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3.39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面積》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面積》説課稿

《面積》説課稿1

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面積》是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在本冊教材的第二單元,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在組合圖形面積中,重點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由於本單元是國小階段平面幾何直線型內容的最後章節,因此,教材所安排的內容除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外,更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在第二單元,學生已經系統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尤其是對轉化思想的滲透,學生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應該能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到方法的多樣化。但是對於方法的交流、借鑑、反思及優化上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要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對教學目標稍加調整,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各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探索活動中,理解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多種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轉化的教學思想,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依據《課程標準》的精神,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中凸顯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注意提問語言指向明確,精煉準確,注意提問的層次性,把握追問的時機,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注重學生之間交流,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體會數學的價值。

鑑於以上想法,我制定了創設情境,引入課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際應用,拓展延伸回顧反思,總結提高為結構的教學模式,主要通過以下教學流程來實施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課的開始,我利用課件展示裝修精美的房屋的圖片,創設粉刷外牆、安裝地板、油漆門窗的情景,通過抽象出來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後思考:這些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麼不同?讓學生理解組合圖形的含義,從而揭示課題。通過這一環節,由生活情境引入新課,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巧妙地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體現數學的生活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獨立思考,探究多種解題方法

出示客廳平面圖:請你算一算至少要買多大面積的地板?你打算用什麼方法求它的面積?請把你自己所有的想法用虛線在圖中表示出來。然後選擇一種想法進行計算。

2、小組合作,交流多種解題思路和方法

本環節,讓學生將自己的解題方法在組內進行交流,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彙報。彙報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學之間認真傾聽、相互補充,教師要起到點撥指導作用。

3、比較歸納,揭示優化解題方法。

提問:比較各種解題方法,你能把它們進行分類嗎?你最喜歡哪種解題方法?為什麼?

4、回顧反思,總結計算方法。

通過以上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親身經歷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過程,並通過比較,讓學生懂得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不僅使學生明白轉化的數學思想,知道同一個圖形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解答,而且在探究中掌握了運用分割法或添補法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知道了分割圖形時,要考慮到所給的條件和計算的方便。這樣既起到發散學生的思維的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本環節設計了三個層次練習:學以致用、一展身手、挑戰本領。通過練習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的選擇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並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反思,總結提高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通過師生交流的形式對本課進行小結,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從而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結束本課。

《面積》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時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下面立體圖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對於平面圖形直觀感知和認識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一些解決基本圖形問題的方法。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尤其是對轉化思想的滲透,學生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應該能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到方法的多樣化。但是對於方法的交流、借鑑、反思及優化上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要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展。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並在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預測的基礎上,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從而歸納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裝修房子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再學生探索、解決的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積極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從而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為了更好的達到目標,考慮到學生掌握新知的能力,從而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

2、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人教版第九冊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説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人教版第九冊數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説課稿。

五、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現實生活,獲得積極情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本節課,首先採用情境導入法,創情境導思維使學生樂學。拼圖遊戲,通過拼一拼、畫一畫、猜一猜、説一説導出組合圖形的意義。裝修房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在教學中時刻運用引導式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之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精導、生巧學,以學論教,扶放結合。由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時,當學生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時,引導學生自己比較方法的異同點,並進行歸納,同時在此基礎上懂得根據條件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六、教學設計:

為了能更好的凸顯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高效的完成教學目標,特結合普遍學習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複習舊知,引出概念

為了更好的認識組合圖形的概念,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先複習學生熟悉的幾種平面幾何圖形,進而介紹組合圖形的概念。

(二)組織動手實踐 多維嘗試探究

創設老師家裝修遇到困難請同學幫忙的情境,出示計算老師家客廳面積的問題,先讓有方法的同學們説説自己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們都明白之後,隨後就可以組織小組探索有沒有其他方法,然後在全班將多種方法進行展示。

在全班交流時引導學生比較方法,讓學生觀察哪些方法有相同之處。,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各種方法的區別與聯繫。近而讓學生對分割法和添補法進行討論,讓學生明確分割法就是將分割的基本圖形進行相加,而添補法就是從大圖形中減去添上來的小圖形。最後讓學生知道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有多種方法,只要同學們認真觀察,多動腦筋,選擇自己喜歡而又簡單的方法進行計算就可以了。

(三)抓住重點環節,理解內容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組合圖形的面積可以通過分割、添補成我們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的方法得到,抓住這個重點,組織學生理解,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學。到此,教學中仍然藉助裝修房子的情境,給出涼台的平面圖,讓學生根據已知數據計算面積,這樣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延續着本節課的裝修房子情境設計層次練習。教師出示天花板的平面圖,讓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索總結出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鞏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悦。

最後,開放練習,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本節課學習的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來計算出拼圖遊戲時自己所拼的組合圖形的面積!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至用!

