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説課稿

來源:文書谷 1.6W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教師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

一、説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色彩繽紛的氣球可以説從嬰兒期就已經闖進了孩子們的世界,他們喜樂於氣球的五顏六色、好奇着氣球為什麼會變大?為什麼會爆?為什麼可以飛起來?因此,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幼兒變被動者為主動學習者和探索者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在探索與操作中進一步萌發幼兒愛科學的情感。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在本次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目標:

1、嘗試使用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知道氣球充了氣就會鼓起來,觀察並説出充氣多少與氣球大小變化的關係。

2、喜歡使用打氣筒等充氣小工具,體驗給氣球充氣的樂趣。

三、説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幼兒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使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索活動,為了使活動順利展開,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活動中,我做了如下準備:各種顏色的氣球、氣球託、安全並適合幼兒使用的不同類型的'打氣筒若干。

四、説活動重難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科學啟蒙的關鍵,它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作為重點,引導幼兒通過探索操作實驗,從中找到如何給氣球快速充氣的方法。幼兒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我將探索氣球充氣多少與氣球大小變化的關係作為此次活動的難點。

五、説教法、學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裏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

2、學法:

(1)感知體驗法:在探索怎樣給氣球充氣的操作活動中,我是幼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這樣,幼兒在活動中,更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大膽去探究學習、互助合作。他們在看、説、玩的過程中,體驗到充氣的快樂,增強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2)語言法:在競賽活動中讓幼兒聽清老師用準確的語言説出比賽的規則,幼兒操作起來就會有秩序,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比賽,這樣使得比賽才有秩序。

(3)練習法: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

(4)互助合作法:通過夥伴間的分工與合作,體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5)競賽法:因為競賽是幼兒最喜愛的項目,競賽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本次環節中我設計了競賽活動,趣味性很強,幼兒樂於接受,在輕鬆、愉快的比賽中讓幼兒掌握了充氣球的很多技能。

六、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一直本着以幼兒為主題的原則,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的自主探索狀態,我的活動流程為:環境烘托導入——啟發提問——實驗操作與探索——遊戲競賽

(一)活動導入部分

活動開始前,先用各種顏色的氣球把活動室裝飾的漂漂亮亮的,然後引導幼兒去觀察和欣賞活動室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得此次活動能夠更好的開展。

(二)活動開展部分

1、我首先採用了啟發提問的方法,問小朋友們怎樣使氣球變大?

2、幼兒自由探索想辦法給氣球充氣,讓氣球鼓起來。

3、幼兒合作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探索充氣多少與氣球大小的變化。

4、幼兒再次嘗試,探索氣球充氣多少與氣球大小的變化關係,並教幼兒學會使用氣球託。

5、遊戲:充氣比賽。通過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競賽遊戲,進一步體驗為氣球充氣的樂趣。

(三)結束部分

幼兒交流討論競賽的結果並進行小組合影留念,最後帶着自己充好氣的氣球去送給小班的弟弟妹妹,體驗比賽的成功與自信,感受成長的快樂和給他人帶去快樂的自豪。

七、説活動延伸

為了深度激發幼兒的興趣,我鼓勵幼兒將剩下的氣球進行添畫或粘貼,變化出不同形象和造型的各種物品。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2

散文《落葉》它選自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材,這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動的童話語言描繪了秋天樹葉飄落的景象,散文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將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聯想,顯得具體而又形象。“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着金黃色裙子的小姑娘,攙着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這都和幼兒的生活,幼兒的想象緊緊相扣。《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對作品的體驗。散文擬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風格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線索,便於幼兒理解和感受,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可以很好地為幼兒所接受。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兒對樹葉從春天到秋天逐漸變黃,最後變成落葉的認識。

3、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第一個目標:引導幼兒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我將本次活動的難點定為第三個目標:幫助幼兒理解新詞:“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記,盼望。"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啟發提問、動作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理解並掌握新詞以突破難點。

為了展示給幼兒,作品的優美意境,又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作了以下的準備:

(一)物質準備:

1、圖片若干張,實物投影儀

2、大樹媽媽頭飾1個,小樹葉頭飾若干個

3、錄音機,一段舒緩的音樂磁帶。

(二)知識準備:

瞭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節特徵。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以下兩點:

1、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為了幫助幼兒熟悉散文內容,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當老師在有感情地朗誦散文時,逐段地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觀欣賞作品。

2、啟發提問法:在幼兒欣賞了完整的作品後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逐句理解並學習新詞。如老師提問:“小樹葉在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夏天又怎麼樣了?秋天又怎麼樣?小樹葉落不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等等

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將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學習此散文,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

1、動作表演法:本活動中要求幼兒學習新詞,為了避免讓孩子枯燥地學習理解新詞。我將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演加深記憶和理解。如學習翩翩起舞一詞時請孩子們用各種優美的舞姿來表現,而表現四面八方時則請孩子們四散站立。

2、遊戲法:活動中還要求幼兒能感受散文的'美,體驗母子親情交流的愉快,我則採用遊戲法,由老師扮演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在遊戲中加深體驗。

説教學程序:

1、幼兒交流導入活動:讓幼兒倆倆結伴,根據已有的以經驗春夏秋冬的樹葉及特徵。

2、完整欣賞散文。

介紹散文名稱,有感情地配樂朗誦散文,幼兒第一遍欣賞。

第二遍幼兒邊看圖片邊欣賞散文。接着老師提出問題:小樹中落下來時先飄到哪?後飄到哪?像什麼?它們心裏在想什麼?最後小樹葉又飄到哪?為什麼?幼兒根據散文內容進行回答

3、通過動作表演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記、盼望”

4、集體朗誦並表演一遍散文。

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小朋友扮演小樹葉,體驗小樹葉快樂的情緒和愛媽媽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着重引導幼兒用抱一抱、親一親、看一看等動作表現母子相親相愛的情感。

5、遷移作品情感。

通過提問引出談論的話題:小樹葉是怎麼愛媽媽的?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你是怎麼關心媽媽的?圍繞這樣的話題進行自由交談或到集體面前談。在幼兒交流時提醒其他幼兒認真傾聽,發展語言理解能力。

6、活動延伸

請每個寶寶對媽媽説一句關心的話或做一件事。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為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動《9以內數的直加— 1, 2, 3, 4》,接下來,我將為大家介紹本次活動的初步構想:

