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説課稿彙編6篇

來源:文書谷 3.39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説課稿彙編6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小稻秧脱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寓農業常識於生動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於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雜草、和噴霧器大夫。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遇險”、“脱險”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2)寫水稻田的雜草拼命地跟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氣得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小稻秧遇險了。第二部分(3-5)寫噴霧器大夫及時趕到幫助小稻秧收拾雜草。最後,雜草紛紛倒了下去,小稻秧脱險了。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

全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於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更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二、説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演一演這個童話故事。

2.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知道除草劑、噴霧器具有保護稻秧不受雜草侵害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長大用科學的志趣。

3.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紛紛”、“激烈”造句。

三、説教法、學法

以詞入文,創設情境,自悟語言。

章不離句,句不離詞,課文內容的理解離不開重點詞語的把握。本課語言生動想象,內容充滿情趣,正是大量的生詞凝聚而成的魅力表現,如“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不由分説”等,這些詞既難以理解又是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創設了表演活動情境,課堂表演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對象融為一體,並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尤為,達到了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體會詞意、領悟詞語的目的。在師生的共同表演中,我通過動作的指點、語言的點撥、情境的體驗,促進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自主能動感悟。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自然深入文本,跟小稻秧一起去經歷,去感受,真正進入故事情境。

(二)以讀為主,讀演結合,強化感悟

朗讀應是體驗文章情感、感悟故事情境的重要手段。朗讀有助於學生用整個心靈去理解和體會。在本文中朗讀的語氣是不同的,如野蠻的雜草氣勢洶洶的話、噴霧器大夫洪亮的聲音、有氣無力的雜草的.話語。開展指名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在朗讀的過程中使同學們融入課文情境之中,入情入境地讀好人物對話,並將自己的閲讀感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表現出來。

語文課標上説,“要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閲讀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創新自己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用動作、形態或者其它方式來創造性地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孩子們通過表演去強化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表達。第三自然段是小稻秧脱險的關鍵,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編自演,鼓勵學生憑藉語言文字進行自由創造想象,在讀讀演演評評中交流各自的閲讀感受。這樣,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讀書思考來加深理解和體驗,既有所感悟又受到情感的薰陶,並在表演中驗證、深化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真正詮釋了《語文課程標準》中“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這一新的理念。

(二)小組合作,啟迪智慧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須落實到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各小組合作表演時,教師鼓勵小組成員人人蔘與、各抒己見,共同完成表演任務。當然,合作是建立在主體參與的基礎上的,它不是一種順從,更不是一種依賴,而是一種成員之間的相互接納,相互認同,相互啟發和相互鼓勵。

四、説教學過程

説課稿 篇2

一、 知識網絡

三、大學聯考命題趨勢

生物的新陳代謝專題包括《生物的新陳代謝》和《微生物與發酵工程》兩個部分,是最近幾年大學聯考的重點之一。主要是強化知識的整體性和內在聯繫,注重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的融合。所以近幾年大學聯考中,該部分的分值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題考查該部分知識。 1、本部分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能夠體現出大學聯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學生能力的重點章節之一。(1)強調對圖、表的識別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學生能正確描述和理解圖表所給出的信息,並能運用相關的概念和原理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如以圖表形式概括酶的特性和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途徑及聯繫圖解等;(2)重視學科內綜合的考查。(3)考查理論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最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命題強調運用生物科學的理論,去解釋科研、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所遇到的有關問題。(4)重視實驗和設計實驗能力的考查。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設計實驗方案能力的培養,不但要求重視培養學生分析、解釋實驗現象和結果(數據),以及推導實驗的能力,而且還要重視培養利用給定的實驗器材,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2、從試卷知識分佈分析,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生態因素及實例判斷、種間關係的經典案例研究、種羣與生物羣落、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及兩者關係、營養級、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分類、生態平衡的原理及應用、環境污染、水體污染及自淨化原理、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在綜合題中還可以將細胞亞顯微結構基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謝、代謝類型等與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揉為一體進行考查。

