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作的勵志經典文章

來源:文書谷 2.96W

那些關於工作的勵志經典文章總能教會我們很多職場道理,那麼關於工作的勵志經典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工作的勵志經典文章

關於工作的勵志經典文章:請在職場做一個安靜的啞巴

QQ空間裏整天都有人哀怨職場規則多,少説多做,安靜的做一個啞巴挺好!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大嘴巴,不喜歡保守祕密,一旦有什麼事情,就會感覺不説出來心裏不舒服。但是,這種心理對於家人來説,是無大礙的,要是在職場上,學不會守口如瓶,就要吃大虧了。

那麼,職場上哪些話不該説呢?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對於一個人來説,保守祕密的能力是他在社會中的健康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們就認為保守祕密的能力居於一個人心理健康發展的最中心位置。兒童在6到7歲時就學會不要提前泄露送給媽媽的禮物。研究者們還發現,保守祕密的本事能加強一個人的吸引力。

在職場中,對於同事,每一個人一定能區分開哪些同事保密能力強;而哪些人保密能力弱。但是,真實的內心環境告訴職場人:因為長時間嚴守一個祕密而在精神上精疲力竭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有些職業就要求工作人員恪守祕密。他們努力壓抑自己不説出祕密,最後導致一種反彈效應,使得他們對心中祕密的顧慮竟然會淹沒自己正常的意識,被壓抑的想法甚至還會在一些人的夢境中重現。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了一個羣體,他們將其稱為“壓抑者”,這些人更能無視或者壓抑祕密,也就是更能嚴守祕密。職場中的守密者會有這樣的特點:很少生氣、很少為金錢發愁或者被噩夢困擾。他們都自我感覺良好,不會為一點小麻煩冒汗。

職場心理學家相信,這些人會用美好記憶自我干擾,封鎖腦海中令人沮喪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職場歷練,這些人習慣成自然,成為了擅長保守祕密的人。

在找工作困難的今天,有人或許會問:善於保密,職場能加分嗎?我的回答是:當然。有些工作,尤其是一些高薪、高職工作,其實都和保守祕密相關。

職場本來就是一個隱形的戰場,如果你得知一些別人都不知道的祕密,卻又不知道保守。當被別人知道是你泄密之後,必然會遭受排斥。反之,也可以思考如果自己的祕密被別人到處宣傳,還能夠淡然嗎?所以,做一個安靜的啞巴挺好,至少不會引火自焚。

關於工作的勵志經典文章:老闆面前你不該説什麼

職場上,我們每天和同事、領導之間難免有話要説。説什麼,怎麼説,什麼話能説,什麼話不能説,都應“講究”。可以説,在職場上“説話”也是一種藝術。很多時候,有些人吃虧就是因為沒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1、“不是我的錯”

當公司或團隊中發現一個問題,即使與你毫不相干,也千萬別説“不是我的錯”。因為這個問題肯定和老闆有關。此時應該儘量幫助出出主意。這也是表現能力的一個機會。

2、“這次該輪到我晉升了”

在現代職場中,“資格”不再是值錢的“古董”。貢獻的大小,特殊技能及與公司各部門的協調能力等,才是個人進步的關鍵。

3、“技術我不在行”

要明白“科學技術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的道理。一方面,要保持強烈的求知慾,加強學習,另一方面,過分謙虛就是驕傲。要積極表現自己,隨時跟同事們露幾手。還要注意的是,面對老闆時,一言不發也不會有任何裨益,因為老闆期待的是信息、觀點和想法。

4、“我需要一個更高的職位”

在如今的職場中,職位不能直接體現你對公司的貢獻和價值。“做出業績”應擺在首位,“尋求位置”則應放在最後。

5、“我效率很高,從不加班”

員工應該從來不計較投入的時間,埋頭工作,瞭解公司和客户才最重要。很多重要信息及策劃通常都是在“非上班”時間發生的。

6、“我只認識本部門的同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務必瞭解公司各部門的負責人、其理念及做事方法以及你的團隊與其它部門的關係。

7、“這事沒法做”或“這事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面對難以應付的工作應該努力尋找處理途徑,幫助老闆理清思路。

8、“我沒有什麼內容要彙報”

對自己從事的事情保持沉默或言語不多,給老闆的信號是“你工作投入不夠”。老闆欣賞的是創新和效率。

9、“目前境況令我很高興”

此類話語的潛台詞是:“我不願嘗試新的任務。”

還要注意的是,面對老闆時,一言不發也不會有任何裨益,因為老闆期待的是信息、觀點和想法。

關於工作的勵志經典文章:調整心態不當職場“祥林嫂”

還記得我們國中時學的魯迅的小説中的人物祥林嫂嗎?她每天不停地嘮叨一句話:“我真傻……”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經常嘮叨抱怨呢,特別是工作,看看吧,我們是不是天天抱怨工作不行、工資不高、公司不好等等,我們是不是也成了職場上的“祥林嫂”呢?

調查顯示:近九成人天天發牢騷

近日,一份關於職場人心理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近九成職場人每天都會發出抱怨。其中,65.7%的人每天抱怨1至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至10次,4.8%的人每天抱怨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自己“從來不抱怨”。八成職場人表示自己會習慣性地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而92.6%的人對自己的抱怨行為感到“深惡痛絕”。

職場人每天都在抱怨什麼?

