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説課稿模板十篇

來源:文書谷 2.62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説課稿模板十篇

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一個數除以小數》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小數除法”中的內容。

小數除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另一種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是在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小數除法教學的重點,也是今後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概括、嘗試以及創新能力,提高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及事物之間互相聯繫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難點

其中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但是由於五年級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算理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下面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可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學法)

由於本節課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要根據商不變性質把它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很明顯商不變性質就是新知識除數是小數除法與舊知識除數是整數除法的連結點。因此,教學新課之前首先要檢查學生對商不變性質的掌握情況,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商不變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從而把新知轉化為舊知,使新知舊知融為一體,便於學生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根據以上分析,看出本節教材屬遞進教材,適合採用“嘗試教學法”。在學生已經掌握除數是整數除法和充分複習商不變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學習例5,二次嘗試例6,最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枯燥的計算教學至於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情境中,讓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並用計算解決的全過程。注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利用舊知遷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嘗試經歷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進行計算的過程,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掌握學習”策略的理論,根據本課教材新舊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繫,按照“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為落實素質教育,特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一)、促進知識的遷移

數學學習的特點就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就象走台階一樣,有了一層的基礎就可以不斷向更高的一層邁進。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其關鍵之處就是把它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因此,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計算是學習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基礎,所以課前的複習就變得非常必要。

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的'關鍵是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法則進行計算。

先利用20頁上的填表,複習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的變化規律即商不變的性質,為“轉化”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做了鋪墊,然後引疑,造成學生認知上的衝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探究餓衝動。

(二) 感知身邊數學

創設情景:羊子巷國小的“書卷羊小”讀書節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開展,五(2)班的同學買來了一些彩色卡紙,準備製作讀書卡。(課件出示:學校校園裏掛滿了學生們自己製作的漂亮的讀書卡,接着出現對話:彩色卡紙批發每張只要0.85元,買彩色卡紙共用去7.65元)提出數學問題:一共買來多少張卡紙?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熟悉餓生活背景或現實出發,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學中結合學校的讀書節活動,合理改編教材中的情景,既向學生進行了讀書教育,同時又符合學生的校園活動實際,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備感熟悉和親切,併產生要解決問題的熱情和衝動,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

(三)享受探究樂趣

第一步:嘗試學習,明確算理

首先設問引路:這是一道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想一想,能不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請大家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待學生完成後,師生共同討論明確算理。這時學生可能會想出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把“7.65和0.85”都換成“分”作單位來進行計算。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商不變性質把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100倍來進行計算,這裏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要把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100倍,目的是為了把除數0.85轉化成整數,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為什麼被除數和除數要擴大相同的倍數,目的是為了不改變原題的商。在學生理解算理後,教師向學生講解豎式的書寫格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照樣試一試把豎式補充完整,使學生不僅明白轉化過程;又掌握了規範的豎式書寫格式。最後完成“做一做”第一題。

第二步:二次嘗試,明理得法

在學生嘗試完成例4的基礎上,讓學生帶着成功的喜悦繼續嘗試學習例6。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嘗試學習例6,在嘗試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聯繫例5的方法,想一想該怎樣計算?有什麼問題?當學生髮現在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到相同的倍數時,“被除數的位數不夠”這一問題時,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討論解決方法。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憶:“過去學習小數點移動位置引起小數變化時,如果原來小數位數不夠,怎麼辦?”討論交流完後,教師結合學生講述板書豎式,着重説明劃掉除數中的小數點,使除數變成整數,要注意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到了幾位,被除數中的小數點也要相應地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少幾位就補幾個零。

完成“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通過矯正錯誤,明確計算小數除法要注意的問題。

第三步,積極引導,總結算法。

在學生嘗試完成例5、例6之後,引導學生對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探究新知時,先給學生提供思維方向,即能否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然後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聯繫舊知,適時點撥,不斷嘗試不同的數學活動,組織、引導學生利用舊知獲取新知,將“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滲透於教學之中,放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算法多樣化中細細體會這一數學思想。

(四)、體驗成功的喜悦

練習先易後難,注重反饋中的交流,展示與評價。學生在評價中品味成功的快樂,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更好地促進對本節課難點的理解和應用。

(五)、分享你我收穫

在課堂臨近尾聲時,向學生提出,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由學生進行總結和互相補充。教師只做適當點撥,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鼓勵學生從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情感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四、教學設計反思

1、貫徹一個原則——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2、突出一個思想——轉化的數學思想

3、滲透一個意識——應用數學的意識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有趣的七巧板》。我將從以下這幾個方面進行説課(演示)。

首先看教材分析(演示),《有趣的七巧板》選自魯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的課題學習。課題學習作為國中數學四大領域之一,是課程標準的一大特色,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活動。課標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在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大家都知道用七巧板可以拼出很多美麗的圖案,如人物、交通工具、漢字、建築物等等,但本課題卻與眾不同,它主要是要求學生用七巧板拼擺多邊形。教材這樣設計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用七巧板拼擺多邊形與已學過的知識密切相關,

(2)便於學生探索拼圖規律。

因此,對於本課題的學習,我們要特別注意是在拼擺多邊形的過程中進行的。

對於七巧板,學生並不陌生且非常感興趣,所以估計學習熱情應該會很高漲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這節課一定會成功。但成功並不意味着沒有困難,我預計在活動中學生的難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只對拼圖感興趣,而不善於發現其中藴含的數學知識和拼圖規律。