設計以上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繫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真正做到有效練習!

《面積》説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國小數學的1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平行四形的面積》。下面,開始我的説課。

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這5各部分來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年級上冊第6單元,屬於圖形與幾何的內容。本節課主要介紹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過程,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之後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做好鋪墊。因此,本節課在國小數學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要求,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能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滲透環保意識。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

二、説學情:

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進行學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五年級的學生在之前學習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知識基礎。這個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有所發展,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開始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但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且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錶達,願意在活動中進行學習,這些都是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結合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本節課的教法我確定為講授法、討論法、啟發引導法。之所以用這些方法,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氛圍,增大課堂容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因此,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從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説教學過程:

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則是最重要的一環。為了使學生有所收穫,我將從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生互動、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內化提高,學生小結、細數收穫,分層作業、全面發展這5個部分來展開教學過程。

1.導入:

俗話説,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導入能像磁石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本節課我將藉助多媒體出示圖片進行導入,並創設如下情境:熊大和熊二從光頭強那裏搶來了2塊荒地,他們想在這兩塊地上種上果樹,保護環境。熊大説:我是哥哥,我要種大的那塊地。這時候,兄弟倆犯難了,到底那塊地更大呢?圖片中呈現了一塊長方形的地和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地。我將在滲透環保意識的基礎上,提問學生:你們能幫助熊大和熊二嗎?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藉助卡通人物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通過設疑,使學生產生求知慾。

2.新授:

接下來是師生互動,探究新知的環節。我設置了3個活動。

活動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對於導入中問題,我會提醒學生判斷這兩塊地的大小,可以計算兩塊地的面積。接下來我將利用多媒體呈現一個表格,請學生利用之前學習面積的經驗,用數方格的方法,獨立填寫這個表格。學生很快就能夠填好。這個時候,我會啟發學生,仔細觀察這個表格,你能得到什麼猜想呢?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探究過程中,我會適時點撥學生。探究結束後請有思路的同學發言,預設學生能夠提出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用底乘高來計算的。對於學生的回答,

我會予以表揚鼓勵,對於不足之處我也會做補充和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活動2:探究新知,驗證猜想

我會請學生從學習袋中拿出一張平行四邊形的紙片,然後引導學生啟動4人小組進行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的活動,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限時5分鐘。

討論過程中我會走下講台進行巡視點撥,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給予指導,討論過後,請同學彙報,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無論學生回答的全面與否,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後做出判斷,進行補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經過學生小組討論不難得出,有幾種不同的思路有的小組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開,發現沒有思路,有的小組沿着中線剪開,依然無法拼湊出已學過的圖形,還有的小組沿着高線剪開,發現能夠拼成長方形,對於學生的回答,我會予以發展性評價,並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及時糾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並向學生滲透學生轉化的思想,通過直觀的圖形觀察,學生能清楚地感知定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來計算面積。由此突破教學的難點。我將此過程進行板演,規範書寫。

活動3:總結計算方法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觀察,這個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後的長方形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學生不難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相等,而且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從而驗證了之前的猜想。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能夠用更簡潔的方式來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同學們根據多媒體上呈現的平行四邊形的圖片,順利説出S=ah這個計算公式。從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突破了教學重點。

新授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總結的過程,主動建構知識,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3.鞏固: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我將分層次藉助多媒體出示練習題,並設置“勇奪智慧寶石”闖關遊戲。評價採用生生互評,生生糾錯的形式,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

4. 小結:

在課堂小結的環節,我會請學生暢所欲言,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體會,引導學生多維度總結,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好習慣。

5.作業:

課上學習,課下複習。我將為學生布置書面和開放式相結合的課後作業:

作業1:完成課後的練習題

作業2:把本節課的內容製成數學書籤。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學過程。

五、説板書設計:

最後,數學課堂的板書設計,一定要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便於學生識記和運用。所以我採用了這樣的板書設計。

結束語: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

板書設計:

《面積》説課稿4

一、教材分析:

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和以前學的直線圖形在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研究方法上聯繫又很緊密。因此,認識圓以及圓的周長計算都注重了引導學生應用轉化的思想,找到問題的突破口。由此,在本節課中,仍然滲透轉化的思想即“化圓為方”的思想,把圓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通過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圓的面積,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首先讓學生回顧以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運用轉化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教材中呈現的幾種探究方法,非常注重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探究,把探究如何將圓的面積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面積作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溝通圓與其他圖形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已有的知識,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滲透極限、轉化、化圓為方等數學思想方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維品質,鍛鍊學生面對困難勇於克服、鍥而不捨的精神。

教學重點: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把圓轉化為什麼平面圖形以及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三、學生知識儲備分析:

學生在學習直線圖形的面積計算,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時都是利用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把未學過的圖形的面積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的面積來解決的。出示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面積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學生很容易地得出和半徑有關係。然後讓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將圓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 教學設想:

