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電現象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7.64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靜電現象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電現象説課稿

靜電現象説課稿1

我説課的題目是《靜電現象》。下面我從十個方面來説一説:

一.教學理念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説“我們教一門科目,不是建造有關這門科目的一個小型現代圖書館,而是使學生親自像數學家思考數學,像史學家思考史學那樣,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所以本課採用了演示和學生探索性實驗相結合並以學生實驗為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做好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通過獨立思考與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利用現有器材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體驗中激發創造思維的火花,在體驗中感受科學的壯美與神奇!

二.本課教材分析

《靜電現象》是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的第2節.本節的教學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原子構成的初步知識及對靜電現象的解釋.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也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學、理解許多電現象的基礎.但是本節課在此處並非是國中電學的起始課,而是作為人類探究物質微觀結構(即原子結構)所經歷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講授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是為説明物質可以再分做準備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分析,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國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分子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⑵知道摩擦起電實驗,認識到原子也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的.

⑶知道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推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⑷能利用原子構成的知識對摩擦起電現象做初步的解釋.

2.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基礎上認識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及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注意觀察靜電現象,對電荷種類的探究產生興趣,通過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實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⑵鼓勵學生自己查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初步認識科學及相關知識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四.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

難點:認識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

五.教法

《物理課程標準》提倡多種教學形式。講授、討論、實驗探究等教學形式

各有自己的特點和適用的場合,它們的長處和不足可以互相補充。本節課把自主研究和目標研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機地結合起來,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序地進行“提出問題--進行猜想--確定方案--實驗探究--現象分析--交流合作--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始終置於探索者的位置,使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再發現”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從實驗中得出結論,體驗探索的快樂,成功的喜悦.另外,注重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每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靈活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推理等科學方法,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

六.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

學、我會學”。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自主性學習所必需的能力,所以在本節課,我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學習方法的指導。

⑴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視頻和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

⑵巧妙地讓學生選取身邊的材料進行有趣的實驗,通過引導使得實驗的進行和問題的解答都是學生自己不斷努力的結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⑶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注重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七.教具以及其它相關教學資源

1.活動器材:橡膠棒、毛皮、玻璃棒、絲綢、泡沫、塑料尺、塑料細絲、碎紙屑等.

2.圖片資料:石墨分子、金剛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圖片,

3.視頻材料:靜電現象(手摸靜電球后,頭髮全都飄了起來)課件、摩擦起電,電子轉移的動畫課件.

4.學生課外在網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關靜電現象的資料.

5.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以及防護,如汽車後面拖一條尾巴,紡織廠、煤礦要除靜電等等.

八.教學程序

針對學生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1.播放趣味視頻,引入新課

播放三個有趣的視頻:一是女同學手摸帶電的球后,頭髮全都豎了起來,二是女同學用梳子梳頭髮,頭髮隨梳子飄起來,越梳越亂,三是不斷摩擦氣球后氣球隨手飄動.這些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情景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對自然生活現象充滿了好奇,也激發了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興趣。

2.自主探究,獲得新知

首先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課前收集的有關靜電現象的生活現象以及相關資料。在此過程中要了解、肯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並及時提出新問題(同學們想知道為什麼嗎?),從而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

讓同學們拿出塑料尺,泡沫,或者塑料筆,在他們自己的腦袋上摩擦幾下,再靠近小紙屑看一看.並引導他們描述出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讓學生們通過自己親身體驗,是很有説服力的。學生們一動手實驗就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熱情高漲,也為保持積極的探究情緒打下了伏筆.

在實驗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並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帶電物體能吸引輕小物體”以及“摩擦起電的定義”。其實到這時,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了.而引導學生下定義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的過程.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再演示:摩擦使橡膠棒和玻璃棒帶電,並吸引輕小物體.讓學生再次觀察老師重複他們自己做過的實驗。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老師規範的實驗操作,為他們後面的實驗成功打下基礎。演示之後,我提出問題:它們所帶電荷的種類是不是相同呢?你有什麼依據嗎?讓學生討論,積極發言。及時的設問,能再次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提出的問題產生興趣.學生討論後,我做總結:在物理上,用同樣的方法使同樣的物體帶上電,我們就説它帶的是同種電荷.

