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來源:文書谷 5.41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教師不僅在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兒童,而且也是兒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複雜的腦力勞動過程和人的個性形成過程中從事一些研究工作呢?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個階梯。”

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感受到在他的偉大著作中精闢地揭示出了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閲讀能力。讀完後在這一百條建議裏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關於閲讀的這兩條:“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和“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如果閲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閲讀,那他就連教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閲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説:“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這兩條建議不僅僅是用來教導學生,更是對教師建議。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閲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教師自覺閲讀,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職業的幸福,擁有詩意的人生。愛讀書、有修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薰陶下愛上讀書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宋代詞人蘇東坡説過這樣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高爾基也曾説:“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手捧書籍,潛心閲讀的身影,應是世間最美的姿態。

今天,在我的讀書分享開始之前,我想和大家講述一個關於娜娜的故事。

娜娜的故事

“陳老師,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課上又睡着了。”唉,記不清這是科任老師第幾次跑來我的辦公室告她的狀了。

娜娜,長得倒是挺不錯的,白皙的皮膚,高挑的身材,活脱脱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課,她的狀態就令人頭疼,逢課必睡,每睡不醒。至於她的學習成績嘛,若是哪次考試能夠考及格,那便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為此,多少次,我氣急敗壞地衝進教室。當着眾多學生的麪點她的名,大聲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書翻倒在地。而今,歷史還要重演嗎?那麼,之後呢,之後的之後……她依舊趴在桌子上,怎麼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終不得其法。

就在我躊躇焦慮之際,學校給我們八年級語文組送來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從此開啟了我們快樂閲讀的智慧之旅。通過我們語文組的這些活動,我們與偉大的教育家對話,汲取養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好老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是這樣的人,她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時是一種樂趣,真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瞭解他們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讀到此處,我頓時心頭一熱,有了一種“眾裏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於是,我從抽屜裏取出一個紙杯,在辦公室裏倒上一杯熱水,不動聲色地來到娜娜身邊,把她輕輕地喚醒,然後慢慢彎下身子,輕撫她的額頭,對她低語:“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訴老師,這樣趴在桌子上,老師會很擔心的。”

聽到我如此一反常態的話語,娜娜驚愕了,抬頭望着我:“老師,我錯了,我保證以後不會再犯!”“老師,相信你!”我堅定地笑了笑。

有時候,教育很複雜;有時候,教育又很簡單。簡單到只需一句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

過去,我為孩子們無厘頭的吵鬧,各種大大小小的錯誤傷透了腦筋。我不喜歡這樣,他們偏要這樣。有時候,我不得不聲色俱厲地予以禁止。但情況並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轉。還好,我想起了這個故事。還好,我遇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

寫在最後

書在左右,或信手閒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而過,或反覆品賞,芬芳盈口,滿心餘香。

老師們,我們選擇的工作,儘管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未必就是我們生命的燃點,因為僅有外部的光和熱是不夠的,燃點的能量更多來自於內部。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教育卻潛藏着巨大的魔力,那便是喚醒。我想需要被喚醒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我們老師自己。教育的過程就是與學生分享自己閲讀體驗的過程,閲讀到達哪裏,教學就到達哪裏,教師視野的邊界就是教學的邊界。教師思想的深度就是教師育人的厚度。

讓我們都做一個帶有書香氣息的老師吧,在書香裏暢遊,與文字無語相對,讀它的淵博,它的哲理,它的睿智。漫漫教育路,因為讀書,因為感悟,因為體驗,我們知行合一,我們把讀書和育人結合起來,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好書猶如夏日裏的一陣微風,清爽舒適,沁人心脾;它更像黑夜裏的一盞明燈,生生不息,指引方向。假期在家,我再次捧起《給教師的建議》,通讀下來,我發現章節多以設問開端,聯繫事例,最後得出可行之法。這對於任教國小階段的我非常受用,接下來我具體談談感受較深的幾點:

一、國小低段可巧用“詞彙財富本”