圓面積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的認識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圓的面積對於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生可以説是一次思維的飛躍。在過去所學的平面圖形的面積中運用的轉化思想是顯性的,如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將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等等。而圓的面積對於學生來説運用轉化的思想不是難點,但是由於圓是曲線圖形,使得學生不知該如何轉化為熟悉的直線圖形成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本節課我採用“探究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過程中討論、操作、觀察、比較,讓學生經歷“猜想——設想——操作——推導”的過程。其中的操作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剪拼,學生可能失敗很多,但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在巡視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尋求不同的方法,通往成功之路。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這才是終身受益的。在學生的失敗中,激勵、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剪拼方法拼成長方形,可能會有學生拼成其他圖形來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樣的教學主要靠學生自身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探究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在充分尊重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還要適時地加以引導、點撥,在學生動手操作已經無法再完成時,要用動態演示來彌補學生操作與想象的不足,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剪拼成的圖形越來越像長方形,並圍繞“怎樣更像”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問,讓學生充分體驗“極限思想”。在學生多次地折、剪、拼活動中發現把圓的面積轉化為求長方形的面積後,讓學生思考: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引導學生説出:面積沒變,形狀變了。再讓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相當於圓的什麼?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半徑=∏r×r=∏r2。

五、練習題的設計:

因為圓的面積=∏r2 ,所以要計算圓的面積必須知道半徑。但是如果條件中知道直徑或者周長,怎樣求圓的面積呢。讓學生明白首先要求出圓的半徑再利用圓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面積》説課稿5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從一個小狗活動的實例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弧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為學生今後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潛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二 目標分析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能力為重,同時也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而預備年級的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備,所以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瞭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⑵幫助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實例引入,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天地,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

難點: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對圓的無限平均分割,“弧長”無限的接近“線段”的理解以及將圓轉化為長方形時,長方形的長是圓的周長的一半的理解。

四 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剛邁入國中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悦,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通過實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結合一定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與趣味性,騰出足夠的時空和自由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 教學過程

1。複習

(1)長方形面積公式

(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法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面積來解決。

2。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一隻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1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狗能夠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問題:

1。小狗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圓的面積呢?

3。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導:

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麼圓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

(2)實驗操作:

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圓分給各小組(前後四人為一組)。請同學們試試看,是否可以將圓轉化成為長方形。

(3)動畫展示

讓學生閉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於長方形。

當我們把圓平均分得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也就越接近了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4)得出結論:

啟發1:既然圓的面積無限接近於長方形。那麼我們如何根據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呢?

啟發2: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有什麼關係呢?

再次展示動畫。

設圓的半徑為r

啟發學生尋找規律,由圓的周長為2πr,推導得出長方形長為πr,寬為r,

圓的面積。

4。實際應用

(1)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求小狗活動範圍的最大面積問題?

(2)例題講解

例題1:已知一個圓的直徑為24分米,求這個圓的面積

注意書寫格式:1)寫出公式2)代入數字3)計算結果4)寫出單位。

(3)鞏固思考

小明家新買了一個圓桌,媽媽讓他求桌面的面積。你能夠幫助小明回答嗎?

(4)鞏固練習

例2.一個圓形花壇,周圍欄杆的長是25。12米,這個花壇的種植面積是多少?(π≈3。14)

練習:

1。判斷題

(1)圓的半徑擴大到原來的3倍,圓的面積也擴大到原來的3倍。()

(2)半徑為2釐米的圓的周長與面積相等。()

2。把邊長為2釐米的正方形剪成一個最大的圓,求這個圓的面積。

40cm

3.一塊直徑為40釐米的圓形鋁板上,

有4個半徑為5釐米的小孔,這塊鋁板

的面積是多少

5。歸納小結

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完整而深刻的認識,利用提問形式,從以下方面小結,學生先回答,教師歸納總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1)本節所學的主要公式是什麼?

(2)如果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麼量?

(3)已知圓的周長、圓的直徑是否也可以求圓的面積呢?如何求。

6。佈置作業

P105練習3。3(1)—2,3。

P106習題3。3—1,2。

六 評價分析:

精心設計問題情景,積極引導,啟發學生參與公式的形式過程,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課堂實施和學生反饋的信息(舉手情況,題目的解答情況,學生討論小結的結果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同時也應該根據學生作業反饋的信息及時作好教後感筆錄,以便今後更好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圓的面積第二節課的目的主要是鞏固練習。

《面積》説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給大家呈現的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3課《長方體的表面積》,本單元是屬於我們國小數學四大領域裏的“空間與圖形”範疇內的內容。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與正方體展開圖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本節課是長方體的表面積,也為後面學習圓柱的表面積起着鋪墊作用。鑑於本課特點及教材編排意圖,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為本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基於以上目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是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形式多樣的練習來突破難點,解決數學問題,內化新知。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點撥引導、講解分析、類比遷移(根據教學設計需要確定方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主問題提出後,新知探究中,我會適時指導點撥,引領學生去學習,在學生內化新知中對於學生不夠明確的知識適時進行講解分析,照顧到所有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本節課中都有所收穫。在檢測反饋和鞏固提升中,我將採用類比遷移的方法將新知進一步昇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構思,為了能凸顯“有效教學”的理念,更好的達成學習目標,本着“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的思路對本節課作如下設計:

一、回顧舊知,讓知識“銜接”起來!