調查結果表明,80.5%的人抱怨的內容與工作相關,感情問題緊隨其後,比例為29.7%,排在第三位的是家庭問題。而公共服務、公交車、物業等問題並不是引發職場人抱怨的主要原因,比例僅為20.9%。調查顯示,74.7%的職場人表示自己抱怨主要是為了發泄內心的苦悶,而希望通過抱怨解決問題的比例為36.2%。

案例掃描:對工作不滿心生抱怨

小韓是08屆環境藝術設計畢業的學生,畢業時因自己優秀的畢業設計作品被老師推薦到一家景觀設計公司工作。剛進公司的小韓被分配的工作是輔助老員工一起完成前期投標方案設計。可能老員工怕後來者居上,所以不願意讓小韓涉及到過多工作方面核心內容。小韓於是希望老闆能讓他單獨負責一個方案,但是老闆並沒有同意。此後,小韓對公司諸多抱怨,覺得老員工對他有敵意,老闆又不信任他的能力,自己覺得很委屈,在msn上也改了簽名。此後小韓認為反正也得不到想要的,索性對工作敷衍了事。新年剛過,老闆藉口經濟不景氣,把小韓裁掉了,臨了還送了小韓幾句話:過多抱怨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改變你自己。

老李是一家投資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工作十年,在現在這家公司就呆了八年。從最初的小職員到現在的部門主管,老李花了四年的時間。但一晃四年又過去了,位置再也沒有變動的跡象,薪水也是象徵性地漲了幾百元錢而已。看着身邊的同齡人事業上春風得意,而自己在這個公司工作瑣事多,薪水不高,福利也不好,又沒有發展空間,不由得心生抱怨,天天在家人面前嘮叨,搞得自己和家裏人都煩。

專家分析:過多抱怨不利工作更不利身心

工作佔據了職場人每天大部分的時間,而日常工作中充斥着一個個矛盾,需要職場人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去解決、協調。在這個過程中,一旦無法做到內心的平衡,抱怨就會隨口而出或者在腦海中閃現,當這種矛盾積累到無法疏解的時候,職場人會發現自己真的成了“祥林嫂”。武漢市精神衞生中心劉連忠副主任醫師指出,過多的抱怨不利工作更不利身心。

1.過多的抱怨會留給別人非常消極負面的印象,讓人認為你是一個沒有修養的人,影響你在同事、上級甚至客户中的印象,導致人際關係出現問題,職業生涯受到影響。

2.過多的抱怨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比如,當你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如果能通過恰當的方式提出來,本來有可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但如果你不分場合、不顧及影響,大發牢騷,就會使本來有理的事變成無理取鬧,失去別人的同情。

3.過多的抱怨反映出一個人心胸狹窄,度量有限,喜歡計較小事。愛佔小便宜的人,抱怨特別多,因為他常常會感到自己吃虧。分任務,他希望比別人輕一些;有好處,他希望比別人多一些。而讓一個人在每件事上總佔便宜是不可能的,於是心胸狹窄的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吃虧的地方,就每天都會有發不完的牢騷。

4.過多的抱怨表現一個人的怯弱無能。凡是具有很強工作能力的人,無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還是自己陷入不利境遇,他都能冷靜地考慮對策,依靠自己的努力征服困難,扭轉被動局面;而懦弱無能的人碰到這種局面,就會顯得束手無策。他們既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戰勝困難,於是就免不了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5.抱怨還會加劇不良情緒,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病、潰瘍、神經官能症、甲亢、偏頭痛、糖尿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而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就是不良情緒狀態。

專家建議:從改善自己開始

近年來,隨着職場生存壓力的不斷加劇,職業人對自我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職場抱怨愈演愈烈。從心理學講,抱怨是一種情緒發泄,有不滿情緒過於壓抑不行,需要發泄出來。但是抱怨只能使不滿得到暫時緩解,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怎樣才能化解這種職場不良情緒?專家建議:

第一,要糾正自己某些錯誤的信念和觀點。任何人都不能對他人、工作有過分的要求,別人不可能按照我們的意志、喜好來行事,我們不可能主宰環境和他人。所以遇到困難和挫折是生活中的必然,我們應當善於調控自己的情感、態度。

第二,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人生中的成功快樂,只可能自己找到。自身的個性心理弱點可能是導致煩惱的內在因素,只有改善自己才能改善情緒。要逐步克服不良心理狀態,培養自尊、自愛、自強、自立、自主等良好心理品質。

第三,要學會自我調節。即通過自我勸慰、自我開導、自我調適,使自己冷靜下來,把問題想通、想透,這是克服抱怨心理的最好辦法。之所以會產生抱怨,固然與身邊的不公正現象有關,但也與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和認知方式有關。想一想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是否對頭,是否只從個人意願出發;想一想自己考慮問題是否全面,有沒有偏激;想一想還有沒有比抱怨更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現實生活中暫時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不能居高臨下地評判、抨擊和指責別人,而應當看到自己的責任,拿出實幹的精神和勇氣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