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書谷 1.1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

《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是二下的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會用小棒擺一擺得出結果,而這節課主要是關於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掌握試商的方法和懂得餘數比除數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在師傅和邢老師的指導下,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會表內除法以及會用豎式計算沒有餘數的除法,所以,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計算題和4題括號裏最大能填幾的題目,讓學生通過“算一算” 並多數學生根據示例:幾乘幾最接近幾又小於幾來“説一説”,既鞏固舊知,又為後面的學習做充分的鋪墊。在學習7÷3之後,又及時利用課件將其與6÷3進行比較,讓學生自主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在書寫格式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明確各注意點,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速度,使計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二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創設了“為小猴開慶祝會遇到難題”和“給小猴佈置場景”等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餘數的意義,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聯系平均分東西時最後剩下的“不夠再分”的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規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學中要合理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把握生成資源。

計算教學中的練習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學中我敢於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如在寫豎式時學生可能會看到被除數是幾,下面就寫幾;可能會把餘數直接寫成0,也可能會由於商試小了導致餘數比除數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並安排了“小小醫生“這一環節,展示各種錯誤現象,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在互相幫助中,糾正錯誤,鞏固新知。

本節課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深入練習鞏固,讓他們去發現正確的計算中,每道題餘數都是比除數小的,並在以後的學習中,及時用這一規律來檢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完成“試一試”的題目時,應該用17÷5來列式,有的學生列式為15÷3,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3、在教學中,我還要注意運用好教學評價這一手段,而且評價的方式也要多樣化,讓學生在互動中進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優化算法、把握實質,進一步鞏固和掌握好所學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2

如何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是學生剛剛接觸的新知識,所以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感興趣,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操作,觀察,思考這一系列活動完成的,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比較深刻地領會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餘數要比除數小”是計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則,教學中我並沒有硬性地將這個法則講給學生聽,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去發現它,並從正反兩方面去探討如此規定的理由。最後,我還組織了及時的,必要的練習,使學生透徹地理解並掌握這種計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題,並讓學生擺一擺並列出算式,在擺的過程中我通過問答的形式將13、4、12、3、1各表示什麼使學生清楚的理解,並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列豎式計算這個除法算式。

在列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將豎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學生列的很準確,讓他們將式子呈現在黑板上,通過對比的形式比較出優缺點,知道豎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這麼表示缺步驟。並將每個數表示什麼弄清楚。

學生計算有餘數除法時,一般會採用兩種不同層次的方法:一是藉助直觀圖或動手操作求得商和餘數;二是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試商。試商的本質是依據除法運算的意義,着眼乘、除法的關係進行的一種較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並掌握試商方法,不僅是為了達成本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為今後繼續學習除法計算奠定基礎。此段教學過程,聯繫具體的問題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除法的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試商的思考方法,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化過程,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升數學思考水平。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3

今天的教學比較失敗,原因在於沒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沒有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只是按照教案執行下去,因此,在教學結束後,留下不少的遺憾。回顧一下,主要有這兩個地方沒有處理好:

一、 簡便算法中商的處理不夠到位:

課堂結束後,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瞭解到,有的學生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一些糊塗的地方沒有搞清。例如900÷50,豎式上900個位上的0去掉後,為什麼不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了。

分析原因:

沒有溝通900÷50與90÷5之間的聯繫,沒有充分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商的個位上不用寫0的原因。

亡羊補牢:

應該通過思考、組織討論這個問題達成共識:900÷50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它的商與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後實際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個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 簡便算法中餘數的處理不夠到位:

在教學900÷40時,因為預設不充分,在學生出現900÷40的豎式中出現了餘數寫成20時,沒有充分的探究這樣寫是否正確,而一味考慮學生可能會忘記在橫式的餘數中忘記寫0而作了錯誤的引導。結果課後有學生表示疑惑,既然40當作4來除,那麼餘數如果是20的話不是比除數大了嗎?