通過複習舊知,讓學生加深對新知的理解,並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並在學習新知中加以應用。

二、創設情境,讓課堂“活”起來!

提出熟視無睹,習以為常的生活情境中的新問題,從而導入新課,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新知的積極性,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三、自主探究,讓學生“動”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國小生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因此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塗一塗、數一數、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特性得到發張,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四、體驗成功,讓學生“樂”起來!

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繫做到層次分明的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總之,本節課始終關注着學生的發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的過程中,從而落實“四基”,培養“四能”,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當然,課堂上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不能照顧到學生全部,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來,但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求異思維還有待於我進一步挖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成長的路上,我會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指教和點撥。

《面積》説課稿7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圓的面積》。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主要內容是講圓的面積。它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以及圓的的概念和周長之後的繼續學習,並且圓是曲線圖形,從研究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對學生來説也是質的飛躍,同時圓的面積這節課也很好的滲透了轉化化歸的思想。

二、説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所以我先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一階段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都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還具備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所以我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利用公式正確解決簡單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三維目標的把握,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教學難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五、説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將採用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等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學,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得到結論。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會從生活實例入手,呈現一個圓形的草坪,提出問題:如何求解圓形草坪的佔地面積。引導學生通過已有認知,認識到解決這個問題實際就是求這個圓的面積,從而引出課題。

這樣設計的好處:從生活實例入手,一方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二)講解新知

接下來是探索新知環節,也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回憶之前所學圖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學生能夠回答出:是轉化成已知面積的圖形來證明推導的。這時我會發放圓形紙片、剪刀、帶有不同顏色的筆等教具,引導學生思考:能否也利用轉化思路來求解圓的面積。前後四人為一小組,利用手中的剪刀,四人合作交流,動手剪拼,看能否轉化。在此過程中,我會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並下場巡視,然後請各組代表發言表達想法。

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可能得到:將圓平均分成4份,但是沒有拼成之前學過圖形;將圓平均分成8份,拼剪之後得到一個類似平行四邊形;將圓平均分成16份,拼剪之後得到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但是由於這個拼接過程不像之前的直線圖形,所以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後,我會採用動畫展示將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之後所拼成的圖形。通過這樣直觀展示,給學生一個更為明顯的印象,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圓能夠轉化成長方形這一問題。

這時我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第一:長方形的長和圓的什麼是相等的?

第二:長方形的寬和圓的什麼相等?

第三: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有什麼關係?通過以上三個問題,學生就能得出圓的面積應該是圓周長的一半乘以半徑,進而得出結論。

《面積》説課稿8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新授課《梯形的面積》。它屬於“空間與圖形”學習領域的一節課,是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部分。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基礎上通過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並且會計算面積的圖形。但這節課比前兩節課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推導,但又沒有指明具體的方法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從教材中學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與途徑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擺的方法;可以轉化為三角形進行推導,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聯繫前面兩節的教學內容,不難看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關係最密切,且兩者的教學思路也相似,同時梯形面積的教學與三角形面積的教學其公式的基本推導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樣,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拓展和延伸,併為今後學習圓面積、立體圖形表面積及解答求積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學情來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具有了一定探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但對轉化這種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思想並不熟悉。所以開課時利用課件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得推導過稱的回顧再次向學生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加深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這些都為學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積”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繫,可以互相轉化的。

4、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用到的學具有:自制的兩個梯形圖片、剪刀、直尺、教科書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圖片、剪刀、實物展台、多媒體課件等。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因次我將教學流程預設為四個環節:

一、以回顧舊知為導入,明確新知任務及探究方法。

我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明白在解決新問題時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從而打開學生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思路,為學生在後邊的動手操作過程中,藉助不同的舊知解決新問題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想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學具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在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轉化成果。並進行全班展示。並讓學生觀察找出轉化後的圖形與原來梯形之間的聯繫,然後再選取其中的一到三種進行推導驗證,使學生明白不論用哪一種轉化後的圖形進行推導最終都會歸結為一種,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過兩個層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推導驗證,完善建構。

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總結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推導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晰,對於推導的過程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問題。

