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5篇

來源:文書谷 1.85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5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

對於國小一年級剛入學不久的兒童,學校中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學生剛接觸數學不久,需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激起他們對數學的好奇心。對於前後的知識,學生已在幾年的生活經驗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必須從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出發,順應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把已有的經驗轉化為新的數學知識模型,讓他們在活動中既獲得較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又進一步認識、獲取新的'知識,從而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這節課貫徹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思想,從學生感興趣的有趣的情境引入,以數學活動為主線,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交流,使學生建立起紮實的 前後位置概念,體會位置的相對性,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通過正面數前後的同學和轉到後面數相對比,去親身感受前後位置的相對性。排隊買票入場、百米賽跑、卡丁車比賽等一系列教學環節,都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感悟數學、學習數學,正確理解和掌握前後的位置關係,並能運用這一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排隊買票環節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方法,通過從前到後、從後到前去數數,傳達給學生不同的方法,再次感受前後。學生通過對百米賽跑的仔細觀察,發現前後問題,注重引導學生用前後描述位置。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不僅僅關注學生對前後意義的理解,更多的關注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卡丁車比賽中,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通過前方小記者發回的比賽情況,自己動手去擺,去思考,去想象,學會如何辨析,如何排除,讓學生在現實中感悟數學,體會數學。

教學環節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面向全體同學,注重個體差異,而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既夯實了知識基礎,有注重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環節是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做到及時評價。在卡丁車比賽環節中,學生都能用不同的語言表述每輛車的位置,提升的高度不夠,可以試着讓他們用前後提一提問題,同位之間一問一答,培養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2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固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遊戲導入環節。通過猜一猜遊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説出自己的猜測,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充分利用主題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六一”的聯歡會情境討論發現事物的排列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例題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在動手操作環節倉促而過。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3

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整堂課很流暢,但是總感覺這堂課還是欠缺火候,孩子們的積極性雖然高,卻表現得有些浮躁。

遊戲為主,強化主題。

在教學設計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了一系列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情景,在教學上下的時候,設置了指一指遊戲,問學生鼻子的上面是什麼,讓學生指一指,在教學前後的時候,又讓學生排隊,激情引趣,烘托氣氛,讓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手、動口又動腦,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理念。

但是,這節課雖然學生説得很好,講的流暢,學的歡快,卻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參照物的概念要講嗎?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對性,但是這感受是什麼程度呢?但教師提問,為什麼火車一會在上面一會在下面的時候,學生是很難講出來參照物不同的,我覺得只能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體會到相對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總結,

2、為什麼上課講得頭頭是道,而作業卻錯誤百出呢?在教學前後的時候,鞏固練習中,動物游泳比賽,有部分學生填了上下。説明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並沒有完全理解。而在樓層問題中,學生的第幾層的概念沒有發展完善,最高的一層有部分學生會認為是第一層。特別~~~在誰的上面,在誰的下面對學生來説也是難點。

這節課是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上下前後完整地表達事物的位置關係,體會上下前後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規範化、常識經驗系統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於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經驗,學生才能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我就抓住這一點去思考:學生對上下、前後並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瞭解,但學生在理解上下時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他們只是瞭解到誰在上,誰在下, 誰在前,誰在後,也就是隻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但要從我們的數學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簡單的位置上下、前後,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後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中我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設計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後面;同桌各用一種不同的物品擺一擺,然後説出所擺物品的上下或前後位置;只説出一個同學的前面是誰,他的後面是誰,讓大家猜猜他是誰;兩位同學出來表演前後位置,並向後轉以及三個同學表演前後位置,讓同學體驗相對性;觀察畫面,體會上、下的相對性;拍手遊戲、按要求排隊、按要求給動物分房子、看圖用上上、下、前、後講故事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並解決問題。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做什麼事只要產生興趣就一定能把它做好。學數學也是一樣,學生如果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就會願意並且主動學習數學了。通過一段時間的數學教學,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

有趣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數學。例如在練習10以內數的組成時,我就讓學生拿出自己喜歡的學具擺一擺幾和幾組成幾,然後引導學生説一説幾和幾組成幾。學生因為喜歡動手操作,不但很快擺出自己喜歡的學具,而且正確無誤的説出各數的組成。這一情景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又強化了10以內數的組成的'訓練。

二、通過各種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

豐富多樣的遊戲活動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本身就喜歡遊戲,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在教學中可以採取“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5的減法時教師先告訴學生手裏拿的是5個圓片,左手拿1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左手拿2個,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5的減法,為學習8、9、10以內的減法做好鋪墊。

