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説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來源:文書谷 1.1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説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説課稿模板彙總五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經濟大危機》。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方法、説學情、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 説教材

1、《經濟大危機》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裏第4課內容,本課在一戰後世界歷史進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是世界由重建和繁榮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戰的分水嶺,並深刻影響到二戰後世界的發展。本課共有兩個子目。“繁榮及其崩潰”介紹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和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特點和影響。第二:羅斯福新政,介紹了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內容和影響。

2、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識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基本史實,認識經濟危機的特點和影響,知道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理解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②、過程與方法:.以圖片導入新課,引起學生興趣,積極創設教學情境. 通過運用多媒體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通過羅斯福新政的學習,培養學生不畏困難的勇氣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教學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

 二.説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運用多媒體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中.

3.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説學情:

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學生不甚瞭解,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逐層導入,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1、大屏幕上展示美國現任總統的圖像及其20xx年金融危機時期的一系列圖片。通過當今現實問題,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情緒。

2、引出: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就曾遭遇的經濟大危機。導入新授內容。出示課文標題。 (二)教學設計

給學生幾分鐘時間,帶着問題進行閲讀,通過閲讀使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進行教學,本課共有兩個子目;

1. 繁榮及其崩潰

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教學;1:正確理解1924-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繁榮”,抓住兩點進行教學:(1)出現“繁榮”的'背景;結合上節課內容進行復習,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2):引導學生認識“繁榮”帶來的危害和政府政策之間的關係為下文揭示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關係打下基礎。2:講解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主要特點及影響。主要利用多媒體,圖表,數據讓學生歸納識記經濟危機的特點。3;危機給人們造成的傷害;(1):利用多媒體展示系列圖片利用文中內容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面是經濟危機下人們悲慘的生活,一面是壟斷資本家為追求最大利潤不惜銷燬食品,進而讓學生歸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關係,老師加以綜合,出示思考題。(2);由經濟危機最終導致政治危機;出示圖片,簡單説明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為下一子目設下伏筆,然後進行小結。

2、羅斯福新政

出示羅斯福名言及一系列新政的相關圖片,抓住兩部分進行教學

1、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新政的特點;

2、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和效果:利用圖片表格設置問題即羅斯福新政相關內容和文字進行分析,説明各自特點。出示表格逐層加以分析。重點講解新政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通過圖表歸納新政有哪些成效,教師再加以綜合。列表幫助學生通過難點問題,讓學生歸納識記,新政的主要內容和效果,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

歷史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8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國中美術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課《歷史的畫卷——外國曆史、宗教畫賞析》,以下是我對本課的理解,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首先教材分析:

《歷史的畫卷——外國曆史、宗教畫賞析》是一節欣賞評述課。教材共向學生展示了十幅外國繪畫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戰爭、歷史和宗教故事為題材。課在教學設計上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課時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希臘時期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畫,課時二主要是學生了解17-19世紀的歷史畫作品並對當時的各個畫派有個初步的認識。整個教學都是圍繞着學生自主學習來進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欣賞作品、分析作品,最後能感受到歷史畫的獨特藝術美,並通過交流討論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之前已經進行了風景畫、靜物畫、肖像畫的欣賞教學,學生對美術作品欣賞方法與要點已有所領會,但歷史畫卻有所不同,它的題材往往是主題性的,內容獨特,意義重大。欣賞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一點,要利用多方面的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分析與討論交流,接受藝術陶冶,提高文化修養。

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隻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閲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教學目標分析:

在認知領域,通過欣賞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外國曆史、宗教畫的相關知識,着重掌握欣賞的方法和步驟;在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

先複習“歷史畫”的概念,

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並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

二、然後,進入新授階段。

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

緊接着,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裏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

三、接下來,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衞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

一、課前,我認真備課。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並參考美術課程標準我確立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在認知領域,通過欣賞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外國曆史、宗教畫的相關知識,着重掌握欣賞的方法和步驟;在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二)、在教具使用方面,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蒐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及圖片資料,深層次挖掘教材,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

(三)、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隻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閲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二、課上,我認真講課。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先複習“歷史畫”的概念,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並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如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勃魯達的投降》和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的《希奧島的屠殺》。

(二)、然後,進入新授階段。

因為這節課涉及了好幾位浪漫主義畫家,學生對“浪漫”這個詞語有些誤解,對浪漫主義繪畫更是一無所知,所以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把這個概念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並找一名同學讀出來。