《面積》説課稿9

説教材 1、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P74-77《面積的含義》

2、本課內容是第九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觸摸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3、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知識緣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中張揚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二、説教法、學法: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物體的面,真切感知過面是什麼,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平面圖形。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三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 教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有小的。使學生在比較中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三、説教學過程:根據以上的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5教學環節:

1、 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看——看黑板表面,課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數學書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 摸——摸數學書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説——舉例説説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

新課開始,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表面與課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初步含義,接着讓學生進一步比較課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積的大小,並説説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在“説”的環節讓學生在更大的範圍裏體會: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2、 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⑴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①教師把剛才的正方體的一個面畫在黑板上,出現一個正方形,也就是一個平面圖形。②提問:這個正方形有面積嗎? ③指名一位同學用粉筆畫出它的面積,其他同學在課堂練習本上畫一個平面圖形,用水彩筆塗上它的面積,然後繼續畫一個面積比剛才更小的圖形。

學生在前面的例題裏已經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面積,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由具體的面過渡到平面圖形,知道了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這樣,他們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小

①課件出示例2,引導學生讀題。②如果學生説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礎上提醒學生:直接觀察大小,有時不太可靠,啟發學生探索其他的比較方法。③動手操作之前,提出幾點説明:這些小紙就代表題目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可以使用老師提供的透明方格紙、小紙條等,老師更欣賞你能用自己身邊的材料來比較;如果你不會的話,就看看周圍同學是怎麼比的,相信你會受到啟發的。④交流彙報,引導學生總結出常用的三種方法:看、疊、量。 ⑤舉反例。用兩根毛線分別圍着它們的邊圍了一圈,然後比一比這兩根毛線的長度。學生判斷這是比的面積嗎?比的是什麼?

使學生經歷從直接觀察比較面積大小到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大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同桌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比較方法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掌握常用的比較方法。

3、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①分辨面積和周長。用動作表示面積和周長,老師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讓學生判斷和什麼有關。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主要通過觀察來比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啟發學生思考比較的方法,重點指導怎樣數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數。 ④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這是一道開放題,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面積 比較,對於其中面積相近的圖形,只要説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幾種面積比較的方法的理解,體會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4、全課總結,反思得失

引導學生反思: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面積》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藉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導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説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説“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説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屬於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 聯繫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時導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後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説一説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麼?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着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説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於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並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麼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着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出什麼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並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脱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面積》説課稿11

教學重難點及教法説明

説課內容是全日制國小數學課本第十二冊"圓的面積"。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通過直觀、演示,把圓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後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圓的面積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等知識的基矗本節課的教學目的要求是:

1.通過學生操作、觀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面積。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轉化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觀察操作總結圓面積公式。難點是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關健是弄清圓與轉化後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本課教學,採用直觀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等方法,充分運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由圓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總結出圓的面積公式,並能在實際中加以運用。

課堂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分四個環節來設計教學。

第一個環節:複習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計算機的屏幕上顯示出一個紅顏色的圓,請同學看這圓一週的長度叫什麼?這個圓所佔平面的大小又叫什麼?引出課題"圓的面積"。

第二個環節:新授

教學中,運用轉化的方法,將未知轉化為已知,不僅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識之間的聯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鑑於此,新授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公式的推導

1.準備題請同學們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轉化成哪一種圖形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本課就用這種轉化的方法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推導圓面積公式

第一層次教授轉化的方法。讓學生看屏幕上的圓,老師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開,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個什麼圖形的近似圖形?為什麼説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呢?讓學生繼續觀察,我們將其中左邊的一個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將一小份移到右邊拼起來,現在拼成的圖形近似什麼圖形?由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什麼發生了變化,什麼沒有變?

第二層次運用轉化方法讓學生進行操作,再通過演示滲透極限思想。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6等份的圓,利用剛才的方法把它剪開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觀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長方形與屏幕上8等份的比較一下,哪個更接近於長方形,為什麼?如果我們把一個圓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長方形會怎樣呢?(屏幕上演示)這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剛才是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繼續分下去,分的份數更多,拼成的圖形你會發現什麼?由此可得:把圓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儘管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面積是不變的,也就是説,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的面積。

第三層次推導公式讓學生再注意觀察屏幕上顯示的由圓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相當圓的哪一部分?那麼,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嗎?歸納得到圓的面積。(公式略)回顧學習過程:將圓平均分成8份,進行拼圖,目的是教給學生由圓轉化為近似長方形的方法,並初步感知圓的形狀變了,但面積並沒有變。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將圓平均分成16份拼圖,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拼成的圖形更接近於長方形。此時,經過學生的空間想象,他們在大腦中已經形成了由圓轉化成長方形的圖像,這時在計算機上再顯示將圓等分32份後拼成的近似於長方形的圖像,會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證實,他們的思維結果是正確的:將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但面積始終是不變的。運用計算機顯示由圓到近似長方形的圖像的變換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並充分體現構圖美和動態美的特點,它能刺激學生,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有助於解除學生視聽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3.小結

