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地理説課稿3篇

來源:文書谷 1.1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説課稿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必備】地理説課稿3篇

地理説課稿 篇1

在活動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項活動,編者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題中第3項練習要求將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稱和簡稱,由於學生還沒有學過地理分區,本身就增加了難度,不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所以,這道題作了如下處理:要求學生沿黃河、長江干流,沿大陸海岸線、沿北迴歸線等找出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簡稱。經過這樣處理後,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還有利於學生對各省級行政單位空間位置的掌握,為以後的教學作必要的鋪墊。本節教學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是要辨認34個省級行政區的相對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間分佈需要記憶,這成為本節教學的難點。因此,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目標是:

教學重點: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和位置。

教學難點:34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行政中心及空間分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瞭解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記住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標:能在中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祖國以及實現和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們的神聖職責的情感。

教學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説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着重採用地圖教學法、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遊戲法等。即“讀(看)——議——講——練”結合法,重點突出一個練字。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啟發導學的'原則,通過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反覆運用地圖、開展遊戲活動等,把“死”知識,變成一幅“活”的中國政區圖。

2、學法指導(説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應用“一圖五法”突破難點。即:一張中國政區圖,採取歌訣記憶法、特徵記憶法、形象聯想法、拼圖遊戲法、填圖練習法五種方法。抓住國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的特點,積極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國地理拼圖板輔助學習。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地理拼圖遊戲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多思考、多探究、多發表見解,多動手練習,實現課標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

本節總體設計的依據:

1、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2、突出體現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學校周圍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習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認識能力,使所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在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在學生看書、讀圖基礎上,通過教師導學,運用多種教法和學法,培養地理學習方法,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開發學生智能。關注每一名學生,力求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活動及課後開展拼圖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教學實施過程:

導入(1分鐘):利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中國政區圖。問: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區嗎?學生由於有國小自然課學過的中國地理知識以及日常的瞭解,會積極地回答出有34個。再問:你知道我國的行政區劃是怎樣劃分的嗎?學生會帶着這個疑問進入新課。運用觀察導入法,直觀形象,開門見山,便於迅速切入主題,為後面的活動留出更多的時間。

地理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課説課課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自然環境”中的《複雜的氣候》。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闡明亞洲的氣候類型、分佈及特點。作為本節來説,它建立在《位置與範圍》的基礎上學習,能夠通過這些鋪墊為氣候的進一步學習搭好橋樑,同時有利於第二節中《地域文化的形成》的學習,為這些表象奠定理論的基石,啟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本冊內容看,它是第一個分區地理中描述的氣候要素,對以後的學習起着重要作用,同時也對今後的區域學習、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作好鋪墊,。本節立足於我們自身所在的大洲————亞洲來學習,有利於利用學生生活中己有的經歷和體驗增加感性認識,也有利於今後利用學習的知識來分析一些地理現象,甚至解決一些地理問題。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有利於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二、學情分析

經過了七年級上學期中氣候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氣候的組成要素和氣候類型的分佈及特徵有了初步的印象,初步學會閲讀氣温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初步認識了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在鞏固己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區域氣候的分析方法,進一步學習氣候圖的閲讀並學會不同氣候圖之間的比較,學習分析比較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的差異。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知道亞洲氣候類型的大致分佈

b、知道亞洲的氣候特徵

c、理解亞洲氣候特徵的形成原因

d、理解亞洲氣候特徵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過程和方法目標

a、通過合作討論認識亞洲氣候特徵的形成原因

b、通過閲讀圖表來掌握分析氣候特徵的方法

c、學會利用圖表來比較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a、在認識季風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的基礎上,樹立辯證主義觀點

b、樹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因地制宜適應當地地理環境的觀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採用比較分析法、閲讀圖表方法、實驗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上課前用二個燒杯分別裝水和砂子,並插上温度計,採用同樣熱源加熱)

(採用開門見山引入)自然環境的各要素包括:地形、氣候、河流、土壤、植被等,其中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有氣候與地形。下面我們以亞洲為例學習如何分析一個區域自然環境中的氣候要素。

2、新課教學

a、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是什麼?

講述: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導致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觀察“亞洲氣候圖”,認識氣候類型,並與“世界氣候圖”比較,思考:與全球相比較,亞洲缺失哪些氣候呢?