亡羊補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此題豎式最後的餘數應該寫幾,但是橫式上的餘數應該寫幾,明確規範的書寫方法,進行強化。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4

這節課主要學習例3,即除法的豎式計算,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知道除法有兩種:

1、沒有餘數的除法;

2、有餘數的除法。

例3的第(1)題講的是沒有餘數的除法,在學生讀題後首先判斷這題是不是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如果是,又是什麼樣的平均分,由題目的第2條信息"每4個放一盤",明確這一題的確是解決平均分,説詳細點就是知道總數和每份數,要求份數,應該用除法解決。確定了方法,學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後藉由學生列出的橫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豎式計算,介紹豎式的知識,首先,豎式的運算步驟,第二,確認被除數、除數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豎式中第2個12是怎麼來的,具體表示的.是怎樣的數量。第四,0是怎樣得來的?它有表示什麼?結合題意,豎式中第2個12不是總數,而是在每盤放4個蘋果的情況下得出3(商)盤可以放12個。0則是總共的12個蘋果與分掉的12個蘋果的差,表示12個蘋果正好分完,沒有剩餘

有了第(1)題做鋪墊,我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第(2)題,讓學生自己探求的豎式,再想一想豎式中每個數的意思。學生彙報後,比較(1)(2)兩題的豎式,看看沒有餘數的除法算式和有餘數的除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其中第(2)題小蘿蔔的話給出了一種求商的方法,思考12裏最多有2個5,所以商2。這題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算式中商和餘數的單位不一樣,具體説説為什麼不一樣。

做練習時,學生剛學習除法的豎式,還不太熟練,尤其在做完第1題,緊接着做第2題時,有很多同學不知道4÷2的豎式怎麼算,是因為過於死板的記憶知識,將沒有餘數的豎式當做有餘數的豎式計算。通過第2題可以知道在有餘數的除法豎式中求商的第二個方法——看除數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數最接近的積,再和總數相減求餘數。第4、5兩題先明確題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問題,能列出算式和豎式,知道豎式中每一個數的是怎麼得來的,根據情境説一説數量關係式。

這堂課豎式對於學生比較複雜,一堂課過後發現很多同學仍不能明確豎式的寫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和理解。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5

連除簡便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乘法運算定律和減法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除數的積,也可以用這個數先除以第二個數再除以第一個數讓運算變得簡便”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有意識地強化了“根據算式特點靈活運用除法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這也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在設計時作了這樣的處理:

1、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因為有減法性質的基礎,我認為學生應用類比遷移能夠比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運算性質,所以我依託“類比遷移”的數學思想,以“猜想---驗證---應用”的教學思想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採用這種教學思路的意義在於滲透一種“學習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是有幫助的。有句話説得好,“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這也是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學環節設計緊湊,環環相扣,從複習鋪墊到新知的探究和鞏固練習我都做了精心的設計。複習鋪墊部分我設計了幾道可以進行簡便計算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的練習題,以這幾道題為依託為進入下個環節的猜測進行了準備,比如説: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們都和本節課的知識有緊密的聯繫,目的是讓它們根據這幾道題的方法很容易的聯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事實證明,這幾道題是有效的,當我出示4500÷25÷4=時,並提出問題是不是也有簡便方法時,很多孩子馬上進行了猜測,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讓孩子們的猜測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認為這個地方的設計思路很好,但由於這些數值偏大,學生算起來不太好算,而這節課重點是為了探究規律,如果把數設計的小一點會更好算,重點會更突出,更節省時間。新知的探究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舉出這樣的實例,這個環節雖然設計很好,但由於孩子年齡小,在舉例子時又缺乏引導,很多孩子無所適從,不會舉例子,我只好亡羊補牢,又進行引導,結果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以至後來的環節時間有點緊,如果備課時再細心一些,充分考慮到孩子的起點,效果會好得多。但是鞏固練習部分我覺得設計很好,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內容充實,有效的鞏固了新知,讓孩子對除法的'性質和簡便運算理解的更透徹,運用得更熟練!不足是因為前面的環節佔用時間太多,練習題沒有處理完。

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發現規律後,我本來想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再次驗證,但因為對習題的選擇不是太合適,所以只驗證了其中的一個規律,而對於第二個規律,習題卻不能完成驗證,這一點是一個失誤,應該進行修正,如果把習題再認真選一選效果一定要會好得多。

還有本節課教師的語言設計不是很精練,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驗證結束後,學生得到連除的計算方法有三種,為了強調簡便計算,我應該及時引導:“這三種方法,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種?”從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但要學會根據算式中的數據特點,靈活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這也是我們的數學的價值所在,可惜沒有及時引導,很遺憾!

