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人物

來源:文書谷 2.69W

關於明朝歷史人物有哪些呢?歷史故事以生動的語言描述、曲折的故事情節還原歷史的真實情景,揭露歷史的動態過程,描述歷史人物的內心活動,豐富歷史事件的內容,這對於改變歷史課程的枯燥性,促進歷史理論教學的深入淺出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明朝歷史人物,希望能夠幫到你!

明朝歷史人物

明朝歷史人物篇一:朱瞻基夜訪大學士楊士奇

朱瞻基是就明代整個皇帝的素質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較賢德的皇帝了。宣德間,君臣關係相當的融洽,在此略舉一例:朱瞻基夜訪大學士楊士奇的家。

朱瞻基偏好微服私訪。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從四騎至士奇宅。士奇倉皇出迎,頓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上曰:‘朕欲與卿一言,故來耳。’”

皇帝有話想與大臣説,完全可以將其詔進宮中,而他卻跑到人家家裏去了,並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沒有較為親密的關係,這一點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焦竑在論及此事時更富有情味:

宣德中,駕幸楊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見儀從塞屋,香氣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闌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賜已充庭矣。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顯出君臣的和諧之處。

明朝歷史人物篇二:靖難之役

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 ,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衞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裝瘋以麻痺二人),並命燕府護衞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朱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勛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衞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20xx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明朝歷史人物篇三: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倒數第二個皇帝,也是明朝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皇帝,為何這樣説呢?因為他並不像其他帝王那般貪財好色,或熱衷求仙問藥,卻獨獨有個做木工的癖好,而且技術堪比祖師爺魯班。貴為天子卻好做“賤役”,是受閹黨蠱惑玩物喪志?還是絕望之際的精神寄託?

“被即位”風波不斷

晚明歷史上有“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而朱由校的繼位便直接牽涉到後兩宗,也許這早就為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天啟帝繼位是非常倉促狼狽的,他的父親明光宗在位僅僅二十九天就暴病而死。據史書記載,光宗在位期間貪戀女色,荒淫無度,在太監的誘使下服食“紅丸”仙丹猝死。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紅顏薄命,在他即位前便早已撒手人寰。十六歲的朱由校身不由己被推上了歷史的風口浪尖,成為了複雜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按古制,但凡皇帝即位,便應立即遷入乾清宮居住。可憐的朱由校雖然名義上繼承了大統,卻在繼位伊始便成了身陷囹圄的傀儡。這便是明史上有名的“移宮”一案。上文説到朱由校的生母早逝,年幼的他是由李選侍撫養長大的。李選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試圖挾天子以令天下,便扣押朱由校要挾羣臣封自己為皇太后。羣臣紛紛上書反對,要求歸還皇帝。可雪花般的奏章也無法撼動李選侍孤注一擲的決心。最終虧得太監王安想出一計,假扮太子伴讀,借探望之名將朱由校從李選侍身邊搶了出來,李選侍才不得不遷出了乾清宮。內閣大臣這才將朱由校擁立登基,次年改元“天啟”,至此繼位風波才慢慢平息。

內憂外患,無力迴天

天啟帝即位之際,正值國運衰退,風雨飄搖之秋。外有金兵鐵蹄肆虐,內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國難當頭之時,身為天子,卻不思中興,沉溺於木工,不管你技藝多麼精湛,也不能不被人詬病。但是朱由校並非完全無所作為的昏君。在即位之初,他倚重東林黨人,讓他們在朝廷擔任要職,罷免一些奸佞之徒,使得吏治稍顯清明。在東林黨人的輔佐下,他為賢相張居正平反,錄用忠孝之士方孝孺的遺嗣,擊退覬覦澳門的西方列強。儘管這些舉措對於積重難返的明王朝來説可能只是隔靴搔癢,卻顯示了一個年幼的皇帝試圖參與政治的決心。

無奈明朝自中後期以來土地兼併現象嚴重,皇帝大都昏庸無能,致使大權旁落,閹黨橫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紛紛鋌而走險揭竿起義。加之崛起的女真族步步壯大,鐵蹄長驅直入,逐鹿中原。正如《明史·熹宗本紀》中所言:“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積重難返的明王朝,覆亡只是個時間問題。此情此景,朱由校再英明神武也難以阻擋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了,更何況他還是個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文盲皇帝”。

“文盲皇帝”的糊塗政治

説起“文盲皇帝”,朱由校並非中國歷史第一人。赫赫有名的漢高祖劉邦就是個文盲皇帝,只不過人家那是身逢亂世,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他臨死不忘在遺書中囑咐後世子孫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朱由校並非出身草莽,卻為何成了個文盲皇帝呢?這是因為他自幼喪母,父親又沉溺女色,祖父萬曆皇帝因為當年立嗣的紛爭,也不喜歡這個孫子,因此就疏於對他的教誨,所以他的知識水平很低,可以説近乎文盲。

天啟年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忍受着種種苛捐雜税,時不時就有人揭竿而起爆發動亂。據史書記載,有一次江西撫軍剿平寇亂後上章報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詞。這個成語本來出自賈誼的《過秦論》中“追亡逐北,伏屍百萬”一句,意思是説追擊敗走的敵軍。當時天啟帝朱由校大字都不認識幾個,自然不知這句話的出處,便由宣讀奏章的太監作出解釋。誰知道這太監也不爭氣,不但錯把“追奔逐北”讀成了“逐奔追比”。還硬是望文生義地將其解釋為追趕逃兵,分銷贓物。朱由校一聽自然龍顏大怒,馬上下令處置江西撫軍,可憐這打了勝仗還要受罰,真是冤枉。這件事也就被朝野上下傳為笑柄,更加挫傷了朱由校參政的積極性。後來他索性不聽不問,任由東林黨人和九千歲魏忠賢鬥法,看着政權旁落,也是無可奈何,乾脆去藝術的世界裏尋求安慰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