書中在談及詞彙教學時,作者明確提出建議:“國小各年級的老師要培養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學生應當成為詞的音樂家,正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看到這裏我便想到在國小低段,我們可督促學生用專門的筆記本摘抄每日詞語。入校清晨,教師板書好每日學習詞語,例如“朝霞”、“鮮花”。孩子們清晨走入教室便把詞語抄在詞彙本里。日復一日,有計劃地回顧複習,那記錄過的詞語一定會成為學生的老朋友。而且受到書中“詞的音樂家”這一説法的啟發,在抄錄每日詞彙之後,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或各種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們感受到每個詞語都是有温度的。例如教師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朝霞、鮮花”,再用它們編寫作文。孩子們學習用詞來表達最微妙的感情,用詞來反映從周圍世界得來的印象。長此以往,我相信“詞彙財富本”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紮實的知識,更有對於美的鑑賞能力。

二、複習時可利用“紅色空白處”

古語有云:“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預習、學習、複習是我們收穫知識必不可少的三部分。在書中的第14章節,有這樣一種複習方式,我非常贊同。學生們可在聽課筆記裏畫一條豎線(留下一些空白地方),把那些需要牢記的知識點用紅鉛筆寫下記在空白處裏。當書上佈滿筆記後,紅色筆記會格外引人注目。這樣方便學生在複習筆記時,高效回顧相關重點定理。這便讓我想到,每次在末考複習前期,年級教研組總會討論如何帶領學生梳理重點生字詞,有效又有趣。有了這本書給的啟示後,我們可以嘗試將那些一定要掌握的字詞,引導學生們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歸納整理,並將重點詞語填在相應紅色空白處。每天晨讀課上必讀必記,我相信學生們無形之中對詞語更敏感,複習時就會事半功倍。

三、給自身的建議——不斷積累智力財富

當我看到“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這一章時,我便像一塊海綿如飢似渴地想汲取書中的知識。章節開篇便説到一條真理:無論年輕的時候充滿了多麼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但是我們總能夠找到時間來逐漸地、一步一步地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更是建議青年教師每個月看三種不同類型的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我校教師讀書活動啟動儀式上,老教師教導我們:“能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途徑——讀書”。當時聽完我暗暗告訴自己:好讀書,開卷有益:勤讀書,學海無涯!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此言雖老,其意卻真。我們可以將讀書筆記的摘抄與自己的學習緊密結合,遇到釋疑解惑之處不妨抄錄標記,讓自己真正的有所學,有所得。

通過閲讀,我收到了不少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呢,最後,我將用書中的這樣一句話激勵自己——“為了上好一堂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期待每天進步一點點,收穫一點點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時間不是教師的全部,知識才是教師的本錢。——題記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對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況且教師和所有人一樣,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如何利用這24小時來做如此多的事情呢?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腦海輾轉如湧。

突然感覺教育工作者是那麼辛苦、那麼疲憊。起初,我報考師範院校只是為了有兩個足夠供我玩的假期:暑假和寒假,現在想想自己的想法是那麼幼稚,那麼可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突然豁然開朗,同時為教育事業的神聖慨歎!時間對於教師而言是空氣,少了它無法進行正常的生命軌跡。有一種老師整日在時間的苦海追隨,上課的時間不能滿足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還要佔用自己工作日之外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如此辛勤勞作的老師,勤懇的工作者被多少人感動?

記得,我在讀國小、中學的時候就有幾位這樣熱情的.老師,並以這種老師為驕傲,感覺他們特別親切,為教育不惜奉獻着自己的一切。如今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才明白這不是教育的真諦,這不是一位真正優秀的教師。教學有法的老師在課上能將所有的知識使學生消化,變為自己的食糧。我覺得這需要教師經驗的總結與積累,要想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不掉隊需要教師用時間來詮釋,這也關係到如何開發學生智力的問題。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良好的開發,必須使學生感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就時間來説,還是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但是時間又不是教師的全部,比時間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有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看到這段話,我相信有好多人會為之震撼,同時也產生迷惑。為什麼用終生來備課?為什麼又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備好一節課?用終生來備課,是把終生的時間用來學習、讀書,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補充着營養,使自己的知識細水長流。知識沉澱到一定程度就會迸濺出不可預知的力量。可見,知識對於一位教師來説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要不然怎麼會有“活到老,學到老”,“終身教育”的出現?當把知識彙集成海洋,就會如水波在海中輾轉,融匯交織。真正將所具備的知識相融於一起時,在教學中就遊刃有餘了。用終生來學習不就是為了用這幾分鐘來備課,減少時間的浪費嗎?如果真做到如此,我相信不會有人説我的時間不夠用了。