(2)拼擺多邊形時,受思維侷限性的影響,缺乏創新意識,心理耐挫能力不強。針對這種心理,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對拼圖感興趣、表現欲強等有利因素,通過豐富的拼圖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其中藴含的知識和規律,不斷積累拼圖經驗,增強自信心。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對本課題設置了這樣的三維目標(演示):

(1)知識與技能方面:首先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加深對勾股定理、無理數、特殊三角形和四邊形等重要知識的理解;其次進一步體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等全等變換在拼圖中的應用,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七巧板的製作、拼擺和探索規律,體驗“分解――組合”的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第一讓學生體驗拼圖方法的多樣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價值;第二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參與意識和團隊精神;第三增強從紛繁複雜的事物中探索規律的意識;最後通過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本課題的重點我認為是:經歷用七巧板拼擺多邊形的過程,積累拼圖經驗,探索拼多邊形的規律。同時,探索規律也是本課題的難點。

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慾強,想象力豐富,樂於參與操作活動,有充分展示自我和表現自我的慾望。因此,在學法上,採用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等方式。對於學困生,當他們思維受阻,缺乏勇氣時,及時給予引導,鼓勵,讓不同層次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高。作為教師,要深入到各組,瞭解學生的思維過程,並不失時機地進行指導。

教學過程我將從課前準備,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三個方面來談。

課前準備:知識方面,課前查閲七巧板的有關知識;學具方面,準備好剪刀、三角尺、彩筆、邊長為12cm的正方形硬紙板,並如圖所示畫好(演示),這樣有利於學生更準確的製作七巧板。

教學流程分以下八個小環節進行:

(1)介紹七巧板。由於學生課前已經對七巧板的知識進行了查閲,因此讓學生介紹七巧板的由來,這樣既給了學生展示課外預習成果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果學生介紹的不夠全面,教師可做適當的補充。(演示)

(2)製作七巧板。由於學生對七巧板已有初步的認識,所以首先請學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紙板分割成七巧板?一名學生口述的同時,師生共同操作,特別注意提醒學生抓住五個中點(演示),這將為下面的有關計算做好鋪墊。 然後觀察畫好的七巧板圖,尋找七巧板中所藴藏的數學知識,分別從邊,角,面積三方面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出七塊板的形狀,相等的邊,相等的角及面積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邊和角的關係為下一環節的探索所拼多邊形的邊,角的規律埋下了伏筆。最後讓學生在紙板上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並按教材上的方法標上序號,用剪刀把七塊幾何圖形剪下來,這樣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演示)。在製作七巧板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了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信心和興趣,豐富了學生的幾何概念和數學意識。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分析每塊板的特點。

(3)探究規律。這是本課題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對教材的“想一想”和“議一議”的內容做了整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索規律:首先讓學生從七巧板中任選至少2塊板拼多邊形,每拼出一種,就畫出它的拼法示意圖。2分鐘內看誰拼的多。如(演示)。七年級的學生表現欲強,誰都想拼出更多的圖形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因此增強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他們會更好的利用這2分鐘,提高了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同時教師給出一個範例,可以使學生更快的畫出拼法示意圖,隨着拼圖活動的開始,學生的拼圖經驗也開始逐步積累。接下來展示學生的成果,教師也可適當補充,讓學生髮現用七巧板可以拼擺出各種各樣的多邊形,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平行四邊形等。

那麼用七巧板所拼擺的這些多邊形有什麼共同特點嗎?小組帶着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提示學生可以從邊,角兩個方面考慮。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團隊精神,知識共享,共同合作,爭取第一個完成任務。然後教師整合各小組的看法,得出規律:用七巧板拼出的多邊形,內角只能是45°,90°或135°;邊長只能是整數或 的整數倍。最後讓學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塊板拼出一個等邊三角形嗎?為什麼?通過這個問題來加深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在整個探究規律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獨特拼法,給予鼓勵,促進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拼圖實踐。這也是本課題的一個重點,它更好的體現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我把這個環節設計成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採用個體比賽的形式,在規定時間內,看誰的拼法多。然後整合全班的答案(演示)。這樣既符合了學生愛動手的特點,又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第二個活動採用小組合作比賽的方式,小組從選題到操作再到記錄最後到展示,可以充分體現一個團隊的分工與合作意識,讓學生體驗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估計學生的答案不完整,這裏教師給出了幾種答案(演示),可做適當補充。

(5)設計圖案。七巧板的拼圖妙不可言,這一點還是得讓學生體驗的。學生通過欣賞教師提供的範例,自己設計一個喜歡的、有趣的圖形,也可以仿照老師的,進行自己的創新。這個活動學生會很感興趣,但受思維侷限性的影響,可能無從下手,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展示自己的個性。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

(6)總結反思。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暢談,全班交流,老師給予鼓勵和肯定。 讓學生自己小結,做到全員參與,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同時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進行反思,鍛鍊了評價能力和反思能力。

(7)拼圖遊戲。我設計了一個目蓮拯救母親的遊戲,期間學生只有利用七巧板拼擺出遊戲中所提供的圖形,才能更順利的拯救目蓮的母親。這個環節既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又為完善學生的人格素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8)拼圖欣賞。欣賞的過程,也是一個回顧、再認識,歸納總結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在輕柔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題的學習。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本課的板書設計和時間分配。(演示)