珠心算作為一門新興的開發人的智慧的科學,正在全國蓬勃發展。目前,我園正在開展幼兒珠心算教學活動,教師們通過活動中的嘗試與體驗,已非常清楚的認識到:珠心算教學以算盤為媒體教學,把遊戲和學習有機的聯繫起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練、學中玩、玩中會,不僅幼兒感興趣,家長滿意,更能啟迪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時,《幼兒園指導綱要》強調,在教育與發展間應堅持:“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珠心算教學的出發點正是幼兒自我發展(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選擇了這一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點:(1)幼兒通過玩中學、學中練,感受珠心算活動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快樂(2)動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探究問題,培養幼兒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及創造性思維。(3)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幼兒的時間觀念。 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力圖體現珠心算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動性、主體性和教學活動化的特點。

一、突出了活動的趣味性

《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該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為樂,注重活動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以遊戲的口吻引入,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取盤、握筆、清盤、撥珠等常規活動融於兒歌裏,如:在學習珠圖這一環節時,我將大拇指比作上珠,其餘四指比作下珠,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動作,興趣高漲;學畫珠圖時,請幼兒當攝影師,給珠圖照相;在練習時,更是用上幼兒喜歡的“送信”“開火車”的遊戲,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杜威的教育理論:“做中玩,玩中練”,使幼兒在輕鬆、愉悦的遊戲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二、突出了幼兒學習的主體性

我遵循現代幼兒教育思想,將幼兒擺在了活動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做到“教人以漁”。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撥珠動作。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大膽運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發現法、啟發式教學法,使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首先,在教學準備中對幼兒進行撥珠練習,讓幼兒全盤撥入1,再撥入1??使幼兒熟悉撥珠動作,然後層層深入,讓幼兒

試撥“1 1”,啟發他們説出撥珠動作;通過一撥二復三放這三步曲,利用幼兒好模仿的天性,發展其觀察模仿力,教會幼兒正確的撥珠動作,並以此為切入點,由此及彼,大膽探索,尋求規律,從而舉一反三的學會“ 2, 3, 4”的撥珠動作,體現了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幼兒學的主體性。其次,採用遊戲式、競技式的練習,增強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趣味性,為幼兒今後主動去學習、去發現、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幼兒終身受益,較好的解決了“幼小銜接的”的問題。

三、多種感官的參與,多元智能的發展

蘇聯霍姆林斯基説“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學是一門重過程、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主要表現在撥珠、畫珠圖、寫數字等身體的操作上。

其次,體現為多種方式的動,通過動耳、動口、動腦、動手、動眼等多種感官的綜合學習,同時作用,在看看、説説、聽聽、畫畫、想想中,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兒童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發展。

四、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針對幼兒學得快,忘的快、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自控能力差的年齡特點,開展“閃電讀數”、“讀、畫珠圖”等練習,開發幼兒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促進幼兒的記憶力、反應力、有意注意力的發展。針對幼兒喜歡被表揚、被肯定的情感特徵,我設計了“記時撥珠”“撥珠接力”等環節,使幼兒能感受到自己一次一次的進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而小紅珠的發放更是貫穿與活動的始終,更讓幼兒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全部構想,請各位領導和同行們多多指正,給我提出寶貴意見。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大班語言文學活動《鵝大哥出門》,我將從設計思路、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教學法以及活動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理解和認識。

一、説設計思路《鵝大哥出門》這個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大白鵝為主要角色,講述了一隻大白鵝驕傲不懂禮貌的故事,特別是鵝大哥之前"紅紅的帽子,雪白的羽毛"和之後的"一隻大黑鵝"對比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較多,比較以我為中心,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們現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綱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兒使用禮貌語言與人交往,養成文明交往的習慣。二、説活動目標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導向作用。<綱要>語言領域中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是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的環境。在新《綱要》中,活動教育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以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因此,在整個活動中都以幼兒的自主參與活動為主,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動感受,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 認知上:使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初步學會複述故事 ,豐富詞彙"神氣、樂滋滋"2. 能力上:積極參與故事情節的討論,願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懂得不能驕傲,不能欺負弱小的道理體驗驕傲自大帶來的煩惱。

根據目標,在活動中,我把在遊戲情節中理解故事內容,懂得不能驕傲不欺負弱小的道理設為教學重點,根據大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設為難點。

三、説活動準備為了此次活動的組織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的協調統一,寓教育於生活情景遊戲之中,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準備:

1.物質上的準備我給小朋友準備了多媒體課件《鵝大哥出門》, 大白鵝、小雞、小鴨的頭飾,這是為了讓幼兒更能進入到遊戲角色當中,幫助幼兒理解故事2.知識的準備我讓幼兒先認識鵝大哥,瞭解鵝的基本特徵,練習鵝的走路姿勢四、説教法、學法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掌握學習對象。"《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角色遊戲法、課件演示法、提問法。

1、情景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讓幼兒模仿鵝的走路姿勢,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知道鵝大哥的自傲,體驗鵝大哥自高自大的後果,這種效果是與以前僅通過圖片理解故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

2、課件演示法: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鵝大哥出門》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激發孩子的複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遊戲法: 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説話。

4、提問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的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而採取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開發性的提問如:鵝大哥為什麼會掉進河裏呢?我們能不能學他啊?為什麼?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幼兒有目的、有順序地仔細觀察、激發幼兒説的興趣,創造幼兒説的空間。

説學法: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創造條件讓幼兒自己參與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讓幼兒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動我採用了談話法,趣味遊戲法 .

1. 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2. 趣味遊戲法:陶行知老先生説:"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繫故事中的語句,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五、説活動過程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激發興趣,導入活動詩歌是幼兒最喜歡的藝術活動,是表現情緒、情感的最好方式。用詩歌《詠鵝》導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出大白鵝。

師:小朋友們老師想問一個問題,這首詩歌是説得誰啊?那誰又能説説大白鵝長什麼樣子?(請個別幼兒説説)説的同時,出示圖片。

那誰願意表演一下鵝大哥走路的樣子呢?(其餘幼兒跟着學)讓幼兒在看看、學學、做做的過程中加深對鵝大哥的瞭解,也為下面理解故事作鋪墊。

教師小結:雪白的羽毛,長長的脖子,頭上有頂紅色的帽子。鵝走路,總是昂着頭,挺着胸,仰着脖子,一搖一擺的,很高傲的樣子(豐富詞彙"神氣")二、出示多媒體課件《鵝大哥出門》,幼兒理解故事:

1、猜想有一隻神氣的白鵝,長得很漂亮,可是後來怎麼變成了大黑鵝呢?這是為什麼呢?(幼兒猜想)2、出示多媒體課件《鵝大哥出門》,讓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3、師問:小朋友們,我是鵝大哥,誰可以告訴我,我為什麼變成了大黑鵝呢?請幼兒回答,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正如《綱要》中所説,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在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後,教師小結,原來是鵝大哥太驕傲太神氣了。