3、從題型及難度來分析,出現的題型有選擇、簡答、實驗設計等,且以圖、表形式呈現試題內容越來越多,多考查理解與記憶能力,基礎性較強,部分選擇題及簡答題為圖形題,題目綜合性較強,且具有立意於能力測試的趨向,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其他相關章節交匯考查方面:

四、應考策略

1、本部分知識主要關注:(1)重視對基本概念的掌握:如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種內關係、種間關係;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種羣、羣落、生態系統;種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恢復力穩定性等。基礎知識有: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種羣和種羣的基本特徵;生態系統的基本類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正確把握基本概念,熟練應用基本知識,對生物學專用術語的使用和對生物學現象的描述要規範,尤其是在設計實驗方案時,更需要將原理、步驟、現象和結論用準確的生物學語言表述出來。(2)重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繫,構建知識網絡,複習時要將有關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網絡。從而構成完整的認識和記憶體系。(3)適當做題,提高解題能力。針對知識點,不斷給自己設置問題,並自己解答。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內容,要聯繫生活實際。

2、突出以下相關方面的複習:

(1)生物與環境上的相互關係。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科內綜合考查,生態因素與光照強度、日照時間長短,主要考查生物適應環境及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等內容。

(2)種羣和生物羣落。種羣是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單位。種羣的特徵和意義,種羣增長的“J”和“S”曲線的原因和條件,若干個種羣數量的變動情況,我們應當選取典型題目(如人口變化曲線、,某一種動物變化曲線等)進行強化訓練,理解、掌握有關知識,以提高應試能力。

(3)生態系統。要了解幾種典型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對於這些生態系統的要求較高。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該部分的重點內容,也是該部分的主要考點。生態系統的內容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代謝類型相互聯繫。在平日的複習時,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具體題目進行強化訓練。能夠舉例説明,能夠舉一反三。

(4)生物多樣性及保護。複習時可進行列表複習,要注意能夠舉例説明。

(5)本部分涉及許多熱點問題:①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如害蟲的防治方面,進行生物防治、如培養害蟲的天敵,以蟲治蟲;研製開發寄生蟲在害蟲體內的病菌(病毒)以菌治蟲等,從而減少農藥的用量。如根據生態系統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中,大力建立、推廣人工生態系統,調整生態系統的結構,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類有益的部分。如南方農村建立的桑基魚塘等生態農業模式。②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及西部大開發等環境問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干擾破壞及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如森林的過度採伐、圍湖造田。工業生產的佈局不合理等,使生態環境惡化,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下降。因此,西部大開發的首要問題是改善環境質量,要退耕還林(草),這是因為森林在環境保護中具有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具體措施有:加快三北防護林和長江中下游防護林建設,建立南方九省市速生林用材基地;抓緊平原農田綠化和防護林建設;營造薪炭木和發展經濟林,疏林地和灌木林封山育林和撫育改造再生林;合理採伐並及時更新,提高綜合利用率;重視森林放火和病蟲防治。③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物理、化學的聯繫密切。自然界中的碳循環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循環的,我們可以將生產者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等知識綜合在一起進行考查,是學科內綜合性較強的題目,是該部分的命題方向,所以我們要重視者部分知識的學習,要通過一些具體題目進行強化訓練。

五、複習和選題技巧

本專題可以分出酶和ATP專題、植物代謝專題、動物代謝專題、微生物代謝專題 1、 新陳代謝與酶和ATP

複習這部分知識時,首先,應明確三者的關係: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其中的化學變化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新陳代謝不僅需要酶,而且需要能量。由此可見,酶和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複習時應加強與其他章節知識的聯繫。其次,要明確影響酶活性的外界因素,也是影響細胞代謝水平的因素,如温度是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強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再次,要善於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相似概念的鑑別。如RNA酶和RNA聚合酶,主要能源物質、直接能源物質、儲能物質。另外,一定要弄清楚葉綠體、線粒體和細胞質基質在能量轉換中的作用:葉綠體中產生的ATP主要用於C3的還原;細胞呼吸過程中產生的ATP主要用於離子的吸收、細胞的分裂、生物電的傳導等生命活動。 2、 植物代謝