設計這堂課主要想讓學生在經歷“分解————組合” 的探究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髮現美,創造美,欣賞美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了“我的課堂我主宰”這一新課程理念。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我們的班級》一課是《品德與社會》(上教版)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習準備期中的第二課。

從本課的課題上理解,《我們的班級》重在強化“集體”的概念,因而我們的教學設計所涉及到的“知、情、行”三維目標也應圍繞“集體”展開。一年級的孩子在上這一課時才成為國小生沒幾天,他們對新的生活環境一定還有很多的好奇和陌生,也許有些孩子已經交到了新的朋友還想認識更多的朋友,也許有些孩子想交朋友卻還沒有機會或者勇氣,作為學習準備期的這一課正好可以從此入手,依次從“認識集體環境”——使剛成為國小生的孩子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班級的名稱、人數和環境;“認識集體成員”——通過師生、生生間的相互介紹,認識自己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學;“喜愛參與集體生活”——知道教室的設施,初步形成能為班級出一份力的概念。這三點逐步將“集體”的概念形成於孩子們的心目中,既而達成教學目標——熟悉班級的師生與物品,喜愛自己的班級。

達成這樣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採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形式,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童趣,孩子們懷着積極參與的心態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大家都動起來,在課堂中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三個教學活動來介紹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認識集體環境

課的開始,教師可以帶一個玩偶進入教室創設情景,並向孩子們介紹——這位是我們班接待的第一位客人,請大家帶着客人蔘觀一下我們的教室吧!孩子們一定會被這樣的活動設計吸引住,隨着孩子們以班級主人的身份一一解開:“你們是幾年級幾班?”“帶我參觀一下你們的教室吧!”“剛才有好多小朋友給我介紹,你們班人真多,到底有多少人呀?”諸如此類的疑問,教學目標中所提及的班級名稱、環境和人數也得到了落實,有兩點需要強調:首先在介紹班級環境的時候,一定有許多孩子有能力並且也想介紹,而有些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有限不敢介紹,為了鼓勵所有的孩子,可以請孩子們離開座位,給孩子們時間先繞着教室自己介紹一翻,然後再請有意願的孩子介紹,之後,告訴孩子們老師會把教室的圖片傳輸到家校網上,鼓勵孩子們回家將自己的教室環境介紹給長輩們聽,這樣每個孩子都得到了鍛鍊的機會,同時心中也滋生出了身為班級主人的驕傲。其二,有關班級的人數,孩子們可能只算了在班級內孩子的數量,作為教師必須還要強調在這個數字上加“一”,這個“一”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也是班級成員之一,孩子們對此不一定能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玩偶之口在總結這個教學環節時幫助孩子們理解,簡單地告知孩子們——我們的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班主任老師就是像爸爸媽媽一樣關心愛護着大家成長的大人。用這樣的語言幫助孩子們理解了這個難題,同時也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認識集體成員

班主任作為班級成員之一究竟能參與班集體的哪些活動呢?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了“認識集體成員”的教學環節了。先引導孩子們回憶班主任家訪時的情景,馬上就會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產生熟悉的畫面,他們都有能力説上幾句,在温馨的氣氛中,打開書本看圖説説圖片中的情景,甚至可以在課堂中現場模擬開展一些簡單的集體活動,比如“現場排隊”,已經在椅子上坐了一段時間孩子們是很願意動動手腳的,乘這個機會活動活動從而又重温了集體活動的快樂,當然在這個活動中,無論孩子們的隊伍排的好與壞,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主要要讓孩子們感受到集體的活動是需要每一個人努力的。聊完了書上的內容,還可以請孩子們回憶回憶自己與班主任之間發生的事情,譬如: 打掃衞生、佈置教室等等,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們與班主任的感情又進了一步。此時,開場白中的玩偶作為過渡角色再次出場,引導學生介紹班級中的其他成員,也就是他們自己,通過三個闖關遊戲,再次激發起他們參與的興趣,闖關遊戲第一關:比眼力——看照片猜猜他(她)是誰?第二關:比聽力——矇住眼睛,聽聲音,説説同學的名字。第三關:比一比誰的朋友最多?在裏的“比一比”與第一課《我上學了》的認識新朋友是有聯繫的,我們這裏比的朋友指的是在第一課知道新朋友名字的基礎上,相處後已經有過交往的朋友,換句話説,也就是這一關也就是對第一課“找朋友”教學活動的反饋。最後在《找朋友》的音樂中請孩子們邊唱邊跳與朋友玩在一起,結束這個教學環節。