三、通過各種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一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勝心,同時愛表現自己,所以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如:在每次完成作業時我就説: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誰今天能得上小紅旗。這樣一來,學生完成作業不但速度快,而且質量高,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5

在《小明的一天》這一課中,我就發現學生在“幾時、幾時半”的練習中用7:00、7:30來表示鐘錶上的時間,我試着讓個別學生看“快幾時、幾時剛過”的鐘面,他們都用諸如9:55、3:05等形式來表示。確實,“快幾時、幾時剛過”這類時間我們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很準確的表示,很少用快10時、3時剛過來表示。因此,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在《小芳的上午》教學設計中儘可能的.利用上節課學習的幾時和幾時半來學習本節課內容。通過四個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區分幾時和幾時剛過、快幾時,從而掌握本節課重點:

(1)評一評:學生説幾時、幾時半,教師在鐘面模型上撥出相應的時間,請學生當裁判説説老師撥的對不對。(2)議一議:當學生説出一個幾時時,教師故意將它撥成快幾時,請學生判斷老師撥的對不對,學生的意見不一致,展開了議論,在交流、討論中初步知道幾時和快幾時的區別。(3)辨一辨:教師撥出一些幾時和快幾時的時間,請學生進行辨認。學生在多次辨別中,能明確區分幾時和快幾時。(4)撥一撥:老師説時間,同學在鐘面上撥出時間,然後請同桌之間互相指正。

實踐證明,這種設計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及時吸收新知,本堂課的不足在於:(1)將重點放在鐘面的認識上,而忽視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的知識講解上;(2)不能很好地照顧到全體學生,在撥一撥的環節中還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能及時糾正錯誤。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6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7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大班科學活動《認識鐘錶》是本學期的一節活動。其目的旨在使幼兒通過本次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時鐘,知道時針、分針的名稱和用途,使幼兒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認識整點;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和探索問題的興趣;通過活動,讓幼兒懂得愛惜時間,珍惜生命。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優點:

準備階段:①為使幼兒更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在知識積累階段,我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讓幼兒事先對鐘錶有初步的瞭解,並讓幼兒自帶各式鐘錶,為教學提供服務。②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利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

實施階段:在活動過程中我採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現法、遊戲法、説學法等幾種教學方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為活動是基本成功的,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知識的呈現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科學教學應該是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我首先用舒緩的音樂形成輕鬆的活動氣氛,認識時鐘時,為幼兒準備足夠多的材料,説明時鐘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兒充分感受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情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究新知。

二、為幼兒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

科學的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不是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為了體現新的教學思想,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由想象,勇敢發言。通過合作交流,引導幼兒認識時鐘,讓幼兒自覺掌握時間的概念。

三、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學習方式。

在練習時,通過幼兒的親手製作鐘錶,撥鍾等實踐活動,不但激發了幼兒探究事物的興趣,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動過程是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和實際接受能力來設計的,活動中幼兒和教師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動的效果較好。但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

一、教師因初次接觸課件教學,對課件的使用不夠熟練。

二、教師教態自然大方,具有親和力,但應變能力即教育機智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

三、最後一個環節,讓幼兒記錄時間時,最好讓幼兒先來撥,再通過課件來驗證。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8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有用的數學信息,並能提出和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從而鞏固20以內的加減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我利用的是自己設置的情境,即課前準備了一些孩子熟悉的水果卡片,讓孩子來扮演自己手中的這些水果,讓學生在生活中切實體會和學習。

和上節課所用的方法相似,先讓孩子在班裏找一找有關的'數學信息,並將這些信息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找出的數學信息提問數學問題,並解決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一步步經歷解題過程,瞭解解題的整個過程即1、找數學信息2、提數學問題3、解決數學問題。使這個過程在孩子的腦中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去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怎樣根據自己找出的這些數學信息來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這些數學問題。由於學生是課堂中活的情境信息所以整個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每個孩子都很積極主動的加入到本課的學習中來,課堂效果比較理想。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9

一、《連加》教學反思

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我覺得是注重計算順序的指導,我採用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説計算過程,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麼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並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使學生對算理掌握得比較紮實。課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廣泛提問,以致在後面的練習中,大多學生能看懂題意,會敍述,做題效果好。

二、《連減》教學反思

在教學連減時,學生根據連加的運算順序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下自主探究連減的運算順序。學生大膽地去嘗試各種方法,從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從而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活動中探索新知識,感受數學的作用,經歷了探討“連加連減”的過程。在練習的處理上,注重把握練習的層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讓孩子在玩中學,樂中學。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0

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出示主題圖後問孩子們猜他們在幹什麼?

