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説課稿彙編10篇

來源:文書谷 8.45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説課稿彙編10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如果人類也有尾巴》一文是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學小品。科學小品是科普創作中的輕騎兵.它方便 、靈活,適應面廣。 本文作為一篇科學小品,內容豐富多彩,想象新穎奇特,以生動淺顯的言給同學們打開了一扇窗户,展示了一個新奇而神祕的世界,同學們對這樣的文章一定非常感興趣,他們能很容易的讀懂這篇課文,並從中獲得學習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勇於提出新奇想象的科學精神。

2、訓練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地學習。

2、通過導讀式、啟發式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閲讀科學小品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事物、創造生活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明白大膽而奇特的想象是開啟本文思路的鑰匙,同時更是展開本文的翅膀;想象都是有一定根據的。

二、説教法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使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討論法、問題引導法等方法進行教學,採用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 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中我着力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本節課時,讓學生先自主研究課文,再合作學習、共同探討。

四、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準備分導入新課、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課堂小結、佈置作業六個環節來進行。

(一)搭建表演大擂台,導入新課

讓學生來做一個《動物誇尾巴》的遊戲,同學們紛紛上台表演,爭當最佳演員。由此導入新課,創設一種非常有趣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讀一讀

聽課文錄音 ,初讀課文,疏通了字詞障礙後,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這樣不僅符合新課程提出的營造書聲琅琅的語文課堂的要求,而且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三)想一想

在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幻燈片出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答,研讀課文。 主要圍繞人類尾巴的形態、人類對自己尾巴的裝點與保護、人類尾巴的功能、作者最後得出的結論等問題展開。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對這個問題,各小組討論,小組派代表把討論成果寫到黑板上,最後,師生共同點評來明確。這樣設計,學生動口、動手又動腦,全身心投入,羣策羣力,效果很好。

(四)説一説

①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結合屏幕出示圖片,理解作者的每一步想象內容產生的依據,並明確大膽想象很重要,合理想象也很重要。

②在此基礎上,我組織了一個活動:“我和作者比想象”

想象力是知識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有這樣一句口號:“愛拼才會贏,敢唱就會紅”。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敢於異想天開。同學們今天敢不敢跟作者比想象?請同學們打破常規思維模式,變換角度,用“假如人類也有 ——” 説一段話。你希望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又多出個什麼,它會有什麼功能?有什麼好處?模仿課文説一説。這個活動非常富有挑戰性,也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所以學生的都積極參與、熱情高漲。在構思表達的過程中既鍛鍊了口才,又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感受到探究事物所帶來的樂趣,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體驗。

(五)課堂小結:

我告訴學生想象對人類生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號召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開動智慧的頭腦,造福人類。

(六)佈置作業。

用課文中的句式“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之所以……,都是因為……”造句。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內容以學生討論成果的展示為主,教師板書課題和作者,學生板書討論成果。變教師獨霸黑板為師生共享,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的又一妙招。

六、説課綜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培養了學生打破常規思維模式,勇於提出新奇想象的科學精神。提高了學生探索事物創造生活的興趣和信心。總之,是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的。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共11個自然段,講述冬天的台灣省很難看到雪,而北京卻能看到雪,通過看雪表現了寶島台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着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願。為此,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 認識省、店、櫥等10個生字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嚮往之情。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在自主體會和朗讀中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嚮往之情。

2、體會大陸和台灣的兒童盼望台灣迴歸、實現祖國統一的願望。

教學重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嚮往之情。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兩岸人民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二、説學生

1、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和寫字方法。

2、學生對雪有了認識,通過學習《北京》,對首都北京有了較深的認識,對台灣則不太瞭解。

三、説教法

本文內容和兒童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教學本課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性閲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和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四、説學法

1、在識字教學中,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進行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習。

2、倡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合作探究法"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鼓勵學生組內合作,組外競爭. 學生一定能在互幫互學的基礎上促進自身表達能力的發展。

五、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談話,導入新課

1、大家還記得“識字3”裏講台灣島的三字經嗎?誰願意背給大家聽一聽。

2、談話。把以前對台灣的瞭解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二)觀看圖片,初讀課文

1、出示中國地圖,在地圖上找出北京和台灣的位置.初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2、欣賞北國雪景風光音樂片。

3、自由暢談:欣賞了北國冬日雪景,你想説些什麼?