三、喜愛參與集體生活

在奔奔跳跳中能讓孩子們感受到集體生活的愉快,如果自己能為集體出上一分力,這樣的成就感是會給孩子巨大愉悦的。雖然新的集體才成立不久,雖然孩子們年齡很小,但他們一樣有能力能為集體作貢獻。因此,第三部分“喜愛參與集體生活”的教學環節我們就從孩子們已經參與的班集體活動入手。説到孩子們已經參與的班集體活動,我想班級的第一次環境佈置就是很好的契機,事先收集一些孩子們的作品、照片來佈置教室環境,課上將有學生作品和沒有學生作品的環境進行對比,孩子們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為集體出力,藉着這股力,引導孩子們觀察教室,看看自己還能為集體做些什麼?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圍繞着“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的教學目標,以“聘任會”的形式依次從定下“小崗位”名稱、要求以及人員進行,在整個聘任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於整堂課都是模擬“聘任會”的形式,因此在教室的佈置上要與“聘任”有聯繫,譬如可以課前在黑板上寫上“小崗位聘任會”幾個字,予以氣氛的渲染。其二,“小崗位”的制定不要求面面俱到,以學生的想法為主,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儘量體現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這樣他們才能在今後的“崗位”中發揮最積極的作用。其三,應聘“小崗位監督員”時,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孩子們全員參與,特別是要鼓勵那些平時比較內向,但卻非常想為班集體做事的孩子。如果應聘同一崗位的人太多,可以以輪流的形式,階段性地評比,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我們的班級”是個集體,集體的建設需要大家的努力,人人都參與到集體中來,就達到本課的預期教學效果了。

説課稿 篇4

一、 説教材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本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徐徐如生的插圖。課文那朗朗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二、 説教學目標

1、 認識1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認識1種筆畫撇折,認識兩個偏旁八字頭和鳥字邊。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好問話的語氣。

3、 瞭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

三、 説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

教學難點是讀好穩重的問句。

四、 説教法

小動物是國小生最喜歡的,所以學生學起來一定是非常有興趣的,但是如何設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是難點。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設計中,我設置各種與學生生活聯繫緊密的教學情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以此來落實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

五、 説學法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遊戲中認詞、識字、説話、讀書、寫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六、 説教具準備

1、 課件:文中動物出場的情境圖,文中生字涉及到的詞語、生字,牛、馬、燕子的圖片,田字格中的“雲”。

2、 準備好投影設備。

3、 文中六種動物及尾巴特點詞語的圖片。

七、 説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認識“猴、鬆、鼠、公、鴨、比、尾、巴”,認識偏旁八字頭和鳥字邊。

2、 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指導讀好問句。隨文認識“短、把、扁、最”。

3、 鞏固識字: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 再讀課文,理解文意,完成板書貼圖,背誦課文。

5、 拓展運用:觀察、説説牛、馬、燕子尾巴的特點。

6、 學寫“雲”字、比較、評價。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⒈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課本第三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除法的初步認識》。

⒉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學的“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為學生今後學好除法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⒊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⑴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⑵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⑶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⒋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今後初學除法應用題會感到有些困難。為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説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啟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⒉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規律,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

⒋談話法:

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⒌練習法:

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⒍討論法:

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説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一)、認識“平均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鑑於這個特點,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⒈貼出圖片:8個梨,4個盤子。提問:

⑴老師這兒有8個梨,平均分在4個盤子裏,每盤分幾個?“平均分”是怎樣分呢?小朋友,請你們仔細看老師分。(演示:每個盤子裏放一個)

⑵每個盤子裏放了幾個?分完了沒有?為什麼?那麼再繼續分。(演示:每個盤子裏再放一個)

⑶分完了沒有?現在你們看,每個盤子裏梨的個數是幾個,它們的個數怎麼樣?在此,通過教師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為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礎。

⒉説明:

這樣一個一個地分,每份的數量同樣多,叫做“平均分”。通過教師説明,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⒊指名生説一説:“平均分”要注意什麼?通過説一説,不僅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⒋判斷。

投影出示一組圖形。

⑴指出圖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為什麼第二圖和第四圖不是“平均分”?能不能變成“平均分”?學生回答後,教師抽動投影片成下圖。

⑶指名生説出各圖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此題的練習,讓學生及時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⒌提問: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怎樣分?可讓學生利用學具邊分邊説。通過實際操作和口頭表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義。此環節的教學,通過教師示範演示、學生觀察、辨析比較、動手操作等教學過程,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決了除法初步認識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分頁標題#e#

(二)、揭示課題

像這樣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要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較好地發揮了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三)、認識除號

⒈我們知道加法、減法、乘法每一種運算都有運算符號,除法也一樣,它的運算符號叫做除號。

⒉先讓學生試着説除號是怎樣寫的,再教師講解除號是這樣寫的',中間寫一橫,上面一個小圓點,下面一個小圓點。注意上下兩點要對齊。

⒊教師示範,小朋友在練習本上寫兩個除號,一定要注意上下兩個點要對齊。此環節把“除號”的認識作為一個單獨的教學環節進行講解,通過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書寫,讓學生對除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計算及講解意義

此環節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我採用了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

⒈教師引導:剛才,我們把8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求每盤有幾個,要用除法計算,怎麼列式呢?

⑴我們把幾個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數寫在除號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幾份?“4”寫在除號後面。

⑶每盤分得幾個?就等於2。

⑷這個算式怎麼讀呢?讓學生試着讀。

⑸“8 ÷ 4 = 2”表示什麼?通過實物圖的演示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的寫法,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為下節課教學打下基礎;通過讓學生試着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能正確地讀出除法算式;通過説意義,不僅讓學生明確除法的含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⒉練習。

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3 12 ÷ 6 = 2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⑵先説出圖意,再列式。

⑶根據題意,説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

⑷看算式説出意義。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練習題的設計,圍繞着此環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着,由形象具體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良好的數學知識體系。 ⒊小結。 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 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分頁標題#e#

⒋質疑。 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啟發 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哪些弄不明白的問題”,接着教師及時解答或請同學幫助解答。

(五)、鞏固練習

眾所周知,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 課我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⒈讀出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題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鞏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裏填上適當的數。

⑴把15個,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15 ÷ =

⑵把15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個? ÷ = 此題的練習,以進一步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據題目説出算式。

⑴把18棵樹,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幾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關在3個籠子裏,每個籠子關幾隻?