教師小結,原來是鵝大哥太驕傲,太神氣了。從而突破了教學重點,懂得不能驕傲不能欺負弱小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頭飾,老師講述故事(教師操縱角色頭飾教幼兒學講故事) 講完後問:"我大步往前走 第一次遇見了誰?説了什麼?" 鵝大哥看見自己的倒影心裏怎麼樣?它是怎麼説的?(理解樂滋滋)"後來我又遇見誰了?説了什麼?" "我是怎樣變成大黑鵝的?"用形象的頭飾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跟着老師講述角色的對話,鍛鍊幼兒的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四、分角色遊戲,讓幼兒扮演角色,在遊戲中學會複述故事,在情境中體驗。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主動積極參與的活動後,記憶力比平時提高很多倍,因此,這個活動讓孩子自己親自參加,體驗活動的樂趣。通過以上環節,突破了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這個難點。

五、出示多媒體課件《鵝大哥出門》,同時提問幼兒跟着課件畫面複述故事,對複述好的幼兒給以肯定和表揚。通過以上環節,突破了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這個難點。

六、活動延伸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大班綜合活動教材《動物過冬》,這是幼兒園建構式課題教材《動物,我們的朋友》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説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在進行主題活動教材《動物,我們的朋友》過程中,幼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以“動物過冬”為切入呂,激發幼兒對動物的探索慾望,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根據教材《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準備:

1、

幼兒已有過冬的經驗。

2、和家長一起收集動物過冬的圖書、資料。

3、動物過冬的課件。

4、操作卡四張,動物圖片若干,自制拼圖四份。

二、 説教法

新教材《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電教法、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説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中習得經驗,同時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樂於探索的習慣。

三、 説活動過程

1、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悦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裏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

。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通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裏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3、幼兒再次通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説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教材《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

四、 遊戲互動:我也來當小動物

1、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

2、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五、 活動延伸

1、益智遊戲教材《拼圖》:幼兒自由結伴拼出動物圖片後,送其到相應的過冬地方,通過這一環節拓展幼兒思維。

2、在圖書角投放動物過冬的圖書,供幼兒查閲,提高幼兒教育的閲讀能力。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6

一、説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説,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説一説,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裏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説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裏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裏我也分了兩小點:

1、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着目的`去參觀的,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瞭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裏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通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的:為什麼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的,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範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的,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裏,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的,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4、擴散經驗

在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着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7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們好:

這天我説課的資料是《説説我家的人》。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次活動來源於明天出版社《山東省幼兒園活動教材》第二個主題第一個活動。

家是每個人生活的港灣,家庭的温暖與親情關係會影響幼兒對人與社會的態度,幼兒對家庭的感受也將影響其人生的道路。幼兒自己家裏的人,幼兒並不陌生,但是幼兒對家庭成員的生日、職業、愛好等並不是非常瞭解。“説説我家的人”是透過幼兒熟悉的人物來激發幼兒對調查的興趣,並透過調查及記錄增進幼兒對家人與家庭的瞭解,幫忙幼兒樹立對家人、家庭的愛。正如《綱要》中所説,“既貼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取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與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與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有服務於幼兒生活。所以我選取了本次活動。鑑於對以上資料的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激發幼兒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瞭解。

2.技能目標: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並能有條理地講述。

3.情感目標:培養幼兒對家人的愛。

根據《綱要》中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激發幼兒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瞭解與愛作為重點,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並能有條理地講述作為難點。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特做以下準備:

1.知識準備:事先讓幼兒調查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並於活動前與幼兒討論調查的結果。

2.教具準備:

(1)請幼兒每人帶一張家庭成員較全的全家福照片

(2)帶給擺放照片的版面

(3)幼兒人手一份彩筆、畫紙

二、説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活動採用的教學法有:

(1)啟發提問法:這種方法在各活動中是最常見的'。透過啟發提問激發幼兒的調查興趣。

(2)討論法:透過師幼、幼幼之間的討論,使幼兒對家人有了一些瞭解,也讓幼兒在討論中解決問題,到達教學目標。此外還有繪畫法,透過繪畫製作小冊子,來增進幼兒對家人的瞭解與愛家庭的情感。

三、説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幼兒能主動用心的參與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圍繞目標,主要運用的方法有:

(1)調查法:透過對家人的調查,激發幼兒瞭解家人的用心性。

(2)記錄法:透過動手、動腦記錄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更直觀形象地加深印象。此外還有動手操作法,用畫筆來記錄家人並做成小冊子,能進一步鞏固對家人的瞭解。

四、説活動過程

1.導入。老師那裏有一張我的全家福照片,上面有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與我,小朋友有這樣的照片嗎?教師用一張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給幼兒介紹,從而引出幼兒自己的全家福,並讓幼兒分組交流。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幼兒透過對照片上的人的瞭解,激發幼兒主動調查的興趣,幼兒非常快進入主題。

2.介紹家人。

(1)請部分幼兒展示照片與調查表,教師透過提問照片上的人是誰、做什麼的、喜歡什麼、生日是什麼時候啟發幼兒介紹對自己的家人的調查結果。此環節體現了幼兒對家人的初步瞭解。

(2)請幼兒説説自己的記錄方式。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討論並得出結果。如:爸爸可畫男人的頭像、媽媽可畫女人的頭像;生日可用數字,能夠畫上蛋糕或蠟燭;喜歡的衣服、食物可直接畫出來;喜歡的顏色可用相應的彩色筆塗畫出來;職業能夠畫相應的標誌等。《綱要》中指出“寓教育於各種活動中”,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討論增進幼兒對家人的瞭解與愛以及記錄的方式,既鍛鍊了幼兒的思維潛力,動腦筋用心思考記錄的方法,又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潛力,一齊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在説中學、聽中學、思考中學,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3.製作家庭小檔案

(1)請幼兒透過繪畫製作自己的家庭小檔案,必要時補充對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本環節透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了對家人的瞭解。

(2)在家庭小檔案的首頁畫上自己的全家福,與補充的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裝訂成小冊子。

4.課堂小結,對幼兒製作的家庭小檔案進行展評。

5.延伸活動

(1)將全家福照片佈置在牆面上,供幼兒自由欣賞、介紹與交流。

(2)家庭小檔案可根據幼兒需要隨時添畫資料。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因此,透過延伸活動可增進幼兒對家人的瞭解與愛,又能提高語言表達潛力及新知識新經驗的獲得。

以上活動過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既關注了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又有新經驗的獲得。

我説課的資料到此結束,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注:在説課時要聲音洪亮,要有起伏,要與評委進行眼神交流,要在半脱稿的狀況下完成説課。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8