讓學生回憶一下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要求圓的面積,需要知道什麼條件?這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階段性練習

a.看標有半徑的圓,求面積。

b.已知半徑求面積。(練習時交待運算順序。)

(二)學習例1要求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注意書寫格式和運算順序。

第三個環節:鞏固練習

對於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並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第一層次的練習是以文字題的形式給出直徑求圓的面積。第二層次的練習給出半徑和直徑求圓的周長和麪積。第三層次的練習是在兩個圓(一個標有圓心,一個沒標圓心)中量出所需條件求圓的面積。然後,對全課進行總結,質疑問難。

第四個環節:佈置作業。

(書中題)本節課可採用由計算機設計的三維動畫,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於啟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説、提問,使教學過程有機組合,充分顯示了電化教學的優勢,較之其它教學手段和方法更易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面積》説課稿12

各位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國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P74--77《面積的含義》。本課內容是第九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一些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的

教學目標是:

1、通過直觀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形成直觀形象的思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教學中注重創設情境,讓孩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選用電子白板輔助本課教學,它以其特有的人機交互功能實現了在常態課堂下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課件的直接對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更改、充實、甚至創造“課件”內容,從而生成每個教師個性化的“課件”。

本節課我創設了4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理解含義

二操作實踐比較大小

三分層練習綜合運用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先以塗色遊戲導入,讓孩子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出示兩面大小不同的旗子,男女各派一名代表上台進行塗紅旗比賽。結果如意料中,讓他們初步感知面有大有小。(大小)

然後讓學生看——看黑板表面,課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

摸——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説——舉例説説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比它們的大小。

使學生充分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然後再通過平面圖形認識面積。

出示這幾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先讓他們認一認是什麼圖形,再指一指它們的表面,然後讓他們比一比大小,説一説每個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各自的面積。

學生充分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在此基礎上,抽象出面積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物體表面的大小

平面圖形的大小面積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要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較三種不同顏色彩紙的面積。學生邊演示邊彙報,有的小組比較的是紅色紙和黃色紙的面積,有的小組比較的是綠色紙和紅色紙的面積。都順利的得到了答案。他們有的用的是觀察法,還有的學生想到了重疊法。電子白板的拖拽功能生動的將這一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那這兩張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綠紙和黃紙。(重疊)有的學生認為黃紙的面積大。有的學生認為綠紙的面積大。意見有分歧,誰也説服不了誰,於是我抓住了“究竟誰的面積大呢?”這一矛盾,向學生提出: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把學生置於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給學生一個較為寬闊的探索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學具來測量,於是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實踐,有的用長方形的小紙條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擺,還有的用橡皮等身邊的物品去測量。結論展示,全班彙報後,我在白板上給學生提供了小正方形讓學生擺一擺,學生們都很積極的想到前面來一顯身手,接着我利用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進一步加深學生測量的過程,滲透面積單位的表象。

然後出示試一試,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引導學生總結出常用的3種方法:看、疊、量。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精心設計了練習。

選擇了學生非常喜歡的5個卡通人物,利用電子白板的超鏈接功能由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題目。喜羊羊這一題是比較四個省的面積,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大小的同時結合時政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懶羊羊這一題中讓學生比較四個平面圖形的面積,這一題主要指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重點指導怎樣數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數,學生在彙報時這也是老師用白板演示操作的過程。為今後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埋下伏筆。在暖羊羊這一題中,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面積比較,可以讓幾個孩子到白板上利用拖拽功能動手操作。在美羊羊這一題裏,通過描圖形的邊線和塗圖形的面積,讓學生體會周長與面積含義的區別。演示的時候用到了電子白板噴桶的功能。沸羊羊這一題,聯繫生活繼續分辨面積和周長的含義。

媽媽拖地板

小明沿操場跑一圈周長

在牆壁上貼牆紙面積

在蛋糕上抹奶油

給黑板的四周貼上木條

這幾個練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強化了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幾種面積比較方法的理解,體會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更好的區別了面積和周長的含義。

最後一個環節是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利用屏幕幕布功能出示本節課的板書,(面積的含義)鞏固新知。接着我設計了一個遊戲,猜猜看。熒幕上隱藏着2個圖形,一個圖形上擺了4個小正方形,另一個圖形上擺了12個小正方形,猜猜看誰的面積大。學生的答案是不一樣的,當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時,我利用隱形幕布功能揭開謎底,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不能只數正方形的個數,正方形的大小必須是一樣的,否則就不好比較,這個環節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對下一個課時面積單位的學習有着積極的影響。

本節課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下,我們真正實現了“轉譯”功能,即將學生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圖形、符號;實現了“對話”功能,即讓教材、素材成為學生對話、操作的對象。大家共同感受着數學帶來的信心和快樂。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感謝大家的傾聽,謝謝!