⑶媽媽買來8個蘋果,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每人分幾個?討論:為什麼列式是“8÷2”,“2”是從哪裏來的。

⑷把10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人吃,每人吃幾個?

⑸把5個蘋果平均分給10個人吃,每人吃幾個?討論:上面兩題為什麼一個列式是“10÷5”,一個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題所反映的事實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應用的數學和問題解決的數學,

⑷⑸兩題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較,有利於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雖然學生還不會計算“5÷10”,但讓學生先試一試,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遊戲。

教師出示12朵花,請學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再列出算式,看誰的分法多。此題的練習,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同時,一題多解的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發散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以上練習題是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的,層層遞進,由“再現性”進入到“內化性”深入到“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都學得很好,我們對除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並預告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了承先啟後。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地位與內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第8課《詩三首》中的第二首這個單元主要是學習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內容包括:《<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漢魏晉詩三首》,是高一新生繼必修1第一單元學習中國現代詩歌的基礎上又一關於詩歌學習的階段

而《短歌行》是魏時曹操以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四言詩,它雖然繼承了漢代樂府的傳統,但面對人生苦短卻一掃兩漢時期及時享樂的腐朽詩風,代之以新鮮的現實內容——政治理想的高揚,建功立業的慾望,強烈的個性,都體現了魏晉時代文人的創作風格學習它對中學生思想道德及人生價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義

二、説教學目標

“閲讀鑑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主體新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是學生能在鑑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並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閲讀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教學大綱和教材都強調高中語文詩歌鑑賞單元的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品質為主,教學重點必須放在如何指導學生閲讀鑑賞這方面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詩歌;

(2)、理解曹操“憂”的內涵,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

(3)、學習並掌握詩中運用比興、典故等表現手法的鑑賞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境創設,反覆誦讀、質疑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方法歸納等學習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會並學習曹操為實現人生價值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2.運用典故及比興手法表達感情的技巧

四、説學情

我所上課的班級為K一1班,該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是這樣的:

1、知識能力方面:詩歌重朗讀,而在朗讀方面,相對其它文學體裁而言,我校高一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興趣會大一些,如果能抓住這一點,會增加課堂的學習氣氛但學生對詩歌的認識基本還停留在初步認識上,在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國現代詩歌學習的時候,我們發現:學生閲讀面狹窄,生活閲歷淺,沒有耐心透過詩句深入探究詩人的思想情感,以致於難以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本單元雖然有了前面幾首詩歌的教學鋪墊,但感覺學生品讀詩歌的底子仍然比較薄弱,對詩歌鑑賞感悟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2、個性方面:這些學生學習不夠積極主動,喜歡沉默,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表達喜歡被動接收,老師講一點就學一點,自主性需要培養和提高

學習方法方面:由於學習能力有限,高中科目增多,課外能獨立自主地完成各科作業的不多,沒有時間複習更不要説來預習新課了,常常是一篇課文在上課前班裏找不到幾個有閲讀過的,很多教學任務只能依賴於課堂時間來完成

五、説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習者特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獲得學會學習的能力與方法,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策略:

1、體驗法:學生結合情境,通過誦讀,深刻理解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2、質疑釋疑法: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個性化閲讀能力

3、小組合作與對話交流法: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

4、拓展研究法:運用新舊知識進行拓展遷移,豐富詩的文化內涵

五、説教學資源的準備

①《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視頻剪輯

②自制ppt課件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情境,明確學習目標:(4分鐘)

1、導語:歷史是任人塗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煙塵後,歷史人物的模樣難免模糊現在,請你談談,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樣一個人物?

2、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當年他親率八十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夜宴羣雄,橫槊賦詩時所吟唱的《短歌行》

設計意圖:從説曹操開始,看學生的知識儲備和閲讀面如何引導學生走進詩歌,走進曹操的內心

(二)、整體感知詩歌(8分鐘)

1、朗讀感知:組織學生自由閲讀全詩,初步感知詩句

2、正音教師使用多媒體出示對此詩預設的重要字的讀音

3、情境感染:播放《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一段視頻剪輯

4、請一生朗讀全詩

設計意圖:原生態的閲讀才能真實看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不要先入為主,尊重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讓學生自主閲讀,讀順“橫槊賦詩”的視頻讓學生對比別人的閲讀,以此進一步感知詩歌的情感

(三)、文本賞析過程(25分鐘)

第一種方案(非指示性教學法的嘗試)自主、合作與對話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再讀詩歌,提出問題

2.組內對話:小問題,容易的問題小組內解決

3.組與組對話:小組選派代表將組內部不能解決的且有代表性的問題寫到黑板上去,請求其他組幫助解答

師生對話:組與組對話不能解決的問題再由老師啟發點撥釋疑

第二種教學方案:教師預設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1.解題;

2.寫作背景;

3.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探究一:詩人在這首詩中流露出怎樣的情緒?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呢?

①思考曹操在對酒當歌之際,有着怎樣的情緒,並試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這情緒

②當讀到“對酒當歌”時大家有沒有聯想起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呢?