一、説教材

(一)教材來源

書本、《指南》精神、相關政策規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滿足幼兒興趣與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二)活動對象

分析中班幼兒年齡特徵分析

(三)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指南》的要求,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如下。

(四)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針對以上分析,我將活動的重點確立為:******難點確立為******對於突破重難點所採用的方法主要有: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以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引導幼兒輕鬆學習;對於突破難點所採用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觀察,多實踐,使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事物的漸變過程。

二、説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所倡導的: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本次活動將採用(***情境教學法、遊戲法、演示法、直觀法、談話法、操作法、視聽唱法、賞識激勵法、故事想象法、啟發聯想法、運動覺參與法***)等教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實現預期活動目標。

三、説學法

根據本活動對象的年齡特徵,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主要有(***遊戲法、嘗試法、多種感官參與法、交流討論法、操作體驗法***)等,以培養幼兒******的能力。

四、説活動流程

(一)導入環節:

(遊戲導入、語言導入、故事導入、視頻、音樂……)

(二)

(三)

(四)

(五)活動延伸

五、活動反思

本活動聚焦於***(生活中常見的…幼兒感興趣的…),從幼兒感興趣的***引入,引起幼兒生活經驗的共鳴,同時運用多媒體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輔之以趣味性的遊戲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為幼兒創設了觀察、想象的空間以及鍛鍊語言的機會,既有師幼互動,又有幼幼互動,整個教學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層層遞進,環環緊扣,有效突破重難點,完成活動目標。

(此次活動內容體現了直接興趣性,根基性,活動性、整體性和發展性。活動組織遵循了相互作用的原理,既有幼幼互動,又有師幼互動,還有個體與集體互動、幼兒與環境互動,始終以動靜結合融入的形式展開,符合幼兒的身心發育特特點,易於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和實踐中接受。)不足之處:幼兒可能在***存在困難,不能***,需要教師在觀察時進行適當幫助和支持,促使幼兒原有經驗的提升。再者,***不是一蹴而就的,隨着幼兒的成長和生活經驗的豐富,需要不斷的拓展和深化。

擴展閲讀

怎樣寫好一篇説課稿呢?所謂説清“為什麼這樣教”,就是平常我們所講的找理論依據。理論依據從哪裏找?一是《大綱》中指導思想、教學原則、教學要求等,這是指導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二是《教參》中的編排説明、具體要求等,這是指導我們把握教材前後聯繫和確定具體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理論依據;三是《教育學》、《心理學》中許多教學原則、原理、要求和方法等,這也可以作為我們確定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四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切合實際的考慮。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美麗的彩虹》,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大班下冊科學領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準備、教學與學法、活動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先説一下我的設計思路,正如《綱要》中所要求的,選取事物要貼近幼兒生活,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説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後,雲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美麗的彩虹》這次活動。

接下來我對幼兒現狀進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慾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於嘗試。在生活中感覺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美麗的彩虹》。

二、説活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着指引和導向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標: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制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教學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選擇晴天開展活動2、物質準備: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稜鏡,放大鏡,泡泡等。

五、教學與學法《綱要》提出:

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幼兒所關注的、感興趣的、有益於發現某種關係的問題為幼兒指引了探索的方向,減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鋭地觀察,能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並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

2、嘗試探究法。在活動中,幼兒通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最終在探索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們懂得真理存在於客觀事實之中,並體驗探索的樂趣。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過程

為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的過程:

猜謎語,激發幼兒探究慾望--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學習動手製造"彩虹"--交流總結--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會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入活動中。(彎彎一座橋,掛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會不見了。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彩虹.)第二個環節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説説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射。

3、説説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着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後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着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動手製造"彩虹"。

經過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麼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麼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説:"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麼製造'彩虹'呢?"帶着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稜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幼兒藝術活動中一部分,是幼兒園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力以及創造性思維,使之得以全面發展重要手段。它與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語文活動共同構成“五指活動”,互相連接成一個整體。繪畫是幼兒表達行為第二種語言。幼兒美術是根據幼兒教育原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有目、有計劃地通過各種美術活動來感染幼兒,培養幼兒對美術興趣,激發幼兒對美術創造,並體驗美術過程帶來快樂,以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要。。。“學習和掌握簡單美術活動知識、技能,培養幼兒初步表現力,使幼兒萌發審美情趣。”是幼兒園美術教育基本目標。掌握一定美術知識、技能只是一種促進幼兒發展手段或工具,只有把美術作為幼兒表現自我,表現自己對客觀世界看法有效工具,才能有可能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幼兒發展。幼兒美術教育活動重要性,表現最為突出一點,便是創造性地發展幼兒智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美術發展實際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及本章總目標,確定本課題目標為:

知識目標:通過了解幼兒美術活動特點,掌握幼兒美術教育方法,初步嘗試不同美術工具和材料操作,並用自己喜歡方式大膽地表現出來,針對實踐教學可以靈活運用。

能力目標:培養幼兒欣賞美術作品能力,發展幼兒細緻觀察力和豐富想象力;通過線條、形體、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並喜愛周圍環境和美術作品中形式美和內容美。

情感目標:能初步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體驗美術創造樂趣;

三、教學重點

本節教學重點是:幼兒繪畫中特殊表現。

制定重點依據是:學生對幼兒年齡特點,心理認知特點理解有限,所以只有瞭解幼兒繪畫年齡特點及特殊表現,才能進行美術指導。

四、教學難點

本節教學難點是: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設計常用方法;突破學科本位,建立美術、音樂、文學問彼此聯繫,進行綜合實踐活動。

制定難點依據是:我認為美術教學目不是單純為了美術技能技巧提高,而更多是幼兒對美好事物感受、理解、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美創造。所以如何巧妙把情感教育與單調技能技巧相融合是美術教育一個難題。

五、教學準備

根據選材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活動準備主要有兩個方面。

1、生活經驗準備:讓學生觀察3~6歲幼兒如何進行繪畫

2、教材教具準備:兩組美術作品

有關3~6歲幼兒繪畫作品

繪畫工具和材料

六、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活動內容,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啟發和誘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培養;並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認識,加深對藝術社會作用認識。在美術學習方法中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見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表現方法。

學生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學生一個相對自由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學生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能力。“操作法”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七、教學程序

(一)以繪畫作品導入課題,引導學生細緻觀察

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我展示出兩組作品,請學生仔細觀察,一幅是梵高《向日葵》,一幅是西班牙畫家米羅作品 《人投鳥一石子》。我先簡單介紹畫家情況後,請學生自己説説看到了什麼,有意識地將有關顏色和線條等造型元素探討引入學生視線,讓他們説説對畫中一些顏色 和線條感受。這時,我啟發學生了解畫家運用是一種誇張、變形藝術手法,並請學生各抒己見,説説自己對這兩幅畫整體感受,同時引出美術相關基礎知識。