4、假設你就是台灣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帶着對北京的嚮往,再讀課文。

(三)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學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生字,並藉助遊戲,鞏固識字。

(四)合作探究,研讀課文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解決,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2、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討論。教師也可提出重點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如:課文最後一句話,老師為什麼要”深情”地説,老師心裏在想什麼?

(五)朗讀感悟,深入體會

1、聽錄音朗讀、自由讀、展示讀、分小組讀,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導讀出對話的不同語氣,體會出“孩子們爭着問”的急切心情和老師對故鄉懷念的感情。

(六)拓展活動

1、展示交流蒐集的關於台灣的資料,學生在教室中自由閲讀,進一步加深對台灣的瞭解。

2、給台灣的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我們的學校來做客。

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説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4課《小鹿的玫瑰花》

教材分析:《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在這則故事裏,它傳遞出“能夠為他人帶來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思想”。這則美麗的故事,主要講述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叢玫瑰,從他“常常去鬆土,澆水”中的“常常”,我們可以體會到小鹿很愛玫瑰,他種玫瑰很用心,很辛苦。從他和弟弟一起數花骨朵兒,我們知道小鹿十分盼望見到玫瑰開花。可是,就在玫瑰快要開花的時候,小鹿不小心把腳跌傷了,等他傷好了以後,玫瑰花已經謝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感到惋惜,在聽了黃鶯和微風對他們説玫瑰花給他們帶來了快樂以後,高興地説“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這是全文的結尾,而恰恰是這句話,最能引起學生進行思考與感悟。

這篇童話的從表層上來看,文章緊扣人物的心理髮展過程,從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興,在巧合中藴含着美化環境的意義,以及在為他人創造幸福快樂時,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快樂,促使學生懂得“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這又體現了本冊教材在編寫上的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在後面學習語文園地二中的讀讀背背的諺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作一個鋪墊,引導學生通過童話故事,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

學情分析:二年級下學期是國小階段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重要時期。學生在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後,在識字量,自學能力和討論思考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了,所以在學習這篇童話時,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難度不大,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理解“白栽”入手,尋找小鹿的玫瑰花沒有白栽的原因,還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通過各個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來感悟文章內容的深刻含義。

根據新課標把喜歡閲讀作為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這篇童話時,我將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會認“玫”等8個生字,會寫“弟”等12個字。

2、積累“我會讀”中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1、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從理解“白栽”入手,尋找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的原因。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養成積累詞語的興趣和習慣。

2、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美化環境的價值,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1、識記生字,書寫生字。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領悟小鹿的玫瑰花沒有白栽的原因。

二、 説教法,學法

《國小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閲讀,是關係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閲讀。發展性閲讀是一種“雙向”心理過程。首先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讀一篇文章,先要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結合《小鹿玫瑰花》一文的具體情況,針對國小語文教學法閲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我將採取自主識字,趣味練習等形式進得識記生字;採用靈活多樣的讀法以及創設充滿自主的課堂氛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朗讀方法,如大聲朗讀、默讀、

與同桌分角色讀、選讀、小組相互評讀等方式;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方面,我將採取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説、讀、寫、練的教學思想,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閲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示課題

1、 出示課件:小鹿圖、玫瑰花圖。(讓學生通過看圖,形象地把這兩種事物聯繫起來,增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

2、 老師激起導入:一隻小鹿在花壇裏栽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可是到了玫瑰開花的時候,小鹿卻沒有看見自己栽種的玫瑰花,這是怎麼回事呢?你們想知道嗎?答案就在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裏。

3、 板書課題《小鹿的玫瑰花》全班同學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生字

1、 課件出示全文內容,學生聽老師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自己不認識的字的讀音。