總之,本節課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課時,我會揚長補短,爭取把這節課上的更完美!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6

從課前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過渡到小朋友去春遊划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件出示第一幅主題圖,先讓學生觀察小朋友來到美麗的公園划船,玩得可開心了。再仔細觀察第二幅主題圖,讓學生幫助圖中小朋友解決問題,最後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圖,讓學生經歷聯繫上、下圖理解題意的過程,學會收集有用信息,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學會列綜合算式,瞭解用遞等式計算來解決問題,並在實際意義的背景之下讓學生感受並理解乘除兩步運算的運算順序,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運算。並在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讓學生嘗試運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也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最後,通過幫老師給小朋友“分礦泉水”、宣傳牌上三角形的數量、以及後面的《知識城堡》上所有的練習,都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乘除兩步運算算理的理解,從而提高讀圖、識圖、語言表達圖意和提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創設

在新課前讓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再通過幫助圖中小朋友解決在春遊的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在鞏固練習中解決幫老師給小朋友分礦水問題等情景的創設,以及後面《知識城堡》上的多種練習的訓練都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更加貼近。

(二)注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

在整節課中我就非常注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例4的教學中,特別是主題圖呈現的順序,我考慮了很多種呈現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圖,還是先出示第二幅圖,或者兩幅圖同時呈現,最終我還是決定先出示第一幅圖,先讓學生説一説從圖中你可以讀到哪些數學信息,然後我再出示第二幅圖,問學生小朋友在遊玩時碰到一個什麼問題?你們能幫他解決嗎?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最後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圖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維衝突。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要整體觀看兩幅圖的慾望和需求,從而讓學生經歷聯繫上、下圖理解題意的過程。在指導學生練習時,主要注重培養學生整體看圖、讀圖的習慣,獨立思考、自主分析數量關係的習慣。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綜合式,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可用兩種以上方法進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

整堂課中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讓學生進行板演,關注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課堂上我並不時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誰能看懂這個算式?”,“這樣的算式你理解嗎?”,“誰能解釋一下這個算式嗎?”注重學生的錯例分析,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會這樣算,你的理由是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提供選擇的空間,引發主體意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個問題:

1、主題圖的呈現順序怎樣更合理,編者的意圖是什麼?

2、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遞等式在第四冊整冊教材中只有本節課出現,而且在課後的練習中沒有要求學生用遞等式計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課堂上向學生介紹遞等式及寫法,讓學生對遞等式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使學生懂得兩步計算式題在計算時還可以寫遞等式計算,對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練習中用這樣的寫法進行計算,但不要求全體生掌握這種方法,不知道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7

計算有餘數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訣求商,要把商和除數相乘,要用被除數減商和除數的乘積。如果把上述的這些計算寫成豎式,記憶的負擔就被分散,思維難度就會降低。如果用口算進行有餘數的除法,那麼難度相當大,所以,教材讓二年級學生筆算有餘數的除法,不要求他們口算出商和餘數。

計算有餘數除法和計算表內除法一樣,都利用乘法口訣求商,但求出有餘數除法的商,比計算表內除法難許多,況且,表內除法的商與除法相乘的積剛好等於被除數,而有餘數除法的商與除數的`乘積小於被除數,因此,在教學時由易到難地先安排表內除法的豎式,再教學有餘數除法的筆算。

反思不足之處如下:

1、教師引導大少,放手有些過度。導致後面孩子們出現了很多問題。

2、孩子們説的機會和時間太少。

3、展示孩子們的錯題時間太少,沒有糾正環節。

4、從學生完成的作業來看(很多學生在算式上只寫商,沒有寫餘數),我疏忽了一個細節,沒有把口算算式與堅式打包成一個整體介紹給學生。雖然我的板書上面是橫式,下面是相應的堅式,雖然溝通了算式與豎式間的聯繫,但沒有提醒學生,一個完整的用豎式計算的題目,要既有算式,又要有豎式,如果沒有餘數,那麼在算式上就寫商是幾,如果有餘數,那麼在算式上既要寫商是幾,還要寫餘數是幾。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8

