(如果)不能自己謹慎(地養生),就不能夠治癒疾病。(“虛”“屯”“濟”各1分,句子大意2分)

【文言文譯文】

孫思邈是京兆府華原縣人,精通諸子百家的學説,擅長講述老子和莊周的言論著作。北周(宇文王朝)的洛州總管獨狐信見到年紀尚小的孫思邈,認為他不平凡,稱讚説:“神童啊!只是才器過大恐怕難以被人任用吧!”等到孫思邈年長時,隱居在太白山。隋文帝楊堅在輔佐政事時,曾以國子博士的職務徵召孫思邈,思邈沒有應召,而且私下對人説:“五十年以後將有聖明的君主出現,我將要幫助他。”唐太宗執政初年,徵召孫思邈到京都長安。當時思邈已經年老。然而,還是耳聰目明。太宗讚歎地説:“(這)是位有道德和才能的人。”想讓他做官,(孫思邈)又沒有接受。唐高宗顯慶年間,高宗再次徵召孫思邈,任命他擔任諫議大夫,他還是堅決推辭掉了。唐高宗上元元年,孫思邈自稱有病要求回太白山。唐高宗贈送他良馬,還把已廢的鄱陽公主宅第給他居住。

孫思邈對於陰陽學、曆法學、醫藥學沒有不擅長的。孟詵、盧照鄰等人都拜他為老師。當時,盧照鄰患有惡疾,長期不能治癒。他曾經感慨地詢問孫思邈:“高明的醫生能治癒疾病,這是為什麼?”孫思邈回答説:“人的四肢和五臟六腑,一動一靜,呼吸往來,流動運行成為榮氣和衞氣,表現為氣色,發出成為聲音,這是人體的正常變化規律,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如果陰陽失調或者陰陽不交就會鬱蒸發生熱病或者產生寒症;血氣聚結就成為腫瘤,下陷成為毒瘡;氣血上衝就氣喘短促,氣血枯竭人就會變得枯焦;發生在面部,表現在形體上。高明的醫家善於用藥物和砭石來疏導,用鍼灸來救治,因此,人的身體有能夠洽愈的疾病。”

盧照鄰説:“人養生的方法是怎麼一回事?”孫思邈回答:“心為五臟六腑的大王,君主崇尚謙恭謹慎,因此要小心;膽為五臟六腑之將,把處事果敢決斷作為任務,所以要大膽。高尚的人性情沉靜,好像地的形象,因此,要求品行端方正直;聰明人的舉動行止,就好像天體運行的形象,所以要思想靈活。

盧照鄰又問養生方法的要領。孫思邈回答説:“天有盈餘和不足,人有疾病艱難,(如果)不能自己謹慎(地養生),就不能夠治癒疾病。所以,養生一定首先要懂得謹慎小心地對待自己啊!‘謹慎’以敬畏之心作為根本。對自己具有憂患之心的人,不會被人束縛;對自己有敬畏之心的人,不會為他人所限制。對小的事情能夠謹慎的人,不會被大事嚇住;對身邊的事情有警戒的人,不會為遠處的事情所侮弄。通曉了這些情況能就完全辨別養生的方法了。”

當初,魏徵等人編輯齊、樑、陳和隋等五個王朝的歷史,多次向孫思邈詢問遺漏的史事,孫思邈傳述的非常詳細。唐高宗永淳初年,孫思邈逝世,享年一百多歲,遺囑埋葬時要簡單,不要隨葬器物,祭祀時不用牛羊等牲畜。

孫處約曾經帶領幾個兒子去拜見(孫思邈),孫思邈説:“(你的幾個兒子),孫俊最先發達,孫侑晚年時顯貴,孫佺在執掌兵權方面有災禍。”(這些預言),以後都得到驗證。太子詹事盧齊卿年輕的時候,孫思邈曾對他説:“你五十歲以後要擔任地方長官,我的孫子將成為你的下屬官員,請你自我保重。”當時,思邈的孫兒溥還沒有出生,等到後來孫溥做蕭縣縣丞時,盧齊卿正好擔任徐州刺史。

