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模板合集10篇

來源:文書谷 1.6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説課稿模板合集10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領導、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醉翁亭記》,此文堪稱千古名篇,備受關注,學生學習難度較大,教師亦難教,正因為此,我特選此文,一是嘗試,二是探索,權當拋磚引玉。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流程、説板書五個方面展開説課。

一、説教材

《醉翁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本單元所選課文皆為古代名勝記遊記,都是歷來傳誦的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滿井遊記》等。《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滁州時的作品。作者因參與政治改革(為范仲淹、韓琦鳴不平)而被貶,但表現出了樂觀曠達的情懷。他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以自己的行動實踐着儒家仁愛的社會理想,把對山水對民眾的愛傾注到這篇酒後的記遊文字中,如詩如畫。

“課標“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基於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討文本。抓住 “醉”、“翁”和“樂”三個字,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應該説,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內容。依據《課標》要求,以及文本特點,我特擬定以下3個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文意並能熟讀成誦。

2、技能目標:領會作者“醉”與“樂”的精神實質;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針對課標和文本特點,我將理解文意並能熟讀成誦作為重點。

針對學情,我將理解作者“醉”與“樂”的精神實質設置為難點。

二 、説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課是記遊寫景類,所以務必體會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採用“變奏朗讀法”來完成對課文的朗讀和理解,鑑於八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競爭學習法”來展開教學。由於對八年級學生來講有學習困難,所以我還採用“化繁為簡法”或“一字串珠法”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實質,即“與民同樂”思想。

三、説學法

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習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針對文本特點,學生學習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法“小組合作探討法”學習開展活動,在課堂上,通過誦讀和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以“關鍵詞推理法”來尋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內心品質,“與民同樂”。此外,比較法、讀寫結合法加以輔助學習。

四、説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很榮幸在朝陽升起時踏進了靖邊八中的美麗校園,走上了八年級()班的這方講台,這是第一次,但我希望這只是開始,所以我很珍惜,早早就起來,做準備工作。我相信我們可以相處用愉快,你們相信嗎?“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因為他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慶曆新政”。這次改革失敗,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曆五年也被貶到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文,看看在這篇中作者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懷呢?

(設計意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在設計導語時,儘可能引起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以此導入課堂學習,既複習了前文又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思維。)

(二)變奏朗讀,

1.教師變奏試讀,學生試聽,請學生評價老師的朗讀,引導學生明瞭虛詞的作用,瞭解變奏之好處,同時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學生朗讀,在讀中體會文意,學得“讀”的技巧。

3.合作助讀,互譯難解字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小組優質資源學習,這也是為了互相啟發,提高學習效率,以節省學習時間。

(三)合作探究,研討課文

理解主題,緊扣 “醉、翁”二字。突破難點。

1、作者39歲寫此文,可為何文中以醉“翁”相稱?找出有關語句説説理解。

2、作者自稱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寫自己,可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稱,從稱謂的變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四)拓展延伸、體驗反思

封建社會,很多文人騷客面對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對社會現實,或憤世嫉俗,退隱,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或進退皆憂,以天下為己任。歐陽修,屢遭嫉恨,被貶滁州,卻能夠寄情山水,與民同樂。

范仲淹 陶淵明 劉禹錫 李白 杜甫 龔自珍

你更欣賞哪種人生態度?對你有什麼啟發?

(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並且強調聯繫生活,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故設置這一環節,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討論,甚至是辯論,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課文

五、説板書

醉翁 太守

歐陽修

資料鏈接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以荻杆畫地教讀。24歲考取進士,先後在地方和朝廷任職,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張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少版國中美術第16冊第7課,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十六冊的“設計應用”單元包含鐘錶、座椅和飲食器具設計,這些學習內容都與人類生活、科技發展及人文文化緊密相關。椅子伴隨着人類的進步而發展,從造型、色彩到材料,越來越實用美觀,通過設計可以製作出千變萬化的椅子。

當然,設計椅子只是讓學生了解設計要求、設計理念的一個案例,通過對設計椅子的教學,在探索與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更要讓學生了解一些現代設計的基本常識與理念,以點帶面,提高欣賞現代設計的能力,能夠簡要分析現代設計作品的創意所在,這也是一堂設計課的本體要求。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個體差異逐漸明顯,形象思維開始往抽象思維轉化,但形象思維仍然佔主體地位,因而直觀性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大部分八年級的學生仍然有較強的好奇心,在教學中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抓住學生充滿好奇心的求知心理,從而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我所在的學校地處市郊,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一般,學生課後查找資料的途徑有很大的侷限性,對美術知識的瞭解主要來源於教科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利用生活實例和媒體資源,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進而激發學生能夠產生“我也能做設計師”的自豪感,大膽表述自己獨特的創意與想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美術知識的理解。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按照《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分成三個維度來進行闡述。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不同功能及造型的椅子,初步學習椅子設計的基礎知識,瞭解現代設計的初步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繪畫或手工等方法設計製作出造型美觀、功能實用、創意新穎的椅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欣賞各種材料、造型、色彩不同的椅子,分析作品的創意來源,學會從實用、美觀的角度來評價作品,認識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椅子的設計是與其功能、材料、造型和色彩等密不可分的。