(二)展示3~6歲幼兒繪畫作品,分析掌握幼兒繪畫中特殊表現

這個環節為本節重點,我採取突破策略是:

通過學生收集3~6歲幼兒繪畫作品,先作出比較,得出最初結果。作品所展現出來是在用色,筆調方面比較凌亂、抽象;把從外面看不到而裏面有東西也畫出來;有畫桌子把四條腿都畫上而且一樣長;給花畫上眼睛;人胳膊會很長很長等等。學生往往嘲笑幼兒塗鴉作品。老師再展示相關圖片,與學生一起再進行綜合探討分析,幼兒由於年齡、心理、情感、經驗原因其繪畫一般都非常簡單、抽象,帶有強烈主觀傾向性。隨着年齡增長、知識豐富、技能提高,幼兒繪畫上抽象性會逐漸減弱,他們會畫愈來愈具體、生動、形象。探討中不僅要開闊他們思維,還要幫助他們歸納找出最主要、最貼近主題內容。

在探討中主要通過啟發性提問歸納結論:

3~6歲幼兒年齡、心理髮育都要什麼樣特點?

作品都有怎樣特徵?

每個年齡段都有怎樣變化?

總之,逐步加深學生對幼兒繪畫特點理解。

(三)通過講述法對繪畫所需材料、形式及種類這些基本常識進行講解。

結合繪畫工具和使用材料講述正確使用方法,對繪畫形式和種類進行簡單瞭解。

(四)幼兒美術教育常用方法

這個環節為本節難點,我採取突破策略是:

採用示範講解法對每一種方法基本要點展開説明,然後鼓勵學生自己體驗,這樣每個學生可以發揮自己長處,展開想象,表達自己感受與體驗,老師作為引導者,如果學生髮生困難,有作不下去情況,可根據作品稍加啟發與提示。在學習繪畫方法中老師除了鼓勵幼兒大膽與作品、老師、同伴之間互相對話,表述對作品理解,同時運用對比方法,感受實物、繪畫作品不同。

如,學習觀察法,我引導學生對範畫色彩、線條、造型、大小進行深入有意識觀察。讓學生學會從無目,無順序,片面觀察到有目,有序,全面多角度觀察。繪畫手段也採取開放式:可以採用動物羽毛,貝殼,植物葉和果實,廢棄物等等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操作中學生可以選擇身邊材料:同學,窗外景物,最熟悉事物等,進行先觀察——繪畫——再觀察——再繪畫。

另外,如何使單調學習方法被幼兒接受呢?我們可根據幼兒好玩好動特點,力求繪畫活動遊戲化。

如,吹畫遊戲,吹畫即把顏色滴到紙面上,讓幼兒用嘴把水滴吹散或流淌,根據偶然效果,產生奇特圖案,然後再讓幼兒添畫。這樣,每個幼兒作品就各具特色,極富創造性。再如,實物拓印,許多物品剖面都有有趣形狀,用這些物品蘸顏色壓印在紙面上,別有一番意味,如玩具小車齒輪,可以滾印出各種圖案,也可以用海綿、瓶蓋、玻璃球、樹葉蘸顏色拓印在紙面上,這些材料可以展示豐富多彩圖案世界。

(五)教學延伸

將學生作品貼於展板,讓學生互相欣賞,互相交流畫完畫後感受,同時利用這些作品回顧複習所學知識。

請同學們感受周圍藝術、文化氣氛,參觀博物館、參觀大自然美好景色、現代建築、家鄉風貌等,在生活中學會用美眼光欣賞一切,感受生活和勞動傳達出來強烈、炙熱感情。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 説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 説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 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説一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表現自己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説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出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為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和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2

説選材

蒙氏研究中認為:兒童自兩歲起就能憑直覺知道哪個多,哪個少。認識“1”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如果只乾燥地告訴幼兒“1”和“許多”的關係是比較抽象,枯燥的。但伴隨着遊戲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小兔拔蘿蔔”作為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並幫助幼兒初步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係,在設計中“小兔子”也是幼兒們熟悉的,活動設計簡單,形象直觀,滿足幼兒具體思維形象的特點,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初步的數概念

説目標:

3歲左右的幼兒對“1”和“許多”的理解,總是同實踐和物體的認知緊密相連的,所以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親身體驗,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 在遊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1”和“許多”,瞭解“1”和“許多”的關係

(2) 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並學會用語言表達。

活動重難點: 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

活動的重難點定在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上,因為在學習數的基礎上,我們應當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進行感知,讓幼兒知道1個1個合起來就是“許多”,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幼兒有的經驗:拔蘿蔔經驗 “小兔子和大灰狼遊戲”經驗兔寶寶和大灰狼的頭飾,蘿蔔若干

場地準備,為幼兒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

筐子每人一個

説活動過程

一、情景創設下開始遊戲

兔寶寶,今天媽媽帶你們去拔蘿蔔怎麼樣?

這種情景開題的方法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目的就是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促進幼兒各種感官和大腦的積極活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提出問題,嘗試活動,初步感知“1”和“許多”

我們家有幾個兔媽媽“1個”,有多少兔寶寶。“許多”,今天我們要帶上筐子去採蘑菇,這兒有多少筐子啊?(許多)現在請兔寶寶每人拿一隻筐子,拿好筐子我們出發了。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進行初步感知,通過拿筐子,在拿和説的過程中,瞭解1和許多,讓幼兒清楚自己手中的1 個筐子是剛才許多筐子中分出來的。

三、進一步感知,並初步區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1、 我們來到蘿蔔地裏了,你們看地裏有多少蘿蔔呀?(許多)現在媽媽給你們一個任務,每個小兔子去一個蘿蔔放在自己筐子裏,然後回到媽媽身邊2、 我們寶寶真能幹,快來告訴媽媽,你們拔了幾個蘿蔔,要求幼兒對媽媽説我們拔了1個蘿蔔。請把1個1個的蘿蔔放在媽媽的筐子裏,請看1個1個的蘿蔔放在一起又變成了幾個呢?(許多)

本環節中教師讓幼兒全部參與到角色遊戲中,讓幼兒們進一步感知了1和許多的關係,知道1個1個合起來會變成許多,從而突破了重難點,達到師生互動,

四、結尾部分

遊戲“寶寶們快看誰來了幾隻(大灰狼)啊,一隻,那我們有多少隻?(許多)讓我們一起把大灰狼趕跑吧!