接着繼續設問:帶相同電荷的橡膠棒靠近時會出現什麼現象呢?並引導同學們先作出猜想,再相互討論,並制訂一個實驗方案進行探究,驗證他們自己的猜想.學生相互交流後彙報實驗方案,並根據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在此過程中我提醒學生為了便於記錄和分析,要把實驗現象及時記錄到已設計的表格中.這個過程的設計是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討論、交流體現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養成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的習慣,有利於分析實驗現象和得出結論.

學生描述了實驗現象“帶相同電荷的橡膠棒靠近時會互相排斥”後,我再進一步設問: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得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的結論呢?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物理規律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之上的.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結論.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須通過多次實驗.進而引導學生再次利用身邊的器具設計實驗進行驗證。這樣設計能讓學生及時鞏固得到同種電荷的方法,並自己設計實驗,用實驗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結論,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熟悉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增強了科學探究的興趣.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帶同種電荷的物體靠近時是相互排斥的.緊接着提出問題:玻璃棒與橡膠棒帶的電荷是否相同呢?又如何驗證呢?能不能也設計一個實驗來呢?並讓同學們相互討論交流,再完成實驗.這既能讓多數學生帶着原來實驗成功的喜悦再次進行新的探究,也給第一次實驗失敗的同學帶來新的機會.由於前面的探究活動給同學們積累到一些經驗,這次的探究活動自然也順利多了.實驗結束後結合學生的實驗現象和科學家的大量實驗證明歸納得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老師問:通過剛才的實驗,同學們認為,至少存在幾種電荷?哪幾種?學生自然能答出至少有兩種.一種是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一種是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這一步一步的追問不僅使下面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瞭,同時能幫助部分學生把前面探究時得到的知識梳理一下.而同時新的問題也順理成章的誕生了,學生會提出疑問:有沒有第三種電荷呢?並讓大家相互討論,怎樣解決這個疑問?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我再提出問題加以引導“如果存在第三種電荷,會出現什麼現象?”。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能夠理解“如果存在第三種電荷,則既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又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這樣的問題引導是為了及時降低問題的梯度,以便於有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問題的討論和實驗的探究中.然後讓學生利用現有的器材探究有沒有第三種電荷存在?要求同組同學先討論方案,分工合作,進行實驗並把實驗現象記錄到表格中.實驗中要求明確任務,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既節約了實驗時間,也能讓學生體會分工合作的重要.實驗結束後帶領同學們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並告訴同學們,科學家在實驗室也做了大量的實驗,得出的結論跟同學們是一樣的,然後通過課件展示結論(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的帶電體,必然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帶電體,必然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而且電荷間存在相互作用.)

以上五個探究活動不僅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也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而且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接着,我主要以老師講授和學生自學的方法介紹了富蘭克林對正電荷和負電荷的命名。學生在《走進分子世界》這一節已經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構成,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分子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呢?這個問題由學生通過自己閲讀課本瞭解.並用課件展示水分子、石墨分子、金剛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圖片,藉助課件展示分子的構成,能使微觀世界更直觀、具體,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認識微觀世界的興趣.

繼續設問: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不是也是可分的呢?原子是不帶電的,為什麼與毛皮摩擦後就帶了電呢?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本,以問題的形式帶領學生層層深入認識物質的構成,這樣可以避免一味講述的枯燥乏味.再用課件展示原子結構示意圖和電子轉移的視頻,讓學生利用原子構成的知識對摩擦起電現象做初步的解釋,認識到摩擦起電並不是創造了電荷,而只是將電子由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通過課件及視頻資料的展示,學生對原子結構有更形象的認識,對解釋摩擦起電的原因也做了鋪墊.而邊講解邊播放視頻能使更多的學生理解摩擦起電的原因,因為課堂不能成為少數優秀學生表演的舞台,而是更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學習的需求與發展.