(1)首先,要從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這一角度入手,聯繫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然後以各結構的功能為基點,挖掘植物體的各種代謝過程與激素調節、生殖發育等重點知識間的聯繫。其次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植物體的代謝過程。如理解植物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關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係等。最後,要弄清影響植物生理活動的因素,以及對哪些生理過程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影響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也間接影響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影響蒸騰作用的外界因素也間接影響植物對礦質元素的運輸。

(2)利用座標曲線對植物代謝過程中相關物質含量變化的分析,一直是大學聯考的重點。實質上,座標曲線是變形的數據分析題,只要弄清曲線上的點所代表的生物學含義,問題就不難解決,需要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強化。 3、動物代謝

(1)概念圖是考查本部分知識的常見題型,備考時要牢固掌握三大營養物質代謝過程圖解的基礎上,理解三者之間相互轉化的關係,並加強相關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如將糖類、脂質、蛋白質代謝與消化系統中相關器官的結構與功能聯繫起來,同時藉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將消化吸收細胞呼吸能量代謝激素調節等有關知識綜合在一起,考查考生運用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營養與健康越來越受到大學聯考的重視,因此備考時應將營養失調引起的常見疾病歸納在一起,將其病因、症狀、預防或治療措施等進行比較,使這些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4、微生物與發酵工程

(1)複習微生物的類羣相關知識時,可從不同的角度對微生物進行分類:按結構可分為非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藍藻、支原體等)及真核生物(真菌類和原生生物類等);按同化作用類型可分為自養型(硝化細菌、藍藻、衣藻等)、異養腐生型(大多數細菌、真菌等)、異養寄生型(胞內寄生菌等);按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可分為生產者(硝化細菌、藍藻、衣藻等)、消費者(根瘤菌、寄生菌等)、分解者(腐生菌)等。通過不同角度的分類比較,建立起與細胞的結構、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生態系統等的聯繫,加強學科內的綜合。

(2)複習微生物的營養、代謝和生長的相關知識時,要注意兩點:①從微生物的代謝類型入手,確定不同微生物所需營養物質的來源與功能;②對於本專題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比較,以利於理解與記憶。如列表比較不同培養基的特點、用途;初級代謝產物與次級代謝產物的種類和作用;組成酶與誘導酶在代謝、調節上的不同特點;微生物生長曲線中四個時期

説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嘗試學習用列舉法解決問題,初步學會有序地思考問題。

2.經歷獨立思考,合作探索的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形成運用列舉法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會用列舉法解決實際問題,初步學會有序地思考問題。

教學難點:

在解決數學問題中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有序地思考問題。

教學用具:

課件、百數表、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會用不同的方法數數,還學會了寫100以內的數,你知道“從1寫到100,一共寫出多少個“9”嗎?”。

二、你説我講

1.課堂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組內交流你們的想法。

這一小組你來説,他們想到的辦法是“寫數”:從1數到100,數到有9的數就把這個數寫下來,再數數有幾個9。

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這一組你來彙報,哦!他們是利用“百數表”來圈數。圈出有9的數,然後再數一數一共有幾個9。

2.嘗試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同學們的方法非常好,現在自主選擇方法,看看“從1寫到100,一共寫出多少個“9”呢?”。

好,請用“寫數”的方法的同學請舉手,放下!

你來説一説,你寫出了哪些數?一共寫出了多少個“9”?