《面積》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的特徵,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是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思考,怎樣仿照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教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歷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運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並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獲得探索學習的經驗。

二、説學情

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後,所掌握的不僅僅是面積計算的公式,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更獲得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於通過各種方法手段讓學生有效的實施正遷移。設計本課時,教師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只進行“拼合轉化”的思想束縛,大膽的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轉化、作品展示,結合電教媒體的使用,理清學生的思路,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完成知識的構建。

三、根據以上分析我擬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一)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方法,自主探索並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讓學生會用面積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説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本節課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課中主題圖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轉化過程,讓學生通過複習,從而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為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

(二)動手實踐、合作探究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一直髮揮着積極的作用。所以本節課繼續以圖形內在聯繫為線索,以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基本方法開展學習。有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基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學生自然會想到要把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具體怎樣轉化,轉化成什麼圖形,全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梯形分小組進行操作活動,他們藉助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轉化圖形、尋找等量、推導公式”三步曲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僅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課堂上我並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途徑或方法上,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配以白板和課件的直觀演示酌情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推導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通過不同的練習,鞏固拓展已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梯形面積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及重要性,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回顧,歸納總結

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整理的過程,不僅促進學生掌握了知識、領悟了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體驗。

《面積》説課稿14

大家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效果預測過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有助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身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表面積對於他們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比較抽象。雖然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為此,我在教學中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並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突破難點。

三、教學目標:

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技能目標:通過操作感知,提高學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生活經驗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把讓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本節課的重點;由於學生剛剛深入學習空間立體圖形,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因此我把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學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 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為了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節課的主要學習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和動腦,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得知識。

六、教學準備:

在學具上我讓學生準備了大小不一的長方體紙盒和小剪刀。

七、教學過程:

本着讓學生 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實踐探索、獲取新知。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獨立感知建立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我讓學生觀察並觸摸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的各個面,感知表面的含義,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藉助實物,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

活動二:合作交流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個教學環節,我放手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按照活動要求,通過看一看、剪一剪、寫一寫,並結合長方體的基本特徵和表面積的意義,討論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每個面的長和寬的關係,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指導他們的實踐,傾聽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討論、交流,各小組彙報,估計情況如下:

有的小組直接觀察長方體紙盒,有的小組沿着稜把長方體紙盒展開,無論哪一種探究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把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相加;第二種:用上下面的面積加前後面的面積再加左右面的面積;第三種:上、前、左面的面積和乘2。然後,我通過課件演示並講解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方法,通過自評、互評確定最簡算法,使計算優化,最後,引導學生總結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的關鍵條件。至此,本課的重點、難點都得以突破。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活動三:運用公式,嘗試解題。

對於例1,我繼續放手讓學生從剛才發現的方法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決,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嚐到成功的喜悦,變教數學為用數學。

第二個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練習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基礎練習,照顧全面。

我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學例題:已知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求它的表面積.(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填空進一步鞏固了知識,突破了難點,又為解決下面的變式練習作好鋪墊。

第二層:走進生活,深化理解。

為了體現數學和生活密切聯繫,我出示了課本第34頁做一做,給簡易衣櫃換布罩的題目,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總面積的情況。並舉出日常生活中類似的實例,讓學生回答。(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現實中的數學,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我設計的練習,內容緊貼生活,訓練由淺入深,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突出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三個環節:評價體驗,歸納提升: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我結合板書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課堂總結,既讓教師瞭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八、效果預測:

縱觀全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生活化,展示數學的魅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目標。在教學中由於我設計了學生自己動手探索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活動,加上課件的輔助教學和有梯度的課堂練習,學生在理解掌握並且運用新知上,一定會輕鬆自如。所以,我預測本節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進,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面積》説課稿15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及學生的學習基礎情況。

《圓柱的表面積》是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圓柱和圓錐》中的內容。《圓柱和圓錐》是國小階段《幾何與圖形》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而《圓柱的表面積》又是《圓柱和圓錐》的一個重點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圓的面積計算、長方體表面積計算、以及圓柱特徵的基礎上,安排的一個具有探究性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想象、操作等探究活動,把圓柱表面積的計算這一新知識轉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中,即圓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以後學習其它幾何圖形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通過想象和操作等活動,加深對圓柱特徵的認識,知道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

②結合具體的情境動手操作,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的多樣性,將展開圖與圓柱的各部分聯繫起來,並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二、教法分析

本課由於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難把握。為了化解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結合學生的特點,我把這節課的教法設計為:以教師的引導帶動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輔之以小組合作交流法、直觀演示法、討論法等,同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為教學輔助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總結出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後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運用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以強化,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及時運用到生活中去。