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1個,那些是許多個讓幼兒通過分點心盤,分點心,分水杯,分毛巾,進一步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感知“1”和“許多”加強理解“1”“許多”之間的關係,從中培養幼兒們的觀察力。

説活動特色

① 活動情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了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遊戲中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培養幼兒對數的探索和興趣。

② 學習遊戲化,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影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整個活動以角色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幼兒們通過當兔寶寶與媽媽一起拔蘿蔔,趕走大灰狼的遊戲情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達到了教育目標。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幼識是模糊的,並且很難聯繫到社會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兒已認識了箇中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進行了本次教學活動。

二、説目標

《綱要》中指出:"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根據《綱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認知與能力、情感與態度二方面的目標,體現了目標的整合性:

1、初步認識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探索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激發幼兒探索圓柱體祕密的興趣。

三、説準備

1、 知識經驗準備:

(1)請家長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已認識過球體。

2、材料準備:

(1)提供圓柱體實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積木、固體膠等,準備印泥、紙張。

(2)一樣大小的硬幣若干、透明膠、長方形紙張、固體膠、橡皮泥。

四、説教學方法

在活動中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境界,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感染幼兒外,還運用多種形式的方法進行教學,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發現法

皮亞傑認為:教學不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兒童的心智發展。教師應儘可能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實驗操作,引導幼兒積極探索,體驗發現的樂趣。根據大班幼兒好奇、好問,又有一定知識經驗的特點,我引導幼兒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説一説中進行探索,從中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培養幼兒探索發現的興趣。

2、討論法

新《綱要》指出,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並能愉快地與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兒探索前後和探索過程中,我都引導幼兒積極地與老師、同伴交流、探討問題,讓幼兒的思維相互碰撞,在分享中體驗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動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動的目的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動都提供了相應的、適宜的材料,讓幼兒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發現和鞏固。充分體現了《綱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豐富的、具有適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發幼兒與材料互動,注意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創造的樂趣"的精神。

五、説活動程序

新《綱要》提出: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索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悦。為此,本活動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幼兒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並自由探索

在活動設計的開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問題以任務的形式交給幼兒,讓幼兒自由地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找到以後和球體比一比有什麼不同,然後玩一玩、説一説立在桌上和側放在桌上有什麼不同,並把圓柱體上下兩面印下來,看一看發現了什麼。由於探索的目的明確,幼兒急於發現老師的問題,所以興致勃勃。最後,教師再根據幼兒的講述進行小結,讓幼兒初步瞭解圓柱體的基本特徵,從而順利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組織幼兒討論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幼兒把學習到的知識聯繫到社會中去,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鞏固幼兒所學的知識,為後面的環節作鋪墊。

(三)玩一玩、變一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讓幼兒充當"小小魔術師",這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每個幼兒都躍躍欲試,情緒高漲。

幼兒的探究慾望被激發以後,老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用什麼方法來操作".教師抓住時機介紹操作材料,並提出活動要求,讓幼兒正確、有目的地進行操作。在幼兒自由動手操作中,教師邊引導幼兒自由探索邊驗證:"你用了什麼方法把它們變成圓柱體?把你變的圓柱體玩一玩。"並鼓勵幼兒想出多種方法來變魔術。這樣既開發了幼兒的智力,又培養了幼兒探究科學奧祕的興趣。

(四)活動延伸

《綱要》提出,教師應為幼兒創造更多的觀察、探究、經歷、體驗的機會。我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提供豐富、適宜的材料,讓幼兒進一步深入探索。

大班計算活動:認識圓柱體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探索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激發幼兒探索圓柱體祕密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請家長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與圓柱體相似的物體。

(2)已認識過球體。

2、材料準備:

(1)提供圓柱體實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積木、固體膠等,準備印泥、紙張。

(2)一樣大小的硬幣若干、透明膠、長方形紙張、固體膠、橡皮泥。

活動過程:

一、幼兒在活動室尋找各種圓柱體實物並自由探索。

1、它們與球有什麼不同?

2、把圓柱體立在桌上和側放在桌上會出現什麼不同的現象?

3、把圓柱體上、下兩面印下來,發現了什麼?

4、小結:上下兩面都是圓形,這兩個圓形是一樣大的,側面沒有稜角,而且從上

到下都是一樣粗細,叫做圓柱體。

二、組織幼兒討論:你在社會中還見過哪些像圓柱體的物品。

三、玩一玩、變一變。

1、怎樣把許多枚硬幣變成圓柱體?

2、怎樣把長方形紙張變成圓柱體?

3、怎樣把橡皮泥變成圓柱體?

四、活動延伸:讓幼兒自由選擇區域進行活動。

計算角:提供各種圓柱體實物,供幼兒繼續探索發現圓柱體的祕密。

操作角:提供多種材料供幼兒繼續變成圓柱體。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4

無論學校領導、教研員還是普通教師,都經常需要聽課評課,那麼,在通過聽課評課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過程中,評課者該把握哪些原則,不斷提高自己的評課水平呢?

一、常見評課誤區淺析

儘管我們常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但在評課中,評課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現失誤甚至錯誤,除了技術性和科學性的問題外,屬於評課方式的問題也有不少,就筆者所見,經常出現的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哄”評: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這種“皆大歡喜”的評課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因為評課者準備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聽非自己專業的課),由於準備不足,所以就難以深入分析課堂教學的得失,而跨專業聽課時,評課者有時對授課教師“講了什麼”都不甚瞭然,又如何有效評課呢?因此,評課者就不得不勉強應對、多誇少評,無論表揚還是批評、分析還是建議,都不免流於空泛籠統。另一種“哄”評則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於人情面子和各種利益的考慮,“課未完,評已定”,這種“評課”其實基本已經不能視為教研活動了。對於“哄”評,有責任感和進取心的教師並不喜歡,儘管“面子”無虞,但難有真正的收穫。

第二,“套”評:用理論、理念、理想套教學。課堂教學實踐當然需要理論層面的引導,但是指望一節課“全面、徹底”地體現理論、理念、理想的要求則未必實際,不用説日常課,就是精心包裝的“公開課”也難以實現。有的評課者,對教學工作本身並不熟悉,對所聽的課瞭解有限,於是乎只好在評課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評課者則是帶有比較強的理想主義色彩,總以為一節課只有用課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裝到牙齒”才算好課,於是乎大套特套,被評教師在不得不贊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時,卻又是一頭霧水,大生“這課該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評:用自己的教學設想來評課。不可否認的是,評課者在聽課時,在做判斷時,心中重要的參照系就是自己對本節課的教學設想。但是,一些評課者喜歡越俎代庖,在評課時教教師如何授課,這就未必妥當了。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一些懂教學,也對所聽的課比較瞭解的評課者身上。評課的目的其實與教學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學中,“告訴”學生怎麼做的效果遠不如幫助學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評課者“代位設計”也並不能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退一步來看,在實際教學中,評課者的教學設想真的能“替代”授課教師的設計嗎?筆者認為恐怕不能,且不説前者未必就比後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評課者一般都對學情瞭解有限,其設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實施起來很難。