這位同學寫了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一共寫了20個“9”。

這位同學寫出了19個數,為什麼説寫了20個“9”呢?是的,同學們,“99”裏有2個“9”。

同學們,你知道嗎?像這種把符合條件的'數一個一個都找出來的方法叫列舉法,板書課題——列舉。

那麼,用百數表解決這個問題的同學是怎麼找的呢?誰來説一説?

你太棒了!先按順序圈出個位是9的數,再按順序圈數十位上是9的數,然後數一數,最後結果也是20個“9”。

按照這種方法,我們一起寫一寫:

個位是9的數:9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10個)

十位是9的數: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10個)

一共寫了20個“9”

只有有順序地列舉才會不遺漏,不重複。

三、自主練習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一起看練習。

1.從1寫到100,一共寫了多少個“8”?

誰來説一説自己的想法?

這位同學先列舉了個位上是“8”的數,有10個,又列舉了十位上是“8”的數,有10個,從1寫到100,一共寫了20個“8”。

2.從1寫到100,多少個“7”?多少個“6”?

通過大家的彙報,我們得出從1寫到100,寫了20個“7”。20個“6”。

3.請你先猜一猜從1寫到100,一共寫了多少個1?多少個0呢?

大部分同學猜測是20個,好,同學們,拿出你的筆寫一寫,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

從大家的表情和聲音知道,大家的猜測是錯誤的。通過列舉法進行驗證:從1寫到100,一共寫了21個“1”,11個“0”。看來所有的猜測都需要驗證。

四、回顧反思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哦!這位同學知道了從1寫到100,一共寫了21個“1”,11個“0”,其他都是20個,真是善於總結的孩子。

這位同學學到了一種學習方法——“列舉”。

這位同學感覺這節課學的很開心!

非常感謝同學們,老師這節課也很開學。

下課!

説課稿 篇4

一、 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

這一節課是二年級下冊所學的內容,是建立的一年級學的簡單分類知道及二年級上冊學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為今後學習各種除法、除法應用題及分數的含義打下基礎。因此,這一課的教材中設置了活動情境,實際操作,想想分分,鞏固練習這樣幾個層次,完成對新知識的牽引,讓學生由已知感受末知,從末知探求新知。

二、 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本堂課的依據的理念是:新課標指出每一堂課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對探究為手段,積極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為目的,最終讓學生形成一種新型的數學思想,養成數學能力,體驗生活與數學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昇華。 另外,我校正在進行“先學後教”實踐性課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課本傳遞信息的功能,儘量讓學生通過閲讀課本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其今後乃至整個學習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

鑑於以上原因,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分分擺擺的操作,瞭解什麼是平均分及怎樣分才是平均分。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並由此粗淺的感知除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意識。

3、能用學到的平均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為此我還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每份同樣多才是平均分,而難點則是平均分的分法。為了解決重難點,能較好的利用媒體資源,我對教材略作調整,捨去了春遊圖,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學設計

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設計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學課文,探索新知;鞏固練習,加深理解;課堂小結;課堂練習這樣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放新課。

曾經聽過為這樣一句話:“課伊始,趣味鮮;課進行,趣味濃;課結束,趣末盡”,説明在一節課中 “趣”字應該貫穿始終,而起始階段的“趣”味顯現就尤為重要,它不僅能牢牢的抓住學生的心,而且能縮短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 課件出示3只小貓正在吵架的情境: 勞動節到了,貓媽媽交給三隻小貓的任務是澆12盆花。 小花貓説:我澆離我近的兩盆,其餘的你們分。 小白貓説:小黑貓個兒大,多澆點兒,澆6盆,其餘的我們澆。 小黑貓説:我們還是一人四盆吧! 叫學生當裁判評評誰有理,誰的方法最公平。 在這個情境中,二年級的學生很天真,可能不同的人會認為不同的貓有理,但一拋出“公平”兩字,自然的會想到是小黑貓,那為什麼公平呢?原先憑學生的舊知可能會有個模糊的表述,但學了新知就會更清晰明瞭,從而由此導入了新課。