教師除了讀書使自己具備足夠的知識之外,還應教給學生如何學習。我覺得教給學生如何學習比學生學會了什麼更重要。只有學生學會學習,教師才能夠少費心思給予學生指點,更不至於時時刻刻牽腸掛肚,這不也節約時間了嗎?學會閲讀不僅是開發智力的好辦法,而且是一個人不可具備的能力。如何讀才有成效呢?讀與思是並存的,只有學會在讀書中思考,在思考中讀書才算是真正的閲讀,這也能使學生獲益匪淺。這也正是孔子所説的:“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與學之間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想有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教育方法。教師不是缺少時間,真正缺少的是知識,是教育方法!得法才能得天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暑假裏,我再次閲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完後,不禁感歎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他彷彿正在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一樣,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書中共寫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作為教師的神聖職責。授業,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蘇霍林姆斯基就提出“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給我們的建議是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是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他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生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過程中活起來。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地獲得這筆終生受用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一位老師,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們能對語文更感興趣一些,學習更積極主動一些,學習熱情更高漲一些,我想這是我追求的目標,但如何才能把課上得更生動、更有趣、更吸引人呢?興趣的源泉在哪兒呢?這是從教一年以來一直讓我倍感困惑之處,但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興趣的祕密何在”,我們“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實施和現象的‘權利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務就是要不斷的扶植和鞏固學生想要成為發現者的願望,並幫助他們實現這種願望。

此時不覺有些底氣不足,自己讀過的教育專著可謂是鳳毛麟角,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沒有正確教育教學理念的支撐又怎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更科學、更有效、更遊刃有餘呢?怎樣才能使自己不侷限於一桶水,而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呢?書中又給了我及時的提示:“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時間總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還有擔任班主任的瑣碎工作以及生活瑣事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似乎時間已經被完全用光了,其實不然。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書中給了我最真誠的答案: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讀書能使人變得睿智,當讀書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時,那麼我想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上課之餘,我認真閲讀了《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第一章中的第5、6、7、8、9節,細細品味,感悟多多。這幾節談了關於“問題”學生的處理方法,我非常欣賞安奈特那種冷靜理智富於教育機智的處理問題方式。“問題”學生是我們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的,不同的老師會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產生的結果也截然不同。一部分教師往往會板起臉來,面對全班學生訓斥該學生一頓,在老師的高壓下,學生表面上認識到了錯誤,自尊心卻受到了傷害,所以內心並不服氣,甚至在心裏怨恨老師,在感情上和老師產生了隔閡,這樣不利於學生快樂健康成長。而安奈特的做法卻截然不同: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搗亂,老師只要把他帶出教室,表情真誠,切忌惱怒,問一問:“你還好吧”、“你今天的表現有些不太對勁,不太像平常的你。”、“我想你一定是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如果真有什麼事,不妨講給我聽啊。”下一步就可以回教室接着上課,他再也不搗亂了。這樣,你既向學生指出了他的行為不妥當,同時又照顧了他的自尊心,而且恰當地表達了你對學生的關切,你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出於對學生的關心。“你還好吧”教育策略確實感動了大部分搗亂的學生,他們感到老師對他們的照顧、寬容,從內心深處知道自己錯了,立志改變自己,逐步走向優秀。

其實,“問題”學生比起其他學生,他們更需要老師的呵護、體貼、理解、尊重,對待他們要小心得像對待花朵上顫動欲墜的露珠一樣,教師要學會忽略、學會包容、學會尊重、學會鼓勵,幫助這些“問題”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比如,暑假開學我接任五年級,班裏的郭帥傑同學,是個獨生子,爸爸媽媽視為掌上明珠,過於嬌生慣養,逐步養成了霸道的壞習慣。在學校,課間和同學打罵,上課不注意聽講,作業經常完不成,是有名的“問題學生”。他的行為使我很棘手,很茫然。後來,我和班幹部進行了交流,探討郭帥傑的問題,徵求他們的意見。同時,我又向前任班主任瞭解了情況,交流了關於郭帥傑的管理方法。並且,我多次進行了家訪,家校合一,為孩子的成長攜手共進。多方“會診”後,我找到了轉化他的方法:課間,我多次找郭帥傑談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增進師生感情;有了錯誤,從不當着學生的面批評他,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比方説圓,慢慢開導,逐步融化;課堂上有意多次提問他,課後另開小灶,給予輔導;後來又讓他進了班委,讓他感覺到老師非常重視他,培養他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平時發現他在某個方面有了進步、有了閃光點,就及時表揚他、鼓勵他,增強他要求進步、積極向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的郭帥傑簡直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團結同學,尊敬老師,遵守班規,學習態度端正多了,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看到他的進步,我很欣慰,它使我更深的懂得了教育要學會從關愛、包容做起,那麼“問題”學生也一定會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的。