3.課堂小結

以兩個問題總結本課知識。第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物質結構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第二、同學們經歷過怎樣的探究過程,學到了哪些知識?課堂小結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不僅能回顧所學知識,而且能加強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關注.

4.及時反饋

重新播放引入新課時的視頻,讓學生們用今天所學的靜電知識解釋視頻中那些有趣的現象。做到首尾呼應,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體驗到學習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進一步得到激發,也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5.佈置作業

一是完成課本第30頁的兩個小實驗,二是通過網絡,電視,書報等各種媒體蒐集靜電方面的資料,瞭解靜電現象的應用與防護。

九.板書設計

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十.教學體會

一是做好實驗.認識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靜電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着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規律的得出.做好靜電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由於靜電實驗易受絕緣性能及濕度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生動手做實驗前,教師先做比較詳細的介紹和示範後再讓學生自己實驗,學生較易成功.這樣既能使學生認識到摩擦起電現象,又為後面探究性實驗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保證探究兩種電荷及相互作用規律的實驗的順利進行,可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膠棒中間打孔,使他們都能支在支架上,這樣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動,受力後也很易轉動,實驗效果明顯.學生通過經歷親身體會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不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在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一定的邏輯關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不僅是學生自主性學習所必需的能力,也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之一。

三是多啟發、多引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了便於記錄和分析,在得出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之前,預先設計表格,將實驗現象及時記錄到表格中,有利於學生對現象的分析與比較,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為能提出新問題打下基礎。

靜電現象説課稿2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蘇科版國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級下第七章《從粒子到宇宙》第二節,本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原子構成初步及簡單靜電現象的解釋等,摩擦起電現象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國小科學課已經學習過,應該説學生對這一現象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而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靜電現象及其產生原因則需要在學習了“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學習、理解,應該説,學習本節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節內容安排在這一章,主要還是為物質可以再分做準備的,這一點與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樣。

1.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和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要求,並且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分子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電實驗,認識到原子也不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推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構成的知識對摩擦起電現象做初步的解釋。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與學生探究性實驗相結合,指導學生觀察現象、閲讀資料,引導學生分析交流、歸納規律,鍛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①注意觀察靜電現象,對電荷種類的探究產生興趣,通過利用簡易器材動手做實驗,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②鼓勵學生自己查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初步認識科學及相關知識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3難點和重點

前面我説過,摩擦起電現象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在國小科學課學習過,因此,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自然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學生對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一直以牢記為主,而對於為什麼説只有兩種電荷總是説不出所以然來,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是本節課的難點。

2選用的教具及準備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可以提高學習的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探究性學生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還有利於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基於以上原因,我為本課準備了一些圖片資料和視頻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剛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圖片,靜電現象(手摸那個帶電的球后,頭髮全都飄了起來)課件、摩擦起電,電子轉移的動畫課件,另外,我還要求學生課外在網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關靜電現象的資料,充分發揮互聯網輔助教學的作用,在課堂上,我還為學生準備了一些活動器材,如:橡膠棒、毛皮、玻璃棒、絲綢、泡沫、塑料尺、塑料細絲、碎紙屑。

3教學處理

本節課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實驗:靜電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着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規律的得出,做好靜電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由於靜電實驗易受絕緣性能及濕度等因素的影響,課前,我會把所有的實驗器材充分曬乾或烘乾,提前一天通知學生洗洗頭,在學生動手做實驗前,我會先做比較詳細的介紹和示範後再讓學生自己實驗,以保證學生能較容易成功,這樣既能使學生認識到摩擦起電現象,又為後面探究性實驗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保證探究兩種電荷及相互作用規律的實驗的順利進行,我從小磁針的靈活轉動獲取靈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膠棒中間打眼,使他們都能支在支架上,這樣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動,受力後也很易轉動,實驗效果明顯,學生通過經歷親身體會實驗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不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4教法、學法

4.1教法

基於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及本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我準備採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多啟發、多誘導,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討論交流、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實驗和對計算機的模擬電子轉移過程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4.2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在做好探究性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富有邏輯地分析,討論,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採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邏輯推理,總結歸納出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事實,並應用這些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情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