新唐書閲讀答案13

房玄齡,臨淄人。開皇中,皆謂隋祚方永,玄齡密白父曰:“上無功德妄誅殺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傾鬩終當內相誅夷”年十八,舉進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僕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謁軍門,一見如舊。公為秦王,征伐未嘗不從,眾爭取怪珍,玄齡獨收人物致幕府,與諸將密相申結,人人願盡死力。居府出入十年,軍符府檄,或駐馬即辦,文約理盡,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機識,是宜委任。每為吾兒陳事,千里外猶對面語。”隱太子將有變,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計事。事平,第功班賞,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義師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齡以刀筆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誠先至,然未嘗躬行陣勞。今玄齡有決勝帷幄、定社稷功,此蕭何所以先諸將也。”居宰相積十五年,自以權寵隆極,累表辭位,詔不聽。帝遣使謂曰:“讓,誠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讓!”會伐遼,留守京師。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憂矣。”玄齡數上書勸帝,願毋輕敵,久事外夷。晚節多病,玄齡顧諸子曰:“今天下事無不得,惟討高麗未止,上含怒意決,羣臣莫敢諫,吾而不言,抱愧沒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懾,尚能憂吾國事乎!”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諸子驕侈,乃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令各取一具,曰:“留意於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吾心所尚,爾宜師之。”

(選自《新唐書·房玄齡傳》)

閲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上無功/德妄誅殺/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競侈僭/相傾鬩/終當內相誅夷/

B.上無功德/妄誅殺/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競侈僭/相傾鬩/終當內相誅夷/

C.上無功/德妄誅殺/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競侈僭/相傾鬩/終當內相誅夷/

D.上無功德/妄誅殺/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競侈僭/相傾鬩/終當內相誅夷/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幕府,古代君王或軍中將帥處理政務之地,用帳幕搭建,故稱之,也泛指衙署。

B.食邑,中國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又稱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國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為食祿,擁有食税權,故稱為食邑。

C.刀筆吏,指文職官員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為古代讀書人常用刀和筆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華夏民族以外的各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蠻夷或四夷。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房玄齡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時,房玄齡與太宗就一見如故;後來凡有戰事房玄齡就一定跟隨。

B.房玄齡為國盡心竭力。他不愛奇珍異寶,一心廣攬賢才,為國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為國事上書進言。

C.房玄齡才能卓爾不羣。年輕時就被高孝基譽為國家的棟樑;在秦王府任職達十年之久,展現了他的才華。

D.房玄齡注重家風建設。房玄齡注重自身修養,見賢思齊,寬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訓,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謁軍門,一見如舊。

(2)留意於此,足以保躬矣!漢袁氏累葉忠節,吾心所尚,爾宜師之。

14.文中唐太宗兩次把房玄齡比作漢朝名相蕭何,各有怎樣的目的?(3分)

參考答案

10.B“上無功德”,是獨立完整的句子,“功德”是並列詞語作“無”(沒有)的賓語,“德”後斷開,排除AC;“攘神器有之”,“攘”,侵奪、偷竊之意,“攘”和“有”是連動關係,共同做謂語部分,承前共用主語“上”,獨立句子,“之”後停頓;“嫡庶”是固定的詞語,是指嫡子與庶子,之間不可斷開;“競侈僭/相傾閲”是並列結構,內容各自獨立,結構上相互照應;據以上分析排除D項。故選B。

11.AA項,“古代君王或軍中將帥處理政務之地”錯誤,不包括“君王”。故選A。

12.AA項,“後來凡有戰事房玄齡就一定跟隨”,錯誤。文中有“會伐遼,留守京師”,可見選項A表述絕對。故選A。

13.(1)唐太宗憑着燉煌公的身份奉命率軍攻略渭北,房玄齡騎馬到軍營門前拜見太宗,兩人一見如故。(徇,杖策,謁各一分,大意1分)

(2)(你們)對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夠保全自身了!漢朝袁氏幾代忠誠守節,我內心很崇尚,你們也應該效法學習他們。(留意於此,狀語後置;躬,師,各一分,大意1分)

14.第一次是為了突出房玄齡的功績,(1分)第二次是為了突出房玄齡的才能,(1分)由此可見唐太宗對房玄齡的器重和信任。(1分)