用心靈贏得心靈,做孩子們的“良師益友”吧,每天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句鼓勵、幾多包容,給學生的進步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那麼,每個孩子在您的博愛中一定會健康成長、幸福快樂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將其教育教學中的實例,以平實精煉的語言,輔以精闢的理論分析,內容基本涵蓋了教育教學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對教師教育教學方面的指導,也有對教師提升自身素質的建議。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貫穿於書的始終,使一線任教的我如獲至寶、受益匪淺。

一、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才能,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學任務。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我們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瞭解每一個人的志趣,這一點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教師的共性教育不能排除個性教育,而且必須依賴於個性教育去充實、完善和提高。

那麼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學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杜絕搞一刀切,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更聰明。教師必須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滿足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教師的責任在於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長處,並加以引導和鼓勵,讓學生多種多樣的才能、天賦、意向、興趣和愛好等個性特點充分發揮,促使學生獲得成功,從而樹立起自尊和自信,並最終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二、教師要有深厚的知識底藴。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教師為了使學生獲得知識的亮光,獲得學生的信任,喚起學生的求知慾,發掘學生的天資才幹,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這就是通過閲讀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藴。教師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對自己所教的科目是行家,同時必須有廣闊的視野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教師的教育教學才能情感豐富,才能暢達而生動,有趣而有效,才能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滿常新,才能給學生一杯時代的活水,才能講起課來深入淺出、旁徵博引、成竹在胸、得心應手,才能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才能使學生產生敬重感,自覺自願地接受教育和指導。

三、要有語言修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若是混亂,沒有邏輯順序,他講的教材的意思是那麼模糊不清,這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疲勞甚至產生厭學,加重學生的負擔。

教師的語言是關係到激發學生情感、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一門藝術。是否有技巧與魅力、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師職業特點所需要的。這就要求教師所用語言應該是:第一,準確簡明、科學、富有示範性;第二,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第三,條理清楚,富有層次感,邏輯性;第四,點撥啟發,富有激勵性;第五,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等。而作為低年級數學教師要把抽象的理論、課本的死知識講活講得具有吸引力,要使學生興致濃厚,就必須豐富自己的語言,如果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那麼,我們的課一定會具有吸引力和説服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最近讀了他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後感到了作者對教育實踐的思考真是字字珠璣。下面就感觸最深的幾點,談一談自己的收穫。

一、“後進生”工作

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有的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面對這樣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給他們補過課,他認為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課上沒有掌握教材,而他只是教孩子們閲讀和思考。

對於“後進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開小灶單獨補課,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其學習動力。“後進生”的轉化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過程,在日後的工作中,我們不妨也來嘗試一下“第二套教學大綱”的做法,使學生通過閲讀而思考,讓思考變成激發智力的刺激,防止死記硬背,他們思考的多了,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就會越多,他們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二、年輕教師的學習

我們經常抱怨工作緊張,沒有自由時間,也就為自己的懶惰,為自己不看書找藉口,時間像海綿裏的水,要看我們怎樣去擠,願不願意去擠,我想我們總還是能夠找到時間,來逐漸地、一步一步的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的。作為年輕的教師,我們應該大量的閲讀,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

三、作為教師應該是個多面手

上師範時,學校開設課程是相當多的,除了基本的語數英外,藝術課也開得非常正規,比如:美術課上要學素描、國畫、簡筆畫,音樂課要上視唱練耳、鋼琴等,當時只是認為學好這些就是為做美術、音樂老師準備得,直到參加工作,才認識到其實不然,無論哪個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這些藝術,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揮手畫出能形象表達課文內容的一幅畫或帶着學生去聆聽那些和內容相關的樂曲,這又是何等的美妙,學生把老師作為崇拜的偶像,願意跟着我們學,師生關係也就拉近了。

四、關於讀書的思考

1、讀經典,尤其是語文教師,像王菘州這樣的深度語文教學者,他們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藴,雖然我們現在上不出這樣的課,但是也應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這是我們的職業特點決定的。經典的東西曆經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所以我們讀唐詩宋詞、漢賦元曲;讀魏晉風度;讀屈原、李白、蘇軾、曹雪芹;讀歌德、泰戈爾、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因為我們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讀得開闊、豁達;才能把人類優秀文化傳授給孩子們。