5.1趣味視頻,引入新課

本節課,我準備安排兩個實驗引入新課,第一個:一種演示放電現象的實驗設備,讓一位同學轉動手柄,產生電火花併發出“啪、啪”的響聲,這樣一個實驗,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腦,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與播放視頻相比,該實驗現場感強,畢竟是眼前發生的,學生感覺會不一樣,第二個:把碎紙屑置於電視機屏幕前,關閉電視機,看到碎紙屑都“飛”到了屏幕上,為什麼安排這樣一個實驗?首先,這個實驗學生在小時候已經做過,我想以此喚起學生的記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既有的經驗、智慧和知識,讓它們與後續的新知識進行反覆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從而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實現新知識的主動建構的構成。

5.2自主探究,獲得新知

設問:你有辦法吸起這些小紙屑嗎?

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兒時的實驗:用塑料尺或鋼筆的塑料套摩擦頭皮然後去靠近小紙屑。

師:我們剛才發放了玻璃棒和橡膠棒,去靠近這些小紙屑,試一試,又有什麼結果。

學生靠近後,發現不能吸引。

老師以規範的實驗操作引導學生用絲綢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膠棒,再去靠近這些小紙屑:

學生靠近後,發現這次能吸引了。

問: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説明了什麼?還記得嗎?

生:説明物體帶了電。

問: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使它們帶上電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師:你能幫摩擦起電下個定義嗎?

個人認為,這樣的過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義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歸納的過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難點

師:事實上,這些知識同學們在國小科學課中已經學習過了,是不是呀?時過境遷,更準確地講是今非昔比,我們的心智更高了,我們的知識面更廣了,現在再看這一現象,同學們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你更感興趣的問題呢?

學生熱烈地討論、提問。

師:我感覺到了一股強烈的求知慾望,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很有研究價值,今天我們擇其一二進行研究,剛才有同學問,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與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是否一樣?撇開這個問題先不談,我想問:第一組同學用絲綢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組同學也用絲綢摩擦了玻璃棒,這兩根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種類是否一樣呢?

在學生討論,積極發言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在物理上,用同樣的方法,使同樣的物體帶上電,我們就説它帶的是同種電荷。

問:如果同種電荷遇到一起會怎樣呢?同學們用這兩根玻璃棒試試看。

學生實驗後會發現兩根玻璃棒會互相排斥。

問:由此能否得出“同種電荷互相排斥”這一結論?

學生很快會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請持否定意見的同學發表看法,使其他同學意識到: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結論;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須通過多次實驗,引導學生使用橡膠棒繼續實驗,並告訴學生,科學家通過大量實驗證明:帶同種電荷的物體靠近時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終認為,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我們物理課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教會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獲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潛移默化,需要我們老師做有心人。

師:再回到剛才的問題,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與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是否一樣呢?同學們能否通過實驗來加以證明?

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確定實驗方案:我們假定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種類為A電荷,我們只要讓橡膠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則説明是同種電荷,即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也為A電荷;若不是排斥呢?説明不是同種電荷,是異種電荷,則我們就假定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為B電荷。

學生實驗後發現,它們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證明:一、它們是異種電荷;二異種電荷會互相吸引。

小結:經過科學家在實驗室裏大量實驗證明:

板書: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設問:剛才我們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紙屑,説明塑料尺也帶了電,那麼,塑料尺所帶電荷的種類有幾種可能呢?

學生討論和達成共識:有3種可能:①與玻璃棒的相同,為A電荷;②與橡膠棒的相同,為B電荷;③與玻璃棒和橡膠棒的都不一樣的第三種電荷,假定為c電荷。

再引導學生討論驗證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膠棒,若與玻璃棒排斥,則為A電荷;若與橡膠棒排斥,則為B電荷;若是第3種電荷,則會出現什麼現象?因為與A不同,所以會和玻璃棒吸引;與曰也不同,所以又會和橡膠棒吸引,即兩次都會吸引。

學生實驗後發現: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學家在實驗室做了大量實驗,發現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的帶電體,必然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帶電體,必然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從來沒有見到過兩次都吸引的現象,這説明了什麼呢?