第四,“苛”評:評課中過重細節,求全責備。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條“馭下之術”,就是在大臣的奏摺裏面挑錯別字,讓大臣們覺得皇帝神目如電、無比聖明,因而戰戰兢兢。我們有些評課者也有類似的做法,在評課中,不重整體而偏好局部,不觀大體而好摳細節(細節當然很重要),找到一點問題就大肆發揮、上綱上線。教學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學又是“遺憾的藝術”,“有問題”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沒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曾説:“一事之失,無妨全體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則餘無可觀耳。”他主張在批評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莊書》),我認為這也正是評課者在評課中應該有的態度。

二、評課的幾條原則

關於評課的原則,我覺得很可以借鑑學術批評的要求,因為評課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學術批評,不能隨意,也要儘量避免偏頗、疏漏。

第一,轉變態度、謙虛謹慎。鄧小平同志曾經要求去學校聽課的人“要像下連隊當兵一樣,下去當‘學生’”(《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問題》),這句話頗值得我們深思。評課者不應抱着自己“比授課教師更高明”的態度走進課堂,評課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設性地批評”,但在批評之前必須先以一個謙虛的態度去傾聽、去思考,在進行批評時,也要謙虛謹慎。著名學者齊世榮先生説:“批評者的意見即使正確,也只是在某一點或某幾點上正確,而從總體水平上不見得就一定超過被批評者。”(《漫談學風問題和學術批評問題》)這是非常正確的。

比起被批評者來説,批評者處於相當有利的地位,著名學者餘嘉錫先生所作的《四庫提要辨證》糾正了清代學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許多錯誤,但是餘先生卻認為,紀昀需要為浩如煙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卻是隻挑自己有興趣、有心得的內容作批評,所以,“紀氏之為《提要》也難,而餘之辨證也易”,餘先生斷言,如果把他和紀昀身份對換,“紀氏必優於作《辨證》,而餘之不能為《提要》決也”。正因為如此,批評者就更應該謙虛謹慎,這並不僅僅是風範、風度的問題,謙虛謹慎也會讓評課者少了許多犯錯誤、出問題的可能。

第二,深度鑽研,不説空話。評課者決不能“赤膊上陣”,而是要對教學內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評課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於“隨意化”。有一些評課者存在一種想法,認為自己可以“熟悉內容就評內容,不熟悉內容就評教法”。殊不知,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教師那裏,面貌可以千差萬別,而所謂“教法”如果脱離了內容,就成了無源之水。如果對自己所聽課內容不作研究,不從授課教師和中國小教學的角度實實在在地分析課的內容,評課就難以切中肯綮,甚至會鬧出笑話。

第三,設身處地,“瞭解之同情”。一節課(即使是刻意準備的課)不是孤立的,它與教師的整體教學延續性,學校、教研組的情況密切相關。一節課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根植於這個班學生的種種狀況。而這些往往都是評課者一無所知或不太瞭解的,而授課教師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調控,以及教學效果的達成,恰又與這些情況息息相關。因此,在評課時需要充分了解情況(特別是學情),設身處地地評課。陳寅恪先生研究歷史,特別重視“瞭解之同情”,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要充分考慮歷史事件產生的各種條件、歷史人物行為的環境背景,置身其中,設身處地地作研究,這種思想是我們評課時應當效仿的。

顧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學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從制度建設到聚焦課堂》),評課也是如此。課堂教學的“粗糙地面”非常複雜,存在於教師、學生、環境等許多方面中,而且帶有非常強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忽略這無法迴避的“粗糙地面”,評課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觀性,也就容易想當然,容易簡單化、機械化、空泛化,難以評到點子上。

第四,反覆論難,力求嚴謹。很多著名學者,在進行學術批評的同時,也希望別人“入室操矛”,再來批評自己,以深化認識、推進研究。我們的一些評課者卻自以為自己説的都有理,加上老師們往往因為地位、面子、利益的關係,不予反駁或討論,也助長了一些人根本不準備接受辯難的態度。這對於評課,對於教學研究工作沒有好處。

我覺得,批評者應該隨時準備被人批評,因此,評課者在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前,需要在心中反覆掂量、仔細論難,力求“止於至當”。同時,隨時準備被人挑刺、反駁。一句話,就是把評課當成完全開放而又非常嚴謹的“口頭學術討論”,而不是一言堂的“專家指導”或隨便的“談談意見”。在當前的教研工作中,我們特別重視交流與對話,而形成有效對話起碼得有這麼兩個條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也都有開放的傾聽態度;二是大家的發言都(儘量)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這樣才能產生高質量的觀點交鋒,思想碰撞。

評課,作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礎的形式,其鮮活性、及時性、互動性和針對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難以替代的。我們有責任使其更加科學合理,讓它在教師的成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幼兒園教師説課稿15

一、説教材

燕子 是季節性很強的候鳥,人們稱它為"報春歸來的春燕"、"翩然歸來的報春燕"等.只要見到燕子,似乎就是提醒人們:春天來了!古人曾有:"鶯啼燕語報新年"之佳句.人們總是把燕子跟春天聯繫起來. 而燕子又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之一,它體型較小,上身為發金屬光輝的黑色,頭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紅色,飛的較低,鳴聲較小,多以居民的室內房樑上和牆角巢穴,最喜接近人類.它那標誌性的形象——剪刀似的尾巴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燕子》這首兒歌正是抓住了這個特點,整首詩從燕子的尾巴入手, 把小燕子描寫得栩栩如生,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小燕子的喜愛之情.整首兒歌始終圍繞着燕子剪刀似的尾巴,以一個"剪"字來貫穿,具有奇妙的想象.短小精悍的六句話對小燕子的形態、生活習性、場景進行了擬人化的描寫.前兩句寫了燕子剪刀似的尾巴,中間兩句用"上天"和"下河"描寫了燕子的飛行場景;最後兩句運用聯想的方法描寫了燕子的住所"窩".

大班的孩子對燕子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它的外形、典型的生活習性都是孩子們所關注的,這為他們的學習兒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居住在樓房裏孩子對燕子又可以説是陌生的,他們很少能有機會近距離地觀看燕子搭窩、覓食和餵哺的情景.因此教師就要為幼兒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使幼兒積累有關的經驗,為幼兒的順利學習打下基礎.