(二)自學課文,探索新知。

解決重點:指導學生自學例1,找出新知,彙報交流。 這裏我先讓學生帶問題看例1:他們在幹什麼?看着他們分的你有什麼要説的?你有辦法比他們分的更好嗎?你睜大眼睛找找,你能從例1中找出今天老師要教給你們的新知識是什麼嗎? 之後彙報交流。 怎樣分是平均分是一個重點,這裏我借取了我們學校在搞的“先學課教”這個實踐性課題的一部分精華,把“先學”變為讓學生“先看圖”、“先理解圖”,“後教”變為“後點拔”,同時把揭示新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獲得一種自豪的體驗,這樣在看看學學找找中更容易接受這個“平均分”這個在學生實際生活中其實已經接觸較多的知識,並把它抽化成一個概念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概念體系的昇華,讓學生在腦海中深深烙下:每份同樣多,才叫平均分。

突破難點:課件出示勞動節第二任務:美化校園。小花貓:“把10棵樹種到5個花壇裏,每個花壇幾棵樹?” 小白貓:“15朵共插到3個花盆裏怎麼分?”小黑貓:“12張畫貼到三個走廊裏。” 叫學生到電腦前把自已的分法一一演示。這裏主要解決平均分的分法: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這個知識對學生來説是個難點,所以藉助了直觀的媒體演示,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所以直觀的感知清晰的看清平均分的過程,讓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判斷題(叫學生判斷這樣是不是平均分)檢驗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2、學生擺學具:師出題,叫學生用較快的速度平均分了。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進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要求速度的原因是為了讓學生選到最為有效的分法。

(四)課堂小結。 1、今天你學到了什麼?2、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碰到的哪問題? 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用,最後的小結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平均分的概念,還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來,把知識和實際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五)課堂練習。練習三1、2、3或課堂作業本。留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識,同時也能反饋於教師,讓教師瞭解本堂課、本班學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扇形統計圖》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本單元是在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並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計圖。

過程與方法:經歷扇形統計圖的認識過程,體驗直觀觀察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受到科學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扇形統計圖進行有效的分析。

教學難點: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四、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

五、教學法分析

1、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

六、教學流程分析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製成條形統計圖,使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二)、對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觀察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2.説説兩種統計圖的特點。

3. 生成扇形統計圖(利用課件,直接由條形統計圖生成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觀察從扇形統計圖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

4. 根據統計圖上表示的情況,你對我班同學有哪些建議?

5.歸納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三)、知識應用,解決問題

使統計教學與計算教學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數學應用能力。

四、總結概括,拓展應用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課後作業:請你當統計員:統計家中每月的生活費支出情況,製成扇形統計圖。再對數據進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

説課稿 篇6

一、 教材説明:

《安徒生的故鄉》是國小語文實驗本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故鄉——美麗的丹麥城市奧頓斯。這篇課文以奧頓斯的美麗為主線,具體描寫了房屋、小河、樹木、以及小河兩岸的景色和小河給安徒生帶來的幻想,以此來突現奧頓斯這座城市的美麗。課文把小河兩岸的景色描寫得十分美麗。“清幽的小河”,“緩緩地從城市穿過”不僅寫出了小河河水的清澈,更寫出了小河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一片寧靜氣氛。“紅葉似火的丹楓”、“疏疏落落的白樺”、“長條拂水的垂柳”更讓小河兩岸,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小河上浮游的小天鵝,又使小河變得富有生命,這一靜一動地描寫着實讓人眼前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我班的學生活潑開朗,尤其是部分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樂於瞭解課文之外的有關知識,而且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他們也能將所學所知運用到課堂中來。入學來,他們課堂上的表現從原來的膽小怕、回答問題,到現在自信、敢於發言表現自己,課堂氛圍有了明顯的轉機。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小,其中也不乏有個別學生膽小、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小組合作不夠默契等現象。