教學難點:實用與美觀相結合,創意製作,設計思想。

【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實際,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我在教學中創設能夠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積極思考的情境,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椅子進行自主欣賞和分析來開拓學生的設計思路,通過啟發式教學來開發學生的聯想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使教學過程由注入知識變為智力拓展,把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自主探究以及教師適時的歸納講解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自主觀察、分析、判斷、感悟、嘗試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形成活躍的想象力、大膽的創造力和靈活的動手能力,認識到思想是產生現代設計創意的靈魂,材料與技術是實現設計創意的手段,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廣度和靈活性。另外以多媒體課件貫穿課堂,通過直觀、詳盡的直觀演示,來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前面提過,農村學生對於設計這一領域比較陌生,基礎薄弱,故此根據學情實際需要,我將這一課的內容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主要以欣賞作品、加強體驗、瞭解理論為主,第二課時將以實際操作與評價拓展為主。現就第一課時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如下:

導入新課——自主探究——講授新課——練習展評——拓展延伸。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鋼琴曲《如詩般寧靜》幽幽流淌,這時課件上出現一個抽象符號化了的椅子與學生們見面,提問“這像什麼?”——學生或答像字母“h”或答是“椅子”,從而引導學生分析椅子的基本特徵和結構,並瞭解本堂課的學習對象——椅子,再出現的“chair”單詞與之相呼應,揭題並同時讓學生們思考“為什麼説椅子是我們最為親密的傢俱?”

展示一組“生活中的椅子”圖片,創設情境。學生看圖後談感受。

2.自主交流,主動探究

提出問題1,學生分組討論選代表回答:椅子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傢俱,與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關係十分密切,你覺得現代椅子必須具備哪些特點?

教師歸納總結:舒適、實用、美觀

提出問題2:我有我主張!——如果讓你設計一張椅子,你會如何設計?(提示:從造型創意、色彩、材料上進行思考)

學生口頭回答、現場板演同時展開,完成後進行簡短的自評、互評、師評。

3. 媒體演示,講授新課

①展示明太師椅、西洋皮椅、現代塑椅,三張圖片,簡述古今中外椅子的變化來自於材料的更新,產生傳統與現代不同風格的視覺碰撞!

新材料的運用:膠合板熱壓椅、鋼管椅、T型椅……

結論:新材料的出現使得現代椅子的造型千變萬化!

②看看創意從何而來?

欣賞短片《刮鬍刀與吹風機》(電影《國產007》片段),讓學生談感受。

教師歸納關於靈感與創意的一些解釋,並強調創意在設計中的重要性!

③造型的啟示:花瓣與椅子

④椅子的.人體工程學要求。

討論:你發現我們身邊那些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的椅子了嗎?

⑤紙做的椅子——結構與強度(實用性)。

⑥椅子的色彩。

⑦歸納設計的發展趨勢。

現代設計,更加註重材料的選擇和色彩的運用,追求使用和美觀的和諧統一。如圖中的卵形椅、扶手躺椅,按照人體的不同姿勢設計而成,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又突出了曲線的流暢之美,顯示了設計藝術的魅力。

⑧討論:遊戲椅與X型椅——特殊的功能性與靈活性。

⑨繼續欣賞一些設計師作品及學生紙工作品,教師進行簡要評析。

4.練習展示,評價總結(10分鐘)

①學生分組合作練習,結合新授知識,開動腦筋,精心創意,用5分鐘的時間設計一款造型新穎的椅子方案,並畫出來。教師巡迴指導。

②完成後,進行自評(説明設計意圖)、互評(指出不足與改進建議)、師評(總體評價、加以鼓勵、提出要求)

③小結本課所授內容。

5.拓展延伸(5分鐘)

①課內拓展:

觀看視頻《椅子的故事》。

②課外拓展: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課後注意儘量收集材料(比如廢舊的包裝盒、易拉罐等),收集構思(可隨身帶一張紙,隨時記錄下自己的靈感),亦可諮詢身邊是木匠的親朋獲取意見與經驗,為下一課時設計立體造型的椅子做好充分準備。

【板書設計】

最親近的傢俱——椅子

一、材料 靈感

二、造型 人體工程學 創意

三、色彩 結構與強度

四、趨勢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孔子游春》。圍繞着新課標,我在教學方法上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歡迎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一、首先我來談一下我的設計理念及教學目標。

我想: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必然是教師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高度靈活性和開放性的課堂,既能重視知識技能的學習,又不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在這一課中,我注重把所學知識向廣度和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強調教學方法上的互動性、創新性與優化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我設計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尤其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下面我來説一説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一篇借物喻人喻理的課文。文章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到泗水河畔遊春,孔子觀水談水,並教育弟子怎樣做人的事。由於事情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久遠,這種時間上的距離給學生的閲讀和理解,必然帶來一定的阻力。對於涉世極淺的國小生而言,感悟起來會有一定得難度,根據課文的這些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對課標的理解和體會,我為本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閲讀理解,讓學生感悟水的特性與人的品格的相似之處。

3、在體會文章感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相聯繫。

教學重點:對水的四方面特性的感悟。

教學難點:使學生真正理解孔子借水喻人喻理的一段話,並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相聯繫。

二、教法

激趣——引導——思考——討論——感悟——遷移

三、下面我來講一下具體的教學流程。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階段,我以創設情境,培養和增強語感為基本思路,引領學生進入情境。

首先讓學生展示課下蒐集的有關孔子的資料,在學生對孔子有一定的瞭解,我抓住學生喜歡遊玩的天性,展示多媒體教學課件渲染氣氛,讓逼真的遊春動畫畫面帶學生們一起回到倆千多年前和孔子一起遊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廣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陽和煦的輕風。此時學生身臨其境,彷彿穿越了時空,正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泗水河畔遊春呢。然後讓學生帶着“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問題採取自由朗讀的方式進行閲讀,並允許學生把閲讀產生的疑問提出來,然後彙報。

在這一部分,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在學生初讀課文,並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2、引導學生賞析句段,通過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課文中對於孔子論水的一段話可謂獨道而精闢,原文是這樣的:“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温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這一部分是課文的核心內容,即是重點也是難點,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並對學生有真正的啟迪和教育呢?