三、學法分析

在本課的學習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學生的學法以教師設計的多媒體演示為依託,以學生自備的圓柱體紙盒、長方形紙、剪刀等學具為載體,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以小組共同探索、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創設平等、自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推理、概括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並學會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學會想象,學會與人交往。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個教學目的。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突出《空間與圖形》這個內容的教學特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這個過程我用課件展示2個方面的複習內容:(1)説一説圓柱有哪些特徵?(2)圓的周長怎樣計算?圓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又是怎樣計算的呢?説一説,並用字母表示出計算公式。

以上設計讓學生逐題完成,通過個人彙報——集體評價的形式來進行。讓學生在複習中進一步掌握圓柱的特徵,回顧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方法及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知識完全與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有關,為下一步探索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計算方法作好鋪墊,讓學生體驗到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充分體現數學知識的前後連貫性。

(二)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我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同學們,你想當設計師嗎?請你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體食品盒,現在請你來重新給這個食品盒設計你自己喜歡的商標紙,你能告訴我你需要多大面積的紙嗎?”讓學生沉思一會兒後請學生起來彙報,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回答,慢慢引導學生理解這實際上是求圓柱的側面積,這樣設讓學生明確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時又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三)動手操作、合作研究、彙報交流、發現聯繫、總結方法、歸納新知

1、動手操作。“你知道圓柱的側面是個什麼面嗎?你能想辦法讓它成為我們認識的圖形嗎?請你用手中的剪刀沿着食品盒商標的接縫處剪開,試試看”

這樣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嘗試,教師進行巡視、引導和點撥,讓學生明白把圓柱的側面展開長方形,感受化曲為直的思想,獲得直觀的感受。

2、合作研究、彙報交流。“你把圓柱的側面沿着它的一條高展開後得到什麼圖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呢?請你和你的同伴説説看”。讓學生把自己的展開結果展示給大家看,同時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

3、發現聯繫。

用課件把圓柱展開成長方形讓學生進行探索和研究,開展討論交流:“你發現展開後的長方形各部分與圓柱體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了嗎?請和同伴説説看。”然後再次引導學生進行彙報,這一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也就是圓的周長,寬相當於圓柱的高。讓學生感受到前後知識的聯繫,同時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生理解了之後再用課件進行演示,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4、進行推理,總結方法。

學生理解了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後得到的長方形與圓柱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後引導學生進行概括總結:“你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嗎?那麼圓柱的側面積又是怎樣計算的呢?”因為有了上述的探究過程,學生很自然而然的就會概括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底面周長乘高,也就是圓的周長乘高。學生概括出公式以後讓學生寫下來,並讀一讀,用課件展示出來。接着要求學生完成例2的計算。做完後讓學生説説解題思路和方法。

5、歸納新知、揭示課題

“假如設計的不僅僅是商標紙,而是要做一個完整的圓柱形紙盒,又需要多大面積的紙呢?小組討論,然後動手操作在方格紙上畫出例3出示的圓柱的展開圖,寫出你的研究結果,再和同伴交流,然後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讓大家分享你的成功”“現在你知道圓柱的表面積怎樣計算了嘛?”通過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同伴交流——全班彙報——課件演示來完成。得到圓柱的表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與兩個底面積的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圓柱的表面積”

這一環節,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做到了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在合作中學習,在交流中成長,這樣能夠更好的突破難點。接着讓學生完成例3出示的圖形的表面積的計算。做完後讓學生説説解題思路和方法。

(四)聯繫生活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這一環節是內化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因而我設計的練習題在注重知識運用的前提下,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我設計了四個題目,1、求圓柱的側面積,2、求圓柱的表面積,3、求圓柱形鼓需要羊皮和鋁皮各多少平方分米?4、求做一個圓柱形的油桶需要多少平方米鐵皮?

(五)全課總結

這是作為新課必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學生自己總結和評價,既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和興趣。結合板書,讓學生説説本課學到的知識,並説出是怎樣學到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本課所學的知識有系統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基本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圖形時,有的學生沒有沿圓柱的高剪開以至於得到平行四邊形,當時我只是強調要沿着圓柱的高剪開,並沒有對此進行展開講解,沒有給學生解釋清楚,課後我認真思考後發現,實際上不管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得到的是長方形、正方形還是平行四邊形,雖然圖形變了,但是他們的面積並沒有變,這個知識點只能通過下次課給學生補充。

我的説課完了,謝謝大家!

附:板書設計

圓柱的表面積

圓的周長:C=πd=2πr側面的長(或寬)=底面周長

圓的面積:《圓柱的表面積》説課稿側面的寬(或長)=圓柱的高

長方形的面積:S長方形=長×寬

圓柱的側面積:S側面積=S長方形=c×h=2πrh

圓柱的表面積:S圓柱=S側面積+2×S底面積=2πrh+2πr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