2、 請學生自由讀課文,並圈出本課生字。

3、課件出示生字,同學舉手認讀,老師正音。

4、 請小老師領讀生字,全班齊讀生字。

5、 跟同桌交流識字方法。

(由於二年級的識字寫字是學習的重點,而且識字量較大,因此學生在學習生字時適合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識字。)

(三)趣味練習。

(安排趣味練習,主要是為了要加深學生對生字的印象,同時也想調節一下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理解課文

1、 數自然段,並説説自己最愛讀哪些段。

2、 理解重點詞語:常常漸漸 惋惜 白栽

3、 讀通課文,再次進行整體感知。(老師用引讀的辦法,引導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知敍述情節的順序與表達人物情感的變化。在自然段裏表示時間的詞句和表達心情的詞句,都可作為引讀的詞句。如:“春天到了”,“過了些日子”,“小鹿高興地笑了”等。)

4、 自讀課文。(自選讀的方式,要求讀出感情。)

5、 結合課文內容,感悟探究下列句子的意思。

(1) 他常常去鬆土、澆水。(“常常”一詞説明了小鹿對自己種的玫瑰花的態度是怎樣的?)

(2) 玫瑰枝頭長出了許多花骨朵兒,小鹿和弟弟一起數了數,總共有三十二個……(小鹿為什麼數,從小鹿數花骨朵,你從中悟出了什麼?)

(3) 一天、一週、一個月……小鹿終於能下牀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句子中“終於”一詞説明了什麼?這句話體現出了小鹿什麼樣的心情?)

(4) 鹿弟弟惋惜地對哥哥説:“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着。”(鹿弟弟“惋惜”的原因是什麼?讀這句話時讀出什麼樣的語氣?你對“惋惜”一詞的理解是什麼?)

説課稿 篇4

説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第一課時:上下。

教材簡析:

本單元是通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是學生國小階段學習有關“位置”內容的起始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及描述事物的方法,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係,體驗物體“上、下”位置的相對性,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上、下”的基本含義,會用“上、下”表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説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上下”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手操作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及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將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能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一、創設情境與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統一。

本節課根據低年齡學生的特點,創設“闖關奪寶”的遊戲大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感受數學好玩。創設的每一個關卡結合學生的學習目標,在小情境中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如:“打開智慧門”通過讓學生猜測通向寶藏的大門,引導學生體會在説清物體位置時參照物的重要性。通過引導觀察南京長江大橋圖,讓學生能直觀地理解三種交通工具“上下”的位置關係,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二、觀察討論,互動合作,獨立操作,給學生更多體驗、展示的機會。

新課標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本課教學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説説五官的位置、教室物品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同位間的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本節課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塗一塗”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彩筆、塗色紙、學習用品、

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闖關奪寶”的遊戲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説課稿 篇5

一、課標的要求

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對標準的把握須注意如下幾點:

1.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山西煤炭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放置於世界和中國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這樣可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2.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對比山西省在改革開放初期同現在在能源開發上存在什麼不同?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主要是通過案例分析,來探討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煤炭在我國乃至世界的能源結構中都佔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資源,能源開發和資源保護是一對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設既面臨機遇,又充滿了挑戰;

2.在以往的國中地理教學中,主要關注於煤在使用過程中(如燃燒煤發電、取暖、做飯)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本節內容更多的涉及到開採過程,所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重建更顯得重要。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能從資源狀況、市場和交通條件三方面記憶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優越條件; ⑵能理解我國為何要加強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設;

⑶能瞭解能源的開發和綜合利用對環境的影響,理解保護環境所採取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教師演示引導下,通過讀圖、比較、推理、討論辯論等學習活動,去學習知識達成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態度,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特別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學重點

1.理解山西煤炭資源的優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設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綜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環境保護的迫切性。

五、教學難點

六、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講授法結合討論法進行教學,加強師生雙邊活動。

七、學法

新課程標準特別突出學生的活動,包括課堂活動和課外的探究活動。應當看到,本節內容時事性、現實性都比較強,比如山西省是我國的能源大省,但為何不是工業大省,更不是經濟強省,問題何在?教材對此語焉不詳,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在課堂上討論甚至是辯論,教師不要求給出現成的答案,其實本來也就沒有現成的答案。還有山西煤炭開發礦難屢屢發生,由此暴露的“官煤勾結”黑幕,更是當前媒體關注的焦點,在課堂上都可以開展討論。