過渡:歷史上,飲酒想起詩,賦詩想起酒,酒與詩好象是孿生兄弟,結下了不解之緣請大家説説此詩中曹操喝酒時發出的是怎樣的感慨?

③作者憂愁的是什麼呢?

④作者形容人生苦短的時候用了什麼修辭?這種修辭的好處是什麼?

過渡:自古以來歎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如有哪些,請説説⑤曹操《短歌行》開頭也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感慨那曹操感歎人生苦短之後為什麼又認為只有酒才可解難忘之“憂思”呢?探究二:常説酒後吐真言,那曹操飲酒後有沒有向眾人吐露心中的“真言”呢?如果有,又是什麼呢?請結合文本中的詩句加以説明

②這些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表達技巧?

③詩人引用典故來表達什麼心理願望,這樣表達又有什麼作用呢?

④請位同學分析一下文中其它有引用典故的句子

⑤歸納引用典故的表達效果

過渡:滿腹經綸富有才華的曹操以委婉的語言向眾人傳達了自己渴求賢才、禮遇賢才的一片誠心根據我們剛才對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運用典故的詩句應如何理解清楚,這樣用的好處是什麼?

探究三:詩中除運用典故之外,還使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試作分析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注意表述格式)

教師小結:通過對詩人多種表現手法的理解,我們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明白曹操在詩中不僅表明了自己的求賢之心,也表明了對賢才的禮待,更表現着一種真誠感人的力量可以説,這首詩本身就是在為求賢做着努力,打着“廣告”

設計意圖:1.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組內生生對話、組與組之間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幾種互動對話方式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及表現手法,學會鑑賞詩歌,掌握相應的方法與技能讓學生有一課一得的感受這也是重難點突破的手段

2.在學生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適時穿插進朗讀,使學生的感悟和理解與文本有效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3.學生臨時生成的問題與考驗着教師的基本功與課堂駕馭能力對教師而言,這是一種挑戰但我以為,這樣的課才真實

(四)、課堂鞏固(8分鐘)

背誦《短歌行》

設計意圖:本首詩表達感情曲折多變,感情充沛,適宜朗讀,且有不少的精華句子,讓學生通過反覆吟詠,體會詩人的情趣用課堂時間也是為了及時落實與鞏固背誦任務

七、説作業設計

閲讀曹操的《求賢令》一文,再結全《短歌行》一詩,以書面的形式談談曹操的求賢觀對現代生活有什麼啟示,對你有什麼啟發?要求:先寫在紙上,再準備發言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後通過寫來交流,通過寫加深對本詩的理解

八、説板書設計

表達格式:手法內容作用或效果

運用了 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 ,表達(抒發、體現)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懷、理想、高尚品德等

藝術手法

用典 典雅耐讀 富於文采

增加內涵容量;

詠吏以言志或抒情

比興 形象生動

借代 引人聯想 形象突出

特點鮮明 具體生動

思想情感

憂 解憂

人生苦短——>只爭朝夕

賢才難得——>招納賢才

功業未就——>天下歸心

思想情感和藝術手法是本課的學習重點與難點,將這兩部分板示給學生以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的印象表達格式的歸納是對知識上升為技巧方法的指導

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本課的內容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第十一冊第十課《參觀券的設計》。本課是“設計應用”領域的一節內容,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目標設計的。

“設計應用”領域要求教學時要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避免學科知識專業化傾向。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社會,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慾望。因此本課旨在通過大量的欣賞和實踐,對參觀券設計的基本要素、方法和規律有全面的瞭解,從而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願望。

二、説目標:

知識目標:參觀券的組成、表現形式和類型。

能力目標:學習和了解參觀券的設計方法,獨立設計一張參觀券。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給予學生大膽地表現、創作的廣大空間,以多角度的表現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設計能力。

教學重點:瞭解參觀券的組成及表現形式,利用所學的各種美術技法設計一張美觀、新穎的參觀券。

教學難點:文字與圖案的協調統一。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感知過程,針對國小六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談話與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自主學習意識;通過適時的評價總結,把學生帶入到本課的教學內容中。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設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表現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注意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咱們説個輕鬆地話題,上班和上學的人們最喜歡什麼日子?

對,是放假!老師放假最喜歡去旅遊,今天老師就想帶大家一起去些景點,你們去過這些地方嗎?

學生活動:故宮、兵馬俑博物館……

教師活動:想進入這些旅遊景點,首先要幹什麼?

學生活動:買門票。

教師活動:拿出一張參觀券展示!門票是景點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又叫參觀券。反映了當地文化發展的程度與旅遊經典管理者的文化修養和經營理念。

小小的參觀券也有大學問,包含了政治、歷史、文化、藝術的含量。今天我們就來學着設計一下參觀券。

板書課題——參觀券的設計。 請同學們翻開書P20-21。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第20頁——第21頁。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三、講授新課:

教師活動:老師又給同學們找來了一些參觀券,請看!(各式參觀券)看完後請完成課堂交流中的三道題。

學生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更好的接受知識。

教師活動:師生共同討論三道題的答案。(課堂交流)

* 參觀券由主題、圖案、副券、票價、地點、時間、印章或防偽標識等組成。

* 有照片、畫、電腦合成等形式。

* 文字的字體、大小、顏色、橫豎排版要與圖相互呼應。

總結:參觀券的組成、圖的形式。(認識參觀券)除了作為參觀的憑證外,還有什麼用途?(更多形式參觀券)