在這一階段,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在泗水河畔遊春的情境中賞析孔子論水的話”。

在第一環節裏,我用課件逐句出示這段話,提示學生要用心揣摩水的特性與人的某一方面品格的相似點,從而感受孔子談水的深刻意義,那麼這段話究竟講了幾個方面的意思呢?你的理解是怎樣的呢?帶着這些問題,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探究,然後進行彙報。

在這一過程當中,將獨立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培養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我努力體現新課標新理念。

孔子論水的這段話,不僅是對孔子的弟子們產生了教育意義,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學習它,我想更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們在心靈和人格以及思想上也得到一定的淨化和啟迪。所以我設計了第二個環節——“回到現實中來”。

在這一環節中,我運用課件出示水四方面特性的語句。提出問題:讓我們回到現實中來,以生活為紐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想一想我們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應該如何做到像水一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和善施教化呢?由於學生的思維還不一定能夠一下子跳躍到現實中來,聯繫實際時會存在“想不到,聯繫不上”這種情況。所以呢,我會給學生一些提示,以水的特性所反映的第一個品格為例,説做人要有德行,那麼我可以提示學生聯想到無私的奉獻精神,默默的給予,不求回報等,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有很多,甚至我們自己也在做,比如説這段時間我們正在為一個身患重病的育新校的學生捐款治病等等,這也是我們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在行動上的一種表現。這時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主自由討論研究,那麼學生根據提示,可以自己任意選擇水的某一方面品格,聯繫實際進行探討,我相信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説不定學生們會聯繫到一些老師也想不到的實際情況,然後小組進行彙報。

在這一環節中,我在研究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聯繫的基礎上,藉助於鮮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淺顯的語言,最巧妙的辦法去幫助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認知。並且充分鼓勵學生,對學生的聯想和判斷給予正確的評價。這一環節的完成,引導了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不僅使學生弄懂了本文的深奧道理,而且使學通的道理運用到了現實生活當中,真正做到學有所感,學以致用,達到了更深層次的教育目的。

在以上兩個步驟完成之後,我對已經掌握了本課知識技能,並初步形成了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生進行強調點撥:這篇課文寫了孔子游春時觀水談水,並教育弟子怎樣做人的事,對流水的特性可以説是感悟獨道,這番話不僅對他的弟子們來説受益非淺,對今天的我們來講也同樣有教育價值,讓我們在生活中做一個像流水一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的人,好不好?

通過小結,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並使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學生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3、在這裏我要重點談一下“讀”。

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將非常重視讀的訓練,在我的教學設計中,“讀”始終貫穿着全過程。比如説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寫泗水河畔的美景,景美、文字美,我設計了讓學生反覆讀説,一讀感受優美的景色;二讀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三讀為想象説話訓練做好鋪墊。在理解了水的特性之後,找同學模仿孔子,以孔子當時的平靜的心態和語氣去嘗試品讀;在找到全文中描寫春色的最優美的語句之後,讓學生齊讀;在整體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和核心思想以後,再找同學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因為我想讀是體會感情和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諸多的語文能力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多種讀的方式,有朗讀、默讀、齊讀、個人讀,把這些方式相結合,在讀的過程當中,加強對閲讀方法的指導,就可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逐步的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同時也為課內外閲讀的進一步深入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這節課在設計上,我努力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去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師不是單純的講解者,而是引領者,參與者,創設適宜的情境,採用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方式,使學生輕鬆的學,主動的學,使課堂生動、活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孩子的樂園,擺正教師的位置,才會使課堂充滿陽光。(説課完畢)

四、板書設計

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麗的感情。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親情的豐富和多樣,易引起讀者的共鳴。《風箏》寫作者童年時,在自己的偏見和無知支配下,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自責,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弟弟的伶愛,洋溢着人情美。風箏是意藴最豐富的文章,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多樣的主題:兒童教育,批評封建教育思想,親情,自我解剖等。應該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新課標告訴我們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我們不要以一箇中心思想去框死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多角度去解讀文章。《風箏》一文難點很多,需要學生字斟句酌的基礎上,反覆探究方能理解文章,這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教材。課標把語文定性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風箏》筆觸細膩,情感悽婉,可用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藉以體現人文教育觀。

【學情分析】

親情血濃於水。我們也把兄弟稱為手足。而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無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體驗。加之,他們年紀小,涉世未深,不懂情為何物,讀了文章難起波瀾,難以產生共鳴,有的學生只能體驗温馨和美的親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維度很難兼顧。新課標則剛剛試行,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還不能應用自如,特別是農村學生傳統思想定勢根深蒂固,反映在學習上自主性不強,探究能力差,不善質疑。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遵循三個難度的要求、我將目標定為: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傳神的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積累字詞。

2、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朗讀──質疑──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瞭解兒童的教學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兄弟手足的親情,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法和學法】

1、我準備採用總體教學法,問題導引法,分層教學法進行教學。

傳統語文教學把一篇美文活生生地肢解得支離破碎,甚至曲解,誤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新課標7~9年級教學要求: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整體感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有益的啟示。因此,我採用整體教學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的不同需求,分層教學法是因材施教的一個體現,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的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出發設計一系列問題,導引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最終完成對文章的理解。通過以上分析。我的總體教學思路是從質疑開始,要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要鼓勵質疑問題,再進行合作探究,過程可分為三步走:從整體──局部──整體,聽讀──朗讀──精讀,從預習──合作探究。

2、學法:

教學是師與生的雙邊互動,是平等的對話,我遵循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為主線,合作探究是關鍵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⑴ 主閲讀,教學中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的閲讀,要求學生在反覆的讀中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情感體驗。