八、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網上下載的有關山西煤炭開發的新聞資料。

九、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需用2課時

第一課時 資源開發條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設

(導入)教師:大家還記得前一段時間廣東鬧“油荒”的經歷嗎?(記得)

教師提醒同學們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我國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

[展示課件]

一、資源開發條件

1.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在這裏要多引用一些具體數字來説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2700億噸,按20xx年生產規模4.8億噸計算,可開採560年。

① 分佈廣

② 煤種全

③ 質量優

④ 開採易

(在指導學生閲讀圖3.1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中國煤炭資源分佈圖與之參照,這樣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資源分佈的特點)

2.市場廣闊

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20xx年的消費量接近15億噸標準煤,而生產量約14億噸標準煤。

(對於圖3.2,可以指導學生對比和分析,我國的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這種能源結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這些都為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條件。並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

我國今後能源戰略的發展方向。)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教師:説到能源結構,我覺得在這裏同學們應當好好思考一下我國的能源現狀,我國每年有近1億噸標準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費大量外匯去購買石油,大家認真閲讀一下教材47-48頁的“我國能源供求面臨的五大挑戰”,你覺得哪一點對你的震動最大?

(課堂分組展開討論,然後學生髮言)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分別作點評。

要特別注意,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市場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穩定的供應是相當困難的(這就是為何廣東會鬧“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須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能源發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設

為了充分發揮山西省的煤炭資源優勢,從1982年起,國家加快了建設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擴大煤炭開採量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指導學生在圖中找出主要的鐵路運輸線:大秦線、神黃線、焦-兗-日線)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實施教材49頁活動題,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我們來討論一下,對於山西省來説,究竟是輸煤好還是輸電好?

(在討論的時候,要提醒學生注意:教材的資料從成本和對環境的影響給出了正反兩方面的説明或數據,不能簡單地肯定一種和否定另一種,正因為它們各有利弊,這兩種方式一直是並存的。)

(1)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最重要的消費能源是_______,帶來的不利影響是什麼?

(2) 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比重大於我國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 3.B 4.(1)煤炭,大氣環境持續惡化,酸雨大面積發生,而且煤炭發電和運輸佔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資源。(2)石油、天然氣、核能

第二課時 能源的綜合利用以及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引入)教師:“正如我們上節課討論的那樣,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運出的,也有建設坑口電站向外輸電的,所以對煤炭是綜合利用的,在開發利用的時候,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必須重視對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展示課件]

三、能源的綜合利用

教師: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十分單一,從“六五”時期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主要構建了三條產業鏈,請同學們讀圖3.7。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使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指導學生閲讀圖3.8,讓同學們討論山西省三類工業發展變化的情況。

可以看出,採掘業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間有所上升,但在1995~20xx年下降,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説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96頁“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2、本節課教材分析: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的學習,是在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習這一規律既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理論依據,又是複名數與小數相互改寫的重要基礎。通過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用聯繫變化的觀點來認識事物,並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指出,要確立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可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能依據這一變化規律,比較熟練地判斷隨着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3)通過動手操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判斷等能力。

(4)通過假設情境,演示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層次的提問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感覺,培養探究精神的集體協作精神,並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事物是聯繫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4、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根據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並歸納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和比較熟練地判斷隨着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這個小數的大小有什麼變化。

教學難點是如何發現這個規律和當移動小數點時,小數位數不夠怎麼處理的情況。教學的關鍵則是啟發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發現並歸納出這一變化規律。

二、説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數學學習過程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並結合概念教學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學活動的一切,要圍繞學生的發展來展開。因此本課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多次形成學習高潮。即導入新課時鼓勵學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動手操作時的探究高潮,歸納結論時的思維高潮,綜合練習時的活動高潮。