【參考譯文】

房玄齡,臨淄縣人。開皇年間,人人都認為隋朝將會長治久安,玄齡暗自告訴父親説:“皇上本無功德,妄自誅殺大臣,奪取帝位而據為己有,又不替子孫做長遠打算,混淆嫡庶之位,競崇奢侈之俗,相互傾軋爭吵,最終必會內部自相誅滅。”十八歲那年,應舉於進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於瞭解人而知名,説:“我觀察過的人很多了,沒有見過像這個人的,必定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唐太宗憑着燉煌公的身份奉命率軍攻略渭北,房玄齡騎馬到軍營門前拜見太宗,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您作為秦王,征戰各方我未嘗不跟隨,眾人都爭相獲取奇珍異寶,房玄齡我只招納人才到我的帳中,和眾位大將私下裏偷偷地誠心暢談結為友好關係,人人都願意為您竭盡全力。房玄齡在秦王府任職十年,下達軍令發佈文書,有時駐馬立成,文字簡約道理詳盡,並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説:“這人深識機宜,應當委以重任。每次為我兒陳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對面講話一樣。”隱太子將要發動叛亂時,秦王徵召房玄齡穿上方士服裝潛入王府,深夜議事。事平之後,按照順序論功行賞,功居第一,賜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説:“義軍初起時,臣領兵最先到達,如今玄齡等人憑着文字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説:“叔父兵馬確實先到,但未曾親歷軍陣中。如今房玄齡等人有決勝于軍帳中的謀略並立下安定國家之功,如同漢代蕭何論功行賞要先於諸將一樣。”居宰相之位達十五年之久,自認為權力恩寵到達極點,多次上表請求辭職,詔書不準。太宗派遣使者對他説“:讓位確實是美德。但國家靠您輔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不要謙讓了!”恰逢討伐遼,命玄齡留守京師。下詔説:“有您擔當蕭何的責任,我就沒有西顧之憂了。”玄齡多次上書勸諫太宗,希望不要輕敵深入,長久討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齡便對孩子們説“:當今天下之事無不合適的,惟有討伐高麗不止,皇上聽我的勸告很是不滿心意堅決,羣臣無人敢直言勸説,我如知而不言,就會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接到表疏,説“:此人生命垂危還在為我國事擔憂啊!”玄齡執掌國政時,夙興夜寐,恭勤自強,一心為公,盡心竭力,不願使一物失所。他為人無嫉妒之心,聞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審議規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寬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長要求別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責備,雖卑賤之人也能發揮他所能。”玄齡治家有法度,常常擔心孩子們驕奢淫侈,憑藉勢位欺凌旁人,因而彙集古今聖賢家戒,書寫於屏風之上,命其子各取一個,對他們説:“在這些方面用心,就能保全自身了!漢代袁氏累世忠誠節義,為我心所崇尚,你們應當效法。”

新唐書閲讀答案14

新唐書李乂傳

李乂,字尚真,趙州房子人。少孤。年十二,工屬文,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中書令薛元超曰:是子且有海內名。第進士、茂才異等,累調萬年尉。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遷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帝遣使江南,發在所庫貲以贖生,乂上疏以為:江南魚鼈之利,衣食所資。江湖之生無既,而府庫之財有限,與其拯物,不如憂民。且鬻生之徒惟利所視,錢刀日至,網罟歲廣,施之一朝,營之百倍。若回所贖之貲,減方困之徭,其澤鄉矣。 韋氏之變,詔令嚴促,多乂草定。進吏部侍郎,仍知制誥。景雲元年,遷吏部侍郎,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改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輒駁正。貴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顧李乂不可耳!諫罷金仙、玉真二觀,帝雖不從,優容之。太平公主幹政,欲引乂自附,乂深自拒絕。開元初,姚崇為紫微令,薦為侍郎,外託引重,實去其糾駁權,畏乂明切也。未幾,除刑部尚書。乂方雅有學識,朝廷稱其有宰相之望,會病卒,年六十八,贈黃門監,諡曰貞。遺令薄葬,毋還鄉里。乂沉正方雅,識治體。葬日,蘇頲、畢構、馬懷素往祖之,哭曰:非公為慟而誰慟歟!乂事兄尚一、尚貞孝謹甚,又俱以文章自名,弟兄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萼集》,總二十卷,乂所著甚多。尚一終清源尉,尚貞博州刺史。(節選自《新唐書》,略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義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

B.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

C.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怙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

D.長安三年/詔雍州長史薛季昶選部吏才中御史者/季昶以乂聞/擢監察御史/劾奏無避/景龍初葉/靜能估勢/乂條其奸/中宗不納/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幼年喪父稱為孤,老而無子稱為獨,老而無妻稱為鰥,老而無夫稱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職的含義,但是拔是授予本無官職的人。

C.諡號是人死後,朝廷根據他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一個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D.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李乂入仕以後,積極向上建言。他擔任中書舍人時,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江南,發放所在地府庫中的錢財以贖生,李乂上書認為與其拯救生物,不如憂念民眾。

B.李乂品性剛正,不畏權貴,遇到制書敕令有不合適的地方,往往加以駁正。太平公主幹涉政事,想拉攏李乂依附,李乂堅決拒絕。

C.李乂沉正方雅,有宰相才能,識治體,得到很多人的尊敬。當他去世埋葬的時候,蘇頲、畢構、馬懷素為之痛哭不已。

D.李乂年輕時被中書令薛元超預測將馳名海內。後來,他考中進士,並且一路升遷,直至刑部尚書,後因病去世。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景雲元年,遷吏部侍郎,與宋璟等同典選事,請謁不行,時人語曰:李下無蹊徑。

(2)貴幸有求官者,睿宗曰:朕非有靳,顧李乂不可耳!