生:這説明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提出:(課件展示)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

應該説,上述的學習過程是一種“發現——探究——再發現——再探究”的過程,重點得到強化,難點得以突破,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而且,實驗的進行和問題的解答都是學生自己不斷努力的結果,學生始終置於探索者的位置,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自己從實驗中得出結論,體驗探索的快樂、成功的喜悦,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更重要的是,我始終沒有忽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5.4自主學習,總結歸納

“物體摩擦後為什麼能帶電呢?科學家從物質結構角度為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安排學生自學課本p28頁第一部分,P30頁最後一部分,(多媒體課件顯示)1.分子是——構成的;2.(圖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個屬於單質分子?哪個屬於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帶——電——和帶——電——構成的4.摩擦起電的實質是——

安排學生帶問題自學這部分知識,使學習帶有目的和計劃性,能突出重點,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完成自學的基礎上,用動畫展示不同物體得失電子而帶電這一過程,化抽象為具體,使知識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業佈置

(1)課後通過網絡,電視,書報等各種媒體蒐集靜電方面的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2)製作一個簡單的驗電器(見課本WWW2)。

《物理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在活動、製作、實驗、討論等方面的表現的評價,不贊成以書面考試為唯一的評價方式,本節課作業安排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培養其動手實踐能力,通過查閲資料撰寫小論文,作業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靜電現象説課稿3

一、説教材及教學理念

《靜電現象的應用》是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選修3--1)第一章第7節的內容,是對靜電感應的深入研究和具體應用。本節是這一章的難點,內容抽象、深奧,在生產生活中的涉及面廣。上好本堂課就顯得比較困難,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做好靜電實驗,而靜電實驗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實驗失敗便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同時我也準備了實驗的實錄,播放錄像同樣具有説服力。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課標的要求,我從一下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方面

1.知道靜電感應產生的原因,理解什麼是靜電平衡狀態

2.理解靜電平衡時,內部場強處處為零,導體是個等勢體,表面是個等勢面,以及導體上電荷的分佈情況。

3.知道尖端放電及其應用,知道靜電屏蔽及其應用。

㈡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科學猜想、理論推導、實驗驗證的過程,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一般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生產生活中靜電現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給人類帶來的便利,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説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靜電平衡的概念,理解導體處於靜電平衡狀態的特徵是本節的重點

突出重點的方法:因為內容抽象,難度大,所以採用教師問題質疑,學生的討論、教師的總結的方法已達到突出重大的目的

突破難點的方法: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四、説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實驗引人,複習開題、目標展示、提出問題、引導分析、分組討論、理論推導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我搜集了視頻錄像和圖片。最後總結,學習目標再現,讓學生自評目標達成情況,並進行提問質疑,並把問題拋到課後,做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從而大大調動了學生課後探究的積極性。

五、説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利用靜電感應實驗,複習靜電感應現象。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本質是什麼?

啟發得出:是電荷的重新分佈,那麼重新分佈的時候靠什麼力分開的,重新分佈以後導體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引出新課並展示學習目標。

2、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3、理論推導,小組活動,歸納總結出,靜電平衡狀態下導體的特徵,其中用反證法和實驗驗證法。做法拉第圓通實驗。

4、師生互動,共同學習尖端放電和靜電屏蔽,實驗演示和播放視頻與圖片。

5、歸納總結,再現目標。

7、學生質疑,結束新課,佈置課後探究作業。

靜電現象説課稿4

一、説學生情況

國小生的特點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學習以興趣為主。但是他們善於觀察和模仿。象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乾燥的頭髮,頭髮會隨着梳子動;在乾燥的季節脱毛衣,會聽到啪啪聲;在乾燥的季節用手去觸摸門把手會有觸電的感覺;陰雲密佈的天空,常常有雷電產生……這些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每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都會經歷過觀察過。他們知道其中的一些現象是靜電現象,但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對靜電現象進行過深入的探究。本課將為學生探究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提供一些簡單而有效的活動。在一課時內要讓學生對靜電現象進行全面的認識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對靜電現象的認識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這些認識將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電的本質,是學生學習其它電的知識的基礎。