⑵ 互動合作探究(討論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應該平等、融洽地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探究議題,並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⑶ 聯繫生活法,語文教學應根植於現實生活,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悟來閲讀本文。

【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六個階段)

一、課前預習

1、查資料,瞭解魯迅其人其作。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利用工具書落實生字詞的音義。

此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利用和檢索各種工具書。

二、揭題

大屏幕展示風箏圖片,説説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配樂朗讀,整體感知:這篇課文講了什麼事,你聽了有那些感受?(此過程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通過朗讀、合作探究

過度質疑:風箏是春天的信使,看見風箏人知常情是愉悦,而我為什麼感到驚異和悲哀?請同學自讀課文從中尋求答案。大屏幕出示思考題:

1、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2、弟弟喜歡風箏嗎?找出依據,他為什麼沒有反抗?

3、事隔多年,魯尋訊怎樣看待此事?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

這三個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就完成了對文章思想內容的整體感知。

教學小結:

作為兄長的我,小時候放風箏是沒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遊戲,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他的嚴格要求。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對弟弟進行精神虐殺。魯迅對自己的行為是深深的.自責。不因當年自己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樣的沉重。可見他嚴於律己,敢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過渡:這篇課文難點教多,需要同學們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的內涵,獲得思想的啟迪。

請同學把課前準備的疑難問題和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並針對這些問題反覆朗讀課文。四人一小組合作研討。

課件展示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當我看到關於討論兒童行為的書,為什麼是一種不幸?

3、當我看到兄弟驚異的笑着説,為什麼我不是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4、為什麼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5、怎樣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教師引導:第一題:比較北京與故鄉放風箏的令。

第二題:聯繫懲罰一詞。

第四題:無法補過

第五題:不僅説天氣還説內心深處的悲哀。

此環節是文章的重難點的突破口,老師要認真引導,學生要反覆探究。

四、密切聯繫生活:學生思考以下問題,每一小組可選一題目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1、如果你的弟弟,你會採取這種方法嗎?

2、如果説你是弟弟你會採取怎樣的行動?

3、你認為哥哥愛弟弟嗎?

4、你對孩子玩玩具有何看法?

此環節的設計是體現新課程的人文教育觀,通過討論交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五、加深感悟

學生自選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反覆朗讀,進一步深刻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並用一小段文字對文章進行總結。

教師鼓勵並總結:《風箏》不僅表現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會有很大的收穫。通過學習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這些感悟和收穫都能指導你們的學習和生活,讓你們感情更真摯、純真,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延伸,比較閲讀

閲讀《滿天的風箏》,試與課文比較,説説它們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説課稿 篇5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語文第十冊的26課《鄭和遠航》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蘇教版第十冊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並點明瞭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公元1405年,鄭和龐大的明朝皇家自江蘇太倉劉家河放洋……世界歷史上不可思議,中國歷史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鄭和七下西洋,從此開始了。《鄭和遠航》這篇課文具體生動的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同時簡要的點明瞭鄭和七次遠航的重要意義,有力的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可貴的探索精神。《鄭和遠航》是一篇帶有史料性的文章,而這篇課文是想表現鄭和這個民族英雄的偉大形象,還是想重點突出這個歷史事件從而説明些什麼?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且也是關係到教師對文本的價值取向的問題。如果從文本最後點明遠航的“重大意義”看,我則認為作者可能更側重於記事,記事當然離不開人,抓住了“遠航”這一事件,就不難從中感受鄭和的偉人形象。那將“遠航”作為教學的主線話,課文結尾處“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意義”就顯得單一直白而少了歷史層面上的反思。1433年第七次遠航,鄭和病逝古裏,遠洋艦隊最後一次駛入江蘇太倉劉家河。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家寶船悉令停止!在鄭和的偉大遠航中,可以看到輝煌,也能看到輝煌中的荒唐,甚至悲涼。如果聯繫歷史背景來思考遠航,在教學中就可以嘗試立足文本意義的基礎上,引發學生展開對遠航意義的多角度思考。

全文分為兩個部分,1~5小節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場景及經歷,最後兩個小節寫了鄭和七次遠航的時間跨度、到過的國家以及遠航的重大意義。

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結合、詳略得當。鄭和總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沓,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情況,對其餘作了概括説明。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節省了筆墨,收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二、學情分析

制定教學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對學情的把握。由於學生所處的時代與文本介紹的內容相差甚遠,因此學生很難從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來理解鄭和遠航的壯舉,從而感受鄭和的偉大之處,感受燦爛的古代文明。引導學生用怎樣方法的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為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和網絡資源,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時空差距,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課學習對象為國小五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己經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學習方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另外五年級孩子具有烈好奇心與求知慾,鄭和遠航的歷史應該能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入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拓展性閲讀就顯得很有必要。

三、目標預設

知識目標:認識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力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敢於大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

情感目標: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瞭解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依託文本,藉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着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以《鄭和遠航》最後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後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後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後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於閲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設計思路:

一、由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二、緊扣結尾,引導細讀感悟。三、學習過程,感受鄭和其人。四、依據標題,指導熟讀複述。五、課外拓展,昇華學生情感。六、佈置作業,延伸課外空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簡要説明:

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1、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2、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3、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第二課時簡要説明

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穫,我將採用“複習導入,確定主線、精讀文本,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實現學生從“服從書本——跳出書本——迴歸書本”的理想境界。

第二課目標預設:1、能複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2、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和第一次遠航。