學生活動:紀念、收藏……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參觀券的更多作用。

教師活動:與明信片、導遊圖相結合,也是一件紀念品和藝術品。同時還能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

同學們看了這麼多的參觀券,除了作入門的憑證外,還有收藏、宣傳的'作用,那麼在設計時又該如何創新、突破呢?請同學 們大膽想象,提出好的建議和設計思路。(設計要領)

學生活動:分別説出自己的設計思路及建議。

教師活動: * 主題突出、美觀、生動、更有收藏價值;

* 文字具宣傳性,為參觀者提供便利,如電話、 路線等;

* 充分反映當地文化、歷史信息;

* 色彩多變、樣式新穎,如四季可以選不同底色的紙,節日更突出喜慶的氣氛。

設計意圖:指明每個環節應該關注的重點。

四、作業要求:

1、以自己喜歡的主題、風格,設計一張構思新穎、主題鮮明、美觀實用的參觀券;

2、可以用繪畫的形式,電腦美術水平高的同學也可以用電腦製作併發布在作業展示區裏。

五、學生創作,教師巡視指導。

指導重點:主題突出、圖案美觀、恰當;文字搭配合理。

六、作業展示:

把你設計的參觀券貼在黑板上的彩紙裏,注意色彩搭配。

七、課堂小結:

選你最喜歡的參觀券送上你的肯定!(小紅花)並説出你喜歡它的理由!還有哪些參觀券需要改進?説出你的建議。

學生活動:説説自己喜歡的參觀券設計,並説出理由。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自己的判斷,其實就是對這節課知識點的認識。教師也能更好的瞭解學生對本堂課知識的瞭解程度。

教師活動:參觀券就在我們的身邊,收藏它也能增長知識。

從小養成收藏的習慣,為我們的生活添姿增彩!

五、説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有“微縮教案”之稱,這節課我設計的是一種框架型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涵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詩歌,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太陽對人們説的話,讓人們要敞開心扉接受美好的事物。

第一節就好像太陽在敲我們的門 “打開你們的窗吧,打開你們的門吧。”第二節寫了太陽為我們帶來了 “金黃的花束、林間的香氣、晨曦的温暖和滿身的露水”。第三、四節寫它催促還在被窩裏酣睡的人們 “快起來,快起來”,讓它“把花束、把香氣、把亮光、温暖和露水”,灑滿人們“心的空間”。整首詩歌篇幅不暢,卻充滿了熱情,充滿了朝氣,帶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教學時適合以朗讀為主線展開。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識字量,初步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能熟練地根據拼音讀準字音,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形聲字”、 “字型結構”等方法識記生字, 藉助字典識字也已經較多地成為他們識字的一種途徑。

二年級的學生大多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能在閲讀中初步體會關鍵詞語、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通過讀的層層推進,許多學生也能説出一些自己讀文後的感受。

因此,二年級的教學重心是在閲讀中自主識字,在識字中加強閲讀,進一步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閲讀能力的提高。

三、教學目標

根據二期課改的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三方面,並採用了一些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

目標一:認識生字3個,積累詞組4個,正確書空 “睫”,按照學過的寫字規律學寫 “束、枕、空、蓋”;

本課的3個生字 “睫、枕、曦”沒有很大的學習難度,本班學生可以自主運用多種方法識字讀詩歌。在學生自己練習的基礎上,我選擇了幾個較難讀準的生字詞語進行集體反饋,如:金色的花束----“束”是翹舌音,“枕頭”的 “枕” 既是翹舌音又是前鼻音,並在學生朗讀中注意傾聽,隨時正音。“晨曦”一詞,可以通過了解詞義進行理解並積累。

每個漢字的字型結構不同,在田字格中的書寫位置也不同。學生學習書寫漢字不僅要了解漢字的筆順、筆畫,還要觀察漢字的間架結構,歸納漢字書寫的規律,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因此,在本課要求書寫的5個漢字中,我重點指導書空了“睫”,因為它右半部的筆畫易錯。其餘的生字通過幾個學期的寫字訓練,學生應該有能力自己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歸納書寫規律,瞭解它們各部分、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目標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太陽説話的語氣,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積累文中的詞組。説説聽了太陽的話,想對太陽説些什麼。

語文課堂上必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讀書時間。教師以多種形式、不同目的的讀書層層推進,讓學生在反覆讀文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文章內容,鞏固認讀字詞,理解重點詞句,積累規範語言,用正確的語氣讀出太陽的話,從而達到熟讀成誦。通過學習,大多數學生能做到正確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詩歌。但二年級的閲讀教學並不能僅此而已,這是第四冊的第一篇課文,單元目標旨在訓練學生讀了課文以後能展開想象。因此,在學生讀懂課文後,教師鼓勵他們大膽説出對太陽的話。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

目標三:讀懂詩歌最後一節的意思,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反覆讀書,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讀懂詩歌的最後一節的意思,我在最後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了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明白了 “太陽”的真正含義,就對詩歌的最後一節有了瞭解,與此同時,也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

四.教學設計

仔細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後,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一)以讀為主展開教學