二、説教材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第一課。本課是《電》單元的起始課,主要是讓學生從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來認識到電荷是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一切物質中的,多餘的電荷如果在一個物體上,就會產生靜電現象,如果電荷沿着導線定向移動,就會產生電流。從而使學生對電的本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感受到電並不神祕,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為學生後面學習電的其它知識打基礎。

本課一共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體驗靜電現象

第二部分:認識電荷及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認識電流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統一的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在教學目的確定後,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法與學法的合理選擇和正確運用上。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設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運用了實驗探究和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四、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科學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電荷在電路中能夠流動起來併產生電流。

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能根據已有知識,運用邏輯推理,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解釋靜電現象

【教學難點】認識正負電荷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五、説教學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確定如下教學準備

小組:一把塑料梳子、碎紙屑、氣球、帶毛的羊皮等。

教師:課件、氣球等。

六、説教學過程:

(一):魔術導入、激趣揭題

1、導語——一節課的開場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説上課5秒鐘之內,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是很有道理的。導語的基本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感,形成進攻型學習狀態。為此我採用魔術導入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預訂軌道,這時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演示:引導學生回答,用梳過乾燥頭髮的梳子慢慢接近碎紙屑,看到什麼現象?碎紙屑是怎樣跑到梳子上去的?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呢?(教師根據學生交流適時揭示課題)

(二):合作探究,體驗靜電現象

1、小組實驗

拿一把經過摩擦的塑料尺,靠近紙屑,發現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現象?

2、師生交流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三):實驗探究、認識電荷

1、教師;靜電既然存在於所有的物質之中,為什麼我們通常感覺不到物體帶靜電呢?播放課件。

教師根據課件播放適時板書:正電荷、負電荷

2、教師邊演示邊講解梳子和頭髮摩擦產生的靜電。

科學家研究證實塑料梳子與乾燥的頭髮摩擦時,頭髮束縛電荷的能力較弱,於是一部分電荷轉移到梳子上,這時梳子顯示帶負電荷。失去電荷的頭髮帶正電荷。帶不同電荷的頭髮和梳子靠近時會有什麼現象?這和我們瞭解的哪一種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似?説明什麼?(教師板書: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3、進一步探究靜電現象——小組實驗探究。

將兩個充氣氣球僅挨着懸掛在木尺上,用羊毛分別摩擦兩個氣球的接觸部位,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實驗後交流 ( 教師板書: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4;小結。

(四):讓電荷流動起來

摩擦能使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物體帶上靜電。但是帶靜電的物體中的電荷卻不能持續流動。

怎樣才能使物體中的電荷持續流動?要形成電流就必須使電荷流動起來,需要具備動力和電路兩個條件。

課件播放——使學生對電路有一個直觀認識。

(五):總結與拓展

總結是一節課的結束部分,重温本節重點,藉此加深印象。所以我設計下面問題。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學生通過視覺獲得信息的一種渠道,教學中板書對學生起到明確重點,啟發思維的作用。一個較好的板書設計還能使學生獲得美感。為此我設計如下板書: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正電荷、負電荷

+ —

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靜電現象説課稿5

一、教材分析

《靜電現象及其微觀解釋》一節是司南版物理選修3-1第一章《靜電場》的開端,而本章也是整個高中階段電學的開端。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國中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又為後繼內容的學習做出了鋪墊。學好這一節,對學生進一步研究靜電場的有關性質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靜電現象與生活息息相關,學好這一節又能增強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熱情。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國中已對靜電有初步瞭解,知道一些簡單的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接觸起電兩種起電方式,對感應起電也有了些淺薄的瞭解,但只是一些感性認識,缺乏深層次理性認知。

2、學生化學課已對物質的微觀結構有所研究,這為本節課幾種起電方式的微觀解釋大大降低了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起電、接觸起電、靜電感應這三種起電方式;

2、知道正負電荷的規定及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的規律;

3、知道電荷守恆定律,能用原子結構和電荷守恆的知識分析三種起電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