我在教學一位數除以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我先引導學生擺小棒,準備了52根小棒,捆成5捆,另兩根。讓學生分,目的引導學生通過先分整捆的',理解除法計算要從高位除起,然後再把剩的一捆和兩根合起來再分,可是學生分的時候,不按我預想的説,有的説先分50根,每人25根,再把2根分給兩人,每人一根,共分26根,我啟發説整捆整捆的分。有的説每人先分20根,再分5根,再分一根。共分得26根。

我又啟發説:能不能兩步分完。有學生答,可以先分整十數,再把剩的一捆打開和兩根合起來分,我非常高興,於是一邊引導一邊演示分,可後來想想,這樣做讓學生失去了一次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對問題理解不深刻,我應引導學生試分一下,比較一下哪種分法更簡單,邊分邊讓學生説過程,想算理,對算理會更明白。因此上課時要多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在探索中求知,明理。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9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如何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是學生剛剛接觸的新知識,所以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感興趣,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操作,觀察,思考這一系列活動完成的,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比較深刻地領會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餘數要比除數小”是計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則,教學中我並沒有硬性地將這個法則講給學生聽,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去發現它,並從正反兩方面去探討如此規定的理由。最後,我還組織了及時的,必要的練習,使學生透徹地理解並掌握這種計算方法。我先出示了例題,並讓學生擺一擺並列出算式,在擺的過程中我通過問答的形式將13、4、12、3、1各表示什麼使學生清楚的理解,並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列豎式計算這個除法算式。在列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將豎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學生列的很準確,讓他們將式子呈現在黑板上,通過對比的形式比較出優缺點,知道豎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這麼表示缺步驟。並將每個數表示什麼弄清楚。

學生計算有餘數除法時,一般會採用兩種不同層次的方法:

一是藉助直觀圖或動手操作求得商和餘數;

二是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試商。試商的本質是依據除法運算的意義,着眼乘、除法的關係進行的一種較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並掌握試商方法,不僅是為了達成本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為今後繼續學習除法計算奠定基礎。此段教學過程,聯繫具體的問題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除法的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試商的思考方法,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化過程,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升數學思考水平。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分數除法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第二單元分數的乘法時,出現學生對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不夠,所以,在進行分數除法的意義教學時,沒有匆匆帶過,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由整數除法的意義引入,再引導學生通過改編成一組分數除法題,讓學生觀察、推理出分數除法的意義。我留給學生時間去做,但還是有部分學生不得其要領。

第二部分內容通過例2引導學生用摺紙的方法得出兩種不同計算方法,再比較、歸納出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於分數乘整數的倒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動手操作是必要的。因為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所以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花的比較多。大部分學生能理解為什麼分數除以整數就是乘這個整數的倒數。但後面的'練習就沒有時間做了,所以,不值的學生掌握的怎麼樣,是否能熟練的計算分數除以整數。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1

這節課是分數除法教學的起紿課。分數除法的意義及計算方法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理解的困難之處。我是想作為分數除法的第一個知識點,利用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並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分數除以整數是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和認識了倒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之前已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為本節課的新知學習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在教學中注重以下幾點。

1、 強調知識的遷移和類推。

在教學中,先複習整數除法意義再進行分數除法意義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和類推很容易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

2、 以自主探索為主。

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算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

一節有效的課堂應該建立在有效的小組合作上,整節課下來我發現在小組合作方面我還應多鑽研,如何調動小組的積極性?如何讓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樂於參與其中?將是我接下來主要的研究方向,真正做到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2

《用豎式計算有餘數除法》》是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會用小棒擺一擺得出結果,而這節課主要是關於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掌握試商的方法和懂得餘數比除數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本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

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會表內除法以及會用豎式計算沒有餘數的除法,所以,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計算題和4題括號裏最大能填幾的題目,讓學生通過列豎式計算,和説一説幾乘幾最接近幾又小於幾來,這樣既鞏固舊知,又為後面的學習做充分的鋪墊。