講述:亞洲缺失的氣候----温帶海洋性氣候和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也門高地附近)

觀察“亞洲氣候圖”並討論亞洲氣候的分佈規律。

講述:低緯-----熱帶雨林氣候(赤道附近的馬來羣島)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東南亞地區)

中緯-----温帶季風氣候(東部)

-----温帶大陸性氣候(中部)

高緯----寒帶氣候

高山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b、大陸性氣候分佈廣

觀察:實驗中的兩根温度計的温度,並討論它們的不同。

思考:冬季早晨池塘水面上升起的水汽,説明了什麼?

講述:海陸熱力差異的不同。

讀圖並指導比較:雅庫茨克與孟買,哈爾濱與烏蘭巴托的氣候特徵有哪些不同?

講述:大陸性的特徵,並引導思考海洋性的特徵

提問:亞洲的面積、輪廓、海陸位置有什麼特徵呢?

講述:由於亞洲的面積、輪廓、海陸位置造成亞洲大陸性強,大陸性氣候分佈廣。

c、季風氣候顯著

講述:什麼是季風?

觀察:季風不同季節的風向怎樣?從哪裏吹向哪裏?會有怎樣的性質?

講述:冬季風(西北風、東北風)-----高緯吹向低緯、陸地吹向海洋(性質:寒冷乾燥)

夏季風(東南風、西南風)-----低緯吹向高緯、海洋吹向陸地(性質:炎熱潮濕)

講述:利-----雨熱同期

弊-----降水集中,洪澇易多發

3、分組完成“活動”第二題。

地理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1、教材內容:

《地球自轉及其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人教版)《地理》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第一框的課文,本節教材的內容有: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並且具有很大的彈性。我是這樣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第一:地球自轉的週期、方向等知識看作學生已初步具備的知識,因為學生在國小已經學過了;第二:不要學生系統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只要瞭解“地理現象”;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説明。

本節內容較簡單,為了使學生能獲得感性知識,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轉的小實驗和一段閲讀材料“是地轉還是天轉?”引出了人類研究地球運動的歷史,讓學生理解了一個簡單的現象是靠人類不斷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學生提高了對科學知識的重視性。

2、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

(2)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能用地球儀科學地解釋晝夜更替現象。

(3)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學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着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限於七年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對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理解較為困難,所以把地球自轉和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作為本節重點.採用播放地球自轉視頻的方法使學生直觀地觀察.

教學難點:

由晝夜更替而產生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這是地球自轉的另一個事實。但是學生受活動範圍的限制,對不同地方時間差異較為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於學生系統的'理解.

二、説教法

1、對於本課的基礎知識,以學生的自學為主。

2、本課內容比較抽象,限於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十分喜愛的網絡,生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轉視頻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自轉運動情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3、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採用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説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閲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

力,正確掌握閲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

到學習的目的。

3、做:使學生自己動手作演示實驗,從現實實驗中獲得感知。

4、記:即學生在初步瞭解本節知識的基礎上,識記本節重點知識。五、教學程序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環節:情景導入、探究新知、活動應用、鞏固小結。

(一)情景導入

創設“是天轉還是地轉?”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由討論得知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運動,那麼怎麼説明地球在運動呢?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從身邊有關現象入手去思考.學生也許會討論多個方案,我原本計劃就案説案,可為了突出地球自轉方向,所以準備結合學生案例,準備二個例子:

(1)當你坐車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路旁的樹、房子是怎樣運動的?

(2)當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時,看到船外的風景是怎樣運動的?

(3)當看到外界景物使靜止的,説明了什麼?

從而引出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東運動。看外界靜止只能説明二種:一:二者都沒運動:二:二者同步運動。從而也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地球在運動而我們卻觀察不到。

為了更加直觀的理解地球自轉,讓學生觀看地球自轉視頻,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地球自轉情況,主要從三個方位:正方位(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順時針)。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讓學生轉動自己手中的地球儀,做以下練習(播放課件)。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現象是本節的一個重點,且具有一定難度,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我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儀和小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現象。

(三)活動應用

創設生活情景:同一時刻,在美國的姨媽和在中國的暢暢的問候。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樣在解決本節重點的同時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時間差異的問題。

該活動還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在把知識技能視為僅供記憶和存儲的定論,而認為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判斷、自主選擇的能力和品質。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迴歸。

(四)鞏固小結

最後學生以比賽的形式歸納本節主要內容,教師總結,以板書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難點內容用彩筆重點表出,以鞏固本節知識。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