從中穿進行禮貌教育,之後問有幾人在排隊?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排在第幾?這些問題都難不倒學生,他們都能一下子説出答案。但當我問:這裏的第2指的是幾個人?第5指的是幾個人?學生們似乎不太清楚這個問題到底如何回答,我又問:這裏的第二是2個人嗎?第五是5個人嗎?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個人!之後讓學生看圖再説説。“想想做做”第1題塗燈籠,從左邊起,塗4個和塗第4個,先讓學生明白每道題是塗幾個,再讓他們塗色。

但課上沒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應該多展示幾個學生的作業,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

做完後還要問:如果從右邊塗起呢?讓學生説一説,指一指。“想想做做”第2題,左邊一幅圖是問小男孩的家在第幾層?很多學生回答第5層,他們都是數陽台的層數,一數發現小男孩住在第5個陽台上,所以就説是第5層。我就聯繫生活實際問他們:我們現在的教室是第幾層啊?(一年級在2樓)他們會説:第2層。

接着再讓他們看書上的圖問:我們要怎麼數樓的層數呢?

這時就有學生明白了數層數應該看門從下往上數!隨後再請孩子們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幾層,你家住在第幾層?右邊這幅猴子撈月圖,答案是有兩種,根據從不同的方向數,結果是不一樣的,學生的`回答有的説第2有的説第4,都對,只是要引導學生完整地説話花了一點時間。但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況且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右邊起塗第4個燈籠,學生可能還是從左邊數的圈了第四個這樣的錯誤。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1

傳統幾何教學把知識的獲取和邏輯思維的發展作為主要目標,非常強調幾何的推理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悦,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念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着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實例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值得思考的問題:1、如何把握國小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化程度問題。如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體念面在體上,在反饋時,學生的表述到何程度為好?是讓他停留在整體感悟不再深究?還是引領他往規範的定義上*?如學生在找實例時説:門是長方形的。我們如何引導?2、學生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學生需要時間獨立思考,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展示發現和體會,需要時間進行解釋説明……但時間不允許,只能在一些環節草草收場。怎麼辦?如果就這樣浮於表面的話,如何去追求“思維的靈動”和“動態的生成”?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2

1-5這些數字對剛入學的國小生來説並不陌生,甚至很多小朋友不要説對於5以內的加減法,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都不成問題。但是對“為什麼用加法計算”“得數‘5’是怎麼來的”之類的問題講不出所以然。所以需要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得心應手的“數學事實”。

“1~5的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教材安排了5課時,包括加減法的初步認識和1~5的加減法,練習三。剛入學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新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我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説一説書上的那副圖裏有幾隻小鹿、幾隻小象、幾隻小鳥、幾個小朋友等,再讓學生在自己的桌子上動手擺擺小棒。我利用坐火車旅遊形式,將練習題串在一起,變枯燥的練習為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在練習中,通過用手指表示得數,將式子列在自己的紙板上,小組交流,搶答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僅知道1~5代表的實物是多少,而且能將抽象的數的含義具體化,加深學生對 1~5的基數含義的理解。從而讓學生親近數學,喜歡數學,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3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主要是學習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並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例2、例3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例4是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這兩部分內容比較接近,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導入環節。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黑板上,擺一排。然後,故作神祕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麼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説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説紅花,一部分説黃花。然後,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麼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後問答案越統一,以至於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着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誇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説:“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佈説:“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着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並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悦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在教學最後,還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回答的次數。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4

《有幾瓶牛奶》,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關鍵在於啟發學生將9加幾轉化為10加幾,“湊十法”的思考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

因此我設計了幾個教學環節:

1、談話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學習這節課前,學生已學習掌握了11~20各數及10加幾、減幾。學生對得數是10以內的加減法已有了一定基礎。在此基礎上,我以孩子的生活實際導入,既可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後面湊十法奠定了基礎。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本節課圍繞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我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小棒、計數器等學具直觀地幫助學生尋求解決辦法,形成感性認識後,逐步抽象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教材倡導方法多樣化,目的是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去嘗試解決問題,我在設計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並在小組內交流,目的是讓學生先自己優化。

不足之處:

1、應開拓學生的思維

在本節課教學中要體現算法的多樣化,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並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實際教學中學生們只感知了湊十的方法,學會了9加幾的計算,在教學中,我還應該放手讓學生説,開拓學生的思維,只要學生説得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2、教學環節時間的分配

課堂上學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種解法時,時間用得過多,導致後面比較倉促,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註意。

課的準備過程是自己提高的過程,講課後的反思是提高中的提高。正是在反思中體會的這些不足,讓我進步,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年級數學上冊反思15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説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通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為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説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説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屏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説程序

本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説反思

作為一名新調入青東國小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着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着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為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為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為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