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一〉走進文本,感受遠航的輝煌

(1)規模的大的遠航

請學生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裏感受遠航的規模。聯繫生活想象148米長,60米寬,十多層樓房那麼高,該是怎樣巨大的輪船。在學生藉助語言文字想象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鄭和第一次遠航像這樣的寶船就有60多隻,還有隨行的戰船,糧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這兩百多艘船隻航行在海洋上,綿延該有十多裏呀,上千面風帆鼓風張起那是怎樣壯觀的景像呀?!然後課件展示船隻編隊出航壯觀場面的圖片。感受規模宏大。

師引導學生對鄭和遠航和西方的幾次大規模的遠航進行比較後讓學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國的建船技術,遠航技術,船隊的規模就遠遠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領先他們的何止是一百年呀!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聯繫生活展開想象,適時的補充資料,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在學生的腦海中使 “寶船”的形象鮮活起來,感受遠航規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誦讀 動情。

(2)充滿兇險的遠航

學生細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這是一次充滿規模宏大的遠航還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重點從兩個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兇險”。從“像脱疆的野馬”“咆哮”“彷彿要把船隻撕裂”等描寫,感受海浪的巨大與可怕。

二是海盜的襲擊。適當補充這是當時橫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強悍的海盜,他們勢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過反覆誦讀,引導學生從文字裏感受遠航的兇險與可怕,則與兇險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鄭和機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突顯出來了。同時引導學生融入想象,朗讀這段驚心動魄的文字鄭和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將深深刻入學生心裏。

[3)友好和平的遠航

學生自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通過表演的形式感受這還是一次友好和平的遠航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重大意義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二〉走向歷史,品味遠航的辛酸

教師引導同學們討論:一些研究鄭和遠航的學者卻對鄭和遠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鄭和遠航,雖然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但從歷史上看它更像是強盛的明朝帝國向他周邊的鄰居擺闊顯富而已,也是勞民傷財的。

——一些研究“鄭和遠航”的學者

“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員

“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海洋,華夏危矣。”

——鄭和)

教師引導學生試想:假如你是一個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權高位重的明朝官員,你會繼續支持鄭和遠航事業進行下去嗎?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場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對鄭和遠航的認識並寫一寫。《新大綱》中有明確要求:“國小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説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一環節設計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

作業設計:

1、點擊“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去了解更多這位英雄,這段歷史。

2、推薦閲讀書目: 《鄭和下西洋》 《鄭和――聯結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與鄭和相遇海上》

這一作業設計由課內延伸課外。對歷史的探索,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引發他們的思考。在這裏教師應該是多維思考的啟蒙者,而不只是扮演“課文解讀的權威”。

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愛勞動愛人民的教育。通過這些教育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促進他們形成正確得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而學習的遠大抱負始終貫徹在這一篇課文中。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開國大典》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聞特寫,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建國大典的盛況,記敍了新中國成馬上億萬大眾欣喜若狂、衝動自大的動人局面。作者借三十萬人民的心聲,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新中國建立是我國汗青上開天闢地的巨大時候,中國人民今後站起來了!文章文筆流通,條理明白,局面形貌與抒發情感相聯合。

本文借刻畫得繪聲繪色的會場部署、大會盛況、羣眾遊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國大典的喜慶、端莊、熱烈的氛圍。針對文章以上的特點、單位訓練的重點和課文在單位中的擺設,本課教學目的為:

1、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重點學習典禮的主體部分,初步瞭解場面描寫的方法;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們熱愛新中國、熱愛領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場面描寫”是單元語言訓練目標之一,精當的場面描寫表達思想感情又是本課的重要寫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閲讀中體會場面描寫的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由於課文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遠,學生對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歷史背景知識瞭解甚少,那麼理解課文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場面描寫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開國大典距今六十一年,當時的時代背景遠離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運用教學手段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這篇課文的關鍵。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按照從整體——部分——迴歸整體的教學方法學習課文,先初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後抓住部分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最後再瀏覽全文迴歸整體。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入情景,深化體驗。這樣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再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説學法

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自學生字、新詞;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朗讀,想象,談體會,即通過談——讀——想——體這四個環節,來學習課文,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有效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

四、説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激趣的啟發式談話:通過問題:你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第一歲的生日在什麼時間嗎?引出課題《開國大典》,隨後播放課件《開國大典》片段(課件),然後讓學生説説:該片段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並提出自己看到課題後產生的疑問,最後讓他們帶着心中的疑問,結合自學的生字新詞用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

待學生初讀之後組織學生交流這樣幾個問題:(課件)什麼是開國大典?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描寫開國大典的盛況的?講了幾部分內容?並完成填空。

這一環節我採用啟發式談話激發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件的引入又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用喜歡的方式親近文本;同時學生交流的問題又梳理了文章的結構,理清了課文的順序,並鍛鍊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實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成過程。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優化整體閲讀,以此達到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目的。

 2、精讀課文想象場面體會情感

“透過一個個場面,體會人民羣眾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學中我沒有引領學生逐段分析課文。而是從把握孩子的認知起點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場面,想象場面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句的揣摩來體會人們的思想感情。

首先,從情感入手: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課件)課文描寫了一些什麼場景,你對哪些場景的印象最深,從這些場景中你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邊讀邊批註)也就是從談、讀,想、體這四個學生的認知點入手,讓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場景,重點談:什麼場景的印象深、讀:描寫場景的段落、想:想象當時的情景、體:體會這場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課件)

然後,抓重點分析:引讀5-7自然段後課件出示文中的重點詞句、段落以及與詞句相關的圖片,讓學生觀看並指名朗讀,隨機引導學生理解課件出示的問題。

讓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長城內外”等詞語的象徵意義,體會場面描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的偉人風采,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從分析中知道了54門大炮28響代表着我國當時統計的54個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英勇奮鬥了28年,終於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聲音傳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傳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傳遍了中華大地。這聲音怎能不讓全中國人民感到歡欣、激動和自豪!