2、體現規律形成的全過程。概念教學應遵循感知-概括-理解-運用-系統化的邏輯過程。教學中,教師不是簡單的奉送結論,而是在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感知、操作、發現、分析、歸納和鞏固運用。分層次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認識結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知識,學到方法,訓練能力。

3、堅持面向全體,以學生髮展為本。課程標準要求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我將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的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空間、時間上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4、注重現代教學技術和直觀教具的使用。老師準備教學電腦課件。學生每人幾張數字卡片,每小組一張小數點位置移動變化情況表格。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2操作感知,探究規律--3多層訓練,鞏固規律――4總結知識,自我評價等。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明確目標。

首先,我要學生先看一個小數點移動的動畫。

(設計意圖:小孩子好動,喜歡動畫,這一環節設計能有效地把學生的精神集中起來,並通過動畫,讓學生初步感知小數點位置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為探索有什麼變化規律作好準備,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我要探索”的衝動。)

跟着,我讓學生猜想一下,小數點向右移動或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會引起什麼變化呢?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敢猜想,使學生對探究規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形成了學習的心理高潮。)

接着,出示課題,介紹目標

板書:1:探索並歸納出規律。2:運用規律。

(二)操作感知,探究規律

(設計説明: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一節課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探導小數點移動,如果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第二層次:動手實踐,移動卡片,探索規律。

第三層次:觀察表格,總結規律。)

第一層次:探導小數點移動,如果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1、用卡片擺出0.03,將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可以怎樣簡寫?

2、將0.03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變成什麼數?

3、得出:整數部分前面是0的要省略不寫。小數部分沒有數,可不寫小數點。

4、將3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點左邊什麼都沒有,怎麼辦?(添0補足)

5、將3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是多少?

6、學生小結:移動小數點時,如果位數不夠,要用“0”來補足,缺幾個位就補幾個0。

(設計意圖:分散難點,讓學生清楚當移動小數點時,位數不夠要補0的方法。)

第二層次:動手實踐,移動卡片,探索規律。

1.請每個學生拿出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變化情況表,用數字卡片按要求操作,把結果填在相應的表格裏。教師建議同位的同學可以互相幫助。要求:每次移動小數點,都要從第一個式子開始。

小數點移動的位置0.004米4 毫米向右移動一位0.04米40毫米向右移動兩位0.4米400毫米向右移動三位4米4000毫米

2、 提問抽查,糾正評價。(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每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發現變化規律)

第三層次:觀察表格,總結規律。

1、請學生觀察表格,小組討論一下。(討論題)。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怎樣移動,小數大小怎樣變化?

2、同學彙報一下,(邊彙報,邊演示軟件)

3、讓學生説説是怎樣觀察出來的。(如果有學生從小數表示的意義方面去想,教師應給予鼓勵。)

4、讓學生猜想,如果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會怎樣變化呢?

5、教學課件演示,驗證猜想。

6、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7、看書96頁,請大家一起宣讀由他們自己發現並歸納的規律。

(設計意圖:在學生充分進行操作,觀察、比較、探索的基礎上,概括出規律。教師有目的地進行引導、提問,把“小數點位置的移動”與“小數大小的變化”聯繫起來,學生嚐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緊張愉快的教學中,突破了這節課的難點。

(三)多層訓練,鞏固規律

(設計説明:數學規律的應用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學習中感知規律,理解規律,在應用中鞏固規律。在練習的設計中,我有條理、有層次地按照“鞏固-變式-發展”的坡度進行有效的練習,讓學生廣泛參與。設計形式多樣,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練得輕鬆,提高了能力。)

1、鞏固練習。

(1)考填空:小數點向右移動,原來的數就(),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師問:怎樣才能簡單地記憶下來?(如果有同學想系左手力氣小,所以向右手力氣大來形象記憶,應表揚。)

(2)完成96頁做一做,和97頁上面的做一做。

(學生完成後,隨機挑選代表,擺上實物投影核對答案)

(設計意圖:這兩題的練習,是加強對新規律的鞏固和運用,達到活學活用,並有意識地讓學生有形象方法記住小數點向右移,原數變大,小數點向左移,原數變小。加強記憶效果)

2、變式練習:

(1)遊戲,拖一拖。請一學生上講台拖動小數點,並問其他同學回答,原數的變化情況。

(2)解決98頁練習題第1和第2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

(設計意圖:拖一拖的遊戲,形象生動,學生喜歡,用課件動畫的形式出示練習第1、2題,引起學生的注意,用變式的練習,鞏固規律。)

3、發展練習:如果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再向左移動兩位,又向右移動三位,則原來大小有什麼變化?