參考答案:

4.A (才中御史者指具備禦史才能的人,不可分開;葉靜能是人名,不可分開)

5.C (諡號不僅僅是朝廷給予的)

6.D(一路升遷有誤)

7.(1)景雲元年,晉升為吏部侍郎,他與宋璟等共同掌管選官之事,堵塞告求之道,當時人説:李子樹下沒有小路。(典請謁蹊徑各1分;句意2分)

(2)權貴近臣有求官的,睿宗説:不是朕吝惜,只是李乂不能通過啊!(有求官者定語後置,1分;靳顧各1分;句意2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李乂,字尚真,趙州房子人。幼年喪父。十二歲時,擅長寫文章,年輕時與兄長李尚一、李尚貞都以文章而為人稱道。中書令薛元超説:這孩子將馳名海內。考中進士科和茂才異等科,幾次調任萬年尉。長安三年,詔令雍州長史薛季昶選擇部下官吏中具備禦史才能者,薛季昶把李乂推薦給皇上,升任監察御史。彈劾上奏無所迴避。

景龍初年,葉靜能倚仗權勢,李乂列舉他的邪惡,中宗不聽取。李乂升任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江南,發放所在地府庫錢財以贖生,李乂上書認為:江南有魚鼈之利,是衣食的依賴。江湖的生育無限,而府庫的錢財有限,與其拯救生物,不如憂念民眾。況且出賣生物之徒唯利是圖,錢幣天天收入,綱羅年年增加,一朝施行,百倍營求。如果收回救生的錢物,減免正當貧困的徭賦,帶給百姓的恩澤是很多的。

韋氏政變,詔令緊急,大多數詔令為李乂起草撰定。進任吏部侍郎,並知制誥。景雲元年,晉升為吏部侍郎,他與宋璟等共同掌管選官之事,堵塞告求之道,當時人説:李子樹下沒有小路。改任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遇到制書敕令有不合適的地方,往往加以駁正。有求官的權貴近臣,睿宗説:不是朕吝惜,只是李乂不能通過啊!李乂上諫停止修建金仙、玉真二觀,皇帝雖然不允許,卻和氣地寬容了他。太平公主幹涉政事,想拉攏李乂依附,李乂堅決拒絕。

開元初年,姚崇任紫微令,推薦李乂任侍郎,對外説是重用,實際是免去他舉發辯駁的權力,害怕李乂的明言切諫。不久,授任刑部尚書。李乂大度文雅有學識,朝廷稱他有宰相的名望,恰在這時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黃門監,諡號叫貞。遺言讓薄葬,靈柩不歸還家鄉。

李乂嚴肅正直大方文雅,懂得治理的大體。安葬李乂這天,蘇頲、畢構、馬懷素前去路祭,哭着説:不為公悲慟而為誰悲慟呢!李乂侍奉兄長李尚一、李尚貞十分孝敬,他們又都以文章知名,弟兄合編為一集,號稱《李氏花萼集》,總共二十卷,李乂所寫很多。李尚一死時任清源尉,李尚貞任博州刺史。

新唐書閲讀答案15

陽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遠近慕其行,來學者跡接於道①。閭里有爭訟,不詣官而詣城決之。山東節度府聞城義者,發使遺五百縑②,戒③使者不令返。城固辭,使者委④而去,城置之未嘗發。會裏人鄭俶欲葬親,貸於人無得,城知其然,舉⑤縑與之。

(選自《新唐書》,有刪減)

【註釋】①跡接於道,絡繹不絕。 ②縑(jiān),細絹,可用作貨幣。③戒,命令。 ④委,放下。 ⑤舉,全。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⑴遠近慕其行( ) ⑵會裏人鄭俶欲葬親( )

1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含義(3分)

城知其然,舉縑與之。

12.不能體現陽城在當時頗有聲望的一項是(2分)

A.遠近慕其行,來學者跡接於道。

B.閭里有爭訟,不詣官而詣城決之。

C.山東節度府聞城義者,發使遺五百縑。

D.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嘗發。

13. 選文詳寫的這件事展現了陽城為人的一些特點,以下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博學多才 B.處事公正 C.不畏權貴 D.扶危濟困

閲讀下文,完成10—13題 (12分)

10.⑴品行/品德(2分) ⑵正好/恰巧(2分)

11. 陽城知道了他這樣的情況後,把全部細絹都送給了他。(關鍵詞:其,然,舉,與,之)(3分)

12.D(2分)

13.D(3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