隨後: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藉助開國大典盛況的課件片段把學生帶入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學生走入情境,深化體驗,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課件)看完開國大典片段之後讓學生欣賞(60年國慶閲兵)(課件)通過前後兩課件的對比,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開放後我們偉大祖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鉅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軍隊現代化了,不再是開國大典時“馬拉炮車”“萬國牌武器”“小米夾布槍”而是自行研製的“戰略導彈”“導航衞星”等現代化武器裝備;使學生知道“國興我興”;教育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努力學習,用知識強大祖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談——讀——想——體讓學生親近了文本,以想象訓練豐富語言感悟,使語文課成為“情感”的課堂。以默讀、指名讀、引讀等多種方式的讀,鍛鍊了學生閲讀能力。讓孩子走進字詞,在字詞理解、語言感悟中體味語文,發現語文的美。同時,分析課件所出示的重點語句的過程:讓孩子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文中羣眾的情與教師情、學生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達到以情促悟。

3、迴歸全文,昇華情感。

(1)、快速瀏覽全文。

(2)、根據本課板書的提示小組交流:從開國大典的盛況中,你讀出了什麼?(課件)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這樣藉助板書回顧總結了全文,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閲讀體驗。板書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板書,會場佈置、大會盛況(宣佈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閲兵儀式、羣眾遊行皆為本文描寫的大場面,但以大會盛況(宣佈成立→升國旗→宣讀公告)為寫作重點(用紅筆標出),這樣設計既能再現作者的寫作思路;也能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結構。

(3)、部署課外作業:要是你是一名建國大典拍照記者,你會選拍哪些方面:給你拍攝的每張照片配上筆墨闡明。以此到達知識遷徙的目標。

(4)、昇華情緒:讓學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齊唱中竣事本課。

説課稿 篇7

一 、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設計理念應該是:

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表現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並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想象和創造力。

二 、 學情分析:

國小段的孩子在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上:能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聲音對它們進行模仿。能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在課堂上能夠在律動、集體舞、音樂遊戲、歌表演等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在創造方面能夠自制簡易的樂器。

三 、 教材分析:

本課在國小音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風趣、活潑的波蘭兒童歌曲。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小粉刷匠勞動時喜悦心情以及忘我的勞動的精神

四 、 根據本課的教材和學情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歌曲《粉刷匠》,使學生能夠用活潑、輕鬆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通過為歌曲創編動作,逐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

3、在歌曲《粉刷匠》的學唱、表演活動及歌曲的創編活動中,體驗勞動的快樂,明白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4、在演唱表演中交流情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表現能力、創新能力。

五 、 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重難點應是:

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勞動,明白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難點是:為《粉刷匠》這首歌創編動作,來表現勞動的愉快心情六 、 為克服重難點我採取的教法和學法有:

創設情境法、模仿教學法、對比法、聽唱法。根據學生在兒童階段自然嗓音很純、很亮、體形靈巧這一特點。我還採取用了律動、遊戲互動法等教學手段。七 、 本課的教具是多媒體、電子琴、粉刷匠的帽子、礦泉水瓶下面是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2.利用教法克服難點

3.準確完整的演唱歌曲

4.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創造

共四個環節完成本課的教學。第一環節:情境導入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我選用《勞動最光榮》為律動音樂。這首歌曲的選取與本課所學歌曲有很大的關聯,既是讓生潛意識裏知道勞動最光榮,又為導入新歌做好鋪墊。第二環節:利用教法克服重點和難點

本環節也是這節課的重點環節。結合學生的自然特點,並在教學中建立平等的師生和諧關係。我採取了聽唱、律動、遊戲等教學方法來克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節奏難點的解決方法:在師生律動的基礎上,引出問題,平常你在家裏都會幫爸爸媽媽幹些什麼?讓學生帶節奏回答。這樣就避免了枯燥無味的節奏練習,還進一步讓生意識到勞動最光榮。還設計了刷一刷這個環節,讓學生們帶上小粉刷匠的帽子幫粉刷匠刷房子,既進行了節奏練習,又教育學生要有愛心,並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如:學唱歌曲難點的解決方法:我先通過刷一刷、猜一猜、聽一聽的環節中讓生對歌曲的旋律有了較深的印象,再加上這是一首非常簡短的耳熟能詳的歌曲,採取師生合作的方式。先老師唱一、二句,學生唱三四句,再反過來。這就打破了以往的教唱法,學生的興致很高,因為他們覺得可以和老師一起合作,挺新鮮的,也特別認真。在幫助學生解決難點的過程中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對錶現進步的同學應及時的給與獎勵。使每一位學生的音樂潛力都得到發展。第三環節:準確完整的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是國小生最易於接受和參與的表現形式。為了使學生能主動的參與互動教學並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適時的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我設計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粉刷匠的房子刷完了,邀請學生到小粉刷匠家裏去,可是新房子的門有密碼,遊戲《通關密碼》充分調動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的有感情的演唱並多給學生鼓勵。這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課的難點。完成了教學目標。第四環節: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創造

創編動作是教學中的難點,我以舞會的形式給每個小組下達任務,有樂隊,歌手,舞蹈演員,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共同參與,培養學生樂觀的學習態度和友愛的精神。鍛鍊合作與協調能力,增進羣體意識,培養團隊精神。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首先,我對本課教材進行分析:

《家人的愛》一課是新課程《品德與社會》(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在愛的陽光下”中的一個主題。按照教材的編排,它和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我愛我的家》教學內容是相聯繫的,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家人與夥伴的延伸。本單元由三個主題構成:主題一、家人的愛;主題二、讀懂爸爸媽的心;主題三、來自社會的愛。本單元以愛作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一些具體的生活情景,感受和體驗家人對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藴含着深深的愛。由於現階段的孩子有很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中大多數是在家人的寵愛下生活和成長起來的,由此,造成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與欠缺,身在愛的海洋中卻感受不到。對他人,甚至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缺乏理解和關注。我認為設置本單元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兒童在感受愛的同時,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和對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學會關注和體諒別人。

“家人的愛”是其中的第一個主題,本課的編寫,其時代感、生活性、針對性都很強,當前很多家庭中,孩子對父母養育兒女的艱難並不理解,父母給予自己的生命和關愛被看作是平常和理所當然的,孩子對家人的關心和照顧微乎其微,以至於這些孩子慢慢行成了接受和應該享受家人對自己的關心的心裏,卻忽視了自己對家人的愛。這部分內容目的是讓孩子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並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重和關心。《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以體驗去感受生活,讓學生感受家庭中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懂得父母為培育自己付出了許多的辛勞,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瞭解和分析,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使學生體會家庭生活的温馨及家人培養教育自己的苦心,進而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關愛,培養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回報家人的愛。

(2)能力目標:

①通過開放課堂教學情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培養學生觀察、感悟、體驗、表達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蒐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知識目標:

知道父母長輩為自己健康成長付出的辛勞,瞭解他們對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養教育自己的苦心。

重點:瞭解家人培養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關愛。

難點: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三、説教法:

課標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教學中針對三年級兒童的特點,將兒童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思考、探索,以及學生判斷能力的培養和社會知識的獲得有機結合,教師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學有所獲的空間。因此在教法選擇上有:合作交流法、集體討論法、活動探究法、情感體驗法。

四、説學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在學法指導上力求體現“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際體驗”的理念,主要讓學生應用合作、探究、討論、體驗等學習方法去學習新課。

五、説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調查表等。

學生:照片、親情故事、感恩孝心卡等。

六、説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活動中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

活動一,的設計能夠感受到情感目標。

活動二,的設計完成了能力目標第二點。

活動三,的設計突出了教學重點及知識目標。

活動四,的設計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四個活動都滲透了本課的情感目標及能力目標第一點。

下面我具體説下各部分詳細活動過程。

活動一 導入,喚醒愛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温暖的家,在這個家裏,你每天快樂的生活着、健康的成長着,家人一句輕輕的問候,一聲暖暖的叮嚀,一頓可口的飯菜,一次嚴厲地批評,這都是家人對我們的關心呵護、對我們的愛,今天我們就來感受體會《家人的愛 》。板書課題生齊讀。

請學生介紹介紹自己都有哪些家人?説説怎樣與家相處的?

教師貼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彩色頭像(貼圖)

(設計意圖:利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引導學生説出本次的課題和主旨,讓學生細細品味這些日常所發生的簡單的小事,先對家人的愛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活動二 回憶、感受愛

培養孩子愛的情感,喚醒孩子身上沉睡巨大的潛能,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

回憶自己成長的經歷,出示生活照或物品,説説家人給你的愛。

1、小組內分享自己與家人的照片或家人贈送的禮物。

2、全班彙報、交流

(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講述的不同事情,引導學生在快樂時光中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愛:如在生病時,感受到家人的照顧與愛護;如在全家為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感受到全家的希望與愛……)

(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利用同學們帶來的小物品,創設出引導學生進入回憶的情境,讓學生自己説出物品背後的故事,物品的意義,通過學生自己的闡述更能觸動他們的心絃,老師再説出物品包含的愛意,進行點睛總結。在課前做好特殊家庭學生的調查,使他們從不同角度來回憶家人的愛。)

活動三 體驗、感悟愛

1、觀察圖片

出示教材第4頁四幅圖,根據圖片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後歸納重點板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發展教材的情境因素,有機地營造和渲染出一種讓學生感到美好的、親切的、喜愛的學習氛圍,這樣使原來那種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變成一種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

2、完成小調查、展示

①出示表格學生填寫

家人曾經為我做過的事情,打“√”;我為家人做過的事,打“O”

繫鞋帶

( )

盛 飯

( )

穿衣服

( )

蓋被子

( )

洗臉

( )

削水果

( )

拿書包

( )

陪你寫作業

( )

②小組長彙報調查情況

③注意引導學生拒絕溺愛。

(設計意圖:通過小調查的方式,讓學生在填寫調查表的過程,明白父母原來是這麼細心和貼心地照顧着他們,調查的數據更是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對於現在家長的過分溺愛,要給予正確指導,讓學生明白溺愛的危害。)

3、“愛”的體驗

新課程的品德教育重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兒童從體驗中獲得的情感是最樸素、最真誠,也是最難忘的,體驗教育正是組織和引導少年兒童在親身實踐中,因此我設計了:

①請一名學生扶着布娃娃體驗家長教我們學步的辛苦。

②體驗者談感受後,全體學生彎腰弓背計時體驗。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家人幫助我們的小事,來感同身受父母為了我們付出的艱辛,直接昇華主題,讓孩子再次地感受體驗到家人無私的付出。)

活動四 表達、回報愛

教學過程要情感化、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感染學生。

1、聽故事!