我覺得學生基本能讀懂這首詩歌,整堂課的教學應該以讀為主線,進行各種讀的訓練。首先是教師的範讀,為了讓學生獲得整體印象,受到潛移默化的美的享受,教師自己首先要讀熟、讀好課文,掌握本文朗讀的基本要求:語氣、語調、情感、停頓、重音、輕聲。其次是學生的讀,按本篇課文的內容,變換形式,讓學生多讀,可採用指名讀、小組讀、同桌讀、齊讀、根據提示語讀等。語文課堂上必須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讀書時間。教師以多種形式、不同目的的讀書層層推進,讓學生在反覆讀文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文章內容,鞏固認讀字詞,理解重點詞句,積累規範語言,用正確的語氣讀出太陽的話,從而達到熟讀成誦。

(二)多種語文能力的訓練

1.開放説話

教學的一開始就讓孩子們進行規範地開放式的説話練習,在同學們相互的交流中,感受太陽帶給我們的美好,既是對情意目標的初步落實,又培養了學生説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這一説話練習可以根據班級的情況,説話基礎較好的班級不予提示,班級基礎差些的教師可以提示 “什麼地方”,降低説話的難度。接着,教師小結後聽寫一句句子,句子的聽寫在二年級可以開始訓練了,在課堂的教學中不妨適時插入,進行操練,要説明的是句子中有兩個詞語 “照耀、生機勃勃”,學生可能寫不出,教師可以當場書空這兩個詞語,讓學生跟着寫一寫,降低聽寫的難度。

2.積累運用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杜文積累了一系列的詞組,例:金黃的( ) 滿身的( ) 林間的( )讓學生既可以按照課文內容填寫,也可以向課外拓展,只要恰當、合適都可以,旨在積累,更為運用。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背篼》是浙教版義務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短小而優美的散文,文章以山區為背景,選取了一個農家孩子黃昏時分打柴歸來的形象,描繪出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勤勞的山區孩子的讚美之情。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而又富有情味,適宜學生朗讀和背誦。

二、説教學目標

1、感受山區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2、學會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盛”,理解14個新詞語的意思。

3、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閲讀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完成部分書面作業

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第2——7自然段,體會小男孩的勤勞、純樸和可愛。

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重點句,圍繞重點句讀讀議議,朗讀,背誦全文。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閲讀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語文課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絕非是簡單地多搞些練習、多做些作業,而應是形式多樣地、生動有趣地進行品詞賞句、感情讀背等訓練。語言文字訓練與閲讀教學的有機統一、閲讀中與片斷練筆的有機的結合,是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語文素養與提高學生讀寫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徑。對讀寫結合、文道統一的教學要求。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麼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麼呢?讓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什麼時候) (誰) (用“背篼”幹什麼)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檢查詞義:蜿蜒依依送別積攢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説説讀後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勞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導入: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説。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着他蓬亂的頭髮。

山風梳理着他蓬亂的頭髮。

(2)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説着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着。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麼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麼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麼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現了什麼?(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導入:山裏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後的感受。

3、山裏的孩子多麼勤勞,多麼懂事。他不但幫助家裏打柴,還採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麼話對他説?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裏裝的是什麼?

比較句子:

背篼裏盛着滿滿的柴火。

背篼裏盛着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麼關聯?作者用第2句話來讚揚這個孩子,好在哪裏?(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敍;後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常”的,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裏柴火的象徵意義。)

5、小結:山裏的孩子,利用課餘的時間,去打柴、採藥材,他是多麼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五、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

(課文按山裏的孩子歸來的順序,先寫大山的孩子,揹着柴火回來;再寫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裏;最後作者讚揚了大山孩子的勤勞童年。)

六、作業。

完成《作業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裏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裏的孩子與這些山村裏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裏的孩子,背篼裏盛着一個勤勞的童年。

哦,城裏的孩子,

2、學了這篇課文後,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延() 民() 責()

蜓() 抿() 漬()

梢() 贊()

哨() 攢()

説課稿 篇10

一、對本節課目標的説明

新“課標”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這個專題我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儘量發掘學生身上藴含的學習潛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引導他們在發現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學習的能力,同時體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

本專題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專題教學是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它把讀寫聽説打通,學科間打通,課內外打通,實現綜合教學。本專題意在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學習探究,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學會學習。

二、課堂內容的設計及過程的設想

注重過程與方法,不簡單追求結論。根據本專題學科互通、課內外互通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初讀本專題課文的基礎上,課外廣泛蒐集有關荷的資料、信息,以供課上進行補充、加工和整理。

賞荷、詠荷、讀荷、議荷、寫荷五個板塊既是互相滲透、有機統一的,又是層層推進、逐步深入的。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位在“議荷”,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教材的內容和學生自己蒐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提煉並形成新的認識、觀點。

對“人們喜愛荷,是因為它有很多價值,你更看中它的實用價值還是精神價值”一題的討論,將不設標準答案,答案成開放型、多元化。學生可依據各人的價值取向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希望能夠引起爭論,在爭論中加強比較。同時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本課的討論重點放在第二題:“荷是一種普通的植物,為什麼古往今來的許多文人都喜歡吟詠它?”以此題將討論引向深入:以物抒情、借物言志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所以人們筆下的客觀事物往往既是人們思想感情的主觀反映,也是作者價值觀的體現。

由此也可以解釋文學作品的功能。這一部分討論的程度可深可淺,教師可以引導、點撥,但不強求達到某種深度,不生硬地代替學生作出結論。

由荷延及其他植物,意在發散思維,擴展思路,同時為課後練習作些鋪墊。

熱門標籤