2、通過對原子核式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轉移。但對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不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靜電現象的奇妙與和諧,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2、瞭解靜電現象及其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嘗試運用靜電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有將靜電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用原子結構和電荷守恆知識分析靜電現象

難點

靜電感應

突破:動畫演示

五、教法學法

教法 實驗演示、啟發教學、多媒體動畫輔助

學法 觀察分析、討論交流

六、教學媒體

1.實驗器材:有機玻璃棒、絲綢、碎紙片、毛皮、橡膠棒、驗電器、摩擦起電機;

2.課件:視頻——靜電使長髮飄起來;文檔——人身靜電高達七八千伏。

七、教學流程及操作

新課導入 (3分鐘)

1、演示摩擦起電機的人造閃電;

2、播放視頻——靜電使長髮飄起來;

提出問題

為什麼摩擦會造出閃電?為什麼靜電使長髮飄起來?學完這一節我們將解決以上問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

探究實驗 (6分鐘)

1、研究第一種起電方式——摩擦起電

設計意圖:此處為學生實驗,主要是回顧國中的知識,增強學生自豪感並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

實驗一:用橡膠棒與毛皮摩擦後,放於碎紙片附近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二:用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後,放於碎紙片附近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三: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絲線懸掛

(1)再用一根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與之靠近,觀察二者相互作用情況;

(2)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之靠近,觀察二者相互作用情況。

現象及結論

現象:實驗一二中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和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都吸引碎紙片;

實驗三中的兩根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互吸引。

結論(學生分析):

(1)都吸引碎紙片,説明二者都帶了電;

(2)兩根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必定帶同種電荷,我們規定其為正電荷,其相互排斥説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3)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説明二者帶異種電荷,我們把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規定為負電,即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總之: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與負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提出問題 還有其他起電方式嗎?

探究實驗 (3分鐘)

2、研究第二種起電方式——接觸起電

讓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或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設計意圖:此處也為學生實驗,主要是回顧國中的知識,增強學生自豪感並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

現象及結論

現象:金屬箔片張開

結論(學生分析):接觸使兩箔片帶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提出問題 還有其他起電方式嗎?

探究實驗 (3分鐘)

3、研究第三種起電方式——感應起電(學生實驗)

讓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或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但並不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現象及結論

現象:金屬箔片張開

結論(學生分析):感應使兩箔片帶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微觀解釋 (8分鐘)

提出問題 為什麼以上三種方式能使物體帶電?它們的本質是什麼?

繼續提問 原子結構?此處讓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學生化學已學,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

強調 某些情況下帶負電的電子可以移動或轉移

學生討論交流

摩擦起電:電子的得失

接觸起電:電子的轉移(一物至另一物)

感應起電:電子的轉移(物體的一部分至另一部分)

結論 電荷守恆定律

前後照應,實際應用 (1分鐘)

摩擦起閃電:電子的轉移

靜電使長髮飄起來:接觸起電,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例題 (6分鐘)

例1:兩個完全一樣的絕緣金屬球,A帶電量Q,B帶電量-2Q,將AB相觸後分開,AB分別帶多少電量?

例2:見右圖,感應後Bc整體帶電了嗎?Bc分開後帶電了嗎?

靜電的防護與利用 (8分鐘)多媒體動畫課件展示

1、利用:

(1)吸附功能;可用於除塵、噴塗、複印等;

(2)殺菌功能:處理種子、處理水、產生的臭氧淨化空氣。

2、防護:

將靜電導走:避雷針防雷電、油罐車防靜電

設計意圖: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練習 (4分鐘)(2題針對接觸起電與感應起電)

課堂小結 (1分鐘)

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佈置作業 (1分鐘)

1、教材本節課後練習;

2、課外閲讀《人身靜電高達七八千伏》。

八、板書設計

靜電現象及其微觀解釋

一、三種起電

1、摩擦起電

2、接觸起電

3、感應起電

二、原子結構與電荷守恆

1、原子結構:

2、電荷守恆

三、靜電的防護與利用

1、利用

2、防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