這首兒歌中藴涵着許多領域的教育價值.科學領域:通過對兒歌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瞭解有關燕子的科學知識;社會領域:可以通過對燕子的瞭解、朗誦兒歌激發幼兒喜愛燕子,喜愛大自然的情感;藝術領域:兒歌的每一句話都可使孩子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在頭腦中產生有關的聯想,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而教育價值最大的則是語言領域,兒歌中的語言比較壓韻、節奏明快,而理解兒歌的內容又需要幼兒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我把這個教材內容放在大班.

二、説活動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以及大班幼兒知識能力框架的結構特點,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訂了我的活動目標.活動目標如下:

1 、感受詩歌中描寫的優美意境,理解兒歌的內容,學習有感情地朗誦兒歌.

2 、運用有關的生活經驗創編兒歌的部分詩句.

3 、萌發對燕子、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説活動的重難點:

活動的重點是目標一:感受詩歌中描寫的優美意境,理解兒歌的內容. 《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社會、認知是密切相關的.我在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理解兒歌,在觀察燕子的基礎上描述燕子活潑可愛的形象. 我制訂的重點從目標本身出發,因為是語言活動,又是以兒歌為主軸,所以理解兒歌所表達的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兒歌后四句的想象是本次活動的重心,所以我把重點定位在此.通過教師逐句的講解和教具的演示,形成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新氣象,從而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點部分.

[page_break] 活動的難點則是仿編兒歌. 對於大班幼兒來説,由於對燕子熟悉和了解的程度還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想像力也受到了一定的侷限,創編對他們來説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教師能做好幼兒前期的知識、情感的準備工作,讓幼兒對燕子進行資料的查詢,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教師提供必要的圖片或課件,幫助幼兒形成鮮明的表象,我想仿編兒歌也就會有所突破,從而使幼兒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説活動的準備

1 、前期知識準備:請幼兒蒐集、觀看有關燕子的書本、圖片或視頻,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

2 、活動中的準備:

( 1 )與詩歌內容有關的課件,內容分別為燕子的外形特寫,燕子在空中飛行、在河面掠過點擊河面後水波盪漾的畫面、燕子銜茅草、銜泥巴搭窩的畫面.

( 2 )在教師裏張貼幼兒收集的關於燕子的圖片.

( 3 )《小燕子》的歌曲磁帶、背景音樂,創編詩歌用的小圖片(如).

五、説活動流程:

共分五個流程:引題——理解內容——朗誦、表演——仿編——延伸

1 、引題部分:播放 《小燕子》的歌曲磁帶,師生共同演唱,激發幼兒的情感,把幼兒帶入到優美、抒情的意境中來.

2 、理解兒歌:

1 )通過提問:"你知道燕子嗎?把你知道的有關燕子的事情告訴大家吧!"幼兒互相交流、分享燕子的外形、生活習性、飛行、搭窩、覓食、餵哺以及一些趣事.

(這個環節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語言運用情景.《綱要》指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鑑於此,教師就要注意激發幼兒的説話願望,提供幼兒説話的機會,並保護他們説話的積極性.正由於幼兒有了前期的知識準備,使幼兒在活動中能"有話可説",從而體驗到説話的樂趣和成功感.同時,此3環節也為以後的仿編兒歌打下了伏筆,為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2 )播放課件兩遍,同時教師配以兒歌的朗誦.

(課件的提供為幼兒理解兒歌的內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把兒歌所表達的內容直觀、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的面前.從而來突破教學的重點.)

3 )提問:為什麼説燕子在空中飛行時是"上天剪雲朵"? 河面上飛行時怎麼會"剪水波"呢?最後兩句説的是燕子的什麼事?

小燕子用尾巴剪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小燕子真的剪了嗎?那麼兒歌中為什麼要用"剪"這個詞呢?

(前一串提問是幫助幼兒逐句分析詩句所包含的含義,而後一串的提問則是讓幼兒理解兒歌所運用的描寫方法,通過比喻,把燕子外形的主要特徵和它的生活情景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教師提問:你還有什麼不懂或需要幫助的地方嗎?

(這個環節是教師為幼兒提供的一個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綱要》中指出:"孩子疑問和質疑類言語行動的不足,有可能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行動造成影響."因此,教師要增加兒童質疑提問的機會.)

3 、朗誦、表演兒歌

1 )採用整首跟讀的形式讓幼兒在背景音樂的播放中學習朗誦,激發情感的共鳴.

2 )幼兒運用肢體動作邊朗誦邊表演兒歌.(讓幼兒的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到活動中來,更有利於學習和兒歌的記憶,同時也使活動做到動靜交替,使孩子更加輕鬆.)

4 、仿編兒歌:

提問:燕子還會在哪些地方飛行?(如湖面,田野、林間)在那些地方飛行時它會剪些什麼呢?它在搭窩時還會用到哪些材料?(樹枝、枯葉、稻草、小石子等)它會把這些材料當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小圖片,,以幫助幼兒的仿編.)

大班幼兒對兒歌的仿編已有一定的基礎,他們會找出相關的字詞來替換兒歌中原有的字詞,從而創編出獨特的兒歌來.考慮到在一個活動中讓幼兒沒有參照物進行創編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提供了小圖片來幫助幼兒的仿編活動,從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使大多數的幼兒都能體會到仿編帶來的新奇感受.當幼兒對兒歌的結構非常熟悉時,也可以讓幼兒直接地進行創編.

5 、延伸活動:根據幼兒對燕子的瞭解或兒歌所提供的內容,幼兒自願選擇有關的內容進行繪畫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對燕子的喜愛之情.

六、説教法

多媒體教具的運用:針對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生活經驗,製作了形象、生動的課件.課件的運用讓孩子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珍視幼兒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教學中,教師靈活地利用教具,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領幼兒啟迪聯想……讓幼兒自己對兒歌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灌輸,用幼兒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

視聽講做結合法:主要是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以及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聽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細緻地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講就是幼兒的講述,以滿足每個幼兒想説的願望.做就是讓幼兒運用肢體進行表演.視聽講做結合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

七、説學法

1 、傾聽表述法:

首先,讓幼兒帶着自己對燕子的瞭解,大家來分享、交流,激發幼兒"想説"的願望.其次,利用各種教法,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並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説".

2 、探索仿編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設了支持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拓展語言經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同時,提供了各種小圖片,以引起幼兒的思考,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學習,突破活動的難點.

附:兒歌《小燕子》

小燕子,真靈巧,

身上帶把小剪刀;

上天剪雲朵,

下河剪水波;

剪根茅草當枕頭,

剪塊泥巴搭窩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