4、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問學生: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規律在學習和生活有什麼應用?(讓學生思考在學習中,點錯小數點的位置,小數的大小就不一樣了。如果在銀行統計時點錯右漏寫小數點會怎樣?)教育學生做事認真細心。

(四)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質疑:對今天的學習還有什麼疑問嗎?

(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評價:首先自評,學生對自己學得怎樣,用什麼方法學習,印象最深的內容是什麼進行評介。

接着可以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教師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或全班的同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五)作業佈置:

1、回憶一遍操作探索發現規律的整個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2、預習97頁,例2和例3,做書上98頁練習第三題。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電磁感應規律的應用》。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過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內容有兩條主線構成,一條是感生電動勢,一條是動生電動勢。前者是為學習電磁波做準備,後者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前幾節分別從感應電流和感應電動勢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電磁感應現象。本節揭示了電磁感應現象的本質,使學生對電磁感應現象的認識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教學的着眼點放在了感生電場和洛倫茲力的問題上,但是過分區分兩種電動勢沒有必要。

2、 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分析產生感應電動勢的非靜電力的本質,即感生電場和洛倫茲力。

難點是:感生電動勢和動生電動勢的產生機理。

二、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教學的要求,我確定本課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1)瞭解感生電動勢和動生電動勢產生的原因。

(2)掌握感生電場和洛倫茲力與電磁感應現象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2)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科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節知識的學習,體會探索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我確定的教法與學法是:

教法: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我採用講述、對比、探究,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學法: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討論中突破難點。

三、過程分析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如下設計:

由於引起磁通量變化的`原因不同,本節教學內容分為兩大環節:一是由於磁場變化產生感生電動勢。二是由於導體切割磁感線產生動生電動勢。

複習引入

本節課我是通過複習引入新課的, “恆定電流”一章中告訴我們,電路中的電動勢的作用實際上是某種非靜電力對自由電荷的作用。

提出問題:磁場變化使閉合電路中的導體產生電流,那麼,使導體中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的作用力是什麼?

分析猜想: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已有知識的認識,排除洛倫茲力、靜電力。猜想是變化的磁場對電荷產生作用力?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利用學生掌握的知識學習新內容,通過問題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

環節一:感生電動勢的教學

1、 開門見山引入概念-----感生電動勢

由於磁場的變化,在空間就存在感生電場,如果在此空間存在閉合導體,這一電場就會對導體內的自由電荷產生力的作用,這種作用就是“非靜電力”。 也即感生電動勢的非靜電力就是電場對電荷的作用力。

2、感生電場的方向:通過假設導體中的自由電荷是正電荷,它們定向移動的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方向,也就是感應電場的方向,所以我們是利用楞次定律來確定感應電場方向的。

環節二:電磁感應現象中的洛倫茲力的教學

1、思考討論,引入概念——動生電動勢

我將在教學中將充分利用“思考與討論”欄目的作用,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最終得出導體CD兩端存在電勢差,即導體CD相當於一個電源。在説明該電源的非靜電力與洛倫茲力有關後,引出“動生電動勢”的概念。(設計意圖: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使複雜內容簡單化,抽象知識具體化。)

2、電磁感應中的能量轉化

我利用一根導體棒在光滑導軌上的運動,與一定值電阻構成閉合迴路,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串進行引導。

1) 導體棒勻速運動時受到的安培力多大?方向如何?

2) 導體棒受到的外力多大?

3)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的表達式怎樣?

4) 如果已知感應電動勢為E,在時間t內感應電流做的功如何表示?