2、學習方法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現代學習理論及方法方面的書很多,應該認真讀一下,對指導學生學習、提高自身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是很重要的。

五、善於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 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所以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 上課就越輕鬆。本學期,我計劃分三類幾下自己的讀書收穫:第一,文章或者書籍的脈絡,這是對所讀內容清晰和宏觀的把握。即使將來此書此文不在眼前,你也可以憑着脈絡把它回憶出來。第二,文章精彩處。第三,讀文章時的所思所感。把當時與作者的思想的碰撞,及時記下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及其著作業已聞名於世,但也有讀者尚感陌生。一旦你去熟知他那無私奉獻自己的人生,領略他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的卓著成就,你便會對他的為人品格、超羣出眾的教育生涯產生一種敬慕之情;一旦你去讀他那些用心血寫就的蜚聲國內外的著作之後,你便會對他產生一種崇敬之感。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真正的人,可以説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的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家。

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蘇霍姆林斯基不止在一條建議中提到教師時間分配的問題,他舉了兩個例子。第一是她自己做了一個有趣的數字統計。他對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學的教師做調查,詢問他們:你們的孩子進的什麼學校?在那個系?結果只有14個人回答是“師範學院”或是“培養教師的綜合大學”。而480名教師是這樣回答的:“因為教師的工作太辛苦,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 是的,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輔導、談話、寫各種各樣的總結,時常感覺時間不夠用的。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完全取決於學校的'全部活動是怎麼安排的”。他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上記一些記錄,一邊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的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的令人驚歎啊!課後又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聽完這位老師的話,我想所有的人都應該感到很意外吧,這種境界對一名教師來説是至高無上的,是值得我們深深學習的。

對於這本書,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書中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利用假期抽空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裏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我很喜歡,他説:“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後令我頭疼的孩子,他們就好象不小心丟失了翅膀的天使嗎,那些學生的心靈,不是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嗎?蘇霍姆林斯基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懂得生活。有人説過,一個人忘掉在學校裏所學的東西,剩下的就是教育了。可是,如果剝除了我們孜孜以求教給學生的東西,在學生的記憶裏,還會留下些什麼呢?我們是否給予了他們生命所需要的良好營養,賦予了他們人生必要的生存智慧呢?

這讓我不禁想起幾年前我教過的那個特殊的孩子。記得開學第一天,我看着這個個子比其他孩子矮很多,但是對陌生的環境一點也不害怕的小女孩兒,坐在座位上就自言自語,帶的早飯是一小包豆奶粉,弄開以後,趴在課桌上就舔。當我看着她時,沒有眼神的交流。智力明顯低於同齡正常兒童,和她講話,答非所問,含糊不清語言表達能力差。

看着這個小姑娘,我想她就像一位折翼的天使,來到了學校不能忽視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要讓她能隨進班集體,不讓她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和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因此,當她亂拿別人東西時,當她毀壞別的班繪畫作品時,我都會當着全班同學面説她的年齡小一點,我們大家幫幫她。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刻意對待她,不區別她與其他同學,並且開展很多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她參與其中,及時鼓勵、肯定她,讓大家忘記她的不同,而記住她好的表現。關注她課間和哪些同學玩,不在班級提及關於她和別人不同的話題。教育大家要以發現的眼光看待她,要正確對待她的變化,以我們集體的耐心,接納她的缺點,她的變化。並號召班幹部帶頭和她一起玩耍,如果她有什麼困難,我們要主動去幫助,以此來帶動全班學生態度的'轉變。