緊接着,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裏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我把這幅畫作為本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這幅畫取材於1816年7月法國一起嚴重的海難事件,艦長和軍官們只顧自己逃命而將150名乘客拋棄在一張臨時搭制的木筏上任其自生自滅,經過13天的漂流,木筏上發生了一幕幕駭人聽聞的慘劇,最後只存活10人。但是法國政府卻因為懼怕輿論的譴責而對此事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引起受難者的不滿,席裏柯在人民有冤無處訴的情況下憤然拿起畫筆,經過走訪生還船員、蒐集素材、現場寫生,最終用18個月完成了這幅震動法國、波及歐洲的“寫實”巨畫《梅杜薩之筏》。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欣賞、理解這件作品,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列出了欣賞提綱,並先讓學生來介紹作者,講述此畫的歷史背景、作品內容,並揭示主題,然後教師再在與畫面相和諧的音樂背景中將此畫的精髓部分娓娓道來,不但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而且渲染了氣氛,進行了情境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向學生講述了有關“梅杜薩”的希臘神話故事,豐富了教學內容。

接下來,我又帶領學生們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衞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每件作品,都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於書上的大畫面,給學生造成視覺上的衝擊力,達到了欣賞的目的;同時,通過語言的表述,給學生以聽覺上的刺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我還向學生介紹了拿破崙和他妻子約瑟芬的奇聞軼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為了拓展學習內容,我巧妙設計了“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經過簡短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歷史畫不能被攝影所取代,因為“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繪畫作品要比攝影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而且其含義也更為深刻。

(四)、在自我評介方面,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哪些收穫和心得,歸納有三:第一,通過欣賞書上的繪畫作品,使我們看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所以我們應該呼籲世界和平,堅決反對戰爭,並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第二,通過學習,我們應該學習畫家所具有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人民伸張正義的良好品格。第三,我們還應該學習畫家求真務實、刻苦鑽研的敬業精神。

板書設計

歷史的畫卷——外國曆史、宗教畫賞析

歷史畫——《最後的晚餐》、《勃魯達的投降》、《希奧島的屠殺》。

浪漫主義

欣賞——《梅杜薩之筏》、《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近衞軍臨刑的早晨》、《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説明,請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歷史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説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內容。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國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展,為本單元后續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説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國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於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着重培養的方向;其次,從心裏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説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關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並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瞭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説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並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閲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瞭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瞭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蹟,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瞭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於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侷限,同時也是發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七年級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瞭解。

五、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採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複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説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麼?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複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後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説明了什麼?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於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説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於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塗山會盟”和“製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着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並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範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瞭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後,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閲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築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這之後,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

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後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於此同時,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着,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後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麼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閲讀書本閲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

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着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着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着,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展:指導學生閲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着統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採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大量的文物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重難點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講故事等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由於本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內容較多,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制大事記年表的方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歷史説課稿 篇4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瞭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併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徵,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併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着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我國奴隸社會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東周開始,它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

一、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為什麼會出現諸侯間的爭霸鬥爭呢?投影資料並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歸納教師強調: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時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但平王東遷後,周王室衰落,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戰自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政治影響不容忽視;而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 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展開鬥爭。由此可見:諸侯爭霸的性質應是奴隸主階級的掠奪戰爭。

投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畫像。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閲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麼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

有人説"春秋時代諸侯國連年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因而應予否定",你同意此觀點嗎?為什麼?教師條理:不同意上述觀點;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給人民帶來災難;但是客觀上有利於實現區域性的局部統一,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舊制度更替。

過渡:春秋爭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後相繼的,戰國時期的情況怎樣呢?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並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説出有什麼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説説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麼?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我們共同學習了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這段歷史,瞭解了爭霸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了這一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徵即奴隸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漸形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並立打,桂陵馬陵留史話。長平戰後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板書設計: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爭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⑴齊桓公稱霸:

①原因: 齊國是富庶的東方大國,有漁鹽之利;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中期會盟諸侯

⑵晉楚爭霸:

①原因: 其有豐富的閲歷和政治經驗;

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採取了富國強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戰爭中策略的成功運用。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後期憑藉軍事勝利確立霸主地位③楚莊王成就霸業:公元前6世紀初

⑶吳越爭霸:

⑷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

重用人才;

重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增強國力;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

戰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戰國初年不少諸侯國內的卿大夫逐漸取代國君掌握國政,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形成了此格局。

⒉過程:①魏齊爭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②秦國獨霸:長平之戰⒊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歷史説課稿 篇5

一、 概説:

英中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繫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繫,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繫,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敍述英中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敍述英國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説明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國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於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採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説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着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説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説: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英中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英中戰爭能否避免?為什麼?這一設計是由於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於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着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大學聯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繫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徵,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英中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英中戰爭的過程時,由於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瞭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英中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於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採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英中戰爭

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説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二)、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於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並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係,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説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着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