5) “外力克服安培力做功”與“感生電流做功”二者有什麼關係?相等

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推導動生電動勢大小的表達式 。

(設計意圖: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得出動生電動勢大小的表達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設計適量的練習題,並且將練習題分為A、B兩組供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

設計意圖: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課堂小結和作業

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構建知識框架,作業佈置要有針對性,梯度。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總結,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課堂效果的目的。

作業課後2、3、4題;

板書設計我分兩部分,主板書寫在左側,體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副板書在右側,主要畫用來輔助説明的草圖。

四、效果分析

通過以上的過程設計我預計可達到以下效果。

1. 能夠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從而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2. 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變規律的傳授過程為規律的探究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本節課的設計還存在着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並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動量定理》體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闢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衝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於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蒐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於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瞭解並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並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像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像: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後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

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導入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為了保證建築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麼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築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兩次物體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

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

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衝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為零

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衝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

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鬆沙坑。。。。

這些説明動量和衝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繫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麼?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恆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為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傳感力和速度傳感器當場測數據,

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傳感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傳感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圖像,速度傳感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像。

分析數據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衝量與碰撞前後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第一冊第1單元的第1篇課文。本冊書現代文閲讀共三個單元,每單元不分文體組織課文,但圍繞培養學生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它是閲讀理解分析現代文的基礎。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於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通感等修辭。傳統語文數學僅把課文當作學習的對象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認識應是把課文當作借鑑的範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本課的學習重點我擬定於領悟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後者也是難點。

二、説教法

散文的教學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傳統的分析法教學會破壞文章整體韻味和優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傳統的散文分析課變為鑑賞課,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鑑賞散文的能力。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鑑賞的地方,因文章不長也適合鑑賞。

從學生角度分析,傳統的分析法重分析較鑑賞忽視了學生對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學鑑賞能力的提高。其次,這階段的學生從國中畢業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能夠鑑賞。

三、説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通過揣摩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訓練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注社會、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學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説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第1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體會作者感情

第2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説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件。

六、説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不同的寫荷的詩句和畫面(有日下荷花,雨中荷花,月下荷花,作者借景抒發的喜悦和哀傷,引出朱自清的《荷》)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採用多媒體形式導入新課,能夠直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處於愉悦的狀態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看配套的畫面聽配樂朗讀、思考。

(1)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語句,並分析其含義和作用

(2)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瞭解到作者的情緒?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

1、創設情境

2、在散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藉助文章的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此處意在引導學生體會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限時作答

設計此環節目的: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

(五)對於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根據你的學識閲歷,或許你會有新的見解,把你的見解寫下來(100—150字)然後討論—辯論。

通過質疑這種形式,不僅能澄清文中一些模糊的認識,更有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1、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景來表述這種情?

2、畫一幅《荷塘月色圖》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上節課內容,出示目標

(二)投影學生習作《荷》

分析圖畫和文中描寫的區別及產生區別的原因。

設計:鼓勵學生在畫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形象經過文學到圖畫的轉變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三)分析區別及原因

(1)“畫中景”和“文中景”

(2)圖較直觀,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傳神的語句)

(3)人的學識,生活經歷

(四)速讀課文,畫出文中你認為的精美傳神的語句,説出你認為的理由及在文中的作用,

(五)分類彙總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動詞、疊詞、通句。

教師示範分析一種,其餘學生分組操作、交流。

(六)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特定時辰,如朝霞中、烈日中、秋雨中某處事物投入真情實感,學習朱自清的遣詞用句,寫短文一篇。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關於可能性這一內容,國小數學教材分兩次進行了集中編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級上冊,主要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則是不確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基礎上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形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情況。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問題情境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由於學生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還有待發展,很大程度上還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抽象邏輯關係。所以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充分實踐,幫助他們對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3、教學目標

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並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整合的角度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能夠正確使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的過程。能夠舉例説出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一些事件。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觀察、猜想、實踐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猜想意識、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斷和推理能力。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正確地描述事件發生的情況。

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不同情況下可能性的區別。

二、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 、引導發現法 、觀察實驗法 。

學法: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全課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規律、發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成為實踐的主人,發現的主人,詮釋的主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