對於她,我覺得讓她掌握生活中的知識更為重要。比如她認識鐘錶,讓她知道了每天要按時起牀,按時上學,遵守時間,在學校懂得了,樓道內不亂跑,這樣做很危險,上課時不亂喊亂叫,那樣做會影響同學們的學習,不亂拿別人的東西,懂得了見面向老師問好。每次得到同學的幫助,都要向同學説出:“謝謝你的幫助”.....讓她在集體中學會交往,懂得感恩。這些對於她來説遠遠大於了她學會了課本上知識的價值。記得有一次我生病請了兩天假,剛到學校,她就就跑過來問我,這兩天干啥去了,我都想你了。一次我踩在凳子上拿東西,只有她走過來説:“別摔着”,我高興的説對着全班同學説“看,xxx長大了”。漸漸的,大家再也沒有把她看成是特殊的學生了,都認為她種種怪異的行為是由於年齡小。漸漸的大家接納她,她也是我們班級的一份子,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展本來就是不平衡的,參差不齊的。但是,它們都在發展,都能發展,不管是高大的還是矮小的,強壯的還是軟弱的,它們都各具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都會按着自己的方式不斷的發展、成長,這就是自然規律。智力上的差異本來對於孩子來説就很不幸了,作為老師,上帝為她關上了一扇門,我們要幫她打開另一扇窗。願教師那暖暖的愛會讓我們的折翼的小天使再生羽翼,教師那深深的愛會讓他們像天使一樣在我們的眼前飛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1、教師要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大家都知道,也都會。但是長久地愛每一位學生,愛好學生,更愛“壞學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到。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師要理解信任每一個孩子,理解他們的需要、想法,同時讓孩子理解自己。師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這樣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定愛老師,老師讓熱愛學生變成事實。

2、教師要相信學生。

首先要讓學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會戰必勝,攻必克。其次,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是一個完整的獨特的個體,適時的放手,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探索、創造,允許學生出錯、失敗,在不斷的鼓勵、引導中過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3、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論”“一分定差別”已不是新鮮事,受此影響,很多人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學生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學生。學生的稟賦、才能、愛好和特長是各不相同的,要讓他們充分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他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術就在於解開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現代社會需要多樣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每位老師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

4、關注學生的素養。

“素養”一詞是這幾年我們教育中的流行詞,學科素養、科學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各種素養中具有統率作用的當屬精神生活。培養學生的精神素養,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個品德高尚的老師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動的道德素養活教材,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學生和諧全面發展,將來也能過上幸福文明的生活。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初讀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我受益匪淺。在教師路上行走的日子裏,我將用心細細品味,不斷學習,不斷成長,遇見更美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寒假裏,我借閲了由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也許是出於對後進生的關愛吧,我對那些只要能幫助提高後進生學習的內容特別在心。所以,書中提到的“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一小節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我又反覆閲讀了三遍,覺得受益匪淺,藉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點滴感受。書中寫到:“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過的內容,第二天就忘了。

對這些學生來説,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因為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們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經常會發現某些使他們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在他們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促使它加強工作。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今年我有幸地細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完這本書後,深刻感覺到要想做好“教書人”,首先要做好“讀書人”。讀書會給我們啟迪,讀書會讓我們思索,讀書會讓我們成為更優秀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麼可能教出好學生來呢?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真的感覺我好像遇到了一個知己,可以傾聽、可以訴説;也好像遇到一位好教師,使我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例如: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平時有很多疑惑,蘇霍姆林斯基都告訴了我;不僅如此,他還告知我們許多教學經驗和管理辦法,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成績等等。他能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學生的建議推薦給我們,這是給我最大的財富。在書中我找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也得到了太多的答案,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更提高了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使我受益頗豐。

書中提到應該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更應該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這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他的眼中,德育教育不能只是表面上的説教和口號式的文字,而應該是生活中的細節,是教師對學生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語……用愛去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愛去感化後進生,用愛去鼓勵學優生,讓學生們去感受愛,讓學生在教師的愛中發展和成長。我想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更要堅持我自己“先做人,後成才”的教育理念,並且在班主任工作中細心做好每一件事,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

書中最讓我佩服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件事是他一生都在堅持寫教育日記。其實我覺得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尤其是班主任,因為對教師而言,寫教育日記就是對自己教育過程的一個思考和總結,把平時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片斷變成文字,記錄在案,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要學會觀察學生,只有善於觀察才能瞭解學生,才能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將這些記錄下來,也是對自己工作的審視和分析過程。我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在這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和我的學生之間,真的`發生了許多讓我感動的故事,但由於我沒有及時寫下來,這些感動、感人的故事,還有那些點點滴滴的收穫經驗,隨着時間的流逝,從身邊溜走,就好似流星劃過,甚至不留一點痕跡。近幾年我發現許多老師之所以成為名師,就在於他們善於把他們平時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然後把它們串成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積累成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我準備在今後的工作中,也要把平時做的許多事情、想的許多東西寫下來,我想那也將是我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成長的見證。