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故事》感受愛的偉大。

2、學生寫感恩孝心卡,請2-3個學生讀感恩卡(播放背景音樂《感恩的心》)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喜愛聽故事的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選用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震撼着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父母愛的力量,愛的偉大。同時通過製作感恩卡這種充滿濃濃的親情的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愛的情感,使學生感激、回報家人的愛由心而發。)

3、總結延伸:

這週末回家立刻行動起來,以寫日記的形式每天記錄下你為家人做的事,當個貼心的小寶貝吧。

(設計意圖:品德課要堅持知、情、意、行統一的原則,我們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知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法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並注意有效地利用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為防止課內激情課外拋的現象,特別設計了課外活動延伸這個環節。)

八、説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板書,板書簡潔、突出本課中心主題。

關心健康

家人的愛 鍛鍊意志

教給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這是整、小數三步計算應用題,是在學習了整數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的,應用題分析解題思路的方法和整數三步計算應用題基本相同,解答的方法也基本相同,教學的重點是繼續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目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1、使學生掌握三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和從條件出發分析數量關係的方法,會列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2、使學生掌握應用題的'檢驗方法,培養學生題後檢查、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這類應用題的結構,分析數量關係的方法

二、説教學過程

1、導入設計

師:我們都有購買文具的經驗,在購買文具的時候,要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今天我們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買文具過程中的數學問題(板書:應用題)

開門見山,直接把學生的思想集中起來。明確這節課的內容。

2、新課教學

通過問:你可以知道什麼?或你想到什麼?你想提什麼問題?

其實這就是解題的想法,學生可以想到:

買鉛筆花了幾元錢,還剩下幾元錢?圖畫紙能買幾張?既是提問題也是題解方法。

並能過條件和問題的互相變換,進一步明確這一類應用題的格式,並建立解這種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形成一定的模式。同時也更明確檢驗應用題的方法。

3、練習設計

設計的這兩道練習是考慮到:例題是學生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容易理解,但是課本中的出現的題目大多是工程問題,或是行程問題。這些不容易理解但是解題的方法卻是一樣的。在練習編題以後,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明明白這種類型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説課稿 篇10

(一)

1.教材分析:

我説的是蘇少版國小美術第六冊第十課《鳥的紋樣》,本課是在認識〈鳥與家禽〉的基礎上的一堂圖案課。屬於“造型表現、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內容。通過誇張、簡化、添加、裝飾等手段使鳥的形象比現實生活中的鳥更加美麗、可愛,成為學生理想中、想象中的鳥,也通過變化、裝飾使學生對鳥的外行特徵有更多的瞭解。

在寫生或記憶畫上,或誇張鳥的羽毛,或變化鳥的外行,或重新用紋樣裝飾鳥的身體等,使之適合於一種幾何形狀。教師在提供多種鳥的圖案的欣賞圖片下,進行一定的示範引領,使學生學會鳥的圖案變化。

2.學情分析:本課教學對象是9-10歲的兒童,這一時期的孩子對造型有了明顯的認識,能初步刻畫出某些細節,也具有了一定的創新意識。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圖案畫的基礎知識,並學會裝飾、變化鳥的形象。

(2)操作目標:學會用繪畫或手工製作的方法表現鳥的圖案。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感受現實中的鳥在變化、裝飾後的圖案美,體驗創造的樂趣。

4.教學重點:學會用圖案知識繪製鳥或利用廢舊材料拼貼、創作鳥的圖案。

教學難點:抓住鳥的外行特徵,變化,裝飾,創作出更美的鳥的圖案。

5.課前準備:基礎圖案知識及資料,圖片,繪畫工具、剪刀、膠水,廢舊材料(偏於紙製材料)、教學掛圖、學生的圖案畫作品。

6.課時:一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教學法: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實踐操作為主線”的教育思想。

1.運用欣賞演示法-----通過教師的師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觀察比較法、引導發現法、遊戲連連看法,讓學生理解掌握寫生鳥與圖案鳥的表現裝飾方法。(誇張、變化、添加。。。。)

3.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運用聯想的學習方法、動手嘗試練習的學習方法。

(二)説教學程序:

為了優化教學過程,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設計教學程序的:

(1)。激發興趣,談話導入新課

上課使,教師與同學交流談話,出示幾張上節課畫的寫生鳥的作品或幾張拍的鳥的照片,讓學生觀察其外行特徵,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如誇張其嘴巴的特徵、略微縮小其眼睛以突出嘴巴的大;整體勾勒鳥的外行輪廓,並使之適合於一種幾何行;用紋樣填充鳥的身體等。

(通過觀看教師演示,來引起對這節課的學習探索興趣。

(2)。對比原有的寫生鳥與變化的.鳥之間的區別,變,變在哪兒?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變一變?拿出寫生的鳥圖對比觀察,變化後的鳥你還能認出來嗎。其特徵改變沒有?

(通過對比,觀察比較,學生總結出圖案鳥的表現方法:誇張、簡化、添加、裝飾。用點線面等要素來裝飾)

(3)。連線練習,把圖案鳥與寫生鳥分貼黑板,問:

1.這隻鳥是在哪隻鳥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

2.你又是抓住什麼特徵,快速找到了鳥的寫生圖?

3.找出寫生鳥、圖案鳥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通過採用遊戲連連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真知興趣。為進一步畫鳥的圖案畫作鋪墊,也是本課解決難點的關鍵)

(4)欣賞各種形狀各異,表現形式各異的鳥的圖案,引領學生從誇張、變化等裝飾手法分析。(通過欣賞。評述,讓學生去探索發現表現的方法:誇張、變化,簡化,添加等手法,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求真知的創新精神。)

(四)作業:

1.學生用繪畫工具或剪貼方法做一個鳥的圖案作業。

(通過動腦、動手,將理想變為現實)。

(五)評價:用所學圖案知識進行分析。(通過展評活動使學生體驗創造美的樂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六)課題拓展:用圖案鳥作業佈置自然教室或自己的班級。

(鼓勵學生把自己親手畫的作品用來美化我們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