在學習11÷3之後,又及時利用課件將其與12÷3進行比較,讓學生自主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在書寫格式和計算方法上的異同,明確各注意點,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二、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以往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速度,使計算教學變得枯燥無味,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二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創設了“分鉛筆”和“做遊戲”的有趣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餘數的意義,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聯系平均分東西時最後剩下的“不夠再分”的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規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學中要合理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把握生成資源。

計算教學中的練習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教學中我敢於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如在寫豎式時學生可能會看到被除數是幾,下面就寫幾;可能會把餘數直接寫成0,也可能會由於商試小了導致餘數比除數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中生成的這些資源,並安排了“小小醫生“這一環節,展示各種錯誤現象,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交流、辯論和分析中認識到錯誤,在互相幫助中,糾正錯誤,鞏固新知。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良好。但是僅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就能保證每個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來的練習就是逐步修整的過程,針對個別孩子要做單獨輔導。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3

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這部分知識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的,存在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解決一箇中間問題,而對於要先解決的這個中間問題,很多學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先知道什麼?在備課過程中我把分析、解決問題定為此節課的難點。在上這節課內容的時候,先給學生一個鋪墊,提醒他們"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你覺得你還要知道什麼數據信息?"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去想我還想知道什麼條件才能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步驟.

在教學探究新知(例4的教學)的部分,我讓學生思考:怎樣幫助朋友解決"買5輛小汽車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你覺得還要知道什麼條件才能算出來呢?從而幫助學生去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我還得知道什麼,使學生理清解決這個問題的步驟.在主題圖呈現的順序上,我考慮了很多種呈現方式,先出示整副圖;還是先出示問題,再出示條件。最終我決定先出示問題,先讓學生思考現在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維衝突。然後我再補充出示條件。問學生現在你們能幫他解決了嗎?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之後讓學生思考和以前的題目有什麼區別(需要兩步來計算),為什麼?因為其中一個信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需要我們自己列算式去計算.但在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提出要整體觀看整幅圖所給出的條件的要求,從而使得學生在經歷聯繫整幅圖、理解題意的過程中沒有注重審題。

在教學做一做及練習的時候讓學生説了説,要解決題目提出的這個問題需要先解決哪個問題,然後再動筆計算,建構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方法。由於做一做的類型和例題的類型有些不大一樣,導致學生在剛學了新知轉到做一做的變題練習時,有些措手不及,如果我能夠在上了例題之後,先將書後的第一題(和例題題型一致)給孩子練習,效果應該會更好!尤其對一些後進生,才不至於產生混亂。在整個練習中,由於我在備這節課時把重點擺在讓學生會分析題目上,忽視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整堂課都沒有讓學生自己審題,都一直扶着學生做。這點導致了學生在自己做練習時也忽視審題,找不到題目中的已給出的`條件。所以他們自己做題時就無從下手。可見認真審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應該要給孩子安靜的思考時間和分析問題的時間。在指導學生練習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整體看圖、讀圖的審題習慣,獨立思考、自主分析數量關係的習慣。

這節課講下來,我認為值得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加思考以及需要改進的的問題:

1、教學中應該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對於學生,我總是不放心讓他們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習慣把題目中的難點告訴他們,引起他們的注意,避免出錯。但這樣一來,學生就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知識能力角度,學生沒有真正的鍛鍊自己的解題能力。從學生內在需求的角度,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特點,他們需要在學習中通過被肯定來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的快樂,從而喜歡學數學,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這堂課沒有使他們建立起自己獨立解出題目的信心,學生沒有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2、課堂中應該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注重呈現學生的錯例分析,讓學生説一説為什麼會這樣做,理由是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形式,找出錯誤原因,以及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提供選擇的空間,引發主體探究意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我這幾個月的教學生活中深深地體驗到作一名好教師太不容易了,我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我有信心、不畏懼,每天、每節課都要超越自己,追求完美。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4

這節課主要學習例3,即除法的豎式計算,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知道除法有兩種:

1、沒有餘數的除法,

2、有餘數的除法。

例3的第(1)題講的是沒有餘數的除法,在學生讀題後首先判斷這題是不是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如果是,又是什麼樣的平均分,由題目的第2條信息"每4個放一盤",明確這一題的確是解決平均分,説詳細點就是知道總數和每份數,要求份數,應該用除法解決。確定了方法,學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後藉由學生列出的橫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豎式計算,介紹豎式的知識,首先,豎式的運算步驟,第二,確認被除數、除數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豎式中第2個12是怎麼來的,具體表示的是怎樣的數量。第四,0是怎樣得來的?它有表示什麼?結合題意,豎式中第2個12不是總數,而是在每盤放4個蘋果的情況下得出3(商)盤可以放12個。0則是總共的12個蘋果與分掉的.12個蘋果的差,表示12個蘋果正好分完,沒有剩餘

有了第(1)題做鋪墊,我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第(2)題,讓學生自己探求的豎式,再想一想豎式中每個數的意思。學生彙報後,比較(1)(2)兩題的豎式,看看沒有餘數的除法算式和有餘數的除法算式有什麼不同。其中第(2)題小蘿蔔的話給出了一種求商的方法,思考12裏最多有2個5,所以商2。這題還要注意的一點是算式中商和餘數的單位不一樣,具體説説為什麼不一樣。

做練習時,學生剛學習除法的豎式,還不太熟練,尤其在做完第1題,緊接着做第2題時,有很多同學不知道4÷2的豎式怎麼算,是因為過於死板的記憶知識,將沒有餘數的豎式當做有餘數的豎式計算。通過第2題可以知道在有餘數的除法豎式中求商的第二個方法——看除數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數最接近的積,再和總數相減求餘數。第4、5兩題先明確題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問題,能列出算式和豎式,知道豎式中每一個數的是怎麼得來的,根據情境説一説數量關係式。

這堂課豎式對於學生比較複雜,一堂課過後發現很多同學仍不能明確豎式的寫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和理解。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15

六年級上學期數學第二單元是“分數除法”,其中第一小節是:“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在教學上,“分數除法的意義”好辦,因為有分數乘法和小數乘法除法的意義做基礎,在課堂上,只要按課文編排稍做解釋學生就可明白。

對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我對課文編排講解內容作了一下變動。這一小節有3道例題,分別講“分數除以整數” 、“整數除以分數” 、 “分數除以分數”。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如何得來,如何向學生講得明白,一直是老師們所苦惱的問題。不講嘛,似乎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講吧,即使是老師認為自己講得很明白,其實學生真正理解嗎?我認為,學分數除法的關鍵是記牢、熟練運用“計算法則”,至於這計算法則是如何得來的,可暫時忽略。我把這3道例題分為兩節課講解。第一課時講“分數除以整數”,通過例1,“把6/7米鐵絲平均分成2段,每段長多少米?”使學生明白,把一個數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説“÷2”=“×1/2”,進而,把一個數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數、1/3是3的倒數……,從而得出“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在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儘管我用的是課本例1的教學素材,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數和除數到底是分數還是整數的問題,只是強調被除數除以除數等於乘除數的倒數。教學完例1,就讓學生做相應的練習(強化“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的概念)第二課時,同學生學習例2、例3。課文中例2“一輛車2/5小時行駛18千米,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是詳細地講解了為什麼18÷2/5最後可以表達為18×2/5,而我只是根據題意列出18÷2/5後,讓學生回想例1的學習過程和分數除法計算法則,讓學生自己説出18÷2/5=18×2/5,然後計算得出結果,而省略了中間的講解過程。接着學習例3“小剛3/10小時走了14/15千米,他1小時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這兩道例題是應用題(但在教材安排中,沒有把它放在分數除法應用題範圍內),我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計算法則的推倒過程上,反倒是根據題意為什麼這樣列式花了些時間。

3道例題學習完(還包括相當量的練習),用了兩節課,學生已經掌握了“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甲數乘乙數的倒數”的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根據學生情況的'反饋,學生掌握這一小節的知識是紮實的。

現在我還在想,既然乘法不強調被乘數與乘數,如,一本書5元,買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結果是15元就算對,(但我堅持認為5×3和 3×5表達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過,現行教材認為結果一樣就行)那麼,在學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計算方法,在教學上應該是允許的。也許我這樣做有點離經叛道,不符合現在的教育教學觀念,但要求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學才算成功,似有點不太實際。學生(包括成人)很多時候知道要這樣做並且做對了,已經是完成學習任務了,又何必強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