總之,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收穫了太多太多。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還會時常拿起這本書,反覆研讀,這對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都會有着很大的幫助。這本書不僅讓我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會永遠激勵我成為一名有愛心並富有智慧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機緣巧合在朋友圈看到“雲舒寫教育”的姚老師發佈的消息:紀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週年教育科學出版社與雲舒寫教育聯合發起《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徵集活動,活動要求:1寫一篇讀《給教師的建議》的心得或讀後感。2拍一張與《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合影。完成1和2就可獲贈一本書籍。

我看到這個消息,有些躍躍欲試。之前簡單翻看過這本書,為了寫心得又重新拾起。掃掃了目錄,我目標鎖定在第26篇《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談“思想和心靈”,感覺太縹緲、太虛浮。我想結合自身短暫的一年教學經驗談談一個更接地氣的話題——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

要贏得孩子們喜歡,面善是外在條。我天生不麗質,出水不芙蓉,長相十分接地氣,十分大眾化,也十分個性化,哈哈哈。雖然長相一般,但我自認為自己還是比較面善的。雖然我時常對違反紀律的孩子一副凶神惡煞,但我更喜歡以笑示人。之前有家長和我交談時説:“雲朵老師,您那不是真兇,你都是裝出的。”是的,我是一張“紙老虎”。作為一名老師要有一定的威信,讓孩子尊重自己,嚴厲、保持一定距離是必須的,但臉上的那份慈愛是永遠隱藏不了的。剛接手的班級,有家長在家校聯繫本上反饋:孩子一開始覺得雲朵老師很兇,後才發現老師只對違反紀律的孩子嚴厲,對我們很好。我秉承的是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我嚴厲,是針對你的言行舉止,而不是你本人,如果你知錯就改,我會既往不咎,毫不吝嗇我的表揚。堂上、間,我也會因為情境的設置而情不自禁、忍俊不禁,這些都是人之常情,而這些都讓孩子覺得老師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普通人。

要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心善是潤滑劑。雖然我還沒為人妻、為人母,但對我的孩子們,我都以熱忱去交流,以善心去感化,希冀以真心換真心。其實孩子們都期望獲得老師的認可與讚揚,他們有時的不由自主、情非得已在事後被批評也懊惱不已,內心更渴望獲得肯定。我時常單獨找孩子交流了解情況,我也適當注意説話的語氣語調,我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我並不是不喜歡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漸漸成長起。我想鼓勵與幫助會給予孩子更好的引導與進步,多一句激勵的話語,多一個温暖的眼神,也許會勝過生硬的呵斥和指責。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要能吸引他們的目光,感受他們的歡聲笑語。最近在嘗試一事,就是每天利用大間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每次我一説:“我要講故事了。”孩子們立刻興奮起,喜上眉梢。我知道孩子們內心是歡喜的,也愛聽我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講述、根據人物角色用不同語氣語調加以鮮明區分、配合恰到好處的動作,適時設疑,讓孩子思考,孩子們常常被幽默有趣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目不轉睛地盯着我看,孩子們也逗得鬨堂大笑。我喜歡看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也愛聽他們毫不剋制的大笑,這才是他們最真實的天性。“雲朵老師,你講的故事真有趣。”“雲朵老師,你講得好好聽,我聽了一遍還想聽。”“雲朵老師,我讓我媽媽給我買了《一年級的小豆豆》了。”收到孩子們這麼多的反饋,我真心感動與歡喜。我希望能夠由讓他們喜歡聽我講故事,漸漸喜歡我的語,進而喜歡上我。

要贏得孩子的喜歡,看似簡單,又並非易事。每位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熱情、知識、人格魅力照亮孩子們,讓孩子們發現教師身上散發出的無限光芒,喜歡她,愛上她。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潛心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我受益匪淺。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經驗積累,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這樣的.一本書,應該讓所有一線教師人手一冊。

做老師難,做好教師難,做讓孩子喜歡的教師更難。為了孩子,我力爭做學生喜愛的教師,讓孩子愛上課,愛我這個老師。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特別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條,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觸動。文中這樣説:“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學校裏沒有一種各科教師都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無動於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學生越多,那麼,教師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那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心裏。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倒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態度。”是啊,我們每一位老師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每個老師都非常頭痛。書中提到,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做到孔子説的“因材施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細緻的瞭解。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教師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了解清楚,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使每一個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對此一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會影響到他人格的形成。為此,因材施教多麼重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