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在語言環境中認讀13個生字和11個詞語。注意“緩”、“疏”的字形;理解詞語“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

2、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3、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

句子説具體。

4、 積累課文中描寫景色的詞語和句子,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説話。

重點、難點: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3.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説話。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聽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到導入課文。

2、通過子讀課文,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語,並能把課文讀正確。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4、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5、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句子説具體。

6、幫助學生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説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全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丹麥城市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安徒生,激發學習閲讀的興趣。

四、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是我們推進二期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改的基本理念如果是先進的,是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的,最終只有切實地落實在我們課堂教學的實際行為中,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穩定的、持續的、具有多種推動力的效果。新課程標準這樣定義語文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期課改強調優化學習方式,倡導有效的接受與體驗,重視語言的積累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安徒生的故鄉》這一課中,讓學生與自我體驗,在品句中積累,在體驗反思中,昇華情感,提高人文素養。學生的閲讀活動,通過與作者的對話,達到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現”,最終達到知識的傳遞與精神的昇華,使自己的內在的生命本質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新的形式。與作者對話,與作品對話,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若因勢利導巧妙地給學生搭建與自我對話的平台,就會促發他們心靈的火花,在類比聯想中,會出現頓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昇華。因此,我根據教材內容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策略:

1.講述故事,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能吸引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在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導入,猶如文章的‘鳳頭’,小巧玲瓏,它能在極端的時間內,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在教學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讓學生説説這個故事是誰寫的?關於安徒生你想知道什麼?這兩個問題學生十分感興趣,學生帶着問題在很短的時間裏抓住學生的思緒,很快地就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這樣,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的熱烈的求知慾。

2.抓住關鍵,品讀句子。

《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的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閲讀教學過程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閲讀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語文再現生活是通過理解、想象、體會來實現的,是與讀者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鏈接的結果。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想象,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意境,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範語言。因此,我重點抓住課文中描寫安徒生故鄉風景的語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並説出喜歡的理由。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理解詞語,品味句子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學第二小節時,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説出句子的關鍵之處,在朗讀過程中理解“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等。同時,詞語教學的形式多樣,更加便於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詞語。

3. 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課標》指出:不同年級學生,讀的側重

點、讀的形式是有區別的。低年級學生是最難“潛心”的,讀的意識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就是讀好書。低年級閲讀教學中的語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讀中進行的。閲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在倡導學生主體,尊重學生感受,語文教學要關注生命,要回歸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語文閲讀教學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的課堂上學生潛心讀書,書聲琅琅;新的課堂上,有豐富的情境,有體驗、感悟和想像;新的課堂充滿了智慧的討論、情感的交融;課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體驗……因此,在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小組內的朗讀、組間自由組合的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熟記課文的語言。整堂課書聲朗朗,在幫助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同時,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語句。

4. 互幫互助,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交流,是小班化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使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大大增多。不敢在班上發言的,可以在小組討論時發言,這樣同學間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可以培養他們的協作意識和互助精神;同時又可以大大增加學生髮言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及自主精神。在小組學習活動中,要訓練學生認真聽聽別人的意見,學會與別人交流看法,耐心傾聽別人説話等,當要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先想後説並控制好交流的音量,談出自己的意見時,語句要婉轉,同時要樂於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中肯時要及時接納。只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後,他們所煥發出來的學習激情和智慧則是無可限量的。然而,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中要起指導作用,並擔任巡視者,及時督促學生人人蔘與學習與討論,並隨時解答學生在討論中產生的疑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合作學習,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一步一步地學習課文。課堂上我也深入到幾個組內,作為組內普通的一員與學生共同學習,在學生遇到困難難以解決時適時加以點撥,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由於學生年齡小,小組合作學習還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的學生仍表現出拘謹,膽小,不夠主動,這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引導。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實踐有很多形式,其中讀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實踐形式。 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課文呈現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課文,感受文中美麗的情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